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特教巡迴教師困境
#疑似生不計入師生比嚴重失真
#資源班與巡迴輔導班應設定師生比上限
先前我們曾提到,特殊教育在各縣市的需求、資源落差相當大,特別是在人數少無法成班或地區資源較少的學校,可能難以聘請專任的特教老師。
因此,「巡迴輔導」的特教服務就非常重要。
所謂的特教巡迴輔導,是由特教老師到家中或各個學校,服務有特教需求的學生,並且,需要與教保服務人員、普通班教師、校方人員團隊合作,提供諮詢服務、特教課程、學習困難的學科輔導等資源,讓身心障礙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品質,協助孩子適應普通班的環境及學校生活。
不過,近來我們陸續收到一線巡迴老師的反映,由於巡迴教師的服務,是以學校為劃分單位,並無訂定上限服務人數,目前學前巡迴輔導的師生比,甚至高達 1 : 30 以上,案量已明顯超載。
以實際狀況來說,一個巡迴老師要跨多間學校、巡迴範圍過大,自己開車車程就可能需要花到 40 分鐘以上,但每周卻僅酌減 1 節課為交通時間,期間的交通費,甚至還是以公車票價計算。
此外,一線人員也反映,特教師生比嚴重失真的原因之一,在於「疑似生」不計入服務案量。
有些學生可能存在隱性障礙,第一次鑑定先被定義為「疑似生」,通常等一年後重新鑑定。實務上,為了讓孩子盡早獲得支持,特教老師仍會提供特教服務;但是,目前許多縣市不計入疑似生,或是服務 2 位疑似生才等同 1 位特教生,明顯不合理。
針對以上困境,今天我在教文委員會向教育部長 潘文忠 反映,其實 2009 年《特殊教育法》修法時通過的附帶決議,早已指出「資源班」與「巡迴輔導班」的師生比,國中以上每班學生人數應為 24 人,國小每班學生人數應為 16 人,學前每班應為 10 人。
依相關辦法換算師生比,也就是國中以上每班 1:8,國小每班 1:8 ,學前每班 1:5。
但是,修法至今 11 年,卻都沒有落實。
因此,在質詢中,我也要求教育部,中央應該遵行這項附帶決議,規劃出具體的改善措施,以及中長程的策進作為,並實質挹注資源給地方,包含以下事項:
✔️ 盤點現行各級學校特教教師「編制員額人數」與「實際聘用人數」,並補齊正式編制員額。
✔️ 盤點高中以下各級學校「資源班」及「巡迴輔導班」的師生比,其計算應包含疑似生,並應修正相關辦法、設定每班學生人數上限,提出各教育階段應逐年增加專任特教教師的進程。
對於我們的要求,潘部長已承諾會配合辦理,並且,會在未來 2 個月內提出說明。
我們希望,教育部及國教署能夠誠實面對特教師生比嚴重失真的現實問題,這是 11 年來,中央慣以「地方自治權限」為由,放任不作為的結果,不僅導致一線巡迴老師及特教老師疲於奔命,更重重傷害了特教生的受教權益。
正式教師定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八卦
新書出版前置作業暫時告一段落,終於有時間坐在電腦前好好推薦這陣子看的幾部好影視作品,想先分享本周終於正式上映的《聽見歌再唱Listen before you sing》,早在電影宣傳剛開始起跑時,不知為何,第一眼便對我產生了相當大的吸引力,從視覺、演員到預告,傳遞出一種清新溫暖的感覺,是自然而然的,是與土地同在的,是老早就在那裡等待的,準備好被看見、被傳唱出去。
⠀⠀⠀⠀⠀
導演楊智麟的第一部電影,可以想而知勢必有些生嫩、刻板、過於用力之處,《聽見歌 再唱》卻擁有一個老套而無比純粹的故事,靈感源自「原聲童聲合唱團」指揮馬彼得校長的親身經歷,南投信義鄉這群布農族小學孩童,各個資源匱乏、家境清貧,在迫在眉睫的廢校危機壓力下,老師們不得不想辦法創造一些成績來向外界證明學生的價值,盼能力挽狂瀾,確保下一代受教育的權益不至於被剝奪,所以一位看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一位初來乍到的音樂代課老師,以及整群從未受過任何相關培訓且五音不全的孩子,合唱團就此倉促成軍,緊鑼密鼓展開特訓,並瞄準三個月後的合唱比賽。
⠀⠀⠀⠀⠀
「歌唱」,不單單唱出一首動聽的歌曲,同時在於自我表達,緊扣英文片名 —— 先聽見,再開口。無論師長或學童,起跑點就差人不只一大截,因此,前半段的劇情極好預測,後半段著實教人熱淚盈眶,在碰碰撞撞、窒礙難行的過程中,學生、家長、老師都在努力學習,學習角色的轉變,學習不輕言放棄,學習再度相信付出會有回報,學習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也相信盡人事聽天命,以及,學習從失敗過後重新思考,走他人走過的路永遠只會疲於追趕,進而領悟「歌唱」之於彼此的文化、身分認同和真實意義。
⠀⠀⠀⠀⠀
這部電影給我的清新之感,同樣須歸功於選角。素人表現亮眼,張惠春、徐詣帆、撒基努等配角也增添了不少血肉,當然還有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馬志翔與陳嘉樺。《聽見歌 再唱》開場戲寫得很好,透過方雅各老師挨家挨戶催促學生起床練球的日常過程,清楚交代整個部落的氛圍,以及這位年輕教師主動而熱情的教學風格、與學生之間亦師亦友的緊密關係,處處予以關心,又能適當維持身為老師、教練的威嚴,也成為代課老師黃韻芬融入學校與部落之間的橋梁。馬志翔將方雅各整個人詮釋地相當出色,並不單薄素造成一頭熱的性格,亦呈現出他的力有未逮,他的脆弱無助,他的一廂情願,有時候還是這群孩子反過來接住了他。另一方面,一直以來相當喜愛的 陳嘉樺 Ella 也沒有令人失望,她不但是外來者,還是格格不入的異鄉人,而偏偏,觀眾的眼淚就是從她的視角竄出,醉後真情流露一幕讓人沒由來感嘆到,依然還是當初那個真誠可愛的 Ella,始終如一。
⠀⠀⠀⠀⠀
《聽見歌 再唱》出色在選擇忽視了成功、得名等多數世俗認知的「結果」,你不計代價,拚了命渴望完成一件集合全宇宙的力量的事,在途中看見了笑臉,得到了認同,找回了初衷,或早或晚都會發現,不只是孩子,掌聲足以擦亮的事物有太多太多,那無法被名次所定義,然後,在開口之前,像是「圓滿氂牛之歌」,我們先聽見動人聲音持續在山谷中迴盪。
正式教師定義 在 Facebook 八卦
談談「三十焦慮」。
這幾年來,「儀式感」這個詞一直都很熱門,好像不管做什麼都要加入一點個人儀式,比如一個人在家也要穿得整整齊齊的,睡前要走完一整套保養流程,總是得在平凡無奇的生活中加入一點儀式,才算是對生活有熱情、不將就,或是愛自己的表現。
我覺得「儀式感」對人類來說確實是挺重要的,無論任何的儀式其實都是一種心理暗示,我們在進行儀式的時候讓自己沉浸在莊嚴的氛圍中,感覺自己切換了另一種狀態,如此一來,我們就會對當下在進行的活動更有覺知,會感到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儀式」同時也是維繫社會生活的重要媒介。在這方面來看,人類應該是有點過於依賴「儀式」了。在求學時期,我們每隔幾年就需要一次「畢業典禮」,象徵一個學習階段的結束,告訴我們長大了,要進入下一個更成熟、更精深的階段。進入職場之後,我們也需要各種表揚典禮,或是透過加官進爵的儀式,把「步步高升」的概念給具象化,以此來確認自己是有在繼續往前邁進的。
在眾多的「儀式」中,「結婚」大概是最重要的一個。從古至今,結婚不僅象徵兩人的愛情修成正果,也象徵著「成家立業」,人生從此進入一個穩定的豐收期,且此後的人生旅途也變得無比清晰:生小孩,養小孩,然後看著小孩上小學、中學、大學、結婚生子、含飴弄孫。整套人生旅程都給你鋪排好了,你壓根不必去思考下一個人生階段在哪裡,因為時間到了,你自然而然就會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我想,人類確實是非常依賴「儀式」的生物。如果沒有這些「儀式」的加持,恐怕我們都會活得特別慌張,不知道怎麼定位自己的人生,當然也就不知道下一段旅程在哪裡。
從前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因為「人生停滯」而陷入憂鬱。我身邊大部分的朋友都沒有繼續讀研究所,他們21歲畢業後就去實習,考教師,大概過個兩三年,幾乎都考上正式老師了;工作既然穩定,不必擔心經濟壓力,那距離結婚也就不遠了。而那個時候的我在幹嘛呢?一邊讀書一邊打工,論文又寫不出,看著身邊的人通通都在往前走,而我自己又在哪裡呢?那是一種人生徹底失去「定位」的感受,我找不到自己在哪裡,遑論下一站,我根本就卡在這裡動彈不得啊。
現在想來,二十幾歲的人生畢竟是容易的。即使你懷疑人生,也不會讓你懷疑太久,無論如何,時間總會逼著你繼續往下一個流程走(人生大概就是一個大型的趕過場活動吧)。研究所終究會畢業,接著找工作或適應職場的過程雖然也很辛苦,但咬著牙畢竟也就這麼撐過來了。雖然慌慌張張,但人生不就是這麼一站一站往前走嗎?
三十幾歲,經濟獨立,人生也累積了一些獨特的閱歷,每天都過得很忙碌,但也覺得自己創造了一些價值,這條路看起來是走得愈來愈穩了。沒有人知道,「焦慮」會特別嚴重的發生在這個時候。
看著以前的同學,小孩已經養到了第三個,今年要上小學了;從前那個情路坎坷的朋友,去年終於找到了穩定的交往對象,即將要結婚了。同樣的情況又再重複了一次:所有的人都在往前走,那我呢?我在哪裡?我的下一站又要往何方去尋?或者這樣問吧,四十歲的我會在哪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我的腦中一片空白,我不知道,也無法想像。
或許,眼前的日子可以一直這樣過下去,但是沒有「儀式」的人生原來是這麼可怕。沒有任何「儀式」可以來告訴你,你在往前走,你在進步——這樣的人生似乎就只是在往下墜了。
我也曾經嘗試過把自己的生活塞滿,用各種工作或活動來營造一種自己的生活很豐富多彩的假象,但那沒有用,忙碌過後的空虛令人痛苦,我沒有一種自己在「往前走」的感覺,只是感覺到自己在下墜。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我自己是多麼嚴重地被困在「往前走」的這個思維架構中,難以自拔。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說自己不想去過那種「被安排好的人生」,特別的不服氣,為什麼我的未來就一定要照著結婚、生子、帶小孩……等這一系列的階段來走?我要開創自己的人生啊!我要定義自己的未來啊!——實際上,出社會幾年你就會知道,「被安排好的人生」是多麼順當啊,你的一生都有指引,不用靠自己去摸索,這能撫平多麼大的心理焦慮,這能給人多麼大的安全感!
如果你問我,我也必須承認,如果我能走上這條「被安排好的人生」,應該會過得比較有方向感,就不用每天在這邊思考、焦慮、恐慌。我會有一個很明確的努力目標:我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要積極賺錢養小孩,要給他安排以後的學校,可能也要存錢讓他以後出國讀書……。我會感覺到自己在往前走,可能會活得很有動力,但為了這些事情努力奮鬥的我,會不會過得比較快樂呢?我不知道。
我感覺到,我這輩子的任務大概就是要來把「一個人的生活」給想個明明白白、透透徹徹的。不是把生活給填滿就叫做精彩,不是跟著大家一起走才叫做「往前走」,我不能依靠外在的社會給我座標——我得成為我自己的座標。
如果找不到燈塔,那你就得讓自己成為燈塔,大概是這個意思。
但是,沒有方向的漂流原來這麼困難。所有人的航行都有目標,但我好像沒有目標,我可以一直漂在這裡,就這樣漂下去……但星空總會有看膩的一天,想要靠岸卻沒有任何一個岸是屬於自己的,只能繼續漂,任憑海上的霧氣吞噬自己,也許終究無人相伴……。
於是我切切實實懂得了蘇軾說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什麼意思。一艘小舟擁有一整片江海,是無奈,是孤獨,但也是恩賜吧;漂流的人生既已註定,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順著洋流的方向,它往哪裡,我的「前方」,就是那裡了。
誰說一定要有藍圖才能前進?人生本來就沒有方向,「被安排好的路」不過是因為走的人多了,自然就被走出了一條路,此後人人都覺得非得走這條路不可;但走不了這條路的人,應該也不算迷失方向吧,但就是比較辛苦一點,得用自己的雙腳,走一條自己的路出來。我們的人生本來就沒有方向,你想走哪個方向,那兒自然就成了你的「前方」。
我仍舊期待,我會像漁夫一樣誤入桃林,發現從來沒有人發現過的美景;但若無緣,就這麼順著漂下去,看最後漂到哪個島,我就想辦法在那上面安個家,這也很好。說到底,我們本來都是大地山河中最不起眼的一粒微塵,分散逐風轉,四海皆是家。
—
【在防疫時代,重新思考生活】
厭世哲學家要開課啦!!這一系列課程,我命名為「哲學是一種生活風格」。我要嘗試的是:不想把哲學當成抽象的玄思,而要將哲學放回它所生長的土壤——也就是你我的「生活」中,來探討哲學對人類生活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觀點,又能如何指引我們當下的生活行動,甚至解答生存的困境。
👉講座詳細資訊: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aspx?classid=235
8.14 如果「無為」是對的,是否意味不必再努力?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0
9.25 如果「自然」是對的,文明生活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2
10.16 如果「神話」是對的,科學難道是錯的?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533
正式教師定義 在 代理教師比例逐年提高,14%的背後犧牲了誰? - 翻轉教育 的相關結果
每年五、六月的教師甄試,寥寥無幾的名額,讓正式教師門檻更難踏入,許多老師也因此成了代理教師,從國小到國中,代理老師占比高達14%。 ... <看更多>
正式教師定義 在 法規內容-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 的相關結果
一、兼任教師:指以部分時間擔任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以下簡稱學校)編制內教師依規定排課後尚餘之課務或特殊類科之課務者。 · 二、代課教師:指以部分時間擔任學校編制內教師 ... ... <看更多>
正式教師定義 在 【校園Q&A】你知道「正式老師、代理老師跟代課老師的差別嗎 ... 的相關結果
在公立學校的校園系統中,除了校長、主任、幹事這些行政職務外,你知道正式老師、代理老師跟代課老師的差別嗎? 代理代課有差別所謂的代理老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