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雅山房」將作隔離用途? 曾經的檢疫站、隔離中心、荔枝角醫院】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肆虐,位於荔枝角(鄰近美孚新邨),饒宗頤文化館的旅館——「翠雅山房」或將在下周一前用作隔離用途。
饒宗頤文化館的用途因應不同的年代的需求而轉變,前身曾是荔枝角醫院,亦被用作傳染病醫院及療養院。年月變遷,前身是檢疫站的饒宗頤文化館至今已建成百餘年,也許與「隔離」兩字終究脫離不了關係。
饒宗頤文化館所在位置最初為九龍關深水埗分廠,設於1895年,由外國人管理,作為徵收香港境內的鴉片關稅及監察走私活動。1904年,九龍關深水埗分廠改用途為華工屯舍,俗稱「豬仔館」,作為「豬仔」運送、販賣、暫住的地方。
後來於1900年代初,多種傳染病於華南地區開始爆發、肆虐,香港後來於1908年亦爆發天花傳染病,政府便購買華工屯舍舊址,改建成紅磚屋,加建大石圍牆,作為荔枝角檢疫站。只要旁邊的荔枝角渡口船上曾有疫症病患者,船上所有人都須被帶到檢疫站進行檢查,以隔離傳染病患者。荔枝角檢疫站運作了兩年後關閉。
1921年,荔枝角檢疫站被改成監獄,為解決域多利監獄不敷應用的問題;其後,香港傳染病再次肆虐,政府便於1938年,將荔枝角監獄一部份改作荔枝角 (霍亂) 醫院及荔枝角 (臨時) 醫院,曾用作醫治麻瘋病患者的醫院。1947年曾接收摩星嶺的肺結核療養院的肺結核病人,續改名為荔枝角醫院。1950年代起,香港先後爆發天花、白喉及霍亂等傳染病,荔枝角醫院便用作治療及隔離傳染病患者的醫院。後來1975年,荔枝角醫院便開始改作療養院之用,接收精神病病人及喜靈洲的痲瘋患者,提供護理及住宿服務。
直至2000年,政府將荔枝角醫院改為護理院,主要照顧已康復或病況穩定的精神病患者,直至2004年關閉後一直空置。
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2009年起開始進行保育及活化工程,饒宗頤文化館於2014年正式全面開放。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國學大師饒宗頤在2018年2月6日凌晨離世,享年100歲。位於美孚站附近的饒宗頤文化館,正為表揚他在國學不同範疇的成就,故以他的姓名命名。饒宗頤文化館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活化項目,在2014年6月正式開幕。文化館是園林式大型建築群,佔地34萬平方呎,依山而建,環境清幽,分為上、中、...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大館 在 香港山女 Mountain Girl HK Facebook 八卦
第1站:漫遊 #藍屋 細閱昔日醫院
登 #班納山 其實有很多路線,自己就選了由灣仔出發,經灣仔自然徑、#香港仔水塘 而上。灣仔藍屋是此處著名景點,前身曾為華佗醫院、武館演、跌打館、雜貨店等,更曾出租作書院用途。藍屋建築群由藍屋、黃屋及橙屋組成,前兩者分別被評為一級及三級歷史建築。而此區曾差點被重建及居民需遷出,幸而最後獲以留屋留人的方式,透過「#活化歷史伙伴計劃」而終得將社區復修及活化。
第2站:遊走自然徑 暢遊水塘
遊畢藍屋建築群後開始沿水泥路上走,接上 #灣仔自然徑。雖然斜度不低,但勝在路況易走。來到 #灣仔峽 便接上 #金夫人馳馬徑,其實這兒有不少分岔口,也可以走港島徑前往香港仔水塘,同樣是殊途同歸。及至「#松鶴亭」便知道到達香港仔上水塘,走過水壩時可以俯瞰用 #花崗石 建成的 #法定古蹟石橋,及欣賞舊式 #雨量器 呢。
此帖路線:藍屋建築群 > 玉虛宮 > 灣仔自然徑 > 香港仔上水塘
路線詳請: http://bit.ly/bennetshill1
相關路線: 香港仔水塘 行山睇古蹟
http://bit.ly/aberdeenreservoiralbum
郊野行樂,也請謹記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包括充滿細菌的口罩垃圾;#勿留火種;最好 #源頭減廢,#自己垃圾自己負責!每次行山多帶一個鉗個袋就可以一起 #一人一袋和你執 啦~ 切記勿破壞環境及生態,支持 #山野無痕!做個負責任嘅山友!
#當你享受大自然
#保育就成了責任
#源頭減廢
#自己垃圾自己負責
#無痕山野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香港山女
#mountaingirlhk
FB/IG/MeWe: mountaingirlhk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大館 在 蕭家怡 Facebook 八卦
【舊區活化不是問題,問題是⋯⋯】
自從星期日開始,社交平台上開始流傳一則澳廣視的新聞報導,單看標題,已教我膽戰心驚;再看畢那長為兩分多鐘的短片,我真如「對穿祥」般嘔出幾十兩血。那報導的標題是︰【活化下環街?】團體表示有意與商戶合作將十月初五街、關前街及下環街打造成片區。
之所以會覺得膽戰心驚,是因為我害怕以後大家不會再懂得應用「締造」、「營造」,一概只用「打造」;我害怕自己會因為不懂何謂「片區」而被取笑,心想,將澳門分成不同堂區這概念早已不是新鮮事,何以要特別「打造」?至於嘔血的原因,相信你也能猜到,就在「活化」二字。
由保育到活化
要談活化,或許要從保育開始談起。
澳門早與古蹟、文化遺產等有著不解之緣。據現存資料顯示,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始於1953年,當時,澳葡政府受到二戰後歐洲文物保護熱潮的影響,遂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確定澳門歷史文物清單,而於1976年更訂立文 物建築保護法,比鄰近地區要早,及後幾經修訂,於1992年公佈了《澳門文物名錄》,清楚列出所有受法律保護之文物。到2005年,澳門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世遺城市」,就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了。
正因為小城與文物、古建築的關係有著如此漫長的背景,要如何在文物保育與發展間取得平衡,更是討論了不下千次的事,而聰明的人慢慢摸到了出路——活化,也就是「將古舊的歷史建築,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香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這個定義可謂最堂而皇之的說法,但將鏡頭放回澳門,活化有成功過嗎?
我的答案是︰也算是有的。
就以位於大三巴旁戀愛巷的戀愛電影館,能保持舊有建築特色的同時,亦回應到社區需要,而且長遠來說,也算為澳門電影覓了一個根據地,在活動推廣、資料保存、知識普及方面也有所推進,當然,我們可以斟酌戀愛電影館除了「戀愛」這主題外,與所處的環境未有太大關係,但在我心中,算是合格有餘;還有沙梨頭的圖書館,也好好利用了幾座本來已荒廢,甚至有結構問題的舊樓,豐富了社區內涵。但當文物活化尚算不過不失時,何以一到了舊區活化就會弄成一團糟?我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二字。
舊區活化的三大疑問
根據澳廣視報導中所言,舊區活化,即是「重新包裝景點和完善周邊配套,從而帶動社區經濟」,而關前街、康公夜市就是例子。聽罷這話,我腦海馬上浮現了三大疑問︰
1. 在澳門,舊區老化是大家不會質疑的事,但目前所提的活化是否就是唯一出路?
2. 「重新包裝景點」說的是一個景點,而活化的是整整一個舊區,由點到面的過程中,有何標準?
3. 說是要帶動社區經濟,那是否意味著舊區本身沒有經濟行為?若有,兩者如何協調、配合?
這三個疑問只是由一句話而引伸出的問題,但更根本的,或者就是︰舊區活化,為誰活化?怎樣活化?活化了甚麼?
目前,澳門舊區活化(也就是澳廣視新聞中所提及的關前街、康公夜市)的做法,就是加入新式商店,舉辦活動,或者直接地開設不同檔攤,務求做到「人多,踩旺個場」的效果,而在他們眼中,只要人流多了,就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機遇了!是的,經濟效果是有了,但容我問一句︰這就是社區經濟嗎?抑或只是剛好發生在這社區的經濟?假如以目前現有的例子來說,答案似乎是後者,而再看活化關前街的「爛鬼樓巡禮」開始以來,民眾的怨聲之鼎沸,就知道在現時這些「舊區活化」中,社區內的原居民似乎沒有角色(或是扮演被影響者的角色),那麼,容我武斷的說一句,現時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這些「舊區活化」,不過是以「活化」之名,把舊區現有的經濟行為打亂或將之無視,再引入一些「被認可的經濟」的商業行為。
是活化,還是商業化?
商業行為有沒有問題?沒有,但問題是,現在的情況是以「活化」之名,行「商業化」之實,以「舊區活化」之名,大開社區的門口,為本來已經有資源的人來搞經濟(更不必再強調主辦單位與地產商那千絲萬縷的關係),是徹底不同的兩件事來的,就如周星馳在《回魂夜》中的一句,「七孔流血還七孔流血,死還死,兩樣嘢嚟嘅,唔好撈埋一齊講呀吓!」
在我來說,舊區活化最值得看重的,不是活化,而是舊區——一個有其文化背景、歷史脈絡,有不同持份者參與、一同貢獻的地方,所以,若要成功活化舊區,尊重歷史、文化背景,達致社區聯繫、重視該區不同持份者意見等是必要,在這前設下,才有繼續談活化的對話空間;若然抽空背景脈絡,胡亂安插一些與當區完全無關,能夠隨意剪下、然後貼上在世界任一角落的,很抱歉,那不叫活化,極其量只是向「(更)商業化」邁進了一步。
若以活化的標準,目前這些活化項目明顯未做好與社區有機結合,甚至以社區為本位,發展相關經濟的目標;若以商業化的標準,主事者又何以會覺得,單靠這些千城一面的商店就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
舊區活化不是問題,商業化也不是,問題是以活化之名,作商業化之實,更可惡的,是挾社區之名、發社區的財,繼而將社區的真正持份者驅離出社區的生活之外;但這可惡的,是這個惡俗的事會繼續出現。
你說,嘔血不嘔血?
===============
以下為廣告時間
面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lvissio
Medium:https://medium.com/@alvissio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alvissio
#看見澳門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大館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國學大師饒宗頤在2018年2月6日凌晨離世,享年100歲。位於美孚站附近的饒宗頤文化館,正為表揚他在國學不同範疇的成就,故以他的姓名命名。饒宗頤文化館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活化項目,在2014年6月正式開幕。文化館是園林式大型建築群,佔地34萬平方呎,依山而建,環境清幽,分為上、中、下三區,下區的建築群有130年歷史,而中區和上區則有約80年歷史,根據饒宗頤文化館網頁所載,現址的建築群曾先後用作醫院、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和精神病療養院等不同用途。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大館 在 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新界離島篇 - 第 6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八卦
過去有不少法定古蹟改為展覽館,新界有荃灣三棟屋、西貢上窰村、舊大埔墟火車站和舊 ...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發展局於二○○八年開設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協調政府部門 ... ... <看更多>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大館 在 【Interhall 1718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利多於弊利 ... 的八卦
日期: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星期六)時間: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地點:KKLG105辯題:香港「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利多於弊正方:利希慎堂反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