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榆導演 #每天碎念一本書電影特別篇
快下檔了,希望能趁著這最後的一點時間,多推一下!儘管自己對這部紀錄片的想法一直處於零散的狀態,大概是因為太陽花之後五年,終究有些看不見的後遺症留在身上。
記得看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當夜我做了一段十分長的夢,醒來後還很難忘記。夢境中與一群人不斷地在 PTT上爭吵《霸王別姬》張國榮演技,接著提到紀錄片角色與演員的區別。
主要是關於紀錄片的一個倫理問題:「人物(或角色」與「演員」身份的落差。真人不是演員,無法符合戲劇性要求。
而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中「演」得最好的人,是鏡頭中偶爾帶到那些旁觀的群眾。對我來說像是種反向的後設,這樣的鏡頭把所有銀幕外的所有人,全數拉進影片內,放進同樣的位置。
一面觀看,一面召喚著當時在議場外的、整個太陽花運動之外的人,那些對此一切感到陌生茫然不解的群體。
當陳為廷喃喃唸著「好啊!之後不要神。」
第一瞬間,我只覺得他太過自大。第二次回想這個片段時,當台灣民主選舉,選出民眾以為是神的政治代言人。一旦神不如我們心中預期,我們就像大家樂風行的時代,把木製神像扔進臭水溝裡,只因為這些神沒有保佑自己發大財。
既使這麼說很殘酷,但所謂的青春期,電影給觀眾是青春期成長必經之痛,那種痛在說「我們只配得上這樣的政治代言人」,羞辱一般,啪啪啪地狠狠打響我的臉。
我們的青春,我們也是「他」,是台灣這個島嶼上的所有人集合體。無論引號內他的名字換成柯文哲、韓國瑜或是蔡英文、賴清德、郭台銘、王金平。那個名字無所謂、不重要,只是個符號學意義上的能指。內裡是人民意志的總和。當「象徵」性符號、與其「代表」精神的不完全重合,也無法抹除「這些人不能代表我」的責任撇清。
這也難怪最後導演的情緒反應會那麼大!
當理想或信仰破滅時,多痛,也只有青春期前的中二,才會相信這世界有神可以完成所有願望。
走出戲院才發現這紀錄片留下的「真實」,多可怕。
by 餵鹿吃書
圖片取自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粉絲頁
每天碎念一本書電影特別篇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八卦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榆導演 #每天碎念一本書電影特別篇
快下檔了,希望能趁著這最後的一點時間,多推一下!儘管自己對這部紀錄片的想法一直處於零散的狀態,大概是因為太陽花之後五年,終究有些看不見的後遺症留在身上。
記得看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當夜我做了一段十分長的夢,醒來後還很難忘記。夢境中與一群人不斷地在 PTT上爭吵《霸王別姬》張國榮演技,接著提到紀錄片角色與演員的區別。
主要是關於紀錄片的一個倫理問題:「人物(或角色」與「演員」身份的落差。真人不是演員,無法符合戲劇性要求。
而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中「演」得最好的人,是鏡頭中偶爾帶到那些旁觀的群眾。對我來說像是種反向的後設,這樣的鏡頭把所有銀幕外的所有人,全數拉進影片內,放進同樣的位置。
一面觀看,一面召喚著當時在議場外的、整個太陽花運動之外的人,那些對此一切感到陌生茫然不解的群體。
當陳為廷喃喃唸著「好啊!之後不要神。」
第一瞬間,我只覺得他太過自大。第二次回想這個片段時,當台灣民主選舉,選出民眾以為是神的政治代言人。一旦神不如我們心中預期,我們就像大家樂風行的時代,把木製神像扔進臭水溝裡,只因為這些神沒有保佑自己發大財。
既使這麼說很殘酷,但所謂的青春期,電影給觀眾是青春期成長必經之痛,那種痛在說「我們只配得上這樣的政治代言人」,羞辱一般,啪啪啪地狠狠打響我的臉。
我們的青春,我們也是「他」,是台灣這個島嶼上的所有人集合體。無論引號內他的名字換成柯文哲、韓國瑜或是蔡英文、賴清德、郭台銘、王金平。那個名字無所謂、不重要,只是個符號學意義上的能指。內裡是人民意志的總和。當「象徵」性符號、與其「代表」精神的不完全重合,也無法抹除「這些人不能代表我」的責任撇清。
這也難怪最後導演的情緒反應會那麼大!
當理想或信仰破滅時,多痛,也只有青春期前的中二,才會相信這世界有神可以完成所有願望。
走出戲院才發現這紀錄片留下的「真實」,多可怕。
by 餵鹿吃書
圖片取自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