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好啦,既然好多人都講緊移民,咁我難得尋日回魂,就順手都講下一啲常見問題啦。
首先,英國會不會歧視人?呢個問題其實同「香港人會不會歧視人」一樣闊L過張華峰個死人肚腩。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條炸魚都養百樣人,我點代表全英國人答你?但係,在眾多種族當中,華人同其他種族都是較為友好的。不論是白人、黑人還是印度人,都是較少和華人扛上的。
我也有問開過酒吧的朋友,有關種族的問題,他跟我說酒吧打架都是白人跟白人打、白人跟黑人打,近乎沒見過跟華人打的,華人的脾氣好,而最重要的是他們身型沒優勢,又不是要死鬥的話,他們大都會選擇在升溫前離場而不是打架,但要是留下來打架的話,他們一擺好武術架式,就換了別人不敢打了,中國武術和泰拳還是很出名的,酒吧打架的精髓是亂鬥,跟專業的打就不好玩了。
而事實上,華人普遍在英國也是「好孩子」,你是很少看到華人犯下什麼大案和上頭條的。我們有「豬」的基因,只想低調地過日子、每天上班、下班可以食好西,什麼政治、示威最好少理,也很少站出去要求什麼權利的(除了最近的BNO和Fight for HK外啦)一般來說,英國人不怎的反感華人,因為我們很平靜,存在感很低、自然威脅值也低。「討厭」和「喜歡」是相對的,正因為英國最大的歧視是白人和黑人兩邊看不順眼,所以比較之下,華人就變得更順眼了。
至於職場是不是有所謂的「玻璃天花」?傻啦,咩年代呀?大把大公司個部門呀頭係印度人同黑人啦。如果你實力夠嘅話、你英文流利,又已經完全融入了職場文化,無人可以攔得住你,你唔俾我升咩?我咪跳槽去第二間度做囉,搵工姐,又唔係搵老公,唔駛一生一世架嘛?你拳頭夠硬可以去申請google架,英國IT同金融業都仲係幾好待遇的,人家果子豐碩圓滿,你有本事就攀上去吧。
當然,有沒有被歧視的時候?看你走不走運吧。有些人本身精神有問題,見到人對上眼就會鬧事,看到黑人會叫他們回非洲、看到華人會叫細眼,這種人是存在的。但是看看他們衣著破爛生活潦倒,看到他日子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
最後,提提大家,種族歧視是hate crime,在香港可能沒什麼,但在英國是刑事罪行,警察是絕對不會像香港黑警想辦法不開file的。最緊要是你能錄下對方種族歧視的說話,有證據就能提告。所以,我不會說這裡沒歧視,全世界到處都有歧視,但這裡的保障比起世界很多地方都要穩健,起碼,英國還是有警察的。
#配圖為亞洲人在外國與白人爭執
#其後肢體激烈碰撞的中西衝突示意圖
#非常悲壯
#值得收藏
#我都有俾人歧視嘅
#每一次在交友apps跟寫著XXL的洋腸打招呼而佢唔回我
#我都覺得這是歧視
#我在facebook還陽寫文而你唔俾like
#都係歧視陰魂囉唔該
洋 果子 英文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國際線的年輕人:
〔在老華僑和竹升之間 – 1.5世代的狹縫掙扎〕
廿來歲的Annisa(化名)的打扮,和一般香港女大學生無異,白波鞋白T恤配短褲,一頭長髮配圓型眼鏡,眼鏡後是一對靈巧而敏感的眼睛。小耳環和小頸鍊帶出少女味道,用來綁頭髮的彩色橡膠圈套在瘦削的手腕上。但她一開口,用語和香港學生又有不同。「我唔Get,最Bug我」;她會用北美洲政治正確的字眼「Partner」去形容一對戀人。
數年前Annisa在香港中學畢業後, 到加拿大升讀大學,在大學圈子她結交了竹升友好,也認識老一輩的香港移民。反修例運動前,她沒有特別想過自己的定位:
「以前我們這批香港來的留學生,好像潛了水一樣,最多在大學搞一些廣東話辯論比賽或學術座談會,大部份時間會被當作是CBC同類(Canadian Born Chinese,加拿大出生華人,又稱竹升),但一場反修例運動後,我們幫手籌辦聲援香港的活動,取態明顯和竹升不同;但又和來了幾十年的老華僑有區別。如果竹升是移民第2代,華僑是移民第1代,我們就是『移民 1.5世代』(Generation 1.5)。」
反修例運動在海外華人圈子引起關注,與香港人有連系的移民人口之中,以往只有「老華僑」和「竹升」兩類人,1.5世代的崛起,是反修例運動所引發,於海外漸漸成形的一個嶄新群體。
Annisa形容:「我們人數不多,在每個大城市可能只有數百人,都是18-25歲,於香港讀完高中才過來,於這邊讀大學。大學生的心態較開放,既能明白西方主流社會,也對香港有深厚的感情。」互聯網亦把不同西方國家的1.5世代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超越個別國家界線的虛擬群體。
1.5 世代使用社交媒體習慣是這樣的, Annisa 主要用臉書接收資訊:「香港的資訊,我們會直接follow社運界年輕領袖,根本不需要從香港媒體拿消息;另外也會看加拿大主流媒體新聞。中文和英文資訊比例,各佔一半一半。」
這種「一半一半」剛好反映1.5世代的處境,夾在西方主流社會和華人圈子之間。老華僑在加拿大,主要從廣東話傳媒接收資訊,看TVB、聽華人電台、看中文報紙;竹升則接收純英語主流社會資訊。「我們的難處,就是無論跟那一邊講嘢,華僑定竹升,都一定會出現分歧點。」
老華僑不是跟1.5世代一樣緊張香港嗎?
她留意到老華僑,即使關注香港新聞,但有一種「隔岸觀火」「置身事外」的態度。「老華僑好鍾意講,以前香港有幾好,現在香港有幾差,所以當年來了加拿大這個決定很對,好彩走了到加拿大,上了救生艇。華僑心態係只要加拿大畀個避風港畀佢,等佢安全,搵到錢,佢就唔理主流社會發生咩事。」
至於竹升,Annisa也溝通不了。「竹升覺得,Why care about Hong Kong? 香港對竹升來說,簡直係irrelevant,係『一個唔關事既地方』。即使父母是香港人,他們也會只關心北美洲發生的事。」
華僑留在唐人圈,竹升已融入西方,1.5世代在青春期才離港遠赴海外,記得香港的一切,對香港仍然着緊,亦擁有與主流社會溝通的能力。
去年反修例運動,Annisa天天留意資訊,籌劃支援活動,差點影響學業。 反修例運動後,他們可以用英語與主流社會溝通,也擅於把香港故事解釋給外國人聽。
Annisa去年接受不少傳媒受訪,諷刺是,面對西方傳媒反而較自在,「西方傳媒最多是不明白甚麼叫『一國兩制』;但海外中文傳媒訪問我時,常追問我『認唔認自己係中國人』這些題目,把我視在作『現在新一代年青人』的代表。我感覺自己和那些華人傳媒的主持,好像處於對立面一樣。」
與華僑有別,又未致變成完全的外國人,這種身份認同的遊移和不確定,令1. 5世代感到孤單。Annisa留意到一個有趣現象,關於語言運用上:
「竹升自己圍埋會講英文;我們這班1.5走在一起一定講廣東話。但當竹升和1.5相遇,大家會先講廣東話,如果有爭拗,竹升就會變番講英語,這是明顯竹升想和1.5拉遠距離的做法。」
爭拗的話題是甚麼?Annisa記憶中,例如談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衝突,竹升會用英語回應,批評香港人不應如此針對來自內地的人,多數是關於中港矛盾的題目。
最令人訝異是,留學數年,亦令 Annisa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香港同輩年輕人有所出入。Annisa在大學修讀社會科學,經常思考社會公義問題。
「有啲香港朋友會話,你做乜會分享Black Lives Matter的新聞,香港已經夠多問題,根本沒有餘力去關心這些,叫我別浪費時間去分享外國新聞,多點分享香港新聞,這些都令我氣結。」
她說,1.5世代在西方社會生活,對國際線的想法,明顯和留在香港的同輩有差異:
「我們不能只要求其他國家的人關心香港,你要人地外國人care你的同時,你都要care番人地外國人。你不是要向外國人討拖捨拿同情,希望別人可憐你才出手幫你。你要讓外國人明白,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北美洲警暴和香港警暴,表面上看起來或相似,但整個脈絡不同,他們有種族歧視的歷史背景,所以要深入明白別人社會發生甚麼事,才可以為香港進行遊說。」
Annisa說,隨着香港近日局勢發展,很多港人把西方國家想像得越發美好:「香港人對對歐美國家有種Fantasy,覺得西方國家有民主,好羨慕,怎樣也一定比香港好,覺得別人沒有社會問題。坦白講,裡面有種『崇洋』心態,甚至是對白人有種『優越想像』。以為去到外國生活,就會見到白人,講牛津英語。但其實西方主流社會,特別是大城市,現正嚴厲批判緊白人至上心態。」
她看到一些華僑父母,沒辦法融入主流社會,不肯接受西方價值,最終與竹升子女衝突:「希望子女與華人或者白人拍拖,若果子女跟非洲裔、印度裔、原住民加拿大人拍拖,一定爭拗,因為有些華僑骨子裡看不起非華人的其他少數裔族;又或者要求子女讀書選科一定要實際,例如要讀工商管理和理科。」
Annisa的朋友在大學選科上受父母影響,她則逆流而上,挑選了甚少華人修讀的人文學科。去年更常把香港納入功課作研究命題:「以前研究香港,老師同學都沒有反應,唔明我做乜在加拿大研究香港;反修例之後,我交功課研究香港,同學老師都好接受,好喜歡,覺得好hit,因為常在新聞見到香港,認知多咗。我感覺好奇怪,我從來都做緊同一樣的研究。」
Annisa承認,在1.5群體之中,她這種修讀人文學科,常思考社會公義的性格,是異數。「面對加拿大選舉,1.5世代圈子裡,想的也是很實際,這個政黨是不是會促進經濟,那個政黨有沒有機會贏。去年加拿大選舉,我也是含淚投票,策略上不想另一個黨贏而投,都好無奈。」民主在西方社會實踐起來,Annisa明白還有很多問題。
近來有人提出在海外建立「新香港」方案,Annisa瞪大眼,語氣有點重:「幻想要在外國建立另一個理想香港,把整個香港搬過來,那真是不妥,令我想起『白人殖民』的歷史,你把自己那一大堆人和那一套文化搬過來,把本來這裡的人逼走,把自己那一套成為主流,那真是令我很困擾。」
對於很多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她亦有一些想法:「香港人去到外國, 別圍爐取暖,只圍埋和香港人一起。也不要把外國國籍變成一種工具,只想避開香港的風頭火勢,去拿別人的福利,躲在自己的社區。要有心理準備,去了解當地社區的問題,要思考如何和主流社會結合,和當地人建立關係。」
對於未來,Annisa說,竹升視西方社會為家,華僑亦已落地生根,1.5世代的將來十分不確定:「我覺得留在加拿大可以,回香港亦可以,我們這一批人要思考的是,回香港去面對現況,又或者留在外國繼續國際線,建立自己在海外的事業。」
畢竟年青,還可以選擇。Annisa 說,近來香港局勢緊張,仍留港的父母勸告她:「最好唔好返來,香港而家咁差。但是我的反應是,吓?我對香港有感情,唔係話斷絕就斷絕,唔係話唔 care就可以唔care。」
有一種心痛,沒法逃避:「相比起華僑果種抽離,竹升果種唔關事,我們1.5世代,可以話係心態上在海外最 care香港的那一批人。」
洋 果子 英文 在 飛天璇 Facebook 八卦
這次的京都採訪行程是半年前就敲定的,沒想到會遇到武漢疫情,但是基於很多因素,還是不得不如期出發
事前我準備了足夠的口罩、消毒酒精、除菌濕紙巾,而且每天都有乖乖戴口罩、常消毒、勤洗手...
出發當天才收到日本列為第一級注意區,其實心裡就有點upset了,而在這5天當中,時時刻刻都有收到來自台灣的即時新聞報導,說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在能力範圍之內做到100%自我保護
可能因為後面4天的行程都在京都郊外,地廣人稀再加上沒有觀光客的情況下,心情也慢慢平靜下來
感謝日本單位、感謝台灣單位、感謝我的旅伴右上,這些專業的團隊讓我們的採訪很順利...
我們幾乎全程都是採用包車方式,司機先生的英文很好,還會適時的當我的翻譯,讓我免去日文不太OK的尷尬
🔍提供5天4夜的行程給大家參考:
Day1:桃園 - 關西機場 - 京都車站 - Good Nature Station - 飯店下午茶 - 東洋屋(晚餐)
Day2:松花堂庭園 - 八幡屋家(午餐) - 陶藝體驗 - 採草莓 - 纜車 - 清水石八幡宮 - 纜車 - 宇治第一飯店 - Nico和洋屋(晚餐)
Day3 :平等院表參道 - 平等院 - 宇治星巴克 - 宇治神社 - 宇治上神社 - 右衛門 - 宇治田園鄉土料理(午餐) - 茶體驗 - 正壽院 - 京阪奈廣場飯店 - 藥妝店 - 丸龜製麵(晚餐)
Day4:岩船寺 - 淨琉璃寺 - 和果子體驗 - 海山住寺 - 人木(午餐) - 小塢織物 - 茶體驗 - 青谷梅園 - 城陽酒造 - Discover Hotel - Akira和洋屋(晚餐)
Day5 :竹之徑散策 - 西山 善峯寺 - 激辛商店街(午餐) - 京都車站 - Nana’s Green Tea - 關西機場 - 桃園
回到家之後我會做好自主健康管理的,也會每天量體溫的,請大家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