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領悟》一個願意為了自己的身後,此生吃盡苦頭,全力以赴的音樂家。—Esquire
*陳瑞斌,你可能不熟悉,也可能因為對古典音樂涉獵,你早已如雷貫耳的名字。
他曾經在三十歲前得了近二十個國際大獎,其中五個是鋼琴大賽首獎,他是華裔、台灣、説中文的人史上得最多國際大獎的鋼琴家。但面對其他以色列、俄羅斯、德國、中國、日本、猶太人,有文化部、企業全力協助其古典音樂家在國際樂壇,那些人不必參加比賽,已在國際朗朗乾坤、大放異采。而出生台灣,台灣的文化部對所有國際得音樂大獎的得主幾乎沒有作為,陳瑞斌只是其中之一,加上家境清寒,他註定要走一個人的路,沒有後援,自己努力。於是堅持演奏角色的他,生不逢時,更生不逢地,為了理想,咬著牙走上了難以想像孤獨的路。
「以前我一直作夢,以為比賽完,拿到獎,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從音樂歷史上看來,很多偉大音樂家彷彿都是得了獎就平步青雲。我以為只要做到那樣,就與他們畫上等號,但事實不然。」
*陳瑞斌說,學音樂的他至今不理解也不擅長台灣的商業社交時代,即使如此,他仍得勉強了解音樂以外的世界,與社會、企業打交道:僅管多數時刻在社交場合他是害羞且退卻的。他仍然得想辦法適應,因為沒有人支持,音樂演奏會,根本開不成。
*從童年吃他人所不能吃的苦,不到三十歲得別人難以項背的獎⋯⋯五十歲的陳瑞斌說:「我要面對的不只是音樂而已,我覺得我現在是一個人生半失敗的階段。」
*面對現實的挫折,陳瑞斌換了一個角度看事情。「我不是為了現在而活的,而是為了死了以後而活。」
「如果是為現在而活,我的日子這麼苦,我大概老早就轉行了。」
*音樂的主流已經不在音樂會的舞台上,而是教學收入。但陳瑞斌堅持不走這條路,因為收了學生收入高了,少了練琴時間,琴藝一定會退步。
*他希望「有一天如果我走了,可以留些演奏、聲音給社會,那麼從我手上出來的東西就會跟別人不同。這也是我對此生的交待,不然我13歲吃盡苦頭、窮苦到難以置信,一個孩子孤零漂泊海外,意義在哪?」
*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如何選擇人生方向,陳瑞斌相信,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即使成功了,也很痛苦。「我不相信那樣的成功,會很快樂。」
「成功對我而言,不是一個時刻,而是一條路。」陳瑞斌說,很多人看成功,是看一時的,但他看的長遠的,甚至身後的。「對一個音樂奉獻者,成功不是一時的。」
他也指出,人生在世,靠工作賺錢,通常不難,但「如果我做的東西是最好的,你賺再多錢也買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可貴,當然後者通常是傻瓜。」而他正是這樣一個儍瓜。
「我這一生留下的絕對不是錢,而是與音樂有關的東西。」
在音樂演奏路上,他選擇當一個不悔的獨行俠。
Hope you like this interview by Esquire Magazine
🤓 "What I’ve Learned"
揚名國際鋼琴家陳瑞斌 - 孤獨鄉愁下的熱情音符
天使的手指、Lazar Berman唯一亞裔弟子、音樂外交使者 #Esquire #pianist #君子雜誌
>我從小就碰鋼琴(5歲),但在出國以前,其實沒受過什麼正統音樂教育,就是土法煉鋼地練,直到後來去了維也納讀音樂,才開始能比較能夠享受在音樂裡。
>細漢時,父親規定每天練琴都要用錄音機錄音起來給他聽,後來我學會把電視轉靜音,一邊彈琴一邊看卡通。
>剛到維也納時很苦,那時我13歲,德文還不會說幾句,一年只打兩通電話回家(長途電話太貴),申請居留證什麼的都得自己來。到各個國家比賽也是自費,機票食宿幾乎就把贏來的獎金花光了。
>維也納是座非常神奇的城市,我的音樂視野一下子被打開,身在那樣的環境──就像被雷打到一樣被點醒,關於音樂,我什麼都想要,不停地學、不停地聽。
>現在比較不會了,早期歐洲人會覺得在古典音樂殿堂他們才是「正統」,我們這種東方臉孔上台都是異類,我不服氣,我就用比賽去證明他們是錯的。
>第一次離開家鄉,一相隔就是十來年,我在機場等我家人時,我好怕我爸認不出我。
>我很珍惜我每次表演的機會,那不僅僅是一場演奏會,它可以承載著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公益、例如外交。表演之外我還可以做很多有影響力的事,這樣的結果其實遠超過我當初單純彈琴的初衷了。
>在音樂面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的,音樂無國界這句話是真的,它可以打破疆界、國籍、種族的藩籬,不管出身底層或上流、身分是總統、女皇還是大企業家,人人都可以是我演奏會的座上賓、人人都能為音樂所感動。
>音樂是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籌碼,我現在演出常常會跟我們傳統音樂表演者一起巡迴,我們在世界諸多大型音樂廳裡演奏過《愛河暢想曲》、《福爾摩沙敘事曲》等,我希望能讓更多人聽見台灣土生土長的音樂作品。
>關於琴藝,以前是老師教的占七成、領悟占三成,年紀越來越大以後則相反,當然這個道理老師也很早就跟我說了,但沒經過歲月洗禮的無法體會。
>音樂比賽是很殘忍的,我看過太多這種心碎的場合,每個選手準備、練習時間都是以年為單位,但輸了就是輸了,很現實。
>我的老師Lazar Berman年過半百後才揚名國際,大器晚成,成名前他都被蘇聯共產黨鎖在國內,可他就是一直彈一直彈,那種對於音樂的執著,深深地影響了、也支撐了我在音樂這條路上的熱情。
>我是首位受邀去東歐演出的台灣音樂家,亦是羅馬尼亞文化部簽約表演的音樂家。我去烏克蘭表演的時候,他們文化部與外交部長在後台和我聊了三個多小時,談設立在台代表處的事。
>上彈演奏前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彈琴。沒有啦!其實都在檢查硬體設備,空調、燈光等因素其實蠻影響演奏狀況的。
>我不太善於言詞,對我來說,音符的想像勝過語言文字,是我連接整個世界的最好媒介。現在想想,這條路的確是蠻適合我的。
>戰鬥民族俄羅斯的聽眾是地球上最難討好的,也不是說他們難搞,因為古典音樂對他們來說是日常娛樂,難免會用高規格耳朵去檢視。有次我在俄羅斯演出,一位老太太淚流滿面地來到後台找我,哭哭啼啼地對我說了很多話,我聽不太懂,透過翻譯才知道她深受剛才演奏而感動。
>人一定要能接受孤獨,唯有在獨處的時候,你才能夠反思自我。
>我第一次遠離家鄉還未成年,多年之後才歸國,這段年齡理應是一般人青春最重要的時刻,然而我是孤身一人,沒有長輩教我要怎麼「做人」,我以東方遊子的身分在西方國家闖蕩,人生的處事應對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我非常享受搭長途飛機的時光,我靜靜地待在座位上,發呆、思考、也可以寫些東西。
>音樂路很苦,因為它沒有一個標準,我覺得我能夠這樣堅持,就是──別想太多。
>我覺得學音樂,興趣培養很重要,但不要設立目標,華人的習慣好像投資一定要有報酬──學音樂就是要換取某種價值,這是不好的,會扼殺小朋友對藝術的參與心。我看過太多例子:小時候學了好久的樂器在長大後因為達不到所期望的地步而放棄,太可惜了。
>樂譜終究是工具,怎麼彈?怎麼詮釋?我想最終還是得靠人生的體悟吧!我大概每半年就會喜歡不同的東西、或說稍稍改變一下演奏方式,音樂的情感很容易還諸在生活的經歷上。
>人生如果遇到了什麼瓶頸,我只要坐回到鋼琴前彈琴,很多事就會有所解。
陳瑞斌,揚名國際的鋼琴家,台灣台南出身,13歲時以跨級之姿攻讀維也納音樂學院(正取生,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獨身一人在外闖蕩,16歲便在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中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登上歐洲最著名維也納愛樂廳首演,不到20歲就奪得各大國際權威性鋼琴大賽5項金牌、18項國際鋼琴音樂大賽得主,堪稱是重量級國際鋼琴競賽中的常勝軍,被譽為神童,後成為已故俄羅斯鋼琴大師Lazar Berman唯一一位亞裔直傳弟子,並獲德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殊榮。其精湛而令人心醉的演奏技巧被國際傳媒讚譽為是「天使之手指」,深具舞台魅力,廣受全球古典樂迷與樂評推崇。
歐協德文老師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八卦
【導遊自言自語 ~ 世界導遊日快樂!】
2 月 21 日是世界導遊日(International Tourist Guide Day),身為導遊的我,不禁有感而發。
有的時候,會有團員阿嬤問:「妳是打工的留學生吧?」被阿嬤這樣問,我其實蠻高興的,年紀不輕了,還被阿嬤當留學生看!看來個子嬌小真的可以裝幼齒 。
不過,阿嬤這個問題,真的是很多「不知道專業是什麼」的人問的。事實上,就像英國有藍牌導遊一樣,歐洲國家都有導遊執照的制度,在西班牙,導遊是專業,要考到導遊執照,才能在景點內導覽。
我的導遊執照是 2007 年考到的,先考筆試,再考口試,當時的考題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最簡單的,是帶團導覽常識跟技巧,包括溝通技巧、非語言溝通、態度和情緒指標、帶團技巧、預防衝突、意外事件的處理準則、團體預定、排定行程、跨文化接觸、旅行團的管理、諮詢和協助……等。
第二部分是最複雜的,即當地的藝術、歷史、傳統、博物館和古蹟。所以,考試內容包括:
📜 從伊比利亞遠古時期、希臘羅馬時期的重要遺跡跟案例研究
📜 仿羅馬式藝術、哥特式藝術、巴洛克藝術、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等歷代藝術風格的社會經濟背景、建築、藝術表現形式、相關景點、行程和博物館
📜 畢卡索、米羅和達利的藝術風格、生平事蹟、相關行程和博物館
📜 當地的當代藝術、音樂、戲劇以及相關的博物館和當代藝術中心。
📜 從遠古時期到現在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猶太人及穆斯林的歷史遺產跟相關景點
📜 各地的農牧特產、佳餚美食以及美食文學
📜 當地的傳統節日、慶典及相關美食
📜 當地的葡萄酒、cava 氣泡酒和蒸餾酒的起源、名稱、製作方式及其特徵。
📜 各地的傳說和傳統
📜 各地的展會跟農牧市集
📜 各地的博物館、重要的觀光景點、觀光資源和行程的訂定
📜 各地的天然景觀、保護區以及國家公園
第三部分是當地目前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包括自治組織、自治法規、政治組織、民間文化體育娛樂團體、企業和工會組織、經濟、媒體、旅遊業、航空運輸、交通網絡、語言等。
當年的官方導遊考試的規定是,要先通過筆試後才可以參加口試的考試。
口試是讓人最緊張的,因為是由 6 位主考官組成考庭,考問一個考生,並且口試只考最複雜的第二部分。考生必須在所有的考試主題中抽籤,抽到主題之後,主考官再從這個主題的一疊考券中隨機抽一張給考生,可能是圖案也可能是一段文字。考生有 15 分鐘可以準備,但是不能看書籍筆記,只能自己在白紙上寫個大概的敘述結構,然後要在 20 分鐘內有系統、結構和邏輯地表達出清晰流暢的口述解釋。
不過,筆試和口試不是官方導遊考試的全部,這只是知識部分的考試,考完知識部分後,還有語言考試,以確定是否有足夠的語言程度,當某種特定語言的官方導遊。所以,在我們的導遊證的後面會寫上語言,例如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葡萄牙文、丹麥文、捷克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挪威文、羅馬尼亞文、俄文、烏克蘭文、土耳其文、阿拉伯文、中文、日文、韓文……等。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通過嚴格的導遊考試,無法拿到導遊執照,無法在景點內導覽。而通過層層考試,拿到官方導遊執照之後,還被人誤認為是打工的留學生,實在讓人啼笑皆非,也讓人感覺,對大部分的台灣觀光客而言,旅遊的目的只是拍照打卡,所以,他們覺得導遊是留學生打工賺錢的工作,只要住在一個地方幾個月、幾年,稍微會一點當地語言,就可以當導遊。
事實上,在西班牙,導遊是專業,不是隨便哪個打工的留學生可以做的,只有通過官方考試的官方導遊才能在景點內導覽,沒有執照在景點講解會被取締罰款。
不過,法律沒有規定在城區(非景點的街上)一定要由官方持照導遊講解,也因此,在歐洲許多大城市,就有一堆由非常不專業的「導遊」講解的 Free Tour,帶領觀光客在街巷裡講些虛構、瞎掰、超現實、真假難辨的故事。
我曾聽到 Free Tour「導遊」瞎掰說,畢卡索有一天走進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公會的咖啡廳,因為沒錢付帳,就在餐巾紙上畫畫,以畫抵帳,後來建築翻修,他們就拿那張畫當建築師公會大樓立面的圖案(見圖)。
而事實上,真正的歷史故事是:1955 年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公會大樓開幕,它的建築師 Xavier Busquets y Sindreu 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外牆看到米羅的陶瓷壁畫,遂想到以壁畫來裝飾建築師公會立面的外牆,因此找上他幾年前認識的畢卡索,而畢卡索當然樂意幫忙。最後在 1960 年 10 月完成圖稿,由北歐藝術家 Carl Nesjar 以五彩拉毛粉飾而成。
Free Tour 「導遊」不知道上面這個真實的故事,自己編個虛幻的故事給觀光客,實在大材小用,這位 Free Tour 「導遊」應該去當劇作家才是!
如果觀光客有很多時間,可以花在聽些虛幻瞎掰的故事,找 Free Tour「導遊」可以讓你浪費很多時間在查證、發現「原來事實不是如此」上,反正花的不是錢,而是時間。不過,想要深度旅遊的遊客絕對不希望參加這種毫無品質保證的 Free Tour「導遊」。
其實,醫師是專業,教師是專業,會計師是專業,律師是專業,導遊是專業,木匠是專業,司機是專業,焊接工人是專業,廚師是專業.....各行各業都有專業。現在資訊過多,有真有假,旅遊資訊還是要看是誰寫的,是誰說的,不見得全部正確。就像醫師、老師一樣,他們在自己的專業研究過相關學問,通過政府舉辦的相關考試,而鄰居、路人、朋友、其他病患、網路說的資訊不一定正確,聽聽就好!
而專業跟不專業的差別就在這裡。
祝大家世界導遊日快樂!
#西班牙 #導遊 #專業 #世界導遊日
歐協德文老師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八卦
【導遊自言自語 ~ 世界導遊日快樂!】
2 月 21 日是世界導遊日(International Tourist Guide Day),身為導遊的我,不禁有感而發。
有的時候,會有團員阿嬤問:「妳是打工的留學生吧?」被阿嬤這樣問,我其實蠻高興的,年紀不輕了,還被阿嬤當留學生看!看來個子嬌小真的可以裝幼齒 。
不過,阿嬤這個問題,真的是很多「不知道專業是什麼」的人問的。事實上,就像英國有藍牌導遊一樣,歐洲國家都有導遊執照的制度,在西班牙,導遊是專業,要考到導遊執照,才能在景點內導覽。
我的導遊執照是 2007 年考到的,先考筆試,再考口試,當時的考題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最簡單的,是帶團導覽常識跟技巧,包括溝通技巧、非語言溝通、態度和情緒指標、帶團技巧、預防衝突、意外事件的處理準則、團體預定、排定行程、跨文化接觸、旅行團的管理、諮詢和協助……等。
第二部分是最複雜的,即當地的藝術、歷史、傳統、博物館和古蹟。所以,考試內容包括:
📜 從伊比利亞遠古時期、希臘羅馬時期的重要遺跡跟案例研究
📜 仿羅馬式藝術、哥特式藝術、巴洛克藝術、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等歷代藝術風格的社會經濟背景、建築、藝術表現形式、相關景點、行程和博物館
📜 畢卡索、米羅和達利的藝術風格、生平事蹟、相關行程和博物館
📜 當地的當代藝術、音樂、戲劇以及相關的博物館和當代藝術中心。
📜 從遠古時期到現在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猶太人及穆斯林的歷史遺產跟相關景點
📜 各地的農牧特產、佳餚美食以及美食文學
📜 當地的傳統節日、慶典及相關美食
📜 當地的葡萄酒、cava 氣泡酒和蒸餾酒的起源、名稱、製作方式及其特徵。
📜 各地的傳說和傳統
📜 各地的展會跟農牧市集
📜 各地的博物館、重要的觀光景點、觀光資源和行程的訂定
📜 各地的天然景觀、保護區以及國家公園
第三部分是當地目前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包括自治組織、自治法規、政治組織、民間文化體育娛樂團體、企業和工會組織、經濟、媒體、旅遊業、航空運輸、交通網絡、語言等。
當年的官方導遊考試的規定是,要先通過筆試後才可以參加口試的考試。
口試是讓人最緊張的,因為是由 6 位主考官組成考庭,考問一個考生,並且口試只考最複雜的第二部分。考生必須在所有的考試主題中抽籤,抽到主題之後,主考官再從這個主題的一疊考券中隨機抽一張給考生,可能是圖案也可能是一段文字。考生有 15 分鐘可以準備,但是不能看書籍筆記,只能自己在白紙上寫個大概的敘述結構,然後要在 20 分鐘內有系統、結構和邏輯地表達出清晰流暢的口述解釋。
不過,筆試和口試不是官方導遊考試的全部,這只是知識部分的考試,考完知識部分後,還有語言考試,以確定是否有足夠的語言程度,當某種特定語言的官方導遊。所以,在我們的導遊證的後面會寫上語言,例如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葡萄牙文、丹麥文、捷克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挪威文、羅馬尼亞文、俄文、烏克蘭文、土耳其文、阿拉伯文、中文、日文、韓文……等。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通過嚴格的導遊考試,無法拿到導遊執照,無法在景點內導覽。而通過層層考試,拿到官方導遊執照之後,還被人誤認為是打工的留學生,實在讓人啼笑皆非,也讓人感覺,對大部分的台灣觀光客而言,旅遊的目的只是拍照打卡,所以,他們覺得導遊是留學生打工賺錢的工作,只要住在一個地方幾個月、幾年,稍微會一點當地語言,就可以當導遊。
事實上,在西班牙,導遊是專業,不是隨便哪個打工的留學生可以做的,只有通過官方考試的官方導遊才能在景點內導覽,沒有執照在景點講解會被取締罰款。
不過,法律沒有規定在城區(非景點的街上)一定要由官方持照導遊講解,也因此,在歐洲許多大城市,就有一堆由非常不專業的「導遊」講解的 Free Tour,帶領觀光客在街巷裡講些虛構、瞎掰、超現實、真假難辨的故事。
我曾聽到 Free Tour「導遊」瞎掰說,畢卡索有一天走進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公會的咖啡廳,因為沒錢付帳,就在餐巾紙上畫畫,以畫抵帳,後來建築翻修,他們就拿那張畫當建築師公會大樓立面的圖案(見圖)。
而事實上,真正的歷史故事是:1955 年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公會大樓開幕,它的建築師 Xavier Busquets y Sindreu 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外牆看到米羅的陶瓷壁畫,遂想到以壁畫來裝飾建築師公會立面的外牆,因此找上他幾年前認識的畢卡索,而畢卡索當然樂意幫忙。最後在 1960 年 10 月完成圖稿,由北歐藝術家 Carl Nesjar 以五彩拉毛粉飾而成。
Free Tour 「導遊」不知道上面這個真實的故事,自己編個虛幻的故事給觀光客,實在大材小用,這位 Free Tour 「導遊」應該去當劇作家才是!
如果觀光客有很多時間,可以花在聽些虛幻瞎掰的故事,找 Free Tour「導遊」可以讓你浪費很多時間在查證、發現「原來事實不是如此」上,反正花的不是錢,而是時間。不過,想要深度旅遊的遊客絕對不希望參加這種毫無品質保證的 Free Tour「導遊」。
其實,醫師是專業,教師是專業,會計師是專業,律師是專業,導遊是專業,木匠是專業,司機是專業,焊接工人是專業,廚師是專業.....各行各業都有專業。現在資訊過多,有真有假,旅遊資訊還是要看是誰寫的,是誰說的,不見得全部正確。就像醫師、老師一樣,他們在自己的專業研究過相關學問,通過政府舉辦的相關考試,而鄰居、路人、朋友、其他病患、網路說的資訊不一定正確,聽聽就好!
而專業跟不專業的差別就在這裡。
祝大家世界導遊日快樂!
#西班牙 #導遊 #專業 #世界導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