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單則推薦】
就在奧地利進入為期一月的封城前夕,11月2日晚間8點在首都維也納市中心的猶太教堂附近,發生了一起4死22傷的恐攻慘劇。凶嫌是一名具有奧地利與北馬其頓雙重國籍的20歲年輕人,曾因為試圖前往敘利亞參加聖戰而入獄接受「去激進化」的再教育計畫。但是他成功地讓法官相信他已經放棄了聖戰信仰而獲得提前假釋出獄。
奧地利近四十年來沒有發生過恐攻事件。但是2018年因為驅逐了40名伊斯蘭的伊瑪目以及關閉了七座被認為散播激進言論的清真寺,而成為伊斯蘭激進份子的攻擊目標。2019年維也納警方曾經破解了一起耶誕市集的恐攻計畫。
但是奧地利政府也承認情報部門的嚴重失誤,未能即時回應來自斯洛瓦克當局關於凶嫌稍早購滿犯案武器的訊息。維也納總理庫茲已獲得了德法的支持,將在歐盟11月的峰會上,推動歐盟各國聯合防恐的議程。
維也納慘劇延續了在法國一系列的恐攻事件,重疊呼應。令人擔心是ISIS重啟恐攻趨勢,更不能排除歐洲跨國恐攻密謀串聯的可能性。
上週五馬克洪主動接受中東最具影響力的半島電視台專訪,透過阿拉伯文翻譯向穆斯林世界解釋法國嘲諷漫畫的言論自由,希望能藉此化解由土耳其發起的,穆斯林世界對法國的杯葛行動。
法國各界普遍肯定馬克洪化解誤會的努力,但是在網路時代斷章取義的誤解只會被放大,也更容易被極端激進份子操縱和工具化。歐洲必須要面對第二波疫情與日益增加的恐攻威脅,看不見盡頭的疫情,和確定會再次發生的恐攻,是歐洲2020冬天逃不掉躲不過的宿命。
{內文}
11月2日星期一晚上8點,當奧地利正在享受第二波疫情,為期一個月的封城前夕,最後幾個小時的自由。
(新聞片段)
多起槍聲在維也納的市中心響起,快逃進來,有人中槍了,(星期一)晚上八點多一點,維也納遭到恐攻襲擊,在街道上的路人試圖逃跑,但是他們也不知道要能逃到哪裡去避難
(恐攻發生地點居民)
他走到那個角落的酒吧前,開槍之後往上面那條小巷,巷子裡就是猶太教堂
但是在混亂中,根據目擊者報告,一共在六個不同地點都有槍聲,包括歌劇院和猶太教堂附近,一名腰間戴著假炸彈的年輕人迅速被警方擊斃,從第一起槍聲響起到擊斃恐怖份子只花了9分鐘,但是傷亡慘重。
(奧地利內政部長/KARL NEHAMMER)
是一名具有雙重國籍的20歲奧地利公民,也是北馬其頓人,奧地利內政部長也證實,這名20歲年輕人是一名單獨行動的孤狼,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支持者
(奧地利總理/庫茨)
當然不能排除兇手反猶太人的背景,特別是因為這次恐怖襲擊發生的地點
ISIS週二在其專屬頻道上發表聲明,宣稱維也納的攻擊是ISIS旗下戰士所為。
(伊斯蘭研究專家/Mohamed Sifaoui)
奧地利已經有100人加入了ISIS行列,對於只有900萬人口,甚至更少的一個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這個比例非常可觀
奧地利並不在近十年遭受恐攻的歐洲國家裡,為什麼維也納會成為激進伊斯蘭教徒
攻擊的目標。
(新聞片段)
奧地利是否也成了恐怖份子的標靶,去年維也納破解了一場,瞄準聖誕節市集的襲擊,維也納的大教堂也是恐攻目標被捕嫌犯是三名車臣人,他們聲稱是伊斯蘭國的成員
2108年奧地利保守黨政府,驅逐了40名伊斯蘭的伊瑪目,並關閉了被視為散播極端主義言論的七座清真寺,聯邦總理庫茨曾多次聲明,剷除國內伊斯蘭激進團體的堅定立場。
(巴黎政治學院地緣政治學教授/Frederic Encel)
為什麼是維也納,因為因為這是一個代表了幾世紀以來,保守而信奉基督教的歐洲首都,我們可以想像,這是透過奧地利來攻擊歐洲這個目標
從10月16日法國中學歷史老師,被斬首到穆罕默德誕辰日當天,發生在法國尼斯聖母院的恐攻,接著是維也納封城前夕,猶太教堂附近的慘案,這些恐攻極為明顯地重疊呼應。
(奧地利內政部長/KARL NEHAMMER)
我們進行了多次搜查逮捕了14人,我現在可以提供更多細節,他們年齡在18至28歲之間,都具有移民背景,他們不全是奧地利公民
最令奧地利人驚駭的是,這名只有20歲的兇手,曾經因為試圖前往敘利亞,而接受「去激進化」的再教育計畫,但是他成功地矇騙了司法部門,甚至當時他的律師,讓所有人相信他放棄了聖戰信仰。
(恐攻凶嫌律師/Nikolaus Raft)
去年我覺得他看起來毫無危險,就像一個還在尋找自我的青少年,我弄錯了,法官也弄錯喔了,負責「去激進化」對他進行再教育的組織也弄錯了
但是最嚴重的失誤,並不是決定讓兇手提早出獄。
(奧地利內政部長/KARL NEHAMMER)
斯洛伐克特勤局曾向BVT(奧地利情報機構),提供了凶嫌恐攻發生前幾個月,試圖獲取武器的資訊,但是在隨後的步驟中情報通訊出現了問題
忽略了斯洛伐克所提供兇手試圖在鄰國購買彈藥的訊息,是奧地利情報機構最嚴重的失誤,奧地利總理庫茨已經積極尋求德國政府與法國總統馬克洪的支持並將於11月中旬的歐盟峰會,提出聯合性的歐陸反恐倡議。
(歐盟執委會發言人/ERIC MAMER)
歐洲這個家庭堅決支持奧地利,我們將不懈地同恐怖主義鬥爭
而且在10月31日萬聖節的前一天,法國中部大城里昂市中心的希臘東正教教堂,再度發生恐攻,一名恐怖份子開槍打傷一名牧師之後逃跑,0根據目擊者指出兇嫌在開槍前大喊著「阿拉真主至大」( Allahu Akbar)。
(法國總統/馬克洪)
我認為這次的攻擊絕不是無辜的,它表明了我們的敵人渴望攻擊歐洲所代表的價值,這片象徵自由文化和價值觀的土地,因此我們不會屈服
堅持強硬面對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馬克洪,在上週五尼斯發生恐攻之後,破天荒接受了阿拉伯半島電視台,長達一個小時的獨家專訪,馬克洪希望藉此能夠化解,由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發起,動員阿拉伯國家以及伊斯蘭世界集體杯葛法國的危機。
(法國總統/馬克洪)
我理解並尊重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一個人可能會對這些漫畫感到震驚,但我永遠不會接受一個人,因為這些漫畫而合理化他的暴力手段,我將永遠捍衛在我的國家裡,
言論 寫作 思考和繪畫的自由
法國各界普遍肯定馬克洪化解誤會的努力,更何況通過社交網路不單單是放大了誤解,也更容易被極端激進份子操縱和工具化,但是在遜尼派禁止任何代表先知的聖像呈現,與法國的漫畫傳統以及其一切皆可嘲諷的文化背景之間,有一道何止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法國內政部長/達曼南)
我們不斷的在增加需要被保護的人數,例如記者
(女記者)
那為什麼在(2015查理週刊恐攻案)開審期間還發生了兩次恐攻),女士,問題不在我們是不是還會再有一個恐攻,而是什麼時候
歐洲在第二波新冠疫情的危機下,還要同時面對伊斯蘭極端份子恐攻的雙重威脅,就像看不見盡頭的疫情,下一場不知道是何時何地,有可能是隨時隨地發生的恐攻
是歐洲逃不掉的惡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9XAwF4D18
以下是完整版【美國大選特報】2020.11.07《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oABwE0NE8
歐耶老師學歷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八卦
【救總的空飄口糧】
你見過嗎?43年前投往大陸的救濟品
在你我的成長記憶裡
對救濟大陸同胞方式仍記憶猶新
空投、空飄及海漂
藉著這三種方式
把營養口糧、衣物、收音機、手表等
日用品及畫冊等投送大陸
而空飄口糧
只聽說過卻沒真正見過
分享1976年的慰問品照片
一起來回顧
包裝打印文字:
請轉送受災同胞
中華民國各界慰問大陸災胞慰問品
大陸同胞受災難
祖國同胞送口糧
救濟糧
隨檢隨吃
內裝:
營養餅乾二包
牛肉乾一包
薑糖一包
圖說:每份投往大陸空飄口糧中,包含營養餅乾二包,牛肉乾一包及薑糖一包
報別:聯合報
日期:1976/9/4
#怕你餓
#怕你冷
#怕你瘦
#時代的眼淚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節錄
【1976-09-06/聯合報/02版/】
救總製交大批口糧 飄送大陸災區
【台北訊】六十萬份代表祖國同胞愛的口糧,已由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轉交國軍執行空飄單位,即日起飄送至大陸各地震災區。
由行政院退除役國軍官兵輔導委員會斗六食品工廠製造的口糧,每份包括營養餅乾二包,牛肉乾一包,薑糖一包,由於經過特殊處理,可長期保存,並易於攜帶。
救總表示,自七月廿八日以來,大陸各地連續發生地震,食物空飄的行動將應大陸災胞的需要,繼續執行下去。
******************************
【2009-11-26/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感時篇
從前有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
──歷史會向人展示萬事萬物變化之不可思議
【張作錦】大陸江蘇省一個千人採購團日前到台灣,採購物資美金41.3億元,折合台幣約1342.25億元。受國際金融海嘯衝擊,台灣經濟正「嗷嗷待哺」,媒體稱這個採購團是「江蘇來的聖誕老人」。
看到報紙、電視熱熱鬧鬧的談這件「盛事」,不知為什麼,教我想起當年一個機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那種時空倒錯和興衰隆替的滄桑感,在心頭久久不去。
救總成立於1950年4月4日,理事長是國民黨中常委「反共強人」谷正綱。它名義上是民間團體,但政府撥款補助,也有美援,民眾看電影每張票要捐五毛錢給救總。
救總利用空投、空飄和海漂等方式,把食、用物資送給「大陸苦難同胞」。首次空投在1950年5月8日,以七萬斤上等蓬萊米,分裝成三千五百袋,每袋二十斤,都附有蔣總統〈告大陸同胞書〉。空投地區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分。因空投有風險,以後多使用空飄和海漂。
毫無疑問的,救總也是一個「政治作戰」機構,它的工作目標之一是號召大陸人心。大陸建政之初,人民「一窮二白」,加上三年饑荒,稱「災胞」並不為過。救總送去的物資,要是他們真能收到,也算不無小補。後來大陸逐漸富足,加上國際和兩岸的時移勢易,救總的功能不再,2000年改名「中華救助總會」,逐漸被人遺忘。
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率團到台灣,受到走紅地毯的歡迎。連戰與他手牽手,王金平出席歡迎會,江丙坤款宴,台灣首富郭台銘代表台商向他鞠躬致謝。未來大陸各省都要組團來台採購,這類歡迎場面以後會常有。
綠營對江蘇團充滿戒心,說這將掏空台灣高科技產業,指「中國正在柔性統一台灣」。但是一向被視為精明幹練的台灣企業家,認為不與大陸合作就很難融入亞洲甚至世界市場。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報告指出,台灣經濟的主要出路,在於擴大與中國大陸合作,但「時機已經延誤了十五年」。十五年前就是1994年,李登輝執政,1996年他發表「兩國論」,提出「戒急用忍」;2000年後陳水扁執政八年,更完全扼殺了台灣藉大陸崛起而發展自身經濟的機會。
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已「超英」、「超德」、「超日」,正在「趕美」。歐巴馬訪北京,姿態之低,令人「印象深刻」。媒體評論說,美國承認了中國的國際力。
台灣已與大陸簽訂MOU,正磋商ECFA,「與大陸合作賺世界的錢」是否毫無風險?很難鐵口直斷。但反對的人已經反對十幾年了,經過如此長期的「深思熟慮」,今天總該提出比這更好的、更安全的方法來,不能讓台灣企業一直在「反對」中坐等衰亡。何況,他們背後還有兩千三百萬人的生計與前途。
誰知道呢?若干年後,台灣一位老師告訴學生,「從前,台灣有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孩子們會不會偷偷的笑,覺得這是伊索寓言或天方夜譚?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史景遷曾說:歷史的一項功用,在於提醒世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能夠不可思議到何種程度。
歐耶老師學歷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八卦
※ 2015.02.08 觀點—《每日電訊報》Alistair Heath ※
拒斥自由思考,英美大學沉淪
——英美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遭左派把持,漸趨封閉、劃一
曾經有一度,不是那麼久以前,西方大學代表著西方文明的精華。西方大學掙脫過去狹窄的神學取向,在二十世紀大步前進,一心致力於研究、辯論、與學問。當西方大學最傑出的時候,它們是多元文化的燈塔,世界觀往往比整個社會都開明進步,最偉大的思想家也以大學為家。
然而好景不常,除了少數依然傑出卓越的大學以外,現在絕大多數的學府慢慢地回歸到它們在十九世紀以前的角色,傳播著單一、限制個人思想自由的世界觀,不再讓年輕學子接觸到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爭論,藉以開啟他們的心靈,而是膽小失志,一味討好具有破壞力的積極人士,後者認為大學的教學內容應受到嚴格的控制、不應該挑戰既有的觀念。大學不再探索新知,反而生產出重覆、了無新意、沒人想讀的研究論文。
當然,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醫學等學系還是有出類拔萃的研究出現,真正的危機出現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部門。整體而言,英國與美國大學的校園氣氛,變得愈來愈專制、不理性,非科學領域的研究,陳腐到令人震驚。
德瑞克‧包克(Derek Bok)的《美國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一書,引起諸多爭議。書裡談到許多令人吃驚的事實,不只適用於美國,也適用於英國的高等學府。例如:98% 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論文,從來沒有被後來的研究所引用。社會科學也好不到哪裡去:75% 的論文不再被後來的研究者顧盼。這些論文顯然不是包含可疑的統計數字、就是採用的典範有問題、或者一味執著於無關緊要的枝節問題。全世界的學術期刊,現在多達十萬種——「不出版就滅亡」(”publish or perish”)顯然早就失去了控制。這麼多聰明人的時間、這麼多學生的金錢,這麼可怕的浪費。
這麼多研究論文石沉大海、消失無蹤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它們在意識形態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大專院校在政治上幾乎完全與社會脫節。絕大多數的教授講師都是左派,其學術上的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一個封閉的環境裡,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擴大,使其他人認為那樣的觀點就是事實的全部)比推特(Twitter)更加令人窒息。
根據格羅斯(Neil Gross)與席門思(Solon Simmons)的統計,只有 9.2% 的美國教授是保守派,44% 則自稱自己是左派,46% 自稱是溫和派。在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的領域裡,他們發現民主黨與共和黨之比是 19:1。這個數字之所以沒有更往左的光譜移動,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商學與醫學教授都傾向保守,才把它平衡掉。假如作一個歷史性的比較,1972 年時,美國大學裡的保守派學者是 28%,當時就被認為太少,現在更是每下愈況。
英國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學院變成(左派)傑若米‧寇賓的工黨的主要地盤,少數保守傾向的講師往往只能隱瞞他們的看法,以免他們的升遷機會遭到破壞。
自然地,校園整齊劃一的意識形態,早就向教室外面移動。美國大學現在被另一波極端的政治正確浪潮包圍,我們自己的學府也染上同樣的病。有些大學甘受霸凌,企圖禁止想法不同的學者前來發表演講,不顧大學經驗本來就是要讓學生接受不同觀點的刺激。它們的目標是不准任何可能讓某些群體感到不快的演講者上講台(non-platforming)(然而宣講共產主義,可能讓年輕資本家感到不快者,不在此限)。校園裡面目前最危險的新觀念是所謂的「觸發警告」(trigger warnings):大學的老師們必須先警告十八歲、二十歲的學生,教材裡面可能含有觸發他們焦慮或恐慌的意見與看法,他們最好前往「安全空間」(safe spaces),以免接觸到這些教材。其目標當然是把世界消毒。
例如,白金漢大學的格利斯教授(Anthony Glees)在倫敦大學的研討會上企圖討論反恐策略時,遭到極左學生嗆聲威脅。對於不同的觀點,一整代的學子連聽都不想聽,遑論思辯。尤有甚者,在校園裡成為學生攻擊目標的,不只是中間偏右的學者而已,新左派霸道到連自己人也都不放過:(以《女太監》一書聞名的)吉曼‧基爾(Germaine Greer)因為她對於跨性別女人的觀點與左派主流不同,卡地夫大學學生就發起抵制運動,企圖禁止她來學校演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院怎麼可能指望社會把他們當成一回事?過去有一度,大學校園影響政治的走向;今日,校園成為憤怒的旁觀者、巨型的左派內容製作工廠,與現實脫節。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辯論是在大學的殿堂裡面發生的。凱因斯寫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是在劍橋的校園裡。海耶克在倫敦政經學院寫出他著名的《邁向奴役之路》。芝加哥大學在 1970 年代、1980 年代所發展出的觀點,乃是柴契爾式反革命的基礎。然而,今日的大學對於金融海嘯幾乎無話可說。事實上,自從 2010 年以來,每一個領域裡面的每一個新政策,都與大學校園無關,而是要歸功(或歸罪)於政策顧問、公務員、智庫研究員、遊說團體、軍隊、甚至記者。
前(英國)教育大臣高文浩(Michael Gove)的團隊曾主張:過去五年裡面,寫作部落格的老師對於政策的貢獻,比全部大學教育系加起來都來得多。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理念,是在大學之外的地方發展出來的。財政部的賦稅與支出的更動,也是一樣。英國是否應該離開歐盟的辯論,沒有學者的貢獻;對敍利亞與恐怖主義的策略,也是一樣。這樣很令人遺憾,各級政府如果都能夠得到第一流學術頭腦的幫助,他們所犯下的錯誤自然會減少。
為了國家與學生,我們的高等學府有義務振作起來。它們必須把焦點再度轉回教學與真正的研究。它們也必須在思想上更加多元,聘僱擁有不同政治觀點的學者。允許自由思考、自由發言,才是促成進步的最佳道路。但我們的大學居然會忘記這樣根本的真理,真是令人不敢相信。
== 英美校園新流行語 ==
微侵犯(Micro-aggression):沒有惡意的用字遣詞,說者雖無意,聽者卻有心,後者可能把該詞彚解釋為暴力行為。
觸發警告(Trigger warning):如果教材中含有可能讓學生不快的內容(trigger upset,觸發學生不快),老師或教授必須事先做出警告。 一些大學現在已經把一些書列入觸發警告的名單: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觸發學生不快之處:性侵害);費茲傑羅《大亨小傳》(觸發學生不快:自殺、家暴、暴力描寫太直白)
安全空間(safe space):一個提供學生避難的房間,他們可以在裡面自由發言,不怕遭到「微侵犯」。另外一種解釋是,藉著禁止異見學者上台演講,由此創造出學生感到安全的空間。
http://www.telegraph.co.uk/…/A-refusal-to-think-freely-is-m…
圖:卡地夫大學學生發起運動,企圖禁止吉曼・基爾來校園演講,因為她認為跨性別的女性不是真正的女性。
歐耶老師學歷 在 歐耶老師 - YouTube 的八卦
完整版上囉請看: https://youtu.be/-gWFrxZZFpM 謝謝團隊的昀真(南瓜) 剪接製作 本段演出為二三喜劇(two three comedy) 主辦2022.07.23焦點之夜歐耶老師演出的部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