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乳人的煩惱】
今天弟弟瘋狂掛奶,放開就大哭不止,含乳姿勢正確,但尿布幾乎沒濕。
卸貨兩天來我頻繁親餵,也認真喝完月子餐的大量湯水,都沒漲奶感。
剛才試著徒手擠奶,只能擠出幾滴透明液體,用擠奶器則完全沒收穫。這才發現,弟弟可能不是把奶頭當安撫,而是真的餓壞了。
諮詢醫院嬰兒室,護理師說一開始這樣是正常的,鼓勵我再繼續親餵一兩天試試看。
問題:在努力親餵衝奶量的同時,我該試著給他補充點配方奶嗎?若要買一罐配方奶粉備用,該如何選擇?(回日本後也方便買的明治?台灣的明治跟日本的一樣嗎?)
第一胎我乳量充沛,親餵兩年半,小寶哥沒喝過一口配方奶,還以為這種事一回生兩回熟,沒想到資深乳人也會有沒奶的一天啊,傷腦筋......
P.S. 不覺得配方奶哪裡不好,我也是喝配方奶長大的。只是親餵母乳方便很多,在有奶的前提下會想盡量親餵。若真的沒奶也認啦!
------------------------
Update: 弟弟邊吸奶邊斷續哭了幾小時後,鐵奶頭都快被吸出血的我終於忍不住拜託護理師幫我杯餵配方奶,簽了「醫院嬰兒奶粉同意書」,同意書內容是「我了解為了寶寶健康最好能哺餵母乳,但經醫護人員指導後母乳仍然不足或無法哺餵母乳,選擇添加以下品牌配方奶粉......」
嬰兒室手邊的配方奶品牌選擇有限,沒有明治的,所以我請護士隨便選,最後給他喝優生。等明天中午出院再去買大家推薦的明治樂樂Q貝回家備用。(因為我比預產期早兩週生,月子中心還排不出空房,要先回娘家住幾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100的網紅Have fun with your kid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到底是啥玩意讓地方媽媽笑這麼開心?不說妳不知道,用過就丟不掉! 就是這麼amazing→https://goo.gl/8anJ81 美國原創Pump Strap哺乳擠奶兩用支托帶 寶寶吸一邊,另一邊滴滴答答, 媽媽超想把溢奶全部接住,對吧? 上班用吸乳器擠奶,總是要用手扶著, 彎著腰,以不符合人...
母乳哺餵姿勢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前幾周,滑臉書時看到一張國健署哺餵母乳的海報,內心百感交集,回想我成為婦產科醫師這十幾年來,政府和醫療機構對提倡哺育母乳做出極大的努力,餵母乳對寶寶比較好,也已成為全民共識。可惜的是,以我的觀察不管是國健署提供的官方宣導衛教或各大育兒網站提供的資訊,卻常將餵母乳說得太輕鬆,好像照著這些簡單的步驟「儘早餵、正確餵、隨時餵」,奶水就會源源不絕,餵母乳之路就會一帆風順,但針對餵奶的各種困擾和疼痛卻著墨甚少,很多媽媽遇到問題時容易不知所措,另外相關資訊總是過度強調母乳的不可替代性,無形中也對沒奶的女性造成壓力。
這幾年我在門診追蹤產後媽媽餵奶的狀況就發現,母乳夠不夠真的跟媽媽做了多少努力無關,且在真正開始餵之前也都無法預測。很多人在產前上了許多母乳相關課程、足月後勤奮按摩乳房、狂喝各種湯水,但母乳量還是「追」不起來。
最近又有一個產後媽媽和我說,為了追奶,他一整天幾乎都在手擠奶根本無法休息,但還是跟不上寶寶的需求,非常想放棄餵奶。但當看到「喝母乳的小孩比較健康聰明」的衛教資訊,又覺得自己不繼續努力,就是沒盡力當個「好母親」,只好耐著疼痛繼續擠奶,後來又接到衛生所關心的電話一句話「媽媽,我們還是要以母乳為主喔!」卻因手酸、胸部痛而力不從心,一時之間崩潰痛哭。她又哭又氣地和我說「我才不信這樣過度的推廣母乳,媽媽真的會開心,能好好坐月子」!
因此我認為,若一再宣導母乳最好,甚至暗示母乳等於母愛,反而會讓增加許多媽媽產後憂鬱症的風險,我大膽的說,既然大家都知道母乳很好了,相關宣傳口號是否可從「奶不夠」的媽媽想一想, 比如說:「喝配方奶的孩子健康一樣好」,「母乳不夠又怎樣,母愛永遠不會少」
回過頭來講宣傳的海報,就算母奶足夠,餵母奶真的如海報那樣溫馨美好嗎?
當然不是。 母乳足夠的媽媽煩惱也沒有比較少。在產後門診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餵奶真的比自然產更痛,生產至少可以打無痛,脹奶塞奶的痛真的欲哭無淚!稍微睡過頭沒擠奶,就痛死了!烏醫師,妳怎麼都沒先告訴我!」也常有第二胎的媽媽說,和第一胎不一樣,第二胎奶來得又急又快,一不小心胸部就會變成石頭。
的確,我們很少提供母乳困擾的資訊給媽媽,導致很多可預防的事情被漏掉,比如說,當寶寶睡眠時時間拉長時,媽媽若跟著一起睡過夜,沒排空乳房,就容易導致塞奶乳腺炎。尤其第二胎的媽媽,大發奶的時間通常更快,沒有提醒真的更容易漲到發炎而苦不堪言。還有親餵雖然方便,但因先生無法替手,往往需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很容易為了餵奶而有一餐沒一餐,如果沒有事前吃飽排空膀胱,就很容易因憋尿而尿道發炎。
當然餵奶的突發狀況千百種,再好的衛教也不可能精準解決所有餵奶的難題,不過我認為比起現有的,我們絕對可以再做得更好!
好比這個海報就可修正成,儘早餵,奶不夠不是妳的錯、寶寶睡得長, 小心塞奶找上門、隨時餵,媽媽別忘吃喝拉撒睡!另外,國健署其實也有孕婦關懷專線(0800-870870),可解答哺乳的各種疑問,使用過的人都表示資訊提供完整態度很親切,也可以印在一起給媽媽參考。
講了這麼多當然不是要鼓吹大家放棄餵母乳,而是希望讓媽媽能預先知道餵奶可能遇到的狀況和困擾、除了能有更多心理準備,避免措手不及外,也能在每個改變的階段(出院、離開月子中心、回職場)預先找好後援, 比如專業的泌乳顧問、物理治療師。當遇到狀況時,不會孤立無援,焦慮的上網找資料又不確定該相信誰的建議。
另外,政府若想要提高母乳哺育滿六個月的比例,就更該做好各種配套措施,比如重新調整帶薪的產假的長度,嚴格審核各職場、公共空間哺集乳室配置是否足夠。而不是讓政策淪為口號,讓媽媽最後只能在事業和哺乳之間二選一。
各種衛教應該更多元,盡量從媽媽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為了提高餵母乳的比例,忽略這些哺乳的辛酸與困境。比如,餵母乳的人可能更得注意蛋白質、鐵質的補充,避免產後落髮嚴重,除了指導正確姿勢外,也可鼓勵媽媽在懷孕時多加強上肢的肌力,幫助減少餵奶造成的腰痠背痛。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母乳固然對新生兒的很好,但有時候未必是對媽媽最好的選擇,還得考量到每個人實際的狀況,比如奶量和後續事業的規劃。畢竟育兒的路上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配方奶、瓶餵、親餵都是選擇題,絕非是非題。
#多幫媽媽想
#母乳配方都很好
小吐槽一下,親餵媽媽很少長髮飄逸,很多人根本早早剪短或亂綁起來了!
母乳哺餵姿勢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前幾天朋友傳來一篇好文,讓我反覆看了多次。文中描述身為台灣媽媽在日本育兒遇到的文化衝擊以及受日本媽媽協助的點滴。作者剖析自己處境後所提出的觀點讓我看了頻頻點頭,其中有兩個部份讓我特別有感,希望和大家分享。
作者表示,他對結交媽媽友非常的消極,主要是日本的媽媽圈子(特別是家庭主婦圈)充滿了無形的框架壓力。覺得養小孩是「媽媽的工作」,結交之後帶來的各種比較無益於個人身心健康。數據也顯示,日本家庭主婦每天花在料理上的時間比歐美多上一個小時。
我回憶起小時候看日劇裡的媽媽形象,每天準備豐盛的餐點、便當菜色還有各式造型,永遠會把先生的襯衫燙好、皮鞋擦亮......看多了內心不免自我懷疑,我連瓦斯爐都不會開,以後有機會當好太太、好媽媽?也好奇是日本的女性比較厲害還是這些技能我長大以後自然也就會了?長大後我才發現,有些事長大了還是做不好,媽媽就是媽媽,各有她的風格、哪有所謂好壞,這種全能媽媽形象肯定像枷鎖困住許多女生。
在台灣大家對媽媽的想像至少沒那麼單一,慈母的框架沒那麼重。但這當然不表示在台灣育兒沒壓力,舉凡奶量夠不夠、親餵時間有沒有符合社會期待、副食品吃得好不好通通都要操心。當孩子生長曲線稍有落後時,媽媽也總自我怪罪,擔心做錯了什麼,每道都是難解的課題。在育兒地獄中,又得擔心自己的身材、頭髮和皮膚回不到生產前的樣子。
這也讓我想到最近和學長討論女性權益時,他竟認爲不能用「被壓迫」來形容舊時代的女性,因為權利、義務是相對的,以前女人要負的責任比較少,只要在家就好。我馬上反駁他,姑且不論以前女性是「只要」還是「只能」待在家,在家做各種家務事、照顧小孩一點都不輕鬆。礙於情面我忍住沒有說出口的是:「那是因為你在家的時間就是翹腳、打電動、等吃飯啊!」
另一個部分則是日本產前、產後照顧員的制度,讓媽媽在離開月中、月嫂後能有緩衝空間,讓我覺得非常值得台灣借鏡。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孕產的資源分配過度集中在醫療端,比如前陣子政府為了刺激生育率,增加產檢給付次數。雖說聽起來增加給付能減輕媽媽負擔,但仔細想產檢真的需要那麼多次嗎?應該也沒有人會因為產檢變多而多生幾個吧!
就我觀察目前孕產照顧最缺乏的資源並不是產前的醫療,而是產後瑣碎的育兒知識、心理支持、哺餵母乳的細節,這些往往只能靠市場上的月中、月嫂支持。而當媽媽離開月子中心後,巨大的落差又碰上產後憂鬱的高峰期,加上先生沒有產假,往往一人面對,彷彿就從天堂墜入地獄。這時若能有一個機動性以小時為單位的照顧者協助,至少能讓媽媽們喘口氣,一兩個小時都會很有幫助!
當然,產後照顧的品質要提升,除了增加資源外,照顧相關專業之間的溝通相當重要,以免資訊落差造成更大困擾。好比過去我曾不遺餘力推廣產後盡早下床活動、不需要持續使用束腹帶。但卻有許多產婦和我反應,一入住月中,護理人員就囑咐少下床才不會子宮下垂,甚至質疑媽媽肚子怎麼還那麼大,力推綁肚子課程。相對的,這不代表醫師就無所不能,一些實務的經驗我們也不太熟悉。好比親餵技巧、如何判斷新生兒吸吮的姿勢、如何在第一時間察覺媽媽有產後憂鬱的狀況等,我都常需要和泌乳顧問、心理師甚至是資深媽媽請益。
最後我想分享文章中,從育兒地獄爬出來的吉田大神的一句話:「我的育兒經驗不代表是唯一正確的方法,養小孩別太用力」畢竟怎麼當媽媽本就沒有標準答案,輕易用自身的經驗去評價別人遇到的育兒困境,不免有點殘忍又毫無幫助!
#原文放留言處
歡迎大家分享異國育兒及產後經驗喔!
母乳哺餵姿勢 在 Have fun with your kids Youtube 的評價
到底是啥玩意讓地方媽媽笑這麼開心?不說妳不知道,用過就丟不掉!
就是這麼amazing→https://goo.gl/8anJ81
美國原創Pump Strap哺乳擠奶兩用支托帶
寶寶吸一邊,另一邊滴滴答答,
媽媽超想把溢奶全部接住,對吧?
上班用吸乳器擠奶,總是要用手扶著,
彎著腰,以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坳著身體,
長期下來,不手痠肩膀痛才怪!
Pump Strap彈力支托帶💁解決哺乳擠奶各種阿雜
▲一邊哺乳,另一邊接吸乳器,母乳滴滴皆珍貴
▲同時夾兩支,一次擠雙邊,雙手淨空可滑手機
▲包覆力佳,適度加壓可刺激乳陣,追奶好幫手
▲固定熱敷/冷敷袋,催奶或塞奶冷熱敷時很好用
新款改版,材質不刺癢,魔鬼沾用起來更順手喔!
聰明麻麻善用小道具,讓育兒生活更便利,
誰說擠時間比擠奶更難?!!
#美國PumpStrap #吸乳哺餵 #兩用支托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ylWndrUomM/hqdefault.jpg)
母乳哺餵姿勢 在 Have fun with your kids Youtube 的評價
#出月返家挑戰才開始
同房不同床,媽咪不抓狂
★英國Unilove全視野親子床邊床★
安心又舒服的距離,育兒必備↓↓
http://lavida.me/70532
媽咪先睡飽,小孩才顧得好!
新手父母習慣寶寶留在身邊過夜,
親子同床,連翻個身都提心吊膽,
睡不好,哪有精力好好照顧嬰兒?
【為什麼您應該選擇床邊床?】
⭐方便哺餵母乳,兼顧母嬰親密距離
⭐寶寶容易入睡,增加便利與安全感
⭐減少干擾,不擔心棉被遮住嬰兒口鼻
⭐大人維持習慣姿勢,提升睡眠品質
✅附蚊帳✅滾輪移動✅七段高度
★英國Unilove全視野親子床邊床★
晚上睡覺放主臥,白天休閒擺客廳,
比嬰兒床方便,比搖籃椅舒服,
降低嬰兒分離焦慮,媽媽育兒更省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1TlEDfSV-4/hqdefault.jpg)
母乳哺餵姿勢 在 哺餵母乳姿勢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八卦
哺餵母乳姿勢 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哺餵母乳姿勢,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母乳哺餵教學,哺乳姿勢衛教 ... ... <看更多>
母乳哺餵姿勢 在 哺餵母乳姿勢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八卦
哺餵母乳姿勢 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哺餵母乳姿勢,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母乳哺餵教學,哺乳姿勢衛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