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魯閣號事故來看認知偏差
太魯閣號在清明連假第一天時傳出重大傷亡事故,引起全國關注,交通部長林佳龍也在第一時間坐鎮指揮,為把握黃金救援時間,搶修人員不眠不休地進行脫困作業,歷經四天的搶救,也終於將最後一位亡者給送離現場,協助家屬進行後續的撫卹與後事安排。
事件發生時,全國都陷入了一片哀悼。
同時間卻有一群人產生了嚴重的認知偏差,這些人只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所建構起的社會現實,其中包含了判斷錯誤,思考不合邏輯,產生各種被人們稱為「不理性」的行為與結果。
而這些行為結合網路資訊傳遞快速的模式,更容易產生嚴重的影響。
這類人的行為模式不在於追求現實的真相,而在思考該如何打擊特定的對手,例如這次的意外事故,這些人在搞不清楚台鐵與承包商之間的關係,也沒有去做任何的研究與資料判讀,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打擊執政單位,於是各種奇怪的言論便開始出現。
會告訴你事件發生時執政政府就該負起完全責任,但不會告訴你要更直接相關的花蓮政府負責;會告訴你應該盡快的照顧傷亡者與家屬,但又禁止別人慷慨解囊的捐款;會告訴你事件中有各式黑幕,各種陰謀論,卻不會告訴你有乘客被當成同夥在網路上受到大量攻擊。
先射箭再畫靶,是這些人的行為模式。
他們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攻擊自己所討厭的執政黨,所以思考的永遠是如何完整執行任務,即使後續的訊息不斷的更新,也不斷地做澄清,但只要你試圖去溝通,你就是政府派來的網軍,最後不斷的洗版。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幾天當許多人協助轉發捐款的相關資訊時,就有大批的假帳號來洗版,告訴你政府的這些善款並不會落在傷亡者與家屬上,卻不告訴你在事件的發生時,許多人都不斷地搜尋該如何捐款,最終中央政府只好委託近期光疫苗都忙翻天的衛福部出面執行,即使我們都拿出證據告訴他們,他們所指稱的資訊查無不法,也有過去的災民出面表示真的有收到善款,更是他們當時維生的重要來源。
一切的一切都對他們不重要,因為他們只想要自己要的結果。
他們關心的從來就不是跟我們同處一片土地的朋友們,只想藉著消費與累積自己的政治資本,不是鬼扯天災人禍與領導人的性別與運勢有關,就是指稱政府應該成為「全能政府」,為所有交給專業的決策做全然負責,更該在「責任政治」的基礎下全面上綱,直到最高首長下台。
有趣的是,過去同樣發生天災人禍,同樣該做政治責任負責時,這些人卻會有全然不同的說詞。
試圖與這些人溝通,只會讓你的生活更加一團混亂。
當你真正的看懂這一切,你就會明白為何許多的事情你感覺滿頭問號,甚至這些錯誤的訊息與認知會影響你的行為,原本你很願意表示善意,願意去捐款助人,最終卻停下腳步,而這個行為又給了這些人更好攻擊目標的藉口。
你如果不信任政府機關所設立的捐款管道,那你大可以提供你認為信賴的資訊,甚至你捲起袖子在這個時刻去捐血都來的更實際,而不是不出錢不出力只會出張嘴,之前張善政的不當發言我們表示抗議時,更出現有認識的人上網留言對我辱罵,指稱它們所談的才是真相。
結果張善政心虛刪文。
不過那個人當時的留言我有第一時間截圖,今天連假結束後我就直接委請律師來提告,那種保留法律追訴權的,對我而言都是屁話,每一次姑息這種人就只會讓它們更加得寸進尺。
連假充滿了電,接下來還有很多挑戰得要迎接,祝福大家也能一切順利。
IG : Awater0911
YT : https://awater0911.pros.si/v9nmb
專屬社團 -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
決策偏誤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過度順從將無所適從(From 康軒 TOP945)
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聽話才是乖小孩?
有一位家長講了一段很有智慧的話:「把孩子教得過度順從,他長大容易無所適從!」
這段話真是讓我深深的感到認同。只可惜,「聽大人的話」、「聽話才是乖小孩」的講法,依然是我們文化中很被重視的價值觀。
我注意到這其中有個很弔詭的地方。部分相當強調要孩子「聽話」的家長,其實本身的個性很自我,也不見得聽他父母的話。簡單來說,他是用傳統的大帽子,像是「孝順」等價值觀來要求孩子,但是家長卻可以不用被要求。不管用什麼說法,家長只是想要他人來配合自己的需要而已。
大人說的話都對嗎?
以前資訊不夠流通,很多檯面上的講法過於單一,無法被檢證。但現在資訊爆炸,即便是高學歷、高成就的知識分子,講法也可能偏頗,甚至論證的基礎薄弱,其說法有明顯的利益與目的性,不見得是事實,說不定他們自己心裡也清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大人說的話都對嗎?」、「聽大人的話,能促進孩子思考,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嗎?」、「大人說的話,是為了大人,還是為了孩子呢?」
大人說的話,當然可能不是為了孩子。我曾遇過長輩或者是父母的某一方,因為離婚的關係(有時牽涉到監護權的爭奪),一直灌輸孩子要仇恨自己的爸爸或媽媽的想法。細究大人的心態,基本上比較沒那麼在意孩子的心理健不健康、快不快樂,他主要是為了替自己出一口氣。
孩子清楚自己的想法,我會失去他嗎?
有一位家長曾經很憂心的表達:「如果讓孩子搞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那我不就有可能失去他了嗎?」
這目的,顯然是為了大人自己的情緒,至於對孩子有沒有利,那是其次。期待用一些方式(例如打壓、扭曲、愚弄),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代價就是,孩子沒機會好好的探索自己的心,以及不敢表達自己對另一方父母的喜愛。
甚至,我遇過一位單親媽媽,明白表示自己不喜歡某個孩子,覺得管不住他。所以對這個孩子,媽媽特別不上心,家庭聯絡簿經常沒簽名,很多跟這個孩子有關的事都放著不處理。不過,即使孩子清楚表達想跟爸爸住,爸爸的意願也很強烈,父子的關係很好,但媽媽就是不放手。我不清楚媽媽的目的,但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得到好處。
不是只有現在才發生這樣的事,我也曾聽長輩講過,即使在以前民風保守的時代,把孩子賣掉,換取金錢去賭博的例子,也時有所聞。也可能大人不夠成熟,也可能利欲薰心,大人也常常做出錯誤的判斷。
聽話,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聽話,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孩子聽話,大人在管理和教養上,會比較輕鬆方便,但這真的是為了「教育」孩子嗎?
孩子過度順從,沒有磨練出自己的判斷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當他進入職場與社會後,需要大量的決策判斷時,父母的知識不見得跟得上時代,更不見得在孩子身邊,他便可能無所適從。
這時候,如果遇到願意幫忙的貴人還好,但通常機率比較小;如果遇到想要藉著孩子的信任,而進行欺壓與剝削的人,那得靠孩子自己跌跌撞撞摸索出一條路,不知道要花費多久時間。
其實,大人要孩子聽話,只是把孩子遇到問題的時間往後拖延而已。有時候大人沒想那麼多,只想要眼前輕鬆。
為了聽話,我們用了什麼手段?
讓我們從問題的根本著手,為了讓孩子「聽話」,我們用了什麼手段?
正向一點的方式是「鼓勵」,偶爾我們也說理。不過,相對來說,負面的方式通常頻率更高、強度更強,像是威脅、恐嚇、欺騙、命令、碎碎念、處罰(包括斥責與體罰)等,是教養中最常見的方式。換個方式來說,就是通常我們比較不希望孩子跟同儕相處時進行的互動,但我們卻拿來用在孩子身上。
說理、鼓勵,很花時間,需要很多愛心與耐心,父母自己需要刻意去培養。而且正向的方式,雖然長期來說,有助於孩子內化,但是卻難以保證立即見效。有些父母也不是故意的,是因為他們也沒有好的榜樣可供學習,所以這種比較成熟的思想與行為,可能這輩子都學不會。
不過,想學就有機會。
洪老師小叮嚀
教育孩子就是要花時間,要想清楚為了孩子好,所以我們有要求的理由。我們有什麼困難就明說,讓孩子早一點知道,父母也不完美,很多能力也有限。
這一步能踏出去,我們自己會先變得更成熟,孩子更有機會從我們身上學習與成長。祝福您!
https://www.top945.com.tw/celebrity_Data.asp?ID=372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 http://ppt.cc/8fqNI (79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金石堂活動:《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合購75折 http://ppt.cc/81nZx
5.星馬地區限量簽名書預購: http://ppt.cc/a2qjC
誠品網路書店2016閱讀職人投票(年度最期待作家),每日投票每日皆可得30元折價券:http://ppt.cc/poUfe (編號70和71,非網路會員也可投)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決策偏誤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一位家長講了很有智慧的話:「把孩子教得過度順從,孩子長大會無所適從!」
這段話,真是讓我深深地認同。只可惜,「聽大人的話」、「聽話才是好孩子」的講法,依然是我們文化中很被重視的價值觀。
這邊有個很弔詭的地方,是我常注意到,部分相當強調要孩子「聽話」的家長,其實本身的個性很自我中心,也不見得聽他父母的話。簡單來說,是用傳統的大帽子,像是「孝順」來要求孩子,但是家長自己可以不用被要求,不管使用了什麼講法,只是想要他人來配合自己的需要而已。
以前資訊不夠流通,很多檯面上的講法過於單一,無法被檢證。現在資訊爆炸,即便是高學歷、高成就的知識份子,講法也可能偏頗,甚至論證的基礎薄弱,其說法有其明顯的利益與目的性,不見得是事實,說不定他們自己心裡也清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開始重新思考,大人說的話都對嗎?聽大人的話,能促進孩子思考,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嗎?大人說的話,是為了大人自己,還是為了孩子呢?
大人說的話,當然可能不是為了孩子。我遇過長輩或者是父母的某一方,因為離婚的關係(有時牽涉到監護權的爭奪),一直灌輸孩子仇恨自己的爸爸或媽媽的想法。細究大人的心態,基本上比較沒那麼在意孩子的心理健不健康、快不快樂,大人主要是想為自己出口氣。
有一位家長,也曾經很憂心地表達:「如果讓孩子搞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那我不就有可能失去他了嗎?」
所以顯然是為了大人自己的情緒,不想協助孩子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麼,至於這樣對孩子有沒有利,那是其次。期待用一些方式(例如打壓、扭曲、愚弄…),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代價就是,孩子沒機會好好地探索自己的心,以及不敢表達自己對另一方父母的喜愛。
我甚至遇過有位單親媽媽,明白表示自己不喜歡某個孩子,覺得管不住他。所以對這個孩子,媽媽特別不上心,聯絡簿經常沒簽名,很多跟這個孩子有關的事放著不處理。不過,即使孩子清楚表達想跟爸爸住,爸爸照顧孩子的意願也很強烈,父子關係很好,但媽媽就是不放手。我不清楚媽媽的目的,但我知道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得到多少好處。
不是只有現在才發生這樣的事,我也聽長輩講過,即使在以前民風保守的時代,把孩子賣掉、推下海,換取金錢去賭博的例子,也時有所聞。大人也可能不夠成熟,大人也可能利慾薰心,大人也常常做出錯誤的判斷。
人性之惡,其實我們有了一定的人生經驗,就能領略。聽話,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孩子聽話,大人在管理上、教養上,會比較輕鬆方便,但這真的是為了「教育」孩子嗎?
孩子過度順從,沒有磨練出自己的判斷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在投入職場與社會之後,需要大量的決策。這時候,父母的知識不見得跟得上時代,更不見得在孩子身邊,孩子便可能無所適從。如果遇到願意幫忙的貴人還好,但通常機率比較小;如果遇到想要藉著孩子的信任,而進行欺壓與剝削的人,那要靠孩子自己跌跌撞撞摸索出一條路,不知道要多久?!
其實,大人要孩子聽話,只是把孩子遇到問題的時間往後拖而已。有時候大人不想想那麼多,只想要眼前輕鬆。
讓我們從根本想起,為了讓孩子「聽話」,我們用了什麼手段?
正向一點的方式,是鼓勵,偶爾我們也說理。不過,相對來說,負面的方式通常頻率更高、強度更強,像是威脅、恐嚇、欺騙、命令、碎碎念、處罰(包括斥責與體罰)…等,是教養中非常常見的方式。換個方式來說,就是通常我們比較不希望孩子在跟同儕相處時進行的互動,我們拿來用在孩子身上。
說理、鼓勵,很花時間,需要有很多愛心與耐心,父母自己需要刻意去培養,在思想上要做很多準備。而且正向的方式,雖然長期來說,有助於孩子內化,但是卻難以保證立即見效。有些父母也不是故意的,是因為他們也沒有好的榜樣,所以這種比較成熟的思想與行為,可能這輩子都學不會。
不過,想學就有機會。
有心教育孩子,就是要花時間,要想清楚為了孩子好,所以我們有要求的理由。我們有什麼困難就明說,不用呼攏孩子,讓孩子早一點知道,父母也不完美,很多能力也有限。這一步能踏出去,我們自己會先變得更成熟,孩子更有機會從我們身上學習與成長。祝福您!
.
ps. 在「聽話才是好孩子」的傳統價值下,有自己的思考、願意表達、希望得到討論的孩子,很有可能被標籤為「壞孩子」,或者「叛逆」。
pps. 思想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的,遇事回應的方式,也有多種可能性。標準答案式的教育,到底是鼓勵我們思考?還是要讓我們知道,別想太多,學著揣摩上意比較重要?
.
以上文字改編自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誠品年曆小卡(尺寸5.5*6.5cm,可放入皮夾或票卡套隨身攜帶)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親簽版
.
洪仲清線上讀書會社團
https://goo.gl/yjssfM
決策偏誤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提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更新,透過心理學在生活裡的應用,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叫做「貨比三家不吃虧」,這個建議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要告訴你,它其實是錯的!
「比較」這件事情哦,其實會蒙蔽我們的雙眼,如果以購物的情境來看的話,我們是在一個人為設計的環境裡面,去做抉擇;所以商品之間的微小差異,會被過分的放大。
在芝加哥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奚愷元跟張嬌,他們發現了這個現象,而且提出了精辟的例子,他的例子是這樣哦!
有一個求職者,他獲得兩個工作機會,其中一個工作的內容比較無聊,但是年薪有7萬美元,而另外一個工作還蠻有趣的,但是年薪只有6萬美元,你猜他會選哪一個職務呢?
而第2個例子,就是某個人跟他的家人,住在一個略大於美國平均居住面積的房子,大概是280平方公尺。
但是呢,他步行就可以到他的公司,如果以同樣的租金,可以租到1間370平方公尺,但是距離公司有一個小時車程的房子,那他會搬家嗎?
簡單來說,這兩個房子都還算蠻大的,而第1個離他公司比較近,對他來說比較方便;而第2個呢,雖然離他公司比較遠,但是更寬敞更大,那麼回到你身上,剛剛這兩個例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其實啊,這兩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當人們面對這些抉擇的時候,往往會傾向選擇那種更高薪的工作,還有更大的房子,似乎好像我們比較看重數字的呈現,比較看重那些明顯可見的差異。
而忽略那些比較難具體化的條件,像是呢,這個工作有不有趣啊,或者所謂的交通方不方便、是不是省時,這樣的主觀感受。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發現這樣子思考傾向的研究者認為哦,其實原因就出在所謂的「差異認知偏差」,也就是比較的扭曲效應。
他們證實哦,比較不同的選擇,可能會造成我們內在的誤導;我們一旦接受了其中一份工作之後,收入這個要素,其實就會退居次要。
而我們開始會對每天的工作感覺到困擾,也就是在第1個例子裡面,年薪比較高,但是明顯令人更疲累的那份工作。
其實長期來看,你會比較不滿意這樣的決定,而這樣的決定也會為你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因為不愉快的工作負荷是你每天都要面對的壓力,而優渥的薪水帶來的良好感受卻會日益消弱啊,一旦習慣了領到某個數字的薪資,漸漸的你就會對這個數字越來越無感。
可是呢,幾乎沒有人會去比較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所以選擇高薪,但是枯燥的工作,那些人哦,有可能做出了極為錯誤的選擇。
「比較」這個行為本身,它就會強調不同選擇之間的差異性,但是這些差異性之所以會不重要,是因為我們日後,我會每天做這樣的比較啊!
你不會每天計較自己的薪資,可是你每天的工作內容,卻是你每天都會注意到的事情。
所以你到底要選擇一個薪水比較高,但是無聊透頂、爛透了的工作;還是要選一個薪水、稍微差一點,但是很愉快的呢?
然而這個部分也有其他的解釋,像是在這兩個例子當中的當事人,可能會傾向於高估既成的事實;也就是高估選項當中比較容易測量,而且比較可以合理評估的特徵,像是薪資啊、像是房子的大小啊!
但是在此同時,只能透過感性判斷的這些軟性特徵,就會慢慢的被淡化,科學家把這樣的現象稱為「世俗理性主義」。
世俗理性主義在這裡的體現就是,比起一個多樣化有趣的工作,可以帶來的快樂感,那麼1萬塊美元聽起來似乎感覺起來會更實在,這就是「世俗理性主義」。
而第3種解釋就是,我們的決定比較偏好那些具體有形,而且直接的好處,並且會忽略日後才會出現的缺點。說穿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先拿到錢再說,在心理學裡面叫做「媒介最大化」。
其實這三種行為決策常常發生交互作用,選擇高薪,但是無聊工作的人,顯然高估了薪資比較的結果。
但是由於薪資的差距是鐵錚錚的事實,再加上人們總是會把金錢擺在第1位,所以才會賦予它比較高的重要性。
結果呢,就造成這個決定,會讓當事人一直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然而談到這裡,不管是差異認知偏差,還是世俗理性主義,還是媒介最大化,它都是一種我們簡化知識獲取跟決策的方法。
但這些方法,也就是這些比較的方法,往往都會讓我們做出,我們會後悔而且不快樂的決定;因為長期來看,你可能很快的會對於自己的薪資跟房子大小覺得無感,可是你的主觀的幸福感,你是不是省下時間做你想做的事?
或者是你的工作,是不是讓你每天都很開心,有成就感,它卻是你的everyday life,所以聽到這裡你還要繼續比嗎?
如果你的答案,仍然是要繼續比的話,那我只能祝福你!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還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除了訂閱我們之外,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叫做【自信表達力】;其實呢這一門課,回到它的最核心的精神源頭,它也蠻符合我們今天所提的。
我們常常在面對表達任務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完美的想象,也就是把現在的自己,跟那個完美的形象去做比較,然而這樣的比較,往往會讓你感覺到非常的挫折。
你會有一種覺得自己不管做多少努力,都沒有辦法做到那完美的形象,其實我要告訴你的就是,正因為你有一個完美的想象,這就是為什麼你沒有辦法做好表達的原因。
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如果你想要知道怎麼樣從你的內在,去解放這樣的迷思,讓你在表達裡面如魚得水、自然自在的話,那麼【自信表達力】就是為你設計的。
期待你的加入,相關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vABRlqSoFI/hqdefault.jpg)
決策偏誤例子 在 決策偏誤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認偏誤」陷阱。 2018年11月4日,取自https://goo.gl/ pY29v6. 8.Cognitive Biases(認知偏誤)筆記整理- 八克里2012年6月23日· 這些損失會讓交易人對自己和他們的決策過程 ... ... <看更多>
決策偏誤例子 在 決策偏誤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認偏誤」陷阱。 2018年11月4日,取自https://goo.gl/ pY29v6. 8.Cognitive Biases(認知偏誤)筆記整理- 八克里2012年6月23日· 這些損失會讓交易人對自己和他們的決策過程 ... ... <看更多>
決策偏誤例子 在 6種常見的認知偏誤,學會讓你變得更聰明! 精準決策| 動畫說書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