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台灣正處於疫情最嚴重的二三月,此文收錄在《ICU重症醫療現場》
https://reurl.cc/g7WLQ4
事隔253天後,昨天出現一例本土病例,現在回頭看,有很多觀察,或許在台灣已經事過境遷,但是,在和台灣處於平行世界的其他國家,仍然是他們的日常~
【武漢肺炎的社會觀察紀錄】
2020年初爆發武漢肺炎疫情,身為醫療人員,我試著以不一樣的角度,以稍為正向、輕鬆的方式來分享我的觀察。有些項目即使沒有疫情,也很適合留意的。當然,有些可能因為事過境遷,而不能夠完全理解,那大可直接跳過,不必執著於每一個項目都要看懂。……
#這一場疫情_讓我們學到什麼?
1.勤洗手、感冒或有呼吸道症狀要戴口罩、減少出入人多的公共或密閉的場所。這個是全國上下、不分職業、不論年紀,都應該要身體力行的習慣。保護自己、保護別人,無論是否有疫情大流行。
2.沒事不要逛醫院。醫院不是家庭聚會、朋友相見的地方,就算平日也應該要管制出入,留下最少的家屬陪伴患者就好,科技進步,多多採用「視訊探病」。即使武漢肺炎疫情過後,也要持續推動才好。
3.一個自由、民主、公開透明、有執行力、横向溝通良好的政府,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防疫的事,請交給專業,而且要相信專業。心存感激,感謝費盡心力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各行各業。
4.名嘴、藝人、各式代理人等公眾人物,如果真的逼不得已,非得公開表態與示好的話,也應該要盡量採取低調與平和的方式,謹慎評估其可能的反彈力道,否則很有可能適得其反。還有,人的記憶有時不太可靠,捐款收據建議都要留下來。
5.關懷、信任、正向面對,遠勝過謾罵、負面的情緒宣洩。假新聞、假消息、謠言無所不在,在發生重大事件的非常時期,很容易引起對立、造成恐慌。不要轉傳未經可靠單位證實的消息,平日即應留意追蹤可靠的消息來源。
#終結恐慌_從疫情中學正向思考
1.知道勤洗手的重要,也知道步驟是「內外夾弓大立腕」,而不是「沖脫泡蓋送」(這是燒傷急救5步驟啦)。本來的「溼搓沖捧擦」是幼幼班基本功,「內外夾弓大立腕」才是高段武功。邊洗手邊唱歌(〈兩隻老虎〉或〈生日快樂歌〉唱2遍),洗滿20秒才算數。
2.醫院門口使用熱感應攝影觀測體溫,連手上拿著熱飲或熱食進出,機器就會嗶嗶叫,儀器準確度值得信賴。額溫槍測量方便,賣到缺貨。一夜之間,大家都和〈無間道〉的劉德華一樣,不再害怕被人家用「槍」指著額頭。
3.總算知道口罩有很多種,而且知道哪一種防飛沫最有效,也知道哪一種人需要排隊買口罩。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戴口罩與脫口罩,及2個口罩可以用7天、2條內褲不能穿7天這件事。
4.全臺灣人民都會區分偶數和奇數了,而且知道「0是偶數」。另外,也知道從健保卡資料就可以查出持卡人曾經到過中國哪一個省分(無法再裝傻)。醫療人員則對陌生的中國地理,有再次複習的機會。
5.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這個機構,也知道世衛祕書長是非洲裔的譚德塞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世界各國看見臺灣醫療與防疫的努力,紛紛表態聲援臺灣加入WHO/WHA。也總算知道衛福部長是陳時中(不是陳時鐘),雖然他一直滴答滴答不停歇(有人可以把他抓去睡嗎?)
6.衛生紙與口罩的原物料不同、產地不同、臺灣的產量與庫存量都不同。至於,人類能否以嗅覺聞出消毒水的比例,目前則尚無定論。雖然曾經有人因為假消息而做蠢事,還好專業人士即時澄清,免除更大的危害。
7.為了順利買到口罩,大家都知道社區或住家周圍的健保藥局在哪裡了。還知道有人這麼厲害,可以馬上做出藥局查詢地圖(還可以查口罩剩餘數量)。最重要的是,藥局都是義務服務大家的,要彼此體諒、耐心排隊、不要再對藥局員工大小聲了。
8.終於分得清楚「自主健康管理」「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的差別,也懂得感謝被隔離的人,他們的不便,保護了大家。此外,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木馬屠城記」「一索得難」(中國麻將現在沒有一索)等說法,有更具體、更深刻的體認。
9.習慣天天看或關心及管署的疫情說明,免去接收假消息的危機,對「檢查」「陰性」「陽性」的手語也有初步認識(辛苦手語姐姐了)。當然,每天追蹤「ICU醫生陳志金」也是杜絕假消息必要的(有人不認同的話,等再刷時刪除)。
#武漢肺炎的阿金30大觀察紀錄
1.讓人耐心排隊的,不只高價iPhone,5元口罩也可以
2.很多會議可以說取消就取消,根本也不必再補開
3.醫院出入口管制到剩下一個,也還夠用啊
4.探病,其實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社交活動
5.即使寒假多放2周,寒假作業還是沒辦法寫完
6.大賣場人潮銳減,才發現本來有很多是專程去試吃的
7.很多人沒發現自己這麼漂亮,直到戴上口罩以後
8.大部分人不相信自己肺活量差到講話也喘,直到戴上口罩以後
9.體會追劇者心情。每天固定時間、等待同一個人在電視上出現
10.不能喝的酒精比能喝的珍貴,原來也有這麼一天
11.這是一個「撿到一包口罩」卻不知道要不要送去派出所的年代
12.不用評鑑督考,醫院也會主動把感染控制做好
13.洗手不必稽核,但是很有學問
14.妝少化一半,原來可以多睡半小時是如此美好
15.手上拿著錢和口罩,被搶的竟然是口罩
16.這是個衛生紙都有人想偷的年代
17.連續假日,花東線車票都買得到,還可以包廂
18.在電梯放屁,比在電梯咳嗽,更能讓人接受
19.適時「咳」一下,是結束談話的最好提示
20.原來,自己會煮的菜比想像中的多更多
21.健保卡比信用卡更有存在感
22.醫院評鑑以後也可以改成5年做1次
23.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手這麼髒過(洗手次數暴增)
24.在廁所裡排隊的人,原來不是為了上廁所(是洗手!)
25.不熟朋友突然來電,不是借錢,是要問「你有多的口罩嗎?」
26.原來順著「時中」走,這麼令人安心
27.進銀行不必脫口罩,警衛還會提醒「把口罩戴好!」
28.家中遭小偷光顧,首先要查看口罩還在不在
29.不能隨意、盡情的摳鼻孔,居然是這麼痛苦的事
30.口罩成為最重要的角色,必要時刻竟是通行證
疫情爆發後,擔心害怕是必然的,也會經歷許多不便。但非常時期的轉變與不便,讓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來檢視「有沒有什麼事情明明不合理,卻又日復一日進行著?」或許有些是需要被改變,卻沒有勇氣或機會去改變的。或許有些是應該珍惜的,卻又不斷錯過的。轉念看待這場疫情帶來的影響,將為我們帶來正向的變化。
#歡迎分享~
請關注阿金的IG
https://reurl.cc/bR9EVX
洗手稽核表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八卦
還在抱怨「七天只能買兩片口罩」嗎?
還是仍追打著「政府不是說口罩夠用嗎?」
─
觀察這幾天網友、媒體和反對黨的反應,結論就是:「不管怎麼改變,社會上有一群人永遠都不會滿意,最後答案就是『政府真爛』。」
─
但我們不妨試著理解看看,為什麼政府從超商賣口罩,在幾天之內馬上政策轉向,改為2月6日的新制─口罩實名制、每人七天限購兩片口罩?
答案是「回應民意」,回應那些怎麼排隊都買不到口罩的人民,因為有一群人排隊數次就可以買到多片口罩,缺乏身分稽核,確實使口罩落入少數人的手中。可以發現,為了讓資源的分配更公平、保障「更多」人民的健康,「口罩實名制」的登場就是為了這個。
那麼「七天買兩片」呢,政策登場可預料引來反彈聲音,但查詢相關資料後可以瞭解經濟部已協調所有工廠「產線全開」的數量,人民有必要理解,這是政府介入的「難為之處」。
還是檢討聲浪還要說:無論如何,政府都該把口罩變出來!
恕我直說,這想法也太任性了。
─
接續,當政府宣布實施實名制,有人抨擊個資外洩;決定讓國軍投入生產,有人批評國軍沒經驗、或是不該壓榨國軍勞動。
好像怎麼做,都是錯的?
還是回到「政府不介入」的自由市場,會不會是人民想要的理想狀態?
放任市場價格飛漲,廠商更願意生產,人民買不起、也搶不到,但你樂見特定廠商發國難財嗎?
如果政府不介入,民間會不會又有新的聲音──放任口罩價格飛漲、圖利廠商、老百姓買不起也搶不到口罩?
─
那就來看看世界各國的口罩亂象吧!
據外媒報導和國際友人的觀察,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德國、法國皆面臨普遍缺貨、價格飛漲的現象。
根據《路透社》、《新德里電視台》(NDTV)報導,口罩供不應求,價格飆漲到10倍以上。全印度食品與藥品許可執照協會(AFDLH)等組織正在要求印度政府控制口罩價格。
根據外媒《Resonate》報導,武漢肺炎病毒在歐洲爆發前,一盒50片裝的外科醫療口罩售價為3.99英鎊(約新台幣159元),但在疫情爆發後,口罩價格翻漲將近80倍。
根據商業週刊的報導,新加坡的口罩搶購一空,價格連漲至少10倍,但根據街頭觀察卻顯少有人戴口罩?
在介入與不介入之間,背後的政策思維大不相同。做一個理性的思考、判斷,再去批判吧!
─
台灣人民有個政府限定的奇妙特質:「你再努力都會被批到體無完膚」,那是因為樂於批判的同時,卻無法設想當前無法克服的難題。更因欠缺對照組──別人的政府與社會,使我們的「口舌」總是先於「同理」。
面對這些反應,我還是相信「幸福是比較來的」。
我認為,我們還是要讓這些政策方案回扣:「這些政策是不是都為了降低疫情風險、保障人民健康福祉而存在?」如果是的話,或許檢討聲浪可以朝向更有建設性的角度去論述會更好。
────
最後,跳脫搶購口罩的思維:「我們每個人真的都需要口罩嗎?」
根據今周刊的報導:「2003年台灣SARS流行期間,擔任疾病管制局(疾管署前身)局長、國內病毒專家蘇益仁表示,武漢肺炎的傳染力確實很強,戴口罩也確實可以防疫,但是台灣目前並沒有社區感染的情況,所以全民戴口罩是不必要的。」
而面對疫情,加拿大在討論的是「是否有必要戴口罩」,安大略省首席衛生官威廉斯(David Williams)明確答覆:「我們的標準防疫程序從來沒有建議戴口罩,因為戴口罩不必然有效。」
包含加拿大、美國和我們的副總統大仁哥也都提出「需要戴口罩的時機」。哥倫比亞大學感染與免疫中心的病毒學家拉斯姆森(Angela Rasmussen)說:「當你身處人群之中,或是照顧病患時,必須配戴口罩。若覺得要更有防護力,就戴上外科口罩。」
因此,根據專家建議:【非必要,真的沒有必要人人皆戴口罩】,最有效、經濟實惠的方法就是勤洗手,你需要瞭解正確的洗手時機和步驟,才能有效防疫;戴口罩的朋友則是需要強化什麼才是正確的「口罩戴脫術」,快去查找資料吧!
洗手稽核表 在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食力在食育力報導中的研究統計方法有問題?
上次我們提出了質疑,食力評鑑花蓮食育力全國第一名,統計方法很令人困惑(然後就要被告了)
然而接下來又看到了更奇妙的報導。
食力最近有一篇針對校園食安的調查報告,標題是:
【#2021食育力大調查 #食力獨家數據揭露 】
《校園食物中毒前五名城市,六都過半都上榜!》
食力在報導中表示,綜合2016-2020年的數據,校園食物中毒人數最多的是台南市,而案件最多的是新北市。
若以五年來校園食物中毒人數總和排名,前五名校園食物中毒最多的城市依序是:台南、新北、台北、台中、桃園。
該報導中,將原因歸咎於校園營養午餐的管理,食材原料、設備清潔、人員教育訓練等因素。
並稱近三年內,校園食物中毒前三名因子為諾羅病毒、仙人掌桿菌、金黃葡萄球菌
這個結論,讓我們對於食力解讀統計數據的方式感到問號,原因如下:
實際查找食藥署食物中毒全國統計資料
(110年還沒過完,所以官方完整數據統計到109而已)
109年食物中毒病因前三名
諾羅病毒121件,1618人
仙人掌桿菌22件,561人
沙門氏桿菌26件,484 人
108年食物中毒病因前三名
諾羅病毒140件, 2211人
仙人掌桿菌33件,2074人
金黃色葡萄球菌35件,902人
107年食物中毒病因前三名
仙人掌桿菌22件,1632人
諾羅病毒95件,1570人
金黃色葡萄球菌31件,1270人
從官方數據我們確實可以看出,諾羅病毒跟仙人掌桿菌確實長年佔據食物中毒的冠亞軍寶座,沙門氏桿菌以及金色黃葡萄球菌則是輪流拿季軍。
食物中毒的病原,性質都不太相同。諾羅病毒的傳染方式為糞口傳染,飲料的冰塊中也常會出現,倘若製作冰塊或接觸飲料者手部清潔沒做好,很可能就會造成諾羅病毒大爆發,小朋友喝到這樣的手搖飲可能會因此腹瀉,宣導學童保持飯前洗手的習慣也很重要。
仙人掌桿菌常出現在沒煮熟的食物中,不是冷藏的溫度不夠,就是煮熟的熟度不夠,米飯在常溫放置太久也容易產生仙人掌桿菌。這是食材保存及運輸都可能發生的問題。
金黃葡萄球菌則常見於健康的人體表面,並大量存在於傷口和受感染的部位。金黃葡萄球菌會在食物中生長和繁殖,繼而產生耐熱的毒素,烹煮過程並不能消滅這些毒素。
沙門氏桿菌則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生雞蛋是常見的例子,但因為它不耐熱,煮沸5分鐘就可以殺死。
是啊,食物中毒的原因這麼多,以上風險都可以經由團膳業者在採購、運輸、烹煮每個環節遵守良好的SOP來避免,但是「發生在校園的食物中毒事件」為何不能直接歸因於「校園團膳不夠衛生」?
原因是食力的報導,將過去五年的食物中毒案件及人數累加,直接去做縣市排名,這樣下結論的話,統計誤差會在哪裡?
台南衛生局將會第一個跳出來喊冤,因為校園團膳的食安稽查,受到各地方衛生局監督,必須定期抽查衛生條件與含菌量等指標,台南衛生局每個月都公開稽查營養午餐的報表,如果要從統計數據去看台南校園食安,並不是要看五年的中毒案件累加,要看的反而是「五年來的趨勢如何」,如果五年來台南的食物中毒案件是每年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我們就不能以五年的患者人數累計,來說台南市校園食安最糟糕,甚至相反的他可能是進步的趨勢。如果趨勢相反,則要去研究中毒人數上升的原因,跟團膳衛生是否相關。
直接用拿五年加總的食物中毒人數來評比各縣市,簡直是和稀泥。(我大台南的小朋友萬一是手搖飲喝比較多所以比較常中到諾羅,你要說是校園團膳的錯嗎?)
另外台中市政府應該也會跳出來喊冤,因為台中為了校園團膳招標,還訂定了招標辦法,裡面就明定說只有具備HACCP驗證的廠商才能投標,人家都HACCP了,你說台中校園食物中毒倒數第四名?HACCP驗證很好拿嗎?全台灣拿到HACCP的團膳廠商多嗎?(當食安風險管控系統驗證的單位是塑膠嗎?)
台北市應該也會跳出來,因為台北市是SOP狂,雖然沒有規定要用HACCP廠商,但台北市為了學校營養午餐訂定的作業辦法SOP長達168頁,要符合台北市營養午餐的招標資格,幾乎跟HACCP的標準一樣嚴格。(光稽核表就有38頁小編看了都快暈倒)
其他縣市對營養午餐的招標規定,族繁不及備載,在此就不一一舉例。校園團膳的採購與稽查標準,確實是地方政府的權責,但各地方政府在把關校園食安上都有一定的謹慎態度,因為一旦校園營養午餐吃出問題,當初招標的承辦人可能就會吃牢飯,因此某些承辦人還會直接在招標資格上明定要用HACCP廠商,直接避免麻煩。(如果是比較偏遠的縣市,考量與HACCP工廠的送餐距離,恐怕就無法這樣定招標條件,所以各縣市招標規定不同。)
我們寫到這裡最大的質疑就是,誠然,食力聲稱引用食藥署數據,應深具公信力,但他對統計數據的解讀方式,忽略了太多變因,也太過籠統地去加總五年數據,直接做圖下結論說台南市政府的校園食安做得最差,這樣是否公允呢?
資料來源:
食力校園食安評比報導
https://bit.ly/3zVzZIy
食藥署歷年食物中毒統計數據
https://bit.ly/3h0QI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