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在2015年時推出Windows 10 IoT物聯網版,讓樹莓派系列以及其他單板電腦可以安裝和部署更多的應用程式。不過這個版本並沒有辦法執行Windows 10作業系統,只能運作Windows 10商店裡的通用應用程式。後來,又有開發者想辦法將樹莓派運行具備完整功能的 Windows 10 ARM 版系統,不過受限先前樹莓派3的硬體限制,效能有限。而現在,大家開始把希望寄託在硬體效能更強的樹莓派4上面。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樹 莓 派 應用程式 在 紀老師程式教學網 Facebook 八卦
CHIP: 機體只要 US$9!全配也只要 US$49!
有網友私下問,我知不知道 CHIP 這塊板子。事實上我每天逛國外各大程式論壇,是有注意到它啦~不過不像 Raspberry Pi,我實際買一塊測過,所以會用力推薦。這一塊正式開賣得等明年 5 月,所以我一直抱持觀望態度,也就沒有在板上用力報導。
該塊板子號稱是「樹莓派」競爭對手!原因是它的機體販售價格非常有破壞力,只要 US$9 。花個九美元,連上家裡的螢幕、鍵盤、滑鼠、外接碟,就是一台具體而微的 Linux 電腦。
由於我沒有實機,所以以下報導只能參考網路上收集來的資訊。據說內建 Debian,使用 1GHz ARM R-系列的處理器,記憶體內建 512MB。我抱持觀望態度的原因,就是那個處理器跟記憶體,我覺得當文書機只能算「勉強跑得動」。會這麼說是來自於樹莓派一代 B+ 的經驗。它也是配備 512MB 記憶體。剛開始我也認為夠用。不過後來實機操作後,發現還是樹莓派二代的 1GB RAM 跑得比較順。嘛~也許 CHIP 它做過什麼特殊處理可以用 1GHz ARM-R + 512MB 跑得很順也不一定啦~所以雖然國外最近 CHIP 紅透半邊天,我卻決定冷處理,等拿到機子測過,真的好用再推薦也不遲。
另外一點就是,CHIP 的開機系統聽說得燒在內建的 4GB Flash 裡面。這點我就比較喜歡樹莓派的設計。樹莓派開機系統是放在 SD 卡上,想換另一個作業系統,只要多買幾張 SD 卡抽換即可。不過我相信一定會有神人,把 CHIP 改造成可以用連在 USB 上的外接碟開機。這點終究是我沒拿到機子的個人想像,一切還是得等實際拿到手測過再說。
喜歡的話,可以花 US$49 選全配。加了觸控螢幕、鍵盤、以及電池包。如果年底拿到手測過好用的話,相信應該會對樹莓派產生一定的磁吸效應才是。
附上中文報導,給各位參考:
http://goo.gl/qP37wz
樹 莓 派 應用程式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八卦
【特寫】沒有廣告的世界
大多數人時時刻刻都會看到推銷廣告,但有一群人卻不會受到廣告侵擾
任何在規模達2000億美元的數碼廣告行業工作的人,都應該要對德羅布納克(Mark Drobnak)這類人物心存畏懼,因為他用的廣告攔截器可比你的行銷威力大多了。他跟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打造了「廣告黑洞」
「Pi-hole」是一款免費開源軟件,可在深受電腦組裝玩家歡迎的基本款電腦「 樹莓派」(Raspberry Pi)上運行。Pi-hole的廣告攔截涵蓋整個網絡,包括大多數的應用程式。(因為技術原因,YouTube和Hulu成了兩大例外。)它無法攔截Facebook內部廣告,但可以讓Facebook不能跟蹤你在網絡上的足跡。
以前人們雖然討厭廣告,但總覺得使用廣告攔截軟件好像是偷竊行為。但現在線上廣告實在太過猖獗,儘管廣告攔截據估計導致廣告商每年損失數十億的收入,但廣告攔截變得更像是一種自衛之舉,而不是砸人飯碗:廣告會導致設備運行速度變慢,耗盡流量套餐,有時還會帶來惡意軟件。與此同時,廣告行業依據用戶的上網習慣,對每個用戶建立了越來越詳盡的檔案,侵犯個人私隱。
歐盟的《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將於5月25日生效,該條例要求公司必須獲得用戶許可才能跟蹤用戶的上網行為。在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竊取Facebook使用者資料的醜聞曝光後,Facebook採取了一些措施,限制泛濫的資料分享行為,還終止與一些公司的合作。這些公司將使用者的網絡資料與線下信用卡交易以及選民註冊、購房、商店會員計劃等公共記錄相關聯。
行業組織與美國互動廣告局(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表示,廣告攔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警示,警醒品牌和為品牌服務的所有相關公司,他們濫用了消費者的善意。」
一旦試著分析這種廣告系統運行的方式,就很容易令人惱怒。當你載入一個網站時,網站會向其他網域發送請求,將你的注意力拍賣給出價最高的競拍者。一家高人氣新聞網站的主頁在使用者載入一次頁面的同時,向10家廣告交易平台發送了20次請求,每家平台又將廣告位置提供給了數百家廣告商。網站記錄下了使用者的位置、性別、年齡以及瀏覽習慣等資料,整個過程的時間不到十分之一秒。
雖然美國在立法方面沒能掀起什麼聲勢,但歐盟的私隱法律已經改變了廣告行業的做法。在歐洲發展業務的任何公司都要遵守……(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146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廣告攔截器 #GDPR #通用資料保護條例 #pihole #彭博社 Bloomberg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