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位我認識的資深才女寫一篇悼文(Obituary), 從來不容易。
西方報紙的這一版,據電影「誘心人」(Closer)裏的男主角祖狄羅說:是「新聞學中的西伯利亞」(Obituaries are the Siberia of journalism)。
願她天國安息。
【林花謝了春紅】
近二十年她一直活得不太開心:她的崛起和走紅,隨着香港七十年代文化經濟起飛:時裝、報紙、廣告公司、電視、雜誌,低胸晚禮服、頒獎典禮、鎂光燈和掌聲,她是香港在芳華全盛時維港兩岸霓虹燈綠那杯香檳的一層芳冷的泡沫,當香港神話不再,這隻西洋玻璃杯子竟然改盛載着二鍋頭,不止是年紀之迭,更是時代之遷;風景不殊,而山河有異,無論如何不甘心,也就黯沉了她的華采。
正如沒有了北宋,沒有了東京元宵燈市的銀花千樹和遍地的魚龍燈影,到了蒙古人的元朝,縱還有些零碎的短歌小令,卻也再無李清照。
一度公主般的萬千寵愛,美貌財富、錦衣才華,幾俱在她一人。在查先生的報紙專欄,她時時遲到,解釋:這幾天公務忙,乘飛機去倫敦跟盛世談收購事宜,故脫了稿。她又說:到英美公幹,住酒店,不一定都華度夫或多徹斯特,三星也可以,最要緊是寧靜、清潔、舒適。講時若見海棠春睡嬌慵方起之態,在那個時世,哇,也真教許多小朋友仰望。
她是性情中人,波場和飯局的中心,曾與填詞音樂才子撕肝掏肺般愛得轟烈,分手反目又恨如碎骨剜心。一度身為他們的Mutual friend,聽各自背後狠狠的數落,情仇兩不知,愛中偏有恨,難免心想:觀其貌質,南轅北轍,你們從來不應該是一對。
畢竟大家是關心她的。三年前查太太做東,阿樂由加拿大歸,張敏儀等在座,都說起她,忽若驚鴻照影,她打了個電話來,在那端瑣談半小時有多的生活事。我說:過兩天我再回電給你。但以後電話長響,她沒有再接聽。
她深以她弟弟為傲,說起早逝的妹妹仍不勝悲。但她學遺傳學,是很理性的人。她喜歡紅樓夢,演過濃艷的秦可卿,我說她其實是Tomboy,衣妝獨特,更像史湘雲,她很開心。
此後兩俱無話。香港是仙履奇緣的故事,而誰沒有自己的午夜十二點?聽說她一直臥病,其後來的文心淡恬,心想能提筆必尚好,只是教人思之不忍。最後一次見到她,在般咸道附近,駕車見一重彩女子踽踽走過──她是人海中一眼可辨之人──正張皇不知處,交通燈轉綠了,一開車,在流動的倒後鏡看見她艱難的背影,提着一個包,在一株老榕樹的影蔭下,也遠去了。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冬夜,小食檔強記擠滿人,糯米飯、豬骨粥、腐竹糖水、喳咋……騰騰白煙直送暖笠笠。就憑幾樣小食,強記立足灣仔68年,獲食家青睞、米芝蓮推介。「以前爸爸賣糯米飯,是為我們一家七口飽肚;今日我賣糯米飯,是為強記的招牌。」寒風中,59歲的老闆吳少峰(阿細)僅穿短Tee,利落地裝飯。他在街頭成長,十三四歲就講「...
「林潔宜年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陶傑 Facebook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宋楚瑜找朋友 Facebook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Facebook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心得] 第56屆金鐘獎入圍~實至名歸戲劇分享(上 的評價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林潔宜林潔旻幾歲-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評價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林潔宜林潔旻幾歲-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評價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林潔旻林潔宜幾歲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評價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黃楚軒年紀的八卦,YOUTUBE、PTT和Yahoo名人娛樂都在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黃楚軒年紀的八卦,YOUTUBE、PTT和Yahoo名人娛樂都在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林潔宜年紀 在 【年紀錯亂啦!妳到底幾歲?】綜藝大熱門【經典再現】 的評價
林潔宜年紀 在 宋楚瑜找朋友 Facebook 八卦
謹記中山先生遺訓 堅持主權在民
今天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三年紀念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上午率領中央黨部及地方服務處幹部、立院黨團總召李鴻鈞、陳怡潔委員、周陳秀霞委員、台北市議員林國成、基隆市議員莊錦田、徐莉莉、楊秀玉等前往國父紀念館獻花致敬。
宋主席現場朗讀 國父遺囑,並強調他個人以及親民黨都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信徒,中山先生臨終之前特別強調「和平、奮鬥、救中國」,但兩岸之間現在有許多事情需要多溝通。近來看到朝鮮半島上雙方可以坐下來彼此溝通,親民黨一向主張兩岸一家親,也希望兩岸之間應該多體諒並且多尊重、多溝通。
宋主席指出,兩岸之間要相互尊重,在臺灣,我們堅持的基本價值是「自由、民主、均富」。臺灣是重視人權、多元化的社會,強調平等,更希望相互之間尊重。兩岸之間在制度上有所不同,但應該彼此尊重,用和平的方式相互瞭解與來往。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昨修憲通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任期未來將不再受限。宋主席面對媒體詢問時則表示,大陸有大陸的考量,有自己內部的說法,他不宜多做評論。台灣也有台灣政治的考量,臺灣堅持「主權在民」,就像親民黨基本的主張和思想:「天大地大、人民最大」。
最後,宋主席提到,中華民國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也是中山先生的基本理想。親民黨從未忘記中山先生的遺訓,希望大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政黨利益之前,而不是把政黨算計放在人民福祉之上,不要辜負人民對政黨的期待。親民黨團新聞稿(107/03/12)
林潔宜年紀 在 Facebook 八卦
「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今年春節假期很短,大家此刻的收假心情一定跟台北現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沒什麼兩樣。通常我會在這種時候給自己一個值得期待的事情、一個目標,會比較好調適情緒。本週末就要上檔的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絕對足以擔起這個重任!
之前有幸被邀請參與試片,那是一個多月以前的事情了,但我到此刻還忘不了當時邊看腦海裡邊不斷出現的「看這部戲真是種享受啊」的感覺,我想除了開拍之初就備受討論的重建中華商場這樣逼真的美術場景之外,還因為有著吸引人想一直看下去的劇情、生動的演技、生活化的台詞,以及很多細節處的浪漫──預告影片有一段小女生口白念著「我要去美國的迪斯奈樂園玩」,短短一句話就顯示出這部戲有多精緻用心,因為「迪斯奈」這三個字是早期台灣普遍的翻譯用語。
這部戲總共十集,除了第一集稍微介紹了一下主要角色和故事背景,其他大概每兩、三集會有一個事件、探討某個議題。雖然我本人沒有經歷過中華商場的年代,但這完全不影響那種時代記憶被喚起的感覺,當然如果你成長過程與中華商場有過什麼故事,會更有共鳴。小學的午休時刻、來自五湖四海的鄰居講話的各種腔調、兒時玩伴之間講的爛笑話等等,都讓人很有感。
在我看的集數裡,最欣賞飾演媽媽的孫淑媚,演技和造型完美到我看完還沒有發現她是孫淑媚。另外羅謙紹飾演的阿蓋、林潔宜和林潔旻飾演的柴家雙胞胎也都好討喜,他們都是徵選來的小朋友,小小年紀表演非常自然,這段劇情我連現在打字想到都蠻想哭的,當時剛看完和電影公司的人聊天,我整個眼眶都是淚水,超丟臉。朱軒洋飾演的阿派超帥,期待看到他和袁富華的主題集數。
礙於不能爆雷,只能先寫到這。身為一個懷舊、念舊的人,我一直相信透過回望過去能夠累積更多面對當前、未來的力量與希望。《天橋上的魔術師》打造了一個美好短暫的時空讓我們投入這樣的情緒,找尋清晰或模糊的記憶,但我相信這部戲的影響力絕對是長遠的,因為真的太用心、太細緻了,如此內外兼具的製作,非常推薦大家2月20日本周六務必準時鎖定開播。
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
2月20日起,公視、myVideo 每週六晚間9點同步首播;Netflix台灣每週六晚間10點、11點新集數上架。
林潔宜年紀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冬夜,小食檔強記擠滿人,糯米飯、豬骨粥、腐竹糖水、喳咋……騰騰白煙直送暖笠笠。就憑幾樣小食,強記立足灣仔68年,獲食家青睞、米芝蓮推介。「以前爸爸賣糯米飯,是為我們一家七口飽肚;今日我賣糯米飯,是為強記的招牌。」寒風中,59歲的老闆吳少峰(阿細)僅穿短Tee,利落地裝飯。他在街頭成長,十三四歲就講「雷氣」行江湖;97年接老父棒,始見一個更大的江湖:一碗糯米飯,竟然走出灣仔,享譽十八區。自此投身飲食,他義無反顧。
強記美食位於駱克道和馬師道交界,是個樓梯底小鋪。食物放在幾架車仔上加工加熱;主打外賣,也設堂食;格局簡陋,摺枱膠凳只坐得下十四五人,不過一樣客似雲來,多是被糯米飯勾了魂。
蒸熟的糯米飯,先在熱氣騰騰的車仔上快速打鬆,混入油爆過的臘腸、膶腸、臘肉、蝦米和冬菇,撒上葱花,澆上自家調味豉油翻炒幾下,香氣瞬即飄滿街。
一碗飯紅紅綠綠端上來,很燙口!爽身不膩,香、甜、鹹、糯兼而有之,惹味十分。隨便問問客人,這個吃了40年,那個20年,都稱水準一直保持,難怪不同年代的食家如江獻珠、蔡瀾、歐陽應霽、林澄光都為它撰文。米芝蓮將小店歸入「街頭小食」一類,上月連續第四度推介;「我覺得有種滿足感,有種滿足感,起碼有人認同,這很重要的。」本來一臉嚴肅的阿細,開懷笑。
投入,經驗就出來了
強記一年四季都賣糯米飯,冬天日煮100斤米。「以前在街邊賣更多,最高紀錄在大寒賣280斤。食糯米飯暖胃的習俗,現在後生都不懂了。」阿細說。
阿細選用泰國米,透露新米和舊米有不同浸法。「熱天浸的水暖些,浸出來的米腍些;冬天水溫是冷的,浸出來的米硬些,那就看浸的時間長短。」他師承父親,但父親講得不仔細,選米浸米全憑自己摸索,「當你做一件事,你放心機去做,你會領略到很多經驗出來。」
他用本港一級臘味,蝦米和冬菇也要一級的。「用料要最靚,因為你有更好的師傅也無用,如果無好材料煮不出靚食物,不能腐朽化神奇。」從前父親的糯米飯沒冬菇,現在他一碗放一個,「擺個冬菇仔靚些,最重要是冬菇做得好吃。」阿細得意地解說。
強記賣的貴精不貴多。獨沽一味豬骨粥,用上新鮮連肉豬骨;淡菜洗完又洗去淨細沙,爆香才下煲;粥在車仔再滾時加入少量皮蛋,一碗粥特別綿。
糖水只三款:喳咋,香濃;綠豆沙,煲到起沙,下大把臭草平衡涼性;腐竹薏米糖水,順滑卻不漿口。豬皮蘿蔔炆得入味;來貨腸粉也特別加工煎出一層薄脆。這些烹煮講究分量和時間掌握,全是磨人的工夫。每日阿細六時多起身,煲糖水煮糯米飯三個小時左右,接着開鋪,中間瞌一陣,收鋪已經午夜。阿細坦言年紀大了,愈感辛苦,人做到愈來愈瘦。自己朝朝掌廚免不了,近年樓面就和三弟兩家人輪流做。
牛雜強,闖出名堂
早在父親年代,強記已是灣仔有名的街邊車仔檔。話說父親吳志強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廣東寶安走難來港,做過電車車長、在羅素街開過大牌檔,因為爛賭輸光,1951年開始在鵝頸橋側賣牛雜和牛雜粥,街坊叫他「牛雜強」。1970年,益新飯店的大廚教他煮糯米飯,同時來自澳門的紅顏知己教他賣喳咋;從此,強記多了糯米飯和糖水。
「我十歲時已經坐在馬路欄杆『睇鬼』。哎呀!走鬼呀!跟着推入後巷。」半世紀前的慌亂,阿細歷歷在目。六七歲他就跟父親開檔,「他賣牛雜時,放下我們幾兄弟,我們是街童,找些紙皮盒已經玩一餐。」一家七口上柴灣公屋前,就住在鵝頸橋側的天棚木屋,「漏水就拿盆來接;我們真是捱過,豬油撈飯捱過,腐乳送飯又捱過。」
父母很早分開了,阿細在街頭長大,十三四歲就進入江湖。「那時灣仔有很多江湖人士,感染到甚麼都講『雷氣』。」阿細憶述輕狂歲月自己「想事不深入,想做就去做」。那時義氣先行,諢號「糖水細」的他,常常為朋友打架群毆。父親為口奔馳,有時勸他幫手看檔,「唔好咁百厭!」
阿細強調,那個階段過去了。「人大了,我已結婚,有兩個兒子,我也要為他們着想。」97年,他建議父親入鋪,「那時街邊檔已經式微,我們被市政拉了很多次,不斷罰錢、充公搵食架生。」就在長期擺賣的馬師道上租了現址小鋪位,同年他正式接手強記,帶着三弟少明做到今天。
「覺得很自豪,因為我爸爸很出名,那種自豪感跟在江湖的自豪感是兩回事。當我站在檔口,我知道客人來自四方八面,有的光顧了很久,我知道我需要放心機下去了。」
執着的基因
阿細第一碗糯米飯是父親煮的,味道早忘了,但父親的堅持深烙腦海:「八號風球或者傷了腿,他也堅持開工。六六、六七年暴動,沒巴士沒電車,周街『菠蘿』他也堅持搭貨車尾,由柴灣來到灣仔。」他發現父親煮得出色,不少人慕名而至。他「不想影衰爸爸」,着實有壓力。幸好他有爸爸的「執着」基因,若然失手食物煮不好,他整天都不開心。「有時回家望望大腿,為何紅了?因為糯米飯不熱不好吃,爐不熱就打不開糯米飯。」寒天企檔,站近火爐一晚,腿也炙紅了。
阿細回憶,入鋪初時自己很火爆。「我當這裏是武館,請了夥計,枱椅抹得不乾淨,我即刻反枱。」今天,24歲的大兒子Elvis有意接手家業,放工放假主動來跟他學師,第一樣就是學抹枱,「做飲食業一定要乾淨企理。」Elvis很認同。阿細指兒子降龍十八掌,一式也未得。12歲開始就來店幫手的Elvis道來實情:「我只能從旁看他煮飯。他對出品很執着很嚴格,最多讓我打飯——打鬆糯米飯。」
時間 親情
今天,強記的食客版圖由父親的香港十八區,拓闊至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遊客常常十盒八盒的外賣糯米飯。只是,近幾年米芝蓮的加持,父親已經看不到。
夜風吹來,店前樹搖、影動。阿細憶述:「我好記得爸爸走前一個月,我去拜阿嫲和祖先。爸爸搭着我膊頭。他說:『少峰,你如果不是選擇江湖那條路,你會很成功。』」父親一直無病無痛,2011年中風遽然離世。
日復日蒸煮煲,是漫長的修煉,火爆的阿細變得沉着內斂。「在江湖上有得有失:得的就是多了很多朋友兄弟;失是失去了時間,其實我應該放時間在爸爸的生意上。」往事並不如煙,父親一直在心頭。
「多少位呀?裏面有位坐的!」每次經過強記,都聽到老闆娘賣力揚聲,炒麵煎腸粉收錢如三頭六臂。阿細有時累了,走到馬路邊點煙提提神,但雙眼一直留駐小店,「我甚麼運氣也沒有,最好是娶了一個最好的老婆。」當年因為妻兒,他才決意轉投飲食江湖。
「以前很懶惰,常不開鋪。」兄弟其中一個想休息,就齊齊放假。客人經常摸門釘,又愛又恨。「現在大家有共識,都想留些東西給下一代,也不想爸爸辛苦留下的名字,或者這麼好的食物失傳了。」一年前,阿細榮升爺爺,對血脈親情、店號傳承更加在意。
在廚房,手只一對。當年阿細放棄了父親起家卻工夫繁瑣的牛雜,只是20年來不時有老街坊問他何時再賣。「以前牛雜很便宜,幾毫子一斤;現在一副賣千多元,來貨貴,賣不起錢……將來有機會,我會開一間正式的店鋪賣牛雜,讓街坊緬懷一下。」二十多個寒暑,阿細守着強記,將老父的美食發揚光大,但心裏,像一幅砌圖,尚欠一塊。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梁偉德、陳秉謙
強記美食
地址:灣仔駱克道382號莊士企業大廈地下
電話:2572 5207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2:00nn-1:00am
http://bit.ly/2QJwQ7D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林潔宜年紀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月兒半彎,沉寂地映照着某三岔路口。街燈不如她低調,偶偶嘎嘎的打破静謐。一片昏夜之下,惟獨一家小店亮起小白燈,光澤了殘白的老招牌,八個招牌大字倒也風韻猶存,尚露幾分燦紅,「叁去壹」,好古怪的名字。
解讀店名之時,某路口冒出了一丁點的豆影,揉揉惺忪,他,漸近,漸近⋯⋯是名瘦小的大叔。濃密頭髮,架着黑框眼鏡,灰背心配短褲,褲管內,是一雙又乾又幼細的小腿。凝視着瘦小的雙腿,正向着光明之處走,輕巧的身軀,步履間,卻帶點沉重。也對,這家迄今四十年的小茶樓,每天折騰人十來個時辰,任誰都吃力。叮叮噹噹,門外已不見大叔蹤影,店裏則傳來碗盤清脆的碰撞聲﹑明爐火雄之音﹑機器引擎隆隆,綿密有致,彷彿正上演一齣交響樂。
百般堅持,這沁人心脾的樂曲,方能伴隨柔光,一解深宵的幽清。
最美的伴奏
時針踏正三時,雨露開始俏皮地灑落於門前,宛若奏伴。往店內一瞧,裏頭早已炊煙四起。方寸之地站了四位大叔,既是小店的店主,亦是夥計,他們默言不語,各自奔波。
步入小店,首先經過左邊的蒸檔,略胖的大叔站於檔內,洗擦着蒸籠用具。他髮根參白,粗眉大眼,卻有着親切的笑容,他是耀哥,負責企蒸檔,見他把東西擺放好,就急急移步至中央的圓桌,與另一名赤裸上身的大叔並列,這位大叔叫阿羅,是小店最舊之人,主力做樓面。舀起一盅盅待蒸的滑雞飯﹑鳳爪排骨飯﹑窩蛋牛肉飯,整齊地置好於鐵盤上。此時,後方的廚房傳來鏗鏘鑊聲,又夾雜了絲絲爐火之音,靠近一瞥,身穿白背心,戴着白框方鏡的瘦削大叔,專心地備着廚房用具,又點了明火預熱蒸爐,他是水哥,負責廚房事宜及炒鑊工作。倏地,一個黑影迅捷地於身後竄過,往鋪末的方向走。隨之來到轉角處,竟有一條樓梯往上層。一樓是個老式製作工場,古舊的木地板感覺不太牢固,牆邊擱放了高架﹑攪拌器﹑雪櫃﹑桌子等物品。
眼前的大叔正是方才門外那位,他是發仔,負責點心出品。只見,他先來到攪拌機旁,把各種麵粉與水倒入機器內,開機,不時用手搓搓,好調校分量,待麵粉拌好成麵糰後取出,再於長桌上搓勻。他說,一種包皮,就能做出很多款的廣東包點,目前最難尋的,要數雞球大包了。因為大包餡多,一塊雞肉﹑一塊叉燒﹑雞蛋﹑豬肉碎,沒甚麼利潤,故很多店都不再做了。他們嘛,不就是念個舊而已。發仔雙手熟練地裹起大包,靦腆的他推說這是工多藝熟,畢竟他做點心已經五十多年,接手這家小店前,更受邀到日本教授做點心技術,可是不折不扣的老師傅。說着,身旁突然冒出了個人,是阿羅。他們誰也好,只要顧好了自己的工作,就會上來幫忙做點心。二人手照揑,嘴裏則說起往事來。
小店年四十,起初的十年,都沒有發仔的參與。第一任的事頭,是他的兩個朋友,啊不,本來是三個人開的店。三名點心師傅,一心想要興家闖天下,於是租了鋪位,合資當老闆,其中一人正是阿羅。當一切準備就緒,卻出了點小岔子,阿羅的父親怕兒子做生意有風險,着他還是安安穩穩地打工好了,他不敢忤逆父親,於是向兩位拍檔坦白不合資,但以打工身份來工作,兩名老闆於是起店名為「叁去壹」。十年後,記得是八九民運那一年,二人舉家移民,湊巧發仔剛從日本回來,就決定接手小店。只是,做生意不是件容易事,請師傅更是難,於是他就找來耀哥及水哥兩個老朋友,再湊合阿羅一起合資:「我哋細細個就識,大家一齊做點心,請佢哋請唔到㗎,大家合資先有心機做。」四個大男人,既是夥計,亦是老闆,這麼一做,便是三十年。平日凌晨兩時半就要回來作準備,做點心,直至下午三時許,清潔完畢方下班,工作時間長,天天十數小時,沒有休息天。「佢住柴灣,一點半就要出門;我仲慘,住屯門,直情要喺度瞓。」水哥不知何時冒出來,邊說着,邊執起包好的數籠大包,一口氣搬到樓下去。一旁的阿羅苦笑一下,慨嘆為了養家,也沒有其他選擇。
隨着水哥的腳步聲漸遠,發仔見做好雞球大包,於是又跑到攪拌機旁,倒入另一種麵粉:「呢啲係澄麵,做蝦餃皮要用嘅。」說發仔是蝦餃專家,一點不為過,想當年,他就是被看中了做蝦餃的技術,才受邀到日本授徒。他指做蝦餃最重要是餃皮,要做到煙韌透明,不論揑皮還是包餡的過程,都相當講究。搓好麵糰,他接着做蝦餃餡。他們的餡料有點不同,棄坊間常用的竹筍,改用沙葛。一來竹筍貴,有時比蝦更貴;二來很多老人家不喜歡,覺得濕毒。加入原隻大蝦後,又倒入炸香了的乾葱油,這樣會香口些。餡料準備好,發仔挖來一把菜刀,鬧着玩地往自己手臂劈下去,掩眼之際,他卻絲毫無損。他打着趣表示刀子只是負責壓皮,不需要太鋒利,接着便示範把一團團的麵糰壓薄,放上餡料,用兩指封口後放到小竹籠內。一天做六十至七十籠,做好蝦餃就做燒賣、雞扎、鳳爪、山竹牛肉,做夠一天的分量,日日如是,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看着他瘦削的雙腿,久站似乎挺吃力,而且有靜脈曲張的迹象,他笑言:「由得佢啦,我試過約咗時間做手術,但都冇時間去,咁就遲下退休先去醫啦。」他壓壓腿,看了看手錶,四時許,所有點心也都做好了,可以開店。
曲終就人散
移步到樓下,店外依舊是半夜天,然而,點點喧鬧聲卻擾了寧息。甫有食物供應,就立即迎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是一位晨運伯伯。跟站於最前線的耀哥打了招呼,拿了一籠叉燒包,便隨便坐下,嘟噥着這個下雨天令人心煩。阿羅問也沒有問就到茶水位沖茶,邊道:「我哋三蚊一位茶芥,有普洱﹑壽眉﹑水仙﹑香片,如果係熟客就唔使問啦,你問他反而畀佢鬧,有冇搞錯?我飲乜茶你都唔知道?」語畢,遞上一壺普洱給伯伯。接着水哥又從廚房走出來,於伯伯面前放下一碟牛肉腸粉。第二位客人隨即到達,是個夜冷佬,又是自個兒到蒸檔拿了籠雞球大包,坐到伯伯對面,枱面已擺好一壺水仙,眾人開始高談闊論,阿羅站於桌旁、耀哥佇於蒸檔、水哥索性坐在一塊兒,好不熟稔。反倒是剛才多言的發仔沉默在旁,他坦言:「我慢熱啲,聽到啱傾話題先埋去。呢度啲客好熟㗎喇,你唔同佢傾佢就自己傾。」熟客多是男人,通常來吃點早餐就開工,吃一盅飯﹑一碟點心,又或一碟腸粉,二十來元,經濟實惠兼有水吹,這些小茶樓,正是如此,才受歡迎。幾十年,不論客人還是諸位事頭,都由壯年步入暮年。講起這話題,跟客人最相熟的耀哥很是唏噓,年紀大的熟客,如果一個星期不見其人,要不就是進了醫院,要不,很快就打聽到他已經離開的消息:「人年紀大咗就係咁,都要睇化,我自己都老啦,唔捨得班客,冇咗間鋪就見唔到啦。」
終於迎來午市,水哥開始埋首於廚房炒粉麵飯。其餘三人則招呼着滿座的客人。各人各司其職,頗有默契。當然,間中也會有爭吵﹑有磨擦,但不消一會兒就和好,大家的共識是,一起完成工作,一起收工就好了。說到底,都是老相知。縱沒天長地久,此情,卻勝人間無數。
時至中午,他們疲態盡現,人啊,還是不得不認老。他們四人都六十來歲,靠着小店,算是把兒女捱大了,如今確有了退休的念頭。發仔對此直認不諱:「做呢一行做咗好耐啦,唔做都好唔慣,但人始終要退休,冇理由做到死為止。」合約還有一年多,如果沒有人頂手,合約結束之時,小店也就終結。
聽着,聽着,人聲倒如哼歌,為清音樂點綴。只是,曲終,人總要散。
叁去壹點心粉麵飯
地址:西環薄扶林道11號
電話:2547 3917
營業時間:5am-2:30pm
詳情: http://bit.ly/2Mv0kmL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林潔宜年紀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小時飲廿四味,苦到打冷顫,嘉應子得先剝去包裝候命送茶;但今天再遇,怎麼稀淡不苦,甚至有點甘?
「同一碗廿四味,有客人說以前飲苦些,現在沒那麼苦。我就覺得可能是你的人生歷練多了。」春回堂老闆林偉正說。哦,即是人到一定年紀了!
一個人,口味會變得成熟;一間老店,像這藥材鋪,涼茶賣過百年了,仍然存活,大概苦盡了;甘味自然來?掌門答曰:未敢放鬆。
沒有「墩起個款」的掌櫃,沒有踢踢撻撻算盤聲,作為香港碩果僅存的百年字號,春回堂不似預期的老氣,加之地利——位處中環登山電梯腳,賣涼茶一樣有格。中環的午飯時間,中國人、南亞裔、白人、黑人,高官名流、地盤工、闊太、OL絡繹不絕,隨手放下十元抄起涼茶,或骨碌骨碌一飲而盡,或歎咖啡般慢咽細嘗。甜花茶、廿四味、參茶,不停飲不停斟,流量大,當中廿四味,是招牌貨,日賣過千杯。林偉正說:「阿爺以前推着木頭車和阿嫲在街上賣涼茶,到可以租鋪置業都靠它。」1916年祖父林少泉入鋪,創辦「回春齋」,接着有「回春堂」和「春回堂」分號。雖是自己鋪,但到了80年代因為人手實在難找,三間藥材鋪乾脆合成一間,即成今天的春回堂。
賣了多年的廿四味,顧名思義有24種藥材,清熱解毒,夏天固然熱賣,原來秋冬一樣暢銷,因為香港人鍾情打邊爐、燒烤,厚味下肚需要解解內熱。林老闆透露,他會跟節氣而增減藥材比例,「例如近來暑天,我們水翁花、榕樹鬚的分量會多些;譬如新年後屬於春瘟容易有流感,青蒿那類藥材就會放多點。」
煲茶過程三小時,藥材必須按特性分階段下煲:「好像崗梅根、救必應等硬身藥材就早點煲;去到中段放水翁花、金錢草,最後紫蘇葉、千層紙那些比較輕清的藥材就最後放。」費心用神,一直遵循着祖父父親的做法。
「街外有的下黃連、黃柏令茶很苦,又添色素令茶有掛碗現象,讓人感覺足料濃郁。」他的廿四味天然煮成,色褐而清,潤喉回甘,但無甘草;不下黃連,怕有些人吃了會頭暈。
無認識就自強不息
47歲的林偉正對中藥瞭如指掌,以為幼承庭訓,原來是個誤會。小時候,藥材鋪是他的禁地:「因為有火爐有鍘刀,爸爸媽媽不許來玩,最多是等爸爸放工一起去食消夜。」
家有四兄弟姊妹,他是孻仔,1992年回來接手。「哥哥姐姐都做西醫,三家姐和我現在留下來幫手。」當年,年過60的父親想退休,而且在搞移民,必須到澳洲居留,恰巧他在當地讀完工商管理,「爸爸說,與其你幫人打工做生意,那你幫家裏也是一樣。」父親說退就退,完全放手,「阿爺當年交給他時,也不在場發聲。」番書仔管藥材鋪,接手的更是百年老號,壓力自然有。林家四代是中醫,太爺清朝時已行醫,年輕林偉正惟有向前人學習,好的要保留,壞的要清除。幸好當時有個老夥計叫三叔,由阿爺年代從紅褲仔訓練出身,雖然出外打拼過,退休前還是回巢坐鎮,是他第一個師傅。
他又深知自己不足,就和三家姐一起讀港大中醫課程,03年考獲中醫牌。不過,姊弟倆主力店鋪運作,只偶然替熟客開藥方;日常把脈問症都交由三位坐堂醫師。細節上,他作出適當的改革。首先,捨棄傳統玻璃杯、茶碗盛載藥茶,用即棄紙杯代替。「一次性使用可以杜絕流感、幽門螺旋菌等傳播風險。」林偉正闡釋。紙杯裝茶,今天尋常不過,但在十多年前是新鮮事。那時為免垃圾工人拿來重用播菌,他甚至特別叫夥計將紙杯鎅爛才丟棄。
親自落場便知艱辛
「做藥材鋪,工作時間長又一陣味,收工坐巴士隔籬都即刻走開。」初期他不習慣,但比較棘手還是要定好店內的制度;改革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搬回來一部收銀機。「好搞笑,大家收銀後,錢就掉落一個竹箱,難免有人監守自盜。爸爸對很多東西都不緊張,可能阿爺交了一盤生意給他,有一定生意量,不蝕錢他就不理。」
貪婪的夥計,補錢急急送走;留下來的、新請的,客客氣氣。執藥補位,凡事親力親為,因他深信,親自落場才知利弊。
話說春回堂是一幢自置物業,祖父由木樓重建成石屎樓,現今佔用了三層:地鋪是門市,閣樓煲涼茶及做龜苓膏。
「涼茶用水喉運下來,在爸爸的年代已經有了。因為他怕夥計燙傷。」以前煲茶是燒火水的,店內有個火水缸,林偉正覺得危險,而且煙大,就改了電爐。
「以前起藥渣真是找個大笊篱,好似人家炸鹹水角一樣取藥渣上來。」某次涼茶師傅請假幾天,他做替工,撈完茶渣腰骨好似斷了一樣。於是研究出起重裝置吊一整桶茶渣,「師傅又舒服,操作時間又短了。」
除了腰力,這年輕老闆還關心夥計的腳力:一樓是替客人煮藥的地方,和地下往來要兩層樓梯,「如果每次煲好藥都用人力運送,膝蓋一定勞損。」就造了微型升降機,由地下直達一樓,方便藥包藥壺的傳送。
他又添置了一個大雪房去儲存藥物,盡量少用有硫磺的藥材,例如茨實,坊間一般都是紅皮的,皆因有硫磺;他賣的是「無磺」茨實,皮是黑的;玉竹打過硫磺會變白,但味道變酸,沒有了原來的香甜。「硫磺對神經系統有影響,有些人吃了喉嚨會受刺激。」不少藥材如沒燻過硫磺,很容易生蟲發霉,低溫就能避免。
珍貴價值流傳百年
雖然變革眾多,但百年老店最珍視的價值,林偉正一一保留。
祖父的涼茶秘方沿用至今,他只應客人要求加添參茶、感冒茶和龜苓膏。原來從前父親還經營藥材批發行「昌利成」,保存了很多藥方。林偉正研究其中變化,加上父親指點,配成自家龜苓膏,秘方是不落黃連,以免寒底人士吃完頭痛,又真的下足土伏苓,用來凝固,不像人家用魚膠粉頂替。只是土伏苓易燶底,故煉膏時,每十五分鐘就攪拌一次,極花時間和工夫。
但推出至今一直大受歡迎,平均日售200盅,人家賣50元,他賣35元,「我們有個宗旨就是價錢便宜些許,希望人人受惠。」
店子裝修,他一樣保留從前味道,裝潢稍作翻新,但百子櫃、老藥壺、水磨石磚,全皆留下。藥材在百子櫃內的安放位置,也甚考究,相同藥性的放在接近位置,以免相沖,那是古人智慧,一直沿用至今。
春回堂亦不像外面涼茶店般,設中央工場,老遠運送涼茶來,他們天天在店內鮮製,每次少量煲,煲好即賣,不像外頭的,放隔夜,流失藥性。
凡此種種,生意老實,重視人情,只因林偉正當年接手家業,爸爸向他說了一句話。「爸爸說:做涼茶藥行,唔係淨做生意,千萬!就算吃不好人也不要吃壞人。要識醫先好去醫!所以一定要賣真貨,不可以賣『流口水嘢』。」
假貨重重小心為上
那是做藥行,賣涼茶必要有的良心。年月過去,艱辛的日子大概都過去,該到收成期?林偉正倒還是不敢放棄。近年藥材世界變化甚多,假貨多,價錢飄忽,要老老實實做生意,賣正貨,原來都不易。
皇后大道西和高陞街是本港藥材批發集中地,有「藥材街」之稱。每星期林偉正至少去走一圈,跟批發商戶了解行情,「大陸有沒失收、有沒囤積居奇呢?我們經常用的就買多一些,以免起價時要配藥跟着起價。」
藥價愈來愈貴,有些藥材鋪用平價的「代用藥」:譬如用荃皮代替地骨皮。「正地骨皮即是枸杞的皮,可以清熱退燒化痰,批發價70元一斤;荃皮主要是跌打用,活血止痛,價錢不到一半。兩藥效用完全不同,後者只是食你唔死。」
又如川貝,一向昂貴。「有些人來春回堂問價即刻彈開,以為你在中環一定貴,或者字號老咬人一大啖。想不到我的是真貨,我賣川貝200元一両,早前入貨3,000元一斤;別人入280元一斤的平貝,收你80元一両你就覺得便宜。」
一般一個醫師常用藥有六七十種,由於春回堂有坐堂醫師和街外來配藥的處方,藥種比較齊全,共有約600種。很多藥材如果沒經過加工炮製,如刀刃未開,藥性不能發揮。例如益母草用薑汁、黃酒濕潤後再炒,溫經散寒;牛膝在沙裏加鹽熱炒,製後歸經入腎。林偉正承襲父親,至今仍堅持在店內製藥,保證品質。
幸好,識貨的人還是有的,看春回堂店內店外,到處是墨寶,就知名人客眾多。
「春日芝蘭茶香遠送 回天有術正藥活人」一副對聯懸在店外,出自六七十年代大笪地有名的睇相師傅黃掌源,是父親醫好了他的頑疾。店內,有董橋題的字,也有韓國領事的墨寶。而最多人看不明的要數掛在店面正前方、紅底金漆的牌匾「遵法依韓康」。
「韓康是一個古代賣藥的人,賣藥的意念就是真不二價。」林偉正解釋,由父親到自己,都跟隨韓康作風,希望做生意,頂天立地。
接手四分一世紀,他最記得當年沙士未開鋪已有人在等候,「要配報紙刊出的沙士驗方,我們忙到連飯也沒空吃,收工很晚也回不了家,同事逗都唔識笑,大家很徬徨。」那時表面上生意多了,但藥材來價如金銀花、板藍根炒到瘋癲,一入一出,賺不了多少,「我寧願正正常常過日子。」在今天的世道,有此平常心,原來不容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大概是因這態度,才能令一家百年老店,走得更遠。
撰文:韓潔瑤 拍攝:周易安
春回堂
地址:中環閣麟街8號地下
電話:2544 3518
詳情: http://bit.ly/2LUdFFJ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林潔宜年紀 在 林潔宜林潔旻幾歲-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八卦
林潔宜 林潔旻幾歲-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另外有林潔宜林潔旻幾歲,李奕樵,天橋上的魔術師小不點怎麼死的,林潔宜林潔旻幾歲相關文章推薦|追蹤網紅 ... ... <看更多>
林潔宜年紀 在 林潔宜林潔旻幾歲-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八卦
林潔宜 林潔旻幾歲-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另外有林潔宜林潔旻幾歲,李奕樵,天橋上的魔術師小不點怎麼死的,林潔宜林潔旻幾歲相關文章推薦|追蹤網紅 ... ... <看更多>
林潔宜年紀 在 [心得] 第56屆金鐘獎入圍~實至名歸戲劇分享(上 的八卦
這一屆金鐘獎,入圍項目排名前幾名的台劇、迷你劇集我大部份都有追到^_^
我曾經近十年都沒特別想看台劇,只有跟著長輩看了一點鄉土八點檔
可能是因為年紀漸大,厭倦了幾乎一成不變的台灣偶像劇…
但這四、五年來,我又開始看大量的台劇
近年台劇與以往最大的不同,無論是戲劇內容,或演員的表現
能深入淺出地呈現出生在台灣的一般人的真實生活與心理層面
內容都是我們或生活周遭會發生、可能會碰到的事…
許多台劇播出都能打中觀眾,甚至是國外的觀眾
像是這一屆入圍的《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天橋上的魔術師》《大債時代》《做工的
人》《未來媽媽》…都是很能打中觀眾內心的好劇
這個轉變讓許多資深的實力派演員,能夠有好的作品跟角色可以發揮
這點是之前台劇、跟現在其他地區的戲劇中很少見的…
以往一般年紀稍大的演員,大多只能當綠葉配襯年輕帥氣、美麗的男女主角
這也是《俗女養成記》當初的由來…
身為導演,也是資深女演員的嚴藝文
當初她覺得「為什麼台灣女演員40歲之後,只剩媽媽角色可以演」
她也經歷了大多數女演員年紀稍大後會碰到的處境
若不演媽媽角色,就沒有別的角色可選擇
想繼續演戲的她們,只能繼續扮老、演老,或是很旁邊的綠葉角色
我想這應該是為何這屆金鐘獎,年過40的演員的入圍比例很高的原因吧?
分享幾部去年能讓人看的時候笑著笑著就哭了、也是我心中好作品…
《天橋上的魔術師》 入圍14項
戲劇節目獎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李奕樵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孫淑媚
戲劇節目男配角獎/朱軒洋
戲劇節目女配角獎/黃舒湄、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盧以恩
戲劇節目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戲劇節目最具潛力新人獎/林潔宜、戲劇節目最具潛力
新人獎/羅謙紹
戲劇節目導演獎/楊雅喆
戲劇節目編劇獎/楊雅喆、蔣友竹、陳虹任、吳季恩
戲劇類節目攝影獎/陳克勤、高子皓
燈光獎/葉明廣
美術設計獎/王誌成、王佳惠、葉智雄、楊喻憲、郭家宥
這部劇集結了9個互有關係的主人翁各自不同的成長故事…
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在中華商場長大 (把當時的中華商場打造出來,超強…
以「消失」為主要議題
用回憶以及奇幻方式舖陳述敘他們的童年,以及他們生命中消失的人事物
不是直接說什麼消失了,而是主人翁透過其他角色將回憶敘述出來
間接讓觀眾理解有哪些重要的人事物消失,並且影響了主人翁成為了現在的模樣
該劇片頭很用心,找了許多老相片,裡頭都是曾經存在但已消失的人事物…
第一集開場就直接破題
「因為它不見了…消失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
把消失不見這件事,賦予了特別的新(?)定義…
並用輕鬆有趣的方法開啟這個深沉、甚至是有些難以理解的議題
小男主奇葩的兜售方式,真的讓看劇的我哭笑不得XD
都賣了這麼多了,還要拗客人找零的錢~
接著一波又一波的消失事件發生在9個小主人翁身邊
而在消失事件後,主人翁會有怎樣的轉變和成長?
看到最後一集,才知道這個頑皮愛搗的小男孩
當初為什麼會用千奇百怪的方式銷售他家的商品… (想引起爸媽對自己的關注吧...
大部份的人事物消失不見,總是讓人難以接受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像是劇裡的那個中華商場,也已經不是現在的中華商場了
它也是消失了,才會留在人們的記憶裡、甚至是歷史資料中
回憶的本質本來就是模糊不清的
即使生處在同一個時空裡,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物本就會有不同的主觀感受
經過長時間之後,有可能會記錯或扭曲,形成一個獨特的模樣 (難怪家人間總是為以往的
事情爭執…?
莊凱勛飾演的天橋上的魔術師
常常出現在有煩惱的孩子身邊,與他們交談,讓他們正視自己的內心
但他每次出現的時機跟高深莫測的表情,真的超像誘拐兒童的怪叔叔XDDD
這部劇非常適合重刷再重刷
看完第一遍一定會有很多情節看不懂,也會漏掉一些小巧思
《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 入圍8項
戲劇節目獎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許傑輝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鍾欣凌
戲劇節目男配角獎/Darren【邱凱偉】、戲劇節目男配角獎/楊銘威
戲劇節目女配角獎/黃姵嘉
戲劇節目導演獎/鄧安寧
戲劇節目編劇獎/溫怡惠、林珮瑜、黃元蓓、謝夢遷、鄧安寧、陳慧玲、王文娟
果然是2020年超強台劇,入圍這麼多項實至名歸
這部劇給觀眾的感受,猶如大部份人的人生,有歡樂也有悲傷,有平靜也有氣憤
用幽默風趣的方式講述台灣常見的婆媳問題、家庭親子議題
也談到新舊世代的感情觀,甚至是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平及創業的議題
雖然這部劇的面向很多元,但每個議題都不馬虎,仔細的議題舖陳、過程敘述及收尾
觀眾可以輕鬆笑著看,也可以認真深入看的好劇!
鍾欣凌飾演一個思想非常傳統守舊的婆婆
這角色不但能展示她渾然天成的搞笑特性~ 也發揮她那感情親情的精湛演技
這次金鐘獎,沒想到許傑輝是報名男主角獎! (當初追劇的時候想說男主角是發貴吧?
他跟鍾欣凌能雙雙入圍男女主角大獎,真的太令人開心啦!
許傑輝差點演不到一哥這個角色,他說當初預定是演蘇秉忠一角
飾演蘇秉忠的Darren也入圍了最佳男配角獎
幸好兩人最終都演到能好好發揮的角色
這部劇每個角色都很立體,女配角、男配角果然也入圍了好多位
其中我最最欣賞一哥的豁達的人生觀跟感情觀
一哥急救時,響起海海人生真的會讓人爆哭…
這首經典的台語歌,真的道盡了一哥的這一生…
【輕輕鬆鬆人生路途阮來行,無人是應該永遠孤單;阮會歡喜有緣你作伴,要離開笑笑阮
沒牽掛。】
那個每天開心過日子、輕鬆面對生命每個意外的一哥XD
【有人愛著阮,偏偏阮愛的是別人,這情債怎樣計較輸贏】
在感情上,大半輩子都為彩香默默付的一哥
從不計較她有沒有回應、也從不要求她同等付出的一哥
衷心希望許傑輝能拿到這屆金鐘的男主角大獎!他值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78.77.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631269698.A.2BA.html
但某陣子台灣的愛情偶像劇真的沒啥特色...
現在的台劇真的棒,好多還能推下一季呢
期待最佳利益2(是不是拍完了?)跟我的婆婆2...哈哈哈
通常都是我解釋給旁邊的人聽XD
※ 編輯: shinane (112.78.77.83 臺灣), 09/11/2021 13:24: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