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意識到自己習慣在別人的眼光裡過活;期待著別人的讚美、仰仗著別人的口水來評價自己;或者時常猜想著別人聽了會有什麼想法……
一個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如果要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會患得患失、當然容易糾結。
於是你想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上,讓自己的心能夠因此恆常凝定。
取自《學會用情》
************************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沒辦法再多做討論,我覺得相當可惜。但這一篇本來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篇,其中有一個重點,我認為拿來做為結尾,相當貼切。
「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
這個概念,在版面上提到了許多遍。經典即便不同,古今用詞各異,但皆能互通。
若事尚可為,
云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
憂惱有何益?
——《入菩薩行論》
上帝,
請賜予我雅量,使我平靜
接受不可改變之事,
賜予我勇氣去改變
應當改變之事,
且賜予我智慧去分辨
何者可以改變,何者不能。
——萊茵賀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寧靜禱文》(The Serenity Prayer)
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命運。不斷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可以改變之處,也就自然放下那些難以改變的處境,能量不會做無謂的虛耗。
這也能影響我們的心境,不會一直不斷自我挫敗,會多一些平靜。提升自我覺察,然後把氣力用對地方,不斷照顧我們的基本需要,這便是這本書的核心叮嚀。
不知道可以怎麼愛自己,請記得這本書最簡單的提醒:吃健康的食物、適量運動、規律作息。身體照顧好,就有基本的耐受力去面對每天不斷出現的挑戰,內心也相對穩定。
祝福您,不論順逆境,都能淡然處之!
************************
平靜的水,才能照見
【文/ 蔡璧名】
什麼樣的人讓我們總是樂意與之相處、不想離開?絕對不會是挑剔的、小氣的、不包容的、負面情緒很多的人吧?如果有一個人能讓生活變得很美好,不管什麼場合,只要有他在,工作成果、吃飯氣氛、一切都很美好,我們肯定想常常和他相處、不會想離開他。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懂《莊子》,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也許今天的你我還不是這樣的人,但我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走向這個目標,去成為一個有大海般器量、能體諒更多人的人。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個對象,他也希望自己能具備這樣的特質,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麼你們肯定會過得很幸福。
我們來到第七講最後一個小單元:「平靜的水,才能照見」,從這個標題就可以看出,它和前一個單元「海的器量,人的體諒」有類似的內涵,這段文本同樣出自《莊子.德充符》。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莊子‧德充符》)
這段故事是魯國賢人常季詢問莊子筆下的孔子:王駘先生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為什麼追隨他的弟子竟然與孔子門下弟子的人數差不多?常季說:「王駘先生致力於為己」,什麼叫「為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己」不是自私的意思,是這個人求學的目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心身。這和提升自己的學歷、提升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不一樣,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實相。
王駘怎麼提升自己呢?「以其知得其心」,這個「知」是感知,人能感知到事物,有分辨事物的能力,再用這個能感知、判別事物的心智,去感知自己有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這段不太容易懂,你要在明白「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前提下,去觀察自己的心。所謂負面情緒不只是別人看得出來的生氣、憤怒而已,還包括你心裡沒有表現出來的不滿、糾結、嫉妒、抑鬱,那都算。當你有觀察自己的習慣,這些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所謂有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像是別人問你問題,你為什麼不直接回答?因為你開始想:「我照實答他會不會討厭我,為了不要被討厭,扯個小謊可以吧?」你感覺到內心在糾結。或是當你知道這件事成功了,會得到讚美,失敗了,就失去別人對你的認同,於是你發現自己的內心會因為成敗得失而有明顯變化。這就是用自己感知、判別事物的心智去感知有著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感覺到之後呢?
「以其心得其常心」,當你意識到自己這種患得患失、害怕得失變化而有哀樂憂患的內心以後,你為了想解消這樣的痛苦,就會去洞察:其實你可以不要這樣,其實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就像《莊子》講的「咸其自取」(〈齊物論〉),你可以選擇去修養、以達到那個恆常凝定的心靈境界。換句話說,當你意識到自己習慣在別人的眼光裡過活;期待著別人的讚美、仰仗著別人的口水來評價自己;或者時常猜想著別人聽了會有什麼想法……一個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如果要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會患得患失、當然容易糾結。於是你想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上,讓自己的心能夠因此恆常凝定。
.
以上文字取自
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
-購書連結-
博客來 https://lihi1.com/VYEmv/Hunglive1123
金石堂 https://lihi1.com/cmiDL/Hunglive1123
誠品 https://lihi1.com/HH4Td/Hunglive1123
讀冊 https://lihi1.com/3JFgU/Hunglive1123
三民 https://lihi1.com/zJYf5/Hunglive1123
贈書直播_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29197237767244/
.
免費臺北市教師研習_愛自己書寫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63134287795302/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
正是時候讀莊子心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當你意識到自己習慣在別人的眼光裡過活;期待著別人的讚美、仰仗著別人的口水來評價自己;或者時常猜想著別人聽了會有什麼想法……
一個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如果要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會患得患失、當然容易糾結。
於是你想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上,讓自己的心能夠因此恆常凝定。
取自《學會用情》
************************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沒辦法再多做討論,我覺得相當可惜。但這一篇本來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篇,其中有一個重點,我認為拿來做為結尾,相當貼切。
「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
這個概念,在版面上提到了許多遍。經典即便不同,古今用詞各異,但皆能互通。
若事尚可為,
云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
憂惱有何益?
——《入菩薩行論》
上帝,
請賜予我雅量,使我平靜
接受不可改變之事,
賜予我勇氣去改變
應當改變之事,
且賜予我智慧去分辨
何者可以改變,何者不能。
——萊茵賀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寧靜禱文》(The Serenity Prayer)
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命運。不斷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可以改變之處,也就自然放下那些難以改變的處境,能量不會做無謂的虛耗。
這也能影響我們的心境,不會一直不斷自我挫敗,會多一些平靜。提升自我覺察,然後把氣力用對地方,不斷照顧我們的基本需要,這便是這本書的核心叮嚀。
不知道可以怎麼愛自己,請記得這本書最簡單的提醒:吃健康的食物、適量運動、規律作息。身體照顧好,就有基本的耐受力去面對每天不斷出現的挑戰,內心也相對穩定。
祝福您,不論順逆境,都能淡然處之!
************************
平靜的水,才能照見
【文/ 蔡璧名】
什麼樣的人讓我們總是樂意與之相處、不想離開?絕對不會是挑剔的、小氣的、不包容的、負面情緒很多的人吧?如果有一個人能讓生活變得很美好,不管什麼場合,只要有他在,工作成果、吃飯氣氛、一切都很美好,我們肯定想常常和他相處、不會想離開他。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懂《莊子》,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也許今天的你我還不是這樣的人,但我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走向這個目標,去成為一個有大海般器量、能體諒更多人的人。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個對象,他也希望自己能具備這樣的特質,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麼你們肯定會過得很幸福。
我們來到第七講最後一個小單元:「平靜的水,才能照見」,從這個標題就可以看出,它和前一個單元「海的器量,人的體諒」有類似的內涵,這段文本同樣出自《莊子.德充符》。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莊子‧德充符》)
這段故事是魯國賢人常季詢問莊子筆下的孔子:王駘先生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為什麼追隨他的弟子竟然與孔子門下弟子的人數差不多?常季說:「王駘先生致力於為己」,什麼叫「為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己」不是自私的意思,是這個人求學的目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心身。這和提升自己的學歷、提升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不一樣,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實相。
王駘怎麼提升自己呢?「以其知得其心」,這個「知」是感知,人能感知到事物,有分辨事物的能力,再用這個能感知、判別事物的心智,去感知自己有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這段不太容易懂,你要在明白「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前提下,去觀察自己的心。所謂負面情緒不只是別人看得出來的生氣、憤怒而已,還包括你心裡沒有表現出來的不滿、糾結、嫉妒、抑鬱,那都算。當你有觀察自己的習慣,這些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所謂有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像是別人問你問題,你為什麼不直接回答?因為你開始想:「我照實答他會不會討厭我,為了不要被討厭,扯個小謊可以吧?」你感覺到內心在糾結。或是當你知道這件事成功了,會得到讚美,失敗了,就失去別人對你的認同,於是你發現自己的內心會因為成敗得失而有明顯變化。這就是用自己感知、判別事物的心智去感知有著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感覺到之後呢?
「以其心得其常心」,當你意識到自己這種患得患失、害怕得失變化而有哀樂憂患的內心以後,你為了想解消這樣的痛苦,就會去洞察:其實你可以不要這樣,其實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就像《莊子》講的「咸其自取」(〈齊物論〉),你可以選擇去修養、以達到那個恆常凝定的心靈境界。換句話說,當你意識到自己習慣在別人的眼光裡過活;期待著別人的讚美、仰仗著別人的口水來評價自己;或者時常猜想著別人聽了會有什麼想法……一個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如果要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會患得患失、當然容易糾結。於是你想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上,讓自己的心能夠因此恆常凝定。
.
以上文字取自
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
-購書連結-
博客來 https://lihi1.com/VYEmv/Hunglive1123
金石堂 https://lihi1.com/cmiDL/Hunglive1123
誠品 https://lihi1.com/HH4Td/Hunglive1123
讀冊 https://lihi1.com/3JFgU/Hunglive1123
三民 https://lihi1.com/zJYf5/Hunglive1123
贈書直播_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29197237767244/
.
免費臺北市教師研習_愛自己書寫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63134287795302/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正是時候讀莊子心得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八卦
《厭世讀者.閱讀心得(二):一位高三生的自白》
我覺得這本書不適合在公車上看。
也不適合在教室裡看。
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看。
因為這本書裡是滿滿的淚水,閱讀它的人,極為可能被觸動。
所以除非,你是一個即使在旁人面前落淚、在旁人面前百感交集,也能自如的人。
否則翻開它,請慎選地點。
-
從前蘇東坡讀完《莊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現在我讀完這本《厭世講堂》,突然也懂了他的心情。
從前我是一個很執著的人,老是以自己的想法為想法,認為自己的觀點最好、自己的所有信念最正確。也常常為了追求一些事物,而把自己弄得頭破血流面目猙獰,而且時常因得失而惴慄不安。總之,我就是覺得人要力爭上游,耍廢是可恥的、放下是消極的,人應該要依照自己的方式,主宰自己的人生。
因此當我第一次對莊子有淺表的接觸時,我完全無法接受他「立志當個廢物」的人生哲學。還覺得這麼頹廢又這麼玄乎的言論,怎麼能列入九流十家?當時莊子於我,像是天邊的浮雲一樣,八竿子打不著,也完全不想了解。
直到我跌破眾人眼鏡,考上了一所頂尖的高中,以前對我冷眼相待的老師,突然變得和藹可親,還把我的成績拿去邀功;拒絕聯絡許久的親人,竟然主動與我通訊;所有扔在枯井裡的石頭,瞬間都變成了綴在錦緞上的織花。當時我覺得我就像親歷了《儒林外史》的情節一樣,甚至間接因此被迫放棄選填原本想要的學校。
記得穿上許多人夢寐以求制服的那一刻,我的心裡已經萬念俱灰,更開始強烈質疑自己過去的人生觀,是否完全走偏了路?質疑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為何如此的荒謬跟殘忍?
於是上高中後,我以「不務正業」作為向現實最沉痛的抗議,我負責考全班倒數、負責浪費紙跟時間回來補考,卻又一邊擔心自己無法符合他人的期待,會到被當成一個廢物厭棄,矛盾而尷尬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高二,我讀到了《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厭世哲學家的析論、延伸思考後,莊子才真正開始走入我的生命。然而它的原文太過艱澀難讀,我便開始尋求各種導讀書籍,最後還是回到我開始願意認識莊子的起點,找到了這一本書。
這次我終於被莊子一棒打醒了,雖然這個覺醒也還是在人生的這場大夢中。
書中說世上沒有真正的得,也沒有真正的失,所有的一切,甚至那些看似不公平的物事,都是天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的遭遇、我們的人生,不過是這個大循環的一小段而已。而世上的一切終歸空無,就連「自我」也只是那無形無相的空虛而已。終於,我不再執著、不再以自己為圭臬、為主角。雖然不能做到完全無心無情,至少終於學會坦然面對天地給予我們的一切,盡力而為,之後全然交託,不做無謂的爭奪。
而我也終於分清人與人之間,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以愛為名的索求。並開始反思在我人際活動中的種種,是否其實是一種因過於在意,而形成的互相傷害,也調整了自己的心態。記得當我看到書中寫著:
「他必須學著相信,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按照別人的期望過活,而他仍然值得被愛。」時,我在搖搖晃晃的公車上強忍住淚水,幾乎是閉著眼睛坐到學校的。那時候學測剛結束,成績都還沒有公布,我就再度被要求走一條我不想走的路。我在家人的種種反應中明白,如果想要讀我喜歡的科系,除非上頂大。不然我在他們的眼中,好像就不是好孩子,好像就會讓他們對我徹底失望,好像就不能得到愛。
我總覺得自己雖然不是父母的提線娃娃,卻常在關鍵時刻,被他們那支看不見的遙控器操控。可是書裡告訴我,所有人都是身不由己的,也許他們也被其它無形的遙控器所操控。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與幻想一夕解脫,而是將不帶任何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即使表面上看來,這樣做的後果必然有一些得失,但是這才是最純粹的我們,而非出於某個角色所做的行動。最終,這一切互相勒索與傷害的循環,會因我們自覺的的終止,在某個時刻得到解決,尋得出路。
一切看似千絲萬縷,但其實沒那麼複雜。
或許我們「覺醒」之後的一切行動,會讓人覺得我們絕情、甚至頭殼壞掉。但是他們所謂「絕情」的人,他的作為是為了「自己」;在夢中覺醒,做著清醒夢的人,他的所思所行,卻是情歸天地。
讀完莊子之後,也許我們既有的人生觀,並不能一夕改變、消解。但是我們終於學會思考什麼才是應該追求的、什麼才是真實自由的人生,而不是跟著社會價值瞎轉悠。
對於這一切的依戀與執念,要真正放手,或許並不是一下子能達成的,但是我們至少知道「天地之大,湖海之深,與其記得,不如相忘。」這句話一點都不悲傷。因為,那才是真正的成全,只要知道一切都如其所是,不必再牽掛,不必再緊抓不放就好了。那是最成熟的愛,人世間最美的情感。而當我們願意投身於宇宙無盡的循環之後,我們知道總有一天,彼此會再相逢,縱使見面不識。也許我們仍會因短暫的分離而感傷,但終於不必再永遠記掛、苦苦追憶。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覺得,實在是太晚認識莊子了,也許早幾年認識他,認識他的思想,早幾年讀到這本書,我會少走很多冤枉路。
可是轉念一想,如果不經過這一切的痛苦與徒勞,幾乎把心靈掏空,像柳宗元一樣。我可能還是會自以為是地繼續過活,直到有一天山窮水盡才後悔。
曾經視為浮雲不值一提的,最終顛覆了我的人生觀。
這也是天地的安排吧。
---
Ps.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任教學校的學生,她經常與我討論人生問題,也是《厭世講堂》在正式出版前,最早的讀者之一。她也共同參與了這本書的誕生過程。
---
👉👉👉還沒買書的讀者看這裡:
(一)博客來:http://bit.ly/2TT2L6C
(二)讀冊:http://bit.ly/2TQOnM7
(三)金石堂:http://bit.ly/2TQBa5X
(四)誠品:https://goo.gl/wHxeSd
---
👉👉👉電子書看這裡:
Google:https://goo.gl/qRfpkC
Kobo:https://goo.gl/zbbPBc
Readmoo:https://goo.gl/Cj46AK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38742
正是時候讀莊子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有很多朋友一直來問
說我既然已經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一個頻道
為何不乾脆自己拍影片
(說我長得又不醜,演講時口才也不差)
要不然至少自己出聲音講旁白
要不然至少吃播(?
要不然拍奇怪的文具或電腦開箱文
ㄚㄚ我也很想啊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不醜啊(很重要!)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口才不差啊XD(?
(但其實真實生活中我話很少,和朋友聚會時也話少;
我後來發現那是因為我直覺性地非常害怕自己給人mansplaining的感覺
所以除非是演講場合
否則大概都一定要特別去「詢問」我事情的時候
我才會開始認真發表看法)
好啦,其實總而言之
除了我個人不太想露臉之外
主要還是希望自己專心寫稿、研發內容啦
但是
我有認真考慮拍影片回答大家的問題
這種答疑影片我大概就會自己出人來拍了吧
我是說目前這樣想啦
所以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問我呦
─────
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都是舞台演員」;愛情如喜劇般到來,同樣可能如悲劇般離去。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無可迴避的悲喜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繼續分享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前二講我們討論了〈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藉由胸腔中不可見的心跳,藉由那些神秘的聲響和自然律動,馬奎斯試圖暗示的,或許就是性、愛情或命運本身的不可捉摸。新婚夫婦比利與妮娜前往歐洲度蜜月,妮娜的手指意外被玫瑰花刺傷。在冬雨連綿的巴黎,妮娜被送入急診室,留下比利獨自住進旅社。
離開妻子的比利像是掉進了一個生命的空洞。伊格言提到,在認識妮娜之前,比利就像莊子寓言中的「渾沌」,原本懵懂無知,但因為出身太好,所以過得倒也歡樂。直到被愛情鑿開了一竅(所謂「開竅」)──原本萬事順遂,以為能順利與妮娜走完全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妮娜突然被玫瑰花刺傷,送入醫院急救,幾乎毀了他們的蜜月。
在此刻天色灰暗的巴黎,傻瓜比利身陷未知命運的巨大羅網之中,又發現他的賓利跑車擋風玻璃上被夾上了罰單。不會法語的他,怎麼可能搞得懂「單日要停在單號邊,雙日要停在雙號邊」是什麼意思呢?伊格言說,這就是巴黎版本的「卡夫卡迷宮」。人生地不熟的傻瓜比利這也不會,那也不順,四處碰壁之餘,終於想到該去一趟大使館尋求母國官方協助。但諷刺的是,大使館官員沒能認出他來,聳聳肩表示愛莫能助(比利傻到連自己的家世特權都不會用啊;聰明的太太不在身邊,他就什麼也不會了)。然而此刻,他卻看到抵達巴黎後第一次出現的,像加勒比海那般亮麗的陽光......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