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池上秋收|秋收10週年台北記者會 現場回顧
由池上在地鄉親組成的「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與「台灣好基金會」共同攜手打造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十年,落地生根,成為池上的品牌,更是台灣地方創生的指標案例。
2009年台灣好基金會成立後,進入池上蹲點陪伴,十週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於10月27日、28日邀請雲門舞集以林懷民經典舞作《松煙》獻給池上。水墨習字一直是池上人的日常,林懷民也以書法系列中自己最心愛的《松煙》,獻給「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十週年,向書法之鄉──池上致意。2018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持續獲得首席贊助「和碩聯合科技」的大力支持,以及富邦文教基金會的贊助,另有協力單位共襄盛舉包括長榮航空、立榮航空、MEZI日暉酒店及大境建設等,今年水保局也加入秋收行列與地方共好。
十年前,池上的美麗與人情的醇厚吸引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決定駐地耕耘,成為池上秋收的起點。柯董事長夫人陳啟蓓女士感謝池上的夥伴,因為有在地鄉親和贊助夥伴共同的努力,讓池上秋收成為最亮眼的珍珠。柯夫人憶起五年前雲門首度在池上的演出「不管是滂沱大雨或是艷陽日照,都未能把林懷民老師擊退,將最美的舞作呈獻給池上。」池上鄉親白天腳踩農地、夜間手握毛筆習字,台灣好基金會會與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繼續攜手,一路互相支持努力向前。
與台灣好一路相伴的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分享「何其幸運在2008年能讓池上的十個社團同意,一起和台灣好成為合作夥伴進行改革,能夠把一個活動持續舉辦十年,池上,真的做到了。」梁正賢感謝並承續柯文昌先生的理念「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期許鄉鎮的美好從池上做起。
首席贊助「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董事長談及自己童年時期在故鄉花蓮,曾經赤著身體跳進水中,光裸的身體猶如池上的稻米,晶瑩剔透,他說「花東是一片淨土,廢地不耕會讓文化傳承斷續,我們必須感念,代代相傳,從一粒米到一片鄉土,以自然的方式承傳文化。」
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談起五年前池上秋收《稻禾》演出當日,接到柯文昌先生電話關心,擔心大雨會造成舞者受傷而請求停演。但林老師跟舞者溝通後,舞者堅持上台,臨時改演跳躍動作較少的《水月》,並立即點開手機中《水月》的影音檔,專心練舞。當天現場,兩千名穿著雨衣的觀眾,與舞者一起倘佯在滂沱大雨的金黃稻田中。林懷民表示:雲門舞集走遍全世界,舞者最深刻的演出地點就是池上。舞者說「池上有的不只是美麗,更因為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地方」。希望今年不要下雨,林懷民拍胸笑道:萬一下雨也不怕,一定照常演出,一定不會辜負來自台灣和全世界各地的觀眾。
今年首度加入池上秋收的新夥伴農委會水保局臺東分局王志輝分局長表示,水保局台東分局與池上有密切的合作,從伯朗大道的鋪設,到今年不僅參與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更規劃完成了大地舞台的設置。「池上讓我們了解『衣食足而後知禮儀』,希望未來更多藝術活動在大地劇場發聲,透過產業和文化的結合,推動地方創生。」。
一支廣告牽起一間企業與一個小鎮姻緣的長榮集團,每年支持池上秋收邀請港台媒體前往池上採訪,擴大池上的聲量,發言人柯金成表示「池上秋收10週年邀請雲門舞集回到池上,是美麗的安排。」農家出身的柯金成說「1978年我在基隆念書時,還特意搭車到台北觀賞雲門舞集的演出。池上秋收再次結合雲門舞集,讓5年前錯過的人有機會彌補遺憾。未來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長榮航空以及立榮航空,也會義不容辭繼續支持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因為在地人衷心愛惜土地,所以,池上有了175公頃沒有一根電線桿的稻田文化景觀。池上鄉公所張堯城鄉長表示「池上已經連續4年獲得臺東縣環境清潔與觀光人潮冠軍,歡迎所有人到池上,在純樸高雅的淨土充電休息。」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梁正賢理事長歡迎大家去到池上,能用心體會天地的眷顧,珍惜池上的山水人情,一起攜手愛護池上的美好與價值。
池上秋收十週年,邀請雲門舞集演出林懷民經典舞作《松煙》。被林懷民稱是行草三部曲中最好看的《松煙》,曾為墨爾本藝術節擔任開幕,沉靜之美震驚全場,獲選「評論獎」與「觀眾票選最佳節目」,國際舞評形容「錯過《松煙》你已經與完美失之交臂」。舞蹈以書法美學入舞,變化萬千卻強調留白,書家名帖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綿延不絕,如煙的氣。林懷民曾說「我愛它的留白,自由地像飄出去似的,整個人心情都舒暢開來。」本次演出,舞者將在池上百頃金色稻浪間,以氣引體,對應山巒流雲,與天地萬物一起吐納。
#2018池上秋收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10週年
#雲門舞集 #林懷民 #松煙 #雲門45週年
「池上 伯 朗 大道 評論」的推薦目錄:
池上 伯 朗 大道 評論 在 幸福.原來在這裡-池上鄉福原社區 Facebook 八卦
【2018春耕-池上小旅行】
關於你的家鄉,你認識的有多少?
當友人前去拜訪你的家鄉時,你又會帶他們去何處遊玩?
或許是在外地觀光客炒作下,所形成的某個連當地人也不熟悉的新景點。
又或者是在哪個看似不知名的景點,
但你卻滔滔不絕地說著童年過往在這此處發生的點點滴滴。
-
在三年前曾參加一場由陳樂人導演所帶領的中興興村小旅行後,
我便深深的愛上這樣小旅行,由住在此處的在地人,
帶你走進專屬於他與這片土地生命連結。
-
關於我與池上的連結,開始於我的教職工作,
自兩年前的暑假被分配來到花蓮富里任教,頭一次前往學校應考時,
那是我第一次來到池上火車站,
我始終記得在那個黑夜裡與夥伴帶著一顆忐忑的心,走進這陌生的村落。
儘管至今已在此生活近兩年,每每在連續假期結束後自西半部,
再次回到池上,踏出車站的那一瞬間,
那樣的不確定感總回到我身上。
我到底在哪裡?哪裡才是我真正的家?
-
因學校正位於花蓮最南端,
平時下班後的生活總穿梭於富里與池上間。
偶爾在閒暇時光渴望出門蹓躂的我,亦獨自一人騎著學校的腳踏車,
就這麼穿梭在田野間,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
我所想像的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連結,若以朋友的交情來比擬,
稱不上是摯友,但至少關係是恬淡,值得更入探索彼此。
-
在這一趟的池上小旅行中,
全程由在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邱大哥,
帶著我們細細解說關於他與池上生命交織的故事。
邱大哥一家為客家人,早年一代自竹東搬遷至池上開墾,從事著務農的工作。
看著邱大哥曬的一身黝黑的皮膚,厚實且粗大的手指,
我相信這些是他與這片土地所產生的印記。
-
當旅程的開始,
邱大哥先是由池上著名的觀光景點大波池為我們開啟了今日的導覽。
他興奮的介紹著,在他國小時期,大波池這一片的範圍不像現在那麼小,
附近沒有農田,一大片的爛泥巴沼澤,範圍擴及至台九線上,
這裡就是天然的湖泊。
-
邱大哥說起幼時的回憶,他經常在下課時間,
與同學相約跑到沼澤裡採茭白筍回家吃。
想要度過這一片的湖,當時哪有橋,要就繞一大圈走過去,
否則直接游過去也是個辦法啊!
-
當我們踩著鐵馬,穿梭在池上鄉間小路時,
我開始懷疑著這裡真的是我認識的池上嗎?
有好多好多的地方,儘管已在此處生活了好一陣子,我從未來過。
-
當邱大哥帶著我們抵達池上圳水利公園附近時,
細細的介紹水利會是如何將自山上留下的溪水分流,
避免淤沙產生,並將清澈未受污染的水源
一一送往池上鄉民賴以為生的稻田之中。
-
在一旁魚梯更重視大自然的永續經營與保育,
邱大哥說著因溪水中孕育著許多魚群,
每年到了春季魚群總會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繁衍下一代,
因此在此處,儘管設有分流、預防溪水暴漲的設施,
但在一旁仍設有個給魚群專用的水道(即為魚梯),
每到繁衍季節,魚群便能依著生命的慣習逆流而上,
回到水源頭,持續孕育下一代。
-
經過田邊時,邱大哥更分享著過往的農業時代,
少了機械的幫忙,人們皆須仰賴牛隻的協助。
人與牛是工作夥伴亦是朋友,
「不能一直操啦,時間到了,就要放牛去休息吃草,
不然他們會生氣不工作!」邱大哥認真地說道。
-
直到這一刻我才知曉,原來在伯朗大道上那棵鼎鼎有名的金城武樹,
以前是用來綁牛,讓牛在樹下乘涼吃草,
而農人在一旁亦能遮蔽豔陽的曝曬稍做休息的場所。
-
在田邊頭尾種的一顆一顆樹,
更是為了讓農人自遠處及能辨認那是誰家的田,方便辨認所做的「記號」,
當然另一大功能即為提供農人喝茶、吃飯包的「休息室」。
-
在稻田邊騎乘鐵馬的我們,
在邱大哥的詳細解說著關於種稻應注意的事項,
更知道了稻田不是多施肥就好,更應該保持一乾一濕,
稻葉需維持在淺綠與深綠之中的色階,
以預防施太多肥,所造成的稻熱病。
-
聽著過往所未曾接觸池上的樣貌,
在每個從邱大哥口中聽聞到關於池上不同風貌的片段,
我是如此的驚奇,原來我對於池上我是如此的一無所知。
-
在旅程的最後,因獨自一人報名小旅行,
在半天的活動結束後,更認識了不少來自異鄉的新朋友。
有自台北來的上班族,與我同鄉同為彰化人的會計等等,
在相互道別時,他們對我說著:「你好好喔,你就住在這裡。」
在那一瞬間,莫名的衝突感湧上心頭,
是啊,我住在這裡,但我也即將與此處道別。
不知該如何回應這一切的我,只能微笑揮著手告別新朋友。
-
在回到宿舍後,便迫不及待地與室友分享這今日一早經歷的這一切,
我是多麽興奮渴望掏出一切分享著
我所重新認識的「新池上」!
-
同時安也向我分享著前一週前去池上某間咖啡店時,
老闆對他說在這邊發展的大多是外地人,
令他也有些心動思索著或許能留在此處。
同樣相似的問題,這也令我突然想起中午用餐時,被無心的問道
:「你一定會很捨不得離開這裡吧?」
-
在段日子裡,與這片土地所產生的點點滴滴確實令我難忘,
甚至在這我更擁有了一群深愛的孩子們,結識了一群善良的人。
縱使再不捨,但有個聲音告訴我,
我仍會離開,我該回到我的家鄉。
-
當然我不認為每個不同選擇,背後會有著正確答案評論著。
但我想自己總會被這樣的小旅行所吸引,著迷於分享者的言語,
都是因為看見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認同與願意全心投注的奉獻與愛。
-
那片土地有可能是你的家鄉,
有可能是你在慎重的審思後所選擇的土地。
身為彰化的孩子,自大學後離家至台中求學,
出社會工作後,來到離家數百公里的花蓮。
至今年暑假後,我將再次搬遷至嘉義展開新生活,
未來若嫁作人婦的那一刻,我又會遷徙至何處?
(當然我不認同過往嫁雞隨雞的論點,婚姻該左右女性對於家鄉的限制,
但我想當兩人決定在另一塊新的土地上生活時,
它始終會影響地域上的限制。)
-
在經過池上小旅行後,
我再次思索屬於我的那塊土地在哪?
不論她在哪,我想這片孕育生命根源的土地母親,
都值得被好好的感謝與真摯細膩的對待。
-
註:關於小旅行中的文字敘述皆源自於我那不可靠金魚腦的記憶力,
倘若在理解上有誤,歡迎各位不吝惜指教。
文蛤在此大力推薦
臺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所舉辦的小旅行 ,
雖然朋友都說我根本已經變成邱大哥的腦粉,
但因為不是業配,有意者歡迎自行聯繫XDD
-
p.s目前正計畫如何帶著班上的七矮人一起來場池上小旅行!
我相信跨世代的農家子弟若能夠有對話的平台相互交流,一定很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