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的角度思考這個廣告,臨床上有太多迷思需要破除了!一起支持友善生產與哺育!
[錯誤的哺乳觀念,才會導致「母乳最累」]
一支由奶粉商拍攝的「真實母乳媽媽的奮鬥歷程」,在網路上引起許多共鳴與迴響,但細看內容,處處是錯誤的哺乳觀念,導致「母乳最累」的結果。
一位朋友告訴我們,「我三胎都在月子中心,但完全不同的過程…」
第一胎,她什麼都不懂,在月子中心夜裡寶寶不在身邊,從徒手擠奶到使用擠奶器,不斷衝奶量,結果月子做完,家裡冰箱滿滿的母奶冰棒,安心之餘,寶寶一天卻有一兩餐必須喝冷藏或冷凍奶,才能儲存更多「新冰棒」。
第二胎,奶來得很快,有了第一胎經驗,即使在月子中心也餐餐親餵,但初生寶寶食量不及脹奶速度,只好餵完後再擠一些出來,讓自己稍微舒服一點,結果奶量更多,回到家後冷凍庫依舊爆炸,沒想到寶寶完全不喝冷凍奶,只好全捐出去。
生第三胎前,她知道了全親餵的好處,雖然在月子中心希望半夜能補眠,還是擠奶,但先跟護理師溝通好,等寶寶起床想喝奶時才餵,也不強迫喝的量,所以半夜擠奶時只要擠出寶寶喝的量即可,回家後立刻拋開奶瓶全親餵,並且想喝就喝。母奶至今九個多月,比前兩胎都長也更愉快。
這位母親三次不同的哺乳經驗,說明了月子中心的協助母乳措施,能夠影響女性哺乳的方式與感受。許多媽媽認為護理師或醫師對母乳的概念一定是正確的,會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然而他們不一定接受過母乳的相關知識與訓練,不適當的哺乳建議,導致「餵奶的辛苦」被「擠奶的辛苦」所取代,寶寶的體重、擠乳量、衝高奶量、規律餵奶等迷思,讓許多媽媽產後還未復原的身體吃盡苦頭。
「醫院護士和月子中心護理師叫我一定要排空,這兩字害慘人了,排什麼空啊,孩子吃多少就是多少,多擠出來幹什麼呢?」
「初乳明明很少,為什麼要硬擠?擠了半天就只有幾cc,又開始擔心沒奶,對媽媽來說打擊超大。」
「我設鬧鐘3個小時擠奶一次,擠完又花30分鐘洗擠奶器跟消毒,真的是一段悲慘的過去。」
再以影片中半夜三點的「擠奶鬧鐘」為例,在月子中心,多數媽媽都讓寶寶在嬰兒室過夜,其實母嬰同眠,媽媽並不會睡得比較少,雖然睡眠一直中斷,可是在醫學上的統計,反而感覺睡得好與睡得飽的比例遠遠多於母嬰分眠的媽媽,因為母嬰同眠時,媽媽與寶寶睡眠是同步的,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媽媽也醒了,而不是被鬧鐘叫醒擠奶。
母嬰同睡,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互相影響的,媽媽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奶量較充足;對寶寶來說,能夠增加母乳的時間跟次數,淺眠時間(第1.2期)較多,深眠時間(第3.4期)較少,也能減少發生呼吸中止的風險。
母乳對孩子是最好的食物,但並非是唯一可選的食物,而且餵母乳的過程確實很磨人,配方奶確實是許多媽媽的好幫手,但使用配方奶的前提,不應是建立在媽媽無法以母乳餵飽孩子的挫折感上。
如同上述,當媽媽得以掌握正確概念時,哺乳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經驗,因此,當這部「真實母乳媽媽的奮鬥歷程」的廣告,強調女性餵母乳的辛苦,我們認為更值得被好好討論的是,錯誤訊息與經常誤導哺乳變成一場磨難。
其實,不需要製作成本高昂的廣告,提醒女性哺乳有多辛苦,我們需要傳達的是,婦產科醫護人員與月子中心護理師應增進母乳知識,讓女性在產前教育即能做好準備,產後也能得到正確的幫助,現在也有不少母乳支持團體能夠提供媽媽搜尋資訊,多管齊下,媽媽和寶寶就能享受最親密無間又愉快的母乳歲月。
「喝母乳的孩子是個寶」這句標語,確實讓餵母乳的媽媽壓力很大,與其強調親餵和母乳最好,更值得被好好討論的是,如何在產前教育增進正確的母乳知識,讓女性能及早做好準備,產後家人也能給予正確的幫助與支持,使用配方奶不是罪惡,瓶餵也不是,但該交由媽媽的自主意識,而非讓媽媽有罪惡感在先,覺得自己餵不飽孩子,畢竟養育寶寶的甘與苦,只有媽媽自己知道,不管是全親餵、瓶餵母奶,餵配方奶,都不會改變媽媽對寶寶的愛。我們希望,除了媽媽,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也能有正確的母奶觀念,讓願意餵母奶的媽媽擁有最強大的後盾。
以下是生動盟好文回顧:
月子中心如何改變近代母乳哺育文化? https://goo.gl/kfqaD4
坐月子機構化所產生的「數字迷思」 https://goo.gl/X3Qwjp
規律餵食的迷思 https://goo.gl/XtYTrI
母乳哺育與母嬰同眠/陳鈺萍醫師 https://goo.gl/YEyZ8k
過度餵食/陳鈺萍醫師 https://goo.gl/UIyPHh
母乳哺 餵 中斷 護理措施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八卦
「當媽沒有不辛苦的」,我常這麼說。但是「一枝草一點露」,付出與回饋是對等的,甚至如果用對方法,回饋的愛與滿足,超乎原本的想像。
這麼熱切地想把關於母乳哺育的專業介紹給大家,想改變台灣婦女的生產環境,是因為很多人用錯了方法,讓媽媽與寶寶們都很辛苦,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回饋與滿足,反而造成身心更大的傷害。
讓我們一起來支持,讓母嬰有更多的支持與更友善的環境。
[錯誤的哺乳觀念,才會導致「母乳最累」]
一支由奶粉商拍攝的「真實母乳媽媽的奮鬥歷程」,在網路上引起許多共鳴與迴響,但細看內容,處處是錯誤的哺乳觀念,導致「母乳最累」的結果。
一位朋友告訴我們,「我三胎都在月子中心,但完全不同的過程…」
第一胎,她什麼都不懂,在月子中心夜裡寶寶不在身邊,從徒手擠奶到使用擠奶器,不斷衝奶量,結果月子做完,家裡冰箱滿滿的母奶冰棒,安心之餘,寶寶一天卻有一兩餐必須喝冷藏或冷凍奶,才能儲存更多「新冰棒」。
第二胎,奶來得很快,有了第一胎經驗,即使在月子中心也餐餐親餵,但初生寶寶食量不及脹奶速度,只好餵完後再擠一些出來,讓自己稍微舒服一點,結果奶量更多,回到家後冷凍庫依舊爆炸,沒想到寶寶完全不喝冷凍奶,只好全捐出去。
生第三胎前,她知道了全親餵的好處,雖然在月子中心希望半夜能補眠,還是擠奶,但先跟護理師溝通好,等寶寶起床想喝奶時才餵,也不強迫喝的量,所以半夜擠奶時只要擠出寶寶喝的量即可,回家後立刻拋開奶瓶全親餵,並且想喝就喝。母奶至今九個多月,比前兩胎都長也更愉快。
這位母親三次不同的哺乳經驗,說明了月子中心的協助母乳措施,能夠影響女性哺乳的方式與感受。許多媽媽認為護理師或醫師對母乳的概念一定是正確的,會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然而他們不一定接受過母乳的相關知識與訓練,不適當的哺乳建議,導致「餵奶的辛苦」被「擠奶的辛苦」所取代,寶寶的體重、擠乳量、衝高奶量、規律餵奶等迷思,讓許多媽媽產後還未復原的身體吃盡苦頭。
「醫院護士和月子中心護理師叫我一定要排空,這兩字害慘人了,排什麼空啊,孩子吃多少就是多少,多擠出來幹什麼呢?」
「初乳明明很少,為什麼要硬擠?擠了半天就只有幾cc,又開始擔心沒奶,對媽媽來說打擊超大。」
「我設鬧鐘3個小時擠奶一次,擠完又花30分鐘洗擠奶器跟消毒,真的是一段悲慘的過去。」
再以影片中半夜三點的「擠奶鬧鐘」為例,在月子中心,多數媽媽都讓寶寶在嬰兒室過夜,其實母嬰同眠,媽媽並不會睡得比較少,雖然睡眠一直中斷,可是在醫學上的統計,反而感覺睡得好與睡得飽的比例遠遠多於母嬰分眠的媽媽,因為母嬰同眠時,媽媽與寶寶睡眠是同步的,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媽媽也醒了,而不是被鬧鐘叫醒擠奶。
母嬰同睡,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互相影響的,媽媽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奶量較充足;對寶寶來說,能夠增加母乳的時間跟次數,淺眠時間(第1.2期)較多,深眠時間(第3.4期)較少,也能減少發生呼吸中止的風險。
母乳對孩子是最好的食物,但並非是唯一可選的食物,而且餵母乳的過程確實很磨人,配方奶確實是許多媽媽的好幫手,但使用配方奶的前提,不應是建立在媽媽無法以母乳餵飽孩子的挫折感上。
如同上述,當媽媽得以掌握正確概念時,哺乳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經驗,因此,當這部「真實母乳媽媽的奮鬥歷程」的廣告,強調女性餵母乳的辛苦,我們認為更值得被好好討論的是,錯誤訊息與經常誤導哺乳變成一場磨難。
其實,不需要製作成本高昂的廣告,提醒女性哺乳有多辛苦,我們需要傳達的是,婦產科醫護人員與月子中心護理師應增進母乳知識,讓女性在產前教育即能做好準備,產後也能得到正確的幫助,現在也有不少母乳支持團體能夠提供媽媽搜尋資訊,多管齊下,媽媽和寶寶就能享受最親密無間又愉快的母乳歲月。
「喝母乳的孩子是個寶」這句標語,確實讓餵母乳的媽媽壓力很大,與其強調親餵和母乳最好,更值得被好好討論的是,如何在產前教育增進正確的母乳知識,讓女性能及早做好準備,產後家人也能給予正確的幫助與支持,使用配方奶不是罪惡,瓶餵也不是,但該交由媽媽的自主意識,而非讓媽媽有罪惡感在先,覺得自己餵不飽孩子,畢竟養育寶寶的甘與苦,只有媽媽自己知道,不管是全親餵、瓶餵母奶,餵配方奶,都不會改變媽媽對寶寶的愛。我們希望,除了媽媽,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也能有正確的母奶觀念,讓願意餵母奶的媽媽擁有最強大的後盾。
以下是生動盟好文回顧:
月子中心如何改變近代母乳哺育文化? https://goo.gl/kfqaD4
坐月子機構化所產生的「數字迷思」 https://goo.gl/X3Qwjp
規律餵食的迷思 https://goo.gl/XtYTrI
母乳哺育與母嬰同眠/陳鈺萍醫師 https://goo.gl/YEyZ8k
過度餵食/陳鈺萍醫師 https://goo.gl/UIyPHh
母乳哺 餵 中斷 護理措施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八卦
毛醫師碎碎念: 實在看太多產後才懊悔產前沒做功課的哺乳媽媽了
如果妳是個想哺乳的孕婦, 很想了解自己身體心理可能的變化, 很想少走一些冤枉路, 可是忙到平時沒空參加醫療院所開的媽媽教室或支持團體, 歡迎來參加陳醫師的產前哺乳課! 陳醫師的經驗和專業一定會讓媽媽們很有收穫的!
陳鈺萍醫師,除了帶小孩與工作之外,於2012年重返校園,唸研究所。
選擇人文社會科學的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是因為覺得母乳哺育的議題,牽涉層面很廣,想要更深入探討。
與大家分享陳醫師上學期〈技術研究導論〉報告的一部分
大家覺得「母乳哺育」是不是一種技術呢?
課程報名2/10截止喔!
請大家多多分享課程訊息囉!謝謝!
=====================================================
[南與北:不同的哺乳經驗]
小敏是我大學時期好友的太太,好友是外科醫師,在南部醫學中心工作。我跟小敏同在2003年產下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孩子。前一年開始的SARS搞得人心惶惶,也在那年又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雖然大家心裡還有著SARS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的恐懼。不一樣的是,我在北部的醫學中心生產,工作的醫院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第二年,醫護人員原本處在配方奶典範中的知識與措施已在改變。小敏生產的醫院當時還沒有參加認證;我五月生產,小敏是年底,相差了半年。因為是婦產科醫師,又有哺乳的經驗,小敏生產前,問了我一些餵母奶的問題,她說如果可以的話,也想要餵母奶。但在醫院時,就因為小兒科醫師覺得寶寶體重增加不足,建議添加配方奶混合餵食,小敏也覺得自己乳汁不足,有多少就餵多少。後來配方奶越加越多,母奶越餵越少,到兩個月時,就沒餵母奶了。
兩年後,小敏生了老二,生產的醫院也通過了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小敏生老大之後就辭去校護的工作,專心在家相夫教子,也蒐集資料想了解母乳哺育是怎麼一回事,因為老大沒餵成功,老二出生後,想辦法全親餵,希望能餵久一點。或許有了第一胎育兒經驗,也或許做了功課的緣故,第二胎餵得相當順利,一直到6個月大都是純母奶全親餵。但是,六個月大時的健檢,小兒科醫師覺得孩子體重增加得不是很理想,建議小敏改餵配方奶。小敏當時就聽從醫師的建議,停了母奶。跟第一胎一樣,又是體重問題。
兩年後,小敏產下老三,胎位不正的緣故,這胎是剖腹產。開刀的關係,在醫院比自然產多住三天。小敏覺得這胎在母乳哺育方面,因為住的天數多,學到更多。 當初老二全親餵,小敏覺得老二比較「黏」,與媽媽分不開。有朋友建議小敏這胎把母奶擠出來用奶瓶餵,一方面孩子比較不會一直黏著媽媽,一方面也比較知道孩子喝了多少。小敏覺得這樣的建議很不錯,就把母奶全擠出來用奶瓶餵。反正住在醫院的宿舍,租用醫院的擠乳器很方便。小敏說,這是產房護理長建議的,醫院級的擠乳器很厲害,雖然這胎全都擠出來餵,奶量卻一直維持住,到孩子6、7個月大,奶都很夠。
我生第一胎時,產後2個月到診所上班,必須把奶擠出來,讓孩子在白天時也能有母奶喝。懷孕那年,剛好是醫院母嬰親善認證時的行政總醫師,要負責整理相關的資料與規劃認證事項。許多觀念與作法相較於以往,有很大的改變。有的同事認為這是新的政策,因為醫院這樣規定,我們就照辦。也有些同事認為這樣的改變很好,畢竟「母乳最好」的觀念,大家一直都有,但不知為何哺乳率很難維持,常常都歸因於當代大部分產婦坐完月子要回到職場的關係。也有些同事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改變很麻煩,哺乳是媽媽們自己的決定,為何要改變許多行之多年的常規。但總覺得此時還屬於孔恩所說常態科學中的「異常現象」,「危機」也還沒出現。與我同時期生產的女性朋友,產後需要回到工作崗位的,幾乎都選擇坐月子時盡量餵,工作後就餵配方奶。當時能買到擠乳器的選擇不多,我周遭能問到有職場哺乳經驗的,也只有一個在分院產房工作的護理同仁。當時的我,相當依賴網路上「寶貝花園」社群中母奶媽媽們的經驗交流,包括該選擇怎樣的擠乳器。第一次用擠乳器卻擠不出奶來時,我急哭了,餵了一個月,寶寶長得很好,不可能沒奶呀!擠了半個小時,一滴也擠不出來,趕緊打電話跟唯一能幫我的同事求救。
擠乳並不輕鬆,當時只是很單純的想讓孩子盡可能全喝母奶,不要喝到配方奶,所以想盡辦法維持泌乳。因為門診時間不好中斷去擠乳,我只好用半夜擠奶來補足,孩子起來喝幾次,我就擠幾次。上午的診大概十點過後,就處在脹奶的狀況。常常聽到隔壁小兒科診間的嬰兒哭聲,奶就噴不停。奶瓶與擠乳器的清潔與消毒,是除了擠奶之外多出來的工作。當孩子一歲多白天不用喝奶,結束擠奶的日子時,很想去買一串鞭炮來放。
生第二胎後辭去工作,全心在家帶兩個孩子。最開心的,莫過於不用再擠奶了。對我來說,用擠乳器把奶擠出來是上班媽媽不得已的情況下,需要用到的工具,可以在家讓孩子無限暢飲對媽媽對寶寶都是相當爽快的事。所以當小敏告訴我她第三胎是擠出來全瓶餵時,我覺得不可思議。
2011年開始,我每周固定時間到月子中心訪視產婦。在月子中心,幾乎每個坐月子當中的媽媽都在使用擠乳器。有一次,一位堅持全親餵並且與寶寶一直親子同室的媽媽,沒有使用擠乳器的需求,護理人員問我:「陳醫師,我真的不用去教那位媽媽如何使用擠乳器嗎?」讓我意識到,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擠乳器似乎已成為母乳哺育的必備工具。在月子中心,第一次看到產婦拿著裝母奶的奶瓶餵寶寶時,心情非常複雜。是怎樣的過程產出這樣的畫面?對我來說,這樣的畫面並不美麗。母乳哺育,是希望媽媽與寶寶回到原初簡單的互動模式,卻如此扭曲。
這篇報告,我將用SCOT(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理論來討論擠乳器這個技術物,從我2003年生第一胎到現在十年間的改變。除了我自身的經驗、小敏的分享之外,還加入這幾年在月子中心與產婦們互動的心得。使用擠乳器的媽媽們,要的是什麼?是想要母乳哺育進行得更有效率?是想要讓自己的奶更多?讓寶寶喝到母奶的方法有親餵、手擠與擠乳器,怎麼選擇?擠乳器這個技術物,已經封閉(closure)而穩定(stabilization)了嗎?使用擠乳器的媽媽們處在怎樣的技術框架(technical frame)中?不同的社會團體(relevant social group)如何互動?母乳哺育這個社會技術體(sociotechnical ensemble)將如何演變?
photo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kmberggrenfan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