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有妖怪傳說嗎?
妖怪,流傳於想像與傳說之中,我們想用繪筆把祂們勾勒出來。
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不同,形形色色的妖怪從人類的生活中誕生,從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妖怪就已經存在先民們的意識裡,作為天候變異、災禍預知以及超自然現象的合理化解釋。被稱為妖怪之列的,大多給人的印象都是鬼異邪祟,作惡多端,有些則給予人神秘莫測,不知是敵是友的感覺。
台灣妖怪鬪陣則跳脫窠臼,希望賦予台灣的妖怪更立體的形象!以絹細筆觸為基底,用桌上遊戲當載體:從鶯歌妖鳥,到玉山黃色小飛俠,再到台東火燒風,從民間傳說故事,到鄉坊流傳的耳語,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包羅萬象!
褪去妖怪的恐怖感後,這些角色其實都充滿魅力。設計出可以讓多人開心玩樂的桌遊,我們終於可以自信地說,台灣的妖怪,也可以滿載趣味。
網頁直連:http://twmonsters.tw/
現在就來留下資料,收取接下來我們的妖界情報吧:)
#圖片是橫躺的台灣蕃薯尾喔
民俗學 人類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八卦
前兩天版主的網誌上曾經提到過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文章,這篇〈處決聖誕老人〉的部分剛好有中文版收錄在《我們都是食人族》這本書之中,非常值得一看啊!許多關於聖誕節文化的演變與討論,這篇文章都有非常精闢的探討。
延伸閱讀網誌:〈台灣聖誕節為什麼變成「趴踢節」與「情人節」?~ 一些人類學思考與《Unwrapping Christmas》閱讀分享〉(https://goo.gl/dnNr9p)
---------------
民俗學者大致同意,耶誕老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種少年教主:歡樂教主、瘋癲教主與失控教主,而這三種人物都是羅馬時期遺留下來的農神慶典化身。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權力的年輕人,在冬季短暫的時間裡成為聖誕之王,以狂歡、惡搞甚至暴力的方式,讓社會的階層暫時翻轉。對於兒童、奴隸與異邦人來說,這個節日有存在的必要,因為這讓苦悶的人們得以暫時解脫。
少年教主逐漸變成了耶誕老人,但對李維史陀來說,這一系列民俗節慶「裹脅」的本質沒有改變。蘇格蘭的聖誕節乞討歌曲這樣唱著:
起來吧,好妻子,不要懶惰。
當你在這裡時,享用你的麵包;
時候就要到了,你就要死了,
到時就不想吃飯也不想要麵包。
因此,聖誕節與萬聖節是一體的兩面,由不完全是「人」、尚未啟蒙的兒童召喚亡者乃至打扮成亡者,要脅活著的成年人,要求他們布施。這樣的威脅由秋至冬,長達兩三個月。李維史陀引用沙洛蒙‧瑞納許的話語,描述古老宗教與現代宗教的不同:「異教徒向死者祈禱,而基督徒為死者祈禱。」聖誕節到萬聖節的種種乞討活動,隱含著過往異教的本質──兒童打扮成亡者,以死亡來威脅索活著的人,而生者透過與兒童妥協,來與死亡妥協。透過相信聖誕老人所代表的看似毫無心機的盛情,我們祈禱自己能夠相信生命。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民俗學 人類學 在 芭樂人類學 Facebook 八卦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專欄重出江湖,為您解答疑難雜症。這次有位讀者(基隆雞懦裡危)提問「為什麼過年要包紅包?」不是民俗學的答案,也不是歷史緣由考據,人類學家當然是談:錢作為一種禮物交換的特殊性,紅包袋的重要性,以及紅包背後漢人傳統的輩份權力關係和孝順文化。其實包紅包給小屁孩,也是蠻有意義的...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72
民俗學 人類學 在 【トークライブ】「フィールド」とは何か ―民俗学、人類学 的八卦
... に理解することは容易ではありません。そこで今回、歴史学・ 民俗学 の木村哲也先生、 人類学 の中村寛先生、社会学の石岡丈昇先生をお迎えし、それ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