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青年心聲 實現世代正義】
青年本是社會資產,學運反映世代焦慮
在我就職六周年的今天,來到進步快速、校譽日隆的中國醫藥大學,和青年朋友分享我的看法,深感榮幸。
這幾個月來,我不斷與青年朋友對話。不少年輕人告訴我,有些同學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剛進入職場的青年,也煩惱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有年輕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不敢結婚、也有年輕夫妻擔心養不起孩子而不敢生育。
我必須誠實的說,臺灣不少的年輕人是焦慮的。我一直在想,這樣的焦慮反映的是什麼樣的問題?青年焦慮所凸顯的是結構性問題,以及世代交替的陣痛,執政團隊並沒有忽視,但我們顯然做得不夠好,我們有責任,我們要改進。面對青年的焦慮,我要提出五項回應:
一、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二、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三、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四、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五、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第一、我們要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近20年來,在「廣設大學」的政策下,每年大專校院以上的畢業生人數從民國81年的17萬暴增到101年的33萬,翻了快一倍,以致供過於求,但企業需要的技職人才卻嚴重短缺,造成年輕人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薪資也無法成長。
面對這樣的現象,政府做了什麼?我們除了加速產業結構轉型,也要加強產學合作、提升學生對產業和市場的了解,增進學生專業知識與實作技能,才能使學生畢業後為企業所重用。
政府各個部會,又各自做了什麼?教育部所做的,是積極推動大專校院學生校外實習課程,以增進實務學習經驗。102學年度已有約5萬名學生參與校外實習,預計至108學年度將有約9萬名學生畢業前具有校外實習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
勞動部所推動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給予15至29歲以下的國中、高中(職)、二專及五專畢業生2年到4年的訓練,培訓符合企業需求的優質專業技術人力,每年有5千到7千個學生接受培訓。
去年底推動的「明師高徒計畫」,是勞動部新的構想,讓經驗豐富的師傅帶領青年學習技能、為求職做準備。
各位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政府推出的一些計畫而已,真的有用嗎?我舉個我親眼所見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有一位24歲原住民青年馬浩然,因為肢障的關係,高職畢業後,就業一直不順利。後來參加了「明師高徒計畫」,跟著屏東縣來義鄉有名的雕刻師塗南峰學習木雕技術有成,為創業鋪路。從去年10月到現在,政府已經幫助了250多位「馬浩然們」學水電、學木工、學鈑金等,增加就業競爭力。
勞動部還有一項「青年就業讚」計畫,針對初次求職或半年內連續失業的青年,政府提供兩年12萬元的職業訓練補助。目前完成資格認定可以參加訓練的有28,802人,已就業19,210人,其中參訓後就業的有5,105人。西方人說「天助自助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我們要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臺灣擁有大量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與新創團隊。臺灣青年很爭氣,政府也必須努力,力挺我們的年輕人。經濟部這些年輔導了許多新穎的動漫和Apps。很多七年級生,憑著創意與創新精神,加上政府從旁協助,開創了一片天。
各位也許要問,這樣的做法成效在哪?各位年輕朋友都常用LINE通訊,一定聽過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前年有三位清大畢業生,創辦了「走著瞧(Gogolook)」公司,發展出一款叫做「WhosCall 」的軟體,最近被LINE的韓國母公司NAVER收購,收購金額達到新臺幣5.29億元,是公司一年半前成立時資本額(500萬元)的100倍以上。這是政府輔導與投資有創意年輕人的最佳實例,也讓我們對這項政策更有信心。青年朋友的夢想遠大,政府要以有效的政策,建立一個青年可以發揮創意與理想的環境,讓青年放手去闖蕩。
今年三月,行政院端出三年期、總共170億元經費的「青年圓夢計畫」。這個計畫,希望藉由不同的工具,幫助想要就業和想要創業兩種目標不同的青年,在職涯的道路上,都能開創自己的前程,預計三年內將催生2千400多家青創公司,協助15萬青年就業。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政府在協助青年創業及就業上,力道最大的一項政策。
幾天前,我在總統府和幾位青年「社會企業家」分享他們創業的經驗,這些年輕人讓我打從心底感到既佩服、又驕傲。
我跟大家分享幾個例子。「四方報」這家媒體,各位有聽過嗎?許多新移民朋友一定看過。35歲的林周熙先生,民國95年開始協助創辦「四方報」,現在擔任主編。今天他也來到現場,我們請他和大家揮揮手好嗎?四方報以越南文、泰國文、印尼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等五種語文發行,不僅為來臺的新移民提供母國消息與生活資訊、紓解鄉愁,更長期作為弱勢發聲的平臺,促進不同語言文化的族群相互了解、融合,可說是功不可沒。
另外一個以商業模式貢獻於社會公益的例子,是「2021社會企業」的蔡松諭先生,他的個人故事,很讓人感動,也讓人心疼。五年前八八水災時,出身小林村的蔡松諭失去了所有的至親好友、面臨人生最殘酷的打擊。他回到故鄉,毅然地決定要為家鄉做點事。在他的奔走下,從暫時居住在組合屋、到「日光小林」永久社區的完工,從號召村民製作手工鳳梨酥、香皂,到創立老梅膏、老梅餅等特色品牌,他的努力不僅讓鄉親走出悲痛,更讓他們在經濟上能夠自立。他更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創業,希望讓其他懷抱理想的年輕人,也能獲得外界的協助。
這些年輕人改變了世界嗎?我認為他們不只改變了自己的世界,也改變了我們。這些青年朋友從「善念」出發,展現創新思維,在實踐理想的同時也能填飽肚子,這個理念完全符合當前年輕世代重視自我實現的特質。因此,政府要做各位的資源,政府要做各位的後盾,行政院即將提出「社會企業行動計畫」,從法規鬆綁,加大輔導資源及人才培育,建立經驗分享平臺等方面著手,支持大家放手去做!
第三、我們要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過去兩年,政府特別重視居住正義。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實施以來,到現在已受理申報並公開85萬6千筆交易資料,有3,329萬人次上網查閱。這使消費者在購屋前,獲得正確的參考資訊,以抑制投機客炒房,這是邁向居住正義重要的一大步。
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上,哪些人是政府必須優先照顧的?三種人:第一、青年學生;第二、初入社會者;第三、弱勢民眾。我們的租金補貼政策,讓這三種對象每月每戶獲得最高4千元房租補助,目前已有3萬3千多個家庭受惠。
無法獲得租金補貼的弱勢民眾怎麼辦?政府也在大臺北地區推動社會住宅,採用「只租不賣」的方式,用合理租金幫助青年租屋,目前已經完成7千多戶、兩年內會興建完工的社會住宅還有2千戶,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閉幕後,選手村將提供1,800戶作為社會住宅出租。這些加起來,總共將超過1萬戶。
那麼就業一段時間後卻仍然買不起房子的小資族,又怎麼辦?政府正在興建將近1萬戶合宜住宅,包括機場捷運A7站、板橋浮洲的合宜住宅,都以市價7折出售。未來世大運選手村也將提供1,192戶以低於市價的水準,幫助青年買房子。
此外,我的政見「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推動的4年(98年~101年)期間,有6萬6千多個青年家庭實質獲得買房的零利率貸款,政府也持續請公股銀行辦理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目前已有近14萬戶受惠,真正減輕青年房貸負擔。
第四、我們要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美國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四月底發表世界各國的「痛苦指數」,中華民國在全球90個受評比的國家中排名第三低,反過來說,也就是最不痛苦國家的第三名,比英、美、星、韓、港等國家地區表現都要出色。然而,不少青年朋友擔憂工作不好找、薪水不夠高,青年朋友們的擔心也是事實,政府當然要全力來解決。
我們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做了什麼?從民國100年到今年7月,我們連續4年調漲基本工資,月薪比6年前增加1,993元,漲幅超過11%;時薪調漲兩次,從每小時95元調到115元,漲幅更超過兩成;6年來,我們也努力增加了62萬人就業。今年三月份的失業率已降到4.03%,距離我上任時的3.9 %,只差0.13個百分點。
這些數字反映的是人民的基本生活,政府不能只做這些。我們必須診斷出臺灣之所以無法大幅調高薪資的真正關鍵所在。我認為,關鍵在現有產業結構下,能獲利的空間已經有限。面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我們如果不迎頭面對挑戰,就只能等著被吞沒。
我國在迎向自由貿易的過程中,始終優先考慮臺灣人民的就業機會與產業利益,但不能因此故步自封。因為從400年臺灣發展歷史來看,「開放必然興旺,閉鎖一定萎縮」。愈是面對經濟發展的衝擊,愈要解開保護主義的鎖鏈,因為「保護主義不能保護任何人」,唯有讓臺灣成為世界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才能確保臺灣的經濟安全。
然而,在經濟自由開放的過程中,臺灣社會總是針對同一個問題進行爭論:「我們要如何面對中國大陸?」這一次的學運,反映的正是部分年輕人對兩岸關係的疑慮。然而,我們必須了解,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韓國、日本、新加坡及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們不可能視若無睹或置之不理。政府要做的,是追求機會極大化與風險極小化。我們六年來的兩岸政策,一直都在做這種權衡與拿捏的工作。
其中,兩岸服貿協議是就是最近各界最關心的議題。針對這個爭議,其實多數臺灣人認為服貿對臺灣經濟有利。去年6月25日立法院朝野黨團即已達成服貿協議逐條審查、逐條表決的決議;根據民調顯示,多數國人都贊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儘速完成立法,同時進行服貿協議逐條審查。
在此我要呼籲朝野立委能體察民意,請王院長出面協調朝野黨團,讓「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儘早完成立法,用周延的監督審查,讓未來所有對臺灣人民有利的兩岸協議更透明。在野黨也不應該違反「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精神,動不動就霸占主席臺、癱瘓議事,讓立法院空轉內耗,這樣下去只會拖垮臺灣。我們大家應該通力合作,讓「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儘速通過,才能讓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跨出一大步、讓臺灣真正成為自由貿易島,這才是真正愛臺灣。
第五、我們要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以往有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社會冷漠。真的嗎?這樣的評價正確嗎?最近我們看到青年對服貿、對核四等議題的高度關注,可見年輕人一點都不冷漠。我要肯定青年關心公共事務的熱情,但也要再次提醒,任何訴求或意見的表達,都必須要有法治作基礎,否則就會傷害到民主。多數國人絕不會認同破壞憲政法治的違法行為。
如果政府容許任何人以霸占政府機關為手段,要求國家社會一定要接受他們的訴求,那麼一定有人群起效尤,霸占國會、攻占官署,要脅政府,那臺灣的民主政治要如何運作呢?臺灣的前途,不能用這種不民主、不和平、不理性方式來決定!
有些青年朋友確實有想法、有行動力、也有改變社會的巨大能量。我認為,唯有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機制,讓年輕人進入體制內,被看到、被重視,讓政府的政策有年輕人的參與,才能有效拉近政府與青年的距離。
這一段時間,我不斷思考,要如何具體推動這樣的改變?改變要一步一步來,讓我們從第一步開始。我要在此宣布,我已經請行政院江院長研究,在行政院成立「青年顧問團」,邀請對青年議題有專業、有想法,並且具有改革熱忱的人擔任顧問。青年顧問團的成員,將以35歲以下的青年為主,其他則是長期關注青年議題的專家學者或民間團體代表。我希望這樣的組織,不只可以針對青年人最切身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包括教育、居住、求職、創業、結婚生育、國際交流、志工服務等等,而且也能對其他重要公共政策的形成,提供年輕人的觀點。
如果青年顧問團運作順利,下一步是什麼?將來這個制度可以進一步推廣到相關部會,讓更多青年代表得以實地觀察政府的施政,並且在部會政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諮商建言的功能。
各位青年朋友,一起來改變臺灣吧!一起來創造未來吧!我們期望,青年顧問團的成立,能夠激發更多年輕人與政府的廣泛對話,提出各種政策構想。政府的施政要更有創意、政府的施政要更有活力,政府的施政要更符合公平正義。這些,都需要你的參與!
理性溝通才能面對問題,才能勇敢圓夢
青年是臺灣的希望,青年是臺灣的未來,支持年輕人,就是支持臺灣的希望,就是支持臺灣的未來。我一定會持續傾聽青年的心聲與夢想,擴大青年的政治參與,凝聚進步與改革的共識。
我們需要的參與,是腳踏實地的實踐。嚴長壽先生最近就說,臺灣不缺批評,也不缺看到問題的人,真正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實做的人。各位青年朋友,今天我就職滿六周年。對於未來的兩年,我沒有私心,只有誠心。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捲起袖子,打造更公平、更正義、更美好的臺灣。我再次強調,政府會竭盡所能做到前面所講的五項工作:
一、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二、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三、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四、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五、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以上就是我在就職六周年要跟大家分享的心得。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個更美好的臺灣。
謝謝大家。
泰國升學制度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八卦
前天去與一位嘉義的好朋友聊天,其實他也不是嘉義人,是一個來自美國的新住民,過去是在嘉義邑米社區大學的水耕農園認識的。
過去,看他以及一些定住在嘉義的國際社群朋友,對環境、環保、生態,還有農業教育很用心參與,覺得非常有意思,就常常保持聯絡。
這一次過年回嘉義,聽到他的故事,讓我對一些事情有不一樣的想法,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Anthony其實出生在台灣所說的弱勢家庭,只知道媽媽,從來沒看過自己的生理父親。他說他到10歲之前,很多的時候都在街上遊蕩,找錢找東西吃。他也吃過垃圾,字面上的垃圾。
台灣當然也是有弱勢家庭,但是因為良好的戶口制度、基礎教育、還有公衛體系,其實比起美國的很多地區是相對更好。特別美國還有嚴重的藥品、毒品、酗酒問題。
(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在 2014 年的全球毒品報告書中所顯示的 世界各國各類毒品的盛行率調查資料,化學合成毒品主要盛行於美國,其盛行率為 5.9%,台灣盛行率 為 0.2%;天然鴉片主要盛行於美國、南非與加拿大,美國的盛行率最高為 0.57%, 台灣盛行率為 0.2%;古柯鹼主要盛行於美國、澳洲與加拿大,美國的盛行率最 高為 2.4%,台灣盛行率為 0.1%;安非他命主要盛行於澳洲、菲律賓、美國與泰國,澳洲的盛行率最高為 2.7%,台灣盛行率為 0.6%)
直到十歲才被社福機構安置到寄養家庭。他非常渴望能夠有一個正常的家庭,但是還是換了兩個家庭,才真正被接受。
新的寄養家庭給他很多溫暖跟教育,但是,也不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在許多時間,他必須為自己的教育、人生負責。
尤其是大學教育,大學教育在美國真的很貴,對於收入中產以下的家庭是極大的負擔。
學生貸款、做一年、讀一年、再做一年,這些事情其實會壓的很多人喘不過氣來,他也是讀到大二輟學。
這也讓我想到美國的Affirmative Action(直譯為:扶持行動),是指學校採取的鼓勵雇用和錄取少數族裔丶弱勢家庭丶女性等等考量,在近幾年的美國社會被批評。
許多亞裔人士認為,他們分數比較高,憑什麼進不去一些好大學、是否因為這些政策,導致他們遇到更嚴苛的挑選?
這一點不在這邊討論,但是我還是認為,如果去上大學只是考試拿A畢業,這樣的體驗、學習環境,也太無聊,你必須要跟跟你不一樣的人接觸,知道世界不是圍著你轉,這種體認對於進入社會,是有幫助的。
透過扶持行動,讓這些人有機會進入大學,但是除了如此,我們還需要更友善的金融資助,讓這些弱勢同學除了進得來,還能待下來,還能出得去。許多美國學生若沒申請到全額獎學金、遇到的經濟困難,比教育紅利更大。
我常聽到,繁星計畫,對偏鄉高中、社區高中之優質學生提供更佳的升學機會,但是也有人說,他們跟不上,導致沮喪甚至退學。我是誠摯的希望周遭同學給一點關懷,協助,如果說教育只是比考試,那幹嘛進去學校「接受」教育,在學校外補習、進大學等畢業,考試前在到補習班就好了。
Anthony 也有想過從軍,畢竟在美國這是一個相對收入好,而且還有對教育補助的可能,不過當他想到他若真的被派駐戰場,需要傷害生命這個部分,與他自己的理念衝突,再通過許多考試之後還是放棄了。
Anthony後來決定闖闖,自己跑去中國山西(還是陝西),在那邊搞了貿易13年,跑去泰國再去投資,最後還是失敗,就與老婆回了台灣,從新開始。
這一年在嘉義,走了很多農業的相關產業,也因此結識了我們嘉義的邑米社大。
現在Anthony在嘉義的中埔鄉跟邑米社區大學合作,努力的耕種,做一個快樂的農夫,最近也不斷向各界陳情周遭的河流清運,寫了很多信給國內外的企業,希望有有效的方法,把社區大學農園後面的小河流清理乾淨。我是建議他不斷寫臉書訊息給企業界,搞不好會有人願意協助,反正就多嘗試,他也嘗試了很多人就是了XD。(我也給了他郭台銘的臉書,試試看ㄇㄟ)
他也在小學兼課,但是他最想做的事把田園、農園、農業教育,在嘉義深耕,也就是所謂的「農業可以很酷」的概念。
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是他努力做的事情,可以讓整個社區更好,這讓他的努力變得不平凡,最近我看到許多國內外的朋友、還有社區的朋友,在週末假期,都會參與社大的活動,我感受到很大的活力。
大家都喜歡聽成功的故事,但是很多時候不在於他們如何面對成功,而是他們怎麼面對失敗、然後怎麼轉換、前進。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什麼事情是天下掉下來的,每個人來台灣的理由都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
最後他說,他不相信努力誠實的人到最後不能成功,我是跟他說啦,你現在做的事情、扮演你的角色,成功的讓人喜歡社區大學、有機農業、還有生態保護,你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公民老師啊!
有機會,大家可以多來參與邑米社區大學的水耕園地,呂校長、吳理事長都很認真的經營「農業教育、有機農業、生態教育」這一塊。大家多來看看歐!
然後菜真的很好吃。
加油,新台灣人們。
#邑米社區大學
#Community
#永續社區 #綠色農業
泰國升學制度 在 倪重華 Facebook 八卦
【一勝難求 如何建立足球優質環境?】
蘋中信專欄 20190922
兩週前,世界排名122的中華男足,在世足資格賽主場0比2不敵世界排名166的尼泊爾,引起譁然。而接連下來幾天U16對上南韓以0比10,對上泰國以0比6慘敗成績收場,在各方面而言都是重大打擊。U16的慘敗之所以要好好重視,是因為U16的能力,是推估台灣參加再下一屆2026世界盃的足球實力。
感謝行政院體育發展委員會副召集人余政憲在9月18日召開了足球扎根會議。然而參加完會議,我對會議中的考量點感到十分納悶,仍然是以足球升學的單一觀點出發。若我們希望足球產業能真正職業化,然而我們的作法與過去的足球體育政策並無二致,同樣將全部資源投注發展校隊,而完全忽略俱樂部的需求,到底要怎麼職業化?怎麼產業化?
我不覺得國外的月亮一定比較圓,但我相信參考國外已經運行有年的足壇商業模式有其價值。政府若要真正思考足球的產業化,考量點有二:提升足球總體人口數,以及創立健全的比賽制度。照顧好前面兩點,才有實力逐步建構足球優質大環境。
台灣現行的學校體育政策之所以不奏效,是因為政府投入的資源時的著眼點僅僅在於足球校隊數量的培養,體育相關單位認為培育校隊就可以「推廣足球」。然而,若真正要推廣足球,應該是要讓大量的孩童接觸足球運動,愛上踢球。大家都喜歡在國際賽事失利之後檢討,我們就舉週五AFCU16資格賽以6比0勝出中華隊的泰國隊為例。若要細看,每一位在場上跟中華隊隊員較勁的選手都有個別差異與優缺點,可以細緻評比。但重點在於,泰國隊在場上的球員,每個都是從幾萬個球員中一路培育、遴選出來,與中華隊球員是從幾十隊的母數當中選出來,實力會有落差是再自然不過。政府過去的想法一直是要增加校隊的數量,但仔細思考,足球校隊人數再怎麼成長,至多從幾十人變成幾百人。回到前面我講的足球人口總數,卻是以幾萬人為單位規模在思考的,這是為什麼長期的足球政策沒有顯著成果的原因。
另外,關於健全的比賽制度,我想直接提出數據說明。107學年度的高中聯賽,11人制組有600場賽事,5人制組有406場賽事;國中聯賽的場次11人制組有412場賽事,5人制組有251場賽事。國、高中足球聯賽總數量一共有1,669場,但俱樂部可以參加的賽事數目字,是0。
我再說一次,我不覺得國外的月亮一定比較圓,但我相信參考國外已經運行有年的足壇商業模式有其價值。歐美及日本的足球發展都以職業俱樂部為主要發展目標,原因是俱樂部能提供一個長期的訓練系統,讓球員自小到成為職業球員一路的發展有長期規劃,而校隊在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都在不同的學校校隊訓練;前者的培養是一致貫串的,而後者是切割的。兩種做法所對於球員能力值的精進,有著根本上的差異。
我再舉一例。在上週歐洲接連著有西甲巴塞隆那FCB的一線隊16歲球員Ansu Fati及英超曼聯的一隊17歲球員Mason Greenwood出場比賽並取得漂亮進球成績。假設他們今天都是台灣球員,以台灣現行的足球制度,這兩位不足十八歲的優秀選手只能參加學生隊,無法參加國際級的成人賽事。這是為甚麼我會說,台灣現行的學校體育作法,會壓抑到球員的發展。而建立健全的足球賽制,是很急迫的需求。
做為一家獨立奮鬥求生存的足球俱樂部,陳信安足球學校明年計畫往職業足球俱樂部前進的目標是:成立成人隊與更完整的青年梯隊。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年紀小的球員能有機會一路往上遞升到成人隊,並且讓實力夠堅強的球員能躍升到俱樂部中最高階的成人第一隊,從乙組聯賽開始參加,逐步接近甲組聯賽的挑戰。另外,與西班牙、德國、日本都開始洽談足球合作計畫。
週三足球扎根計畫會議的結論中,中華足協將在明年度舉辦俱樂部隊伍可以參加的U18、U15聯賽,這將會是近期唯一一個俱樂部可以參加的聯賽,而如何讓包含校隊的所有的球隊都來參加這個比賽,就是下一階段的課題。此外,中華足協預計在今年十一月底提出俱樂部發展推廣計畫,我期待足協提出具體的作法,讓足球優質大環境得到進一步的落實。
圖:陳信安足球學校U15梯隊2018年參加青島哥德盃與南非隊球員切磋技藝。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20190922/384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