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與動物】
乍看兔耳頭盔,你可以想像日本武士戴著它上戰殺敵時的反差萌樣嗎?
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目前正進行《日本藝術中的動物生活》(The Life of Animals in Japanese Art)特展,探討動物在日本藝術中扮演的角色。武士文化曾長時間活躍於此地,自然也成為展覽中非常有趣的部份。
平安時代末期,標示日本古代與中世紀分野的源平合戰於1185年結束,平氏政權滅亡,源賴朝(1147-1199)隨之創建鎌倉幕府,1192年成為首任「爭夷大將軍」。從此公卿制度衰頹,武士勢力崛起。直到1867年明治維新大正奉還後,接近700年的漫長歲月裡,整個日本幾乎都被掌握在幕府政權手裡。武士制度始於平安時期,這些通常具備貴族血統的專業軍人便由幕府將軍所領導。而自古被奉為天照大神後代的天皇此時只能偏安京都,形同傀儡。
相較於講究風雅的京都宮廷偏愛在藝術品中描摹鶴或鹿的細緻優雅,武士則更崇尚可以表現力量與魄力的動物,他們也在城堡裡以繪上老鷹、老虎等掠食者的畫作展現屬下的忠誠、強盛的兵力,以及無懼的勇氣。因為自小接受武藝訓練,武士也對自己高超的馬術感到自豪,因此還會請畫師把優秀的戰馬畫在屏風上,好炫耀主人的威風與聲望。
15世紀後期開始,日本各地大名為了爭奪更多資源和土地,開始彼此交戰,進入戰國時代,武家和武士角色更形重要。裝飾華麗的鎧甲可賦予武士榮耀和識別性。約莫是1550年左右,在歐洲人引介下,火槍開始現身於戰國時代,多半因為如此,設計獨特製作精良的頭盔需求量更高。因為在煙硝處處砲霧四散的戰場中,頭盔造型有助於廝殺混戰時辨認出敵我雙方,免得一個混亂,錯手殺了同伴。
到了德川家康一統天下,進入江戶幕府時代,老百姓終於盼來期待已久的承平日子。此時裝飾講究或稀奇古怪的鎧甲依然繼續產出,但已非使用在戰場上,而是做為正式慶典和軍事遊行時使用。
武家文化向來尚武崇道,結合神道教多神信仰,武士對於神鬼和動物力量的崇拜也反映在鎧甲設計上。例如連結武士形象與傳說中的天狗(てんぐ),賦予其強大特殊的力量;因為飛快速度與敏捷動作,兔子也常被拿來做為頭盔和裝甲上的裝飾素材,雖說我們現在看來是詼諧喜感多於肅殺之氣;飛燕的輕巧迅疾或大象的雄壯氣勢等特質,也都是鎧甲打造之參考。
這些擷取動物元素的鎧甲以另一種角度訴說數百年前由幕府掌控,規矩和階級森嚴的東瀛之土,以及隨著時代逐漸凋零的武士族群心之所繫與獨特美學,也讓我們更加認識這個曾經以不同方式影響世界的島國文化。
要是有機會看到日本武士鎧甲,或許可以江戶時代為界,在那之前,它可能曾隨著主人上陣殺敵身染血腥;但在那之後,也就是平日被收藏於宅院某處,待到重要節日時才會出門亮相,因此保存情況通常較良好,造型設計也會更花俏。
至於很可愛的兔耳頭盔,已是江戶時期出品,依據年代推論,純粹為展示炫耀用途,無法投身沙場展現神勇。按照當時規矩很多的社會制度看來,老百姓即使覺得再妙再逗趣,大概也只能低頭噗哧了。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江戶時代階級制度 在 日本神社寺院中毒者 Facebook 八卦
星河風鈴戀 川越氷川神社(五)
擁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川越氷川神社是關東地區兩百餘座的氷川社之一,也是當中最有名的一座。相傳在公元 6世紀,當地的入間川上每到夜晚就會發出奇特的光芒,認為這是氷川神顯靈的居民於是從大宮的氷川總社分靈至此,是為川越氷川社的開基之始。近代的考古調查也在入間川兩岸發現了千年前的祭祀用石劍和其他相關古物,為這段遠古傳說提供了科學佐證。
氷川社再次出現於歷史記載上時已經是 15世紀的室町時代。關東的傳奇名將太田道灌奉命來到川越築城,也順道對當社進行了參訪與修築;氷川神社從此確立了城下守護神及藩領總鎮守的地位,受到全城上下的篤敬尊崇。
江戶時期的川越是將軍居城的北境屏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氷川神社的身價也因此水漲船高。在歷代藩主的用心經營下,氷川神社蓋起了雕梁畫棟的本殿建築與日本數一數二的木造大鳥居;原先尋常的神社例祭也發展成規模浩大的川越氷川祭,至今依然是關東家喻戶曉的山車祭典之一。
西元 1868年的明治維新終結了德川幕府的統治,也將西方的自主價值觀帶入了日本;過去的婚姻制度連同著武士階級一同被掃進了歷史的墳墓,取而代之的則是少男少女熱戀追愛的青春喜劇。氷川神社裡的神話夫妻檔也再度回到人們的記憶,在社會氛圍的推波助瀾下名聲日隆。西元2010年,韓國的人氣戀愛綜藝節目 ”我們結婚了” 來到此地取景朝聖,川越的守護神正式躍上國際舞台,成為聞名東亞的戀愛 Power Spot。
江戶時代階級制度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八卦
【 看日劇 👉 想台灣】
當明治十三年的遺恨遇上「#轉型正義」
當新舊時代轉型交接之時,「正義」的量尺該如何審奪。是一筆勾消過往的不義悲劇,而以俐落身影放下與遺忘,抑或重新利用「#轉型時刻」(transitional moment)的契機,來面對前朝的不義迫害,此乃所謂「轉型正義」話題中,常會觸及的討論。由於台灣過去常自豪於「寧靜革命」的民主化路徑,不僅放任威權遺緒不加清理,更想用廉價的包容放下,抹消過去的威權不公與制度不義,終讓台灣民主進程自食「馬英九」之共業苦果。若按歐洲轉型過程中的「#除垢」(lustration)程序,理當沒參政資格的威權幫兇—海外職業學生出身者,根本無從復辟並陷台灣民主於崩壞之境。
2011年,朝日電視台上演的戲劇:《遺恨:明治十三年最後的復仇》(遺恨あり 明治十三年 最後の仇討),便是一齣得以用「轉型正義」視角加以閱讀的戲劇。此部戲乃從真實故事改編,劇本原型來自日本知名歷史小說家吉村昭《敵討》的原著小說。
故事講述舊秋月藩士臼井六郎於明治十三年(1880年)為了復仇而手刃東京的法官一瀨直久。究其因,在坂本龍馬等人四處奔走的「大政奉還」實現後,終於迎來最後一位將軍德川慶喜於1868年幕府與明治維新的輪替。身為開國派的六郎父親臼井亘理,同時也受到大久保利通邀請到新政府當官。當德川幕府接受江戶無血開城之後,武士階級面對惶惶未來,於是武士刀便朝著那些所謂開國逆賊揮去,以暈染而成的血紅,作為這新舊時代交接的背景。時年十三歲的六郎,更親見父母親,在此血祭中殞命。於是,初脫童蒙的六郎,其心便早在眼前泛染開來的血泊中逝去停格,活著的意義,也僅存復仇。
新舊價值的殊死對抗?
為了加速日本現代化的腳步,或與「#文明的西方」無縫接軌,明治政府的「廢刀令」與「徵兵制」先後頒佈,並剝奪武士攜刀上街之舊習,更宣告武士階級過往踐行之價值,如復仇等私刑,一去不返。恰巧,庭審法官中江正嗣的出身,是介於武士與農民的土佐藩鄉士階層,承平時期承擔農作生產,戰時則肩負兵役之責,因此對於過去武士中心主義的封建制度,異常反感,便希冀以臼井六郎的審判,作為法治新時代的祭旗開場。
就這樣,此審判也就飄盪著新舊兩種價值的殊死對抗之濃郁況味:「以『復仇』為表現的舊時代武士美德 vs. 維新法治國所不允許的『私刑』」。尤其,劇中中江法官採供時對六郎所說的那席話,更彰顯了「傳統武士美德」與「嶄新法治國」的價值抗衡:
中江正嗣:「我是東京上等裁判所法官中江,我負責對你的審判。一瀨桑是我所尊敬的同事,但是審判的時候,我不會把個人私情摻雜進去,世人稱讚你是孝子的典範,希望對你從輕發落。復仇是武士的美德,這是支配著這個社會長達七百年的社會規範,可以說是國民的感情一部份。但是現在已經不同了,這個國家已經變成了法治國家。因此,我不打算把這個案子作為復仇案來進行審理,為了讓武士可以容許的美德不再存在,所以,這是單純的謀殺案。」
如果「正義」不缺席?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復仇者六郎的心裡,卻似乎不作如是想,而只是一種執拗的意念支撐著他的復仇行為。於是,六郎在回答中江法官的話時:「和武士美德無關,我只是身為人子,單純地替父母親報仇而已。我也從沒想過會被寬恕。」於是,六郎的復仇行徑,便也意味著受害者對「正義」在「轉型」過程中缺席的自力救濟之行為表現。
事實上,六郎父親曾諄告六郎說,日本必須改變,武士階級終將消失,一個更好的日本將據此誕生。因此,六郎並非封建傳統的頑固份子。設若,六郎內心的心情,有受到新時代的公平對待而得到緩解的話,或許六郎的復仇悲劇便不會上演。如同戲中六郎的殺父仇人一瀨直久,曾在舊時代以武士刀憤怒揮灑,殺死了開國派的臼井亘理之後,在新時代裡頭,或許也曾在世道變遷的感嘆中透露出內心落寞,但一瀨桑不也成為新時代的法官了嗎?或許某部分的心情失落了,可難道其他部分的心情,不會因這個新的契機而開朗了嗎?
不過,無論世道如何轉變,一些基本的公平總該維持吧!如同,六郎獨力復仇之行徑,若在當年的武士封建時代,是被高度肯認的。但在新時代中,本就有這新法治工具來審判殺人犯。如同六郎在法庭上所言,對於他自身被審判無悔,但他也明白地祈請法官,能把另一位殺母仇人抓來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審判。因此,六郎的悲劇便在於,新時代中並沒有繼續把舊時代中所延續的不公平與憤恨給處理掉,而是直接斬斷不理。同樣的,台灣無視威權時代所遺留下的各種不義,讓正義在轉型過程中常處於缺席狀態,無異是讓許許多多的六郎們,獨自承受著這找不到終點的內心折磨。
如果,在「轉型」過程中,有還給六郎一份該有的公義,或許六郎的人生將不會徹底陷溺於雙親殞命時的血紅記憶中,而無法獲得救贖。可知,「轉型正義」並非只是執著於過去式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透由實踐轉型正義工程,重塑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價值與倫理尺度,以撫平眾多獨自承受不義的受傷心靈,而邁向真正的社會和解。姑不論,未來新政府將如何推動「轉型正義」,或許,我們都應該先嘗試去貼近明治轉型過程中,臼井六郎的那份遺恨心情與心理拉扯吧?!
本文出自 《 季刊薰風 》 創刊號
江戶時代階級制度 在 Re: [問題] 請問日本的階級制度- 看板WarringStat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 引述《dcchc (dcchc)》之銘言:
: 在我看到的資料裡
: 日本有分士族
: 、華族與平民
: 請問
: 不知有無專書或資料、期刊、論文
: 專門探討日本階級制度的由來與歷史
: 請問各位大大
: 感激不盡!!
基本上這時間差太遠了XD 距家康公離世足足250年之久
日本的階級制度是有的 早在鎌倉時代就有所謂的「穢多」
指的是寺社中處理死亡牛馬的人 因其工作性質及氣味得名
而「非人」則是根據時代不同
平安時代是罪犯、患傳染性疾病者、乞丐
到了中世就指的是精神疾病、侏儒症等身體有缺陷的人
這兩種人被稱為「被差別民」
更由於所居住的地點都跟一般平民不同
今日的「部落起源論」之爭
有一派即主張「被差別民」的分別 是部落來源
﹝其他像是異民族起源說、異人種起源說 在此不提﹞
戰國時代的階級差別 我認為是不大的
時代的大趨勢本就是公家低落 武家抬頭
在戰國時代以下剋上風氣之下
這一時期成為武士的平民例子更是多不勝數
堀尾茂助、小西行長、石田三成等等 當然最有名的還是五七桐徽的那個人啦XD
要說真正身份差異的限制
大概要等到天正9年(1582)的「太閤檢地」實行全國性的兵農分離
及天正16年(1588)剝奪平民身份的人帶刀權利的「刀授令」
將身份與義務權利徹底分開 在此之前幾乎看不到因為階級不同而產生的差別
茶人、商人等勢力龐大的上層平民 一樣有與武家、公卿平等往來的權利
所受的尊重比起武士來 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到了江戶時代 雖然武家之下有所謂的農民、職人與商人的分別
但是平民一樣有辦法藉由奉公或是當武家養子等方式一躍而為武士
況且進入江戶時代 即使幕府再怎麼不願 貨幣經濟的趨勢是擋也擋不住的
商人主宰世界的例子 看過《暴れん坊将軍》應該就很清楚了XD
皇族、華族、士族、平民這幾種階級的分別
起自明治政府於明治四年(1871)八月頒布「解放令」
取消非人、穢多之稱 發佈「四民平等」的政策
宣示這四種身份可以通婚 在天皇面前一律平等對待
順帶一提 這政策及「廢刀令」讓日本國民有了平等的地位
不僅廢除原本是武士階級的士族軍事、行政上的常職 使其失去特權
接繼而來明治六年《家祿奉還規則》 讓士族的薪水實得直接少了一半。
在沒有謀生能力的情況 士族或自殺 或行乞 或當車夫
一部份不滿的激進士族 就擁護主張《征韓論》的西鄉隆盛
在1877年引發了西南戰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49.219
※ 編輯: Eiichirou 來自: 218.166.49.219 (02/28 09:35)
說法的確有兩種 不過還是先以日文資料為是
※ 編輯: Eiichirou 來自: 218.166.49.72 (02/28 21:5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