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了好幾天的香港。反應很熱烈,台灣人對香港的情況顯然很有旣視感。但不是只有台灣的朋友來參與討論,很多中國朋友也來了。
我在看兩邊留言的時候,我常看到台灣的朋友會説,中國的朋友就是沒有在民主國家住過,所以不知道民主是什麼。
這話我是同意的。
我覺得很多中國觀眾在看民主時,有點像在看棒球。大概知道球打出去,人跑回本壘就可以得分。但棒球是台灣國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很多臺灣觀眾會看打擊率,會看左打右打,那些球員擅打什麼球路。什麼是伸卡,什麼是指叉球,很細膩。
可是當中國觀眾在抱怨中國以外的人不懂中國時,我也覺得有道理。
我的確是在威權治下的台灣長大到二十多歲,但這也有三十年了。年輕觀眾更別提了,絕大多數大概從來沒有在威權體制或極權政府下面住過吧?
所以我對於威權國家裡面的人是怎麼生活的,想法是怎麼塑造的,的確很好奇
所以今天的TODAY看世界講我們俄羅斯,為什麼明明肺炎疫情跟經濟都搞得這麼爛,俄國公投結果,普丁支持率還有接近80%,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以下是今天的國際三條線
▪️國際:香港國安法生效首日:數百人被捕、恐懼蔓延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00702/hong-kong-security-law-china/zh-hant/
👉劃重點:週三,香港警方迅速採取行動,執行中國的國家安全新規,據此逮捕了第一批人。北京在這個半自治領土上鎮壓異見人士的攻勢立即帶來了寒蟬效應。
事實證明,這部法律有效地平息了香港持續一年多的反政府示威活動。週三是回歸紀念日,通常會有大型的民主示威遊行活動。在這一天,數以千計的民眾分散抗議,結果被警方包圍,冒著一天前還不存在的罪行而被捕的風險。
為迫使抗議者離開街頭,警方動用了胡椒噴霧和高壓水槍,逮捕了大約370人,其中10人是因安全法新規定的違法行為而被捕,該法針對挑戰北京的政治活動。警方說,10人當中,有一名揮舞港獨旗幟的15歲女孩。
▪️國際:華為5G:英國首相改變口徑 華為成為「潛在敵國供應商」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53266772
👉劃重點:面對美國加強制裁華為以及由香港《國安法》帶來的內外壓力,英國開始重新評估華為在5G網絡中的可靠性。
曾一度堅持可以部分使用華為設備的英國首相,也開始改變口徑,形容華為是「潛在敵對國家的供應商」。
周四(7月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說,他要在華為的決定上謹慎行事,因為政府不希望重要的基礎受制於「潛在敵對國家的供應商」。
在回答關於中國電訊巨頭華為參加英國5G網絡建設的問題時,英國首相對記者說,「我不希望看到國家關鍵的基礎設施存在以任何方式被潛在敵對國家供應商控制的風險」。
▪️亞洲:中國加強對香港控制,台灣看到了威脅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00702/taiwan-china-hong-kong/zh-hant/
👉劃重點:本週,中央政府在沒有考慮來自北京支持的特區領導人建議的情況下,替香港通過了國家安全立法,這讓習近平對台灣做出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自治的承諾顯得空洞,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會採取更富攻擊性的行動,將台灣也置於其控制之下的擔憂。
中國幾十年來最強大的領導人習近平已展示出對挑釁行動的嗜好,尤其是最近,世界被新型冠狀病毒的毀滅性傳播分散了注意力。
近幾週裡,中國幾乎每天都派飛機侵擾台灣領空。中國批評台灣總統蔡英文在一個國際民主論壇上發表講話,進行「分裂圖謀」。中國還警告台灣政府停止向香港政治活動人士提供庇護,這些人正在湧入這個他們稱之為中文世界最後的自由堡壘的地方。
📢 晚上八點別忘了看范琪斐的 #TODAY看世界。
另外有在用 LINE 的朋友可以訂閱 @LINE TODAY 👇
https://lin.ee/19eXmdD
週一至週日 #LINETODAY 就會推播TODAY看世界,如果錯過了,通常會放在國際欄目。
📢別忘了《#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十點準時上傳完整版!
框架效應英文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八卦
振興券辯論之一
我「沒頭沒臉」,想和柯文哲辯論振興券有沒有效,大概也被當成「沒唸書」。我雖然不學無術,但經濟學文獻,肯定是比柯文哲懂的,為正視聽,讓我自己進行一場單人紙上辯論,解釋為什麼「三倍振興券」很好。
問:馬政府2008年發消費券,民進黨砲轟沒效。蔡英文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馬英九不行,為什麼自己發振興券就可以?
答:如果振興券和消費券長得一樣,那民進黨當然該受批評,不長進只能拾人牙慧,還抄一個「失敗」的政策,該罵。但消費券和振興券不一樣,時空不一樣,政策內容也不一樣,根本不該混為一談。一個治病的藥,吃的劑量不一樣,吃的時程不一樣,甚至是診斷的症狀不一樣,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同樣是政府發錢,發法不一樣,效果當然可能不一樣。人民真正該害怕的,不是政治人物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而是不會從過往失敗裡學習,從中尋找改進之道。民進黨政府的振興券,就著過往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全球獨到,先不管成效,在政策制定上,就已經是進步了。反觀國民黨,不但沒有從消費券的問題裡學習,反而加碼過去的錯誤,還主張發現金,沒有進步的國民黨,輸了一褲子,都換了位子,還不換腦袋,才令人害怕。
問:所以振興券如何解決替代效應問題?和消費券,或是現金有什麼不一樣?
答:這樣的問題,就比較有水準了。發錢無用論的理論來源,是傅利曼大師的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主要就是說,人在決定消費行為的時候,會把一生的所得拿來一併考量,盡量讓收入和支出,以一個平穩的方式進行,不要一年吃飽飽,隔一年餓肚子。在這樣理性的考量下,突來的現金補貼收入,不會被當成是一筆天外飛來的財富,非花掉不可,而是存起來,提高未來整體的消費水準。如果人人都照PIH來思考,政府發的錢,就會被存起來,而沒有刺激景氣的效果。
小布希政府在2009年,金融風暴時發的一戶800美元現金,果如PIH預測一樣,消費幾乎沒有因為收入增加而提升。人民前途茫茫,工作都不知道有沒有得保,錢不存起來,還買新手機嗎?馬政府的消費券,在設計上比現金好,至少強迫要拿出來用,但因為消費品項沒有限制,民眾把它拿來買平常會買的東西,反而把平常的花費存起來。這個替代效應,據估算超過九成,消費券幾乎完全被當成現金補貼了。
但唐鳳設計的振興券,不但消費品項有限制,已經先部份擋住了替代效應,要民眾拿一千出來換三千之舉,更是逼迫消費的絕妙好技。這之中至少牽涉到兩個行為經濟學的改變行為效應。第一種叫Mental accounting(腦內會計,和House effect賭場效應類似),逢年過節有小賭一下的民眾,大概都知道,同樣的一百元、一千元,平常可以拿來吃東西、買東西,很珍惜,但一旦上了牌桌,錢好像就不是錢,人的腦子,會自動把錢分類,而低估了牌桌上的錢的價值。拿了一千換來的三千,多的兩千,好像是撿來的錢,「隨便花」,應該是不少人會有想法。當然,柯文哲這麼理性,這麼異於常人,當然不承認有這種效應存在。
另外的一個行為經濟學效應,叫framing(框架效應,這裡的中文,都是我亂翻的,我們這些沒唸書的,只會看英文文獻,還請有唸書的大德,指教一下)。同樣是政府花兩千,兩千直接打到你戶頭,和拿一千換三千,那是不一樣的感覺。消費券會被當成現金存起來,振興券卻會被當成百貨公司的禮券花掉,差別就在於這個「拿一千出來」的動作。當然,買東西都是佩琪在買,與實體經濟活動脫節的柯文哲,完全沒有辦法想像這些「非理性」行為,自然認為是無效的。
振興券的新花招,讓好多商家,平白多出許多的點子,來配合促銷,這也是消費券看不到的額外效應。柯文哲本來不也打算加碼?現在又罵無效。位子沒換,腦袋一直換,到底要聽哪一個柯文哲講話?
問:廢話那麼多,到底振興券會增加多少GDP?
答:總經政策沒辦法實驗,只能用模型推估。馬政府估算的2008消費券,大概增加了0.5%的GDP。模型參數不同,結果就會不同。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振興券的效果一定會比消費券好。而且現在的經濟情勢,遠比2008年那種不知未來的情況好。世界雖然因為武漢肺炎停擺,但現在已經逐漸恢復。而台灣不但安全,還一直吸納出走中國的製造業商機,真正受疫情傷害的,就是缺乏國際觀光客的國內消費,振興券打蛇打七寸,刺激景氣效果當然超過無差別打水漂的消費券。
如果最後的經費支出類似消費券,也許可以達到1%的效果。在全世界一片景氣低迷的時候,可以用相對輕鬆的手法,製造出1%的GDP成長,那是很好的事。當然這些數字都是推估,最後2020年台灣的經濟指數,多少是來自振興券,沒有人可以說得準。
羅斯福總統在一九三零年代,面對經濟大蕭條,採取了許多前史未見的新政策,統稱「新政」。這些政策,很多最後證明都是垃圾,但經濟學家不管立場與背景,都同意一點,羅斯福的政府不因為政策的失敗,就停手不進行新政策的嚐試。一個政府面對困境,要發想解決方法,研究可行方案,不斷努力,不斷嚐試,才能帶給人民希望,不是事情不如己願,就怪東怪西,在民主社會還嫌棄民眾水準不夠,對,就是在說你,柯文哲。振興券有這麼多的好處,但最大的好處,是這個政府,沒有陷入「無招」的困境,反而用創意,帶給人民希望,配合世界一流的防疫政策,台灣人民相信國家會向上,有希望的人民,才會放膽消費,這才是該給振興券拍拍手的真正理由。
問:這麼好用,年年來發振興券?
答:我第一個拍手叫好。如果你以為傅利曼了解人性,所以有PIH,所以一定反對政府發錢,那你就錯了。發振興券,是實質減稅,傅利曼說,「任何」的減稅都是好的,因為減少政府可用資源,才是削減政府規模的長久之道。政府永遠在變大,如果不讓這怪獸餓一下,不可能縮小。如果政府年年發振興券,要籌措財源,就要減少支出,那當然是好事。
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柯文哲,坐擁台北大金庫,不用管撙節支出,才會隨便加碼振興券。但你要中央政府年年發振興券,是要砍哪一個部門的預算?少撥一點給你蓋社會住宅,還是鄉下地方不要蓋捷運,又或者是把國防部預算砍多一點,讓敵人輕鬆一點攻台?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那是當家的人,得想辦法的不得已。年年發振興券,很好,但先把要砍的預算,列出來,好好吵一吵。沒頭沒臉的經濟學家,樂見其成。
(後面還有幾個自辯自答,待續,也歡迎讀者朋友留言提問,一併回答)
框架效應英文 在 Facebook 八卦
臺灣沒資格也不願當「全球火藥庫」我們要自信擔當「世界晶片庫」
作為外交與國際事務背景的民意代表,昨天志偉主持了一場「拜登總統就職100天系列:美中新冷戰?台灣該何去何從?」的座談會,邀集了兩岸與國際關係產官學界的頂尖學者與官員,包括兩岸關係專家趙春山教授、經濟專家李淳副執行長、國際關係學者尹麗喬研究員、外交資深官員徐佑典,以及前美國外交部門官員Patrick Mendis等人,探究此刻國際新局勢下,台灣該如何展現自己的價值?
志偉想提出呼籲,台灣並不是「世界火藥庫」,而是應該自信地成為「世界晶片庫」、「防疫的智慧寶庫」。台灣不可以成為籌碼,也不可以變成旗子,在這個框架之下,台灣必須審慎思考自己的價值與位置。再者,此刻的美國正處於「T型復甦」的關鍵期,台灣即使再關鍵終有一天也會被取代,必須盡快尋求下一個利基。因此,政府要看到GDP的背後的隱憂,扛起未來的責任。
--以下為座談會後新聞稿,提供關心台灣國際情勢的朋友參考---
座談會新聞稿:美中新冷戰台灣怎麼走?
何志偉:台灣並非「世界火藥庫」而是自信的「世界晶片庫」與「防疫的智慧寶庫」
29日為美國總統拜登就職百日的日子,美中關係也在百日內有極大變化。然而,台灣位處兩大強權中心,如何在「冷戰2.0」的新時代站穩腳步,成為關鍵價值。民進黨立委何志偉表示,台灣不能成為籌碼,也不可變成棋子 ,我們須對世界表明,台灣並不是「世界火藥庫」,而是自信地成為「世界晶片庫」、「防疫的智慧寶庫」。 他向中國國台辦喊話,「九二共識」既非不可違逆的天條,也不是硬梆梆的法律,台灣人民無法接受,就應思考新的說法,找出和平解決之道。
台灣新動力智庫與立法委員何志偉國會辦公室、亞太青年協會等,今(30)日在立法院舉辦「美中新冷戰?台灣該何去何從?」座談會,分別邀請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教授、外交部北美司徐佑典司長、Swarthmore學院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尹麗喬博士、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李淳執行長,以及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資深研究Dr. Patrick Mendis等人出席,探討中美「新冷戰」國際架構下,台灣的機會和風險。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教授首先表示,美國的對中政策,無論是歐巴馬後期、川普的美國優先論,再到拜登的美中政策,戰略上維持「遏止中國崛起」的政策不變,改變僅只是戰術的層次;至於北京,其目標是要中國強大,要偉大復興,從仰視世界到平視世界。北京最擔心的不是台獨,不過統一過程中美國若是成為了阻力將會使北京感到棘手。
趙春山指出,對中國而言,武統不是唯一選擇,打不是唯一選項,因為當前中國還是覺得不用武力就能達到統一目標,但一旦決定用武,將絕對不惜任何代價。他強調,台灣不應成為美國嚇阻戰的棋子,台灣過去到現在都是不同程度的一張牌,若認為中美關係、台美關係是平行的,此想法是個笑話。
趙春山認為,台灣現在的困境是不能獨、不願統,但是又不能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不統不獨的現狀不可能維持下去,客觀上,最後必須做出選擇。然而,台灣內部並不團結,有盲鬥、投降主義兩種聲音。他指出,台灣在沒有對話機制的情況下,勢必無法預防管控可能產生的擦槍走火。因此,台灣要有「自我防衛能力」與「自我防衛意志」。過去,美國曾因自身利益在1979年結束與台灣的邦誼,未來難保類似情況不會再出現,而其他國家願意協防台灣,也是為了自身利益,台灣也需付出代價。
外交部北美司司長徐佑典回應趙春山說表示,現在全球趨勢是兩強對峙,台灣不會選擇有敵意的一方,但也不會僅只單邊押寶。徐佑典回憶過去川普上任的第100日,當時大家對未來茫然,全世界的外交部對川普政府全然陌生;時至今日, 拜登當選後,外交部盤點了拜登的國安團隊,許多主管國家安全與亞洲議題的資深官員在過去四年間都與蔡英文總統及台灣國安團隊有第一手互動。再者,拜登就職典禮正式邀請我國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而非過去駐美代表處向美國國會議員辦公室索取邀請卡,足見拜登政府下的台美關係持正面態度。
徐佑典強調,過去20多年來,台灣有很多機會,但基於種種因素,往往讓那些機會跑掉了。但中國在拜登上任後,一直釋放訊號,盼美國恢復雙邊戰略對話,但美國至今都沒有回應,雖然美國強調在部分議題與中國合作,卻也不怯於批判中國,也就是說,現在機會又再度回來了,台灣應要好好把握住機會,把許多努力合作的項目制度化。
Swarthmore學院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協同研究員尹麗喬認為,不要把台灣視為工具,而是用「兩性關係」來看待兩岸與國際關係「中美都想追到的伴侶」,台灣是有機運可以玩平衡的遊戲。他指出,在美國政界,與中國競爭並與台灣強化關係已是美國兩黨共識,因此台灣沒有押寶問題,也沒有能力押寶。
尹麗喬說,在美中阿拉斯加會議前,拜登政府先展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進行元首峰會,突顯拜登政府走的是打群架的多邊主義,而非川普時帶一對一的單邊主義。
然而,尹麗喬也認為,「四方安全對話」聯盟不會成為亞洲北約組織,因為印度與日本各有各自的盤算與顧慮,印度傳統上採不結盟立場,同時與俄羅斯交好,且深怕美國利用印太戰略同時用以制衡俄國;再者,日本菅義偉政府現階段以舉辦東奧及抗疫為優先,其他如韓國與東協諸國亦有經濟考量。不過,Quad的正面效應在於促使歐洲擴大參與亞洲事務。尹麗喬認為,美國應把中國看成風險,採取措施控管,而非視為競爭者,避免過於激怒中國,引發負面連鎖反應。
出席與會的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執行長李淳表示,拜登其實是少見百日內俐落明快的總統。他指出,美中關係就是拜登競選時提出的「競爭性共存」,明確將美中關係定位為「戰略性競爭」關係,並且指出美國將中國視為對手而非敵人,目標就是要強化自身實力、聯合志同道合盟友,確保勝出。因此,日前美國國會所提出的《2021戰略競爭法》即是要從經濟、科技、國際話語權、供應鏈移轉、數位能量、對抗假消息到強化與包含台灣在內的盟邦合作等方面,全面啟動與中國大陸的競爭性對抗。
不過,李淳也說,中國也已逐漸降低對美國依賴,投資移往歐洲、東南亞等地,再者,中國秉持「多做少講」不再高調提倡其國家戰略。他認為,台灣勿再多進行《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等談判項目,因此,台灣要講拜登團隊聽得懂的話,考量國家安全戰略性競爭,就企業的未來沙盤推演,加速內部盤點台灣的科技與貿易瓶頸。
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資深研究Dr. Patrick Mendis提出,以目前趨勢來看,美國現階段仍維持整體戰略模糊,但有逐漸出現清晰的戰略態勢。但他認為,中國雖然禁止進口台灣鳳梨造成兩岸的鳳梨問題浮上檯面,但是台灣還是必須還是要和中國進行貿易交流,這對台灣是有利的。然而,即便如此,台灣仍應保持自身尊重人權承諾的民主價值,在與中國進行貿易同時,維持既有的價值體系,體現不同差異。
何志偉最後指出,台灣不可以成為籌碼,也不可以變成旗子,在這個框架之下 台灣必須審慎思考自己的價值與位置。美國正在k型復甦的關鍵期,台灣即使再關鍵終有一天也會被取代,必須盡快尋求下一個利基。他呼籲,政府要看到GDP的背後的隱憂,扛起未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