【山村部落居民是保育的重要夥伴】
民國98年,林務局與臺南官田的水雉生態園區合作透過一系列的棲地改善作為,讓數量始終未能超越百隻的水雉族群,一舉突破兩百隻。但那年入冬,當官田農民開始準備春耕的稻穀撒播作業,為了防治鼠類與麻雀、斑鳩啄食,農民將稻穀先浸泡過農藥才撒播入田,接下來的一個月,官田的農地上發現了三千多隻鳥屍,包含85隻水雉⋯⋯。
這事件在當時引起媒體報導與社會關注,許多人對農民毒鳥不諒解,林務局更接獲多位民眾來函,強烈要求政府祭出野生動物保育法法辦農民。不過林務局後來決定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及慈心基金會合作,選擇走一條更遠、挑戰更多、但會更永續的路,就是輔導農民轉型友善耕作,創設「綠色保育標章」,呼籲消費者支持。保障了農民生計,水雉也因此獲得了更優質的棲地。10年後的今年,水雉的族群數量已超過1700隻。
故事說到這裡,請你試想:要是當初政府直接法辦農民,或要求官田農民不可使用農藥,水雉的處境是否會比今天更好?
剛過的中秋連假第一天,編號711的大公熊在臺中東卯山果園誤中山豬吊,很多朋友都很關心,我們先向大家報告,在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專業團隊的治療與照養下,711目前復原狀況良好,將會擇期野放。
我們也希望在此分享林務局作為保育主管機關正在努力的方向,並請大家一起思考,如何走出人熊衝突的困境。
臺灣曾有一段黑歷史,在那個年代,山產店充斥著你想像得到與想像不到的各色野味,除了可以當街殺老虎分售虎肉與虎骨,中藥房裡也能輕易買到熊膽;臺北街上打扮入時的年輕人,手上可能還挽著一隻紅毛猩猩。隨著學界、民間團體與政府的努力,《野生動物保育法》頒布,種種亂象逐漸消失。
相較於三、四十年前,野生動物的商業販售已不再猖獗,國民對野生動物的愛護更不可同日而語;臺灣中央脊梁山脈禁絕了大型開發,森林復育面積增加33萬公頃(相當於12個臺北市),所種植的樹種很多就是黑熊喜食的殼斗科植物。我們要面對的可能將是另一個要學習與黑熊和平共處的新時代。
要保護黑熊,必須先關注兩個看似與目標相衝突、實則攸關成效的群體,其一是因這次黑熊受傷事件受到關注的山區農民,其二是原住民獵人。他們之所以是保育的最核心利害關係人,正因他們與山區野生動物有最多的接觸與互動,這也是為什麼國際的保育潮流已經確認,「社區的理解與支持」才是保育能否成功收效的關鍵。
我們眼中可愛的獼猴與山豬,卻可能讓許多山區農民一整年的心血泡湯。試著想像,若你努力工作了一年,薪水最後卻拿不到,會有多難受?家計又怎麼維持?也有人說,山區本是野生動物的家,農民不該入侵。但其實野生動物的家何止山區,地狹人稠的臺灣,你我居住的平原、盆地也都曾是野生動物的家,昔日的梅花鹿與現今石虎、草鴞因為棲地緊鄰人類聚落,面對的正是這樣的困境。該保育的棲地並不僅限於山區,更有賴島嶼上的每個群體一起創造人與野生動物的「友善共生」。
要做到保護農作,也避免傷害野生動物,目前我們做了什麼呢?
1. 電圍網:為了防治猴害,林務局近年補助農民設置電圍網,電牧器發出的微弱電流不會對動物造成傷害,但能有效阻止包括山豬在內的野生動物靠近農園。經過輔導團隊協助設置電圍網的農園,都明顯降低農損,雖然農民必須負擔1/4經費,但多數在第一年就回本,我們盼望還在觀望的農民不用擔心負擔不起成本,勇敢加入友善生態的行列。
2. 精準式陷阱:有些農園的地形或作物型態可能不適合架設電圍網,因此我們參考日本的經驗,研發適用於臺灣的精準式陷阱,能防止非目標物種落入,目前已將提供3個縣市的5個原住民部落試用,後續修正定版後將會補助提供農民精準式陷阱,逐步朝向實名制。
3. 鼓勵通報:以往山村部落居民基於農害防治或傳統狩獵,不論誤捕或誤傷保育類野生動物,因為擔心被政府法辦,往往「自行處理」。我們希望減少這樣的死角與黑數,因而也積極跟山村部落宣導,只要不是刻意的,主動向政府通報誤捕受傷的野生動物,不但不會受罰,甚至可能獲得獎勵。近兩年通報的次數已經有了顯著提升。
當然,也要拜託都會區的朋友們出一份力:請選擇生態友善的農產品!你的購買就是最實際的支持,讓友善農民的付出有回報,才能幫助他們繼續走在友善農法的道路上。
我們現在所致力的,是一條充滿挑戰且難以速成的路,因為野生動物保育,對不同的利害關係群體,涉及的是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你在乎的自然生態,在他眼中可能是賴以為生的舉家生計。如何在這些看似衝突的多元價值中找到最大公約數,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們確信,堅定地走下去,臺灣將能逐漸步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境地。
海報作者:沈恩民 Minnazo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