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火紅的HRV,我該如何用手邊的裝置測得?】
接續前一篇文章,剛好這幾天有人提問:若我沒有專業的運動錶,該如何量測自己的HRV呢?以及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整理之後分享如下。
目前有多款手機APP可以直接利用智慧型手機來量測自己的HRV,有些要搭配藍牙心跳帶(會比較準),有些則直接用攝影鏡頭的感光元件來搜集數據。以APPLE Store上來說就有十二款APP:
◉HRV + (免費)
◉Elite HRV (免費)
◉HRV Tracker (免費)
◉BioForce HRV (免費)
◉EC-HRV test (免費)
◉SweatBeat HRV (免費)
◉SelfLoops HRV (免費)
◉Igtimi HRV (免費)
◉Magenceutical Health - HaloBeat HRV (NT$ 750)
◉HRV with Alice (NT$ 60)
◉HeartsRing HRV-Breath-Biofeedback (NT$ 590)
◉Primal Blueprint - PrimalBeat HRV (NT$ 300)。
其中有大約八款的APP是免費的,但另外四款需付費,付費的紀錄、統計與分析功能比較完整,最貴的那款(第9款)甚至還有特殊設計的療程(運動處方)來幫你提升HRV。
目前Garmin 920和Fenis 3可以下載HRV的APP套件,直接在手錶上進行量測,但和APP比較起來的缺點是無法紀錄和分析。
==
【HRV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
要取得HRV這項數據,有很多種方法,主要分兩種:「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穿戴裝置都是用時域分析,它是用「間距的標準差」來計算,也就是各個「間隔」距離平均值的偏差程度。
一般來說,「間隔」的取法是心電圖中最高峰R波之間的距離(R-R Intervals),見附圖。
如果用光學式,只有一個偵測點時,只能用手腕上的血流脈動來推測心臟律動時的R-R波間距。這種量測方式只是推估,並非實際掌握每兩個R波的間距。雖然不精確,當然還是可以得到一組間距數據來計算標準差(Standart Diviation) = 心率變異度。
心跳帶得到的R波間距當然不比醫院裡顯示的心電圖,在醫院裡,最少要用三個電極才能把其他P波、T波、U波都標示出來,畫出心電圖。使用心跳帶的限制是,當心臟跳一下時,你會不確定取在「剛開始跳」還「是快跳完」,無法像心電圖的數據明確地抓到每一次跳動的R波所在位置。當然,我們無法每天都去醫院在胸口貼上電極測HRV,雖然略微不準,但心跳帶已是最便利的選項。
當R波精準量測出來後,就能得到R-R波之間的間距。例如某次測量時每個間距的變化的間距大小從0.6秒到1秒,平均是0.8秒。接著把這些間距的標準差計算出來即是心率變異度。
標準差的意義是:各項數據的離散程度,標準差愈大表示各數據互相差異愈大。在計算HRV時是使用「母體標準差」(σ,唸sigma),它的計算方式是:
◉先從母體(固定時間中的R-R間隔)中抽取N個數據,假設其值分別為X1、X2、X3、X4……
◉求母體平均數(μ),也就是(X1+X2+X3+X4……)÷N
◉σ = (Xi-μ)的平方÷N,之後再開平方根號
(註: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在「科學Onling」網站上利用變異數的幾何意義來解釋標準差,非常精彩: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55320)
就目前網路上可以查閱的資料,手機APP與穿戴式裝置都是用「母體標準差」的方式計算出來HRV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CMma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觀念解說免費看 歷屆指考分析 請到此購買: https://cmmath.com/shop/...
標準差變異數 在 Different life different gain Facebook 八卦
做好各種準備去迎戰突如其來的變化
#中國武漢肺炎的疫情,讓兩姐妹明年畢業就出國打工及讀書的計畫,99.9%是無法順利成行🤔😂😅,暫時先在台灣升學,也得思考未來如何順利銜接外國的學校。
姐姐的系主任前些日子跟她說:
明年專五畢業直接插大三,大四兼修碩士班的課,然後寫論文就拿碩士學位。
這算是 #超前佈署 嗎😱😱😱
專一到專四連續拿了七次學期成績第二名的獎狀,這間很普通的科大五專部,前天見她在準備期中考,瞄了一眼課本,卜瓦松分配、常態機率、變異數、標準差……這些是當年碩班時去教大二統計學的課程,居然姐姐也有學習(小孩在修什麼學分完全放手=放牛吃草😂);
上星期姐姐看到小妹正在學的矩陣,馬上說:矩陣我很厲害,可以教妳!
蝦密😱😱😱
國中開始數學就自認很差的姐姐,懂高二的矩陣🤔🤔🤔
放棄公立高中而去讀五專工科的姐姐,班上同學程度多數是很差的,相較之下,她的成績就是優秀,找到了自信心,對於數學及其他科目的學習,就有了動力及想拿高分的企圖心。
若當年去讀公立高中,姐姐應該不容易找到自信心,普通高中數理課程的大小考試,可能會擊潰她的讀書興趣吧!
這學期的3D列印課程,已經完成了幾樣立體及平面的成品,不知總共會印多少件成品回來?下次印小丸子的鑰匙圈可以嗎😍
小妹的交大物理結業證書終於收到了。完全沒有準備考學測的她,明年的學測勢必得拼了,書審的競賽成績幾乎空白,高一沒有參加任何比賽,趕緊報名了一些檢定考試,希望可以拿到證書,她最厲害的游泳,因為疫情,找不到可以參加的比賽,得來查詢有什麼體育競賽是小妹可以去報名拿獎牌的🤔💪
#自己的孩子自己救
#planAplanBplanC各種版本都要準備好
標準差變異數 在 動身指南 Getting Started Facebook 八卦
【手腕疼痛】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損傷是手腕疼痛常見的原因之一。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位於手腕的尺側區域,主要功能為在前臂做旋轉動作時,提供遠端橈尺關節的穩定性。另外也提供光滑的關節平面並分擔來自手腕承重時橈腕關節的壓力。
當我們用手支撐時,穿過手腕的擠壓力大約有20%會經過TFCC的纖維軟骨盤的部分。
因為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的複雜結構和多向的功能包括: 手腕旋轉和分擔軸向承重的壓力,使的這個區域變得脆弱且很容易受傷和退化。
-
-
《#骨頭結構的影響性》
遠端的橈骨頭和尺骨頭與近排的腕骨形成橈腕關節與尺腕關節,在正常人身上,遠端尺骨和TFCC可以分擔部分穿過手腕的壓力。
但如果遠端橈骨和尺骨的長度差異非常大,則手腕的壓力會轉移至尺側且對於遠端尺骨和TFCC產生的壓力達到兩倍。
久而久之,反覆性的過度應力可能造成手腕骨骼或軟組織的受損,造成手腕的慢行發炎、疼痛、韌帶變形或撕裂、握力降低和血液循環系統的病變。
而較短的遠端尺骨長度可以減輕橈腕關節在TFCC的軸向壓力,且藉由骨間膜的斜向束來繃緊TFCC的韌帶,進而去穩定遠端橈尺關節(DRUJ)。
-
-
《#尺側變異數》
為量化遠端尺骨和橈骨長度的方法,量測遠端尺骨和橈骨的距離,正常人在靜態的X光照片下,尺側變異數應為0,代表遠端尺骨和橈骨等長。
1. 正向的尺側變異數代表尺骨向遠端突出標準線。
2. 負向的尺側變異數代表尺骨向近端突出標準線。
3. 正常的常模值一般落在0~-1mm之間,標準差為1.5mm。
-
-
《#尺側變異數會隨著動作改變!! 》
當我們在做抓握動作時,前臂的肌肉會將橈骨往近端拉,使的遠端尺骨相對橈骨更加突出,所以尺側變異數會正向地增加1-2mm。
另外,當我們前臂旋前時,也會因為旋前圓肌的作用力方向,使橈骨也會產生近端移動,增加肱橈關節的壓力,也會使的尺側變異數正向地增加。
-
-
《#TFCC受傷分類》
在1989 年,由Palmer依據受傷的機制(創傷性或退化性)和損傷區域來分類,不同的分類,治療方式和手術方式也會不同。
然而有些人是沒有症狀的且屬於Type 1A(Central lesion),因此很難區分其TFCC的受傷是因為創傷性還是退化性的,也會影響到後續治療的判斷。
-
-
《#手術 VS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介入
包括: 動作調整、固定、抗炎藥物、類固醇注射和物理治療等等。
1. #沒症狀但影像學上有TFCC損傷:
不手術但須調整生活習慣或動作模式,如果在前臂的旋轉動作時手腕有彈響聲但不會伴隨不穩定、疼痛、無力感時,則需從上肢的生物力學來做評估,可能在球拍類運動中,揮拍的力學傳遞可能導致手腕過多的旋轉動作。
另外也須從上肢肌動學來做考量,過多的抓握動作或是緊繃的肱二頭肌,都可能造成尺側變異數正向地增加,造成TFCC過多的負荷。
-
-
2. #有症狀且影像學上有TFCC損傷:
如果符合以下症狀則建議諮詢醫師考量手術的必要性:
(1). 經過六個月的保守治療無效
(2). 手腕不穩定
(3). 持續性的疼痛且伴隨日常生活功能的喪失
(4). 持續性的疼痛且無法工作
#手腕疼痛
#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TFCC
#生物力學與肌動學
標準差變異數 在 孫在陽 Youtube 的評價
Tableau大數據分析-校務資料分析 3.ELT, Cross Join, 外部資料更新, 儀表板
統計中,最直觀取得的數據,就是平均數與標準差;標準差的平方,就是變異數。平均數與變異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二個樣本間,是否存在很大的差異。虛無解設H0,預設為二樣本是相同;若p值小於0.05,拒絕虛無假設。

標準差變異數 在 [問題] 請教兩個以上標準差如何合併? - 看板Statistics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