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糕Bell第一回...紫薯椰汁年糕
是咁的,都寫了幾年紅豆年糕
由紅豆年糕->椰汁紅豆椰汁年糕->紅豆椰汁紅豆年糕->紅豆椰汁紅豆椰汁紅豆年糕
到今年終於研製另一種味道就係:紫薯椰汁紫薯椰汁紫薯年糕
用紫薯同紅豆年糕做法有dd唔同但係出來效果都係軟糯煙un
我獨一用糯米粉唔加其他,容易整之餘質感好好
拿!比完Like先准睇呀
食譜:http://iamtaisiu9.blogspot.com/2021/01/bell.html
#又一年
#每年都要諗新食譜
#stayhome
#withme
#recipes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傍晚時分,筲箕灣電車總站旁的金華街,總是擠滿人。看真一點,清一色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聚在一家燒臘店前,安坐於摺椅上,手持一個個食物盒,高談闊論,閒話家常。過了不久,一個年輕人站到店門外指揮,公公婆婆緩緩站起了,原來是個派飯活動。他熱心地將一殼殼的叉雞飯、燒鴨飯,舀到盒內,遞到手中,老人們咧嘴而笑,...
每年都要諗新食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傍晚時分,筲箕灣電車總站旁的金華街,總是擠滿人。看真一點,清一色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聚在一家燒臘店前,安坐於摺椅上,手持一個個食物盒,高談闊論,閒話家常。過了不久,一個年輕人站到店門外指揮,公公婆婆緩緩站起了,原來是個派飯活動。他熱心地將一殼殼的叉雞飯、燒鴨飯,舀到盒內,遞到手中,老人們咧嘴而笑,報以一句「多謝」……此一幕,四年來默默上演。
他是鄺羨予,人稱「予仔」,三十餘歲,一名八十後。四年前,他頂手了筲箕灣的好運燒臘飯店,也開始了派飯給附近的老人家。某一天,他收到一位善長仁翁的捐款,「有個女士想做點善事想派飯,但好多家店都嫌麻煩,拒絕咗佢。我諗咗一陣,不如試試吧。」所以就開始了售慈善飯票,一試,便做了四年。現在每星期派兩天,逢星期二和五傍晚,會預先提早派籌以便維持秩序。每次派飯派一百個飯盒左右,只要你持長者卡、有需要,就能受惠。送的飯餸有十樣左右,如自家燒味爐做的叉燒、油雞、燒肉,質素較有保證;或者幾味家常小菜如蒸魚、蒸肉餅等等,希望老人家吃得健康且開心。
予仔開燒臘店四年,由純粹做生意,到肩上添了一份責任。「無論捱得幾辛苦,都一定要開到鋪,因為有一班老人家等住你的飯盒。老人家叫我唔好唔派,我唔派他們無飯食。」店內有一本善長仁翁贊助記錄冊,記錄了各人的捐款,金額少則幾十元,多則一千元,清清楚楚,捐的有心人都是無名氏、個體戶,並不是說,很有條件的人才能幫人。亦試過來資助的善長仁翁減少了,予仔就唯有自掏腰包派飯,由數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儘管燒臘店生意慘淡,甚至蝕本,但是他對幫人總是義不容辭:「幫到人開心,自己都會開心。如果有需要的人,真的獲得幫助,我不介意賺少點。」
他如此有善心,不怕厭煩,原來是源自一份童年經歷。他自小於單親家庭長大,母親獨力湊大他與哥哥。小時候試過窮到沒飯吃,一切歷歷在目:「所以真的很明白,有人幫助你,會好好多。」長大後,當他有能力時,他希望回饋社會,幫到幾多就幫幾多。到去年,他生了一個女兒,更加希望做個好榜樣,以身教說明,施比受更為有福。
漸漸,此派飯活動於區內廣為人知,老人家都視之為重要聚會:「來取飯的,有些是獨居、有些領綜援,這個社會,不能為這班有需要的人,給予足夠的幫助。」他嘆一口氣,惟有自己落手落腳,盡點綿力。派飯讓他看盡人生百態,也始明瞭,自己原來比其他人幸運。
「我想學明哥那樣,天天派飯,沒問題的……深水埗會有明哥,筲箕灣會有好運。」睏得雙眼通紅的予仔,說這句時卻是神采飛揚。
採訪:莫小巧
攝影:邱覺達、謝致中
剪接:麥煒軒
好運燒臘飯店
地址:筲箕灣金華街21號
營業時間:7:30 am- 9pm
電話:2866 2618
詳情: http://bit.ly/2AyUFcc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每年都要諗新食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舊鏡面折射着晨光下的元朗大馬路,人潮如螻蟻四竄,車龍不絶,紛紛擾擾。
稍稍遷移目光,鏡中風景截然不同,映入眸底的,是一家老店。白色的瓷磚牆,偶偶滲雜着橙啡色的紙皮石。鏡子、掛畫、舊日曆及菜單,都亂糟糟地散佈於牆上,木製的卡枱及方桌擺放得井然有序,硬木櫈的腳丫踏於粉肉色的磚地板上,老派得不行。往上一瞥,是一個古舊的長方鐘,隨逐秒每分,滴答滴答地洗滌了繁喧。
平心細瞭,方才發現粉褪的殘鏡角落,鑲製了「好到底麵食專家」七個銀字。哈,好直接的名字。
起步皆難
暗忖之際,一塊白布倏然伸到銀字之上拭抹。抬頭一看,是位戴着金絲眼鏡的大叔,頂着青銀參半的側分短髮,一臉穆然。店裏的收銀姐姐見大叔,即禮貌地點點頭,稱他作事頭。他,是陳祺欽,老店的第二代,人稱「大哥」。他拍拍抹巾,說起這「好到底」,正是他已過身老爸陳波,即第一代事頭所起的名字。他先拭起第一個「好」字來,「好」就是品質好的意思,店裏的所有食材,都由陳波親自挑選研製,一直沿用至今;輪到第二個「到」字,意思很簡單,就是招呼周到;布子擦到第三個「底」字,他噗哧一笑:「底咪就係抵食囉!攞個諧音呀嘛。」語一出,他收起笑意,把餘下數字都一一抹淨,甚是疼惜。
時針踏正八時一刻,一名老婦步進店內。問起店子歷史,大哥即指一指老婦,着她解畫。眼前嬌小的老人,白髮蓋頂,燦笑如花,正是他的媽媽,人稱「好姨」。她自四十年代起,已經與陳波一同擺街邊檔賣雲吞,她笑言:「我個名冇個好字㗎!好字係代表好到底,元朗老街坊好多都識得我。」其實不止元朗,香港九龍各區,都見小店影子,但都一律只賣乾麵,要吃一碗煮好的生麵,就只此元朗一家。一直生活於元朗的好姨,瞬間陷入了思憶。她說,那個年代很艱苦,住木屋,食米碌。陳波跟隨兄長入行做麵,及後合力開麵檔,擔擔挑到圍村賣雲吞麵,當時好姨剛好申請來港,就於麵檔幫忙。奔波兩年,在現時合益街市的位置租地鋪,正式經營麵店,並取名「好到底」。最初只賣生麵,並無乾麵餅出售,至五十年代,陳波見港九地區客人眾多,他們投訴太遠,於是就想到做乾麵餅,讓客人買回家保存。如此一來,生意漸佳,終於一九六一年,將店鋪遷往現時的三層高唐樓。偌大地方,地下及二樓為堂食,三樓作廚房。那時候,孫子還未出世,好姨包雲吞、收錢、賣麵、寫外賣,可謂一腳踢。一做,就做到一九九一年,才正式交由大兒子祺欽接手。今時今日,她年已八十七,退休、退休,退而不休。當初為何偏做飲食業?她呆住了,彷彿從未遇此一問。那年頭,根本沒有選擇餘地,一切只為生活。
本心續行
說着說着,不自覺尾隨着兩位上了二樓。同樣是木枱木櫈,但四面牆則換上了淡淡然的黃,配以舊式的鐵窗花。看着看着,大哥也就掉進憶潮。他記起了小時候,因為讀書不成,老早就到店裏幫忙學做廚房。以前主賣雲吞麵、水餃麵,當時爸爸陳波教他做麵,但對於淥麵,他更具心得,強調要水滾方能煮麵,並且要看麵的粗幼,濕還是乾,濕麵不能煮太久,要拿揑。這一來講經驗,二來講心,自己研究如何煮才好吃,就是用心來做麵:「最用心嗰個就係我囉。」沒有丟爸爸的臉,他一臉自豪。
一陣馥郁喚回思緒,「香哩?我個仔喺樓上廚房炒緊蝦子。」大哥開腔,遂領頭步上三樓,看來,第三代即將出場。腳踏樓梯之時,見其腳步有點不穩,他即搔搔頭坦言自己將近七十,現時已交棒予第三代,自己則從旁指導。甫至廚房,就見一個大爐頭,一男子手執鑊鏟,使勁地炒起蝦子來。一頭清爽黑髮沾上濕汗,同樣是戴着眼鏡,一臉敦厚之人,就是老店第三代,陳仕傑,阿傑。看他年約四十五,功夫卻已十分熟練。原來早於廿來歲時,已經到店裏工作,對於廚房一切,甚是了解,如今所有師傅,都由他親自調教,但這裏的所有調味之方,都只可由陳氏親自落手,不傳外人。大哥教其炒蝦子,蝦子一定要炒過才夠香,最重要不能猛火炒,感覺到有香味上升就可。一旁的大哥,忽而講起蝦子麵的由來。以前蝦子很便宜,一百幾十元一斤,初初用來煮湯,後來陳波覺得熬完湯後,把蝦子丟掉很浪費,於是想到把蝦子混入麵內,變成蝦子麵:「阿爸叫做蝦子麵嘅起源人,好受歡迎,鮮味之餘又唔使自己熬湯,後來愈嚟愈多人跟住做。」由陳波那代開始,他們一直用同一種蝦子,縱使現時蝦子要一千元一斤,都不改用廉價貨。又堅持親力親為,麵類全都自己製造,有粗麵、幼麵、伊麵等。做麵不能有鹼水味,於是他們一直用優質鹼水,走鹼時間亦足夠,味道十年不變。
炒畢蝦子,阿傑走到後廚房,開始做小店的靈魂——雲吞。每日用新鮮豬肉,先把豬肉起筋,再於切肉機絞碎,雖用機器,但仍需人手過機十遍八遍,再加入肥豬肉,方有口感。處理好肉類,把蝦脫水,加入調味混合,秘訣是加入蝦子。餡料一做好,好姨與一眾女工已坐於長桌旁,包起雲吞來。好姨年紀最大,手卻巧得很,其他人根本追不上她的速度,而且粒粒大小勻稱,一口一粒,這是他們的堅持,她解釋傳統雲吞麵是一個小食,一啖雲吞一啖麵,爽。她又續指自家雲吞麵的好吃之處,在於喝湯後不會口渴,她直言:「冇落味精係呃人嘅,只係我哋用好啲嘅,落少少就夠,我講真話㗎!」一旁的阿傑聞言,即為奶奶的直率大笑,又邊笑謂:「整嘢邊呃得到人?最緊要用心製作,過到自己,過到人。」朗笑背後,是一腔熱誠。說他是否一直如此生性,倒也不是,十來歲開始落鋪幫忙,及後開始跟爺爺學整麵,只是後來好玩,畢業後就到懲教署打工,兩年後,陳波想退休,他就回來幫忙。起初,做廚房學得慢,嫌其又熱又髒,甚至會中途離開崗位。當時,他心態是父母必然照顧自己。不久後,陳波過身,又有師傅辭職,他才硬着頭皮奮發,不讓爺爺失望。
大哥聽畢,臉帶淺笑地離開廚房,似乎是放下心來。邊走,他邊呢喃着,這份本心,外間難尋,幸而兒子繼承下來。
穩步就好
回到地下食堂,已經滿座,牆上舊時鐘指向十二,正值午市。這又是大哥最開心的時刻。雖能退休,但大哥仍然天天回到老店坐鎮,以為是他不放心兒子一人,其實是捨不得一眾街坊熟客,畢竟有些客人從小吃到大,現在還會光顧,十分熱情及支持。故此,他都特意保留傳統裝潢,讓人懷舊一番。他不忘本,記得自己都是靠街坊才有今日:「唔會忘記街坊,街坊賞面,搬走咗都返嚟,為咗食碗麵,又見我哋一面。」說起遠道而來的街坊,他又想起一件往事。九十年代,他曾經於旺角豉油街,試過開一間分店,好讓客人不用特地來元朗進餐。只是,附近太多食店,大多用低價錢賤賣,他們成本高,實在辦不到。結果,分店只維持一年左右,就沒有再經營下去。
回過頭來,一頂銀絲穿梭於人潮之間,原來好姨也下來湊熱鬧了,步經大哥,她即接話:「好到底呢,由我嗰代開始都冇諗過賺大錢,我哋腳踏實地,足夠開銷就得。」扔下一句話,她就走到樓面姐姐跟前,打着哈哈。此時,阿傑也來到麵檔幫忙,他負責淥麵,大哥則於對面盛湯放配料。明顯地,二人默契雖有,卻沒甚話題,因為自他小時候,爸爸就於店裏做主力,二人聚少離多。然而,一碗雲吞麵對阿傑而言,依然是快樂的回憶,他壓低了聲線道:「爸爸煮麵我食咪開心囉。」大哥還是聽見了,雙方尷尬一笑,又把話題牽扯到麵上,大哥說到自己的表現,他毫不忌諱地自誇比爸爸做得好,亦覺得兒子保持到九成水準,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旁的阿傑頗感壓力,低喃着要保住爺爺的金漆招牌,真的不易。「好到底」嗎?「好」,他說做到了九成;「到」嘛,由於請人艱難,請到好招呼的阿姐不易,如若自己,招呼一定好;「底」,以新界區而言,他認為這個價錢對得住人。前來捧餐的好姨聽着,又搭訕:「係咁解咩?我就話好到底意思係一路做落去,好到底!」三人面面相覷,終於嘻哈大笑。
時針又轉兩圈,人潮依舊未減,看來這一家老店,確實被三代好好守護着。閒來,又注目鏡中似遠非遠的大馬路,你看這啊,到底是人走得比車慢。只是,生生不息,跬步終究千里。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好到底麵家
地址:元朗阜財街67號地鋪
電話:2476 2495
營業時間:10am-8pm
詳情: http://bit.ly/2Pn2433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每年都要諗新食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生活如是,人生如是。
最近於網上大熱的老友記1947,裝修得如回到四五十年代,綠色的門而跟紅字白底的招牌,幾乎只有古董店才能見到的撥輪電話、嘉頓玻璃杯、初代紅白機等,通通都能在店內見到,賣的是常見的街頭小食如燒賣、陳皮魚蛋、碗仔翅等。
老闆娘叫Gigi,滿是紋身的左手手臂、大嗓門而直腸直肚的話語,偶爾夾雜着幾句粗口,自稱魚蛋妹的她,在店內一個人忙碌地同時煮碗仔翅、焗豬扒包、包燒賣,全部一人自家製,還可以跟上來串門的熟客聊天,讓人想到茶餐廳裏一心幾用的侍應,從外表完全看不出她已四十歲。
「問朋友有沒有人要工作,時薪$70也還沒找到人。」Gigi如是說。簡單聊天數句,本以為她只是一個直腸直肚的人,但原來藏在內裏的故事,抽一件來說也夠漫長。
自三歲起,她父母已經離異,跟着母親,為了生活,母親無法獨自把她養大,於是哪家親戚有空照顧就把她送到哪,西環、油塘、屯門等的學校都讀過,直到中五畢業時,她讀過十三間學校,十四歲開始做餐飲業。因爲這段經歷,她自認為甚麼環境都能適應,怎料六年前一場大病,把她的生活打亂成碎片。
「在旺角皆旺商場,我想起身離開一個地方,突然動不了」當日召救護車送到廣華醫院,但被推到一旁等了四小時也沒人理會,徬徨無助,當晚立即轉去聖保祿醫院。結果每科都檢查過,X光、驗血、愛滋到脊髓等等都驗過,還是找不出原因,只知盆骨以下的身體都動不了。最後神經科醫生跟她說,要不要博一下,使用類固醇刺激神經,但因為不知癱瘓原因,不保證成功,亦有風險。
而在眼前的半癱問題,與眼後可能面對的後遺症,Gigi選擇了使用類固醇治療。
簽了同意書,每日滴3小時的類固醇,滴了七天,腳趾開始有反應,就被醫生趕忙叫出院,因為再住下去院費就要過二十萬元。治好了癱瘓,但緊隨而來的是各種不同的後遺症,骨枯、腦壓、抑鬱症等。起初兩年,她見到人會手震冒冷汗、嘔吐、無法進食無法睡覺等,加上有些人對抑鬱症不了解,叫她只要不要想偏就沒事,對於病人而言,話語難聽也難受,彷是說會抑鬱是她自找的。於是除了上街買食物之外,Gigi幾乎足不出戶。
直到兩年後,有朋友建議她不如試試祈禱,把跟自己說的話都跟上天說,結果三個月後她去超市購物時,發現對人群不再如此恐懼,於是馬上試找朋友一起吃飯,兩個月後更找到一個接待處的工作,重投餐飲業。近日她與拍檔在中環開設「老友記1947」,除了因為住在中環,同區都在保育舊建築時,她則想要保留舊有的香港小食;亦為了彌補失去了的時間。
當同樣四十歲,別人已經事業有成,她卻自覺很沒用,因病而無法達成一番事業,因此希望藉今次開店告訴自己,只要有心,無論做任何事也能成功。待店子上了軌道,她便抽身去玩。畢竟,人生只有一次,盡過力後,也要享受人生。
採訪:范名雅
攝影:張家藍
老友記
地址:中環華賢坊東17號地鋪
營業時間:11:30am-8pm(星期一休息)
電話:6189 6898
詳情: http://bit.ly/2Cm59gr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