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面過境,高雄終於降下久違的甘霖。
不過無論雨多雨少,身為高雄的市長,都必須時刻注意水情防汛。因此,我已在5月20日指示水利局開設水災緊急應變中心,持續監控水情,加強巡視各抽水站、截流站、閘門,以及移動式抽水機等並進行試運轉。
面對梅雨滯留鋒面可能造成的豪雨或大豪雨的影響,市府會非常審慎面對,並備妥相關防汛因應措施,隨時提高警覺,務必將可能造成之災害程度降至最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梅雨滯留鋒面讓水情有解,經濟部預估,各水庫總共進帳1.9億噸,約是全台兩個禮拜的用水量,氣象專家預估,這一波梅雨鋒面過後,梅雨季正式結束,接下來進入典型的夏季天氣型態,午後要留意短時強降雨。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965...
梅雨滯留鋒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八卦
這波梅雨幹得好呀!湖光山色都回來了~
#日月潭 #梅雨 #水情 #鄭明典 #YFB
梅雨滯留鋒 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 Facebook 八卦
大雨來襲!
受到梅雨滯留鋒影響。高雄市政府水利、消防、警察、民政、農業、工務及環保等相關局處嚴正戒備。
由於強降雨超出排水防洪標準,造成低窪地區有積淹水情形。今天凌晨各地傳來災情,市府各單位正積極應變處理排除,務必讓民眾影響降至最低。
應變中心三級6月4日20:00就開設。稍早我要求高雄市水情中心提升為二級開設,並請相關單位進駐。
提醒市民朋友,最大的雨勢還沒結束,還要持續嚴加留意,如有任何災情傳出可撥打119協助排除。
.
我與市府團隊也到前鎮新生路地下道、大寮歡喜鎮大樓、阿蓮區中路里、永安區永安路、岡山區五甲尾滯洪池勘救災。
.
⚠因山區發佈土石流紅色警戒,我要求一小時內撤離居民至安全場所,警消人員全力協助。
#桃源區建山及高中里 109位居民已撤離完畢。
#六龜區潛勢危險地區 的保全對象共52人(49位洗腎病患及3位孕婦),其中洗腎病患1人住院、1人在台中、47人在六龜,上述52人均全數撤離(依親)。
梅雨滯留鋒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梅雨滯留鋒面讓水情有解,經濟部預估,各水庫總共進帳1.9億噸,約是全台兩個禮拜的用水量,氣象專家預估,這一波梅雨鋒面過後,梅雨季正式結束,接下來進入典型的夏季天氣型態,午後要留意短時強降雨。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965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梅雨滯留鋒 在 天氣小觀:太平洋高壓不退,梅雨滯留鋒難產- 看板TY_Research 的八卦
天氣小觀:太平洋高壓不退,梅雨滯留鋒難產
最新模式來看,未來一週,降雨機會增多,但太平洋高壓還是不退,
因此,東亞梅雨滯留鋒難產,南海西南季風仍然無法爆發。
東亞梅雨是亞洲大氣環流季節變化的典型表現,
開始和結束可由高空風場突然轉變的情況確定,
東亞的季風環流系統和印度技風環流系統互相獨立,但又互相聯繫。
而前些日子氣象新聞:今年因為反聖嬰現象影響,五月梅雨偏少,目前也的確偏少了,
因此,這時就有來看聖嬰-南方振盪現象的循環了:
每年耶誕節前後,祕魯西岸的東太平洋都會出現一股由北向南的暖海流,
使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變暖,稱為 聖嬰 或 厄爾尼諾現象。
反過來說,
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除了會異常變暖,有時候也會變得很冷,稱為女嬰 或 拉尼娜現象。
聖嬰-南方振盪現象的循環(ENSO循環)包括聖嬰現象(厄爾尼諾現象,El Nino)
和反聖嬰現象(拉尼娜現象,La Nina),
從以下這張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圖可以看出三種現象:
La Nina(反聖嬰)、Normal(正常現象)、El Nino(聖嬰現象)
https://pic1.zhimg.com/80/26c6b3baef45ed2d353da4834162c37b_hd.jpg
而現在學界用 ENSO 暖事件指聖嬰事件,ENSO冷事件指反聖嬰事件。
因此,根據El Nino和La Nina發生以後,冬季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距平,
研究定義出四種型態:
El Nino冬季增強
El Nino冬季減弱
La Nina冬季增強
La Nina冬季減弱
研究結論指出:
El Nino冬季增強型的夏季,多雨區出現在長江流域。
La Nina冬季增強型的夏季,多雨區出現在華南地區。
反之,
La Nina冬季減弱型的夏季,華南地區不利雲雨帶生成。
如此看來,是否因為華南地區不利雲雨帶生成,春季台灣雨量偏少,
然而,研究也指出El Nino和La Nina對梅雨的意義卻不是反對稱,
在La Nina影響的梅雨季太平洋高壓東退偏早,提早入梅也提早結束,
因此,La Nina信號對梅雨預報有重要意義,
但是,反觀El Nino信號對梅雨預報卻沒有甚麼意義。
從年初冬季的弱反聖嬰減弱情況,對目前梅雨情況的確出現重要的指標性意義。
可看到的是今年梅雨季,太平洋高壓東退的晚,南海夏季風的爆發延遲。
當然,影響梅雨的不只是ENSO因子,還有中高緯度西風環流與中低緯度季風環流的影響。
尤其中高緯度阻塞形勢和東亞季風環流的低頻震盪(西南季風活躍期和間歇期)。
對東亞正統梅雨季來說,
一個漂亮的梅雨鋒面主要是由副熱帶季風和北方冷空氣組成的梅雨帶,
也就是梅雨的環流系統在:低空為太平洋高壓西北側的西南風氣流,
高空為南亞高壓東南側的東北風氣流,
上升氣流位於北緯30度附近的梅雨鋒面帶,
下沉氣流位於太平洋高壓脊區的下沉流區域。
而對台灣來說,
一個漂亮的梅雨鋒面主要是由南海西南季風和東亞殘餘冷空氣組成的梅雨帶。
而以目前大氣形勢來看,
太平洋高壓盤據在台灣附近,影響中南半島對流,導致南亞高壓有點減弱,
模式預報需等一週後期,北方有地面冷高壓推動中緯度鋒面南下,
激發華南地區大規模熱對流,南亞高壓才會重新增強。
因此,
也就是說太平洋高壓和南亞高壓搭配得非常差。
太平洋高壓的西北側-西南風完全搭不上南亞高壓的東南側-東北風,
當然在東亞就看不出漂亮的梅雨鋒面。
上面這種大氣環境可藉由中高緯度阻塞形勢的配置,讓南亞高壓和太平洋高壓匹配,
但事實上,梅雨鋒面不是這麼單純看南亞高壓和太平洋高壓,
還有更重要的東亞季風環流,
梅雨強度和東亞季風系統中的西南季風、越赤道氣流、太平洋高壓的低層偏東風匯合,
以及北方冷空氣的活動位置有關,其中的運作機制還牽涉到
東亞夏季風的低頻震盪,包括南海低頻波往北輸送水汽的過程。
結論:影響東亞梅雨的因子五花八門。
至於目前的情況呢,
今早模式預報,未來一週太平洋高壓還是不退,不退,就是不退,
依然控制著南海、菲律賓和台灣,南海西南季風看不到爆發的影子,
不過好加在,太平洋高壓強度不是很強,山區還是有機會熱對流降雨。
至於大氣環境來看,
不過,因為南亞高壓重新增強,東南側有東北風氣流出現,
因此匹配東亞梅雨鋒面的情況會好一些,差別在於太平洋高壓依舊不配合。
所以模式認為,鋒面南下後,接近台灣後,雲雨帶發展不佳,
只有東北部、東部和南部山區因偏東風輻合,較有機會降雨。
當然,若是配合午後熱對流不穩定,突破高壓障壁,全台也會有機會午後降雨。
因此,模式看來未來一週降雨機會增多,但是還是沒有漂亮的梅雨鋒面。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 模式預報對未來一週,鋒面南下後,南部山區降雨明顯,
藉由熱對流降雨,水庫多少有些進帳,但要解渴就只能等西南季風爆發了。
(以上供參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121.6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Y_Research/M.1526528042.A.74D.html
東亞季風環流和印度季風環流個別獨立但也可彼此連結,
這表示,印度季風環流的震盪可以影響東亞季風環流,使南海季風爆發
但也可以與印度季風環流分別獨立,
由中緯度系統南下,先引爆南海北部西南風,一週內遍及南海季風爆發。
但重點還是太平洋高壓障礙要先移除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