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什麼是Scope?
全球化+跨境電商成為新常態,不論家門口或世界級市場,「新台商」都必須與紅色供應鏈強大的產業綜效近身肉搏!如何在硝煙四起的「再工業化」浪頭底下,殺出一條轉型生路?
「新台商突圍」線上論壇,邀請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佘日新,以及AppWorks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和您共同探討新台商的7道戰略考題!
影音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4VSPnKUPDE
範疇經濟(Economies of Scope)意指,在廠商的營運中,同時營運兩項或兩項以上業務項目的總成本,會低於這些產品個別營運的成本總和。要發揮範疇的優勢,勢必要在所有經營的項目中找到共通點,並將共通點的效能發揮出來;貫穿越多的經營項目,能發揮的範疇優勢就越大。有別於規模經濟的「成本」考量,範疇經濟主要的著眼點是,複雜度所帶來的「共享」優勢。
汽車產業中共用零組件的實例,是範疇優勢最典型的範例,共用的包括底盤、除動系統與引擎等。汽車開發共用的零組件,並不影響車輛帶給消費者的差異化選擇,卻能降低單位成本,並以彼此提攜向上的動能,連動提升整體經營績效。當今各車廠間的資源共享比例逐年增加,共用領域遠超乎想像,除了動力系統外,甚至共用底盤等也是時有所見。全球汽車集團中,資源共享最成功的,非VW集團(福斯汽車)莫屬,旗下除了重型商用車以外,八個乘用與商用的品牌,幾乎都可以看到與集團內共用的零組件。
近年來,VW更開發所謂「模組化平台架構」,以一具基本底盤平台,即可衍生出多種不同車型,例如Jaguar藉由C-X17概念車所展現的全鋁合金模組化平台架構,同樣可以在Land Rover未來開發新車時使用。
汽車產業廣泛採用這種作法,幾乎所有車廠,都會與關係企業在開發時進行共享,以取得範疇優勢。
設計界近年來最夯的話題是,通用設計。通用設計起源於,如何設計出一般使用者與身心障礙者都適用的「對等產品」;同時也廣義用在,探討共通性高的原理原則,可以如何重複應用在不同的開發情境,不須再經改良或特別設計就能直接套用。
能符合身心障礙使用者使用的產品,是包容性較高的設計,這對全球都在面臨的高齡化挑戰,也意義非凡;對這個資源迅速耗竭的世界所傳達的意義,更是深刻。通用設計在資源共享平台上所展現的是,對資源運用的謙卑、以及追求效用極大化範疇的努力。因此通用設計對目前在國際上高度受重視的「包容性增長」,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法論。
最後,範疇的優勢與規模息息相關,若無大規模,我們無從尋覓到重複出現的規律,並從中萃取出共通的元素,進而發揮共享的效益,在投入和產出之間覓得資源運用的最佳效益。對經營者的挑戰是,如何以各種體制創新(如併購、策略聯盟等)擴大規模,不僅追求降低單位成本,也從重複出現的資源規律中,發揮範疇的優勢。
《創實:新台商的7道策略考題》深度閱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4148
模組化範例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八卦
{{ 參. 談談編曲實務經驗 }}_09
前文用『切分音』與『休止符』,試著來界定、解釋關於『Groove』的基本元素定義,但這些個牽涉到『拍分』的基本元素,其實都建立在一個隱性的因素之上:『可預期的、穩定的時間感』。而當『切分音』、『休止符』用一種模組化 (Pattern) 的形式出現時,這兩個元素就會共同組成一個在音樂世界裡極為重要的結構:『Rhythm』!
[二. 關於編曲可以想想的幾件事_06] ~時間_06//Rhythm_01
『Rhythm』!這個字詞應該怎麼翻譯呢?『節奏』~恐怕是第一個會浮現的中文譯詞;但如果你真的用Google翻譯來看,它最標題顯示的意思是『韻律』(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safe=off&ei=KQV_WvGsM8qn0AS31KH4Aw&q=rhythm+%E7%BF%BB%E8%AD%AF&oq=rhythm+%E7%BF%BB%E8%AD%AF&gs_l=psy-ab.3..0j0i5i30k1l9.22874.27909.0.29006.7.7.0.0.0.0.114.508.6j1.7.0....0...1c.1j4.64.psy-ab..0.4.315...38j0i67k1j0i30k1j0i8i30k1j35i39k1.0.s5Zm1lAi1bY ),而『韻』、『律』兩個字在中文的意涵裡,恐怕更偏向『母音』(重音)與『音高』這兩者的混合、而不單純指『節奏』(『韻』~ http://www.zdic.net/z/27/js/97F5.htm ,『律』~ http://www.zdic.net/z/19/js/5F8B.htm )。
說起來,『Groove』、『Pattern』、『Rhythm』這些英文名詞,要找到適切的翻譯,恐怕還是得要用英文的思考,才能求得更全面的認識: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rhythm ,但其實這些我們『似懂非懂』的音樂定義,不單是在英翻中的過程中,我們取巧地『以為自己知道了』,事實上,即便是在英語系統的音樂教育認知中,也存在著這些難以用文字定義清楚的窘境。下面這個用『What is Rhythm』所搜尋出的連結,在解釋『Rhythm』時就聊到了上述的困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tvJ0WwRdQ 。
不論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能理解『Rhythm』所應該代表的意思,這個連結在一開始就簡單扼要地示範了沒有節奏元素的音樂,即便那是你早就耳熟能詳的古典曲目,你還是無法分辨出來;但一旦加入了節奏 (拍分、輕重音、休止符),你立刻就能辨識這個音樂。然後在影片中,解說者提出一個科學的問題:如果單純只有『節奏』,還可不可以算是音樂?他提出的見解是:作曲家Steve Reic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ve_Reich )所寫作的一首只有用到『拍掌』(Clap)的作品,對解說者而言絕對是足稱音樂。我們趕快來見識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kOFJMI5i8 。
這個Youtube連結的高明之處,就是用視覺的方式讓我們瞭解作曲者的巧思:兩組樂手在一個以3/4拍分、一個小節的固定樂句重複演奏形成一種Pattern,而每八個小節,A組的樂手會將這個固定樂句往後移動半拍,來對比B組樂手的固定樂句,並且循環延後,形成有趣而複雜的節奏組合。這算不算是音樂呢?我覺得作曲家用非常簡單的元素,說明了自身在非洲音樂浸淫研究所得的學養,當然絕對是非常有創意的音樂!而如果希望在這樣的元素之下,還能有更『旋律化』的音樂呈現,那就請聽聽看這首由King Crim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ng_Crimson ) 這個恐怖音樂組織在1981年的專輯『Discipline』的唱片A面第二首傑作『Frame by Frame』所做的相同手法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2vUWVKeSM&list=PLbouzmFCyUKYYOS42n25qm-N6RtZAp8ft 。
在前奏中,吉他手Robert Frip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Fripp ) 利用了兩台盤式錄音機所建立的Tape Delay效果,讓一個重複的樂句經由時間延遲的方式,同樣做出一種『樂句錯位』的切分感,帶來一種在和聲上非常嶄新的聽覺經驗 (不好意思!我是說在1981年---30年前耶!當然~後來的U2吉他手Edge,也大量應用了類比、數位的Delay混合,讓簡單的樂句彈奏,被建構成巨大的音牆;但…我還是覺得Robert Fripp要去計算兩台盤式錄音機的錄音頭與播放頭的距離去達成正確的Delay時間,難度高出許多!)。
其實,在這些音樂範例裡,都存在著『時間』的作用,我們再回到第一個影片連結的開始,一組音符在沒有節奏感的演奏之下,似乎比較難以感受到『音樂性』;但單純只存在的節奏 (如第三個連結),卻可以感受到一種明確的音樂意圖,在此,我想表述一個關於流行音樂編曲的極端意見 (以下純屬我個人的固執偏見):影響一個流行音樂編曲的最重要因素,不是來自於旋律所建構的『和絃』,而是『節奏』。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寫了很漂亮的低音線條以及內聲部,它們與主旋律所形成的和絃也好聽到不行,但為什麼整個編曲就是有點兒提不起勁兒、甚至音樂進行到一半,就覺得好像快睡著了?因為~那就像第一個影片範例一樣,這些旋律性的元素,缺乏了『節奏性』的動能。
…『可是~我也知道切分音、也知道休止符,那還要怎樣纔會讓音樂有節奏性呢?』
請容我用下面這個應該是小學生音樂教育的影片,來定義一下我們手邊的這些音樂字詞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AtCL7N91M 。這位和藹的老師絕對不是來侮辱大家智商的!請看看她多麼簡明地用『Sound』與『Silence』就解釋了音符存在與休止符的關聯性;而最後一句話:『Rhythm is a pattern of sounds and silences』,應該是我所能找到的最言簡意賅的音樂定義了!如果你已經很有耐性地看完了這三分多鐘的簡易說明,那麼,請再花個5分22秒,來看一個可以讓你『耳目一新』的節奏詮釋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phAzryVpY !
『碰』!請再回想一下當你看到『Rhythm』這字詞時,心中所以為的理解是什麼?而這個影片是如何巧妙地將各種音樂型態的輕重音、休止符、重音位置做了如此高明的解釋!我們可以思考的是:那麼,當我在安排旋律時建構的和絃所應該出現的位置,究竟是一成不變的在每個小節的第一拍,還是應該要考慮現在我們所設計的『節奏』,來讓和絃出現在比較巧妙、有趣的位置呢?
真正的問題是:在編曲的時候,是應該先考慮『節奏』這個元素,還是『和絃』呢?
我很希望你會被我導引到那個『我的偏見』的位置。
而如果你真的被導引到這個『偏見』的認知,究竟好不好呢?我想請出現代吉他大師Steve Vai先生在幾天前釋出的音樂理論講學影片來試著回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qSB0lPJG8 。
Vai在一開始先簡單地用吉他來示範如何在『聆聽』節奏組的狀態下去『Lock』住節奏,然後怎麼在這個狀態裡『自發性』地建構其他的音樂元素。但~這都不算是這個影片的重點!重點是在中、後段,他用了很長的時間去詮釋了類似哲學的音樂觀點---他好像說了很多,又像是什麼都沒說---,我超級敬佩這樣的導師!因為,一切都是觀念,而觀念…永遠都是那麼……需要緣份的。
但至少,我可以推崇其中一句話,來做為我們在音樂工作上的基本起點:『Exercise Your Imagination』!什麼意思呢?以及~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來知道這些『觀念性』的事物,對於我的音樂編曲又有什麼幫助呢?
在下一週,我們『也許』會開始討論一些務實的入手法門之前,我很祈願你能花更多的時間、真的好好地看一下Steve Vai先生的這支影片,其實~很多的答案都已經在裡面了。
祝音樂冒險旅程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
後記1. 關於King Crimson吉他手Robert Fripp所使用的這種時間延遲技法,甚至被稱為『Frippertronics』這個專有名詞;而國外就是會有死忠樂迷兼器材控,認真地將這種在當年極有想像力的操作模組給複製了出來。在這裡轉貼分享,除了對於這位樂迷先生的研究精神表達敬佩之意以外,也有一點感歎、唏噓在那些個年代的音樂家們,為何能夠有那麼難以想像的實驗性與創造性,留下這些偉大的音樂資產,卻又似乎荒蕪在歷史的記憶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5OMrB9Opjg
後記2. Steve Vai先生的哲學觀點,的確與東方文化若合符節;幾年前他曾來到臺灣花蓮,舉辦了一個很有啓發性的大師班講座,也因而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但這些掌故軼聞,還是留待下一次再聊吧。
模組化範例 在 MUKI SPACE INC. Facebook 八卦
用 SASS 製作元件的開發,這篇很淺顯易懂,範例也不會過於複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真的要用 SASS 達到 UI kit 模組化,需要清楚的規格跟邏輯啊 XDD
http://www.sitepoint.com/sass-component-10-minutes/
模組化範例 在 SolidWorks教學(不限版本均適用) 補充_設計模組化1(屬性標籤) 的八卦
我們另有公司教育訓練課程,若有需要亦可來信接洽4. 講義及 範例 均可下載5. 教學版本. ... SolidWorks教學(不限版本均適用) 補充_設計 模組化 1(屬性標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