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揚州堪比「紐約」,為什麼現在會衰落為三線城市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紐約位於美國東海岸,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2018年11月,紐約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與紐約相似,自唐朝始,「揚州雄富冠天下」。《資治通鑑》曾評價:「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如今揚州淪落為三線城市,究其原因,令人唏噓。
關公戰秦瓊
紐約和揚州頗有相似之處。紐約的繁榮,與哈德遜河密不可分。哈德遜河全長507公里,流域面積近3.5萬平方公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哈德遜河突顯了其重要的戰略價值。19世紀,三條運河的開鑿,使得哈德遜河與中西部聯成一體,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航道之一。紐約在坐擁航運便利的同時,迅速發展成為貿易重鎮。
揚州的地理位置同樣得天獨厚。它位於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是南上北下、西進東出的航運重鎮。大運河是唐朝唯一南北水道,當時的驛路往往與水道並線而行,揚州的地理位置,儼然成為了唐朝的水陸物流集散中心。
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坦言:「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鹽鐵,歷來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揚州作為鹽鐵的中轉港口,積累了豐富的航運紅利,把它稱作唐朝版紐約,並非言過其實。
受益於發達的航運,揚州與紐約的發展軌跡十分類似。揚州瀕江近海的優勢,在對外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唐朝,揚州與大食、波斯、東南亞等國家,進行外交通使和海外貿易。
公元9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柯達貝在其著作《道程及郡國志》中,將揚州和龍編(今越南河內東)、廣州、泉州並稱「東方四大港」。沈括在《夢溪補筆談》中,認為「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十三步。」揚州成為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
經歷了五代十國,宋朝的揚州在航運和造船的帶動下,不僅迅速恢復了生機,還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以商業稅為例,在全國35個城市中,揚州以年均八萬貫排名第三。北宋文學家司馬光用「萬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風酒並壚」來形容揚州的繁榮。
八仙過海 各顯神勇
儘管揚州和紐約交集很多,不過兩者的差別還是很明顯的。紐約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控制著全球40%的財政資金。紐約證券交易所市值超15萬億美元。當地的服裝、印刷、化妝品等行業,位列全美首位,機器製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等行業,也在全美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可以說,紐約的經濟結構是多位一體全方位的。
反觀揚州,經歷了唐宋時期的高速發展,揚州進入了經濟轉型期。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明神宗朱翊鈞在兩淮推行食鹽綱法。朝廷以「根窩」的名義,向鹽商出售食鹽專賣權,為國家賺取了大筆的鹽稅。而販鹽致富的商人,聚焦在揚州下關,成為揚州的特殊群體。
至清中葉,朝廷每引食鹽的批發價為12兩銀子,鹽商在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販運食鹽,轉手之間就能賺取至少25%的利潤。此時,正值人口大爆炸,食鹽出現了供需兩旺的態勢。鹽業的崛起,使其與航運並駕齊驅,成為揚州最重要的兩大經濟支柱。
五十年內,鹽商在朝廷指定的市場中,售出了700萬引食鹽。鹽商手握根窩,剝削勞力,鹽利超過了五成。有官員感嘆:「淮商資本充實者以千萬計,次者以數百萬計。」鹽商的實力可見一斑。從經濟結構上看,揚州和紐約不盡相同,航鹽並舉是揚州的主要發展模式。
落其實者思其樹
持續興盛一千多年之後,揚州的危機開始顯現。最直觀的表現來自於長江。唐朝時,長江在江蘇靖江和江陰一線奔騰入海,比如今的入海口西移了近三百公里,而且江面也比現在寬闊很多。中唐詩人李紳有文為證:「潮水舊通揚州郭內」。足以證明當時海船是可以開到揚州城下的。隨著入海口的不斷延伸,揚州喪失了在長江上原有的區位優勢。
接著補刀的是大運河。作為溝通南北交通大動脈,大運河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水系。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決口,衝決運河堤岸,南北河運受阻,朝廷只得改走海運,以此形成定製。河運的癱瘓,造成揚州交通重鎮的地位一落千丈。
航運崩盤在即,鹽業頹勢已現。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轟動一時的「兩淮鹽引案」告破,原鹽政高恆、普福、鹽運使盧見曾絞監候,就連翰林學士紀曉嵐也涉案發配了。經此打擊,兩淮鹽業一蹶不振。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兩淮鹽場由二十家減至十二家。
道光年間,官鹽矛盾更為突出。鹽商拖欠鹽稅、以次充好、夾帶走私,導致府庫空虛、腐敗嚴重。道光皇帝任命陶澍為兩淮鹽政,力圖改革鹽政弊端。陶澍實施「官督商運」和「加斤減價」的方法,革除鹽商夾帶逃稅的陋習,同時在淮北推出「票鹽制」,鹽業由鹽商專賣轉變為自行販賣。兩淮鹽政改革八年後,陶澍不僅追回了當年大筆欠稅和公款,還使鹽價下跌,稅收緩增。
票鹽制直接打擊了鹽商的現實利益,陶澍稱:「查淮商向有數百家,近因消乏,僅存數十家,且多借資營運,不皆自己資本。」作為官鹽貿易的中心,揚州同樣受到了牽連。航運和鹽業的相繼撲街,揚州衰落已成必然趨勢。
另外,長期不通鐵路,制約了揚州的發展。1905年,滬寧鐵路開通,沿線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順勢崛起。1912年,津浦鐵路的開通,帶動了徐州、濟南、蚌埠等地的發展,尤其是蚌埠,津浦鐵路和淮河在此交匯,籍此一躍成為皖北重鎮。交通的瓶頸,導致揚州在近代經濟大變局中,錯失了發展良機。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說明一個城市機遇和危機是並存的。揚州也不例外,因航運而發跡,也因航運而衰弱。清末的鹽政改革,加速了地位的下滑。
2018年,揚州的GDP達5466.17億元,比上年增長6.7%,位列全省第8。目前,揚州通過轉型升級,實現穩中求進,力求從三線城市中脫穎而出,躋身二線城市行列。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夢溪筆談 #揚州 #鹽商 #航運 #發展良機 #大運河
河堤世界出售 在 蕭詒徽 Facebook 八卦
是有些不甘心。這幾天想《師父》裡師娘在陳師父背上說的話:「天津人以本地女子為榮,聽見被休,會罵你不成材。天津女子的好接不住。」
⠀
訪問前潘和我有志一同,都不想對著宥儀再複述那些頭銜了,什麼富比世 30 under 30,什麼 Gucci 有史以來最高點閱覽貼文,什麼旅居紐約藝術家,這種台灣之光大敘述的光照見的從來不是他們本人,而是其他人的自卑。為此,我們決定前往宜蘭而非攝影棚,那是小江的現居也是老家。羅東女子的好接不住,訪問沒人讀,是讀者不成材。本來是這樣想的。
⠀
每個星期一編輯部有場小會,春節前併到連假前一天開。我們會討論哪篇內容要再推一下,文上了之後有什麼沒料到。宥儀這篇原先的封面是我最愛的,小江走在愛人住處邊的田埂上,身上穿著她說「平常穿去超市」的粉紅氈毛外套,紫色毛線耳罩。大家平常看她頂著藍色頭髮穿豹紋戴羽毛拍照,但她不只是那個樣子的。想讓大家看見江宥儀不披掛武器的樣子。本來是這樣想的。
⠀
但想到她開著車,載著我們在宜蘭亂繞的樣子。2018 年她失蹤那次,也是這樣自己開一台車,從紐約逃走。那一年她的作品被《GLAMOUR RUSSIA》抄襲,同時鬱期低迷,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同時期爆出的另一則新聞:一堂課學費一萬九的彩妝師李敏被踢爆資歷造假,自稱在紐約、東京時裝週擔任過首席化妝師的她其實只是學員。
⠀
那時,宥儀在臉書轉了相關新聞,說了些什麼我忘記了,只記得我們對假贗的藝術家那種同仇敵愾 —— 說是笑他們說謊過了頭,其實也不只,有點是笑自己努力了多久連個說謊的人一半成就都比不上。那也是不甘心。
⠀
不成材的是我。不敢再托大,辜負小江一片誠心和她坦誠以訴的故事,還是換了她在個展開幕那天盛裝出席的樣子。其實沒有什麼比什麼不好,只是我本來太以這篇訪問為榮了。訪問前,心想小江回台這陣子連做十幾場訪問,一定很累很無聊,準備了幾組心理測驗,把訪題藏在裡頭。有一題請請她想像站在森林深處的湖泊邊,望見對岸一隻動物,那是什麼?她說是一隻灰色兔子。
⠀
「這個心理測驗我好像大學時候做過。」她說。我心想好險,我有準備別的,她卻又說自己當時的答案和現在不一樣。
⠀
「以前,剛走進森林的時候遇見的好像是藍色的兔子。現在變成是在湖泊邊遇到。」
⠀
「好唷。這個心裡測驗說在森林遇見的動物是別人眼中的妳,在湖泊對岸看見的動物是內心真正的妳。」
⠀
「嗯!嗯!!」我們對看,心有感應。
⠀
沒告訴她我每次做這個心理測驗,遇見的都是蝴蝶。森林裡是蝴蝶,湖泊對面看見的還是同一隻蝴蝶。這樣是什麼意思?其實什麼占卜星象面相我二十六歲之後一概不問不信。舊年最後一天,為自己土法煉鋼地努力最後一次,亦是為戒:天津人以本地女子為榮,天津女子的好接不住,可也要好好讓別人懂得才行。
⠀
⠀
⠀
#
⠀
—— 請想像自己走進了一片廣袤的沙漠,一個人。走著走著,妳忽然看見前面有個立方體。妳覺得,那個立方體有多大呢?
⠀
—— John Yuyi:大概,長寬高都三、四公尺左右吧?
⠀
⠀
當我告訴她,這題心理測驗的答案意味著自我意識的大小,她哦了一聲,接著問:但那是在一片很大很大、看不見邊際的沙漠吧?
⠀
十分鐘前,她開著向男友借的車,載我們到距離她們宜蘭住處不遠的一座橋,說這次回台灣,閒暇時就和愛人走這座橋邊的河堤。一邊說,一邊把車子髒話般地停在橋上,「這邊就是這樣,車子停這裡不會有人管,很隨性的。走吧!」
⠀
我分不清南北,她卻清楚地指著堤岸遠處某個方向,說羅東在那裡。她的父親就是羅東人。不過,江宥儀是在北投長大的,自我認同也是台北女生,從小她就很羨慕「那種放假的時候有鄉可以返」的人,卻沒想到因為疫情,從去年三月回來到此刻,是她 2015 年之後待在台灣最久的一次。
⠀
「感覺很像《Inception》裡面那台廂型車。在國外我已經打架打那麼久了,回到台灣發現怎麼廂型車還沒掉到橋下。」她說。
⠀
⠀
她熱愛自駕,在紐約時車用租的,一個人可以往南開到華盛頓。回台灣,她總是開母親的 Wish,不過今天剛好家裡要用車,只好開口和男友借。談童年,她最早的記憶是怕生,說自己直到五歲才戒掉奶瓶。當哥哥已經在幼稚園裡叱吒風雲,開始上學的她每天一被母親送下車就開始哭,哭到放學母親來把她接走。不得已,母親只好把她交給外公外婆帶。
⠀
來到北投外婆家的江宥儀依舊恐懼分離,外公洗澡的時候她蹲在氣窗旁看守,外公出門的時候她爬上鐵窗,盯著他走到再也看不見的街道盡頭。
⠀
外婆家頂樓是座宮廟。小時候江宥儀會躺在廟內地上,看飛進刺繡簾子裡的蝙蝠,在窗台上留下糞便。外公會叫:不要躺在這裡,菩薩要騎馬回來了,妳擋到路了。這次回台北辦個展,一半時間在宜蘭,另一半就在這棟北投老家,廟依舊在,只是成了江宥儀的工作室,蝙蝠也已經不再來了。
⠀
早在創作以前,她就玩紋身貼紙。外婆曾對她說「不要玩那個傷風敗俗的」,想不到江宥儀往後正是以 temporary tattoo 揚名國際,入選富比世 30 Under 30 Asia。自稱物極必反、長大之後到處跑一定是因為小時孤僻,但又提起成名後有次出差到巴賽隆納,工作方提供的飯店房間無比高級,夜裡她卻焦慮地抓著被子,不敢待在床上,把自己塞到床和牆壁的縫隙裡睡。
⠀
⠀
「我覺得我們家的人都是快樂冠軍,一整坨人都充滿愛與溫暖。我算是裡面情緒比較不對勁的。」她長年做心理諮商,在躁期和鬱期之間試著駕駛自己。走紅之後,有兩、三年她甚至無法「在腦中 process 目前在進行什麼事」。2018 年,她在一趟又一趟的航班之間情緒崩潰,決定逃走,又一個人租車、頭也不回地開,開到朋友們在網路上 PO 尋人啟事、開到 NYPD 從她唐人街的租屋破窗而入。
⠀
「或許疫情對我們這種蹦蹦蹦的人而言,是個很好的藉口。在紐約,很多人是沒有勇氣休息的。」嘴上說蹦蹦蹦,右手也用力往左手打三下,BPM 180,這是江宥儀所謂「紐約做事的節奏」,本來也內化成她的節奏了。
⠀
「回台灣選擇待宜蘭,可能也是因為這樣吧,很遠離城市,溫度、濕度都是以前熟悉的。我覺得,盡可能減少各種接觸的時候,自己離自己比較近一點。」
⠀
⠀
⠀
#
⠀
—— 又繼續向前走近,妳慢慢看見了立方體的全貌。它是什麼材質做的呢?
⠀
—— John Yuyi:金屬,上面拋光但是沒有到鏡面的程度。有點像最近在世界各地出現的神祕金屬柱的材質。
⠀
—— 在立方體旁邊,放著一道梯子。妳覺得,那是一道什麼樣的梯子?多長,有多少階?它和立方體的距離大概是多少呢?
⠀
—— John Yuyi:就一般那種在裝潢的時候會看到的,很 rough 的梯子。我的展場也有看到的那種。和立方體距離很近啊,感覺爬上去之後就可以直接對立方體做些什麼事。
⠀
⠀
她說她不相信渾身正能量的人。無數朋友來來去去,至交只有三、四個,稱其為「愛人朋友」。她覺得自己就像他們:敏感,糾結,內心有尚未梳理的掙扎。這樣的性格在家中是異類,「我媽就是個完全沒有黑暗面的人欸。我後來發現我身上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我和我媽的關係來解釋。」
⠀
立方體的材質暗示性格的質地,而一旁的梯子是與朋友的關係。一路上,江宥儀不只一次用「市井小民」來形容自己的出身:受僱日商公司的父親、身為業務的母親、在市場賣甜不辣的阿祖、在鐵道旁堆石頭,方便居民橫越鐵軌抵達田埂的祖父。即便如此,雙親卻堅持定期帶兄妹倆出國旅行,看看世界。一直到高中,江宥儀放學後都還會到畫室。那畫室也沒有特別創意發想藝術,有點像是安親,不同年齡的人在教室裡做自己的事情。
⠀
江宥儀的事情是畫畫。在那裡,她接觸到法國藝術家 Niki de Saint Phalle 的作品,照著描,喜歡上頭千軍萬馬的顏色。後來在紐約,江宥儀最經典的那頭藍髮的藍,也像是 Niki de Saint Phalle 畫裡會用的色彩。
⠀
⠀
進實踐念服裝設計,是她第一次覺得自己平凡。同學們奼紫嫣紅,有底子,有錢,在班上江宥儀自覺是個「性格充滿缺陷的雙魚座」。那時她景仰一位同樣是雙魚座的老師,那老師做事條理分明、幹練成熟。江宥儀問她,該怎麽做才可以變得像她一樣?老師回答:「妳以後也會慢慢變成這樣的。」
⠀
在系上,很多事情顯得理所當然,例如當模特兒。直到大學才敢一個人睡、還必須開燈的江宥儀,因為身高夠,常在同學的作品裡當 model。關於被拍攝、裸露、展示自己,她是在那時才開始適應。
⠀
「我覺得一直到那時候我才釐清對於裸露的感受,不再拘泥於定義上的道德,相信性感、淫蕩或不體面,跟裸露這個行為本身都沒有關係。」最早最早,掌鏡的都是朋友,拍裸體照算有個相對放心的開始。再後來畢業,她又找了其他畫室去作人體素描模特,漸漸覺得身體被觀看是件「還好的事」。
⠀
她說,她是被擔任模特兒的經驗打開的。「原生家庭會決定妳一開始的眼界,讓妳不知道很多事情,到了二十多歲才漸漸曉得。小時候不會覺得自己比父母更聰明,但到了某個時間點,真的發現自己比他們更知道什麼正在 going on。」
⠀
⠀
江宥儀開始使用 Tumblr 的時候,那裡還只是一個僅有英文介面的小眾社交平台,不過也已經具有延續至今的特徵:不靠演算法決定動態牆內容、不強烈將作品與個人身份聯繫,藉由與 Facebook 的「分享」性質稍有不同的「轉格」,讓即使沒有社交關係聯繫的創作者也容易被群眾分享而看見,沖淡「創作源頭」對一件作品的影響力。她看上它「創作大於個人」的特性,開始把自己的作品發表在那裡。「那是對創作滿友善的地方,不像現在很多是賣臉、賣優越感。」她也喜歡 Tumblr 當時用戶多為歐美族群的狀態:「那時就覺得台灣真的太小了,很多目光都向內觀看著自己。我不喜歡這種感覺。我確實想要被關注,但不是這樣的關注。」
⠀
往後,當她提起自己在 Tumblr 發布的 temporary tatoo 系列之瘋傳,總會說:其實最一開始只是想要拍出好看的照片而已。
⠀
⠀
想拍出好照片的市井小民開始被稱為藝術家,是在 2018 年接受《i-D》採訪之後。此後爆紅、與 Gucci 合作、在紐約辦展再到入選富比世,同時她唐人街的租屋卻是一間在魚市場上方的老公寓,樓梯都是魚腥味,做案子時和道具們一起睡覺,「也幸好我是市井小民,能屈能伸,平常住這樣的房子,出差的時候我也可以爽住飯店、搭商務艙,不卑不亢地。」
⠀
再回頭來看爸媽,不再是兒時哭著怕別離的眼神,難以相信直到高中她還會和打地舖睡在他們床邊地板。「他們有時候,真的聽不懂我在說什麼。但他們在 boomer 年代,腳踏實地把一件事情做到好⋯⋯他們大可不用帶我們出國,不用送我們去學才藝,但他們決定要做。這件事情那麼平庸,他們也好平庸,可是好偉大。」
⠀
她說,爸媽直到人過中年,仍想為這個世界做點事情,希望自己有用處、對社會有價值。「而且不是為了表達自己才這樣說,是在拜拜的時候跟神明講的。這真的是我非常 value 的價值。」
⠀
⠀
⠀
#
⠀
—— 現在,有一團烏雲在空中。妳覺得,它離妳的立方體多遠呢?
⠀
—— John Yuyi:一抬頭,忽然發現它已經很近了,就快要襲來,這樣的距離。
⠀
—— 它是一團什麼樣的烏雲?規模大嗎?
⠀
—— John Yuyi:滿大,會帶來暴雨的規模。
⠀
⠀
在紐約走紅之後,她大事見盡,諸如和 Anna Wintour 隔桌用餐、上紐約時報 9 頁藝術特輯版、再到促使她 2018 大逃亡的其中一個原因:被《GLAMOUR RUSSIA》 抄襲。2020 年,她把頭髮染黑了,象徵自己紐約時代吿一段落。原本預計 2020 年到東京闖蕩,結果從日本回紐約四個月後,疫情下回到台灣,如今想再出去也不容易。她倒是隨遇而安,在宜蘭常套件運動衣就出門覓食,沒工作的時候也不帶妝。偶爾,男友的弟弟看見她在鏡子前上口紅,還會問:「妳幹嘛啊?」
⠀
除了到河堤散步,她也愛到夜市打靶紓壓。有次和男友在攤位,看到旁邊陌生一家人有兩個小孩,還慷慨起來,把獎品分給他們。
⠀
有了旅外種種成就加持,江宥儀在台灣依然吃得開,工作上有各方藝術家接洽合作,更別提大大小小的採訪十數場。籌備個展《目不見睫》期間,江宥儀台北宜蘭兩頭跑,和我們見面的前一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早上六點才就寢。
⠀
「可是我現在已經感覺到狀態不一樣了,」她澄清,「以前光是去洛杉磯也會嚇到,看他們一頓飯吃幾個小時、吃完之後又說要去買 boba。」以為是去旁邊隨便買一下,結果洛杉磯人為了一杯珍奶要開車十幾分鐘。在紐約一天要做三到四件公事的江宥儀很難理解洛杉磯緩慢的步調。
⠀
烏雲的位置和形狀,是內心憂慮之事的規模和距離。台灣的時間流逝更接近她口中的 LA,她不諱言在紐約時周遭人才濟濟的光榮與壓力,讓她這次回台工作無法立刻適應。「全世界所有想要 make it 的人,都聚集在那裡,不能不說那邊的人有一定的性格。台灣人也有自己的性格,我是台灣人所以很明白,但我沒辦法因應各地改變我的標準,因為東西做出去是掛我的名字。在這裡工作要想辦法把團隊的頻率調整到一致,要花一點工夫。」
⠀
⠀
踏進《目不見睫》展場,最先看到的是撲滿地面的 PU 沙漠,以及從中抽長的白色植物。每片葉子的表面都貼著一隻眼睛,盯著觀展者小心翼翼放下足踝,又小心翼翼地避開它們。一整個房間的沙粒,將近半噸重,要一批一批搬上位在八樓的展場。
⠀
另外兩件作品〈我愛我〉和〈目不見睫〉,尺寸也不小,難以在老家或宜蘭住處組裝,江宥儀把所有零件拆解搬到 Tao Art,在展間裡實地製作。〈目不見睫〉先用一比十模型設計打版之後,印成四公尺長的布料,上頭的藍色頭髮/睫毛是江宥儀借來車機親自縫製的。展原訂在 1 月 6 日開幕,也因為一切費工費時,延後了兩天。
⠀
開展那天,她興奮地引我們到〈電光火石〉其中一件系列作前方,指著石頭上安裝的固態硬碟:「注意這裡!這是我的巧思喔。想要拍照的人,可以藉由這個鏡面反射拍到自己⋯⋯」
⠀
過去,她的作品的形式多是攝影,在照片中被攝者很常是江宥儀自己(的身體)。但在《目不見睫》中的作品則將這個位置讓渡出來,無論是〈那一葉,我們眼神交會〉將觀展者變成被觀看者、或者是〈目不見睫〉中用沒有生命的模特人形取代了主體位置。這份轉變,是轉換環境的結果:
⠀
「以前只能在一個小房間裡面試著展現自己,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拿自己來拍。」從表達自己的壓力中鬆一口氣之後,她在這次個展中戲謔地將這個逼視的目光折射給觀者。而當作品不再以平面攝影呈現,它們也不再只能以江宥儀的鏡頭詮釋:「我每天都會看 IG 上 tag 我的人,很喜歡上面的黑色幽默欸。有一個人拍下展場中的陌生人,寫說『前面那個男的在〈我愛我〉這個房間拍了十五分鐘,真的完美地表達〈我愛我〉。』」我就喜歡這種。」
⠀
⠀
一樣是忙碌,但質地不同了。「在紐約,過得好像有一把槍指著妳。但現在,我意識到自己有主控權、可以掌控生活。即使很累,至少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無意之間,她在作品中也更加游刃有餘,將體驗的空間讓給觀者。
⠀
環境鬆開了她,她鬆開了作品。雖然仍是擔憂,作品裡卻多了一份從容。
⠀
⠀
⠀
#
⠀
—— 現在,妳走進了一座森林。步行一段,妳遇見了一隻動物。是什麼動物呢?請用三個形容詞形容牠。
⠀
—— John Yuyi:我遇到豹。無害的,眼睛有點水汪汪的豹。大家的 stereo type 都會覺得豹有攻擊性,但這隻外表看起來友善和萌,牠內心也很害怕。
⠀
⠀
在台灣,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團隊,有些是在紐約認識的,她喚她們「妹妹」(讀作 ㄇㄟ ㄇㄟ˙)。妹妹們年紀比江宥儀更小,受紐約環境的洗禮,能更迅速接到她的指令。但江宥儀更在意的是她們的眼神。
⠀
「她們眼中那種充滿好奇心的目光,還有積極表現自己的神情,每次看到都覺得,啊我正在吸取她們的日月精華。」
⠀
「我覺得我的心智狀態還是在她們那個年紀。身邊同輩的人有些進入了穩定狀態,但我還是很想繼續挑戰自己的能耐。」
⠀
雖這麽說,這兩年江宥儀在社群上的活動頻率縮減不少。以前她會直播自己吃東西,對著鏡頭說著她所謂「古怪的英文」,但那是 Instagram 上還沒那麼多人的時候。如今,江宥儀覺得直播這件事已經飽和,再做感覺俗了。
⠀
私下,她依然是她,活潑仍舊,只是不再「social media 活潑」。北投老家的停車場樓下就有兩間 KTV BOX,有時停完車,她就自己到裡頭歡唱。回她羅東老家前,我們請她載我們到附近的 KTV BOX 唱一輪,「宜蘭好便宜喔,一首二十?台北一首要三十。」投下硬幣,她點了林曉培〈心動〉、張學友粵語版〈藍雨〉、蕭亞軒〈來自第五大道的明信片〉。
⠀
⠀
後來她才告訴我,在個展裡顯得有些特別的〈電光火石〉的來歷 —— 跳脫過去「看與被看」的意涵,也沒有她專擅的轉印貼紙素材,這系列包含三塊石頭、一顆蛋和一塊貝殼,江宥儀在這些物件上貼滿晶片、電路板等硬體元件 —— 剛回台灣,必須在淡水舊家隔離十四天,她發現家裡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石頭。「應該是我媽和我爸在家裡面有⋯⋯儲存那些東西。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媽是那種去旅館會蒐集所有牙刷和肥皂的那種人。」我開始相信他們家有市井小民的氣質了。
⠀
前年六月,江宥儀與韓國合作拍攝一組以西元 2000 年科技風格的作品,她聯想到當時的風格,請母親購買了一大批硬體零件,在隔離期間當成拼圖來做。這是她回台灣做的第一件作品,結合家中物品和旅外的自己,誕生於過去她曾經離不開、曾經急於離開、如今又再次回來的地方。
⠀
「你這一題,我大學的時候回答過了。動物是代表自己對不對?」我說不是,她說沒差,反正大學時她的回答不一樣,「我那時回答的是,我遇到一隻藍色的復活節兔子。」
⠀
我說,這一題的答案指的是他人眼中的妳,她一聽笑了,說準欸。
⠀
「其實我內心還是那隻兔子,只是外面披上了一層豹,為了保護自己。在外面的時候,不能讓別人發現妳很害怕啊。」人們總想像大名鼎鼎的 John Yuyi 瀟灑、自信、任性。但其實,只是如她仰慕的大學老師曾說的:慢慢就變成這樣了。
⠀
⠀
車子最後停在羅東老家門前。她指著透天對面的大樓,「以前這邊沒有帝寶,是田。我小時候光是走到田的那一邊,就覺得自己要被綁架了。」透天窗戶,鐵捲門上是她祖父手繪的瓢蟲花紋。「你們知道宜蘭的窗戶有鐵捲門嗎?我也是離開宜蘭之後才知道,這是宜蘭特有的 thing 欸!跟喜互惠一樣。」喜互惠?那是宜蘭的全聯。我們熱烈討論起來,依舊不知道宜蘭為什麼窗戶要裝鐵捲門,要說風大,有比新竹大嗎?
⠀
老家正在出售,離開前她狡黠地從信件口偷看,卻發現裡面有不認識的人。我們急急退開,看著她撥了好幾通電話。五分鐘後她才回頭,說:「原來上個月已經賣掉了,家裡沒跟我說。」
⠀
原來老家已經不是老家了。有些事情,出去再回來才曉得。發動車子引擎,她送我們回車站,「以前我不懂為什麼我媽老是說很討厭宜蘭⋯⋯她是台北人,每次來都說宜蘭天氣很濕。我就會想,這明明就是阿公家的天氣啊?」打方向盤轉出巷子,「但這次回來我懂了。」
⠀
⠀
⠀
⠀
⠀
⠀
披著豹皮的兔子,專訪江宥儀 John Yuyi:
不讓別人發覺恐懼,是為了保護自己啊
https://bit.ly/2LePBCd
⠀
視覺統籌_ 潘怡帆 Crystal Pan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潘怡帆 Crystal Pan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
⠀
江宥儀個展 ——
目不見睫 Eye Sees No Lashes
facebook.com/events/445624873109564
⠀
地點_ 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 79-1 號 8 樓)
展期_ 2021.1.9(Sat.) - 2021.2.20(Sat.)
時間_ 週二至週六 11:00 - 19:00
河堤世界出售 在 凌宗湧 Alfie Lin 花藝生活美學 Facebook 八卦
—照片來自現在的巴黎· CN Flower帶領一群愛花的人,「CNFLOWER 巴黎 跟著花開去旅行」
《推薦閲讀:紐約時報》36小時玩轉巴黎塞納河畔:SETH SHERWOOD/2018-09-13 ,

塞納河是巴黎的生命之河。
這座城市誕生於塞納河上的島嶼之一西岱島(Île de la Cité)。今天,這條著名的河流在光之城內划出一道8英里的弧線,途中有37座橋。沿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砌河堤,法國首都的每一面都在向外眺望、招手。
歷史和建築?從聖母院的中世紀尖塔到埃菲爾塔的19世紀鐵格,加上阿拉伯文化博物館(Institut du Monde Arabe)這樣的後現代建築,河邊的景色令人嘆為觀止。
藝術和設計?羅浮宮和奧賽博物館的陰影之下,許多博物館沒那麼出名,但一樣擁有世界級的藏品。
餐食與節慶?一條美食路線,以及歡騰的派對駁船,保證讓伊壁鳩魯派和享樂主義者滿意。在擁擠的城市中竟然也有綠地——杜樂麗花園(Tuileries)和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交通非常便利。你可以乘坐河邊72路公交車,或水上巴士,也可步行。沿河的大道大部分不能行車,已經改造成熱鬧的步行街。
巴黎36小時:塞納河上
1)下午5點,起飛。
一賞巴黎的迷人景色不一定要忍受排隊、付高昂的票價或者參觀埃菲爾鐵塔。巴黎氣球(Ballon de Paris)是一個系繩的氦氣球(成人票價12歐元),能帶你到現代主義的雪鐵龍公園(Parc André Citroën)上空450英尺,讓你俯瞰這座城市著名的林蔭大道和紀念建築——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那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塔也在附近。回到地面,在隔壁的La Javelle喝一杯「暮後小酌」雞尾酒或紅酒(5歐元),那是沿塞納河的一連串狂歡節式的大排檔,也有音樂會舞台和露天酒吧——包括一艘靠岸的駁船——散布著一圈圈的彩燈和來自舊貨店的傢具。

2)晚上7點半,法國頻率。
從開胃菜「泰式肉湯」中的鱈魚,到放了椰奶的木薯甜點,熱帶的微風吹進RadioEat的廚房。這家餐廳還有一道焦糖醬燉香蕉葉和肉質緊致的去骨雞塊,還有配血橙和烤開心果的豪華版提拉米蘇。(其他值得嘗試的搭配包括淋有風味十足的白色高根左拉奶酪醬汁的松脆蘆筍,以及蓋在煙薰味的炭烤韭蔥上的一大塊美味的金槍魚排。)俯瞰塞納河和比爾哈凱姆橋(Bir Hakeim)的高窗(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的粉絲們都能認出)則能滿足對風景的渴望。而這棟樓里的禮堂和演播室里舉行的音樂會則能幫你緩解對於現場音樂的渴望。兩個人、三道菜的晚餐大約100歐元。
3)晚上9:30,博物館之夜。
就像一個為有修養的成年人開設的的遊樂場所,東京宮(Palais de Tokyo)充滿了驚奇和消遣。愛美愛書之人可以在這裡盡情追逐自己的樂趣,直到午夜——展廳里滿是當代藝術展(門票12歐元),書店裡擺滿了藝術、設計、建築、時尚等方面的書籍和雜誌。想要享受酒水的話,可以去時尚的Monsieur Bleu餐廳或Les Grands Verres。Les Grands Verres是一家大型的工業風格餐廳,天氣暖和時,它會搬到外面有柱廊的院子里。這家餐廳有一些有趣的創造,包括Frozaaay(浪漫而傷感的玫瑰酒和西瓜汁的混合飲品;12歐元)和「巴黎一夜」(One Night in Paris)雞尾酒(杜松子酒、葡萄柚利口酒、起泡酒、芙蓉花;12歐元)。如果你還想感受DJ和悸動的音樂,去Yoyo夜店放縱一番,作為這一晚的結束。

4)上午10點,宮廷陰謀。
「Gratuit」是免費的意思,在昂貴的巴黎是很少見的——除非你走進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巴黎小皇宮(Petit Palais)。該博物館為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而建,收藏了大量(且免費)的歐洲藝術品,從希臘古甕到佛蘭德的宗教場景。兩位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和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前者在一副閃光的畫作中描繪了基督升天,後者名為《阿里翁》的畫作則描繪著黑暗、末日風格的風景。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畫風黏糊糊的印象派畫家,其中包括莫奈和卡米爾·皮薩羅畫的塞納河景。一些後印象派作品(塞尚的自然景觀)、浪漫主義作品(席里柯的陰暗風景)和雕塑(羅丹殘缺的軀乾)則完善了展覽中不同風格的搭配。
5)下午1點,神之食物。
在Minipalais,你終於可以穿上羅馬長袍或戴上埃及十字章了。在這裡,拱門、圓柱、古典雕像和法老場景的馬賽克裝飾著巨大的室外露台。大皇宮(Grand Palais)是一個更廣闊的展覽空間,為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而建造。這裡有一個專門的餐廳,通過西班牙涼菜湯、烤章魚和西班牙香腸通心粉這樣的菜餚令顧客體驗「歐洲大陸之旅」。從海邊移到草地,三文魚開胃菜煙薰過,只是稍加烹制,呈現一種精緻的烤制風味——用摩士達荷蘭汁提起生氣——然後是蓋在肥美的白蘆筍上面、表面金黃色恰到好處的雞胸肉,上面還撒了薄薄的一層意大利豬油。兩個人的午餐大約100歐元。
6)下午3點:審美重地

羅浮宮和奧賽博物館等著名大型博物館幾乎就在隔壁,規模較小且更加低調的橘園美術館(Muséedel'Orangerie)可能會被忽視。它原本是一座19世紀的溫室,在規模方面的欠缺被其密集的藝術力量所彌補。它的招牌展品是莫奈的睡蓮畫,但是後印象派的藏品也很驚人。比如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和莫里斯·郁特里羅(Maurice Utrillo)這樣的重量級人物都有自己的展室,而幾個超級重量級人物則有多幅畫作:莫迪格利阿尼的削瘦女性肖像;馬蒂斯懶散的東方主義風格;以及畢加索深沈、陰暗的裸體畫。入場費:9歐元。
7)下午5點:蘭花和冰淇淋
塞納河的主要購物路線經過古董書商們的攤位,還有那些歷史悠久的島嶼:西堤島和聖路易島。你可以在「瑪戈皇后」(La Reine Margot)創建自己的盧浮宮,它是一個博物館般的商店,出售古希臘、古埃及、羅馬帝國乃至其他地區的藝術品和物品——以及當代創作者的仿古酷炫珠寶。然後你可以到巴黎花鳥集市(Marché aux Fleurs)創建自己的花園。巴黎花鳥集市自1830年開始營業,是一個稀有蘭花、雕塑仙人掌、花香皂、果醬等物品的園藝聖地。最後,穿過聖路易橋,走過時尚的街道(夏爾·波德萊爾和羅斯柴爾德家族曾經在這裡居住),來到「上層概念店」(Upper Concept Store),這是一家出售國際獨立設計師作品的咖啡精品店。這條街上排隊最長的店是Berthillon,它是巴黎最受歡迎的冰淇淋店。
8)晚上8點:海鮮

直接從塞納河捕魚吃是不允許的。然而,由於2016年開業的Le Vent d'Armour ,在塞納河畔吃魚成了必不可少之事。這家小餐館由法國總統府的前廚師尼古拉·特里貝(Nicolas Tribet)領銜,提供精緻的海鮮菜餚。低調而優雅的裝飾為用餐提供了一個不受干擾的背景,開胃菜可能有黃油大蟶子,或者蘸奶油芥末醬的油炸軟殼蟹。主菜可能包括孜然檸檬「塔吉」醬蘸鱸魚,或是浸在用貝殼湯、黃油和松露片製成的奶油狀混合物中的海螯蝦肉——這是海味、乳品和山珍的精美融合。三道菜的兩人晚餐約120歐元。
9)晚上10點:尋找你的船上小天地
再學一個詞:péniche。它是駁船的意思,而在巴黎,它通常指的是一艘停在岸邊的派對船,當地人在那裡度過有現場音樂(有時)和(最流行的)冰鎮葡萄酒助興的節日夜晚。每條船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人群和景象。Péniche Marcounet是一艘狹長的船,可以一覽聖路易島全貌,它擁有百年歷史,有著新工業裝飾風格,有不少爵士樂隊現場演出。在溫暖的天氣里,波西米亞的小資們走出來,沿著碼頭坐在包裝箱充當的長凳上,再喝幾杯霞多麗(12歐元)。隔壁的Les Maquereaux擁有精緻的金色木質內飾和戶外沙發,招待偏白領的客戶群體,其特色是莫斯科騾子雞尾酒(Moscow Mule)與杜松子酒兌奎寧水的各種變種,包括科尼亞克白蘭地兌奎寧(11歐元)。
周日

10)周日上午10點:在公園
巴黎市區的景色在巴黎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中消失了,這裡是一片古老的草坪,有著高大的樹木、花壇和莊嚴的古老建築。慢跑者、野餐者,以及諸多外來物種比比皆是,其中包括動物園裡的約170種動物——據稱它是世界上第二大動物園——在「蜂房」中大約有900種蜜蜂,在大型溫室中有數百乃至數千種植物。最震撼的溫室有大教堂般的規模,讓人們彷彿置身一個朦朧、茂密的叢林世界,其中的道路指引你走向各種非洲、亞洲和南美物種——有香蕉樹、柚樹、香料植物和懸掛的藤蔓——以及水池和人工洞穴。溫室門票:7歐元。
11)中午:像素化的巴黎
對法國首都的最後一瞥,在城市上空翱翔——事實上,是在巴黎軍火庫(Pavillon de l'Arsenal)。展覽空間致力展現巴黎的建築和城市化,展示了一個400平方英尺的互動式巴黎數字地圖(使用Google Earth技術創建),捕捉每一條街道和每一棟建築,讓你可以輕觸主面板,在城鎮周圍進行滾動、平移、上升和縮放的操作。然後在一樓轉一圈,暢遊巴黎歷史,圖示年表(平板顯示屏和觸摸屏板塊令其更加生動)帶你從中世紀時期一直回到今天,並且提到了勒·柯布西耶和其他建築師的突破性貢獻。更好的是,這裡也是免費的。
*住宿
建築師設計師奧拉·伊托(Ora Ito)和藝術家丹尼爾·博倫(Daniel Buren)合作開辦了擁有106間客房的約瑪都市旅館(Yooma Urban Lodge,51 Quai de Grenelle;33-1-44-09-00-13;9月雙人間114歐元),它在去年開業,是一家色彩繽紛的復古未來主義酒店。
除了餐廳、酒吧和健身房外,酒店還提供許多適合全家入住的便利,從六人間到特殊嬰兒洗手間和奶瓶加熱器。
巴黎塞納河畔(Off Paris Seine,86 Quai d'Austerlitz;33-1-44-06-62-66; offparisseine.com;9月雙人間233歐元起)坐落在巴黎時尚與設計之城(Cité de la Mode et du Design exhibition,這裡也是夜生活的好去處)旁邊,擁有別緻的58間流線型客房。它是一家水上酒店,擁有一個受歡迎的酒吧餐廳。
—圖片來自CN Flowers 巴黎花開小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