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家族聚會總以碎唸八卦作為關愛的表達、職場裡不管多拚命永遠有前輩老鳥說唉這你不懂、長輩治喪期間往往是數十年愛恨情仇的總結算……而我們還是不輕易對身邊人說愛,直到生命盡頭。
……我們幾乎都是這麼長大的。有著類似的故事,也有著同樣的徬徨與無奈。作者在媒體圈工作數年,採訪過無數人,才發現最荒誕離奇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而那各種無人願意修復的異常,卻是我們日復一日的日常,漸漸習以為常。
於是,她以極富畫面感的文字,記錄下這些奮力摸索著成長,最終綻放獨特光芒的軌跡,讓我們知道自己不孤單。也提醒著,或許我們無法什麼都要,但千萬不要連自己都丟掉。就讓那些來不及的事,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吧!
作者的文字像一面面磨亮的鏡子,你第一次在反射裡讀到自己眼中的恐懼,你才知道,那確實是傷。
——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人之所以比鬼可怕,是因為你會去想像鬼多可怕,卻總相信人會善良。
取自《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
*********************************
各位朋友,早安:
作者的文字與反思,也許會讓堅持傳統的人,不太舒服。我們傳統文化,不太教導尊重,更重視輩分。然而這樣的文化,在現代,常讓家庭產生各種紛爭。
傳統不是不能討論,可是就是有人想要選擇性地使用能伸張自己慾望的傳統。我想,這些堅持傳統,不想討論、不想調整的人,內在有不少恐懼與失落吧!
他們怕他們所熟悉的世界崩解,又不想去學習目前世界運作的價值觀。不過,過去被當成理所當然的教誨,真的合理嗎?
這次的疫情,我猜會讓大家更願意去思考,即使是長輩,也不能隨意觸摸晚輩。祝願您,願意讓自己疑惑,因為這能讓自己的世界更開闊!
*********************************
愛,是要摸又要叫
【文/ 少女老王】
身為家中這一輩最後出生的成員,講一句廢話,就是大家都比我年長的意思。這在奉行大中華儒家思想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的外省家庭裡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大家都會疼我,但前提是,我必須是個尊重長輩且懂禮貌又討人喜歡的小孩。
就像是一場以愛為名的交易。
自從我會講話,並且大腦開始具備記憶功能起,大概有一半以上的記憶體都拿來記下所有親戚的稱謂跟順序,而且還得靈活運用,依據現場情況事實抽換排列等。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得從親戚聚集力最高的過年說起。
從小每逢過年期間,在從外面回家進家門之前,我總是會先深吸一口氣再推開鐵門,然後低頭快速掃一遍玄關的鞋子有幾雙,再微微抬眼觀察有幾雙室內拖鞋還沒人穿,接著才能關上鐵門,走進一屋子人的視線中,並在他們開口說「妳來啦」之前叫完整個家族的人。
「爺爺奶奶二姨婆乾爺爺乾奶奶大姑姑大姑丈二姑姑三姑姑三姑丈四姑姑四姑丈乾姑姑爸爸媽媽安安表哥亮亮表哥家家表哥偉偉表哥翔翔表哥強強表哥澄澄表哥琳琳表姐菲菲表姐。」
我乖巧地站在玄關,依照輩分、歲數、男前女後的順序,用唸 rap 的節奏一次叫完現場所有比我年長的家人,其中叫到有重聽的,還得自動調高音量確保對方聽見,而沒有重聽的就得趕緊調回正常音量,免得該親人以為我在不爽,曾經就有一次我喊得太大聲,被該親人在背後抗議,說我:「用吼的不太禮貌耶,是不是不開心?」
在我完美表演完依照每位個體戶客製化的「叫人」以後,換來一串「好乖好乖」「好有禮貌好有禮貌」,我就知道自己可以把鞋子脫掉,進入室內了。但這還不是結束,依照過往經驗總會有一兩個漏網之魚,不是剛好待在廁所,就是在廚房異常大聲地切菜,所以這時我必須先去廁所門前確認該單間是否為使用中,是的話,就會在門口恭候該長輩解決完生理需求,待他打開廁所門時,再像不經意經過一樣,甜甜地喊一聲:「大姑丈好!」
但百密總有一疏,畢竟我還只是個孩子,正當我成功攔截廁所裡的那位,並獲得摸頭獎賞以後,客房裡那位噘著嘴不開心了。「妳進來怎麼沒有叫人?」剛剛在客房裡換外套的三姑姑走過來,手指著我的鼻尖直問。
「三姑姑好!」我露出充滿歉意的笑,三姑姑這才邊說著「真乖真乖」邊把我擁入懷,肥肥的手在我背上揉啊揉。
沒錯,除了叫人以外,我從小就在各種「摸」之下長大。整個家族除了我爸我媽以外,都很愛觸碰我。比如長輩跟我講話時,手一定在我手臂上來回遊走;看電視時沒辦法自己坐在沙發上,而一定要坐在誰的腿上;我單純經過他們身邊時,他們也要伸出手碰我,好像沒有身體接觸,關愛就無法傳達一樣。
我其實很討厭跨坐在男性長輩的腿上,因為他們抖腳時常頂得我很痛;我也不喜歡被抱在男性長輩懷裡看電視,因為又熱又不舒服,而且有時他們的手會覆蓋在我尚未發育的胸部並抱緊,讓我就像被綑綁一樣,哪裡都去不了;我更討厭只是在家裡走來走去,就要被大家的手碰一輪。尤其我現在已經長大,以一個社會化的成年人角度,回想小時候長輩們對我種種的親密行為,我只感到一陣反胃。
但當時的我只是一個小孩,我不知道要怎麼保護自己的身體自主權,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身體自主權這個詞。而且萬一表達出自己的不喜歡,「不禮貌」「不可愛」「叛逆了」「翅膀硬了」各種否定的單詞想必會壓得我喘不過氣,連帶我媽這個「媳婦」也跟著尷尬。
好在我爸跟我媽從小就很尊重我,尤其我爸除了過馬路會牽手或拉一下手臂,其他時間幾乎不碰我,等我發育後更是徹底不碰,但他不愛我嗎?不是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愛可以是任何形狀。
長大以後,隨著見多識廣,我的人生不再只有家族這個小圈圈,同時也長到了大家都認同「可以有自我意識」的年紀,我開始拒絕所有來自親戚的觸摸,結果害奶奶好傷心,三姑姑還私下抓著我唸了一頓,問我:「就讓奶奶摸一下會怎樣?」「我不喜歡⋯⋯」三姑姑聽了連忙呸呸呸:「那是奶奶對妳的愛,妳怎麼能不喜歡!」「而且奶奶是女生,摸一下又沒有關係。」三姑姑捏了一下我的臉頰:「妳喔,陪奶奶聊天的時候也摸摸她,她就會很開心。」
可惜我還是做不到。於是奶奶每天跟女兒們通電話時抱怨得越來越厲害,甚至直接叫我「千金大小姐」。
某天我進家門時,奶奶剛好走過眼前,於是我趕忙先叫了聲「奶奶」,進客廳看到爺爺又再叫了聲「爺爺」,結果,又被罵了。
「妳怎麼可以不先叫爺爺?」奶奶一手拿著鍋鏟,一手插著腰罵我:「要先叫男人不知道嗎?妳小時候那麼聰明,怎麼越大越笨了呢?」
男生就是要排在前面,這到底是誰規定的呢?
小學的時候,班上的座號排序總是男生在前面,女生在後面,大家都想要的一號只有男生可以爭取,女生就只能期待二十四、二十六這種不知道原因但自己覺得漂亮的數字,也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對。直到升上五年級,班導突然宣布這學期座號「女生先開始」,除了男生大聲抗議「為什麼」,女生也跟著疑問「為什麼」。現在想想,不過就只是排個座號,究竟有什麼好問「為什麼」的?難道女生就該排在男生後面的潛規則,已經深埋進我們的價值觀了嗎?
的確,臺灣的身分證也是如此,光是從身分證號的第一個數字「男生1」「女生2」,就可以看到官方認證的排序是那麼理所當然不可撼動。我曾經在去戶政事務所辦事時,好奇地問工作人員為什麼?結果工作人員怔了怔,像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然後沒好氣地跟我說:「總要有人排後面吧!」
看來女生為什麼就要排在後面這件事,我們既有答案,又沒有答案。也許有人會說,檢討這件事本身就是「女權過剩」,但我們難道連提問的權利也沒有了嗎?
.
以上文字取自
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868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柚子甜 心靈 問 路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八卦
#柚子甜觀點 #妳今年想要桃花嗎? #桃花桃花幾月開
「請問牌卡可以算,今年的我會有桃花嗎?」不知道是不是年關將至,最近很多人諮詢完感情後,都會怯生生地問我這個問題。
其實我多半不會拿靈性工具預測未來,不過有人這樣問,我還是會讓她抽,但是先反問一句:「可以呀,可是妳所謂的『桃花』,是什麼意思?」
我猜想一般人心中所謂的桃花,不外乎是有機會遇到一個很好的人,然後可以跟他在一起,再過上一段幸福快樂的日子吧。
可是我通常會這麼跟案主說:「有沒有桃花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調好自己的狀態。」
***
我後來舉個例子給案主聽:
有些人在一段感情結束後,完全沒有從中學到教訓,之後仍舊用一樣的頻率、一樣的方式找對象、搞曖昧、進入關係,結果今年碰巧遇到一個頻率跟她差不多的人,兩個人就在一起了──
對啦!今年的妳的確遇到對象了,表面上好像有桃花,但卻是互相折磨,繼續做人生功課,這樣的「桃花」叫桃花嗎?
反之,有些人在分手後,看清自己在上一段關係中的盲點,好好療傷和改變自己。她的內在頻率提升了,然後在今年,她也遇到一個跟自己之前舊頻率差不多的對象──
但是現在的她已經做完該做的課題,頻率向上提升,所以她根本不會被這樣的人吸引,兩人最後就錯過了。她今年最後還是單身。
但這樣的「單身」是不好的嗎?
***
我自己對這兩者的差別就有很深刻的體驗。
以前在單身的日子裡,我的確遇過不少「桃花」,某些對象真的挺吸引人的,甚至我覺得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就一頭栽進去跟對方在一起了。
但是自從我接觸身心靈領域後,開始培養向內觀照的覺知,每次都能從感情中吸取鉅額的教訓,頻率成長很快。很多對象相識後,吸引人歸吸引人,但是已經不會讓我鬼遮眼的程度,認清之後很快就錯開了,只會點點頭微笑,保持朋友距離,絲毫不會有痛苦或留戀。
因為頻率的改變,讓我避開很多原本是孽緣的關係。
我甚至慢慢覺得,這才是一種珍惜緣分的方法。因為沒有在一起就不會互相傷害,能保持禮貌距離當朋友,反而可以留下善緣,何苦一定要死拖活拉的結為怨偶,才叫「珍惜緣分」?
***
很多人都太誤解「桃花」的意思了。以靈性的角度而言,桃花通常隱含著業力課題,絕對沒有「遇上了就人生圓滿」這種事。
#算出有桃花不用太開心,有桃花代表今年有功課要做,請做好萬全的心理準備。但如果妳狀態是好的,那恭喜妳,至少考卷是新的,妳也許會透過這一波桃花有成長,而不是捲入舊課題繼續浪費生命。
#沒桃花的也不用急著難過,有可能代表業力還沒到(?),又或者某些課題已經做完了,另一張考卷還在路上。當然也有可能是有某些現在的課題卡關,才會讓桃花的能量無法開展,這些都會因人而異。
所以,「今年的我會有桃花嗎?」這種問題不是不能問,而是問了沒什麼意義,知道也不一定比較好。
看到牌卡有桃花的預兆,很多人就不想成長了,只想坐等白馬王子來接她。遇到可能的對象也不好好觀察,只抓著「牌卡說我十月會有桃花!一定是他沒錯!」馬上飛蛾撲火,縱身落入業力課題的圈套。
***
所以桃花不必問,問了也不必盡信。
真的想要算個希望也沒關係,記得把自己的頻率調整好,桃花才有可能是對等的,是相對幸福的角色,而不會是把妳捲回去重考的業力課題。
#圖為今天逛2018國際書展
#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書架上真開心
#請大家有空去遠流櫃位幫我看看她
#書名是老妹世代
#二月下旬諮詢名額明晚8點準時釋出
柚子甜 心靈 問 路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取自《專注,是一種資產》
*********************************
我有一個習慣,當我發現我排斥某個東西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停下來,重新問自己一遍:這是真的嗎?
當然,在我能量夠的時候,我才有辦法把自己停下來。能量不夠的時候,高我沒有出來,我就是任由小我的慣性帶著我走。
像本來有些書,我以前是不會看的。可是,我近來的閱讀範圍越來越寬廣,也常感覺到不同的思想,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切入,帶著我們走到相當類似的地方。
我跟作者聊天的時候,就感覺她是個快樂的年輕人,然而她的文字卻有著超齡的覺察,讓我驚訝。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402629389927570/
同溫層是由我們的慣性慢慢形塑而成,因此我們的判斷也常受到同溫層影響,望出去只看到偏頗的視野。譬如,在選舉結果揭曉的時候,常可以看到沉浸在同溫層裡的誤判。
這無益於理解,更有礙於和解。直到我們願意好好站在對方的那一面,挑戰我們的既定認知,去感受、去思想,我們才從對立面站到了同一面。
我偶爾會練習從不同的立場想事情,我也會挑戰新的做事方式,又或者嘗試沒做過的事。這是練習面對挫折,平常就在鍛鍊自己的心志,並且讓自己的思考更有彈性。
祝願您,能在同溫層中取暖,又能走出同溫層為自己勇敢!
柚子甜剝心事
*********************************
精神性偏食:剪破「同溫層」的厚繭
【文/ 柚子甜】
有件事說起來,是大家都覺得不對,卻還是都在做,叫做「以人廢言」。
「以人廢言」原本的意思是,我們因為不喜歡這個人、或是覺得他沒有足夠的分量,就認為他講的話沒有參考價值,而不去考慮其中的道理。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以人廢言」邏輯上不對,心理上卻是很舒服的事。同溫層是顆繭,層層包裹著我們,不必觸碰異己的世界,日子照樣過,不覺得不妥,好像也沒必要去改。
但你知道嗎?如果仔細覺察,就會發現滑手機的時候,其實我們一直都在「以人廢言」。隨手刷個兩分鐘,在這個無數則貼文滑過眼球,每一則都舉著雙手高喊「看我!看我!」的時代,挑文章就像後宮選妃,盡揀著自己喜歡的看。又或者會特別瞧瞧發文者是誰,如果是自己有好感的朋友,那說什麼都會點個讚;如果是自己不喜歡的對象,他發什麼都直接略過無視。
若不是在用電腦的時候保持覺知,我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病入膏肓。
那天晚上我開著電腦,滑到一篇看起來還不錯的文章,正想點進去看的時候,發現貼文的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人,眉頭馬上就泛起皺褶,嘖了一聲跳過去:「才不看,這傢伙分享的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我就這樣擅自認定起來。
接著又滑了幾下,看到有個朋友寫了篇短文,振振有詞地罵同事。雖然整篇看下來邏輯怪怪的,真要論就起來,反而是我朋友不對,但我還是點了個讚聊表安慰,接著又繼續往下滑。
這一串念頭如此模糊,僅僅在腦中閃過一絲微弱電流,平時的我根本來不及注意,眼光就會急著捕捉下一則訊息。但專注力是一張細密的網,它捕捉到這股不尋常的閃爍,逼得我不得不回頭,分析腦中到底發生什麼事。剛剛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會對有含金量的文章視而不見,卻又對明顯偏頗的貼文按讚呢?
那一刻我想起來了。那個讓我略過不讀的發文者,多年前曾經對我講過很失禮的話,往後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會像根魚刺一樣,扎得我心窩不舒服。而那個被我按讚的朋友,雖然平常做人有些刻薄,但因為曾經大力幫助過我,我對他就偏心了三分。
你說,人嘛,本來就有自己的喜好,誰對你好就偏心一些,對你不好就閃躲著些,不是人之常情嗎?確實是這樣沒有錯,然而當這種「偏袒」變成一把肆無忌憚的火,一路延燒到他的言論、他的分享、他的做人處世,這樣的「偏袒」就成了精神性的偏食—臉書的演算法就是這樣,厚厚的同溫層,是被自己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
那些曾經對我不好的人,就不能分享精闢的文章嗎?其實我是在害怕,如果看了文章,還真的受教了,那根彆扭的魚刺會扎得更深。不想被討厭的人分享的文章點醒、不想跟討厭的人認同一樣的東西、也不肯相信討厭的人也許是對的,心中的各種彆扭,就化作手指上成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滑過去,假裝沒看到。
這個動作甚至成了反射,可以完全不經過大腦,看到討厭的名字就滑掉,看到喜歡的名字就按讚,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更深的一層制約是,我在用行為反覆加強一個信念:「我討厭的人,他的話沒有參考價值。」
剛才說到,同溫層是個厚繭,我們可以這樣過很久,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而和討厭的人作對的感覺也很好,只要過去的疼痛還扎著胸口,每一次無視他的發文,就能重溫一次報復的快感。慣性的細絲層層疊疊,繭上加繭,滑臉書的時候很舒服、很痛快,真實的世界卻在精神的手指下,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不想這樣,我想剪開這個精神的厚繭。下一次滑手機,我警醒地提高了覺知,滑了幾篇後,恰好又看到另一個不喜歡的人發文,我深吸一口氣,冷靜地問自己要點開嗎?—好吧,看標題感覺是有意思的,先看有沒有道理再說。
按下去的瞬間,彷彿聽到厚繭輕微撕開的聲音,輕微彆扭卻帶著一絲痛快。再持續看著內文,越看下巴越闔不攏,連最後一絲彆扭都被震驚抹去了,因為這裡面寫的,不正是我最近在煩惱的問題嗎?怎麼剛好在這找到答案呢?
但放下手機一想,又覺得或許不是巧合。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我開始感覺到,心中有某個緊繃,慢慢在過程中掙脫蛻變了。不光是因為煩惱得到了解答,也是因為開始自慚細數,過去到底被這顆厚繭纏縛住多久?甚至開始懷疑:我們生命中的困難,有多少是自找的;又有多少解答,是我們自己摀著,不讓它進來?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690
.
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