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型態(完整)
就算競選主軸是「抗中保台」,也不能用「護國保台」當標語,不但粗俗無文,而且突顯執政黨的沒有中心思想。不要只賣保險給民眾,不要只寄望選民含淚投票,民進黨不但要保住台灣,還要有信心帶領台灣走入新世代。這些老革命世代,不懂放手,還拉著年輕一代走老路,越看就越氣。重點還在於民進黨意識型態的左右不分,中心思想充滿矛盾,所以才只能走保守的抗中路線,隱約還想要賣「愛台灣」這種老調,令人生厭,徒然製造缺口給柯文哲這些機會主義者。
但民進黨要如何在意識型態的混沌裡突圍?
傑佛遜在1776年寫下獨立宣言裡的名言,「我們認為以下的真理不證自明:人生而平等,上天賜給我們不可分割的權利,包含了生命權、自由權,還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為確保這些權利,政府由人民設立,而政府符合公義的權力基礎,來自於受統治人民的授權。」傑佛遜並不須要發明新的政治理論,他石破天驚的宣言,到今天都還在影響著世人,但他只是收割當時美國人民的民意向背而已。所以民進黨要找回中心思想,也不須要重新發明輪子,只要俯首聽聽民意,以平行角度看看台灣社會,把年輕人放在「心裡最軟的那一塊」,就知道該走的道路是哪一條。
但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道路?
答案居然還在「抗中」。台灣的年輕人抗中除了有消極的保衛台灣意義外,還有積極的意義,即「我們不要中國那樣的社會」,也就是說,我們如果看清楚中國的政治體制代表的意義,我們就清楚台灣不要什麼,而知道我們要什麼。我歸納出台灣和中國的兩大不同,「平等」和「自由」,這正是台灣現在所最需要的意識型態。
中國的千年帝制,雖然沒有制度化的奴隸,也沒有封建意義的貴族平民之分,看似平等,但普天之下,一人獨有大權的制度,卻把全中國人都變成奴隸。今天中國雖然不是傳統的帝制,但共產黨的大權獨攬,把權貴以外的人民,都當成了次等人、二等公民。只要是黨的當權派,或是和黨交好的富豪,犯罪可以被包庇,法律可以不用遵守,全民利益可以佔為己有,壞事不用被知道,還可以隨時踐踏小民。這些中國不平等的案例,天天都在發生,都在共產黨的極權統治下,給當成了「趙家人」的天經地義。
台灣人不要這樣,台灣人只要很簡單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管你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所有人擁有一樣多的權利,得面對一樣的社會和法律規範。
這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意識型態,不是表面上看的那麼單純,幾乎所有的政治、社會議題,只要你套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就一理通、萬理通。比如說,「同志結婚」一事。國民黨保守老大首鼠兩端也就算了,民進黨在同婚議題上,居然也進退失據。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嗎?管你是慈濟功德會、長老教會,還是靈糧堂,你都沒有比別人有更大的權利來決定,誰可以和誰結婚。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你異性戀可以結婚,我同性戀為什麼不可以?
如果民進黨的中心思想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不是流於左右意識型態,甚至是受本土選票的影響,同婚一事,就不會左支右絀。大大方方地說出「平等」二字,什麼護家盟,什麼食古不化的宗教組織,都比不上這個高貴的思想。而有這個高貴的思想,才能把台灣推到另外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意義,更在「自由」可以獲得保障。
上天造人,給我們思想。人和動物不同在於這思想,動物生下來,不思不想,單靠動物本能就可以生存。但人不行,人不用腦子,立刻就亡族滅種了。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要你不要思考,那就等於要你死了。保守的教會、寺廟,如果要你不要思考,光唸經書,那也是要你去死了。而中國共產黨,限制十四億人民思考,禁止十四億人民接觸外界資訊,控制十四億人的言論,那就是要這十四億人丟失上天給他們的禮物,那就是要這十四億人都去死了。
我們在台灣看到中國的專制,剝奪人們各種自由,把人民當動物豢養,我們知道,「自由」是台灣人珍惜的價值。這自由,當然要靠法治,靠「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才能得到保障。如果永遠都有一個人、一群人,比你有更大的權力解讀法律,執行法律,你就沒有自由。只有人民和政府,同樣地受公正的法律管轄,人民才享有真正的自由。
一旦自由得到法律的保護,那釋放出來的無窮創意和追求幸福的精力,會把台灣社會推到前所未有的榮景。而一旦基本法治得到實踐,享有各項自由的人民,會進而要求更多的自由,把自由的理念,推向更多的領域。比如說,經濟自由。如果我有一個別人沒想過的生意點子,首先在自由的社會,我不用擔心黨國幹部偷我的點子,因為法律保障我的智慧財產權。接著,我可以在自由的資本市場,取得資金,我和銀行、創投業者,都受平等法律規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拿到資金,發展我的事業,他們冒風險,但有望分享我的成功果實。然後我開創事業,自由僱用員工,我們彼此在公平的勞動合約面前,同意就業條件,合則來,不合則分。最後,我的事業成功或失敗,都來自於我自由運用包含我的材能在內的各項資源。我成功了,我就帶給這社會,更多的資源。如果社會人人都如同我一樣,享有這種經濟自由,社會就會取得正向回饋,越來越繁榮,人人都越來越幸福。
如果政治人物戴上「平等」和「自由」的眼鏡,任何的公共政策,都用這兩付眼鏡檢驗,政策當然還是會有爭議,但你就有了中心思想,你知道你走的道路是正確的道路,你就不會左右搖擺,裡外不是人了。
「零到六歲」是國家養,還是政府和人民一起養?幼兒扶養的問題,為什麼要國家來管?大概是因為少子化的問題,所以要用政府強制的手段來促進生育,所以是因為育兒費用太高,所以年輕人不生不養?但追求自由,想要實踐人生夢想的年輕人,真的是因為養不起,才不生嗎?真的要不想生育的年輕人,共同來負擔別人的育兒費用嗎?「國家養」的意思就是「大家養」,這樣有平等嗎?既不自由,又不平等的政策,為什麼不先確定這是年輕人首要擔心的人生問題,再決定要不要做呢?郭台銘隨便開支票買票,你就拿香跟著拜,到底中心思想是什麼?年輕人要的是好工作、好工作、好工作,只要有好工作,育兒的錢,才不是問題好不好。
「兩例」還是「一例一休」,根本不是政府在細節上所需要管理的。首先,「平等」的原則告訴我們,僱主和僱工,在勞動市場是平等的,政府只要移除不當的勞動慣例,如不符人性的超時和童工,其它的條件,就有雙方自由訂定。有這「自由」,想賺多一點錢的勞工,可以多賺一點,想給多一點福利的僱主,也不用和其它不相關的行業,綁在同一套工時標準。如果民進黨,在休例爭議開始前,就清楚劃出這個「平等」和「自由」的原則,如何會落到左右兩邊不討好?
「平等」和「自由」為基礎的意識型態,不落於傳統的左右之分,對照中國的「不平等」和「不自由」,我們知道和中國對著幹,就一定是正確的道路。「平等」和「自由」的背後精神,也正和中華大帝國所代表的思想所相反。帝制中國不相信人性,不認為自由的人可以自我管理,所以要有威權由上而下層層節制,所以他們相信秩序,而我們相信自律,我們相信只要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自由的人們會取得平衡,互相在制度規範下,安分守己,各求發展。帝制中國不相信人的潛力,不認為人可以超脫過去的思想,所以不能有自由,不能隨意發想,不能任意嚐試,問題一定要靠集體的力量解決,但我們相信自由的人,潛力無窮,人類世界的問題,不是靠計劃,也不是靠集體的強制力量來解決,而是靠自由的心靈發想,而找出解決之道。
「平等」和「自由」才是壯大台灣的正確意識型態。
歸建意思 在 Huang Peishan-主播黃佩珊的吃喝玩樂 Facebook 八卦
天堂與地嶽—亞投行—機會之窗?金融操作權術?
http://www.imastv.com/video/program/hbzz/show/2016-1-14/1452784317824.shtml
葉教授在節目中說了,亞投行是機會之窗,而他介紹的小輝哥,卻認為亞投行成立後會有一堆呆帳,是大國攏絡小國的陰謀。節目中將呈現正反兩面的激辯,由觀眾自行判斷。
附上葉教授的大作。
~
我見我思-亞投行機會之窗
由中國大陸倡議成立、57國共同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將於本月16日正式開張,雖然註冊資本額甚至還小於台灣一些大型金控。然而這個重點支援基礎設施建設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有可能為跨國政府合作建立互信,為投資人帶來財務回報,更有機會為弱勢者打造機會之窗。
亞投行是繼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之後,中國大陸試圖主導國際金融體系的又一舉措。但籌備效率超高的亞投行,其受矚目之處不在於其規模之大,而在於參與國家之多,雖以亞洲為名,卻有三分之一亞洲以外的國家參與,更是首個由發展中國家主導的跨國金融機構。
據候任行長金立群透露,亞投行首批貸款最快計劃在今年中批出。初期投資重點領域涵蓋能源與電力、交通與電信、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供水與汙水處理、環境保護、城市發展等。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曾力促美國不要反對,甚至積極加入亞投行。原因很簡單,因為亞洲人口眾多,但基礎建設的空缺很大,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金額高達8兆美元。而現有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投行等可利用的資金,連5千億美元都沒有。所以資金多多益善,來源愈多元愈好。
註冊資本才1千億美元的亞投行,要能夠支持8兆美元的基建融資需求,顯然必須靠發債集資。對資金充裕的台灣金融機構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參與機會。台灣自2006年開放國際債券發行,2011年開放寶島債發行,特別是近年來國際債券雙掛牌模式建立,台灣國際債市的知名度大開,短短約一年半,發行量較前8年成長了5倍,創造了20億元以上的商機並帶來專業人才需求。
除了對投資者的財務回報之外,橋梁與道路等基礎建設更是機會之窗。對處於窮鄉僻壤的弱勢者,這些基建意味著接近都會資源的便利性提高,給處於邊緣的人們打入經濟主流的機會。
以出生在苗栗鄉下的我為例,如果不是當年那擁擠不堪的縱貫線山線普通列車,沒上過大學的父母可能不會到台北,我也就不會搭上機會火車,一路在台北念完碩士,其後又留學美國,再到香港任職。記得當時每逢春節過年,為了擠進過度擁擠的火車,父母曾把我從窗戶塞入車廂。當年台鐵的擁擠,不亞於大陸現在的春運。難受歸難受,但擁擠的車廂連接著故鄉和城市的新家,也是普羅大眾成就自己在新天地力爭上游不可或缺的經濟引線。
以基礎建設為明確目標,亞投行有機會為眾多困於淺灘的人中龍鳳帶來翻身的機會,期待這個跨國政府間的聯盟,講求績效導向、建立卓越治理的運作模式,為亞洲各地的弱勢者帶來四海一家的新夢想。(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13000433-2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