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歐洲今夏迎來兩波熱浪,在英德兩國導致百年一遇、法荷引發千年一次的破紀錄高溫,同一時間,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單日融冰紀錄也寫下歷史新高。美國國家暨太空總署NASA,近期就將長達十年、對格陵蘭從海空兩路雙管齊下的研究成果透過影片公開,發現當地的融冰不限於冰川表面,最大的威脅深藏水底,隨著格陵蘭最深海水溫度不斷變暖,最大的冰川難以避免將加速融化】
這不是山洪爆發,而是位於北極圈格陵蘭的融冰景象,紀錄片導演凱斯帕當時正在當地,拍攝「Into the Ice」氣候變遷紀錄片,意外捕捉2019年8月1號的真實畫面,才知道原來前一天,高達110億噸的冰已融化入海,創下格陵蘭單日融冰的最高紀錄。
(Clare Nullis/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
最近幾周,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速度非常劇烈,僅在七月份,透過表面融化就損失了1600億噸的冰,這大約相當於6400萬個奧運規模的游泳池,僅僅七月,僅是表面融化,還不包括海洋融化
格陵蘭擁有僅次於南極大陸全球最大的冰蓋,丹麥氣象單位稱,當歐洲今夏因北非與西班牙的熱空氣蔓延,經歷了兩波熱浪,高溫比過往還要高出攝氏1.5-3度後,格陵蘭已有高達60%表面冰層開始融化,且從6月1號開始的傳統融冰季節起算,格陵蘭融冰量已高達2400億公噸,光是7月份就融掉2170億公噸。
(Ted Scambos/科羅拉多大學環境科學資深研究員)
除了2012年之外,我們已經有長達150年沒有看到這樣的融化,看起來2019年實際上將打破這個紀錄,格陵蘭才能有這麼大的融化量,我們看到冰蓋兩側的大量徑流,當然最終會增加流入海洋的河流量,正如我所說,長達七年的時間,我們已經看到了非常戲劇性也是最大的融冰,但在此之前,自格陵蘭最頂峰開始融化以來,已經有超過150年的歷史
根據丹麥氣象研究所的說法,格陵蘭自今年6月13號就曾出現,單日融冰量超過20億噸的驚人紀錄,超過40%地區都在經歷冰雪融化,被視為「極不尋常」,近期格陵蘭溫度高出均值攝氏10度,海拔3200公尺的頂峰部分地區,甚至每天有長達10小時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上,七月開始融冰加速,全球海平面粗估上升幅度至少半毫米,這也使得專家憂心,格陵蘭這樣的融冰季節正逐漸成為新常態,海平面上升恐將對全球產生重大衝擊。
(Ted Scambos/科羅拉多大學環境科學資深研究員)
一毫米可能聽起來不多,但即便是很少量的海平面上升,對非常低窪非常平坦的地區也會產生重大衝擊,如果你跟邁阿密 新奧爾良 休士頓那裡的人談話,他們擔心的是,未來幾十年內,海平面會上升一到兩英吋,因為這意味著更高的風暴潮,這意味著現在地下水的氾濫與變化,最重要的一點,它不是二三十年前,且我們知道預測顯示,我們將來會看到更多類似的狀況
一份由美國及丹麥合作發表的最新研究,敲響了人類近期最震撼的末日警鐘,報告稱,最快到西元2100年前,全球海平面將因暖化而上升5到33公分,屆時許多地勢較低的島嶼與海島國家都會消失,如果格陵蘭的冰層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2公尺,人類恐將因而面臨空前浩劫,諷刺的是,對照今年的酷暑,2018是格陵蘭近10年來最寒冷的一年,美國國家暨太空總署NASA為了解密,長期派遣研究團隊駐紮格陵蘭,發現當地的融冰絕不僅限於冰川表面,最大的威脅深藏水底。
(記者VS Eric Rignot/冰河學家)
所以你正在掃描海底嗎?是的,我們正在測量所有冰川各方面到最底的高度,我的意思是基本上它(冰川)是站在水裡,現在我們正前往冰川曾經所在的其它地方,你知道所謂的地標,沿著冰川的一側就得看到冰川消失的證據
在這個名為「海洋融化格陵蘭」(OMG)的計畫中,科學家們發現,不同於大多數水體,格陵蘭周圍的海洋是隨深度而逐漸變暖,這是因為來自大西洋的溫暖鹹水,比新鮮的冰川水更重,這些水最終落到了底部,隨著格陵蘭最深海水溫度不斷變暖,最大的冰川難以避免將加速融化,NASA深知,必須得知融冰速度有多快,才能有助於降低人類受到的傷害。
(記者VS Eric Rignot/冰河學家)
我們一直都知道冰川已經從底部開始融化嗎?沒有,這是我們從十年前才開始思考的問題,十年前,是啊,為什麼你認為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冰川中看到了這麼多的變化,你真的必須弄清楚這裡缺少的東西,並且理解之前發生的事,可能人們過去從來沒有問過這個問題,是因為和他們有關聯的冰川並沒有劇烈變化
負責執行計畫的科學家說,格陵蘭在2002到2016年間,每年損失了2800億噸的冰融出的水量,足以填滿10億個奧運規模的游泳池,今年破紀錄的融冰只是開始,隨著海洋變暖,融冰量只會無止盡地爆增。
(記者VS Eric Rignot/冰河學家)
冰川真的非常大也非常深,那些是我們應該擔心的嗎?是的,水不僅從海底融化,而且如倒數計時般,迫使冰川後退,就像打開了一個水壩,它們是主要導致冰蓋融化的控制元素,是它們決定了一切
為了更全面了解格陵蘭,科學家兵分兩路,除了深入海底,還有一個團隊是從空中投放感應器,同步測量氣溫和海水鹽度,即時傳送,藉以勾勒出格陵蘭的暖化全貌。
(記者VS. Josh Willis/ OMG計畫首席研究員)
為什麼要把這麼多精力和經費集中在格陵蘭?格陵蘭有足夠的冰讓海平面升高25英呎,如果今天它全部融化,現在我們雖不認為(格陵蘭的)冰會在一年內融化,但無論是一千年融化25英呎,或者幾百年融化25英呎,事實上結果同樣是毀滅性的,這正是我們試圖透過這項(OMG)計畫想要獲得的,因為冰蓋將快速融化,這是源自於海洋與冰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因為空氣變暖,如果我們以激進的方式重塑海岸線,你是否想要對30年內,可能淹沒的房屋徵收30年抵押貸款呢,這是真的,是時候該開始面對處理了
2019年8月18號,北歐冰島將舉辦一場很特別的告別式,主角是當地第一條因氣候變遷而消失的冰河,因為冰河面積自2014年便從原先的9.3平方公里,大幅縮減剩下0.4平方公里,連原先的7%都不到,在這場告別式中,科學家們將替這條簡稱OK的冰河豎立紀念碑,敬告大眾,未來兩百年,所有冰河都將殊途同歸,同時也在呼籲世界各國,當極端氣候肆虐,撒哈拉捲起的熱浪已延燒至格陵蘭,海平面升高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必須及早設法因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
氣候變遷紀錄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彭博出資拍攝氣候變遷紀錄片《煤炭污染》
【川普誓言要讓煤炭產業復興 但煤炭產業沒落原因除自動化生產外 更是造成全球暖化與霧霾主因 《煤炭污染》揭發黑心煤炭商人為追求利潤 從開採到貯存便宜行事 火力電廠對環境.生態與地下水的污染傷害】
「2014年將是全球溫度最高的一年,氣溫連續16個月創下新高,全球氣溫在2016年寫下新高,百分之九十七的科學家都認為,氣候變遷正在進行中,對地球有害,而且是人為的,」新聞片段。
人類究竟做了什麼,讓地球溫度不斷升高,極端氣候不停釀災。
「酸雨的外觀,觸感和味道,跟一般雨水一樣,但酸雨含有毒物,像是硫酸,要降低酸雨的最好方法,就是強制工廠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新聞資料畫面。
早在1980年代,美國就意識到煤炭所產生的污染,率先於1990年通過清潔空氣法修正案,「本人今天深感榮幸,代表現場諸位,簽署1990年清潔空氣法,本法案規定,把造成酸雨的排放量減半,並永久實行新的排放上限,」時為美國總統小布希。
但覺醒得早並不代表就能做得好,採煤業當時面臨重挫,一般認為他們該盡快添購設備,用洗滌器去除二氧化硫降低污染,卻沒料到業者卻逆向操作,輸入硫含量較低的煤炭取代,結果是優質的阿帕拉契產煤區產量下降,全數轉移到粉河盆地。
「採煤會產生很多有毒化學物質,燃燒煤炭時,大部分有毒物質會排放到空氣中。」
「汞,鉛,砷等有害污染物,都很危險,有害人體和野生動物,污染物飄來飄去,最後飄到空中或掉進水裡,在地社區已經告發電廠污染地下水,地下水是他們的飲用水源,發電廠付了兩千五百萬美元給他們,但一毛錢也沒用在清理,州政府還是沒有清理計畫,」環保團體Sierra Club Bruce Nilles。
因為煤炭產業多是公司造鎮,住宅圍繞著礦區和發電廠而建,空氣水源全暴露在危險中,以產煤大州Texas為例,煤帶從東北部開始延伸,當地又開採非常髒的褐煤,以致於發電廢氣全吹向達拉斯,產生嚴重霧霾,「我們起初不知道問題出在燃煤發電廠,經過幾年研究後,真相越來越清楚,最大的問題就出在,燃煤發電廠產生氮化合物,隨風飄散,飄進大都會區後,氮氣與汽車廢氣作用,陽光有如催化劑,在地表產生臭氧,而臭氧是導致氣喘的主因,」達拉斯醫學中心羅伯哈利博士。
蒙大拿州的科斯垂普,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高居全美第三,井水完全不能喝,煤礦公司卻從不認為自己有錯,還輕描淡寫地說,是環境問題被誇大了,但越來越多生態多元的森林,因劈山採礦變成荒地卻是不爭的事實,對人類的傷害也顯而易見,「當他們剷平山頭,岩石落到山底,大量礦物質溶解在水中,像是鐵,鎂,鈣等等,河流裡的生物體無法負荷就死了,水源嚴重受到污染,流出谷底,流入溪水,最終流進了下游河流,他們還把採礦廢物存放在大型土壩,累積了數十億加侖的有毒污泥,溢漏到飲用水裡,」馬里蘭大學生物學家瑪格莉特帕默。
「每個人的水井,或多或少都被污染了,我不用這裡的水煮飯,只拿來洗碗,水可以擦掉,我們偶爾會幫忙一個朋友,這裡的水害他失明了,把他家的水燒開,裝進透明水瓶,把手放在上面,等個幾秒,蓋上瓶蓋,拿下瓶蓋,點火,水是會起火的,」當地居民。
這些黑心煤礦公司,為圖方便,罔顧人命,「燃煤發電廠已經存在了近百年,燃煤會產生灰燼,幾十年來的做法都是,煤灰混水,蓄積在池塘裡,」河川保護員山姆波金斯。
「杜克能源採取最簡單便宜的方法,只挖了坑,沒鋪保護層,煤灰直接滲漏到河流,湖泊和水井,砷,汞,鉛,硒,有時甚至還有放射性物質,這些東西不應該過量,就怕累積在我們和子孫身上,累積在魚肉和飲用水裡,」南環境法中心法蘭克哈勒曼。
當時全美有超過一千個煤灰塘污染嚴重,學界醫界不斷警告飲用水源受到破壞,煤礦產業的利益正直接衝擊,數百萬民眾生存權益,但企業仍置之不理,「企業有動機不清理,因為這樣燃煤發電廠就沒錢賺了,如果你拿燃煤發電帶來的利潤,還不夠清理事後的煤灰,」環境學家卡爾波普。
大地嗚咽,化成了這一片龜裂,那年,光是懷俄明州,就有超過20處泉水乾涸消失,讓人完全無法想像,曾經有魚的富饒景象,「這一區的煤炭位於含水層,為了採煤,必須挖鑿含水層,當礦場進駐,干擾含水層,造成水流中斷,泉水就乾涸了,而且這裡屬於乾旱環境,幾乎不會降雨,所以野生動物,人類,牲畜所需要的水源,都來自地下井水,」環保記者波諾溝夫斯基。
「我們以前每年可以養一百頭牛左右,現在已經沒辦法了,因為沒有水源,喪失了很多植被,」農場工人透納。
但煤炭為主的火力發電仍在持續,專家憂心,若不設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最快到這個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至少增加攝氏五到六度,比六千五百多萬年前的恐龍時代還要高,到時人類還活不活得了,都是未知數,「如今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控制走向,變成善待氣候的世界,而不是淪為氣候煉獄,」普林斯頓大學氣候科學家歐潘海默教授。
氣候變遷紀錄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12年前《文茜世界周報》首播遭逢卡翠納颶風重擊紐奧良 12年的光陰對地球不過是時間的一小格 哈維又再次重創德州 休士頓降下1101毫米的驚人雨量 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所有航海時代興起 低於或稍高於海平面的沿岸城市 在極端氣候下都極容易發生海水倒灌與洪災】
12年前,2005年9月3號,「文茜的世界周報」開播,「就在今天首播的日子裡頭,美國正發生一百年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災難,」文茜世界周報首播片段。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我(記者)躲在這裡,用郵筒作掩護,這是紐奧良市中心現在的樣子,風力強到,現在各位看到的是凱悅飯店,各位可以看到每一扇窗戶的慘狀,你可以聽到人們喊救命,大家都期盼,有人伸出援手,但是今晚救援行動暫停,因為實在太危險了,」
(2005)。
2005年8月29號最高時速280公里的5級颶風卡翠納,在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州之間第三次登陸,兩道堤防接連失守,海平面下的紐奧良,立刻淪落人間地獄,「這些人的處境,像動物一樣,我的孩子在受苦,這個城鎮還是美國嗎,難以想像他們這樣對待我們,沒有食物,沒有水,我們需要幫助,我們需要幫助,」CNN新聞片段(2005)。
「(這樣子搶劫,你覺得對嗎),你覺得有什麼不對嗎,(這是不對的),我們什麼東西都沒了,我們只能偷別人的東西求生,餵養我們的孩子,」行搶民眾。
「市長說紐奧良九成都呈現失序,一萬人在昨天撤離,但還有五萬人留在城裡,而也許沒有一個地方,會比會議中心更糟,這裡幾乎被每一個單位忽略,不論地方政府,州政府,聯邦政府,公共和私人機關都一樣,對裡面的災民來說,這裡已經不再安全,對想要重掌狀況的警察來說,也是一樣,」新聞片段(2005)。
「警員全面進駐紐奧良,準備保衛他們的警察局,(我不知道其它地方的狀況,我只知道這裡就像地獄一樣,警察不斷被殺,同樣的事情每天不斷發生,人們需要幫助,我們就試圖幫助他們,我們如果救援太慢,他們就會開槍,黑暗之中,大家不敢稍有動作,那些人射殺警察,他們還強暴兒童和婦女),」新聞片段(2005)。
「颶風過後第五天,救災開始已經第四天,要命的救援隊伍終於抵達紐奧良,50輛卡車,載著食物,醫藥,飲水,安全還有希望,但是對許多人來說,救援來的還是太少太晚,他們經歷了太多,承受了太久,也聽了太多的承諾,(我不想再看到任何人舉行什麼記者會,除非救援物資到來,發送到紐奧良,讓他們來這裡和我們一起看看,哪有什麼卡車和軍隊,別跟我說有四萬人要來,半個人也沒有),布希政府被抨擊因為反應慢,才導致今天的結果,總統被批評缺乏領導能力,今天他終於走下飛機慰問災民,走訪阿拉巴馬和密西西比州,現在正出發前往紐奧良,做了總統該做的事,但他還是沒看到紐奧良 無政府狀態的全貌,」美國前總統布希(2005)。
(我不會忘記今天所看到的,我,我了解這種危急的狀況,需要的不是三分鐘熱度,而是這個國家長期的關注),」新聞片段(2005)。
民眾扶老攜幼大逃命的畫面,像是第三世界國家天災後的場面,卻是發生在世界霸權,美國的實景,卡翠納狂掃墨西哥灣沿岸,災情最為慘重的紐奧良,幾乎百分之八十都泡在水裡,市區積水平均深達三公尺,高樓飯店玻璃全破,民房半倒全毀,汽車被砸爛,政府不得不史上首次宣布「棄城」,一百多萬人大撤離,景象不僅在美國是第一次,放眼全球也屬少見,但有人根本逃不掉,只能等待救援到來。
「我們有這麼多民眾在受苦,我只能說這真是令人痛心,所有我遇到的救援人員都哭了,」時為路易斯安那州長布蘭柯。
「 (颶風侵襲)這只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我們現在經歷的,所有這些災後處理的問題,包括洪水,搶劫,殺戮,性侵,第三部分,這個故事才剛開始尚未結束,這個城市的未來會如何,我們還要重建,」新聞片段(2005)。
重建是漫漫長路,地球暖化更不是一天造成的,卡翠納颶風隔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推出氣候變遷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集中關注全球暖化現象,影片中解釋了那場幾乎,蕩平吞噬整座城市的颶風,威力何以如此強大。
「值得記住的是,當卡翠納登陸佛羅里達州的時候,它還是第一級,當它侵襲紐奧良的時候,它穿越溫暖的水域,當水溫升高的時候,風速隨之升高,它的濕度也連帶增加,各位可以看到,卡翠納颶風形成,從佛羅里達然後進入墨西哥灣,吸收溫暖的水域,它吸收了能量,然後威力就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強,」《不願面對的真相》內容。
高爾表示全球暖化是確實發生的現象,並且大部分是由於人類的活動而導致,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沒有減少,全球氣候不久就將發生重大變化,「北極圈的冰圈快速融化,如果完全融化的話,全世界的海平線將上升20英呎,這會對佛羅里達造成重大災情,上海附近的地區共有四千萬人口,加爾各答附近共有六千萬人口,這是曼哈頓,世貿中心紀念碑將沉入水底,想想看,數十萬名難民流離失所,再想像數億名難民造成的衝擊,」《不願面對的真相》內容。
2007年10月,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以高爾,「喚醒了對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險意識」,將桂冠頒給他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高爾得獎感言表示全球暖化是危機也是轉機,「這是我們遭遇最危險的挑戰,但這也是我們無論如何必須做出改變的最佳機會,」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美國是全球碳排放大國,但是1997年,全球第一個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美國因為顧慮影響經濟拒絕簽署,「我相信京都議定書是有缺陷的條約,我認為它設定的目標並不科學,」美國前總統布希。
卡翠納颶風後四年 ,不願面對的真相播出後三年,全世界都對全球暖化,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之後,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COP15」,119位國家元首參與,窮國與富國吵了兩週,只擬出三頁內容空洞的協議,減排對抗暖化的具體措施語焉不詳,各國無功而返,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直言批評,「哥本哈根是我一輩子見過最糟糕的會議」佛里曼。
地球持續呈現發燒狀態,接下來每一年的高溫,都打破前一年的紀錄,「2014年美國中西部遭遇寒冬,然而美國西部則遭逢破紀錄的高溫,回顧過去十年資料,2014年成為最炎熱的一年,」新聞片段。
2015年的地球氣候更加炎熱極端,暴雪,強降雨,土石流,熱浪,乾旱,森林火災,「氣候變遷」早已從抽象遙遠的名詞,變成每個人切身感受的「現在進行式」,終於盼到了2016年「巴黎氣候協定」,「它雖然是一個小鎚子,但是我想它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巴黎氣候協定》,第一次讓幾乎地球上每個國家,都承諾逐漸減少,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避免出現氣候變遷帶來的最嚴重後果,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共同接受的折衷方案,是使升溫幅度"遠低於攝氏2度,並努力把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各方努力在本世紀下半葉達成零碳排,好消息沒維持太久,全球暖化懷疑論者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我不相信氣候變遷,不論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或者他們最近說的極端氣候,今天應該是攝氏21度的,這裡冷死了,說什麼全球暖化,現在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溫暖一點,這裡冷死了,」時為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
美國國內歷經數月的辯論遊說角力,當時的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及環保署長普魯特,力勸川普兌現退出氣候協定的競選承諾,國務卿提勒森和川普女兒伊凡卡,則希望讓美國留在《巴黎氣候協定》,川普以這項協定危害美國經濟為由決定退出,「從今天開始,美國將停止執行,所有不具強制力的《巴黎協定》,以及這項協定加諸於我們國家,嚴苛的金融和經濟負擔,」美國總統川普。
巧合的是,事隔11年,高爾推出「不願面對的真相續集」,「「不願面對的真相」最受批評的場景,就是當時呈現了因為海平面升高加上暴風雨肆虐,導致水淹911世貿中心,有人批評說,那實在太誇張了,珊迪颶風昨晚肆虐紐約,水淹世貿中心,暴風雨威力更驚人,更具有破壞力,你看這大雨鞭笞城市的景象,這就是全球暖化。」
然後美國德州休士頓,迎來七天下完一年的雨量,哈維颶風可能創下,歷來天災損失最高紀錄,川普總統用一系列推文做出回應,「歷史性的降雨,洪水前所未見」,「哇,專家們說哈維造成500年一遇的洪水」。
星期二川普離開德州,科伯斯克里斯蒂消防站視察時,他注意到約有一千人聚在外頭,並且傳出歡呼聲,「謝謝各位,人真多,來的人可真不少,」美國總統川普。
紐約時報說,「世上所有的洪水都無法淹沒川普的志得意滿」,天佑美國,天佑世人,
氣候變遷紀錄片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RSavq3b7V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