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 永遠的革命家】
今日(10月13日)下午2點
Su Beng-史明粉絲頁 告別式
振魂護國 史明畢業典禮 — 與史明歐里桑再走一段台灣路
史明歐吉桑(本名施朝暉)1918.11.09—2019.09.20
嵩壽103歲。是台灣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歷史學者。一路從反日、反共、反中國殖民「這條命,必將奉送給我的台灣!」史明,103歲的革命家,從年少時期舉起槍桿、奮鬥至今依然不變的夢想就是:將台灣從被殖民的命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國家,讓台灣人做自己的主人。
史明出身望族,唸到早稻田大學,在那個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學歷知識分子。他本可輕鬆愜意過著勝利組的人生,卻寧願犧牲一切,在戒嚴時期武裝革命策畫推翻暴政,即使計畫失敗逃亡日本開餐館,也不忘一生的志願。做到年收入千萬日圓,白天賣餃子賣麵,晚上寫台灣史(還會研究製作定時炸彈)。一做就是60年。上億營收,全部無私的投入台灣獨立運動。晚年回台,率領龐大車隊在大街小巷穿梭,高喊「台灣不是中國」,繼續宣揚理念。那時在台灣幾乎沒有人敢談台獨,史明被當成精神病,受盡嘲笑,但他沒有放棄,數十年來也未曾自街頭運動缺席,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他還帶著炸雞桶,去探望佔領立法院的學生們…
史明傳奇的一生,沒有幾篇連載是說不完的。所幸網路有很多文獻資料可以爬。也選了一些放在文末。這邊就說一小段我和史明歐吉桑的相遇。
2018年12月,友人A找我去一場民間台獨團體的感恩募款餐會吃飯,席間有許多獨派戰友和前輩。史明當然也到場。
當天一如往常的有許多年輕人去和歐吉桑合照,友人B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我不好意思打攪歐吉桑用餐,婉拒了。一來也是覺得,在座許多前輩和戰友,對守護台灣民主,做出許多貢獻,我覺得慚愧,期望日後有機會,在一個比較合適的契機,再專程去拜訪他老人家會更好。
B沈重的說,其實,想要跟歐吉桑合照的機會可能也不多了…。
常去拜訪史明的友人C跟我說,其實史明很喜歡年輕人去找他,他總是會很開心的和年輕人聊天,聊不停的。
後來想想,史明的一生的大半段,是很孤獨的,早在戒嚴之前就開始為台灣戰鬥,把一生的生命奉獻給台灣,沒有家庭和後嗣。而他的思想和行動,是多數台灣人無法理解,甚至無所知的。直到2014年318之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才慢慢知道這位偉大的傳奇人物。
後來想想,我怕打攪史明歐吉桑,真是太客氣了。
那天宴席結束散會後,我在停車場巧遇離開的史明,由敏紅姐推著輪椅,和基金會一行人。他們招了一台計程車,史明歐吉桑被幾個人合力抬上副駕駛座。這景象很熟悉,讓我想起阿公阿嬤。基金會的人和其他與會者還在一旁寒暄。我隔著一條車道站在對面,看著副駕駛座裡的史明老前輩。
那是我最接近史明的一次。在我眼前的是一位時代的巨人,人格者。我望著史明老先生,他穿著招牌牛仔套裝,一頭白色的長髮和鬍鬚。混濁的眼睛,我不確定他是否有看到我。我立正望著他,想尊敬地目送他離開,正當我要像他行禮時,他先舉手了。他把手伸出窗外,向我揮一揮。你們看過七龍珠嗎?那一瞬間的震撼,就像納美克星的大長老,對克林招手說「年輕人…過來我這邊吧」大長老要見我!我趕緊跑過去,握住他的手,是的大長老!我在這裡!您有什麼吩咐?
他對我說了幾句話。
說起來實在很抱歉很跳tone…老實說,我沒有聽懂他老前輩說的詞彙…也是很難過的,就像長年幫他做口述口譯的藍士博說的,後來他也漸漸對年邁的歐吉桑要表達的內容,聽得有些吃力了。歐吉桑的精神永存,但肉體卻逐漸衰老。當我們漸漸聽不清楚歐吉桑的口音時,感受到老前輩正慢慢離我們而去,內心不由得暗暗的感傷。
但當下絕對沒有敷衍老前輩的意思。因為我從他的眼神和口吻,很明確地接收到,他表達的是感謝和鼓勵。因為我知道,史明老前輩,對我們後輩傳達的,永遠都感謝和鼓勵。
即使他身軀不斷的衰老,行動不便,在茲念茲的永遠是台灣的未來。我紅了眼眶,連忙點頭,答應他,謝謝他。
從事政治倡議做出一點聲量之後,有不少機會可以在公眾場合遇到一些欣賞的政要和網紅,也有不少次遇到史明這類老前輩。比起很多人,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近他們。以前總是內向不願意去打攪人家,以前總覺得來日方長。但是經過史明的經驗。覺得人生啊,難得的相遇還是要多珍惜。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聽到史明仙逝的消息時,正好是參加完「人蔘第一次社群之夜」,玩得很開心的晚上,回家的路上收到的。身邊的朋友都很沉重。許多才剛看完【返校】的朋友得知史明的消息,更是哭得唏哩嘩啦。
這張照片是本週去金寶軒謁見史明時在靈堂前拍的。
獻上我第一本政治議題的漫畫,也是史明歐吉桑生前最後一本推薦的書。當時請他試閱的版本還在一校二校。非常遺憾不能親手把成品送到他手中。
花了很多年的時光,很多心思,雕琢完這本台灣漫畫紀錄,覺得終於可以拿出一點什麼,來見史明歐吉桑,想告訴他老人家,我沒有辜負您對台灣付出的一切,我們會努力活得像個獨立的台灣人。
原本以為會淚崩。但當我站在史明的的畫像面前。看著史明歐吉桑的遺像。這位把生命完全奉獻給台灣人,奮鬥了100年的偉大革命者。他深邃的眼神,我竟然無法久視。我感受到的是慚愧。今日我們享有的民主自由和人權,是像史明這樣的人格者,無私的奉獻犧牲換來的。我站在史明巨大而莊嚴的遺像面前,覺得慚愧,我的生活,我的言行,我輩對台灣民主的奮鬥、守護與傳承,是否對得起老前輩們的犧牲?
我沒有細想,但我當下心虛和慚愧的反射,大概已經給了自己答案。
史明歐吉桑老前輩啊,謝謝您一生對台灣的犧牲付出。歐吉桑,您的一生辛苦了!請好好休息吧!您沒有對不起台灣的年輕人,是我們要更努力,才能承接這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
對於2020年的大選,史明歐吉桑過去其實已經有很明確的表態,呼籲團結,一起支持蔡英文總統順利連任,希望有心人士不要一直藉故發揮。
今日下午2點,我們一起到街頭參加史明告別式,陪史明歐吉桑,再走一段路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97170893658999/
抱歉這篇文章這麼晚才完成,趕緊出門了,大家等等見。
===
延伸閱讀
「失敗革命家」的華麗一生:史明,日本製造的台灣傳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068063
為學當思曹永和,行動應想施朝暉——《台灣人四百年史》是怎麼寫成的?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19/09/26/092601
在日本搞台獨賣餃子,竟年收千萬!他的一生是台灣驕傲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83972
1.寶島少年兄專訪藍士博和張之豪追憶史明
https://youtu.be/MG_li8_Vzsc
2. 藍士博談史明的計畫~
https://youtu.be/wEyQt5rIpGY
消夜文
《想想論壇》革命也要請客吃飯:史明料理
https://taronews.tw/2019/09/30/480820/
同時也有3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冬夜,小食檔強記擠滿人,糯米飯、豬骨粥、腐竹糖水、喳咋……騰騰白煙直送暖笠笠。就憑幾樣小食,強記立足灣仔68年,獲食家青睞、米芝蓮推介。「以前爸爸賣糯米飯,是為我們一家七口飽肚;今日我賣糯米飯,是為強記的招牌。」寒風中,59歲的老闆吳少峰(阿細)僅穿短Tee,利落地裝飯。他在街頭成長,十三四歲就講「...
永年車仔麵餐牌 在 nagee Facebook 八卦
【史明 永遠的革命家】
今日(10月13日)下午2點
Su Beng-史明粉絲頁 告別式
振魂護國 史明畢業典禮 — 與史明歐里桑再走一段台灣路
史明歐吉桑(本名施朝暉)1918.11.09—2019.09.20
嵩壽103歲。是台灣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歷史學者。一路從反日、反共、反中國殖民「這條命,必將奉送給我的台灣!」史明,103歲的革命家,從年少時期舉起槍桿、奮鬥至今依然不變的夢想就是:將台灣從被殖民的命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國家,讓台灣人做自己的主人。
史明出身望族,唸到早稻田大學,在那個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學歷知識分子。他本可輕鬆愜意過著勝利組的人生,卻寧願犧牲一切,在戒嚴時期武裝革命策畫推翻暴政,即使計畫失敗逃亡日本開餐館,也不忘一生的志願。做到年收入千萬日圓,白天賣餃子賣麵,晚上寫台灣史(還會研究製作定時炸彈)。一做就是60年。上億營收,全部無私的投入台灣獨立運動。晚年回台,率領龐大車隊在大街小巷穿梭,高喊「台灣不是中國」,繼續宣揚理念。那時在台灣幾乎沒有人敢談台獨,史明被當成精神病,受盡嘲笑,但他沒有放棄,數十年來也未曾自街頭運動缺席,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他還帶著炸雞桶,去探望佔領立法院的學生們…
史明傳奇的一生,沒有幾篇連載是說不完的。所幸網路有很多文獻資料可以爬。也選了一些放在文末。這邊就說一小段我和史明歐吉桑的相遇。
2018年12月,友人A找我去一場民間台獨團體的感恩募款餐會吃飯,席間有許多獨派戰友和前輩。史明當然也到場。
當天一如往常的有許多年輕人去和歐吉桑合照,友人B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我不好意思打攪歐吉桑用餐,婉拒了。一來也是覺得,在座許多前輩和戰友,對守護台灣民主,做出許多貢獻,我覺得慚愧,期望日後有機會,在一個比較合適的契機,再專程去拜訪他老人家會更好。
B沈重的說,其實,想要跟歐吉桑合照的機會可能也不多了…。
常去拜訪史明的友人C跟我說,其實史明很喜歡年輕人去找他,他總是會很開心的和年輕人聊天,聊不停的。
後來想想,史明的一生的大半段,是很孤獨的,早在戒嚴之前就開始為台灣戰鬥,把一生的生命奉獻給台灣,沒有家庭和後嗣。而他的思想和行動,是多數台灣人無法理解,甚至無所知的。直到2014年318之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才慢慢知道這位偉大的傳奇人物。
後來想想,我怕打攪史明歐吉桑,真是太客氣了。
那天宴席結束散會後,我在停車場巧遇離開的史明,由敏紅姐推著輪椅,和基金會一行人。他們招了一台計程車,史明歐吉桑被幾個人合力抬上副駕駛座。這景象很熟悉,讓我想起阿公阿嬤。基金會的人和其他與會者還在一旁寒暄。我隔著一條車道站在對面,看著副駕駛座裡的史明老前輩。
那是我最接近史明的一次。在我眼前的是一位時代的巨人,人格者。我望著史明老先生,他穿著招牌牛仔套裝,一頭白色的長髮和鬍鬚。混濁的眼睛,我不確定他是否有看到我。我立正望著他,想尊敬地目送他離開,正當我要像他行禮時,他先舉手了。他把手伸出窗外,向我揮一揮。你們看過七龍珠嗎?那一瞬間的震撼,就像納美克星的大長老,對克林招手說「年輕人…過來我這邊吧」大長老要見我!我趕緊跑過去,握住他的手,是的大長老!我在這裡!您有什麼吩咐?
他對我說了幾句話。
說起來實在很抱歉很跳tone…老實說,我沒有聽懂他老前輩說的詞彙…也是很難過的,就像長年幫他做口述口譯的藍士博說的,後來他也漸漸對年邁的歐吉桑要表達的內容,聽得有些吃力了。歐吉桑的精神永存,但肉體卻逐漸衰老。當我們漸漸聽不清楚歐吉桑的口音時,感受到老前輩正慢慢離我們而去,內心不由得暗暗的感傷。
但當下絕對沒有敷衍老前輩的意思。因為我從他的眼神和口吻,很明確地接收到,他表達的是感謝和鼓勵。因為我知道,史明老前輩,對我們後輩傳達的,永遠都感謝和鼓勵。
即使他身軀不斷的衰老,行動不便,在茲念茲的永遠是台灣的未來。我紅了眼眶,連忙點頭,答應他,謝謝他。
從事政治倡議做出一點聲量之後,有不少機會可以在公眾場合遇到一些欣賞的政要和網紅,也有不少次遇到史明這類老前輩。比起很多人,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近他們。以前總是內向不願意去打攪人家,以前總覺得來日方長。但是經過史明的經驗。覺得人生啊,難得的相遇還是要多珍惜。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聽到史明仙逝的消息時,正好是參加完「人蔘第一次社群之夜」,玩得很開心的晚上,回家的路上收到的。身邊的朋友都很沉重。許多才剛看完【返校】的朋友得知史明的消息,更是哭得唏哩嘩啦。
這張照片是本週去金寶軒謁見史明時在靈堂前拍的。
獻上我第一本政治議題的漫畫,也是史明歐吉桑生前最後一本推薦的書。當時請他試閱的版本還在一校二校。非常遺憾不能親手把成品送到他手中。
花了很多年的時光,很多心思,雕琢完這本台灣漫畫紀錄,覺得終於可以拿出一點什麼,來見史明歐吉桑,想告訴他老人家,我沒有辜負您對台灣付出的一切,我們會努力活得像個獨立的台灣人。
原本以為會淚崩。但當我站在史明的的畫像面前。看著史明歐吉桑的遺像。這位把生命完全奉獻給台灣人,奮鬥了100年的偉大革命者。他深邃的眼神,我竟然無法久視。我感受到的是慚愧。今日我們享有的民主自由和人權,是像史明這樣的人格者,無私的奉獻犧牲換來的。我站在史明巨大而莊嚴的遺像面前,覺得慚愧,我的生活,我的言行,我輩對台灣民主的奮鬥、守護與傳承,是否對得起老前輩們的犧牲?
我沒有細想,但我當下心虛和慚愧的反射,大概已經給了自己答案。
史明歐吉桑老前輩啊,謝謝您一生對台灣的犧牲付出。歐吉桑,您的一生辛苦了!請好好休息吧!您沒有對不起台灣的年輕人,是我們要更努力,才能承接這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
對於2020年的大選,史明歐吉桑過去其實已經有很明確的表態,呼籲團結,一起支持蔡英文總統順利連任,希望有心人士不要一直藉故發揮。
今日下午2點,我們一起到街頭參加史明告別式,陪史明歐吉桑,再走一段路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97170893658999/
抱歉這篇文章這麼晚才完成,趕緊出門了,大家等等見。
===
延伸閱讀
「失敗革命家」的華麗一生:史明,日本製造的台灣傳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068063
為學當思曹永和,行動應想施朝暉——《台灣人四百年史》是怎麼寫成的?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19/09/26/092601
在日本搞台獨賣餃子,竟年收千萬!他的一生是台灣驕傲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83972
1.寶島少年兄專訪藍士博和張之豪追憶史明
https://youtu.be/MG_li8_Vzsc
2. 藍士博談史明的計畫~
https://youtu.be/wEyQt5rIpGY
消夜文
《想想論壇》革命也要請客吃飯:史明料理
https://taronews.tw/2019/09/30/480820/
永年車仔麵餐牌 在 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 Facebook 八卦
[2019/10/6 ] 現場達人CK 逆流拍攝 記錄意外畫面
文: 曾曉玲 圖 : 黃志東、CK
編輯 : 王翠麗
【明報專訊】豬嘴,有;頭盔,有;眼罩,有;反光背心,有;記者證,有。點算着大堆裝備,塞滿一個大背包。十月一日與港台攝影師CK會合前,我還思忖,他們前線記者會不會覺得這樣太大陣仗?在灣仔站通往入境處的天橋上,見到一個高大攝記把鏡頭對住馬路,從旁邊同事的背心上認出港台標誌,我上前打招呼。
哪止豬嘴頭盔眼罩。腰間環繫一個多格的袋,裏面裝攝影機八塊電池,持續十多小時的拍攝,都算夠用;最重要是一部手掌大的信號收發器,靠它傳片段回台播出;大腿旁掛着軍綠色袋子,除了放面罩,自家繡上小紅十字的小格裏,是生理鹽水、手套、繃帶、膠布、酒精等急救用品;背後有個小背包,載三公升的水。
一•「當所有人走晒,畫面就會出現」
八月十一日銅鑼灣,港台鏡頭一直追着戴口罩、Cap帽的黑衣人:「你係咪警察呀?係咪扮示威者呀?」黑衣人指指腦袋:「用吓你啲專業知識。」「點樣專業知識?」「你做記者㗎嘛。」「咪問你囉。」喬裝警按捺不住提高聲線答:「唔係問我,你自己衡量㗎嘛。」
想起CK拍的片段,這身裝備與在鏡頭後的質問,就是經過「專業知識衡量」而來吧。他的直播還捕捉了九月十五日北角白衣人與警員握手,九月二十一日屯門遊行警察追捕示威者時被搶槍的場面,還有九月二十九日太子警署的警員向對面馬路開槍,瞄着幾個縮在柱後、穿街坊裝的人不斷射擊。
「辛苦晒你哋」,這天不論走進早餐水餃店、午餐大牌檔,甫坐下都會聽到伙記說這句話,叫兩碗麵來四碗,未叫餐又捧來「見係你哋先有」的例湯,CK囑助手阿滔一定要付夠錢。港台十月一日出動多個小隊,他們這隊crew共三人,加上負責與公司聯絡的導演Tony,他原本屬公共事務組,現在都幫忙跑新聞。三人笑說我好帶挈,今天竟然能吃上兩餐。「平常多是下午才上班,事情都是黃昏才開始發生。」
隨時都在作戰狀態。
因為負責拍攝《早辰。早晨》的直播片段,CK早上五時開工,吃過早餐,便去拍銅鑼灣十一時關站。雖然不是衝突場面,但跟着他卻無時無刻不是作戰狀態。此刻他的重要原則,是必須留在站內,「在外面隨時進不來,便無法得知站內發生的事」,可能因關站已不新奇,現場記者不多,CK其間拍到一個母親拖着幼女狂奔而跌倒。不忙時,他與一臉焦急的女孩搭搭訕,知道她與朋友聯絡不上,立時拆下自己嵌在攝影機上的手機,借她網絡。手機本來是用來播放港台直播,讓他邊拍攝邊掌握自己所拍的是否正在出街、畫質如何。
直至關站一刻離站,見大堆行家守住站口,嚓嚓嚓嚓嚓拍拉閘的畫面,我們像大明星在閃光燈包圍之下步出。記者很快就散去,CK說他想多留一會,「我想等多陣,當所有人走晒,畫面就會出現」。他常常離群,像九‧一五北角那晚,行家聚在斜路下方,偏他八卦周圍蕩,意外拍到白衣人與警員握手。一九九二年入行做星島攝記,後來到亞視做cam man,「一轉做video時好唔開心,不知拍片是什麼,因為拍照畫面要豐富,重點很多,一張相講晒成單新聞,總之睇到張相就完全知發生咩事,但拍片不是」。遊行下午一時開始,我們來到SOGO門外,他二話不說爬上街邊電箱佔個最高點,上面剛好容得下他一個大漢和攝影機的腳架,既要wide shot拍人流,見持各國旗幟的示威者出現,又要zoom近些,他不喜歡放着攝影機拍定一個畫面。烈日當空,陽光直曬頭上,仍神色從容。
二•走遍全港 直擊山竹襲港
掛在腰前的攀石頭盔,是他去年為拍颱風山竹添置的。風暴來勢洶洶時,他想,無理由又去拍完尖沙嘴五支旗杆就收工。「我在家時也是觀眾,看這些颱風片都會覺得,我家沒風,給我看海旁有什麼用?」旁邊的助手阿滔憶起猶有餘悸,那次他們與記者三人開了三十小時工,由CK駕着車走遍全港,每小時做一次直播,記錄各區的情况。「周日中午有一段風最勁,架車是搖的,我不敢告訴後面在睡的兩人。好耐冇做新聞喇,我覺得那次真的是跑新聞。」早前瑪麗醫院醫護午間默站,他不間斷地拍四十分鐘,把鏡頭慢慢從每人身上移動,遇着舉牌寫上長篇文字的,就停留一會,「我想讓人看清楚他們的訴求,你看電視時不也常想:喂喂喂唔好走住呀,我都未睇完﹗」
他在六君子事件發生時離開亞視。一九九四年,亞視六名高層不滿八九民運紀錄片被抽起辭職,CK說六君子外,其實還有七cam man,「咁啱啫,不是說我們有光環」。「那時後生,覺得做新聞好似唔知做咩,那個年代多是去記者會,棟部機把它錄下來,只錄些記者想要的upsound,即是拍低一個人講的sound bite,像『今日﹗遊行人數﹗有二百萬○一個﹗』那種。」
入港台後,他拍過很多專題節目,正正經經拍《鏗鏘集》、《傑出華人系列》;也弄些搞怪鏡頭拍《頭條新聞》、《好想藝術》。遊行前,在我們趕忙穿過銅鑼灣街頭到街市吃午飯的路上,他不徐不疾在說:「傑出華人系列拍得最長時間那次,是李光耀,拍了一年零九個月。」追蹤拍攝大人物,他立下原則,「被他察覺超過三次,我就不會再拍,免得他覺得被騷擾」。李光耀一直沒答應亦沒拒絕專訪,導演跟他度計仔,拍他出訪外國時一起穿白衫白褲,「因為他建國時以同樣的裝束象徵廉潔」。跟得多,保鑣認得,有時擋開記者都對他們格外鬆手。「後來有次在英國,我們很多場合不能拍,便駕一小時車去他在著作中提及私奔時的一個地方,他很懷念那裏。我們回到倫敦立即冲曬出來,連同監製寫的信交給新聞官,過不多時監製就收到新聞官電話,說李生歡迎你去新加坡。」每天安排兩小時訪問,還獲得李光耀同意拍他游泳健身,CK也不就此心息,想到用兩層密實袋包住鏡頭,瞞住新聞官放在水底,多拍兩個獨特畫面。
專注現場 直播不作旁述
CK腦袋裏似乎沒有例行公事這回事。下午和理非遊行開始,導演說任務是拍攝隊頭情况,CK依然沒停過左穿右插,我在後頭不時想,這個牛高馬大的攝記腳步怎會那麼快,跨過花叢、站上路壆,他不慌不忙,但要做就做。抄捷徑從時代廣場附近趕上隊頭時,他忽然舉機走向馬路旁一小群人,原來當中有何韻詩,他一直像個人肉偵測器不停歇地注視各種異動。有人說,港台的鏡頭是好,但都沒有旁述。他認人手固然是問題,不過問CK,為何你不在直播時也說兩句?「我覺得如果在現場好認真去影,很多事兼顧不來,會錯過很多事情發生。」搶槍的片段,他說是好彩影到。當時有學生記者一同拍到片段,不過港台的較清晰見到過程,其實還有行家跑得太快,只能從前面拍攝,看不到警員背後的警棍、警槍被搶情况。「相跟片又不同,影相用高速快門,一路跑一路拍,畫面都清楚,但影片不可以,快跑慢跑是兩回事。快跑全部看不到,我知道畫面出緊街,不可以震震震震震。有時看觀眾留言」,他笑,「說三十二台影得好好,不過唔好成日咁震,唔好意思,我係震咗少少,但不可以全日都不震」。
有時還是要夠快。首次發現喬裝警的一次,他比其他記者快了一步,才沒被警員攔住。緊追第一、二人,大聲問「先生、先生,你是便衣警嗎?」他回想,自己是故意大聲些,讓觀眾可以清楚聽到他的問題,目的是要卧底開口,所以他還問第三人,「你傷咗喎」,還問第四人是不是扮示威者,其時TVB記者亦趕到,警員上車前終於開口要他們用專業去想,「我只可做到這些,令你開口說話,你講乜我都覺得ok。他一開口講,就可看到他的態度、怎麼解釋」。
三•尊重所有被拍者
反示威的一方有人憤然說要解散港台,說收政府錢反政府,但見到搶槍一幕,又覺得港台記者良心發現。CK說這不到他去想,「我們做了要做的事就ok」,「我都影了很多示威者的片段,只是警方行為比示威者更令人覺得有冇搞錯。示威者掘路我都影,扑爛CCTV我都影」。「私了」的場面,他都有記錄,而且盡量拍下全個過程,「襲擊一個人,我覺得要盡我的方法拍下去。如果是破壞物件,我會拍下它是如何被毁壞的,拍夠就會離開拍其他,但打人的話我會繼續」。
他在前輩導演的喪禮上聽過一個故事。「他的太太分享這位前輩曾訪過一名普通伯伯,好多年後女兒找上導演,說我爸爸過咗身喇,因為你嗰時拍過佢呢,佢成個人生覺得自己好叻呀」,聲音溫文的他眼裏閃着感觸:「我們日日都會拍攝,有些人只在拍的一刻見過,對拍的人來說沒什麼特別,明日又拍另一個人。但對於被拍者來說,他或會視為一生中很重要的事。聽了這個故事,我覺得我會尊重所拍的人。」
CK比喻鏡頭是「劍客的刀」。
「劍客不可以無刀,但如何運用?不可以胡亂拿出來炫耀,真的需要時才用。就如槍,你攞出來指下,就有得上國慶……要諗清楚囉,這可能會害了人。」
坐在大牌檔飯桌上,這隊港台crew笑鬧着要叫叉雞飯,我卻相當口渴,食不下嚥,左看看自己的攝記阿東,右看看CK,一大早開工,不停在街上游走,他們除下一列腰包,我嘆口氣問,不辛苦嗎?阿東:「習慣了」,CK:「也不是慣,是不斷地加,六月時沒那麼多裝備。」現在帶着三公升水,是因為七‧二八元朗遊行當天跟拍嶺大校長落場後,他暈倒了,「從沒想過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進地鐵月台,剛好商台記者在他旁邊遞咪訪問,他一挨下去,便失去知覺幾秒。醒來不上白車,又一條好漢繼續拍,「你試過揸車舂眼瞓未?一被人呠即刻醒晒」。
如果開槍 是否要退?
七月起,他特意減少其他拍攝工作,專注拍這場運動。彈、磚、樽,什麼都中過,若要比較幾個月來的工作,他說:「我們都做到沒什麼記憶,永遠是琴日嗰單最勁。六‧一二食晒煙,但到七一又發現,原來每一次最震撼就是上次。九月二十九日都好震撼,警察拉那麼多人,我們只能用盡方法在警察之間穿插,每個被捕的拍一拍,就到下一個,警察顧不上,也不會來攔。」「每日每日地升級,然後會想,這樣下去會點?」他開始想,若開真槍,自己是否要退。「你仲敢唔敢行埋去前面影?有些攝記為了一張相真的會。但我覺得,那個人驚一驚會走火,需要做到這一步嗎?側少少,也有好多方法影到他的行為。」不過他也說自己是逆流大叔,人們嗌「開槍呀」逃跑,就要往人來的方向去。不管港台不受藍絲歡迎,他還走進撐政府集會,竄上台近拍歌星唱做個勇敢中國人,「他們以為我是大會攝影,笑死」,「什麼都驚,就什麼都做不了」。
「個個唔知點解咁搏命,無啦啦揹起一個二十四小時的台,三十二台原先是播魚樂無窮的。」港台推《漫。電視》,第一擊就出自他的鏡頭,雞年去拍雞仔,「一路on兩小時,過年冇嘢出嘛」,他跟雞場老闆說不用訪問,「我們入去拍兩小時,老闆說仲未影完?有咩影呀啲雞?」他在飯桌上說得興奮,「好過癮﹗Zoom過去看牠們打架,啄同伴的尾然後走咗去﹗」他又去拍志記鎅木廠權哥,將一塊木造成盒,五小時足本播。「幾轟動呀,拜緊年睇住權哥整個寶盒,權哥話不用剪接少少?他好感動。我拜年說要轉三十二台,是我拍的。別人問影住有幾難呀,我說好難㗎,懶醒預告陣間會點點點,我個女話可以轉台未?看過幾次了。」
資深攝記,故事說不完。但作為受訪者,CK不慣,既問可否不影正面,說得開心時又突然加句,「不如不要寫啦」。開五點收五點,這天是平靜的一更,四時多在中環,CK密切觀察着場面,知道即將開打,盤算着要到哪裏的前線,導演提醒,要交更了。「吓?呀係喎。」他恍然發現已到五點,嘀咕着:「我還想拍。」我沒上慣前線,已剩下沒半條人命,CK依然精神翼翼,「開工就不會累」,只惋惜不能拍下去。幾日後政府宣布實施反蒙面法,他傳來信息,「剛call我今晚開通宵」,旁邊是個握拳逼出手臂肌肉的emoji。
永年車仔麵餐牌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冬夜,小食檔強記擠滿人,糯米飯、豬骨粥、腐竹糖水、喳咋……騰騰白煙直送暖笠笠。就憑幾樣小食,強記立足灣仔68年,獲食家青睞、米芝蓮推介。「以前爸爸賣糯米飯,是為我們一家七口飽肚;今日我賣糯米飯,是為強記的招牌。」寒風中,59歲的老闆吳少峰(阿細)僅穿短Tee,利落地裝飯。他在街頭成長,十三四歲就講「雷氣」行江湖;97年接老父棒,始見一個更大的江湖:一碗糯米飯,竟然走出灣仔,享譽十八區。自此投身飲食,他義無反顧。
強記美食位於駱克道和馬師道交界,是個樓梯底小鋪。食物放在幾架車仔上加工加熱;主打外賣,也設堂食;格局簡陋,摺枱膠凳只坐得下十四五人,不過一樣客似雲來,多是被糯米飯勾了魂。
蒸熟的糯米飯,先在熱氣騰騰的車仔上快速打鬆,混入油爆過的臘腸、膶腸、臘肉、蝦米和冬菇,撒上葱花,澆上自家調味豉油翻炒幾下,香氣瞬即飄滿街。
一碗飯紅紅綠綠端上來,很燙口!爽身不膩,香、甜、鹹、糯兼而有之,惹味十分。隨便問問客人,這個吃了40年,那個20年,都稱水準一直保持,難怪不同年代的食家如江獻珠、蔡瀾、歐陽應霽、林澄光都為它撰文。米芝蓮將小店歸入「街頭小食」一類,上月連續第四度推介;「我覺得有種滿足感,有種滿足感,起碼有人認同,這很重要的。」本來一臉嚴肅的阿細,開懷笑。
投入,經驗就出來了
強記一年四季都賣糯米飯,冬天日煮100斤米。「以前在街邊賣更多,最高紀錄在大寒賣280斤。食糯米飯暖胃的習俗,現在後生都不懂了。」阿細說。
阿細選用泰國米,透露新米和舊米有不同浸法。「熱天浸的水暖些,浸出來的米腍些;冬天水溫是冷的,浸出來的米硬些,那就看浸的時間長短。」他師承父親,但父親講得不仔細,選米浸米全憑自己摸索,「當你做一件事,你放心機去做,你會領略到很多經驗出來。」
他用本港一級臘味,蝦米和冬菇也要一級的。「用料要最靚,因為你有更好的師傅也無用,如果無好材料煮不出靚食物,不能腐朽化神奇。」從前父親的糯米飯沒冬菇,現在他一碗放一個,「擺個冬菇仔靚些,最重要是冬菇做得好吃。」阿細得意地解說。
強記賣的貴精不貴多。獨沽一味豬骨粥,用上新鮮連肉豬骨;淡菜洗完又洗去淨細沙,爆香才下煲;粥在車仔再滾時加入少量皮蛋,一碗粥特別綿。
糖水只三款:喳咋,香濃;綠豆沙,煲到起沙,下大把臭草平衡涼性;腐竹薏米糖水,順滑卻不漿口。豬皮蘿蔔炆得入味;來貨腸粉也特別加工煎出一層薄脆。這些烹煮講究分量和時間掌握,全是磨人的工夫。每日阿細六時多起身,煲糖水煮糯米飯三個小時左右,接着開鋪,中間瞌一陣,收鋪已經午夜。阿細坦言年紀大了,愈感辛苦,人做到愈來愈瘦。自己朝朝掌廚免不了,近年樓面就和三弟兩家人輪流做。
牛雜強,闖出名堂
早在父親年代,強記已是灣仔有名的街邊車仔檔。話說父親吳志強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廣東寶安走難來港,做過電車車長、在羅素街開過大牌檔,因為爛賭輸光,1951年開始在鵝頸橋側賣牛雜和牛雜粥,街坊叫他「牛雜強」。1970年,益新飯店的大廚教他煮糯米飯,同時來自澳門的紅顏知己教他賣喳咋;從此,強記多了糯米飯和糖水。
「我十歲時已經坐在馬路欄杆『睇鬼』。哎呀!走鬼呀!跟着推入後巷。」半世紀前的慌亂,阿細歷歷在目。六七歲他就跟父親開檔,「他賣牛雜時,放下我們幾兄弟,我們是街童,找些紙皮盒已經玩一餐。」一家七口上柴灣公屋前,就住在鵝頸橋側的天棚木屋,「漏水就拿盆來接;我們真是捱過,豬油撈飯捱過,腐乳送飯又捱過。」
父母很早分開了,阿細在街頭長大,十三四歲就進入江湖。「那時灣仔有很多江湖人士,感染到甚麼都講『雷氣』。」阿細憶述輕狂歲月自己「想事不深入,想做就去做」。那時義氣先行,諢號「糖水細」的他,常常為朋友打架群毆。父親為口奔馳,有時勸他幫手看檔,「唔好咁百厭!」
阿細強調,那個階段過去了。「人大了,我已結婚,有兩個兒子,我也要為他們着想。」97年,他建議父親入鋪,「那時街邊檔已經式微,我們被市政拉了很多次,不斷罰錢、充公搵食架生。」就在長期擺賣的馬師道上租了現址小鋪位,同年他正式接手強記,帶着三弟少明做到今天。
「覺得很自豪,因為我爸爸很出名,那種自豪感跟在江湖的自豪感是兩回事。當我站在檔口,我知道客人來自四方八面,有的光顧了很久,我知道我需要放心機下去了。」
執着的基因
阿細第一碗糯米飯是父親煮的,味道早忘了,但父親的堅持深烙腦海:「八號風球或者傷了腿,他也堅持開工。六六、六七年暴動,沒巴士沒電車,周街『菠蘿』他也堅持搭貨車尾,由柴灣來到灣仔。」他發現父親煮得出色,不少人慕名而至。他「不想影衰爸爸」,着實有壓力。幸好他有爸爸的「執着」基因,若然失手食物煮不好,他整天都不開心。「有時回家望望大腿,為何紅了?因為糯米飯不熱不好吃,爐不熱就打不開糯米飯。」寒天企檔,站近火爐一晚,腿也炙紅了。
阿細回憶,入鋪初時自己很火爆。「我當這裏是武館,請了夥計,枱椅抹得不乾淨,我即刻反枱。」今天,24歲的大兒子Elvis有意接手家業,放工放假主動來跟他學師,第一樣就是學抹枱,「做飲食業一定要乾淨企理。」Elvis很認同。阿細指兒子降龍十八掌,一式也未得。12歲開始就來店幫手的Elvis道來實情:「我只能從旁看他煮飯。他對出品很執着很嚴格,最多讓我打飯——打鬆糯米飯。」
時間 親情
今天,強記的食客版圖由父親的香港十八區,拓闊至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遊客常常十盒八盒的外賣糯米飯。只是,近幾年米芝蓮的加持,父親已經看不到。
夜風吹來,店前樹搖、影動。阿細憶述:「我好記得爸爸走前一個月,我去拜阿嫲和祖先。爸爸搭着我膊頭。他說:『少峰,你如果不是選擇江湖那條路,你會很成功。』」父親一直無病無痛,2011年中風遽然離世。
日復日蒸煮煲,是漫長的修煉,火爆的阿細變得沉着內斂。「在江湖上有得有失:得的就是多了很多朋友兄弟;失是失去了時間,其實我應該放時間在爸爸的生意上。」往事並不如煙,父親一直在心頭。
「多少位呀?裏面有位坐的!」每次經過強記,都聽到老闆娘賣力揚聲,炒麵煎腸粉收錢如三頭六臂。阿細有時累了,走到馬路邊點煙提提神,但雙眼一直留駐小店,「我甚麼運氣也沒有,最好是娶了一個最好的老婆。」當年因為妻兒,他才決意轉投飲食江湖。
「以前很懶惰,常不開鋪。」兄弟其中一個想休息,就齊齊放假。客人經常摸門釘,又愛又恨。「現在大家有共識,都想留些東西給下一代,也不想爸爸辛苦留下的名字,或者這麼好的食物失傳了。」一年前,阿細榮升爺爺,對血脈親情、店號傳承更加在意。
在廚房,手只一對。當年阿細放棄了父親起家卻工夫繁瑣的牛雜,只是20年來不時有老街坊問他何時再賣。「以前牛雜很便宜,幾毫子一斤;現在一副賣千多元,來貨貴,賣不起錢……將來有機會,我會開一間正式的店鋪賣牛雜,讓街坊緬懷一下。」二十多個寒暑,阿細守着強記,將老父的美食發揚光大,但心裏,像一幅砌圖,尚欠一塊。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梁偉德、陳秉謙
強記美食
地址:灣仔駱克道382號莊士企業大廈地下
電話:2572 5207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2:00nn-1:00am
http://bit.ly/2QJwQ7D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永年車仔麵餐牌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做飲食,工時長,人家食飯輕鬆你開工。漢發麵家,兩代在深水埗經營45年。老父做大牌檔,賣雲吞麵牛腩麵魚蛋粉,胼手胝足日做十五六句鐘,但求養活妻兒。80後兒子郭滿唐,一樣在街頭受磨練,但2011年遷檔入鋪,打破困身宿命:每天營業大約十小時,周日、公眾假、聖誕新年復活暑期統統休息,爭取天倫樂。營役中,一份父愛,兩種表述;正如待客也在變:「以前客人食要快靚正、簡單;現在有要求:食物要好味,環境要乾淨,又要service。」阿唐說。畢竟,時代不同了。
漢發麵家在深水埗石硤尾街做了38年大牌檔,7年前入鋪,就在舊檔拐過街角的大南街上。僻靜的大南街,都是布行皮革號金屬配件公司,人流很少;漢發除了午市爆滿,早餐至下午茶時段一直有六七成座上客,生意算很不錯。
「師傅教落,煮食,任何事都不可以馬虎。豬扒蛋飯,喂!應該豬扒好吃,蛋要靚些香些。白飯不用理會了,但也不行的。我每一樣都要做到最好,白飯我都要做到最好。」聽說阿唐是個牙擦仔,眼前的他果然自信滿滿。
「我們的白飯蒸的,不是用飯煲煲的。你家常煲一兩斤米無問題,但我們一煮六七斤米,如果放在電飯煲就不夠力去推,變成『漚米』,就好似明火煲湯同電磁爐煲湯的分別,兩者的口感已經不同。」他耐心解釋。
言辭可以誇誇,但食物騙不了人,「客人吃下去就知道你有沒用心機去做每樣事。」阿唐說。譬如店中名物豬膶,咬下去爽脆,再嚼粉嫩,有淡淡的薑酒香,非一般!他不怕公開秘技:「最緊要你花心機去泵乾淨血水出來,吃時就不會有豬腥味,切又要有差不多的厚度,這些全部是用時間和心機去做的。」咬一口炸鯪魚球,是預期的爽彈,且滿滿陳皮味,蝦米碎帶點鹹香;估不到混入的芫荽碎,只取莖部加強爽口感覺,看得出一番心思。
豬扒是茶餐廳尋常之物,做得出色卻鮮有,它和豬膶一樣都是漢發入鋪後的新猷。阿唐的豬扒不用食粉,但能做到鬆軟多汁,「我想了三個月,終於想到怎樣不加任何香料而保持豬扒的原味。最重要是,我要將豬扒揼鬆,而不是揼實。」說時遲,他已揼了兩塊;他鬆肉不會假手於人,務求力度不出偏差。
這厚切豬扒的面積比平常所見大三分之一,原來指定供應商裁料時斜斜厚切,「厚,才能保住肉汁。」除了豬扒大件、豬膶麵膶多而厚,由大牌檔賣到今天的柱侯牛腩、南乳豬手飯,一樣超級大份,阿唐解釋:「這就是街坊生意。我想過出細份量,但怕他們不接受。」入店後的漢發,隱隱然留着大牌檔的豪邁。
轉型 拜師
37歲的阿唐,不知不覺投身漢發近20載。話說父親郭漢標十來歲從鄉下揭陽來港,做過紗廠,曾在豉油街與人合夥開大牌檔,因賭排九而輸掉半個檔口;1973年借錢在深水埗頂了一個大牌檔,改名「漢發」;40多歲才娶妻泰籍華僑楊美嬌,次子阿唐出世時已年近50。
阿唐18歲開始到大牌檔幫手。「當初我說接手漢發,或者學煮雲吞麵,阿爸都跟我說一句:不要學,寧願你做三行。」做飲食太辛苦,父親不想他走同一條路。阿唐着實有兩年做過布行、跟車、地盤,始終對烹調最感興趣,於是跟父親學煮麵、炆牛腩炆豬手。
漢發本來只賣幾款粉麵,轉變始於隔鄰茶水檔結業,那時阿唐跟父親建議加碼賣奶茶咖啡;父親初時不允,怕他兼顧不到,但阿唐下了決心就似衝鋒車,他看書,問前輩,想盡辦法去學沖一杯奶茶。
試了三個月,漢發的茶啡和加賣的公仔麵跟雲吞麵一樣受歡迎。後來父親退休,阿唐就請夥計和媽媽一齊做,「我媽管雲吞麵那邊,我管奶茶咖啡這邊。」由於左右牌檔相繼結業,漢發變了一街獨市,客人多到讓他租下牌檔後方兩個鋪位擺枱擺凳。未幾消防來查,說是無牌經營;其時母親因中風已少露面,漢發由阿唐和太太Zoe支撐大局,兩小口決定入鋪轉角的大南街,好接住大牌檔的生意。
入鋪之後,阿唐認識了人稱「米芝容」的容記小菜王前老闆易偉容。容師傅經常來吃東西,指點阿唐這個後生仔。「我弄得好吃一點,容師傅就說:呀!也不錯,都有我教你的一半。」2014年,阿唐設宴正式拜師。容師傅手把手教他炒醬、用料,又幫他改良了父親傳下來的大牌檔食物:柱侯牛腩更濃、南乳豬手更香、雲吞爽口更多肉汁。
「這些柱侯醬是以前大牌檔師傅經常用的,炒醬最關鍵的是控制火候,一句鐘才能炒好這醬,慢慢用時間去逼它的味道出來。」阿唐今天滴着汗站在火爐前推醬,仍背着師訓:「師傅教我最基本做廚師的三樣:第一眼望;第二鼻聞;三就是口試;等同於每一碟餸的色香味你都要知道。」
共享的世界
做食肆,打開門做生意才有收入,但漢發的營業時間比一般食肆短。「飲食來說我們其實算懶惰,開十句半鐘,不過我們一回來就『砌』到最尾,好辛苦。」同為80後的老闆娘Zoe說。她特別安排「早收」及「多假期」:聖誕節、農曆新年、復活節、暑假都關店休息四至十日不等,員工同聲讚好。
「多假當然開心,不用那麼疲累。」在廚房不停手淥豬膶的蘭姐說。 「我們出月薪的。輕鬆了,好呀!」茶水部阿麗回應。 「放工早些,你可以有家庭樂;逢時過節又可同家人食飯,我自己都有小朋友的。」笑容可掬的阿娜落力招呼客人。
阿唐一臉得意:「老闆搵到錢,夥計自然辛苦;但如果老闆搵唔到錢,夥計又閉翳了。最緊要大家工作開心,現在是共享的世界嘛!」
「其實要做(營業)24小時都可以做,但有時買不回你和他們相處的時間。」Zoe口中的「他們」是兩口子一對9歲和7歲的兒女,「如果日日返工不放假,好難建立感情,好似現在他們出街仍會拖住我的手,夜晚睡覺都想黏住你,這些是買不到的。」年輕的媽媽Zoe甜笑。
一齊食飯 像個家
每天清晨,阿唐載着妻小從沙田住所出發回到深水埗的小店,先叫貨、編排全日流程,七時半親自送子女上學,到下午三時必先擱下所有事務去湊放學。「六點一定全部人收工,我們等小朋友在附近補完習一齊回家。」Zoe續說。阿唐笑指斯斯文文的太太最有威勢。Zoe點頭,笑指丈夫樣貌看似好惡,其實「很溫柔」,「結婚前我入過醫院,他在大牌檔落場一小時也趕來看我。記得初初認識他時問他週日做甚麼,他說買排骨同爸爸煮飯食。我覺得他是鐵漢柔情,很看重家庭。」
阿唐回憶,小時爸媽要打理大牌檔,自己滿月後就住在保母家。「我升上小學,放學後上補習班,七點多返大牌檔食晚飯、上閣樓睡覺;暑假也在補習社過,每日只有一句鐘見到阿爸阿媽。」舊檔位置今日已成一個地盤,只找到檔口對上兒時一家四口擠過的舊閣樓。「阿爸每次見我們,都問我們肚餓不肚餓、吃不吃東西。可能他沒怎樣讀過書,不懂表達他那種愛。」阿唐拖住一對天真的兒女,不時提起已經離世六年的父親。
想當年,父親在自己升中後開始休星期天,帶着自己周圍走,回到從前的落腳處述說往事,兩父子很親近。「放假阿媽通常自己找朋友,我十三四歲已經喜歡買餸煮飯和阿爸一起吃。我很想維繫一家人,一齊食飯、一齊看電視,像個家。」阿唐說。
「錢是賺不盡的。」他笑一笑,現在應付店鋪租金無問題,也「夠使夠用」,最重要是「可以多些時間陪小朋友」。為了保證出品,他炒醬、打鯪魚球、揼豬扒、牛腩起筋……事事親力親力,「每一日的滿足感,就是見到客人吃我的出品他吃得很滿足很開心。」而辛苦了一整天,「最開心就是可以和小朋友一齊收工回家煮飯食。」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
漢發麵家
地址:深水埗大南街192號
電話:2380 7068
詳情: http://bit.ly/2CBN65U
永年車仔麵餐牌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放蛇實試惡店—實試跑馬地最惡粥麵店 燒味界「澳牛」光速餐 中環人龍店唔准加單番茄麵店 (果籽 香港 Apple Daily)
跑馬地有一個惡女人,蓮園粥粉麵老闆娘陳麗霞。她以惡聞名,但卻奇在店有很多名人捧場客,熟客有前財政司梁錦松、四太梁安琪,演藝界有徐小鳳、郭富城等等。店在跑馬地已有30年歷史,招牌有炸兩、黃沙豬潤粥,我們決定放蛇實試。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70308/HZ3CW4PKUYVHVG3G2EE76B3BRE/
專欄作家馮睎乾2017年稱灣仔再興為燒味界「澳牛」(澳洲牛奶公司),指「兩者都客如輪轉,經營方式亦似,同樣係座位有咁窄得咁窄,落單有咁快得咁快,食客永遠點相同嘅嘢」、「再興阿姐阿叔,論傲嬌程度,其實比澳牛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間店在清朝起已扎根銅鑼灣,曾是「車胎人美食推介」,歷經四代人,不少人為燒肉、叉燒慕名而來,叉燒堅持無鬆肉粉,蔡瀾等名人經常幫襯。我們在平日放飯時間實試這個光速餐, 看看是否能匹敵澳牛!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70306/ZC2RNQAPVNLXUSKRWFKXP3G2XI/
歌賦街有兩間人龍店,一是牛腩店九記,老闆最近因打客以惡聞名,在對面以番茄麵聞名的大牌檔勝香園,據說亦不遑多讓。我們在網上食評見到,「阿姐好似精神分裂咁」、大大聲鬧「落乜呀!頭先都冇落!要乜快講!」、「侍應們全都有如患了躁狂症,夥計與夥計之間抓狂的大罵,都不算奇怪。」、「如果你點的東西來遲了,你去催;又或者久久都沒有人抹枱沒有人給你下單,你去問呢,他們還會罵客人呢!」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70309/UJW3G4F5SLRRPKL6LLZDNKSW44/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跑馬地美食 #灣仔美食 #上環美食 #澳洲牛奶公司 #蓮園粥粉麵 #九記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永年車仔麵餐牌 在 #永年車仔面- YouTube 的八卦
[搵餐飯食] 星球大戰銅鑼灣三大車仔麵大對決| 麵尊榮記粉麵永年士多| 邊個最正? ... 車仔麵以前一向都係平民美食,但今時今日食餐車仔麵講緊最少都要四五十蚊先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