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等待颱風來襲或是趕緊設置海水淡化廠?
我主張用海水淡化廠解決大新竹地區民生跟產業用水的需求
今天的即時水庫水情,永和山水庫剩3.1%、寶二水庫3.7%,竹苗地區的水情來到更低點。為了緩解缺水危機,水利署在南寮鋪設臨時海水淡化廠,但是這個政策只是臨時的標案,新竹海水淡化廠的後續發展尚未有定論。
目前新竹臨時海水淡化廠的出水量是每天1.35萬噸水,對新竹水情不無小補。極端氣候的來臨,在缺水的狀況下,竹科用水勢必與民生用水競爭,甚至民生用水還要退縮優先供應給產業,這不是市民之福。我希望在供水問題上既要保障民生用水,也要有穩定供水來確保竹科有穩定的產能。
隨著台積電的製程進步,竹科將會需要越來越龐大的用水,屆時以目前的水庫儲水量是捉襟見肘,開發伏流水和海水淡化都需要超前部署,而海水淡化相比水庫水和伏流水是永遠不會枯竭的水源,因此我主張大新竹必須有長期海水淡化廠的規劃。
海水淡化技術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未來科技,全球超過130個國家使用海水淡化作為水源,其中以色列有5座大型海水淡化廠,每年生產6.75億噸海淡水且成本低廉,不僅能夠穩定供應民生及工業用水,甚至還可以將剩餘的水出口到其他國家。
面對竹科節節攀高的用水量,我認為未來若需要大量送水到竹科,勢必得由竹科廠商負擔供水成本。水價對於竹科廠商並不算太大的負擔,竹科廠商更在乎供水的穩定,只要價格合理、穩定供水,我相信這也是竹科廠商樂見的發展。在產業用水越來越龐大的狀況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同與廠商協調用水問題必然是未來的大趨勢。
氣候異常的時代,我們必須有健全的水利設施以及有效的調配機制來分配水資源。新竹市有賴竹科才能有強勁且健康的城市發展,竹科用水絕對是優先的選項,透過興建長期海水淡化廠,民生用水和產業用水將不會有搶水問題。中央建設,台水營運,地方參與,三方面的合作,我們能夠兼顧產業、民生、環境的和諧。
#海水淡化廠 #會做事 #鄭宏輝
海水淡化技術 在 鄭寶清 Facebook 八卦
💧即刻解決台灣水荒!海水淡化就是關鍵💧
最近台灣水情嚴峻,桃園也開始減壓供水,我前幾天已經提出8項「開源節流」的建議,其中「海水淡化」是我想特別強調的重點。
其實早在我過去當台鹽董事長期間,就有幾家企業為了穩定的水源,跑來找我討論海水淡化的可能性。雖然當時海水淡化的技術已經成熟,可惜成本實在太高,水費恐怕要漲翻天,因此暫時作罷。
然而10幾年過去了,現在的技術不但成熟,成本也已經大幅降低,能夠被企業界接受。
放眼世界,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的海水淡化經驗相當成功,像是以色列「從枯旱沙漠變成擁水國家」,海水淡化帶來的水量不但自給自足,還能與其他國家分享。附近的新加坡也陸續蓋了4座海水淡化廠,目前已能供應全國30%用水。
台灣很幸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周邊有豐富的海水資源可以運用,海水不易受到氣候降雨影響,且比起水庫清淤、檢修自來水管等浩大工程,海水淡化是最能迅速解決缺水問題的妙招。
因此,我呼籲政府積極學習他國經驗,儘速推動海水淡化技術、增建海水淡化廠,以解決燃眉之急。
讓我們一起努力「開源節流」,我相信,台灣不僅能早日擺脫水荒之苦,還能全面改善水資源系統,應對未來氣候變遷的各種挑戰!
#缺水 #乾旱 #水資源
#台鹽 #海水淡化 #開源節流
#寶哥 #鄭寶清 #城市CEO #睛典桃園
海水淡化技術 在 鄭寶清 Facebook 八卦
桃園水情嚴峻,市府昨日公佈減壓供水,並且著手幾項應對措施。
寶清認為,每逢春夏交替之時,台灣各地水庫供水普遍吃緊,加上氣候變遷,若不增加應變措施,未來只會愈來愈嚴重。希望能以不同面向解決缺水危機。
首先「開源」,整治河流並善用河流之水、運用海水淡化技術、充分利用埤塘水源、石門水庫徹底清淤等等;再者「節流」,廢水回收再利用、貫徹節約用水、檢修自來水管以避免漏水浪費。
我想只有將兩者規劃得更完善、周全,並且確實施行,才能更進一步改善一直以來的旱象。
#開源
#節流
#方法
#旱象
#缺水危機
#鄭寶清
#城市CEO
#睛點桃園
👍鄭寶清IG : Boching520
希望大家前來追蹤、多多支持🙏
海水淡化技術 在 [討論] 台灣是否該考慮引進海水淡化技術? - 看板TY_Research 的八卦
其實這個議題在今年大約2月(農曆過年前)時,
在收看三立電視台"消失的國界"有一集節目,記者到以色列訪問當地官員時,
就有這樣的想法了。不過最近隨著台灣即將實施第三階段限水措施,
又想起這個可以當作借鏡的參考例子。
節目中提到以色列雖然本身沒有豐沛的水資源(三面環陸,只有一面有海),
但是以色列的農業作物(包含水果),以及民生及工業用水都是來自海水淡化而來。
甚至,以色列將淡化後的海水,一部分還賣給鄰近的國家使用。
(而且它的水資源利用率極高,灌溉過後的農業用水並不會直接排放丟棄掉,
還會重複洗淨殺毒消菌後循環利用)
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們水管的漏水率,只有0.X%程度,遠低於台灣。
回到台灣的現況,台灣這種海島型的小面積國家,
以往主要都是依賴颱風降雨來大幅增加水庫儲水量。
但是去年只來了1個麥德姆颱風,不但雨量少,而且經過停留時間又短。
換句話說,台灣水庫蓄水量從去年夏天後就一直在消耗老本。
也許這個現象是在告訴台灣相關當局,該好好考慮引進外國的海水淡化技術。
我們無法期待每一年的颱風都一定會經過水庫集水區,
也無法肯定每次的颱風就一定能帶給台灣水庫多少的水量。
但是台灣身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周圍的天然資源若放著不能利用,
豈不是很可惜嗎?
以前在數字版曾經提出過海水淡化的相關問題,
當時有其他人簡單回復,因為價格成本高所以政府才不願意做。
那如果把海水淡化後的水資源先暫行限制只有工業用水能使用呢?
那些工業用水廠商平時已經享有電價補貼以及稅金優惠措施,
那麼如果第一階段使用海水淡化技術後,限制工業用水達到一定數量的大型用戶,
只能購買海水淡化之後的自來水,並不能與民生用水來搶水庫的自來水源。
不知道這樣的方法是否可行?
當然這是階段性的措施,如果將來可以降低海水淡化後的成本,
再逐步開放自來水用水庫水源的比例,這算是暫時性的權宜之計。
當然成本的高低會與技術能力有關,如果現階段台灣沒有足夠的人才,
那台灣政府花高薪去聘請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專家/權威,
來幫助台灣建立起海水淡化廠設置,
這樣應該可以克服或減少初期因為不懂Know how而花的冤枉錢。
畢竟期待颱風每年要來幾個?--->這個是大自然才能控制的事情
每個颱風能帶給台灣水庫多少雨量? -->這個也是大自然才能決定的。
但是設置海水淡化廠,相對來說比起颱風降雨,
這是比較治本而不是完全看天吃飯的無奈。
以長治久安的角度來想,台灣不能總是期待大自然來決定每年要給你台灣多少水的恩惠。
那麼在未來更有效率的人工造水方法產生前,海水淡化技術是否該值得我們官員考慮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183.65.2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