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鴻
#為什麼這次我會支持蔡英文
#蔡英文一次又一次打我的臉
這次,我會支持蔡英文。
我不是民進黨員,投票傾向偏於反對國民黨為主。從2008年開始,我從來沒有支持過蔡英文;兩次總統大選,我都沒有投過蔡英文一票。原因很簡單,在我心中,蔡英文太「溫良恭儉讓」,這會讓我想起另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前總統。我以為,這樣的人無法帶領我們面對台灣接下來的艱辛挑戰。
那為什麼這次我會支持蔡英文?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蔡英文一次又一次的打我的臉。
2008年,民進黨遭逢慘敗,所謂的「天王」沒人願意扛起責任。當時的民進黨分崩離析,積欠大量款項,甚至有可能分裂成三個政黨。
蔡英文扛起責任,做了第一件事:在積欠債務的情況下,發出薪水,以及處理黨工資遣事宜。她首先穩住了民進黨內部快要崩離的士氣,並做出了會「將民進黨的債務還清」的承諾。而事後證明了,她做到了她的承諾。
2011年,國民黨當時完全執政,企圖通過ECFA法案,將台灣一個小小的服務業體系,與大國中國互通有無。此舉將讓台灣的服務業,暴露在一個高強度壓力的情況底下,並會嚴重加深台灣對中國的依存度。蔡英文帶著民進黨,一次、兩次、三次、無數次地擋下了法案,讓當時中國的「以經逼政」的外交商業戰略,唯獨在台灣這裡踢到了鐵板。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同年年底的地方縣市選舉、2016年的總統大選,蔡英文只花了六年的時間,紮紮實實的帶領著民進黨大勝,喚回了台灣人民對「台灣」兩個字的信心。
這讓我想到一個歷史案例。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時期,當時的法國國王查理六世,因病無法親政;查理六世的兩個親戚:勃根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與奧爾良公爵路易,圍繞著攝政的權力與王室成員的監護權爭吵不休。
後來約翰策劃刺殺了路易公爵,引爆兩派長達三十年的內戰。這兩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稱為「勃艮第派」(約翰派)與「阿馬尼亞克派」(路易派,又稱奧爾良派)。
約翰公爵的接班人菲利普三世,更是與宿敵英格蘭結盟;大片的法國領土都被英格蘭和勃艮第人佔領了。之後英格蘭展開了對奧爾良的攻勢-奧爾良是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餘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面臨了空前危機。
這是否與台灣目前的狀況很像呢?有著極強的外敵、內部的紛亂,以及想與外敵結盟的內部人士。
而聖女貞德(Joan of Arc)在此時橫空出世。當時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位置上,士氣低落、名聲敗壞,已經到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因此,才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而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不陌生:貞德帶領著法國軍隊,擁戴著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蘭斯(Reims)登基,並鼓舞了法國的人民,最後讓英法百年戰爭在法國的勝利下結束。
我並不是要將蔡英文奉為聖女。但不可否認的,在民進黨當時分崩離析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人知道民進黨的下一步是什麼,只能相信在當時沒有任何執政經驗的蔡英文。她擁有著不論情勢如何惡劣,都不會倒下的決心。並且她也不是渲染、煽動者,而是默默的在前線揮舞著台灣意識的旗幟,讓大家最終追隨她,帶領著民進黨並且鼓舞著台灣意識。
我現在還是一樣不喜歡蔡英文的「溫良恭儉讓」特質。但我認為,在現在中國對台灣全面打壓以及網路滲透、武力進逼,以蔡英文一路走來的模樣,我相信她會維持她一貫的作風,在台灣主體意識的旗幟下,堅持並堅定地帶領著台灣人前進。
至於有人問:「這樣,為什麼民進黨現在初選這麼混亂?」
我只能說當時審判貞德,判她死刑的主教科雄(Pierre Cauchon),他可是道地的法國人呢!一個法國人主教,接受英格蘭的說詞,指稱法國人貞德是宗教異端。這是否也跟台灣內部有些人,說「蔡英文無法保護台灣」,是一樣的道理呢?想想歷史,想想台灣,真是有趣。
歷史總是可以找到借鏡。我不認為蔡英文理所當然是個偉人,但這次我相信她一樣會挺過各種危機,成為帶領台灣繼續前進的穩定力量。
(原作者:鐵瑞,經蕪菁雜誌編輯排版後刊出)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另外,講講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問題,英女王在位六十三年二百多日,超過了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在位最長的君主。其實也有幾位君主在位時間也很長的。伊利沙伯一世也在位五十年左右、亨利八世也在位四十多年。伊利沙伯二世和維多利亞很不同。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人口比現在英女王多很多,當時承認英女王為君主的地...
查理斯登基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八卦
#讀者來鴻
#為什麼這次我會支持蔡英文
#蔡英文一次又一次打我的臉
這次,我會支持蔡英文。
我不是民進黨員,投票傾向偏於反對國民黨為主。從2008年開始,我從來沒有支持過蔡英文;兩次總統大選,我都沒有投過蔡英文一票。原因很簡單,在我心中,蔡英文太「溫良恭儉讓」,這會讓我想起另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前總統。我以為,這樣的人無法帶領我們面對台灣接下來的艱辛挑戰。
那為什麼這次我會支持蔡英文?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蔡英文一次又一次的打我的臉。
2008年,民進黨遭逢慘敗,所謂的「天王」沒人願意扛起責任。當時的民進黨分崩離析,積欠大量款項,甚至有可能分裂成三個政黨。
蔡英文扛起責任,做了第一件事:在積欠債務的情況下,發出薪水,以及處理黨工資遣事宜。她首先穩住了民進黨內部快要崩離的士氣,並做出了會「將民進黨的債務還清」的承諾。而事後證明了,她做到了她的承諾。
2011年,國民黨當時完全執政,企圖通過ECFA法案,將台灣一個小小的服務業體系,與大國中國互通有無。此舉將讓台灣的服務業,暴露在一個高強度壓力的情況底下,並會嚴重加深台灣對中國的依存度。蔡英文帶著民進黨,一次、兩次、三次、無數次地擋下了法案,讓當時中國的「以經逼政」的外交商業戰略,唯獨在台灣這裡踢到了鐵板。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同年年底的地方縣市選舉、2016年的總統大選,蔡英文只花了六年的時間,紮紮實實的帶領著民進黨大勝,喚回了台灣人民對「台灣」兩個字的信心。
這讓我想到一個歷史案例。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時期,當時的法國國王查理六世,因病無法親政;查理六世的兩個親戚:勃根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與奧爾良公爵路易,圍繞著攝政的權力與王室成員的監護權爭吵不休。
後來約翰策劃刺殺了路易公爵,引爆兩派長達三十年的內戰。這兩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稱為「勃艮第派」(約翰派)與「阿馬尼亞克派」(路易派,又稱奧爾良派)。
約翰公爵的接班人菲利普三世,更是與宿敵英格蘭結盟;大片的法國領土都被英格蘭和勃艮第人佔領了。之後英格蘭展開了對奧爾良的攻勢-奧爾良是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餘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面臨了空前危機。
這是否與台灣目前的狀況很像呢?有著極強的外敵、內部的紛亂,以及想與外敵結盟的內部人士。
而聖女貞德(Joan of Arc)在此時橫空出世。當時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位置上,士氣低落、名聲敗壞,已經到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因此,才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而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不陌生:貞德帶領著法國軍隊,擁戴著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蘭斯(Reims)登基,並鼓舞了法國的人民,最後讓英法百年戰爭在法國的勝利下結束。
我並不是要將蔡英文奉為聖女。但不可否認的,在民進黨當時分崩離析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人知道民進黨的下一步是什麼,只能相信在當時沒有任何執政經驗的蔡英文。她擁有著不論情勢如何惡劣,都不會倒下的決心。並且她也不是渲染、煽動者,而是默默的在前線揮舞著台灣意識的旗幟,讓大家最終追隨她,帶領著民進黨並且鼓舞著台灣意識。
我現在還是一樣不喜歡蔡英文的「溫良恭儉讓」特質。但我認為,在現在中國對台灣全面打壓以及網路滲透、武力進逼,以蔡英文一路走來的模樣,我相信她會維持她一貫的作風,在台灣主體意識的旗幟下,堅持並堅定地帶領著台灣人前進。
至於有人問:「這樣,為什麼民進黨現在初選這麼混亂?」
我只能說當時審判貞德,判她死刑的主教科雄(Pierre Cauchon),他可是道地的法國人呢!一個法國人主教,接受英格蘭的說詞,指稱法國人貞德是宗教異端。這是否也跟台灣內部有些人,說「蔡英文無法保護台灣」,是一樣的道理呢?想想歷史,想想台灣,真是有趣。
歷史總是可以找到借鏡。我不認為蔡英文理所當然是個偉人,但這次我相信她一樣會挺過各種危機,成為帶領台灣繼續前進的穩定力量。
(原作者:鐵瑞,經蕪菁雜誌編輯排版後刊出)
查理斯登基 在 BeautyExchange.com.hk Facebook 八卦
希望到時買到飛!!
👉https://bit.ly/35F325b
#be_celeb #MIRROR
___
💕立刻訂閱Be Telegram頻道: http://t.me/be_hk
💕立即Follow 我哋IG:instagram.com/be_hk/
💕訂閱YouTube Channel:youtube.com/beautyexchange
💕搶先睇Be資訊可以喺網頁版cover photo下方,㩒『Following』按鈕之後㩒『See First』
___
更多人氣話題:
👉查理斯擬登基後簡化皇室規模 哈利梅根不滿大仔不獲王子頭銜
https://bit.ly/3wJKFIc
👉《全民造星4》採用全女班賽制 花姐曾揚言唔做女版:「做女仔經理人會暈低」
https://bit.ly/2Ubpr7s
👉「飛輪海」辰亦儒做Gym拍片被爆擾民 遭網友封為「台灣過氣藝人」
https://bit.ly/2UaVgxf
查理斯登基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另外,講講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問題,英女王在位六十三年二百多日,超過了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在位最長的君主。其實也有幾位君主在位時間也很長的。伊利沙伯一世也在位五十年左右、亨利八世也在位四十多年。伊利沙伯二世和維多利亞很不同。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人口比現在英女王多很多,當時承認英女王為君主的地方還有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只差一個地方,也相差很遠,就是印度。維多利亞女王還是兼任Emperor of India,但去到伊利沙伯二世的爸爸已沒有了這個銜頭。
維多利亞女自從1862年便做了寡婦,沒有出來見人,直至最後幾年。但她是prince albert 所生的子女是雄霸了大半個歐洲王室。第一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德國王室還是俄國王室都是她的外孫。但很多人不知維多利亞女王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她大約五呎高,有種半侏儒的感覺,而她也很黑。相反伊利沙伯二世是相當美麗,她也是身形嬌小的。1952年,她登基的時候,那時有巡遊,我那時去灣仔樓上上去看,我那時只得三歲,所以我只是依稀記得,當時還有紀念品派的。
這個紀錄若以世界王室來講,中國皇帝職位上最長的是康熙,六十一年,但乾隆其實是長一點,他做了六十年便退位,再做了三年兩個月的太上皇。但以世界來講,有人做了八十多年,埃塞俄比亞的君主做了八十年。日皇裕仁也做了七八十年。法國路易十四也做了七八十年。英女王利沙伯二世死後,英國王室還會存在。因為他兒子查理斯是不太得人心,他會不會給廢除。我讀書時問過我老師英國為何要保留王室,他是英國工黨人,他只有一個答案是合理的,就是吸引遊客。儀仗和白金漢宮也是旅遊景點,他同時也是一個容易凝聚情緒,令人覺得國家有個效忠對象。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jlHG3BmrYE/hqdefault.jpg)
查理斯登基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評價
思浩大談英女王登基六十七周年,王室官方社交平台,罕有公開珍貴照片!(大家真瘋Show 2020)
前日是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登基六十七周年,王室的官方Instagram(Ig)帳號罕有公開一系列登基大典的照片及相關趣聞,包括當日的盛大儀式、女王的禮服設計圖、拉車馬匹的名字,甚至是查理斯王子專屬的觀禮邀請卡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NPX4bDMKqU/hqdefault.jpg)
查理斯登基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監獄,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擁有藝術收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盧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邊長約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盧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當時的盧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盧浮宮堡比位於塞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在他之後的法國國王再度搬出盧浮宮,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盧浮宮的第二位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盧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路易十四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對盧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從1624年持續到1654年。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盧浮宮的計劃。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僱傭拆除盧浮宮所需的工人,該宮殿得以倖存。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路易十六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伊勒裡宮,該時期對盧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法國大革命期間,盧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拿破侖即位後,開始了對盧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裡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作為杜伊勒裡宮的正門。拿破侖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盧浮宮建築群。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展出,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但隨著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羅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此後的100多年裡,羅浮宮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加入了東方(遠東)、亞述、古埃及等時代的藏品。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越來越小。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並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由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設計的位於羅浮宮中央廣場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7ZTKrY0sRw/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VrEuF1Zb-eqyv8RRuUQunlrrY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