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鬧脾氣,是作者提出來的詞,蠻生動、好想像。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為了要玩手機、平板,或者打電動,跟我們發脾氣。這樣的困擾,是我在工作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父母最在意的,或最頻繁的衝突!
這幾點建議都很實用,我想要特別強調第五點。
「5. 鼓勵孩子自己把科技產品關掉:這個動作看似微不足道,但這跟我們快速、生氣地把電視螢幕關掉,或是從他們手中拿走平板電腦,是非常不一樣的。如果他們感受到對關掉科技產品是有掌控力時,他們會更願意關掉,同時也給了父母親一些正向的事物來增強與鼓勵孩子。」
雖然要花比較多時間,雖然父母會因此耗損比較多心力,然而,我看過不少父母直接從孩子手中把東西搶過來,所引爆的大衝突,有些會嚴重到自傷與傷人。
所以如果孩子耍賴,一直不還我,我會讓孩子知道,只要東西到我手上之後,孩子會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通常我們之前就會約定好)。如果有必要,我會讓東西「消失」,連我自己都不用,雖然這會造成大家不便,但不至於無法生活。
作者用「拿走」,是很溫和的說法。實際的現場狀況,常常是「搶」,然後非常有可能擦槍走火,引爆肢體方面的對抗。如果走到這一步,又會引發另一個重大議題,很不好處理,此外,修復關係會需要花更多成本。
盡可能讓孩子自己把東西交出來,或者主動關機,或者慢慢放在桌上,真的拖到一點時間也沒關係。
我不知道各位朋友知不知道,有時候已經「成癮」的狀況,甚至需要住院才能戒除。目前台灣已經有網路成癮的特別門診,上網不難查詢,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前往諮詢。
所以簡單來說,一款遊戲或APP背後,有多少人花了多少心血,就是要占住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特別是心智成熟度仍在發育的孩子,更是難抵抗這樣的力量。這不見得是只憑父母之力,就能抵抗的浪潮,社會需要準備好,家庭更是。
附圖是使用科技產品,可能對孩子在體能與營養方面的影響,一併附上,大家相互警惕。圖文已請求出版社的授權,跟各位朋友分享。
--------------------------------------------------------------
【克莉絲堤‧古德溫】
避免科技鬧脾氣的祕訣
科技鬧脾氣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發展過程中正常的一部分)。父母親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來減低它們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及/或激烈程度。
1. 訂立與執行嚴格的指引:有關每天使用的螢幕時間有多少,在他們打開科技產品之前,就要很明確地告訴孩子,一旦他們已經打開了科技產品就太晚了。
2. 聚焦在「量」而非時間長短上: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觀念,許多年幼孩子根本還不了解。不要執行時間限制,而是以孩子可以看的集數,或遊戲晉級的程度作限制,這樣孩子比較容易了解,特別是年幼的孩子。
3. 使用計時器:我們的孩子會跟我們爭論,但是比較不會跟手機計時器或是煮蛋計時器爭論!對年長一點的孩子來說,媒體代幣以及契約是有效的,也可以明確地監督螢幕使用時間。
4. 在孩子需要離開螢幕時給予提示:在他們需要關掉科技產品時,給孩子足夠的警告。他們可能聚精會神地在做事,要確定他們與你有眼神的接觸,而且知道你說了什麼。
5. 鼓勵孩子自己把科技產品關掉:這個動作看似微不足道,但這跟我們快速、生氣地把電視螢幕關掉,或是從他們手中拿走平板電腦,是非常不一樣的。如果他們感受到對關掉科技產品是有掌控力時,他們會更願意關掉,同時也給了父母親一些正向的事物來增強與鼓勵孩子。
6. 要有後續計畫:在孩子關掉科技產品時,要找一個他們喜歡做的活動,或者用一個「無聊黑板」(列出不使用科技時的一些點子),在關掉數位產品之後,他們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活動去做。
7. 扮演壞警察的角色:當我們用盡上述方法之後,還是經歷了一個科技的鬧脾氣,讓他們直接知道後果,例如不讓孩子在第二天享有同樣的特權。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因為對孩子來說,使用數位產品的慾望會成為一個強烈動機,尤其是當他們了解這些限制會強力執行時,就比較會遵守。(這與使用科技作為一般處罰的形式是不一樣的。)
.
以上文字摘自
數位時代0-12歲教養寶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143
.
--------------------------------------------
洪仲清線上讀書會社團
https://goo.gl/yjssfM
2017年5月《療癒誌》上市
博客來(79折)
https://goo.gl/fNwH8W
金石堂(79折)
https://goo.gl/P9g26T
誠品(79折)
https://goo.gl/Snaj8b
讀冊(79折)
https://goo.gl/0mBJ6U
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親簽明信片
https://goo.gl/mqnm56
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
https://goo.gl/C6ZSLB
洪仲清 門診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八卦
今天的門診一樣很熱鬧,老神在在的老手家長與徬徨焦慮的新手父母同聚一堂,真希望新手爸媽們理解,成為老手需要適應與磨合的時間,過程中家人與專業人員的支持、指導、協助與陪伴非常重要,也請家長相信自己的潛能,只要願意嘗試,總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比較特別的是有幾位家長被自己的原生家庭關係困住了,導致目前育兒生活的困境,有些家長為孩子付出了所有卻仍感到不安,有些家長不願或不敢與孩子養成穩定的依附關係。其實不論過去如何,家長目前正在與孩子一起建立自己的原生家庭,試著在育兒生活中療癒自己又培養出自信是需要時間與方法的,剛好看到這篇文章很有感覺,分享給有需要的家長!
「如果你開始以新的方式對待父母,像是設立限制和劃定界線、或是開始和他們談論『童年情感忽視』,先把自己的情緒力量建立起來會有很大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拿來照顧你自己。藉著把注意力投入在照顧自己這件事情上,你便自己彌補了過去那些你需要、但是父母無法或是沒有為你做的事,而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重新教養自己。」~鍾妮斯.韋伯
「父母虧待你的,你可以自己彌補。」這一句話,我常常強調。我們得要先相信這個概念,才能夠放膽放心地開始建設自我。
不是只講親情,我們擴大到關係來談。在關係中,懂得照顧自己,先懂得滿足自己的需要,這順帶也照顧了關係。
這是在獨處中充實,在相處中圓滿。
我很喜歡這張表格,這張表格能提醒我們優先照顧自己。如果我們對父母的期待與渴求,讓我們持續失落受傷,干擾了我們的生活。那麼,學著信賴自己,學著教養自己,就是一種愛自己的方式。
讓我們常思考,「我有什麼能力」能滿足「我的什麼需要」。讓我們不斷告訴自己,「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成為自己的父母了!」祝福您!
**************************************
父母虧待你的,你可以自己彌補
【鍾妮斯.韋伯】
我們必須記得,對於梅兒和奧斯卡來說──對你而言更是重要──與父母劃下一道適當的界線並且對他們說「不」,不只是為了要保護你的感受。當然,讓自己少受一點折磨固然重要,不過這麼做還有另一個主要目標:如果你可以在情感上保護自己、照顧自己,你便同時達成了另外幾個成就:你為自己創造出必需的空間、穩定度和力量,讓自己發揮最大的成長潛能。你自我實現的方式也為伴侶和孩子提供了無價的情緒養分…。
如果你開始以新的方式對待父母,像是設立限制和劃定界線、或是開始和他們談論「童年情感忽視」,先把自己的情緒力量建立起來會有很大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拿來照顧你自己。藉著把注意力投入在照顧自己這件事情上,你便自己彌補了過去那些你需要、但是父母無法或是沒有為你做的事,而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重新教養自己。如果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情感忽視,現在就以成人的身分好好地照顧自己的情緒。以下列表(可參考表格圖片)提供了更多的例子:
■ 你的父母不曾為你做到的事
接受、認同你的感受
注意到你需要休息一下
為你提供規範
教導你如何調節自己的感受
教導你如何說明自己的情緒
為你示範如何表達感受
和你討論事情
在你感到沮喪時給你安慰
試著去瞭解你的個性和你的內心
支持你、鼓勵你
在你需要的時候為你提供協助
■ 現在你可以為自己做的事
接受、認同自己的感受
確定自己獲得足夠的休息
為自己提供規範
自己學習情緒管理
增加你的情緒詞彙
練習表達你的感受
練習討論事情
在需要時自我安慰
試著更深入地瞭解你自己
接受他人的支持
請求並且接受他人的協助
我知道要以這樣的方式來填補童年的缺憾,是個艱鉅的任務──確實如此。你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毅力,才能幫自己彌補過去的缺憾。不過如果你能夠明白這一點會很有幫助:這麼做會讓你覺得很棒。你會覺得人生變得多采多姿,彷彿重獲新生,你終於為自己掙得過去以來一直缺少的東西。
不過如果你一想到要與父母劃出界線就感到有些害怕的話,或者是看到上面的表格而覺得壓力很大,那麼可能是你的感覺在試著告訴你:你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建議你可以暫時休息一下,先花點力氣來療癒你自己的「童年情感忽視」。當你覺得自己更堅強且準備好了,再回到這個地方,從你之前的進度繼續下去。
.
以上文字取自
童年情感忽視・實戰篇:長大後的我,如何和伴侶、孩子、父母,建立情感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4550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洪仲清 門診 在 王意中 Facebook 八卦
🌷非常感謝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分享,期待更多朋友們能夠了解我們身旁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們。因為,您的接納、認識、了解、陪伴而不再孤單。🌷
「今天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用再見兩個字,作為結束。」事實上,當我告訴眼前女孩這句話,說完之後,我沒有任何的期待,也不敢指望從她的口中聽到任何的字句。
如同以往,五年來,在整個諮商過程中,無論我說了什麼話,換來的就是眼前孩子的一片寂靜。我聽到的,依然是我自己的聲音。
一切就要結束了。如同自己原先所預期的,這女孩是不會在你面前說話的。
和孩子的諮商時間已經到了,是該結束的時候了。但說真的,我依然心有不甘,但又奈何。這不甘,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期待這女孩的自我突破。
就這樣,五年,完完全全沒有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在這最後一次的諮商,女孩那一種欲言又止,一種想要從內心深處,脫口而出的力量,實在令自己不想要放棄。
但已經超出了最後晤談的時間,該是結束了,一切即將歸於平靜,雖然,自己當下的心情依然起伏、波動著。與這女孩的諮商關係,即將隨著她畢業,也將告一個段落。
「再見。」女孩說話了。這五年,我僅僅聽到的兩個字。在原訂結束時間的五分鐘之後,我聽見了,來自於選擇性緘默女孩,宛如天籟的聲音。
再見,期待孩子聲音,再現。
取自《選擇性緘默症》
*****************************************
認識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很久了,見過一次面,沒講幾句話。但是王心理師一直很努力耕耘特殊兒童的領域,也全台跑透透,到處宣導如何幫助特殊兒童。
這次王心理師出版《選擇性緘默症》這本書,很顯然是小眾中的小眾市場。這讓我非常佩服,也希望能幫忙推廣。
我自己遇過幾次這樣的孩子,跟我互動一段時間,最後能在我面前自在說話的,大概佔一半。不過,我的樣本太小,沒有代表性。
王心理師很有勇氣,分享這個案例。跟孩子互動了五年,終於在結束前說話了,等到了兩個字。
並不是所有人的「問題」,專業人士都有辦法解決。或許,這要交給老天了!
過度緊張,所以在人多的時候表現會不好,甚至難以上台說話,這我們能夠想像。但是,一個孩子緊張到連私底下都不敢說話,這就很少見了。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表現,我就不細說了。但緊張、焦慮所能引起的人類困擾,變化實在多到讓人想不到。
以我昨天來說,我一邊跟聽眾說話,一邊拿著麥克風的手在發抖,而且強度不低。可是,我感覺很納悶,因為當時我的心很平靜。我看著我的手,相當疑惑,到底怎麼回事?
一般來說,發抖被視為一個緊張的反應。可是,我也不解,我再怎麼緊張,這麼多年來,不管或大或小的場面,從來沒抖成這樣,手會這樣發抖還是第一次。我只能解釋成,外星總部正在給我傳送訊息。
這裡面有一些共通原則,是面對容易焦慮的孩子,我們都要注意的。
藉著焦慮,我們得以生存,焦慮不是非得視為壞事。祝福您,善用焦慮,讓自己充滿活力!
*****************************************
當蝴蝶不再飛了──焦慮的自我覺察
【文/ 王意中】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你會跳……」
偉力唱著卻突然間愣住了,他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偉力望著老師,隨後,眼神慢慢飄移到地板上。
「偉力,你剛才在做什麼?老師看你唱歌、跳舞挺開心的耶。」
偉力一句話都沒說。偉力像是被點了穴道,整個人僵在現場,動也不動。
「奇怪,你明明會唱,也會跳啊。為什麼在教室上課,你卻不說也不動?」老師一臉納悶。
被老師瞧見的那一剎那,對偉力來說,就像被雷擊到一樣。頓時,他的腦袋一片空白。
老師剛剛說的話,也完全進不了偉力的耳朵裡。偉力僵住了。
老師看著偉力,納悶他怎麼又回到原來的模樣。「好啦,好啦,不吵你了。如果你想跳、想唱,你就繼續吧。三分鐘後就要上課了,記得準時回教室。」老師說完,一臉不解的轉身就走。
再唱?再跳?說真的,這時,對偉力來講,哪動得起來?偉力非常懊惱,「怎麼辦?剛剛被老師看見了。老師回到教室,會不會跟全班同學講,原來我會說、會動,跟在教室裡都不一樣,那樣,同學到底會怎麼想。早知道,我就離開教室遠一點,就不會被瞧見了。」
但被老師看見,事實已經擺在眼前,無論偉力再怎麼懊惱,就是被看見了。
難得渾然忘我的一刻,陶醉在自由自在的想像裡。剛才那一段「蝴蝶飛舞」的時刻,對偉力來說,就像是飛翔在天空,是多麼愉悅的享受。因為,在教室裡,自己已經壓抑好久了,無論是從上學到放學,從進校門到離開校門,也只有遠離教室,才有機會唱唱歌,動動身體,好好放鬆。
只是,這一回,蝴蝶變得不美麗了。他身上的花花衣,已經被老師瞧見了。「你不愛花兒了,花兒也不愛你了。」偉力心裡想,他又得要繼續沉默下去了。
***
意中心理師說選擇性緘默症
對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來說,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聚焦與窄化在不合理的狀況,他們會不斷地放大、擴大自己的害怕、焦慮與恐懼,而讓自己的說話行為被抑制住。
■ 自然點頭或微笑
當你發現孩子獨自在一旁,像蝴蝶般輕快地飛舞,與教室裡的模樣判若兩人時,我建議你,在當下,你就自然而然地微笑或點頭就好。不要刻意反應,以降低孩子的過度敏感,也減少孩子過度注意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狀況。
■ 別製造下一個問題
面對焦慮的孩子,最忌諱的方式,就是制止他,但這種情況,又是大人經常在做的事。
有些孩子,不時因焦慮咬著手指頭。爸媽、老師長時間不斷地提醒、叮嚀,但卻依然沒有任何起色。
曾經,有家長問:「心理師,我的孩子一直咬手指頭,到底該怎麼辦?」在回應之前,我一定會先問一件事情。
「媽媽,請問這麼多年來,對於改善孩子咬手指頭這件事,你曾經做過哪些努力?」
這時,你會聽見媽媽回應:「有啊!我總是不時提醒他。你再咬,我就要塗辣椒、貼OK繃了。」
聽到這樣的反應,我只能搖頭,無奈苦笑。
因為這樣做,我們既沒有解決孩子的焦慮問題,反而又製造了另外一個問題,讓孩子心裡的負擔加重,也更為焦慮。
■ 焦慮的覺察與處理
沒有覺察,就沒有改變。
引導孩子覺察到自己的焦慮,讓孩子清楚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焦慮情緒與緘默行為。
當覺察清楚了,孩子會比較明確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因應自己的說話行為,同時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
只是,在進行焦慮覺察的過程中,必須特別留意,有些孩子並不適合過度強調,以免過度放大焦慮而招架不住,無法做任何的控制,反而讓孩子更加放大自己的焦慮指數。
因此,在進行過程中,必須特別留意孩子的反應,是否適合在這個階段提前和他進行討論。
■ 留意焦慮颱風警報
自我焦慮行為的覺察,對當事人來講,需要非常仔細留意,甚至於當焦慮行為一出現,自己就必須要能夠警覺到這種情形。就像警報器一樣,只要有一點點小小的煙霧,警報就會響起。
覺察是提醒自己,需要做一些調整。例如,當孩子發現自己習慣性用手撥弄頭髮、摳咬指甲,這時,就得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已經開始進入焦慮的狀態。這就像是颱風外圍環流是否已經逐漸接近,是否已需要宣布海上颱風警報,或同時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 列舉孩子的焦慮呈現
讓孩子了解,當焦慮來的時候,自己的身心會有怎樣的變化。
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判斷孩子的焦慮。
從頭到腳,孩子是否出現這些行為。例如,是否不斷地捲頭髮、撥弄頭髮、玩頭髮、拔頭髮、摸頭髮?不斷地抓臉、摸臉、摳臉?不斷眨眼、臉皮跳動、臉部表情僵硬,不時地咬嘴唇?是否歪著頭?將頭逐漸地傾向到肩膀上,肩頸是否僵硬?眼神是否不敢直視對方?是否不時地咬手指頭、摳指甲?是否手心盜汗、腸胃不適、頻尿,想要上廁所、拉肚子,或全身僵硬不動?
不同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教室裡的緘默與說話行為不盡相同。例如,有些孩子在班上可以舉手,但是如果需要開口說話,卻需要走到講台前,在老師的耳朵邊,輕聲細語地說。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講,如果要在大家面前舉手,甚至於走到台前輕聲細語地說,這樣的舉動,反而更容易讓他們感到焦慮不安。
■ 列舉開口說話與緘默的情境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對於特定的情境會顯得焦慮,試著與孩子一起討論,讓自己感到焦慮的情境會是哪些。愈具體愈好,這些情境包括人、事、時、地、物的不同排列組合。
人:和哪些人面對面的時候,自己比較容易開口說話,或緘默不語。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導師、科任老師、同學、醫師、心理師、治療師、店員、陌生人或親戚朋友等。
將這些條件列出來,讓孩子更為清楚知道,自己與周遭他人相處互動的模式,為什麼會如此不同。協助孩子,從容易開口說話或不說話的對象中,尋找共同的關鍵因素,例如,是否是熟悉度決定了孩子說不說話。
事:例如口頭報告、同學聊天、老師問話、做錯事情、陌生人問路、自己不擅長的活動等。
時:例如國語、英文、數學、社會、自然、體育、美術、勞作,安親班、補習班等上課時間。
地:例如班級教室、才藝教室、輔導室、門診、大庭廣眾前等場所。
物:例如對自己相對熟悉、擅長,或陌生的事物等。
以上的情況,每個孩子不盡相同。與孩子一起列舉之後,可以作為一種自我了解的方式。
進一步釐清孩子對於上述組合的看法,確認孩子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負面想法。如果存在,那麼,這些想法到底是什麼,試著從改變孩子的認知,進行調整。
■ 非理性的認知評估
選擇性緘默症對於周遭環境的評估,往往會形成錯誤、不合理的解讀,因此容易放大、扭曲當下情境對於自己的威脅性。
這些非理性的預期、認知評估,反映了他們對於在教室裡開口說話這件事情的內在想法。
為什麼孩子會如此的預期?這些預期,孩子所依據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孩子如此的認定?他所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嗎?或許,這樣的推論來自於孩子過去的負面經驗所累積。
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經驗,總是造成孩子對於當下說話的情境(例如教室),產生很大的焦慮與困難。我們可以回想,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過往是否存在著一些不愉快的說話經驗。仔細推敲,你會發現問題的癥結點。
■ 說不出所以然的原因
對於有些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來說,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在教室裡不開口。
孩子可能告訴你,在他們的印象中,在幼兒園、在剛進小學,自己就開始漸漸地不說話了。至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自己不說話,孩子也說不出明確的原因。
■ 列出孩子不說話的理由
每一個孩子不說話的理由,不一定相同。前面提到,孩子並不見得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時,由我們來幫孩子,把各種可能的原因,一一條列出來,讓孩子來判斷自己是否陷入這樣的狀態。
◆ 我不想說,因為我怕說話會被別人笑。
詢問孩子,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說話內容、說話音量、說話的方式、說話的語氣、說話的語調、表達方式被嘲笑嗎?
進一步的協助孩子,以剝洋蔥的方式,一層一層將問題進行釐清,例如:「別人笑,對自己來說,是什麼樣的意思?」「這樣的笑,對自己來說,帶來的情緒感受會是什麼?」「在過往的經驗,是否自己曾經被笑過?」
◆ 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擔心別人聽不懂,是因為自己說話的音量?還是表達的內容?當對方聽不懂,我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陳述第二遍?或是以書面加以補充?對方聽不懂,對自己來說,會造成什麼結果?
◆ 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清楚。
是因為自己說話的音量,或說話的清晰度?如果對方聽不清楚,會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聯想?是認為自己表現得很糟糕,擔心對方對自己的印象變差,或是擔心對方因為聽不清楚,繼續問下去?
◆ 怕別人不想聽。
這顧慮是對於自己所談論的話題沒有自信?還是不清楚對方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如果不確定對方想聽什麼,那麼,我們是否有勇氣詢問對方,聽聽看他的意見。如果用說的有困難,那麼,是否先透過書面或是社群軟體,例如Line、FB、IG作為溝通?
◆ 怕說話,被別人聽到。
如果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到底會怎麼樣?是擔心對方聽到之後,他的反應超出我們的預期,讓自己感受到難堪,羞愧?在過去的經驗裡,當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是否有造成不愉快的經驗?如果有,那這些經驗會是什麼?
◆ 怕說話後,別人繼續問。
為什麼擔心對方繼續問?是擔心自己對於問題的理解有困難?或是對於問題的答案沒有把握?還是畏懼、害怕與對方一來一往的對話太過頻繁?
◆ 不說話,別人不會問。
為什麼自己那麼的肯定?同時,對於別人不會問這件事情,是否真的讓自己感到安心、自在?還是,反而顧慮與對方之間會形成疏離感?
◆ 不知道說什麼。
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或許先聆聽別人在討論什麼話題。必要時,說出自己所熟悉的內容。
◆ 怕自己說錯話。
如果真的說錯話,到底會怎麼樣?你在擔心什麼?擔心對方出現什麼反應?然而,這些擔心是否合理?
◆ 怕說話後,別人出現不好的反應。
思考過去別人可能曾經出現的反應,為什麼自己對這些反應會感受到不愉快?自己對這些反應又是怎麼解釋?同時,在解釋過程中,是否合理?
◆ 別人認定自己不會說話。
當別人這麼認定,為什麼自己就不再開口?如果開口,到底又會怎樣?思考為什麼自己對別人的認定這麼在意?
◆ 不說話,是對自己的承諾及約定。
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承諾以及約定,這樣的承諾及約定,到底自己所追求的是什麼?真的打破這些承諾以及約定,對自己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是否可以調整與自己的約定,改為在班上開口說話?
◆ 不想說。
自己不想說的理由,除了就是不想說之外,思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自己比較會有動機與意願開口說。
◆ 不知不覺就不敢說話。
試著追溯自己過往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說話了。仔細回想,在當時,是否有哪些經驗和事件,導致自己後來就不再繼續開口?
◆ 怕說話聲音太小,別人聽不到。
如果擔心自己的聲音太小,是否敢靠近對方?是否敢把音量拉到稍微大一點?當自己說話了,別人聽不到,自己又是如何來解釋這件事情。
◆ 莫名的恐懼、害怕、焦慮,說不出任何理由。
當然,許多的事情,對每一個人來說,不見得都有那麼明確的答案。也可能因為如此,讓自己的負面情緒長時間一直沒有獲得解決,而持續對自己造成破壞性的影響。說不出理由,是沒有理由?還是我們自己並不想去探索,當中存在的理由是什麼?
以上,這些不說話的可能原因,以及所有延伸出來的提問,都可以作為孩子自我對話的練習。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試著讓孩子透過書寫或是口語進行表達。進行的目的,主要是讓孩子可以自我探索,關於自己在教室裡不說話行為的內在想法。
當孩子說不出來時,你可以將這些內容條列出來,顯示給孩子看,讓孩子從中參考,並做判斷。
孩子害怕說話的原因,可能存在於以上其中的一項或者是幾項的組合,這是一種協助孩子進行自我查核的方式。至少,讓孩子清楚知道可能的原因,我們才有機會進一步協助孩子去探究自己可能存在的想法,並且從中找到解決的關鍵因素。
.
以上文字取自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88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