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伴侶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也是。
取自《情緒暴力》
-------------------------------------------------------
觀念很簡單,也重覆很多次了,但要實現這觀念,在這人世間是真的不太容易!因為覺察不夠深,連自己為誰而活,都搞不清楚啊~
「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他就感到非常滿意。」
回到需求的最源頭,然後重新出發,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滿足它。本來以為要兒子才能做到的事,換個方式,其實女兒也行。只是我們在年輕早期,或在下意識的情況下,做了個結論,結果終身奉行,不知所由。
我聽過不少藉著貶低孩子,作為重要且幾乎是唯一教養手段的故事。就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子女可能都比父母優秀了,社會地位各方面也不輸自己的父母,偏偏父母只會打擊孩子這一招,來維護自己的尊嚴,然後親子關係只比仇人還好一點。
我有時候想說,我真是不懂,這種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搞成這樣子?然後又要讓孩子一輩子都受到這樣的負面影響?父母真的完全不清楚這種兩敗俱傷嗎?
以前有位爸爸提到,要讓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簡單一句話,教孩子要謙虛,不要驕傲,這是很傳統的教養邏輯。那我就覺得奇怪了,那有需要把孩子的自信打趴在地上嗎?為什麼爸爸自己在態度上,要用這麼不謙虛的方式教孩子?
「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
在這種情況下,不再「乖乖聽話」,也就是某些父母口中所謂的「叛逆期」,就會開始出現。想來真可笑,我印象中有好幾個例子,女兒長大變成媽媽之後,跟自己的媽媽教法不同,然後,等於說是外婆一直對媽媽採取的新作法,使用一貫的攻擊策略,說成是叛逆。
都長那麼大了,當人家媽媽的人了,實驗不同做法,還要被說成是叛逆,在旁觀者來看,實在很荒謬。連一個媽媽對女兒的教養權,都不還給她,外婆這麼不想面對,自己過去的教養方式可能需要調整嗎?
如果這一關過得了,煩惱不知道會少多少?!
我常會忍不住想,所謂地獄的樣子,會不會有的人已經在人間活出來了?那麼,能帶著自己走出地獄的人,最終不是只有自己嗎?
也罷,可能是因為我是外星人吧,老是看不懂地球人的矛盾與執著。或許這正是在地球的樂趣,自己困擾自己,也許痛苦正是所求!
-------------------------------------------------------
來自家庭的挫折
【文/威爾納‧巴滕斯】
「我真不知道,以後沒有我妳怎麼活下去。妳根本什麼都不會!」母親總是對正在青春期的女兒這樣說。這個母親受過高等教育、時髦,而且熟悉各種教養相關議題。可如今,自己的小女孩已然長成了個小大人,母親還是常感到不滿。
無論是女兒面對新的獨立生活,或是學習上,或只是簽訂保險合約,只要這個女兒遇上困難,母親總難免說上幾句挖苦的話。是她把女兒教養得這麼不成熟的嗎?女兒獨自咬緊牙關完成一些事需要的自信,被母親剝奪了嗎?這個女兒有時對父母過度關心的行為感到厭煩,有時又主動要求支援。而她的父母也急於伸出援手,即使當下可能早就不需要幫忙了。於是,即使不願意,童年時被剝奪行為能力的情況也持續到成年後。但是因為母親自己不信任女兒可以獨立,也不斷灌輸女兒這樣的想法,使得她幾乎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對這個女兒來說:盡快獨立,即使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如果她繼續接受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可能舒適地生活──但她將永遠無法獨立自主。
至於做父母的也應該體認到,終於可以信任自己的女兒,而不是過快把許多女兒該面對的課題往自己身上攬,將這個女兒隔絕於成人生活所需面對的挑戰之外。「她可以做得到。就算做不到,也可以讓她從中有所學習。」父母必須要有類似這樣的觀念。只有這樣,女兒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堅強、有自信的人。就像心理學家說的:自信源於信任。
「我比較希望是兩個男孩。」父親反覆對兩個女兒這麼說。「兩個真正的男孩,不是只有女兒。」他甚至總帶著貶意說出「女兒」這兩個字。然而,他其實很愛這兩個女兒。甚至可以說,他這一輩子都很開心有這兩個孩子,即使他無法表現出來,更少用言語表達。因此這兩個女兒的感受永遠和他的想法有些出入:兩個女兒都堅信,父親為她們的存在感到失望。
這兩位女士因此直到進入半百年紀都無法擺脫這樣的感受,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做錯什麼事。即使在接受基本教育階段、後來進了大學,乃至於之後進入社會在工作上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仍然無法改變那些負面感受,就像附著上了污漬洗不掉一樣,而且不斷啃食她們的內心,直到今天。
「我一直感覺我必須更努力、更有成就。」其中一個已經事業有成的女兒說。現今的她受到滿溢的榮譽感驅使,很早進辦公室,然後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她申請公司內部的職缺,不見得是為了興趣,往往只是因為那個新的職位有晉升機會,哪怕只是小小的升級,她也會去爭取。
「聽起來荒謬又不理性,但我仍然想討父親開心,即使他在幾年前就已經過世了。」眼前的五十歲女性自白道。「不知為何,我還是一直想要證明我自己,覺得自己必須向他證明,男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做到,就像他一直想要的兒子一樣。」所以她分外努力,經常工作到深夜,把她自己的家庭推到負荷的極限──然而就算這樣做了,她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如果她這樣繼續下去,救贖就不會那麼快到來。
**********
專欄 你可以這樣做
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伴侶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也是。前述例子中,無須在那位父親身後譴責他要求過高。更重要的是與他和解,或甚至理解他,為何那麼急切地想要個兒子和看不起女兒。
或許在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在青少年時期或剛成年階段他都感到不快樂。或許是戰爭的關係以及無法好好完成學業,讓他懷抱著渴望,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成就--於是把未實現的願望投射在兩個女兒身上。
然而,兩個女兒各有她們自己的人生,沒必要繼續承擔父親自以為的或是真實想法的遺願。他已經無法告訴她們,但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他就感到非常滿意。
.
以上文字取自
情緒暴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420
.
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8/13、20、27早上9點到12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8454632399957/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8/10獨家66折】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桃園早上8點到12點的工作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伴侶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也是。
取自《情緒暴力》
-\-\-\-\-\-\-\-\-\-\-\-\-\-\-\-\-\-\-\-\-\-\-\-\-\-\-\-\-\-\-\-\-\-\-\-\-\-\-\-\-\-\-\-\-\-\-\-\-\-\-\-\-\-\-
觀念很簡單,也重覆很多次了,但要實現這觀念,在這人世間是真的不太容易!因為覺察不夠深,連自己為誰而活,都搞不清楚啊~
「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他就感到非常滿意。」
回到需求的最源頭,然後重新出發,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滿足它。本來以為要兒子才能做到的事,換個方式,其實女兒也行。只是我們在年輕早期,或在下意識的情況下,做了個結論,結果終身奉行,不知所由。
我聽過不少藉著貶低孩子,作為重要且幾乎是唯一教養手段的故事。就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子女可能都比父母優秀了,社會地位各方面也不輸自己的父母,偏偏父母只會打擊孩子這一招,來維護自己的尊嚴,然後親子關係只比仇人還好一點。
我有時候想說,我真是不懂,這種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搞成這樣子?然後又要讓孩子一輩子都受到這樣的負面影響?父母真的完全不清楚這種兩敗俱傷嗎?
以前有位爸爸提到,要讓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簡單一句話,教孩子要謙虛,不要驕傲,這是很傳統的教養邏輯。那我就覺得奇怪了,那有需要把孩子的自信打趴在地上嗎?為什麼爸爸自己在態度上,要用這麼不謙虛的方式教孩子?
「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
在這種情況下,不再「乖乖聽話」,也就是某些父母口中所謂的「叛逆期」,就會開始出現。想來真可笑,我印象中有好幾個例子,女兒長大變成媽媽之後,跟自己的媽媽教法不同,然後,等於說是外婆一直對媽媽採取的新作法,使用一貫的攻擊策略,說成是叛逆。
都長那麼大了,當人家媽媽的人了,實驗不同做法,還要被說成是叛逆,在旁觀者來看,實在很荒謬。連一個媽媽對女兒的教養權,都不還給她,外婆這麼不想面對,自己過去的教養方式可能需要調整嗎?
如果這一關過得了,煩惱不知道會少多少?!
我常會忍不住想,所謂地獄的樣子,會不會有的人已經在人間活出來了?那麼,能帶著自己走出地獄的人,最終不是只有自己嗎?
也罷,可能是因為我是外星人吧,老是看不懂地球人的矛盾與執著。或許這正是在地球的樂趣,自己困擾自己,也許痛苦正是所求!
-\-\-\-\-\-\-\-\-\-\-\-\-\-\-\-\-\-\-\-\-\-\-\-\-\-\-\-\-\-\-\-\-\-\-\-\-\-\-\-\-\-\-\-\-\-\-\-\-\-\-\-\-\-\-
來自家庭的挫折
【文/威爾納‧巴滕斯】
「我真不知道,以後沒有我妳怎麼活下去。妳根本什麼都不會!」母親總是對正在青春期的女兒這樣說。這個母親受過高等教育、時髦,而且熟悉各種教養相關議題。可如今,自己的小女孩已然長成了個小大人,母親還是常感到不滿。
無論是女兒面對新的獨立生活,或是學習上,或只是簽訂保險合約,只要這個女兒遇上困難,母親總難免說上幾句挖苦的話。是她把女兒教養得這麼不成熟的嗎?女兒獨自咬緊牙關完成一些事需要的自信,被母親剝奪了嗎?這個女兒有時對父母過度關心的行為感到厭煩,有時又主動要求支援。而她的父母也急於伸出援手,即使當下可能早就不需要幫忙了。於是,即使不願意,童年時被剝奪行為能力的情況也持續到成年後。但是因為母親自己不信任女兒可以獨立,也不斷灌輸女兒這樣的想法,使得她幾乎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對這個女兒來說:盡快獨立,即使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女兒必須客氣但明確地讓父母知道,她願意並且也有能力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做可能一開始讓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唯有如此她才有可能擺脫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的印象。如果她繼續接受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可能舒適地生活──但她將永遠無法獨立自主。
至於做父母的也應該體認到,終於可以信任自己的女兒,而不是過快把許多女兒該面對的課題往自己身上攬,將這個女兒隔絕於成人生活所需面對的挑戰之外。「她可以做得到。就算做不到,也可以讓她從中有所學習。」父母必須要有類似這樣的觀念。只有這樣,女兒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堅強、有自信的人。就像心理學家說的:自信源於信任。
「我比較希望是兩個男孩。」父親反覆對兩個女兒這麼說。「兩個真正的男孩,不是只有女兒。」他甚至總帶著貶意說出「女兒」這兩個字。然而,他其實很愛這兩個女兒。甚至可以說,他這一輩子都很開心有這兩個孩子,即使他無法表現出來,更少用言語表達。因此這兩個女兒的感受永遠和他的想法有些出入:兩個女兒都堅信,父親為她們的存在感到失望。
這兩位女士因此直到進入半百年紀都無法擺脫這樣的感受,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隨時可能做錯什麼事。即使在接受基本教育階段、後來進了大學,乃至於之後進入社會在工作上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仍然無法改變那些負面感受,就像附著上了污漬洗不掉一樣,而且不斷啃食她們的內心,直到今天。
「我一直感覺我必須更努力、更有成就。」其中一個已經事業有成的女兒說。現今的她受到滿溢的榮譽感驅使,很早進辦公室,然後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她申請公司內部的職缺,不見得是為了興趣,往往只是因為那個新的職位有晉升機會,哪怕只是小小的升級,她也會去爭取。
「聽起來荒謬又不理性,但我仍然想討父親開心,即使他在幾年前就已經過世了。」眼前的五十歲女性自白道。「不知為何,我還是一直想要證明我自己,覺得自己必須向他證明,男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做到,就像他一直想要的兒子一樣。」所以她分外努力,經常工作到深夜,把她自己的家庭推到負荷的極限──然而就算這樣做了,她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如果她這樣繼續下去,救贖就不會那麼快到來。
**********
專欄 你可以這樣做
人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期待負責,也沒必要為他人實現不是他們的人生。伴侶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也是。前述例子中,無須在那位父親身後譴責他要求過高。更重要的是與他和解,或甚至理解他,為何那麼急切地想要個兒子和看不起女兒。
或許在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在青少年時期或剛成年階段他都感到不快樂。或許是戰爭的關係以及無法好好完成學業,讓他懷抱著渴望,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成就--於是把未實現的願望投射在兩個女兒身上。
然而,兩個女兒各有她們自己的人生,沒必要繼續承擔父親自以為的或是真實想法的遺願。他已經無法告訴她們,但或許只要兩個女兒清楚自己的人生與追求的目標,他就感到非常滿意。
.
以上文字取自
情緒暴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420
.
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8/13、20、27早上9點到12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8454632399957/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8/10獨家66折】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桃園早上8點到12點的工作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有些人非常在意自己幸不幸福,人如果能夠幸福地活著,自然再好不過。不過,沒有所謂的「我一定要幸福」這件事。
幸福、不幸福,本來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一個人覺得自己幸福與否,大多來自於和別人「比較」後的結果。
無論是金錢,還是生活方式,只要你覺得恰到好處就好。飛黃騰達或平凡無奇,有孩子或沒有孩子的人生哪種比較好,只要和他人比較,就不會有正確答案。
取自《日日靜好》
-------------------------------------------------------
因為談新書的「夠好」的概念,牽涉到價值感,跟不少朋友分享:大腦習慣以「比較」作為確認自己狀態的機制,像是比他人好,才有價值,才算好。
然而,如作者所說,一旦進入比較,就難有正確答案。本來價值感,或者幸福感,是一種內在的感受,我們覺得有就是有,或者我們「相信」有也可以,很難客觀去定義。可是我們一定要透過比較,去把這些抽象的主觀感受,客觀化,這變成了一種扭曲,這種扭曲,遠離了真實,也通常帶來不滿或其他負面感受。
再來,我們開始又有一種狀態,好像「不夠幸福,就不好」的設定。真是莫名其妙,直接再把我們可能感受到的幸福感,再降一級。
我最近跟人討論,往這些地方看,真不知道人類在做什麼。為了追求幸福感,可能因此感覺不幸福,這到底有什麼意義?
「夠好」就可以了啦,好好看清自己的慾望吧。好好把我們透支健康、傷害關係的舉動看仔細,就知道我們以為的「最好」,那只是視野狹窄的結果。
道理很簡單,幾乎是老生常談,但要放在生活中體會,才會比較有感。祝福各位,知足常樂,自在圓滿!
-------------------------------------------------------
不去想「我一定要幸福」才會幸福,
試著放下無謂的包袱
【文/ 中村恒子, 奧田弘美】
有些人非常在意自己幸不幸福,人如果能夠幸福地活著,自然再好不過。不過,沒有所謂的「我一定要幸福」這件事。
幸福、不幸福,本來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一個人覺得自己幸福與否,大多來自於和別人「比較」後的結果。
無論是收入多寡、住家的地點與大小、孩子就讀哪間學校、成績表現如何、吃的食物、穿著是否時尚等,若以這些標準來判斷自己幸不幸福,就會沒完沒了。
不管做什麼,只要能夠隨心所欲就好。如果一直以「因為別人這樣,我一定要跟他一樣」為指標,一定會相當痛苦。
「非得這樣不可」的想法,就像是沉重的包袱。出於自己的意願而做,一點問題也沒有;如果一味以他人為標準,只會感到無比沉重、壓力很大。
明明不想,卻硬逼著自己去做,只會愈來愈覺寸步難行。此時,就很容易產生「我過得這麼痛苦,你也不能太好過」的想法,想逼別人跟自己一樣痛苦。
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就會開始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因為「非這樣不可」的執念而努力過度,大都是出於「欲求不滿」。
會「欲求不滿」,無非是「希望被人誇獎自己很努力」,或是「我如此堅忍,就是想要得到更好的對待。」但是,一直束縛在別人的價值觀裡,就無法察覺自己「欲求不滿」的真正原因。
年輕的時候,不妨把對現狀的不滿當成動力,督促自己加緊努力。畢竟,人在年輕時,都有衝勁,也有潛力。
只是,當年歲漸增、對自我擁有深刻的了解以後,就應該把欲望逐一捨去,才會活得更自在。
如果你每天都覺得過得很痛苦,就不要再追求更多了,請接受「這樣已是最好」的狀態。
或許,我們的社會將這樣的想法視為「放棄」,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放棄」,能夠讓你釐清自己的生活方式。
無論是金錢,還是生活方式,只要你覺得恰到好處就好。飛黃騰達或平凡無奇,有孩子或沒有孩子的人生哪種比較好,只要和他人比較,就不會有正確答案。
你要試著去接受現狀,了解眼前最需要珍惜的是什麼,然後一點一滴地去實現。
如果用盡了各種方法,怎樣都無法滿足現狀,你必須思考自己能夠改變什麼,再慢慢地嘗試新的做法即可。
老是糾結自己與他人比起來是否幸福,這樣永遠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幸福感原本就是虛無飄渺的東西,無法長久維持。
不必想得太多,有喜悅的事,就歡欣享受,遇到不得不做的事,就爽快地想「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澹然承擔。人生,不就是這樣嗎?
大多數你覺得「必須如此」的事,不如嘗試以「不必非得這樣」的角度去想,換個方式輕鬆看待。
.
以上文字取自
日日靜好:90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978
.
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8/13、20、27早上9點到12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8454632399957/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8/10獨家66折】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桃園早上8點到12點的工作 在 工作板 的八卦
本板提供分享面試經驗、職場心得、打工或實習經驗等相關工作話題。 ... 下單看留言等等的工作,工作時間晚上7點到凌晨1,2點,上班也都是有打卡的那種,薪水是每. 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