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療癒促進健康,減少健保支出
早上看到新聞,台灣自開辦全民健保以來健保醫療支出從2,520億一路增長到2016年5,933億。全世界先進國家中台灣人享有高水準且平價的醫療服務(聰明的腦袋大部分都跑去唸醫科,醫療收費這麼低,我兒子以後想念醫科,我先打斷他狗腿,哈),未來台灣步入高齡化,健保支出的缺口一定會更為嚴重,除了提高保費,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讓我想到去德國考察「森林療癒」時,德國人的做法。
西元1840年代,德國在巴特•沃里斯霍芬鎮 (Bad Wörishofen) 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座自然療養基地,目前共有約350處經認證的自然療養基地。德國神父克奈普 (Sebastian Kneipp, 1821–1897) -被視為19世紀歐洲自然療法運動先驅,他所提倡的克奈普療法 (kneipp kur) 是一種整體性 (holistic) 保健療癒方式,包含五大元素:水療 (hydrotherapy)、植物療法 (phytotherapy)、運動(physical exercise)、飲食(diet)與內在平衡(inner balance)。自然療養基地建立在森林旁,除優美的自然環境外,也建造了森林步道、設置多樣化的健康器材,像是水療池與蒸氣浴室,透過克奈普醫師所指示的自然處方簽,這樣一個整體性的自然養生療法,協助一般人與患者達到保健與快速復原的效果。克奈普療法於1953年被認可為合法的復健療法之一,並透過國家健保補助療養相關費用,目前在德國已有六十多家療養中心,更有上百家克奈普水療及療養中心遍及整個歐洲。簡單的說,當壓力覺得很大,心情不好、身體不舒服時,家庭醫師可以將患者轉診到自然療養基地,由在地的克奈普醫師開立自然處方簽,像是早上散步兩小時、森林瑜珈一小時,中午享用植物養生餐,下午進行水療與spa按摩等等行程;最酷的是,這部分的費用可以由醫療保險給付。
近幾年,這種利用自然元素的療法如「庫爾」 (Kur) 是一系列包含在自然環境中步行、草藥療法及泥巴浴等活動,仍部分保留於德國主流健康照護體系中。時至今日,德國已設立700多個自然療養中心 (Kur-Haus),療養中心周圍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並搭配專業的醫療團隊提供民眾完善的自然療養服務,並在德國相關政策及保險制度的協助下,三年內民眾到森林療養基地的開銷可由醫療保險支付一周的休養費用,而此舉共減少30%全國醫療費用的支出。這樣的體系跳脫傳統治療概念,有幾個好處:
1. 促進健康,而非治病:將健康狀態有問題但是還未嚴重到生病的人(俗稱的亞健康人)先行照護,不要等到真正生病時才進行醫療行為,早期保健療養,可以減少實際治療支出。
2. 健康促進教育:許多都市文明病多是生活型態疾病,接觸大自然放鬆身心其實是可以改善的。又透過自然療養地的健康促進教育,讓參與者將在自然療養地學習到的自然保健方式帶回日常生活中保養身體。
3. 促進健康/保健旅遊產業:為了健康的目的,從患者的日常生活環境移動到自然療養基地,這本身就是健康旅遊的概念。這過程中的食衣住行育樂活動可以交通、飯店、餐廳、娛樂/保健設施、健康保養產品等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巴特•沃里斯霍芬鎮自然療養基地,鼎盛時期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次到訪,這是多大的商機!
車子用太久零件壞了就要修理,我們開車固定會將車子送去保養,減少送廠大修的機率。人也是一樣,如果能在生病之前好好照顧自己,有時候進場保養一下,生活品質會更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