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連兩天維持零確診,已166人解除隔離;藥局、衛生所19日起週日不賣口罩;研擬外送員、郵遞防疫準則;蔡總統登上《時代》雜誌分享防疫經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宣布維持零確診,台灣已連續2天沒有新增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目前確診案例維持395例,其中6例死亡、166例解隔離,其餘治療中。
■疫情平穩,陳時中:歐美、東南亞旅遊史者有兩種情形,一律入住防疫旅館
針對今日維持零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台灣近期的本土案例幾乎每天都是沒有、或1個確診,疫情看來是平穩,希望可以持續守好。
他指出,本週二(14日)已要求自18日起返台的民眾,入境前14天有歐美旅遊史,若出現下列2種情形,則一律入住防疫旅館,不能居家檢疫:
1.同住者有65歲(含)以上長者、6歲(含)以下幼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
2.無專用房間、專用衛浴設備者。
陳時中並表示,東南亞疫情看來有些「蠢蠢欲動」,加上地方疫情不夠透明,目前正研擬比照歐美旅遊史做法,未來有東南亞旅遊史的入境旅客,若符合上述兩項條件,也須一律入住防疫旅館。這項規範正研擬中,未來會正式宣布。
除了加強檢疫,如何找出無症狀感染者也是防疫難題。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直接抓出無症狀感染者很困難,但若這類人確實帶有病毒、會傳染給其他人,周遭就肯定會有人感染,甚至造成群聚。因此能做的是從有症狀者去調查,也許可以往回推找出無症狀感染者,不過目前台灣10例找不到感染源的本土案例,回推後都沒有發現無症狀感染源。
■空調讓病毒顆粒傳得更遠?張上淳:開放或密閉空間是關鍵
有媒體提問,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昨(16日)發表的研究指出,「超級傳播者可能比其他人傳出更小的顆粒,並且能透過氣流擴散到更遠的地方,造成更多人感染。」
張上淳表示,一般病人感染COVID-19後,產生飛沫顆粒大小是固定的,除非有做醫療處置,才有可能讓飛沫顆粒變得細緻。一般飛沫大小約莫會在1公尺內沉降,更細小的顆粒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更久,國外報告也提及說,若加上助力,例如空調的風,可以讓病毒顆粒飄得更遠,但會不會增加傳播,需要考量空氣流通的問題。
他表示,較好的做法,是盡量開窗、讓空氣流通,作用是稀釋掉空氣中懸浮的病毒或飛沫,「但若是在室內,密閉空間,用電扇來吹,就會把微粒吹得更遙遠,做法並不恰當」。
■台灣使用奎寧類藥物規範安全劑量
另有媒體詢問,巴西發表小型臨床試驗,11名確診個案使用較高劑量的奎寧類藥物6天後死亡。張上淳則指出,台灣目前確診者中,使用奎寧類藥物的患者,都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
他補充,若病人本身身體有狀況,使用奎寧類藥物,可能會引起心臟疾病相關的副作用。觀察其他國家在此次疫情中使用奎寧類藥物,劑量上有差異,有些國家會使用較高劑量,也有合併其他藥物治療。而台灣在使用前,已諮詢過平時常用奎寧類藥物的風濕免疫科專家以及藥物動力學專家,並已在治療指引中規範安全的建議劑量。
目前國內最新的臨床建議治療指引第五版中指出,主治醫師可在告知病人同意下使用奎寧類藥物,並詳列治療以7天為主、成人一天劑量為400毫克。林口長庚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郭昶甫說,風濕免疫科病人許多都是長期使用這類藥物,像指引中規定的只用7天、劑量也與風濕科標準建議相同,這樣的用法「可說非常安全」。
■確診者遺體仍有感染力,已做好適當防護
昨(16日)傳出泰國法醫疑似遭確診者遺體感染病逝。對此,張上淳表示,剛過世的病人,身上、衣服甚至生前碰過的床欄、床單都可能殘留病毒,因此若身邊的人沒有做好適當防護,觸摸這些地方,再碰自己口鼻,就有可能被感染。
張上淳也表示,台灣已經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來處理確診病人遺體。而處理遺體的人員、法醫與在醫院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三者都是一樣的防護裝備。
■讓藥局、衛生所休息,19日起週日不販賣口罩
陳時中說,口罩實名制至今已經2個月,負責販售口罩的藥局、衛生所一日都沒有休息,因此宣佈自19日起,週日都不會向藥局、衛生所配發口罩,店家可以休息不營業。他也呼籲民眾,可以盡量利用網路購買。截至今天中午,這一波網路預購口罩量已達220萬。
此外,針對衛福部與教育部研議,未來將配送口罩到中小學,直接由學校販售給學生,引起諸多家長與學校反彈,對此,陳時中表示,目前正不斷與學校、教育部溝通,大家都會犧牲一點,但希望找到最有效率且最方便的口罩販賣和配送方式。
■指揮中心研擬外送員、郵遞單位防疫準則
今天上午台北市美食外送產業工會於疾病管制署門口舉辦記者會,希望指揮中心正視疫情期間,外送員常在不知情狀況下,需送餐給正在居家隔離、檢疫的民眾,更可能形成防疫破口。
對此,陳時中回應,外送、郵遞員常會與不特定對象有接觸機會,容易接觸到居家隔離、檢疫者,確實難以排除風險,指揮中心近期將找外送員、郵局郵遞員等相關單位開會研擬準則。
「大致方向是想出辦法,能讓外送員等不接觸民眾,又能達成送達、簽收效果,也要考慮法律上的方式,目前不會考慮對民眾進行標記的方式,但要如何能雙方不碰面,又能收錢、簽收,會朝解決這樣的問題來努力。」陳時中說。
■蔡英文總統登上《時代》雜誌,呼籲全球合作、重申「Taiwan can help」
美國《時代》(TIME)雜誌最新一期主題為「尋找希望: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領航新實境」(FINDING HOPE:The TIME 100 community on navigating our new reality),邀請100位名人針對疫情撰寫專文,包括安潔莉那裘莉(Angelina Jolie)、達賴喇嘛等,蔡英文總統也受邀其中,文章主題為《台灣總統:我的國家如何預防COVID-19大爆發》。
蔡英文在文中指出,台灣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中,痛失了數十條人命,這個慘痛經驗讓政府及民眾在此次疫情初期階段就保持高度警戒。從去年12月就開始邊境防疫、1月開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於1月21日首例確診個案出現後,展開嚴密的疫調,追溯每個病例的旅遊及接觸史,防堵大規模社區傳染。
她表示,政府在疫情初期就接管口罩製造、分配,不僅擴增口罩生產線、加倍產能,更設計出一套配售口罩的機制,「讓台灣的醫院和民眾都買得到也負擔得起」,也「使台灣有餘力捐贈物資給疫情嚴重的國家。」
最後,蔡英文強調,台灣除了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醫療體系以及強大的研發能力外,也致力於資訊的公開透明並積極與民眾及國際組織分享。「台灣確實已有效遏阻國內疫情,但在國際社會,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場人道災難,需要所有國家的通力合
作。儘管台灣遭受不公平待遇,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之外,但我們
仍然願意並發揮我國在製造、醫藥與科技的強項,與全世界攜手合作。」文末並以「Taiwan can help」作結。(文/陳潔;攝影/中央社/郭日曉、報導者/余志偉)
#延伸閱讀
【空服員、看護、外送員等高風險群,疫情職災認定「看得到卻吃不到」?】https://bit.ly/2VAF2uj
【COVID-19三大希望之藥,台灣全數備戰到位──「法匹拉韋」台製藥原料啟動,東南亞多國都想要】https://bit.ly/3aAYFZv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正在尋找其他外送人員 在 BREAK POINT Facebook 八卦
真的是好心人!
雖然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可是卻這樣用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15162705177763/permalink/1251132528247441/
【失明前再看媽媽一眼】………………………
2016年1月15日晚上6點半,在浙江寧波冬日的寒風裡,一雙淺褐色的眼睛和一雙黑色的眼睛在焦急地互相搜尋。
目光對上的那一刻,兩個女人的眼淚同時湧出。衝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她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褐色眼睛的主人叫莫莉‧薩諾,來自美國西雅圖,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女兒繼承了她和丈夫金色的頭髮,小兒子的臉龐卻與面前的黑髮女人有幾分相像。
莫莉從未想過會如此順利地找到這個素未謀面卻無比熟悉的女人。
在過去的1年零8個月裡,莫莉和丈夫一直在試圖追尋這個黑髮女人的身影。他們仔細地收集線索,在大洋彼岸拼湊著她的模樣。幾經努力,他們終於走到了一塊兒。
「我真的捨不得,我是真的捨不得。」莫莉面前的這個女人,哭得不能自已,用雙手緊緊地握住莫莉的右手。幾年前,這個女人遺棄了自己的兒子,她剛剛知道,孩子後來被送到了福利院,隨後又被遠在美國的莫莉收養。
當兩個母親正在傾訴的時候,她們共同的兒子龍淼,正在9000多公里外的西雅圖的深夜裡,和姐姐米拉睡得香甜。
《相信我,這裡的每一句話都在說,你應該去找他們》………………………….
這一場千里尋親起源於一封信。
2014年5月的一個早晨,莫莉接到了來自美國收養機構的電話。「我在這一行工作十幾年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一封信,其他的頂多是在小紙條上留下一兩句話。」工作人員的聲音略帶激動,「相信我,這裡的每一句話都在說,你應該去找他們(孩子的親生父母)。」
那是莫莉把養子龍淼接到美國3個月後,這個30歲的年輕媽媽想起來,她曾通過收養機構,向龍淼原在的寧波恩美兒童福利院索要更多龍淼的資料。
一封信的掃描件傳了過來。在這張A5大小的格子紙背面,寫著密密麻麻的漢字,還有好幾處塗抹錯字的痕跡。龍淼被人發現時,這封信出現在他的襁褓裡,信是孩子的親生父母所寫,字跡歪歪扭扭。
他們給了孩子黃色的皮膚、烏黑的頭髮和漂亮的眼睛,卻沒能給他正常的聽力。
字裡行間滿是悲痛和絕望。大兒子天生失聰,醫生說要做人工耳蝸,可是他們的經濟條件很差,「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龍淼出生後,竟又同樣失聰。親生父母在信裡乞求:「求求你們,救救這可憐的小生命吧。」
從那一天起,莫莉和丈夫就決定,尋找大洋彼岸這對陌生的中國夫妻。
2016年1月12日,莫莉第二次來到寧波。
莫莉上一次來到這裡是在2014年2月,來接養子,一名被遺棄在寧波某社區門口而後被送到福利院的聾人棄兒。以入院年份的生肖為姓,孩子被福利院取名為「龍淼」。
莫莉是一名手語翻譯,她的丈夫是一名聾啞人。他們聽力正常的女兒米拉出生後不久,莫莉開始為她尋找一個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他們希望是一名聾啞兒。
像莫莉夫婦這樣來中國收養殘疾兒童的美國家庭不在少數。自1992年對海外開放兒童收養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送養國之一。目前,美國家庭共收養了數萬名中國兒童,其中約有八成是「特殊需要」兒童,這些兒童先天殘疾或出生時患有嚴重病症。
就在莫莉張羅著收養孩子的同時,寧波恩美福利院決定為龍淼提交涉外送養的申請材料。龍淼被診斷患雙耳極重度感音性耳聾。
在這個收留著200多名棄嬰的福利院裡,幾乎沒有健康嬰兒。
「他就是我的兒子!」2013年7月,在網頁上看到淼淼的第一眼,莫莉心裡「咯」一下就愛上了他。
照片上的淼淼穿著黃色的衣服在地上爬,睜著天真無邪的大眼睛,小嘴微張,肉嘟嘟的小臉蛋可愛極了。斷斷續續地看了好長時間,還從來沒有哪個孩子讓莫莉有過這種「被擊中」的感覺。
終於,在2014年,莫莉到了寧波。
見到龍淼之前,莫莉按家族沿用「本(Ben)」的習慣為他取名為「貝內特(Bennett)」。身為聾啞人的丈夫克里斯,還給兒子起了一個手語的名字。在為淼淼錄製的視頻裡,他把右手放在臉頰邊,中指和拇指捏起,像是在捋小貓的鬍鬚,模擬淼淼的中文名字發音。
「你好,喵喵,我是爸爸。」他無聲地跟兒子打招呼。
《聾盲人士可以做任何事情,這個病不會限制兒子的未來》……………………………..
一晃兩年就要過去了,龍淼已經完全適應了西雅圖家中的生活。莫莉說,聰明的龍淼學手語很快,現在已經能與家人、鄰居順暢地交流。
莫莉有時會給兒子看他在福利院時的照片,孩子會皺著眉頭用小手熟練地比畫著問:「爸爸媽媽你們去哪了?姐姐去哪了?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
「我們那時候正在找你,一直在努力地找你呢。」莫莉和丈夫一遍一遍地安慰他,「找到你之後,我們就接你回家了。」
這樣的幸福時光沒有持續多久。
去年聖誕節前一天,莫莉接到兒子的主治醫師的電話。醫師向莫莉宣布了一個不好的消息,龍淼被查出患有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先天性聾視網膜色素變性綜合症,又稱「烏謝爾綜合症」,並且是最嚴重的一種。患者到10歲左右會出現視力障礙,20歲左右就可能完全失明,目前的醫療技術對此病無法干預。
「我寧願醫生是在聖誕節過後而不是聖誕節前一天告訴我這件事。」莫莉苦笑著說。
這個年輕的媽媽接觸過很多烏謝爾綜合症患者,對其症狀多少有些瞭解。聽到醫生的宣判時,她忍不住大哭起來。
丈夫克里斯得知消息,鎮定地抱緊妻子,安慰道:「沒事,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我們可以讓他做得更好。」
莫莉認識的烏謝爾綜合症患者中,有人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有人自己開公司,有人是波音公司工程師,有人哈佛畢業後在華盛頓當律師。「當然,也許不能當消防員。」這個外向的金髮女人又眨著眼睛補充了一句。夫妻倆相信,哪怕失聰又失明,兒子依然會很強壯,很聰明,會擁有一切他想要擁有的東西。
不過,這個年輕的媽媽也深知,殘疾人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就像她「在事業上很成功」的丈夫一樣。克里斯是微軟的高級工程師,本身就是給兒子的絕好示範。
「烏謝爾綜合症的確診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世界末日。作為一個媽媽,你總是希望你的孩子擁有一個容易一些的人生。他已經有一個艱難的人生了,」說著,莫莉的聲音又哽咽了起來,「他才3歲多,已經經歷了那麼多不幸的事情了。」
莫莉希望,兒子在失明之前,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親生父母,留下一些視覺印象。
通過兒子親生父母留下的信,這個年輕的媽媽知道,兒子還有一個哥哥。鑒於烏謝爾綜合症是遺傳性疾病,兒子的哥哥可能也有病,需要儘早去檢查。
一場漫長的尋親開始了。莫莉給福利院發過郵件,打過電話,又通過朋友聯絡到寧波的一個熱心人。當地媒體幫忙聯繫了當年接案的派出所,還找到了當年發現龍淼的社區警衛。在尋親的路上,淼淼親生父母的形象在莫莉腦海中愈發清晰。
2016年1月12日,莫莉再次來到寧波。為了這次出行,她提前半年就訂好了打折的機票和酒店,還預約哥哥做她的旅伴。身材嬌小的她和哥哥各自背了一個巨大的登山包,從西雅圖飛了10個小時到上海,又轉高鐵抵達寧波。
在寧波,莫莉一一拜訪了這些幫過她的人,並詳細問了兒子被發現的細節。
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莫莉一邊流淚一邊說:「如果找到了親生父母,我想告訴他們,我們並不怪他們。我們理解他們,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無力照顧淼淼。我們希望能夠讓他們看到,孩子現在很聰明、很健康,被愛著,過得很好。」
轉折在兩天後出現。一名當地記者聯繫到了寧波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聽力篩查診斷中心,那裡承擔著寧波所有新生兒聽力異常的全面檢查工作。有一名醫生找出了龍淼當時的病例。按照記錄中的聯繫方式打電話過去,對方正是淼淼的親生父母。
生母與養母見面後抱頭痛哭。片刻後,龍淼的親生母親掙扎著向莫莉跪下。
龍淼的生父和生母當年在寧波打工。因為大兒子失聰,他們想再生個兒子,希望他長大了能照顧哥哥。第二胎生下來是個女兒,第三胎就是龍淼,也被診斷出失聰。
醫生建議給小兒子裝人工耳蝸,不然會耽誤孩子。而他們當時渾身上下只有600塊錢,「5年都掙不到裝人工耳蝸的錢」。
夫妻二人決定把孩子放到高檔社區附近,希望被有錢人收養。在送兒子走之前,妻子還為丈夫代筆寫了另外一張紙條:「寶貝對不起,我們是一對沒用的人,希望你能遇到一位好心有愛心的有錢人來幫助你。」
那天早晨,生母把孩子包裹好,放了幾件衣服、一個奶瓶、一包奶粉,還有一個保平安的紮著紅繩的銅錢。生父和他的兄弟騎著電瓶車把孩子帶離了哭成淚人兒的母親,放到社區門外一輛寶馬車旁邊。他們躲在一邊,直到看到兒子被人發現並報警後,才抹著眼淚離開。
「是我們上輩子積德,才給淼淼換來你這樣的媽媽。淼淼跟著我們只有受苦的命。」生母對養母說。他們拚盡全力供大兒子入讀了聾啞學校,但是由於不會手語,夫妻倆跟大兒子幾乎沒有交流。
莫莉感謝龍淼的親生父母賦予龍淼生命,感謝他們讓她擁有了一個聰明漂亮的兒子,並且安慰他們:「兒子會有很好的發展。」龍淼的親生父母略感寬慰。
遺棄了孩子之後,淼淼一直是他們心頭的擔憂。看到外面有小孩在乞討,他們就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會變成這樣。生父還做過噩夢,夢裡面淼淼孤零零地躺在街上,一動都不動。直到看著莫莉手機裡淼淼的照片時,他們才徹底放下心來。
一個說「他下巴像哥哥」,一個說「怎麼變黑了」,夫妻倆都笑了出來,眼淚卻像斷了線的珠子。
(摘自《讀者》雜誌2016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