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我們的報導,已在香港明報刊出,有興趣的粉絲可以參看:
〈通識導賞﹕厭世,是為了生存 直面「暗黑」的自己〉
http://m.mingpao.com/…/article/20170115/s00005/1484417060450
以下為小編接受記者採訪之全文:
1. 為什麼會設立粉專呢?
我在讀大學跟研究所的時候,對哲學已很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思想與歐洲當代哲學)。當時曾經(開玩笑地)跟身邊的朋友說,我希望將來能夠出一本書,內容是用有趣的方式來介紹哲學思想,但又不想跟一些時下流行的哲普書籍、勵志書籍或超譯系列的書籍一樣;我覺得這些書大多很俗套,把哲學搞得像心靈雞湯一樣,變得很廉價,而且這些書很少能讓我感動。
會設立這個粉專的原因其實很瞎。我的感情路一向很不順,常常跟我的室友抱怨,有一天我的室友實在受不了,就問了我一句:「你讀了這麼多的哲學,為什麼還是看不開呢?」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一般人對哲學的印象竟然是「讀了哲學應該會比較看得開」……這實在是對哲學的一種誤解啊!事實是,哲學家往往因為把真相看得太清楚而苦惱、厭世、甚至厭惡人群(儘管他們會提出理想的解決方法,但那大多是空想的,明白了這一點,就會讓人更厭世)。所以我就創了這個粉專,開始寫一些哲學家的厭世語錄,一開始的心態真的只是跟身邊的朋友們開開玩笑而已,沒想到會突然變得這麼受歡迎,讓我現在有點騎虎難下,只能繼續厭世了(苦笑)。
2. 怎麼看厭世?怎麼看厭世與哲學家?
一般我們說「厭世」就是指討厭這個世界,甚至不想活了的意思,所以把「厭世」看得很負面;但對哲學家而言,「厭世」似乎是一個必經的歷程,那是因為哲學家的心靈比一般人還要敏銳,他們總是能夠觀察到社會的運作充滿荒謬與不合理。我想,更重要的是,哲學家們大多無法從社會現存的解決途徑中找到滿意的答案,比如說,一般人不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何在,他可能會去信仰宗教;但在哲學家看來,這種解決方法很可能只是鴕鳥心態,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就是因為哲學家總是不滿意社會提供的現存的答案,所以他們就更厭世了;但這也迫使他們必須獨立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若沒有這個「厭世→獨立思考」的過程,他們就不可能成為哲學家。
不過在我看來,哲學家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大部分也都是空想的。西方哲學的精華在「形上學」,經過當代哲學家的解構,我們知道形上學的真理都是虛構的;回到中國思想來說,所謂透過工夫修養來成為聖賢,說起來很好聽,但大概也沒幾個人做得到。這一部分是我的個人觀點,相信不會有很多人讚同;不過我想,如果我們認真去讀這些哲學經典,一定會體會到哲學家的心情通常充滿無奈。
4. 粉絲人數幾天內飆升,你覺得原因是什麼?有什麼感受?
其實這件事,我到現在還覺得有點莫名其妙,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雖然粉專叫「厭世哲學家」,但其實我本人並沒有那麼厭世。
我自己推測,這個粉專會突然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可能是有一些名人轉貼我的文章,尤其是一篇我透過《哈利波特》探討同志婚姻的文章。因為我個人對於同志婚姻的議題十分關注,加上這一陣子《怪獸與他們的產地》熱映,討論度很高,可能就是剛好搭上了這一波的討論熱潮吧,所以我寫的文章就特別容易被轉貼。
在人潮被吸引進來之後,我以前發的一些哲學家的厭世語錄也得到了大家的關注;我想這是因為我的厭世語錄說出了一些年輕人的心聲,而且表現的形式又很有趣,有點像是在惡搞古人的感覺,所以也隨之被轉貼了。
現在的心情嘛……我想到一個故事很貼切:當初叔本華超級厭世,但是晚年他的著作爆紅,各大沙龍邀約馬不停蹄,然後他就覺得自己沒什麼立場厭世了......但我想我的文字內容本來就不怎麼厭世,所以也還好。
5. 有人留言說看厭了正能量語錄,你怎麼看正能量和厭世的粉專?
我想這是因為正能量的語錄根本就無法安慰受傷的心靈,所以我個人也很不喜歡正能量語錄,尤其不喜歡把古代哲學家講得心靈境界很高超、很超脫的書籍,好像《老子》跟《莊子》可以來當現代人的心靈導師,讓我們過得幸福又自在。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與原作的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馳的,這才是真正不尊重經典的「超譯」。(這個部分有機會可以再談,此處無法詳細論述。)
最近 FB 上面有很多負能量粉絲團,他們都很受歡迎,我個人也很喜歡「每天來點負能量」與「消極男子」的粉絲專頁。我想這是因為,在一個人很受傷、很孤獨或很厭世的時候,他當下最需要的,其實是「被同理」的感受,而不是一個人在旁邊,事不關己地告訴他要「看開一點」、「換個角度思考」、「跟別人比起來你已經好多了」……如果可以這麼容易就看開,那我早就看開了,還需要聽你說這些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就算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也有他的痛苦與無奈,不是一句「你跟那些貧苦人家的孩子比起來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不滿足」就可以解決的。我想,厭世粉絲團會受歡迎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提倡消極頹廢的人生態度,而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負能量需要發洩,我們必須要面對它,與它共處,才能夠愈來愈認識自己,而不是一直用一些正能量的想法來粉飾太平。
6. 可以給香港粉絲一句哲學家之言和它的超譯嗎?
我最喜歡的哲學家是《莊子》,他曾經說過「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這一句話我很喜歡。如果要超譯的話,我會譯成:
「說穿了,那些很有能力的人
都是在犧牲自己的精力
去為別人的事業賣命。
與其這樣,還不如當個
世界上最沒用的人。」
從小,父母就希望我們能夠「贏在起跑點」,煞費苦心地幫我們安排補習與各種才藝課程,生怕我們長大之後會輸給別人、沒有競爭力。在這樣的社會中長大,你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地廝殺,你要一直打敗別人,爬上頂峰,不然你就會被別人踩在腳下;但是當你到了一個頂峰,才發現前面還有一個頂峰,不斷追逐的結果就是筋疲力盡、痛苦不堪。
莊子認為,社會就像是一個棋局,在棋局之中本來就隱含著「求贏」這個目標,所以你在棋局之中當然會活得很累──但是我們也可以選擇不玩這個遊戲啊!所謂當個「沒用的人」,就是要我們擺脫「成敗之心」與「競爭心」,只有脫離了社會的競爭,不再把人生當成一個輸贏的棋局,我們才能回歸真實的自己,得到內在的平靜。
如此說來,莊子正是極致的厭世者。(這一點,郭沫若已在〈莊子的批判〉一文指出。)
--
《莊子.人間世》: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
山木被做成斧頭,反過來砍殺自己;
油膏引燃了火苗,反過來燒毀自己。
桂樹生產的果子可以吃,所以被人砍光光;
漆樹的汁液可以當成油漆使用,所以被斧頭割光光。
大家都覺得有用的東西才是好,
都不知道沒用的東西,反而才能保全自己。
消極男子大學 在 Cheers:快樂工作人 Facebook 八卦
【#消極男子:我消極,故我在】
消極男子的價值觀其來有自。他談到自己求學時接案,和客戶通話時,對方原先不曉得消極男子年紀多大,所以維持著客氣的禮數。一知道他只是20歲出頭的大學生後,當下態度大轉彎:「這個案子給你,是給你曝光的機會。」
「年紀輕不是工作上的缺點,卻有許多人以年紀、年資來教你常規,我真的覺得很煩、很困擾」消極男子說。
🎇《Cheers》雜誌20週年!20個重磅名人,有話對你說 >>>https://cheerssocial.pse.is/wpuuz
消極男子大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談醫師的角色轉換,從患者模樣變成執業醫的心裡話。這一篇是這系列文章最後一篇了,感謝大家的耐心。
我曾經跟某位朋友討論到這本書裡的一個故事,相當具有衝擊性。其實我有些遺憾的是說,我摘錄的幾篇文章,並不足以代表這本書的精神,但真正抓住這本書重點的文章,篇幅又太長,而且我怕會影響某些朋友的心情。
各位有興趣,點進文末的博客來連結,看看內容連載,便能知道這位急診室醫生的工作,常要面對什麼。我是建議,各位朋友在自己內在能量飽滿的時候,再看這本書會比較好。
這本書寫到許多重病、死亡的案例,這足以撼動一個人的價值觀。「死亡」其實意味著「自我」的消失,假設我們的生命明天就不在了,那我們今天所堅持的,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一個人在重病痊癒之後,常會有行為模式的大幅轉變。這也是「無我觀」的具體表現,平常講得很抽象,但卻非常實際,在生活中不難發現。這顯然不是用消極去談,反而有強烈的積極性,因為既然自我會消失,那些小煩小惱又有何懼,這能助我們勇於活出我們想要的樣子!
角色的轉換,也是「自我」重新排列組合的契機。我看過一些故事,是描述醫生自己當了病人之後,感受到醫療環境的冷漠,忽視病人的無助與恐懼,所以痊癒之後,對病人更溫暖慈悲。
無我觀、換位思考,這些都要回到最基本的覺察去談!
平常如果我們敏於覺察,常跟自己同在,而非注意力散失於外。那麼,我們只要稍加注意,便會知道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麼,是怎麼應對了外在,如何被牽動了,又用了什麼情緒去掩飾自己的疼痛……
所以,被牽動得失去重心,跌倒了。沒關係,覺察到這個過程,多一份安心,慢慢爬起來就好,不疾不徐。
但是對自己缺乏覺知的人,跌倒了,習慣了,還會以為這就是他要長久待的地方。所以有人活得不愉不快,在抱怨個兩、三句之後,又默默地回到他所抱怨的日常。
覺察之後,進一步讓我們鬆開來。身體鬆開、執著鬆開、情感鬆開,自我的構成重新再來。
我知道,很抽象,沒關係,我們回到這位急診室醫生的故事就好。這一段短短,但寓意深遠。
祝願您,觀自在,自在觀,沒有定見,自由開放!
@時報人文科學線
***************************
寧靜的上班之路
【文/ 南宮仁】
寧靜的早晨,房裡響起一陣吵雜的鬧鈴聲,真的快累死了,還在睡覺的我一聽到聲聲呼喚的鬧鈴,「吼」的一聲,不甘願地醒來了。一張開眼睛,就像等待已久的樣子,昨晚的宿醉勒緊我的全身,頭痛欲裂,反胃不舒服,剛才也吐了呢。本能地將狀況在腦海整理了一下,努力回想拼湊記憶。昨天樂團合奏表演之後,大家當然要聚餐囉,現場有令人熱血澎湃的搖滾樂,人們調著混酒的伏特加,我開心興奮地搖晃著酒杯,還記得酒杯靠在嘴巴一飲而下,我的印象只到這裡了,之後似乎還毅然決然大喊了「明天上班算什麼東西呀!來,喝吧!」這類的話,真的是完全瘋了啊!
現在該是必須想想上班的時候了,現在出門的話,應該勉強可以在時間內抵達。抱著噁心想吐的身體刷牙洗臉,就連這麼簡單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覺得萬分吃力,我隨手抓件衣服穿上就出門了。早晨的空氣是如此的冰冷,全身上下一點力氣也沒有,感覺整個世界都在旋轉,走路的步伐任誰看了都覺得不正常地歪歪斜斜,若如常搭上人潮擁擠熙攘的地鐵,光想就覺得完全沒自信能撐過那關。我在路邊隨手招了一輛計程車,馬上就有車子停下來,我一打開車門坐了進去,就像昏倒般躺在後座上,閉著眼睛告訴司機先生我的目的地。
「司機先生,麻煩到○○大學醫院的急診室,謝謝。」
『唉呦,看來真的很不舒服的樣子呢,我會開快一點送你去的。』
的確是這樣,大家攔計程車搭到急診室的話,一百個人中有一百個不是患者就是家屬親友,通常很難聯想到是乘客的工作地點,而且這個血色盡失、一坐進車內立刻倒臥在後座、呼吸急促喘著氣的男子,當然很難讓人不去聯想他是名患者。我也不多做解釋,安安靜靜地成了一名患者讓計程車載我去上班,那是一段寧靜的上班之路。雖然沒有力氣做任何辯解,但這個看來快死的男人只要一到了急診室前,馬上就會跳起來,搖身一變為專業的主治醫生,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只要通過那扇門的人都會為他們診療,若硬要說,這只是打碎了司機先生原本對急診室醫生所懷抱的幻想,我並不想這樣。託福,上班之路非常寧靜祥和,足以讓我從患者回到醫生身分。
.
以上文字取自
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徘徊在生死邊界的急診故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92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