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廈最美麗的一刻]
香港尖沙嘴有一楝大廈叫「重慶大廈」,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把這裡拍攝成罪案溫牀,中文大學的人類學家麥高登寫了一本巨著《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重慶大廈》談的是在一個細小的樓宇中,住了多種族的人士,經營各種生意。但本地人路經這裡,除了入去大堂光顧兌換店,或上樓吃咖喱,未必了解這地方。
我在大學教授新聞寫作,若學生知道採訪功課是訪問「居港南亞裔人士」,他們有時反應頗負面:「覺得溝通不了」「對他們印象不佳」。
為甚麼呢?香港雖然是國際社會,但外藉人士中,歐美人士得到尊重,南亞裔人士(來自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在近年香港被部份媒體描繪為「假難民」「罪犯」。
加上上周三,和平遊行的籌辦組織民間人權陣線的召集人岑子杰,不幸在街頭被人襲擊重傷,頭破血流,嫌疑犯人為南亞裔人士,有人擔心今日的遊行(10月20日),會不會有人在南亞裔人士聚居的尖沙嘴區進行報復?又或者借用這件事,攻擊南亞裔人士或建築物,嫁禍給這場反修例運動?
香港有一批少數族裔人士,自父輩甚至祖父輩已來港,他們是第二或第三代生在此地的人,他們在香港的學校讀書,或許未必能看或寫中文字,但會說流利的廣東話,即使他們偶爾回鄉探親,但覺得最有感情的是香港。
「對他們來說,在全個地球,只有一地方可以稱為屋企,就是香港。除了是香港人,他們已想不到另一個身份。」協助一批土生土長的南亞裔少年渡過生命難關的社工王惠芬形容。
看到岑子杰事件,第一時間有反應的兩個人,就是王惠芬帶大的兩名「好兄弟」:兩人都是三十來歲,分別是拿到社工學歷的Jeff(Jeffrey Andrews),和做手機貿易的KK(Khalid Khan)。他們這對沙煲兄弟自三歲已在幼稚園認識,一起讀書。
一個做社工,另一個營商,兩人的辦公室也在重慶大廈。Jeff的父輩來自印度,他是基督徒,口才了得;KK是虔誠回教徒,父輩來自巴基斯坦,較內向,但由於經常於回教社區做義工,例如宴請窮貧人士吃飯,在回教圈子得到尊重。
兩人得悉岑子杰事件後,立即思考可以做甚麼,化解社區可能出現的誤會,他們構思於今日大遊行的日子,在重慶大廈門口開一個派對,向遊行人士免費派冰水,有尼泊爾裔的土生香港女士在門口派蛋撻,路過的遊行人士都很受落,有人上前跟南亞裔朋友握手以示支持。
在早上十一時,已有二千支水預備了,原來有租戶及巴基斯坦的長輩捐了二千元讓大家買水,重慶大廈的管理處亦免費提供冰粒。Jeff拿着咪高峰問大家:「以後大家驚不驚重慶大廈?」(眾回應:不驚!)「以後大家仲驚不驚南亞人?」(眾答:不驚!)管理員嘖嘖稱奇,眼珠瞪大小聲說:「很融洽,沒事發生,真神奇。」
最奇怪是,有幾位黑衣青少年走到重慶大廈內駐足,我問,你們為甚麼來這裡休息?若不是有這個活動,你們平日會不會到重慶大廈?一名黑衣蒙面少女坦言,以往從不敢走進這裡,今日卻覺得沒問題「你知道,現在這個時勢,入店吃飯也要小心,不知道這裡的人是否歡迎我們嘛!」;另一名黑衣少女則回答沒擔心過:「我在示威前線,看過好幾位南亞手足啦!」
社工王惠芬坦言,很多土生南亞少年,因為學習中文面對困難,有時會失學,甚至會走上吸毒或結交損友的歧途。像他遇上KK,當時他讀到中四就輟學,第一次相遇,少年KK因為自己親兄弟經常走去替王惠芬做義工,他不明白,於是去唬嚇她,王惠芬偽裝古惑仔口吻回應KK,才發現原來這位巴基斯坦背景的少年非常純品,只是讀書困難,染上惡習才走了歪路,從此兩人不打不相識,現在是好友。
現在KK已有自己事業,更是三個孩子的爸爸,他更特意把孩子送到本地的學校讀書,接受一般香港人的教育。有同鄉笑他傻,覺得他應該送孩子到南亞裔較多的學校讀書,會比較容易,但他執意這樣做:「希望孩子可以受教育,比我讀更多書,識講識寫中文,更能投入香港社區。」
今日最動人的一刻,是重慶大廈一眾朋友站在門口,一起高歌一曲Beyond樂隊的《海闊天空》,廣東話歌詞流利得很,遊行人士很受落。Jeff嗌咪:「我哋都係香港人!係唔係!」(眾回應:係!)一名在場做義工的物理治療師表示,他在尖沙嘴區出入多年,「從沒看過重慶大廈的氣氛可以如此歡樂,和街上的人打成一片,真係體現咗多元包容的香港精神。」
帶了一對五歲孖仔孖女來遊行的李生李太,在重慶大廈外觀看良久,「香港人很有智慧,有人想我們和南亞裔的人敵對,我們就往相反方向發展,我還有一個大女兒今天沒有來,她讀書的學校,有南亞裔同學,我發現他們有時比香港人更香港人。」
重慶大廈不遠處,就是KK經常去做祈禱的清真寺,重慶大廈的眾人向群眾表示:「多謝大家尊重我們的清真寺!」因為曾經擔心有人會立心不良,今天去搞破壞。所以同時間,已有幾位蒙面黑衣示威者,和幾位年長的老人,拿着手寫的英文紙牌站立在清真寺外,上面寫着「示威者一定不會破壞清真寺及重慶大廈」,「別怕我們,我們在守護這裡,怕有別人搞破壞」。
沒有人想過,下午四時半,清真寺真是受到不禮貎對待.警方派出的水炮車經過寺外,當時寺外沒有人向警方進行衝擊,只有守護的人士,和急速回到寺內的信徒,但警方卻向清真寺的門口及鐵閘方向發射藍色液體,把寺廟染藍。
於香港一直致力服務少數族裔的機構香港融樂會表示,當時印度協會前主席Mohan Chugani,融樂會總幹事張鳯美及一名巴基斯坦裔的會員,及多位民眾被射中不適送院。而清真寺亦被水炮車液體污染,這件事令坊間震驚,登上各大國際傳媒。融樂會指出:「警方以藍色水劑染污清真寺設施,乃侮辱宗教場所及侵擾宗教自由,要求道歉,並向公眾交待。」
當大家得悉清真寺被染藍,一小時內,一批熱心市民,包括穿示威者裝束的人士,旋即趕到清真寺自發以清水,毛巾及掃把替清真寺清潔被污染的設施,畫面讓人動容。相反,警方在多個小時之後,才派人探訪寺方,有便衣警察拿毛巾抹欄杆五分鐘後離開,官方聲明表示,顏色水「誤中」清真寺。
本身回教徒的KK說:「很多陌生人從沒進入過清真寺,但示威者那麼善良及熱心助人,我看到他們去幫我們清潔清真寺,我致以無言感激。」
(圖右上為KK,右中為KK與支持反修例運動的藝人阮民安於重慶大廈握手,旁為社工王惠芬,右下圖中為Jeff,他搭着肩膊的是會用廣東話表演楝督笑的藝術家Vivek Mahbubani)
(讀者若想較全面了解香港少數族裔的扎掙和故事,推薦大家讀這本書《公義的顏色 王惠芬與少數族裔的平權路》)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另外,講講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問題,英女王在位六十三年二百多日,超過了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在位最長的君主。其實也有幾位君主在位時間也很長的。伊利沙伯一世也在位五十年左右、亨利八世也在位四十多年。伊利沙伯二世和維多利亞很不同。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人口比現在英女王多很多,當時承認英女王為君主的地...
「歐爸相反」的推薦目錄: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譚蕙芸 Facebook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范琪斐 Youtube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留言] 171129 李旼赫Day 生日紀念驚喜EVENT - 看板BTOB 的評價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柊澤艾利歐- 求真百科 的評價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我的欧巴们Oppa? Oppa! | Episode 16 的評價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波鳥去韓國] 如果我吃狗肉妳怎麼辦? (圖) - 有趣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歐爸相反 在 [新聞] SJ新輯團體照公開展相反風格魅力- KoreaStar - PTT生活 ... 的評價
歐爸相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生命的領悟》一個願意為了自己的身後,此生吃盡苦頭,全力以赴的音樂家。—Esquire
*陳瑞斌,你可能不熟悉,也可能因為對古典音樂涉獵,你早已如雷貫耳的名字。
他曾經在三十歲前得了近二十個國際大獎,其中五個是鋼琴大賽首獎,他是華裔、台灣、説中文的人史上得最多國際大獎的鋼琴家。但面對其他以色列、俄羅斯、德國、中國、日本、猶太人,有文化部、企業全力協助其古典音樂家在國際樂壇,那些人不必參加比賽,已在國際朗朗乾坤、大放異采。而出生台灣,台灣的文化部對所有國際得音樂大獎的得主幾乎沒有作為,陳瑞斌只是其中之一,加上家境清寒,他註定要走一個人的路,沒有後援,自己努力。於是堅持演奏角色的他,生不逢時,更生不逢地,為了理想,咬著牙走上了難以想像孤獨的路。
「以前我一直作夢,以為比賽完,拿到獎,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從音樂歷史上看來,很多偉大音樂家彷彿都是得了獎就平步青雲。我以為只要做到那樣,就與他們畫上等號,但事實不然。」
*陳瑞斌說,學音樂的他至今不理解也不擅長台灣的商業社交時代,即使如此,他仍得勉強了解音樂以外的世界,與社會、企業打交道:僅管多數時刻在社交場合他是害羞且退卻的。他仍然得想辦法適應,因為沒有人支持,音樂演奏會,根本開不成。
*從童年吃他人所不能吃的苦,不到三十歲得別人難以項背的獎⋯⋯五十歲的陳瑞斌說:「我要面對的不只是音樂而已,我覺得我現在是一個人生半失敗的階段。」
*面對現實的挫折,陳瑞斌換了一個角度看事情。「我不是為了現在而活的,而是為了死了以後而活。」
「如果是為現在而活,我的日子這麼苦,我大概老早就轉行了。」
*音樂的主流已經不在音樂會的舞台上,而是教學收入。但陳瑞斌堅持不走這條路,因為收了學生收入高了,少了練琴時間,琴藝一定會退步。
*他希望「有一天如果我走了,可以留些演奏、聲音給社會,那麼從我手上出來的東西就會跟別人不同。這也是我對此生的交待,不然我13歲吃盡苦頭、窮苦到難以置信,一個孩子孤零漂泊海外,意義在哪?」
*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如何選擇人生方向,陳瑞斌相信,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即使成功了,也很痛苦。「我不相信那樣的成功,會很快樂。」
「成功對我而言,不是一個時刻,而是一條路。」陳瑞斌說,很多人看成功,是看一時的,但他看的長遠的,甚至身後的。「對一個音樂奉獻者,成功不是一時的。」
他也指出,人生在世,靠工作賺錢,通常不難,但「如果我做的東西是最好的,你賺再多錢也買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可貴,當然後者通常是傻瓜。」而他正是這樣一個儍瓜。
「我這一生留下的絕對不是錢,而是與音樂有關的東西。」
在音樂演奏路上,他選擇當一個不悔的獨行俠。
Hope you like this interview by Esquire Magazine
🤓 "What I’ve Learned"
揚名國際鋼琴家陳瑞斌 - 孤獨鄉愁下的熱情音符
天使的手指、Lazar Berman唯一亞裔弟子、音樂外交使者 #Esquire #pianist #君子雜誌
>我從小就碰鋼琴(5歲),但在出國以前,其實沒受過什麼正統音樂教育,就是土法煉鋼地練,直到後來去了維也納讀音樂,才開始能比較能夠享受在音樂裡。
>細漢時,父親規定每天練琴都要用錄音機錄音起來給他聽,後來我學會把電視轉靜音,一邊彈琴一邊看卡通。
>剛到維也納時很苦,那時我13歲,德文還不會說幾句,一年只打兩通電話回家(長途電話太貴),申請居留證什麼的都得自己來。到各個國家比賽也是自費,機票食宿幾乎就把贏來的獎金花光了。
>維也納是座非常神奇的城市,我的音樂視野一下子被打開,身在那樣的環境──就像被雷打到一樣被點醒,關於音樂,我什麼都想要,不停地學、不停地聽。
>現在比較不會了,早期歐洲人會覺得在古典音樂殿堂他們才是「正統」,我們這種東方臉孔上台都是異類,我不服氣,我就用比賽去證明他們是錯的。
>第一次離開家鄉,一相隔就是十來年,我在機場等我家人時,我好怕我爸認不出我。
>我很珍惜我每次表演的機會,那不僅僅是一場演奏會,它可以承載著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公益、例如外交。表演之外我還可以做很多有影響力的事,這樣的結果其實遠超過我當初單純彈琴的初衷了。
>在音樂面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的,音樂無國界這句話是真的,它可以打破疆界、國籍、種族的藩籬,不管出身底層或上流、身分是總統、女皇還是大企業家,人人都可以是我演奏會的座上賓、人人都能為音樂所感動。
>音樂是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籌碼,我現在演出常常會跟我們傳統音樂表演者一起巡迴,我們在世界諸多大型音樂廳裡演奏過《愛河暢想曲》、《福爾摩沙敘事曲》等,我希望能讓更多人聽見台灣土生土長的音樂作品。
>關於琴藝,以前是老師教的占七成、領悟占三成,年紀越來越大以後則相反,當然這個道理老師也很早就跟我說了,但沒經過歲月洗禮的無法體會。
>音樂比賽是很殘忍的,我看過太多這種心碎的場合,每個選手準備、練習時間都是以年為單位,但輸了就是輸了,很現實。
>我的老師Lazar Berman年過半百後才揚名國際,大器晚成,成名前他都被蘇聯共產黨鎖在國內,可他就是一直彈一直彈,那種對於音樂的執著,深深地影響了、也支撐了我在音樂這條路上的熱情。
>我是首位受邀去東歐演出的台灣音樂家,亦是羅馬尼亞文化部簽約表演的音樂家。我去烏克蘭表演的時候,他們文化部與外交部長在後台和我聊了三個多小時,談設立在台代表處的事。
>上彈演奏前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彈琴。沒有啦!其實都在檢查硬體設備,空調、燈光等因素其實蠻影響演奏狀況的。
>我不太善於言詞,對我來說,音符的想像勝過語言文字,是我連接整個世界的最好媒介。現在想想,這條路的確是蠻適合我的。
>戰鬥民族俄羅斯的聽眾是地球上最難討好的,也不是說他們難搞,因為古典音樂對他們來說是日常娛樂,難免會用高規格耳朵去檢視。有次我在俄羅斯演出,一位老太太淚流滿面地來到後台找我,哭哭啼啼地對我說了很多話,我聽不太懂,透過翻譯才知道她深受剛才演奏而感動。
>人一定要能接受孤獨,唯有在獨處的時候,你才能夠反思自我。
>我第一次遠離家鄉還未成年,多年之後才歸國,這段年齡理應是一般人青春最重要的時刻,然而我是孤身一人,沒有長輩教我要怎麼「做人」,我以東方遊子的身分在西方國家闖蕩,人生的處事應對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我非常享受搭長途飛機的時光,我靜靜地待在座位上,發呆、思考、也可以寫些東西。
>音樂路很苦,因為它沒有一個標準,我覺得我能夠這樣堅持,就是──別想太多。
>我覺得學音樂,興趣培養很重要,但不要設立目標,華人的習慣好像投資一定要有報酬──學音樂就是要換取某種價值,這是不好的,會扼殺小朋友對藝術的參與心。我看過太多例子:小時候學了好久的樂器在長大後因為達不到所期望的地步而放棄,太可惜了。
>樂譜終究是工具,怎麼彈?怎麼詮釋?我想最終還是得靠人生的體悟吧!我大概每半年就會喜歡不同的東西、或說稍稍改變一下演奏方式,音樂的情感很容易還諸在生活的經歷上。
>人生如果遇到了什麼瓶頸,我只要坐回到鋼琴前彈琴,很多事就會有所解。
陳瑞斌,揚名國際的鋼琴家,台灣台南出身,13歲時以跨級之姿攻讀維也納音樂學院(正取生,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獨身一人在外闖蕩,16歲便在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中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登上歐洲最著名維也納愛樂廳首演,不到20歲就奪得各大國際權威性鋼琴大賽5項金牌、18項國際鋼琴音樂大賽得主,堪稱是重量級國際鋼琴競賽中的常勝軍,被譽為神童,後成為已故俄羅斯鋼琴大師Lazar Berman唯一一位亞裔直傳弟子,並獲德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殊榮。其精湛而令人心醉的演奏技巧被國際傳媒讚譽為是「天使之手指」,深具舞台魅力,廣受全球古典樂迷與樂評推崇。
歐爸相反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八卦
阿中部長這段時間,是照三餐給各種明槍暗箭所伺候。搞事的人的動機,當然是想趁著疫情延燒之際,好好撈一把政治資本。但他們如此惡毒對待阿中部長,我認為有更深層的原因。
追根究柢,陳時中所代表的價值,與國民黨外來政權,與新政治勢力的投機風氣,是格格不入的。
這裡簡單側寫一下阿中部長這個人。可能寫得不好,請大家莫怪。
阿中部長的父親陳棋炎教授,任教台大法律系(輩份比翁岳生還高),是台灣民法學的權威。岳家是高雄望族苓雅寮孫家,省轄市時期曾經出過兩位市議長,一位是孫土池,另一位就是阿中部長的岳祖父孫媽諒。
阿中部長的血統出身,是不折不扣的本土菁英。台灣民族發明的歷史不久,談不上有所謂的貴族階級,但如果真的有,大概就是阿中部長這類人。阿中部長曾經寫文章紀念他的父親,說父親對時間和工作進度的觀念非常嚴格,衣著一定得體光鮮,但是疏於錢財,社交和公益場合包禮數的時候更絕不吝嗇。這種作派,確實很接近在歐洲小說裡面讀到的貴族階級。
上面好像是在鼓吹血統論。我必須強調,出身好的也有粗鄙無能的人,而出身低的也有鶴立雞群的人。但阿中部長本人,確實也稱得上是土豪凝結核性格濃厚的本土菁英。阿中部長曾說過,他的爸爸是「出世」,一輩子埋首書堆做學問教學生;但他本人是「入世」,參與各類社會運動、領導同業組織,急公好義不落人後。
擔任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的這個經歷,對阿中部長至關重要。因為這個位置必須對內分配利益、凝聚共識、訂定規則,對外則爭取利益、與其他有利害關係的職業團體折衝尊俎。醫界的人都知道,台灣的牙醫界團結非常,不是個好相與的對手。會有這樣的評價,阿中部長有一定的功勞。
這個位置是很考驗一個人的「政治德性」與「造法能力」的。
「政治德性」最大的考驗,在於如何說服一個共同體,去接受一個當下並不受歡迎,但有益於共同體未來發展的改變。在1994年,阿中部長率領牙醫界,率先響應「健保總額制」,就是對其政治德性的考驗。我相信這裡很多人,尤其是醫界的朋友,一聽到總額制就倒彈;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總額制,無限膨脹的全民健保早就垮台一鞠躬了。牙醫師絕非照單全收的傻瓜,而阿中部長怎麼樣對內透過利益的分配、道德的說服,對外爭取牙醫界的利益、參與健保規則的制訂,去推動總額制,這正是他的政治德性的雛形。
「造法能力」是個很抽象的概念。概略來說,就是面對不斷變動的外在環境,去發掘問題、訂定規則、推動改革、承擔風險。總之不能頭埋在沙裡裝作沒看到問題,而是要正面面對並且可長可久地解決問題。如果說有什麼例子可以說明阿中部長的「造法能力」的話,大概是他在三十年前,警覺到當時在台灣還是新問題的愛滋病;他首先推動愛滋病患者牙科門診,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整個台灣牙醫界的感染控制制度。在武漢肺炎肆虐的當下,牙醫師們面對滿天跑的飛沫,能夠大致避免感染風險,阿中部長過去推動的政策居功厥偉。
(我不是牙醫界裡面的人,看事情不可能比局內人更真確,只能捕風捉影而已。對於一個政治人物,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大家就看一看笑一笑吧!另外,這篇文章裡面有些terminology,跟一位非主流歷史學家的學說有關,但我也不敢說我用得很精準。『德性』和道德不完全一樣;而『造法能力』是非常抽象的一個概念,我已經盡我所能但還是詞不達意。)
都說「疾風知勁草」。臨危受命指揮武漢肺炎防疫,才是最能展現阿中部長的政治德性的場合。我們看到阿中部長背後站的那些人,有的是地位崇高的台大教授,有的是日進斗金的開業名醫,有的是年輕的天才學霸,有的是老練深沉的資深官僚,更少不了要平行指揮各縣市的百里諸侯;如果沒有足夠高的人品,是無法把這個異質性的共同體統合起來打仗的。而面對到每天照三餐惡毒問候的政治對手,如果沒有足夠高的眼界,很容易就會被情緒帶跑而陷入泥豬打架的陷阱,最後出現差錯。
但是政治德性高,絕不代表人人喜歡、人人愛戴。相反地,這樣的人,必定會像孔子所說的:「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也因此,外來政權的國民黨,與投機性格濃厚的新政治團體,勢必要仇恨阿中部長。因為阿中部長的存在本身,對他們的價值觀就是一種否定。
國民黨的一個核心價值觀,就是菁英階級一定是外來政權所獨佔的。本土族群不可以有菁英,只能有那種其實被外來政權給吃得死死的那種地方派系;更加不可以有能夠居廟堂之上、以本土立場做獨立思考、進而兼善天下的那種本土菁英。但是阿中部長就是這種本土菁英,這種人,在國民黨外來政權的眼裡,是一根欲除之而後快的釘子。如果外來政權還能再搞一次二二八,我看阿中部長這種人,恐怕要在清鄉名單中名列前茅。
而近年冒出來的那些投機性格濃厚的新政治團體,阿中部長就成了他們的對照組。他雖然入世,但對高名厚利其實總是表現得淡淡然,卻又以鐵人般的意志力、穩定而滴水不漏的性格,在衛福部長與指揮中心的位置上做出巨大貢獻、得到崇高聲望。而那些號稱「戰神」、高學歷高智商,熱衷投機短期政治利益,但是意志力與性格穩定度又不夠強韌,保不住他們得到的政治資產。兩種人相比之下,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後者當然要恨前者入骨了。
題外話,阿中部長的學歷真的不顯赫,也就北醫牙科大學部畢業,連台大都不是。而診所開業醫的職歷,更是那些學術象牙塔裡面的教授所瞧不起的(似乎走日式醫學教育體系的人,都會有這種象牙塔裡瞧不起塔外的現象。《白色巨塔》裡浪速大學醫學部的大教授們,個個都拿了財前又一的錢,但又打心底瞧不起這個滿嘴關西腔、庸俗不堪的婦產科開業醫)。再者,阿中部長是個純正的老台北,是跨世代的台北人都能夠認可的那種老台北仕紳;不是外地來到台北登龍門的打工仔。
我完全可以理解那種不平衡的心理:高學歷的社會邊緣人,瞧不起低學歷的社會賢達;象牙塔裡的知識份子,瞧不起象牙塔外的社會領袖;一直想要擺出「台北架子」的外地人,嫉妒那種天生就是台北仕紳氣質的人。
我自己就不是台北人,我也絕不認為出身外地、來台北打拼,有什麼好可恥的。我更不認為,那些真正有台北仕紳氣度的本土菁英,會有什麼地域歧視的心態。我認為,真正的台北仕紳氣度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是那種一直想要擺出優越的「台北架子」的自卑轉自大的心態、憑著學歷文憑而非真才實學去論斷人的象牙塔心態、還有那種滿鼻子哼哼瞧不起人的破落外來政權貴族心態。
也無怪乎那位智商150以上的傢伙,要如此恨阿中部長入骨了。
(圖片來源:中央社)
歐爸相反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另外,講講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問題,英女王在位六十三年二百多日,超過了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在位最長的君主。其實也有幾位君主在位時間也很長的。伊利沙伯一世也在位五十年左右、亨利八世也在位四十多年。伊利沙伯二世和維多利亞很不同。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人口比現在英女王多很多,當時承認英女王為君主的地方還有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只差一個地方,也相差很遠,就是印度。維多利亞女王還是兼任Emperor of India,但去到伊利沙伯二世的爸爸已沒有了這個銜頭。
維多利亞女自從1862年便做了寡婦,沒有出來見人,直至最後幾年。但她是prince albert 所生的子女是雄霸了大半個歐洲王室。第一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德國王室還是俄國王室都是她的外孫。但很多人不知維多利亞女王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她大約五呎高,有種半侏儒的感覺,而她也很黑。相反伊利沙伯二世是相當美麗,她也是身形嬌小的。1952年,她登基的時候,那時有巡遊,我那時去灣仔樓上上去看,我那時只得三歲,所以我只是依稀記得,當時還有紀念品派的。
這個紀錄若以世界王室來講,中國皇帝職位上最長的是康熙,六十一年,但乾隆其實是長一點,他做了六十年便退位,再做了三年兩個月的太上皇。但以世界來講,有人做了八十多年,埃塞俄比亞的君主做了八十年。日皇裕仁也做了七八十年。法國路易十四也做了七八十年。英女王利沙伯二世死後,英國王室還會存在。因為他兒子查理斯是不太得人心,他會不會給廢除。我讀書時問過我老師英國為何要保留王室,他是英國工黨人,他只有一個答案是合理的,就是吸引遊客。儀仗和白金漢宮也是旅遊景點,他同時也是一個容易凝聚情緒,令人覺得國家有個效忠對象。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jlHG3BmrYE/hqdefault.jpg)
歐爸相反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這次節目的主角是在美國正在競選總統的台裔楊安澤。
楊安澤其實在兩年前就己經開始宣布競選美國總統。我知道現在可能很多觀眾在電視前開罵了,台裔選美國總統耶!寰宇漫遊居然等了兩年,現在才報?你是幹什麼吃的?
大家稍安勿躁好嗎?我有很好的理由,楊安澤選總統,我一直不覺得他可以選多久,你知道以前有多少亞裔候選人出來爭取美國兩大黨提名選總統嗎?我講的是爭取提名喔不是當選喔?我只查到兩個,分別是2016年的Bobby Jindal跟1972年的Patsy Mink,但有人知道這兩個人是誰嗎?
我本來也以為楊安澤會就這樣悄悄的走入歷史,但這次楊安澤能撐到快兩年,擠進民主黨電視辯論第三輪,民調還很高,就真的很厲害;根據CNN搜集各大民調所做的分析,楊安澤的平均支持率為3%,排名第六,如果看網路社群媒體,更不得了,排名第四,要知道連紐約市長白思豪都選不下去了,但楊安澤還活跳跳。
所以我現在覺得是談談楊安澤很好的時機,因為再不介紹,搞不好又再見了。
亞裔要選美國總統真的非常不容易。這次楊安澤選總統,名聲才一打開,很多種族歧視的言論就出現了,像是美國一位電台主持人,彼得森,他就說:
「有一個小亞洲人,還是中國人。不管他是什麼,他應該回到中國,或他來的地方,這個人就是楊安澤。」
「There is this little Asian guy or chinese guy,whatever he is,he should go back to China or whatever he came from,this Andrew Yang. 」
這段話我真是嘆為觀止,太厲害了,這麼短,我可以挑出至少三個,來當做種族歧視的教材,比如「little Asian guy」,楊安澤身高182,明明就是個健碩的大漢,他說「little Asian guy」,這是嘲笑亞洲人刻板印象個子小。
接下來他說「Chinese or whatever he is」,他今天要評論楊安澤,連人家的族裔背景都搞不清楚,這口氣裡是擺明了看不起人。
再來他說楊安澤應該「go back to China」,楊安澤的爸媽是來自台灣第一代移民,但楊安澤是美國出生的美國人,跟中國有什麼關係?他叫楊安澤回中國去,就是因為楊安澤有個黃臉孔,這是在說只要你長得跟我不一樣,你就不是美國人,不應該跟美國公民一樣平等,享有應有的權利。這不是歧視是什麼?
另一個引起更大矚目的是喜劇演員Shane Gillis,他上廣播節目抱怨中餐館服務生的英文講太爛,害他聽不懂,這種言論當然不OK,美國是移民國家,各種種族各種語言都有,我講英文有台灣口音,至少我還在講英文,為什麼比你的whatever口音低級?
但真正讓Shane惹上大麻煩的,是他說楊安澤是「Jew chink.」
「 Chink」這個字,最早可能來自”清朝”的清字,也有可能是某中亞語系對中國的古稱,但現在在美國你講Chink,它就是罵人的話,就好像肥豬,在古時候某一個年代也許是稱讚,或只是描述,但這大概是一千年以前的事,但最近一千年,應該99%時候對方會覺得你是在罵人,你要是跟我講,大概有87%會被我K。
把Chink這個字冠在楊安澤身上,有多嚴重呢?大家知道Negro這個字是絕對不能講的吧?你就想像有人把這個N開頭的字用在歐巴馬身上,在美國這是有可能出人命的。
Shane Gillis用Chink形容楊安澤這事被報導出來之後,他本來拿到美國喜劇最高殿堂的saturday night life的工作機會就這樣飛了。當然很多媒體就跑來去問楊安澤意見,楊安澤一方面說他原諒Shane,而且不希望他因此就丟了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也說他覺得大眾對歧視亞裔的話語,沒有像歧視其他種族的話,那麼被放在心上
但沒想到楊安澤的回應,又引發了另一波爭議。
有些人認為楊安澤自己也在用亞裔的刻板印象,因為他曾經說過他跟川普完全相反的原因,是因為他是一位「愛數學的亞洲人」。
愛好數學的亞洲人,還成為楊安澤的競選口號,他的帽上寫的MATH,一方面是數學的簡稱,另一方面也是楊安澤的競選口號「make america think harder.」 這當然是在諷刺川普最有名的口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但我們亞裔數學好啦,醫生很多啦,這聽起來都像是好事啊,為什麼是問題呢?這就來到困擾美國亞裔己經很久的「model minority myth」少數族裔模範生迷思。
這是指在美國有一種迷思,認為我們亞裔是少數族裔模範生,只要看到你的黃面孔,他就假定你就一定數學很好,工作很勤勞,人生目標就是一定要拿到全A。但事實上是如此嗎?當然不是,我數學就爛得一塌糊塗,而且我的人生目標,誰要A啊,明明就是能畢業就好,最好每天可以穿著比基尼在海邊看帥哥。哈佛大學招生被告種族歧視,就是因為落入了這個刻板印象,覺得亞裔就是會念書,但沒有個性。這些亞裔的刻板印象,就是把亞裔全縮到一個樣子,忘了亞裔也是一款米養百種人。
所以楊安澤用這樣的方式來競選,到底是打破亞裔的刻板印象還是加深呢?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0B9y8QH_Gs/hqdefault.jpg)
歐爸相反 在 柊澤艾利歐- 求真百科 的八卦
柊澤艾利歐,擁有與雪兔,還有小櫻爸爸非常相似的感覺的小學生。 ... 和小可是同類, 但是和小可完全相反的是,露比完全不能吃甜食,而小可是對甜食來者不拒~ 露比一吃 ... ... <看更多>
歐爸相反 在 我的欧巴们Oppa? Oppa! | Episode 16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Tracy告诉可欣敬仁和Ice的情况,可欣虽说不在意但动作却恰好相反。。Ice邀请敬仁和敬仁的家人一起共餐,同时 ... ... <看更多>
歐爸相反 在 [留言] 171129 李旼赫Day 生日紀念驚喜EVENT - 看板BTOB 的八卦
BTOB 官推〈李旼赫Day 生日紀念驚喜EVENT〉
https://twitter.com/OFFICIALBTOB/status/935765521663963137
Q. 歐爸平時不是很喜歡看漫畫嗎,那麼如果漫畫製作成電視劇或電影的話,
想要出演什麼漫畫的什麼角色呢?
A. 很喜歡看網路漫畫 ,想嘗試像是《戀愛革命》的「公主英」 或者和其相反的
《不肖子》的「鮮于真」 的角色。
Q. 去了簽名會的的話歐爸總是把學生Melody稱作是孩子,以歐爸的基準而言幾歲
才會叫做孩子呢?
A. 似乎沒有一定的基準。孩子們就像是天使一樣很漂亮,所以就用像是愛稱一樣的感覺
稱呼了。還有,最常叫孩子的似乎是恩光才對? kk
Q. 嘴唇右下方的痣 vs 燕尾髮 如果要選一個李旼赫的魅力point的話?
A. 嘴唇右下方的痣? 恩...其實直到出道為止之前都想不太到魅力point,但Melody們都
很喜歡,所以我的自尊感變高了,也對自身的魅力point產生了情感。謝謝Melody♥
Q. 到現在為止寫出的眾多歌詞當中,覺得寫得最好的歌詞是什麼?
A. 雖然喜歡的rap很多,但在這之中最喜歡〈沒關係〉的rap。即使不是華麗的、
很有技巧性的rap,但是看到了許多聽著這段rap後產生了共鳴並流下眼淚的後記,
覺得很滿足並獲得了力量。
Q. 和粉絲互相發評論時很開心嗎?
A. 很開心。各種多樣的反應還有發給我的各種留言全都是。為了想要和更多人一起
而努力了,但是沒什麼精神又太忙碌,疲倦的時候又更不容易做到了所以感到很可惜。
Q. 說實話每次照鏡子時都在想什麼呢? 盡量炫耀一下吧! kk
A. 根據當時的情況會有所不同嘍kk 從「今天好像還不錯??」 或者
「狀態為甚麼會這樣啊..」到「出亂子了..」各式各樣的kk
Q. 長得很帥 vs 很性感 當中,更想聽到哪一句話?
A. 很性感。 性!感!
Q. Open和Guitar對我來說是取向狙擊! 是先有了旋律才寫出歌詞的歌曲嗎?
或者是先嘗試著要寫出特定感覺的詞之後才有了旋律呢?
A. 雖然有好的句子或是歌詞會先寫下來留著用,但通常是旋律會先出來然後再整理歌詞。
Q. 聽說歐爸的夢想原本是音樂劇演員,如果有試鏡音樂劇的機會的話,
是哪種角色就好了呢!!
A. 想要試試看讓小時候的我培養出這個夢想的《吉屋出租(Rent)》裡的Roger
和《名揚四海(Fame)》裡面的Nick這兩個角色。
總有一天累積了很多很多的經驗的話,像是《化身博士(Jekyll and Hyde)》這樣的
作品也是! 總有一天會做到的!
Q. 請給因為旼赫歐爸的美貌而暈厥的Melody一句話吧(?)!!
A. 好好堅持住吧Melody。加油!
今謝Mel♥ 今愛Mel♥
翻譯 vickyhapp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1.82.19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TOB/M.1511971732.A.344.html
※ 編輯: vickyhappy (220.141.82.196), 11/30/2017 00:10: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