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苗博雅。我是 社會民主黨 創黨黨員。現在,我也還是社民黨員,社民黨還在。
昨晚民進黨發布不分區立委名單,社民黨創黨召集人 范雲 FAN, Yun 名列其中。很多朋友來問我意見。
雖然我從2017年後卸任社民黨全國委員,早已不是黨的決策核心成員,也沒有任何黨職。
但我是社民黨唯一一個民選公職,想了想,還是在這裡向大家說明我的想法。
——
范雲教授加入民進黨不分區名單,我的感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為范雲從創黨以來對社民黨,是全心付出、竭盡所能。同為創黨黨員,我很能理解那種不論如何都難以割捨的感覺。
而范雲對大安區的經營,非常狂熱。
我知道某些人很愛酸范雲不接地氣沒經營基層永遠選不上之類的。
或許2015年剛入政壇的范雲是這樣吧。
但范雲在2016年1月16日敗給國民黨後,隨即在大安區成立了一個協會,找了很多地方賢達加入,開始做基層組織工作。
入政壇至今五年,范雲從未離開大安區。不論里鄰活動、遊覽車、宮廟進香餐會、市場拜訪、參與式預算,各種地方事務,范雲團隊都不缺席,積極拓展延伸觸角。
很多人不知道大安區是個怎麼樣的選區。
2008年立委,國民黨候選人得票67%,民進黨32%
雙方差距五萬票
2012年,國民黨蔣乃辛60%,民進黨30%
雙方還是差五萬票
2016年,國民黨蔣乃辛46%,范雲35%
追到只差一萬七千多票
這五年來,范雲在大安區的奮鬥我一路看在眼裡。大學教授從政,范雲真的是對地方經營最用心,最認真。就算沒選上,還持續在經營。
現在的范雲,在大安區,甚至拉到好幾個國民黨里長倒戈支持。跟國民黨候選人,絕對有機會一拼。
若只是要民進黨不分區的位置,范雲早在學成歸國之後就曾被邀請。不必等到現在。范雲臉皮那麼薄,接受民進黨不分區,還要被他人嘲笑奚落,現在有穩定教職的她也不必承受這樣的對待。
以范雲對社民黨的情感、對選區的投入、對自主性的堅持,她接受民進黨不分區的邀請,是在我意料之外。
不過,就算我是社民黨創黨黨員,我自認沒有任何立場指責范雲。
根據我的了解,社民黨中央對2020大選的佈局是
1. 區域不提炮灰,聚焦范雲深耕的大安區
2. 集結本土小黨,不分區全力推動「綠社盟」或更多小黨的結盟
但這兩個方向,分別都遭遇了黨中央沒有設想過的重挫。
大安區立委,如果范雲和林奕華一對一,雖不能保證一定能選贏,但絕對有勝選機會。
但民進黨提名學經歷也很優秀的候選人謝佩芬後,范雲再怎麼拼,最多就只能雖敗猶榮。
而綠社盟的進程,雖然社民黨中央很努力推動,但好像永遠沒辦法讓綠黨感到滿意。
在各種欲加之罪的批評之下,連兩年未參加決策會議,早已不處理黨務的我,都莫名其妙遭受兩次無妄之災。
(其餘就不多談了。君子絕交不出惡言,我很討厭無中生有暗箭傷人的格調。)
最後,11月6日,我以黨公職的身份受邀參加黨的決策委員會臨時會議時,才得知在11月4日,社民黨竟被綠黨正式告知「綠黨已經準備好自提10席,自推政黨票」。社民黨就失去了自推政黨票的機會(黨中央沒有準備自提10席和那兩百萬保證金)。
在這個情勢下,社民黨幾乎是要被迫缺席2020國會選舉,再次失去在國會推動社會民主理念的機會。
此時,范雲因接獲民進黨主動邀請加入不分區名單,與社民黨中央決策委員開會商議如何應對。
這是一個很簡單,也很難的問題:
要范雲以社民黨候選人身份,在大安區堅持明知必輸的戰鬥?
還是,讓范雲以民進黨不分區身份,進入國會推動社會民主理念?
第一個選項,社民黨能繼續當第三勢力小清新,堅持理念的作法,會讓我們受到熱情支持者的讚許和認同。
第二個選項,社民黨會受盡嘲諷。不僅范雲要退出社民黨,核心支持者也會失望離去。范雲做得好,是民進黨的功勞;范雲做不好,是社民黨的問題。
用社民黨發展的角度想,這題好像很簡單。
但,若以臺灣前途的角度思考呢?
三人相爭,范雲選到底,等於保送國民黨一席立委。而范雲會再度錯過進入立院推動「主權、平權、勞權」社會民主理念的機會。
負責任的政黨,不是應該把國家前途放在政黨發展之前嗎?
要求范雲堅持選到底,拒絕以民進黨不分區身份進入國會,真能推動改革進步?是對台灣更有貢獻的選項嗎?
如同社民黨聲明中所言,社民黨決策核心與范雲懇談後,確認范雲進入立院,將以「捍衛性別平等、保障勞工權益、推動轉型正義」為三大問政主軸,並且持續推動社會民主理念。
在這個條件之下,社民黨祝福范雲,也期許范雲可以在立院力戰國民黨提名的妖魔鬼怪,讓社會大眾認識到「社會民主是什麼」。我認為是情理之中的決定。
至於范雲的表現如何,只能由他自己用四年的任期來證明。
至少,尤美女委員已經任滿兩屆無法連任了,由范雲延續尤美女的任務,應該是正向的發展吧。
——
最後,我想跟支持社民黨的朋友們講點心裡話。
關於社民黨,我從創黨以來的初心至今不曾改變。
我認為台灣的政治環境要改善,需要兩個以上本土政黨良性競爭。淘汰國民黨、監督民進黨,創造新生的本土第二大政治力量,是我從政以來不變的目標。
民進黨創黨後花了13年首次執政,用了29年達成全面執政。我以社民黨員身份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希望能用踏實、誠信、穩健的方式,在20年後,讓社民黨進步茁壯到足以成為台灣人信賴的執政選項。
這是一個很大的願景,是我從政的理想。
但,無法否認的是,這5年來,社民黨做得不夠好。
因連續的決策錯誤導致2020年大選沒有獨自提出不分區名單的政治能量,是社民黨必須承擔的挫折,當然要深切檢討。
但,至少,社民黨可以很有自信地跟所有臺灣人民報告:
社民黨不曾把自己的政黨利益放在臺灣前途之上。
至少,從2016年選後到現在,還有很多年輕的政治工作者,留在社民黨,分毫不取,出錢出力,試著讓社民黨從失敗中站起來。
范雲沒有背叛社會民主的理念,她不該被形容為投機或背叛者。
還留在社民黨試著為這個黨找出一線生機的人們,也值得更多支持和肯定。
時間會證明一切。政治工作者的理念,要用實際問政的表現來證明。
黨內最有能力問鼎國會席次的范雲加入民進黨不分區,對社民黨而言,無疑是衝擊。
但,社民黨還在。
我們是個把臺灣前途放在自身政黨發展之前的政黨
我們從不為選票背棄自己的理念
我們從不惡意攻訐其他本土政黨
我們從不惡意污衊別人
我們從不見風轉舵
「淘汰國民黨、監督民進黨」,讓臺灣走向「兩大本土政黨集團良性競爭」,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國家,仍然是我從政的理想。
為了這個目標,為了臺灣,社民黨的榮辱得失都要排在後面。
范雲離開社民黨,加入民進黨不分區,社民黨理解並給予祝福,支持范雲未來在國會推動「主權、平權、勞權」相關政策。
但,社民黨仍然是「在野黨」。
執政黨做得對,我們支持;執政黨做得不對,我們批判。
歷史會檢驗我們的作為,時間會證明誰對臺灣民主發展有貢獻。懇請大家繼續給社民黨支持鼓勵。
大家一起加油。
----
雖然已經很久沒有參與黨務,但我知道,社民黨心中最苦的一塊,始終是這個:
https://www.sdparty.tw/donate_pla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廣告與「高雄好家載」合作播出 高市府「高雄好家載」,串連餐飲業、計程車、消費者, 導入數位科技,整合客戶旅程,創造防疫互助經濟! #高雄好家載 #防疫互助經濟 👉🏻 現在加入「高雄好家載」:https://event-web.line.me/ectw/articl...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
民進黨創黨16人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隨緣家書🌍】Patreon的網友建議這篇文章完全Public,供多些朋友思考。
「應該移民嗎?」——真正的答案,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非常複雜的答案。在過去十年,每次都想長篇大論的答,總是被斷章取義。也難怪,本來在太平盛世,稍具思考型答案已經顯得很離地,但在此情此景的新香港,朋輩間,坦白說,沒有人不在想這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沒有人不在尋找「是」與「非」之外的答案。
因為,大家經過過去一年,都成長了。都知道香港的出路,只有在重重矛盾、悖論、衝突中,跌跌撞撞地尋找。
我真心的答案是:this is not a question。非黑即白的「移民」概念,早已在冷戰結束時,已一併終結,正如中美就算出現新冷戰,也不會有一道圍牆,而是全新型態、互為表裏的衝突。不少人提起「移民」,往往有出於情緒的反應,就是因為假定了一種either / or 的對立。
從前,或許是的。但現在,還是嗎?
我們不妨先梳理提起「移民」,往往出現的對立式dichotomized情緒:
1A. 假如移居別處,就等於放棄我城,促進換血,這是不負責任。
1B. 假如留守我城,但君子不立危牆,連累人犧牲得毫無價值,同樣不負責任。
2A. 假如移到他方,天天圍爐取暖,只會成為蝗蟲,成為別人的排外對象。
2B. 假如移到他方,成了由內至外的美國人、英國人,豈非數典忘祖。
3A. 假如離開香港,沒有了熟悉的土地承載,再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3B. 假如留在香港,換血急速進行,社會大手術,同樣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4A. 假如到了海外,找不到和現有待遇同級的工作,就是二等公民,代表無能。
4B. 假如到了海外,只靠私人儲蓄過世,那是階級特權,是為自私……
「移民」的偽對立:住這裏Vs住那裏,融合Vs排外,上流Vs下流
凡此種種,一堆負能量。但這些對立,從來都是偽對立來的。
1. 在過去一年運動,明顯有大量工作,都是海外香港人積極參與的:捐款,文宣,後勤,乃至專門回來,反映他們始終心繫香港,港人對他們,不應有事鍾無艷;某程度上,國安法甚至也是要專門打擊他們,從現在通緝美籍港人Samuel Chu,即可見一斑。同理,生活在香港的不少人,其實早已「精神移民」,只在乎物質層,卻也不見得可以有何貢獻,則大可無事夏迎春。在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有不少工作,即使不談政治,也100%肯定海外比香港適合,例如教育、文化、藝術、創作、創科等,都必須無邊界的創作力,才能成功;而通過互聯網和社區網絡,即使身處海外,影響也依然能輻射本地,甚至更能輻射本地。
就像疫情期間的教學,甚至香港、紐約還是剛果,又有何分別?而且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不少家長都覺得此刻的香港,不可能是理想地方:只要問有多少表面上支持政府的「藍絲」,讓孩子在非海外學校、非國際學校、非直資、非IB的本地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最好的指標。但另一類工作,卻是必須在地才能見效,例如社工、醫護、工程、本土經濟等,他們令香港人活得體面、尊嚴,同樣有時代選中的機遇。台灣民進黨創黨時的金主們,大都在戒嚴時代白手起家,對台灣自然有貢獻;猶太人保存血脈的大腦,二戰時都在美國,自然也對手足有貢獻。貢獻不在身在何方,而在心在何方。
2. 假如「移民」的定義,就是昔日的唐人街,時光停滯,與外界隔絕,連當地語言文化也不懂,自然非常糟糕,也值得被排斥;等而下之的酷愛炫富,乃至反客為主影響當地核心價值,更是大忌。至於昔日不少二、三代移民,以和母體割裂為榮,滿口比本地人更造作的口音,同樣叫人吃不消。但香港人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全球化時代出現後,不少到了海外的香港人,都奉行「engagement」策略,一方面積極融入當地圈子,另一方面在當地建立的社會資本,能對香港有幫助,例如進入當地經濟高端層,或把香港文化融入當地、自成fusion,都是功德無量,兩者兼顧得如魚得水,因為認同從來不是排他性的。這完全不涉及政治,但也是「國際線」的真諦。同一道理,留在香港的,同樣可以建構本地國際網絡,單是一間重慶大廈,就是由下而上國際線的寶庫。
3. 甚麼是「香港身份認同」,自然每人都有不同定義。林鄭月娥、李柱銘、梁天琦的定義,就全不一樣,但都會存在,就算是2020年的林鄭月娥,也不會說自己不是香港人吧。所以無論怎樣定義,香港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外向型的,是很有效的大熔爐,信奉的是公平競爭、相信法治但靈活變通、專業精神而超然政治、東西文化共融、不依靠被規劃而相信由下而上,屬於典型的港口身份:例如梁天琦、羅冠聰也是新移民港人,南亞裔Jeffrey Andrews是土生土長港人,猶太人盛智文也是歸化港人。假如說離開了香港,就再也沒有身份認同,那怎解釋在過去一年,不少海外港人二代、甚至不懂地道廣東話,就像剛談及的美籍港人Samuel Chu,也完全被connected?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昔日理論,顛覆了上世紀對地緣政治的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加速劑。且看今天香港青年認為與英國同齡港人屬同一社群,還是感覺隔壁藍絲長老更似同一屋簷下?
4. 說到海外的生活、工作,這從來不應使用香港的同一基準:人不應該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在這層面,處於不同崗位的香港人,完全可以發揮2+2=5的作用。香港人的資產相當豐厚,能力也高,人均GDP接近五萬美元,甚至高於不少人的移民目標德國、加拿大、日本;總GDP的規模,也可比愛爾蘭、馬來西亞、以色列,而且還未計算海外港人在內。
在全球化時代,香港人毋需大規模聚居在某一地方,也可以結成互助經濟體:英國港人可以支持住在台灣的黃秋生拍電影;台灣港人可以建立網上教室教美國港人中文;美國港人可以請被打壓失去工作的本地港人當freelance designers、editors;本地港人則可以從英國網購當地港人製作的日用品……李嘉誠在英國建「香港城」,固然是由上而下的例子;無數可以出現的虛擬香港村,則是由下而上的例子。香港百年前起家之時,華商全球網絡的匯款,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讓香港成為一體兩面、內外合一的概念,日本濱下武志教授對此有詳細研究。百年前,未有現代科技,尚且如此,何況2020年後的世界?
這些,自然都是理念層面的討論。重點,還是如何執行。
真正的「移民」,其實是減少任何單一依賴的一個「Package」
十年前,我就真心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今天廣義的黃、藍,都應該有一個足以在全球生活的package。無論是最本土、還是最建制的人,萬一到了萬不得已之時想離開,都不應該受限。建制派有一個觀察是對的:不少vocal的本土派輿論領袖,都不在香港。不願離開時,也應該擁有實力。這對人對己、大局小局,都有好處。這個package,不是由純粹物質的check list組成的,而是由能力主導的check list 組成的:
1. 我們需要有被其他地方接受的能力。這不一定等同外國護照,可以是一種後備身份(例如擴權後的BNO),可以是一種聯繫身份(持外國護照的家人讓你離開),可以是一種能力身份(擁有其他地方高認受的專業資格),也可以是一種社會身份(外地朋友願意和有能力在必要時協助離開)。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不少人想到「移民」時真正所指的:對現狀感到不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卻不希望馬上走,這在黃、藍營當中,都非常普遍。
2.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工的能力。這不等於高薪厚職,甚至恰恰相反:在未來slashers世代,任何工作反正都保障不了終生收入、也再沒有到死的長糧這回事,真正能保障生活的,再不是擔驚受怕地保住一份工,但到了退休還是繼續擔驚受怕,而是要有到死也能開源的能力。很多人不敢發聲、犧牲一生的自由,不外出於這種恐懼,因為很擔心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能力。
至於這能力是甚麼,總會與時並進,更重要的,還是「學習的能力」。我們常對新一代說:能夠好好與人溝通(須知陪月、幼稚園老師才是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與持不同語言者溝通(例如瑞士人那樣有四種語言),與電腦溝通(例如掌握編程語言、能隨手寫網頁和app等),基本上,就可以保障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無論現在是否依靠單一僱主,我們都必須有第二、第三收入,可以是某種嗜好,可以是某種投資,而且應該是geographically friendly。到了要走要留,地域就不是限制。
3.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適應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十年,常推廣的「文化智商」(CQ),一方面了解國際關係宏觀的基本倫理,另一方面要在最「落地」的日常生活,培養多元品味,例如兼容咖啡與烏龍茶、印度電影與台灣文藝片、Rap與古典樂等,那樣到了任何地方,都不會成為異鄉人。而這能力和我們珍愛本土文化和生活,從來不是對立的。即使足不出戶在香港,只要有能力,也足以建立personalized的獨家國際網絡,這可以圍繞你的興趣(例如電競)、技能(例如投資)、研究(例如找到愛好哥德式建築的全球同路人)、工作產生,到頭來,才容易在不同地方都有接頭人,讓網絡和現實世界虛實相間。至於出國留學、working holiday,除了增值,也是獲取上述網絡和能力的理想中介。
海內外香港人,不分黃藍,也是命運共同體
只要香港人、特別是中生代和新生代,能做到上述各點,兄弟爬山,各自選擇,自然不應再有「移不移民」這疑問。目前有大約150-200萬港人和後代散居海外和中國內地,單是主張加拿大的60多萬香港人、已比在沙田的香港人多,香港人已經是一個散居全球的命運共同體。今天藍黃高度對立,其實除了20%酷愛天天鬥爭的深藍無可救藥,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思維都是很一致的,在共同體內部,到了海外,反而大可以拋開政治分歧,就像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反而變成buddy,因為他們有共生能力。例如不少(表面上的)藍營商人,捐了很多資源支持香港(大多是黃營的)新一代創業、學習,這種資源流動,屬自然發生的默契,這就是真正的香港;現在很多僱主也在讓資金、公司先移到海外,也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予香港下一代。我們面對大時代,應該改變停留在數十年前「是否移民」的過時思維,內外合一,這才是香港人生存下去的最大憑藉。
在過去十多年,每次被訪問,都有記者問我「是否移民」。其實,我心裡明白,他們只期望最簡單的答案。而作為國際關係學者和近年的創業者,我大多時間,都不在香港。於是,有人以為我在新加坡,有人以為我在台灣,有人以為我在葡萄牙,有人以為我在英國,有人以為我在美國。其實,我全都在,one way or another,因為我成長以來,就是如此追求,也許是預視了全球大趨勢如此,也許是預視了狹義香港的出路如此,也許是futures studies和國際關係令我不能自拔。
至於未來,作為父母,讓下一代在這樣的香港接受教育,無疑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一定會讓她們到海外讀書,也會花多些時間和她們一起,但除非有不能入境的一天,否則斷不會改變保留香港為根據地之一,而且無論在香港、還是海外,適逢亂世,都應該開拓更多業務。朋友們,即使以往不理解,難道到了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還不理解嗎?身體力行讓香港人有落地的國際視野,無論身在何方,一直都是我的崗位,過往如是,未來也如是。
但願我們不會成為最後一代香港人。
經濟一週,2020年8月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39959046
民進黨創黨16人 在 謝長廷 Facebook 八卦
長仔今(16)日出席台北市議員阮昭雄2014新春茶會。長仔在致詞時表示,現在新生代接棒不順利,民進黨創黨的意義和價值就是開啟台灣的政黨政治,創黨後,民進黨有政黨輪替的能力,讓人民感受到他們才是老闆,這才是民進黨的意義。
他指出,民進黨是以民主的包容和進步的取向來命名,民進黨若要繼續帶領台灣人民進步,要再繼續升級。
他還說,民主要落實監督才是民主,不要像「飛彈式」的民主,射後不理。應該要像「風箏式」的民主,有一條繩子拉著,這樣才是真正的民主。(小編轉發)
全文網址:http://goo.gl/D77H9a
民進黨創黨16人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廣告與「高雄好家載」合作播出
高市府「高雄好家載」,串連餐飲業、計程車、消費者,
導入數位科技,整合客戶旅程,創造防疫互助經濟!
#高雄好家載
#防疫互助經濟
👉🏻 現在加入「高雄好家載」:https://event-web.line.me/ectw/articl...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高雄好家載」立場。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02 「高雄好家載」廣告段落
01:58 臺灣黑道的起源
03:13 從學生幫派到組織犯罪
04:00 黑道成為政府的御用殺手?
05:38 黑金政治對幫派有什麼好處?
06:51 為什麼會有選民支持黑道候選人?
08:04 國民黨、民進黨和黑道的糾葛
10:00 我們的觀點
11:16 提問
11:34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子觀
|腳本:子觀、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影/蔡英文震怒、要求趙介佑案從速處理?吳怡農未否認:https://bit.ly/3cn5zV5
→趙介佑涉毒重創民進黨形象,傳蔡英文高度關切、台北市黨部提前開除黨籍:https://bit.ly/3cqyyHX
→《竹聯:我在江湖的回憶》:https://bit.ly/3copAL4
→【黑槍團購揭密】天天開火滿城盡是槍 黑道大哥:沒什麼是買不到的:https://bit.ly/2Rxd9Fx
→暴利驚人黑幕多!盜採砂石「零成本」 黑白兩道皆覬覦:https://bit.ly/3gfUciZ
→《台灣黑社會內幕》:〈選民為什麼會支持黑金?一個理性交易的解釋〉:https://bit.ly/3irORIi
→民進黨化妝師的臉譜:https://bit.ly/3copCCG
→風評:民進黨成了綠黑共治的豪門政權?:https://bit.ly/2TcpgIv
→黨主席之戰染黑? 傳四海幫、天道盟入黨:https://bit.ly/2T37TtL
→民進黨創黨35年兩度陷黑道入黨風暴 陳水扁任內黨員數34萬創新高、蔡英文帶領谷底翻身 #蘋果大調查 | 台灣新聞 Taiwan 蘋果新聞網:https://bit.ly/2SgpqOY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JELrOY-DQY/hqdefault.jpg)
民進黨創黨16人 在 [新聞] 民進黨創黨太順利呂秀蓮懷疑蔣經國介入 - PTT八卦政治 的八卦
民進黨創黨 太順利,呂秀蓮懷疑蔣經國介入。(圖由震傳媒《新聞不芹菜》節目提供) 前副總統呂秀蓮今日接受《震傳媒》專訪,主持人黃光芹提到民進黨的 ... ... <看更多>
民進黨創黨16人 在 抹黑攻擊一波波? 顏寬恒炒米粉被搜索! 許淑華痛批民進黨製造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