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疫情,民進黨你誠實了嗎?》
~高金素梅2021.07.16
「正直是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親綠的媒體用這句話用得大義凜然,再加上媒體還註明:這句話,出自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的一本小說《瘟疫》,這樣一來,好像這個金句的「政治正確」含金量就更高了,好像只要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成了正直的代言人,他批判的所有人就都成了不正直的惡棍。
這句有關「正直」的金句,真的是卡謬的小說中的原意嗎?
在疫情爆發,分流上班,不得不深居簡出的這段日子裡,我重讀了卡謬的《瘟疫》。現在看到有媒體將這一部深刻的著作,消費到只剩下一句政治金句,來為民進黨防疫不力找藉口,搶功勞充英雄,我真的覺得這完全違反了卡謬這部創作的根本精神,這部小說裡所有的情節,從來不是在歌頌政府如何優秀地防疫,而是疫區的人民在政府不聞不問後,如何抗疫自救的過程。這部小說裡從來沒有提到疫區的人民氣質有多好,反而描寫了疫區人民不斷和疫情搏鬥的失敗和堅持。這部小說民進黨應該要邊讀邊反省自己的防疫過錯才是,拿來自我膨脹和吹噓,是對卡謬最嚴重的汙衊!
阿爾貝‧卡謬是法國人,在二戰時期,投入了法國反納粹的抵抗運動,是新聞記者、作家和哲學家,1957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瘟疫》這部小說是他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一個海邊城市奧蘭構思創作的,這部小說在1947年出版。這本書裡所說的瘟疫就是鼠疫,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里厄的醫生。那個金句的情節發生在小說第二部的最後,當里厄醫生和防疫衛生志願隊的秘書塔魯去飯店和記者朗貝爾見面的時候。那個金句中被說成是「正直」的字眼,其實依照法文的原意,主要指的是「誠實」的意思。這句話是里厄醫生在回答記者朗貝爾的詢問時,說出來的一句話。記者朗貝爾其實對於防疫衛生志願隊這個主意並不欣賞,他認為這是在搞英雄主義,但里厄醫生回答他說:「我也有必要告訴您,這一切並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問題。這個概念可能會引人發笑,但是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只能是誠實。」 記者朗貝爾問里厄醫生,你說的誠實是甚麼意思,醫生回答說:「就是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
對抗疫情,民進黨你誠實了嗎?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馬達加斯加人口約2,500萬,是各大「世界十大最窮國家排行榜」的常客,人均GDP只有479美元,跟香港人均GDP48,958美元相比,簡直差天共地。曾被獨裁者拉齊拉卡(Didier Ratsiraka)竊取國家資金、國家破產,加上基礎建設不足、產業過份單一、工業不發達等等,是這個非洲島國長期處於水深...
法國殖民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世界周報年度人物:
【法國最受尊敬的女權鬥士西蒙薇依2017年六月過世 1944年她與母親.姐姐被送往猶太集中營 78651的紋身成為終身烙印 以青春和勇氣戰勝恐懼死裡逃生 戰後她埋頭苦讀法律政治 不以悲情訴求人生 1974年以政治素人入閣衛生部長 爭取墮胎合法化保護女性健康 後擔任歐盟首任議會主席致力捍衛歐洲和平 她甚至在主席任內超越個人悲情冤屈 力求德法和解 馬克洪總統在數十萬人請願信後破例讓薇依夫婦雙雙長眠於法國先賢堂】
你一定聽說過,女性主義經典作品「第二性」的作者,知名法國作家西蒙波娃,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法國人心裡真正鍾愛尊敬的,其實是另一個西蒙,那一年她十六歲,一頭長而濃密的黑髮,一雙清澈動人的眼睛,含苞待放,笑聲燦爛的花樣年華。
「是的,我非常害怕,事實上,我一直都怕被抓走。」
1944,三月的最後一天,這原來應該是蔚藍海岸尼斯城的人間四月天。
她卻和媽媽姊姊一起被抓上了開往地獄的火車,我們逃不過這個天羅地網。
十五天後火車終於走到盡頭,迎接她的是瓦斯房煙囪冒出令人掩鼻的濃煙,和從此烙印在她手臂上的一個編號,78651,這裡是100萬名歐洲猶太人的生命終點,波蘭的奧許維茲集中營。
要想在集中營活下來,必需要有某種戰鬥性格。
美麗可以是一種力量,當一位波蘭籍的監管對她說,你這麼漂亮,太可惜了,才16歲的她,竟然有勇氣要求和媽媽與姊姊,一起調到一個沒有瓦斯房的苦力集中營,可惜她的母親沒有撐到最後,不幸的在大戰結束前一個月去世。
當西蒙和姊姊終於在1945年5月,千辛萬苦的回到巴黎,戰勝的消息伴隨著父親與哥哥,在立陶宛集中營身亡的噩耗,才十七歲的她成了家破人亡的孤兒,她是法國七萬六千名被送入集中營裡,少數生還的兩千人之一,但是在戰後重拾自由的歡樂氣氛裡,沒有人要聽這一段,沒有任何文字語言可以形容,來自地獄的故事,她只能把已經破碎蒼老的青春靈魂埋進書本裡,選擇同時在大學裡唸法律和政治,試著在78561無法褪去的烙印裡,活下去。
「在我們中間,能活下來就是勝利,我們告訴自己一定要有幾個人活著出來,才能說這個經歷。」
「可是大家不想聽,根本不想知道,當我們提到集中營,總是有個人會打斷我們,因為他們受不了,就連我先生有很長一段時間,也無法接受。」
如果她的美麗能讓劊子手心軟,怎麼可能讓年輕的男同學無動於衷,一年之後她嫁給了同班同學安東尼薇依,什麼都沒有了的西蒙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和一個新的姓氏,她先生婚後很快被派往德國就任公職,勇敢的西蒙不排斥地接受到德國生活,她不但學會了和身上的號碼和平相處,還有瞭解,德國人民不等於納粹暴行的寬容與高度。
1956年 回到法國之後,在那個男主外 女主內的時代,雖然有著雙主修學歷,但是先生並不希望她外出工作,更不同意她想成為律師的計劃,字典裡沒有放棄兩個字的西蒙,退而求其次,爭取參加法官高考,錄取後被派任在司法部的監獄管理部門,那一年她29歲,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解放的獨立戰爭期間,她力排眾議的為阿爾及利亞籍的女受刑人,爭取平等安全的服刑環境,沒有人知道她的過去,但是她比誰都清楚,再卑微的囚犯都沒有理由被羞辱,1974年保守派的季斯卡出任總統,邀她入閣出任衛生部長,她成為第五共和第一位女性的部長級首長,因為要通過墮胎合法化,他認為這是只有一位女性部長才能勝任的提案。
季斯卡認為只有她才能面對國會那些大男人議員,上帝知道她在國會辯論時受了多少欺負。
這是68年學運之後的法國,但是法國女性還得承受墮胎,被判定為刑事罪的威嚇,每年迫使100萬法國女性,冒著生命危險私下墮胎。
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78651的故事,她沒有在國會的殿堂上為自己抱屈喊冤,她要捍衛的是改變法國女性命運的墮胎法,不是要模糊焦點,爭取任何廉價的個人同情。
1974年11月26日凌晨三點,284對189票,通過歷史性的薇依法案,成為法國女性主義最重要的里程碑,從來沒有從政野心 默默無名的西蒙,就此成為季斯卡內閣最亮眼的明星部長。
結果是在一次最平常不過的破土動工典禮中,她以衛生部長身分象徵性的砌下第一塊磚,一位男士對她熟練的砌磚姿勢感到驚訝。
西蒙淡淡地說因為我在集中營裡做了很多,輕描淡寫卻驚天動地的陳述,逃出集中營整整30年之後,終於有人願意聽她的故事。
「大多數的人撐不過去,因為太冷了零下20-25度,我們之間女性很少,只有幾十個人,男性有幾千人…。」
這是一張安靜和藹的臉孔,是她一貫持平沈穩的聲音。
就連提到和她一起逃出集中營,幾年後卻在車禍中喪生的姊姊,她咬著牙別過頭去,她希望大家記得的不是眼淚,是事實和歷史。
2000年起她卸下政壇公職,出任法國猶太受難紀念基金會理事長,從此致力於歷史的見證與傳承。
「我覺得最大的改變是教育部,一開始,是有些老師教授主動組團,帶著學生們去奧斯威辛集中營,有一次有一個令我感動的小故事,是沒有多久以前兩年左右,他們帶我到一個小學去,孩子們還很小,可是已經知道關於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有一張特別為他們製作的地圖,有一個小孩問我, 聽說妳手臂上有個編號是真的嗎,我說是真的,你可以給我看嗎,他問我的態度是那麼客氣,所以我就給他看了真的,他一輩子都會記得,那是客氣有許多尊重非常令人感動,您也提到過曾經有一位很蠢的政府高官,在一個晚宴中看到您手臂上的號碼...,他問我那是不是我寄放外套大衣的儲物櫃號碼。」
60年後,這個號碼帶她回到了,冰天雪地中的集中營。
「我們這些碩果僅存的生還者有權利,甚至有責任來警告大家來要求你們,讓 "永遠不再發生" 成為事實。」
敘述死亡煉獄的集中營,是西蒙薇依的終身任務,她從被俘虜到倖存生還,已經成為整個國家的良心。
2008年她成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她引用文豪雨果,作為45分鐘受封儀式演講的結束。
「法國和德國是歐洲的核心,德國是心臟法國是頭腦,以心來感覺用腦來思考,就是一個完整的文明之人,在這兩國之間有密切的連結,和無法否認的近親關係,他們來自同一個源頭,他們曾經一起並肩抵抗羅馬人,他們過去是兄弟,現在是兄弟,未來還是兄弟。」
「博愛和未來,在這兩個各位可以體會的美麗詞彙之下,我很驕傲地成為你們的一份子。」
她選擇把78651,刻在院士寶劍上,她以智慧和勇氣,拒絕被過去和悲情綁架,把一個死亡的號碼,昇華為承諾和希望,西蒙與先生安東尼伉儷情深,2013年她的先生過世後,西蒙就不再出現於公共場合,89歲的她在2017年6月30號過世後,72小時內有超過35萬人連署,希望她能成為繼居禮夫人之後,第五位被安葬在法國先賢紀念堂的女性。
再高尚尊貴的榮耀,也比不上長眠在心愛的人身邊,但是這一刻,在蕭邦的安息曲裡,西蒙薇依躺在拿破崙行宮中央,場內觀禮的官員政要,和場外默默致意的路人百姓,每個法國人的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西蒙薇依。
「夫人我請您接受,法國人民向一個法蘭西最鍾愛的孩子,所表達的無窮的感謝,您的典範永遠不會離開,我因此決定,在家屬的同意之下,西蒙薇依將和她的先生,合葬與先賢紀念堂。」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法國殖民地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八卦
阿爾伯特•卡恩 Albert•Kahn 法國金融家。於1909-1915年 存世最早一批彩色照片,法國殖民地越南人物。
法國殖民地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馬達加斯加人口約2,500萬,是各大「世界十大最窮國家排行榜」的常客,人均GDP只有479美元,跟香港人均GDP48,958美元相比,簡直差天共地。曾被獨裁者拉齊拉卡(Didier Ratsiraka)竊取國家資金、國家破產,加上基礎建設不足、產業過份單一、工業不發達等等,是這個非洲島國長期處於水深火熱的主因。
國家的腐敗,令Stephan非常感慨,「大部份馬達加斯加人覺得繼續跟着法國人更好,某一些馬達加斯加人則覺得不好,認為國家需要獨立。對我來說, 繼續做法國殖民地是好的,像留尼旺(Reunion) ,他們受仍然法國管治,仍然在進步。」
相關影片:
【香港職人】手袋神醫甩皮甩骨都救翻生 改短皮帶收$700:世上無嘢整唔到!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JlYWNeg5Vxw)
【採耳師】25歲港女採耳師棄教職赴台灣讀採耳課程 記者實試:「第一次清晒耳屎的感覺,好爽」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8uvIzhfy3hI)
【重案解密】前G4長七洪立明任李澤楷「小小超」保鑣逾十年 暗戰張子強 :隨時冇命收工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BNL8NP5-H4)
【6億身家奉獻徐濠縈】Eason停工侍妻女 幫阿徐抹鼻做跑腿 疫市賺少半億(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EYsm9v8VSvc)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再現幕前零走樣】鄧上文生3個囝囝未夠數 計劃領養變六口之家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umTq9XNR6sA)
【頭條動新聞】Ep.4 林鄭月娥一個星期被放棄兩次有咩感受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TulvTCk2ZQ4)
#果籽 #法國 #馬達加斯加 #留尼旺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法國殖民地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越式法包是最能代表法國殖民地色彩的越南菜。長長法式麵包,配上七八種不同材料,成為越南名物。「越式法包一定要有四樣東西,豬肝醬、豬肉、香葉和酸菜。」今年28歲的帝苑酒店Le Soleil主廚杜翠玲說。「越式法包靈魂在豬肉,它是街頭小吃,有不少小販會推着車仔,旁邊用炭烤着豬肉串,燒到熱騰騰便放入法包內,多汁甘香。」可惜,香港難尋炭燒豬肉,雖然未必吃到正宗味道,但她亦有心水推介。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法國殖民地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摩洛哥夜市—挑戰N隻蝸牛熬湯+有牙羊頭
摩洛哥的異國風情,不止於如中世紀般迂迴曲折的街巷,也不限於市集內極富阿拉伯特色的香料、銀器與皮革。走進馬拉喀什(Marrakech)的德吉瑪廣場(Jemaa el-Fnaa),遊走在各式攤檔,把一堆奇怪食物統統塞進肚子,用舌尖去感受異域味道。
1. 蝸牛湯
摩洛哥曾是法國殖民地,當地人和法國人一樣愛吃蝸牛,但這裏蝸牛不是矜貴食材,也不如法國蝸牛一般用焗,而是一鑊熟,用多種香料和草藥熬製成湯。蝸牛湯非常普及,一碗盛惠5迪拉姆(約4港元),是平價的平民小食,當地人相信有助消化。來到攤檔,首先問清楚蝸牛從何來,老闆從容地答:「不就是從山上捉下來嘛」。喝一口,味道鹹得要命,有濃郁的辣粉味道。至於主菜蝸牛,首先用竹籤挑出來,黑黑的一團還看到觸角,確實有點惡心;戰戰兢兢地放進口──其實味道正常,質感像煮得軟腍的蘑菇。
2. 羊頭
羊肉是摩洛哥人重要的肉食,他們吃羊吃得出神入化,除了羊腩、羊扒,還有羊腦和羊頭。我們點了半個羊頭,盛惠35迪拉姆(約30港元),上碟時還真的頗嚇人,張大口露出一排牙。拿起刀叉,完全不知從何入手,索性把它切半撕開,再品嘗「面珠登」肉,原來都頗多肥油。羊頭需燜煮五個小時,加入辣椒粉和孜然粉,去除羶味,而且肉質軟腍,配麵包吃剛剛好。
3. 薑茶+草藥蛋糕
摩洛哥有種薑茶名為Khoudenjal,加了薑、八角、豆蔻及玉桂等煮成,原來是當地人治小病如喉嚨痛、傷風咳嗽的良方。喝下去有很濃烈的薑味,有點辛辣,但味道不錯。同一檔還有以相似藥材製成的蛋糕,就不太合胃口,入口苦澀又黏喉嚨。薑茶和草藥蛋糕合共12迪拉姆,約10港元。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摩洛哥 #蝸牛湯 #薑茶 #蛋糕 #夜市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法國殖民地 在 法國殖民地 的八卦
大航海時代⑨ 七年戰爭中,為何大不列顛大獲全勝? · 越南地圖竟然包括老撾和柬埔寨?!今天的越南為何野心如此大?深扒越南歷史!【大正與老程說】 · 黑色是最安全的顏色 ... ... <看更多>
法國殖民地 在 原二歷史.docx - 台東高中 的八卦
(A)法國的海外擴張促成三國同盟成立(B)歐洲各國爭奪殖民地深化了彼此的衝突(C)非洲是歐洲列強最重要的殖民地(D)德皇威廉二世的積極擴張是一戰的遠因. ... <看更多>
法國殖民地 在 Re: [疑問] 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比較- 看板histori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在很久很久以前DOS上有一個遊戲叫colonization,
席德邁爾之殖民帝國,算是知名的文明帝國的姐妹作,沿用了CIV一代的系統。
這遊戲裡把四個可選國家勢力的殖民特色,各用了一個英語單詞描述,
個人覺得相當傳神,所以接下來加以介紹吧。
英國---移民(immigration)
大航海時代的英國也正逢16世紀宗教改革如火如荼時節,
新教徒受英國國教、天主教的迫害被視為異端,
形成了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推力,大批新教徒攜老扶幼逃離不列顛,
也因此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會形成白人相對於當地原住民佔壓倒性數量優勢的狀態。
除了宗教問題以外,近代也有馬鈴薯飢荒問題、流放犯問題,
所以英國不管在哪個時代總是有源源不絕的移民在支持殖民地發展。
另一方面,在英國人移民佔不了多數的殖民地如印度、香港、埃及等地,
英國則推行種族分離政策,對白人以英國法治理,
對當地土著則以當地慣例治理。
這種"一國兩制"的差別待遇事實上反而降低了統治的難度,
英國基本不對於殖民地內政過深介入,
將殖民地土著問題交給殖民地有力的在地士紳、王公代管,
於是成功地爭取到了相對穩定且低開銷的安定殖民地發展條件。
法國---合作(co-operation)
法國殖民政策的推進主要是在紅衣主教利希留任內開始,
在路易十四太陽王個人的好大喜功下達到頂點。
法國殖民地的取得與經營完全是依賴軍事力,其目標則是增進國威,
事實上法國境內並沒有足夠的民間投資來保障殖民地的開發。
對於糧食供應充足、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宗教問題也不嚴重的法國來說,
國內也並不像英國那樣有著強烈的移民推力。
於是法國殖民者多半是法國社會的不適應者,
例如流放犯、投機商、冒險家,
人數不多的法國移民到了殖民地之後甚至少到不足以形成法國城鎮,
況且他們也沒有帶來足夠的法國女人來繁衍後代。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殖民者往往會跟當地的土著女性結婚,
過著土著化的生活,當地的土著也跟著法語化、法國化,
最終逐漸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並喪失法國認同。
例如說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法語居民多半是法國印第安混血,
他們的祖先是那些在五大湖周邊同原住民作毛皮、木柴買賣的法國行商人;
而在越南戰爭期間甚至不少越南法國人地主加入了越共的陣營,
來對抗他們認為是吸血蟲的法國殖民政府與南越政權。
可以說法國政府對殖民地的經營相當粗糙,
但法國移民在殖民地是比較願意站在當地居民的角度思考問題的,
而19世紀以來法國在殖民地推動的同化政策也確實地造成了影響。
西班牙--征服(conquest)
西班牙大概就不需要多加解釋,
他們在殖民地推動男的殺光女的留下來bu的三光政策,
積極的進行劍與聖經的武力布教方針。
西班牙在世界各地都與當地原住民發生嚴重的衝突,
同時西班牙軍隊裡只有男人,
所以到最後必然是得靠bu土著女人來繁衍後代,
於是就自然形成了民族融合的下一代,
成為西語系殖民地的人口基盤。
荷蘭---貿易(trade)
荷蘭人缺乏原則,
他們佔領殖民地的目標通常是為了取得船艦可停靠的港口,
對於岸上的政治事務或著宗教信仰缺乏熱忱,
雖然有餘力的話他們還是會試著傳教或蓋城堡,
但要是當地土著、政權反對的話,
他們也會從善如流的停止傳教。
總的來說,荷蘭經營殖民地的目標最終都是為了替東印度公司服務,
賺取更大的業績---所以他們絕不會幹虧本的買賣,
例如建設殖民地或發動大規模的陸上戰爭對抗當地土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09.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11276666.A.36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