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People Like Us]
區域法院二樓的法庭裡,漆上棗紅色的牆上,一條垂直用來收藏電線的幼身膠喉管,有人用索帶鞏固了一把銀色的鋁梯。鋁梯沒有被打開,扁平地靠在牆邊,腳踏的鋁板上,兩邊皆呈現NOW TV的字樣,一邊是用黑色電線膠布拼貼而成,另一邊用螢光紅色筆寫上,確保不同方向都有人看到。
警員潘景臨,被律師要求辨認一下這把梯子。剪了清爽髮型,臉有點圓的潘說,「不肯定是不是當日那一把,梯子每一把都是銀色……。」
法官打斷潘:「唔該你可不可以幫幫手,我沒有全世界的時間來審這宗案。」
潘難為地道:「鋁梯有很多款式嘛。」
法官用回話:「我們也知道梯有很多種,只要你直接答問題,人生會簡單一點,不要帶我們遊花園。」審訊是用英語進行,法官說 “in Chinese we say, don’t going around gardens”.
審訊的事件,是關於一宗年代久遠,發生於六年多前,2014年佔領運動的事件。警方聲稱NOW新聞台一名工程人員用鋁梯襲警,但後來並沒有控告該人士襲警。
相反,該NOW工程人員卻表示,他和攝影師一起進行直播期間,忽然被便衣警衝前搶走他的鋁梯,當他被拉入警察群之後,更被拳打腳踢。他決定向律政司展開民事訴訟,就人身損害索償。
訴訟程序漫長,六年之後,經歷過反修例事件,這宗「記者VS警暴」案件在現今脈絡下,又有了新的意義。
***
一宗關於六年前的事件,在民事索償法庭上,無論法官、代表記者的大律師,都是資歷深厚的。
席上的李樹旭法官年屆52歲,他戴着的眼鏡不時滑到鼻尖,雙手不斷在鍵盤上打字;代表記者的是資深大律師林孟達在馬來西亞出生,身型肥胖,他自70年代尾已取得大律師資格,黃色的資深大律師短假髮下,露出銀白色的頭髮和鬍子,他拿着鱷魚皮公事包,審訊期間,右手拿着蛋黃黃色的墨水筆,不時翻閱他的binder,裡面的活頁紙是舊式文具那種黃色紙間條紙,寫滿墨水筆筆記,用英語發問問題時,目光銳利,眼白滿是紅筋。
林大狀仍在用墨水筆,年輕的律師已經在用手提電腦和平版式電腦了。
李官和林資深大律師對話中,也有自嘲他們是「老一輩」。量度鋁梯高度時,林大狀曾提出,鋁梯大約4 feet. 而李官則說,要拿一個以「米」為單位的紀錄,於是有律師拿軟尺即時量度,1.22米。李官自嘲:「old people like us才仍然會用feet.」
審訊保留了舊式風味。盤問層層遞進,問答具張力。法官適時打斷介入。
潘警員表示,當日NOW工程人員用鋁梯襲擊他,而他在現場時,並不知道這位是新聞團隊工作人員。
林大狀請潘警員看當日照片。圖片中,被指襲警的工程人員,心口掛着記者証。
林大狀:「警員,圖片中原告人頸上掛着繩和卡片套,你當時看不看到?」
潘警員:「當晚我唔覺,睇到張相至見到。」
林大狀:「你當時以為佢係示威者?當時示威者有掛身份証明文件在頸上?」
潘警員:「我見過示威者頸上有繩出現,裡面是甚麼証件短時間無可能識別到。當時原告人用梯襲擊我,所以我注意力係把梯度,無留意佢身上佩戴咗咩証件。」
庭上播放NOW新聞片段,片段中,警員把工程人員扯進警員群中,穿紅色風衣的NOW新聞台記者仇志榮早前上庭確認大叫的是他。仇記者在畫面中大聲向警員喊:「記者!記者!」
本身在馬來西亞出生的林大狀,此時嘗試用廣東話摸仿這把叫聲,問潘警員當時有沒有聽到有人喊:「畸遮!畸遮!」懂廣東話的李法官糾正他的讀音,「記者!記者!」林大狀笑說,自己廣東話發音不標準。繼續問潘警員,當時有沒有聽到有人大喊:「記者!記者!」
潘警員表示當時聽不到,直到事發後,看片段才聽到。
較早前,法庭亦播放了另一片段,法官一度要求警員澄清他聽力有沒有問題。
該youtube片段拍攝在較後時間,NOW工程人員被拖入警群之後,他被幾名警員帶到路邊。工程人員打手機報警,表示被打。片段中,被警員圍着的工程人員,向現場警員表示:「(有片段)影到我係冇郁過手!」
潘警員在片段中,站在工程人員的不遠處。然而他在法庭表示,不知道當時對方有致電999報警,當時亦聽不到工程人員這句關於自己「沒有動過手」的控訴。
由於審訊是以英文進行,每一句來回,都反覆經過法庭翻譯以中文重覆,故此對話拉長。
林大狀:「你聽唔聽到原告人這句話?(我係無郁過手)」
潘警員看片段,要重覆看兩次才表示聽到。
林大狀追問:「that was said in a loud and clear voice.」
翻譯:「那時是大聲而清晰的一句話。」
潘警員堅持,當時聽不到。
此時法官搖頭。
潘警員解釋:「當時唔肯定聽到,可能因為拍攝片段的攝錄機更接近(原告人)。」
法官此時介入:「警員,你有沒有聽力問題?那時候,及現在?」
潘警員表示:「沒有。」
法官用心把警員的作供紀錄在案。後來,對於潘警員的作供,法官更特意提醒警員,他是在宣誓的情況下作供。
這位指控NOW工程人員襲警的警員,整個下午被林大狀盤問,他為何要不止一次更改口供。警員表示被襲後,連自己求醫的醫院都說錯,他在法庭先說自己是廣華醫院,後又稱忘記了。原來是伊利沙伯醫院。而他第一份口供寫道工程人員用「雙手」拿梯襲擊他,亦漏寫了工程人員第一次對他的襲擊。被問及為何改口供,他表示「太累」、「遺忘了」。
林大狀不可思義地說:「你被襲擊,你竟然因為太累而遺忘了?作為一個專業的警員你知道落口供要準繩,詳細,精準?」
其中一個潘警員承認的口供「遺漏」,就是他在第一次口供上寫道自己有向工程人員說「你襲警」之前,沒有記下其實自己也說了一句粗口:「我睇番片段先至道,我講咗這一句(粗口)。」
該被粗口慰問的NOW工程人員,早前上庭作供表示,當時無端端被罵:「X你老母」,然後被搶梯,更被拖入警員群中被打。當晚他到醫院求診,左眼有明顯傷痕。
入稟索償的為41歲名為「李小龍」的NOW工程人員。這天來法庭旁聽的除了他、他的一位朋友和一位來替他祈禱的牧師外,旁聽席空無一人。始終太多更大更重要的案件在審訊中,這宗案件原訂審6天,現在已進入第11日。小龍說:「很多年輕人比我更值得關注。」
然而決心把自己的案件告上法庭,小龍代價不小。這宗為民事索償,一旦敗訴,李小龍本人將會承受巨額律師費,他表示事件在2014年發生時,自己也有掙扎過是否「去馬」,當時對香港司法系統還有信心,沒想過後來發生連串社會事件,但官司已經於2015年啟動了。
在社會運動之中,不少記者也受過暴力對待,但願意拿上法庭討回公道的人不多。小龍說:「乜嘢令到我肯去馬,都係因為記者行家。我們出來採訪,唔係要畀人打的。」
「李小龍」是他真名嗎?他尷尬地說是,當年他在廣東省出生,「小」字是跟隨族譜,當年爺爺知道生了個孫,想替他改個「龍」字,以為孫兒在內地生活,和香港明星同名字不怕。怎知童年他就來港生活,於是從小到大都被問及名字由來。他說笑,雖然他有名「李小龍」,除了這一次,從沒發生過和別人肢體衝突。
喜歡這個名字嗎?「基本上李小龍這位武打明星,不會惹人討厭,而且李小龍咁有正義感,我有時會想,上法庭這件事,我更加不能放棄吧。」
***
2021年6月7日,在審訊了十五日之後, 結案陳詞前,雙方達成庭外和解協議,法官怒斥雙方浪費法庭時間和資源。李官指,律政司應該一早決定是否接受庭外和解。據了解,律政司一方將支付原告的訟費。李小龍向眾新聞表示,「有片有證據,可能係現場解決到的問題,點解要搞七年?」
(圖為他在庭外留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楷教練,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ang0916/ 】 大家好我是楷教練,歡迎來到我的頻道!! 以後我會不定期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的心情,對時事的看法 聊聊音樂以及健身相關的話題 這支影片裡面我會聊到我對高以翔事件的看法以及波特王事件的看法! 大家看完之後有任...
武打明星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中國大陸40歲年輕一輩企業家 在人工智能領域繳出漂亮成績單 更投注大量資源進行R&D 阿里巴巴以一年1000億人民幣規模 成立基礎科學顛覆式創新的“達摩院” 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到中國大陸發展 而百度李彥宏更在2013年就看到人工智能趨勢 因而遙遙領先各大企業 時代雜誌封面更稱“他正幫助中國贏在21世紀”】
「話說在杭州城有這麼一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奇才,此人姓馬名雲,英文代號傑克馬,」新聞片段。
擅長跨界的馬雲,這回又從企業家化身為武打明星,大秀他的太極功夫。
「跨界讓我們感到,所有的創新的機會所在,為此付出一切代價全力以赴的去做它,多勤奮一點,多努力一點,多有一點理想,世界才會好起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馬雲,總是喜歡出奇不意的出招,包括他宣布要以一年1千億人民幣的規模,成立基礎科學與顛覆式創新的達摩院,包括8名中美院士跟9名電腦領域專家,近期又宣布延攬了一個最強大腦。
「馬雲的達摩院已經擁有了,超過20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就在近日又有一位世界級頂級科學家,正式加入阿里達摩院阿里雲量子實驗室,他就是匈牙利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馬里奧賽格德,」新聞片段。
賽格德曾在2001年和05年兩度獲得,理論計算機領域的最高獎<哥德爾獎>,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和計算複雜性,他之所以加入達摩院,也是相中阿里雲超強的技術實力,目前美國也有許多世界級大企業,正在研究量子計算,如Google IBM,目前在大陸研究量子計算的公司當中,阿里成果最多,大陸媒體據此評論說,"達摩院的頂級科學家目前已有24人","按此速度 達摩院極有可能","成為大陸民營企業中的中科院","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止馬雲了"。
「任何一家公司生命期都是有限的,什麼樣的東西是阿里巴巴沒了以後,這些東西依然會存在,我認為第一,我們要給世界留下一個研究室,留下一個研究院,把我們的技術,對人類對技術的探討留下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
「每一次輸入法的革新,都會帶來更加便捷的體驗,我已經在路上了,關於輸入法的探索與創新,百度始終走在時代前沿,最近有什麼好書嗎,致力於探索創新型全感官輸入型態,」百度宣傳片。
不過還是有人比馬雲更靠前,2013年,百度就宣布成立深度學習實驗室,專研人工智能技術,創辦人李彥宏也因此登上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時代雜誌形容,"在大陸沒有哪個人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比李彥宏更上心","他正幫助中國大陸贏在21世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百度也大量網羅傑出人才,1月18日,百度研究院在美國矽谷宣布,設立商業智能實驗室,和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並有三位世界級AI領域的科學家加盟,至此百度已建立起七位世界級科學家,五大實驗室的全明星研究室陣容。
李彥宏也很注重本土菁英的招募,2014年他曾經啟動"百度少帥計畫",培養30歲以下在人工智能表現傑出的研究人員,顧嘉唯就是從這項計畫中脫穎而出。
「中國其實有1800萬個盲人,其實10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盲人,但是我們身邊很少看他們走出來,盲人他們是沒有助視器的,那我們就立志說,有沒有可能把技術能夠做到,讓盲人也像聾啞人一樣能夠走出來,通過一個智能設備,能夠讓他看得見,重現光明,就是作盲人的眼睛,對沒錯,有點像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盲人的眼睛一樣,去讓他能夠理解周遭的場景,看得見,並且看得懂,」顧嘉唯。
「它不只是一個技術,它是一個產品,我們現在跟近萬個盲人在一起公測,這樣一個東西,它在手機端是一個獨立的APP,你可以打開這個APP之後,就可以對任何東西發起圖像的搜索和請求,你可以識別,就是拍了之後它就告訴你,你看到了什麼,這個眼睛看到了什麼,對,沒錯。」
顧嘉唯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首席設計師,在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擔任,人機交互負責人期間,研發出Dulight DuBike,跟Baidueay等智能商品,有人形容他就像一個造夢師。
「人工智能是不是真的能夠幫助人們,回到那個不插電的時代,什麼叫不插電時代,我們今天每個人就不斷在看手機,聚會也看手機,跟朋友聊天也在看手機,其實狀態是不對的,人工智能應該做到一點是在於你不經意間,信息在最合理的時候找到了你,如果有可能讓每個人回到不插電的時代,讓機器人去做一些人不願意做的,或者說頻繁勞作性的東西,或者說是非創造類的事情,人可以解脫出來做更應該人做的事情,這是人工智能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創造的路徑當中,最核心的一個去衝的奔頭,你覺得人工智能發展到極限,它應該是什麼樣的,科技和科幻的發展都有這樣一個定律,就是說我,人認為的極限,永遠不會是它發展的那個極限,所以我認為像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極限,一定是人想像不了的,」顧嘉唯。
大陸的BAT各自投入大量經費,延攬國內外頂尖好手進行人工智能研發,即使過程中總有人來來去去,但這些人才終將成為大陸AI領域,持續向前的推手。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武打明星英文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八卦
〈盜版電影何以推翻羅馬尼亞共產黨?〉
.
不知道為什麼四年前寫的文章這兩天被翻出來。也許是因為對岸查禁《動物森友會》引發了大家的聯想吧?中共以為能透過這種手段來鞏固政權,但這真的有效嗎?別忘了,在上個世紀的冷戰尾聲,羅馬尼亞共產黨可是被一群愛看好萊塢盜版片的人民給推翻了。
.
1985年,共產主義掛帥的羅馬尼亞只有兩家電視台,且播映內容全是對獨裁者尼古拉西.奧塞古(Nicolae Ceauşescu)的歌功頌德。電影院能放映的電影,則一概是千篇一律的洗腦政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電影全不得進口。
.
一位名叫西奧多.桑佛(Teodor Zamfir)的傢伙從中聞到了商機,他開始組織地下工作室,秘密進口外國電影,並找來專業配音員伊莉娜.妮絲特(Irina Margareta Nistor)來兼差,自產自銷。但預算有限,又有供需壓力,伊莉娜必須一人分飾所有電影中所有角色(無論男女)。不過,她可沒閒功夫看完片後再整理成逐字稿,她採取的方式就是邊看、邊聽、邊口譯。
.
這是紀錄片《那些年,我們偷看的電影》(Chuck Norris vs Communism ,2015)(Netflix原譯《查克.諾里斯對抗共產主義》)的作品背景,該片終究要告訴我們的是,羅馬尼亞共產黨被拉下台,竟是倒拷錄影帶(VHS)的功勞。
.
英文片名中的查克.諾里斯(Chuck Norris)指的就是漢名羅禮士的美國武打明星,他大概從未想過,自己所拍攝的B級片對八〇年代的羅馬尼亞人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像是由他主演的《北越歸來》(Missing in Action ,1984)這般美國英雄電影,恰與共產主義下的集體主義相左,使得羅馬尼亞人無不為之震撼,進而,產生反思。
.
除了動作片,羅馬尼亞人也拜倒在《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的美式情懷;對《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 ,1990)中炫目的當代時尚同樣深感嚮往。此外,他們也在《暴君焚城錄》(Quo Vadis ,1951)的觀影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既視感,心想,片中那殘暴的尼祿皇帝(Nero Claudius Drusus),不是與我們的主子如出一轍嗎?
.
《那些年,我們偷看的電影》穿插重演、訪談及VHS畫質的經典電影影像,使得觀者彷彿重回鐵幕年代,體悟了這群求「影」若渴的羅馬尼亞人的悲歡(相信不少台灣老影迷也都能感同身受)。
.
被問到自己的「偉大貢獻」,西奧多.桑佛認為別人偷渡香菸,我只不過是偷渡了電影,怎麼會想到自己現在反倒被公認為羅馬尼亞人的啟蒙者。冒著牢獄之災進口電影的壯舉,似乎堪比庇護猶太人的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至於在五年之內為三千部電影獻聲的伊莉娜.妮絲特則說促使自己工作的動力,除了報酬,也只是能即時收看禁片如此好康罷了,怎會想到日後自己竟被封為革命先「聲」?
.
真的是盜拷VHS推倒了暴政嗎?片末一句話為本片下了極好的註解:「在革命期間,所有人都走上街頭,因為他們知道在外面有著更好的生活。他們怎麼知道?因為他們看電影。」如果你自認是個影迷,《那些年,我們偷看的電影》對電影藝術的禮讚,肯定會深深打動你。
.
.
(後記:很遺憾Netflix後來將這部片下架了,2017年的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曾選映該片,當時的片名就是《那些年,我們偷看的電影》。可惜現在網上似乎沒有管道觀賞中文版正片,只好向 Giloo紀實影音 許願了。)
.
.
由於後來片名有變動,於是就索性改寫一篇重新發布,本文改寫自2016年發布之舊文,原文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hotos/a.598813120221435/720030514766361/?type=3&av=598582783577802&eav=Afb6La0GK4k3pbGwbIZcrdYSfYe1E7BitMe5fdwc_p1D9IpKLOh1O6apvLcSX__keHk¬if_id=1586921121297412¬if_t=page_post_reaction&ref=notif
武打明星英文 在 楷教練 Youtube 的評價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ang0916/ 】
大家好我是楷教練,歡迎來到我的頻道!!
以後我會不定期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的心情,對時事的看法
聊聊音樂以及健身相關的話題
這支影片裡面我會聊到我對高以翔事件的看法以及波特王事件的看法!
大家看完之後有任何的想法歡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