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徐珮芬
有時父母會欺騙你
說只要你快樂長大
有時童話會欺騙你
讓你以為這世界上
沒有永遠的醜小鴨
有時課本會欺騙你
讓你專程跑到河邊
看小魚逆流向上
有時總統會欺騙你
就像情人一樣
上了之前說的話
總是比較動聽
有些傷心的人會騙你
答應你要好好活下去
其實是要你答應
沒有他,你也要好好活下去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你就騙回去
拿根菸,從容走上樓頂
讓他們以為你不過
想看看天空的雲
註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出自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1799-1837)同名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註2:收錄於徐珮芬,《夜行性動物》(台北市:啟明,2019.01.07),P.40-41,並於2019年2月19日(星期二)發布在徐珮芬個人粉專。
--
◎作者簡介
徐珮芬,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2017,啟明)、《夜行性動物》(2019,啟明)。
(修改自徐珮芬《夜行性動物》作者簡介)
--
◎小編鋼筆人賞析
要選擇哪一首詩,讓下一代的人們記憶當代,這著實是困難的議題,尤其當僅有數首詩的名額可以選的時候。鋼筆人選擇徐珮芬這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主要是因為這首詩可說充分展現2010-2020這十年間現代詩的主要模樣,使其具有一定的時代代表性。
詩在1990年代的後學浪潮中,逐漸朝遊戲性的方向前進;而地方文學獎則讓充滿長句與地方文史的詩特別盛行,然而,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詩在1990-2010年這段期間可說能見度相當低。直到鴻鴻創辦《衛生紙+》,強調以口語的詩介入社會,才讓人文主義的精神重新彰顯。
然而時代畢竟是改變了,以前的詩以沉重的形式憂愁於國族的改變,而到《衛生紙+》的世代,對青年而言,生活早已太過苦悶,比起創造神話來迎擊另一神話,他們更傾向先解構過去的威權與神話,再重塑主體,其解構手法可說出自夏宇以來的一連串系譜(事實上,當代的青年詩人又有幾人不受夏宇影響呢?),而重塑主體的部分,則頗有鄉土文學以來的真傳。過去很難想像夏宇和鄉土文學如何聯繫或融合,但這融合卻在《衛生紙+》以來的一連串青年詩人的實踐下,成為當今詩壇的某種主流。在幾名著名的「衛生紙詩人」如蔡仁偉、瞇的詩中,都可看到類似傾向。
徐珮芬雖非嚴格意義上的衛生紙詩人(在《衛生紙+》上發表次數不到5次),不過其解構手法與面對政治的方式,確實與《衛生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且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中充分展示。
我們可以看到,此詩以「有時XX會欺騙你」為開頭,這個XX可以是父母、童話、課本、總統等,我們大多是自小被動接受這些事物,而這些事物以某種威權方式,訴說這世界的某種理想模樣,然而詩人戳破這些事物的威權性,直說他們欺騙你,快樂長大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沒這麼美麗,政治不一定說話算話。然而,欺騙人的不僅是威權,還有善良,悲傷的人希望你好好活下去,就算他不在,這是悲傷的人的善良(與某種程度上的自私)。
在這些解構後,詩人如何塑造「你」的主體性?在詩中,詩人建議「你」騙回去,走上屋頂,這暗示了「你」在這世上如此悲傷,甚至想要跳樓。徐珮芬最後呈現的主體,無疑是悲傷的,這直接呈現在2010-2020這段期間,青年對整個世界的不滿乃至絕望,長期的低薪下,當連小確幸都不可得時,青年只能憂鬱地活下去。
不過,寫這首詩的徐珮芬,最後還是活下來了,我想這提示了我們另一個東西,詩人正是這樣直接面對自己的憂鬱,將它寫出,他才得以活下來。相較於葉青的死,即便人生如此憂鬱,在他之後的青年詩人們無不努力活著,當那些想死的心情寫成詩了、哭完了,日子仍會繼續過下去。
如果連作者狀態也一同思考,這首詩大概是鋼筆人以為能呈現這一代青年詩人樣貌的詩作之一吧。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30.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告別國語 #徐珮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衛生紙+
同時也有6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1Q84》深度解析系列編號1、2、3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
林榮三文學獎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無用的人〉 ◎#林婉瑜
我所擁有的
不過就是一些字
幾首
小詩
那麼如果你不識字
對你來說
我就是一個無用的人
我所擁有的
不過就是一些愛
微小的愛
試著照亮自身所處之地
試圖照亮你
的一些微小的愛
如果你不信愛
對你來說
我就是一個無用的人
--
◎作者簡介
林婉瑜,1977年生,台中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青年文學創作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著有詩集《剛剛發生的事》、《可能的花蜜》、《那些閃電指向你》。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coyot (@pixabay)
--
◎小編 ü 賞析
這是一首文句簡單,卻誠懇得非常強烈的小詩。兩段分別點出一個詩人所全部擁有的兩樣東西,不就只是文字與情感而已嗎?而這兩樣東西同時代表的,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理性與感性的兩個面向。於是,透過理性的文字安排,與感性的情感呼告,詩人完成了這樣一首看似自卑,實則坦蕩的剖白——雖知道自己所會的一切也許無用,卻敢於將自己的全部面向攤出來。
至於「你」或讀者,同樣地說,如果不具備認識字的理性能力,或者去相信愛的感性能力,這樣的告白自然對你無用了——而究竟,若真要這樣說起來的話,誰才是那個無用的人呢?
林榮三文學獎 在 晚安詩 Facebook 八卦
生不如死的事 ◎游善鈞
⠀
你見過許多生不如死的事
譬如一頂美麗的帽子
帽簷很寬,適合繁衍一窩蚯蚓
「這樣不行。」你搖頭。你說。
空氣慢慢緊繃一隻鳥要鑽出銳角
包括從我眼底撈起的石頭
讓我告訴你一件生不如死的事
譬如一件默默承受地心引力的襯衫
領口向外敞開,適合再縫上兩顆釦子
「這樣不行。」我搖頭。我說。
譬如拼好一面鏡子
躲開所有裂痕
我想起我們,曾經說好,共同完成一件事
那些事卻蛇般鑽入遠遠的草裡
失敗了,失敗。
我將雙腳反折,晾掛肩膀
你知道我在努力製造全新的
生不如死的事
譬如有人深深愛我
譬如有人深深恨我
譬如我的存在造成另一端無情的消耗
「這樣不行。」
就要癢了起來
雙手向外支撐,肋骨百葉窗一樣層層翻開
這樣不行
這樣不行
這樣不行
這樣不行
⠀
-
⠀
⠀⠀⠀你在我心中留下
⠀⠀⠀一個指揮,沒有留下
⠀⠀⠀任何一樣樂器
⠀
第三屆「周夢蝶詩獎」首獎作品《水裡的靈魂就要出來》,是曾獲優良電影劇本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全方位新銳作家游善鈞的首部詩作。這是一冊情詩,也是一本「潮濕」的詩集,水裡來,火裡去,外冷內熱,理性節制與感傷脆弱並存。詩人不要什麼明亮的廢墟,或者晴朗的靈魂,也許一切必然崩塌,然而還是有可能以文字「將自己與自己焊接/一如脫落之前/逐步響亮的水滴」。
⠀
「有些詩讀著,像電梯殘留上一個誰的好聞香氣,形影已杳,無可捉摸;有些詩讀了,像皮膚縫上沾衣不濕的雨線,拂去之際,發現是身體裡汨出的潮淚。這些因為失敗的事而成功的詩,大抵還像一面可怕的液體鏡子,鏡中人只有頸子:愛讓我們面目全非,卻又能藉由相似的痛苦,指認彼此(因瑕疵而獲贈形體)的靈魂。」──孫梓評
⠀
「在草原上停格的獵豹,靠近看才發現牠的斑紋由一尊又一尊俄羅斯娃娃組成。傷口裏包著愛,磚瓦中悶著水。這本詩集之於我,比半瓶烈酒還要更暴力、還要更魅惑。」──徐珮芬
⠀
⠀
🌧🍃 下方留言處有彩蛋 🍃🌧
⠀
⠀
《水裡的靈魂就要出來》
⠀
🎋 博客來:https://reurl.cc/8Gj6NM
🎋 讀冊:https://reurl.cc/5l1aKv
🎋 誠品:https://reurl.cc/arVze9
🎋 金石堂:https://reurl.cc/g7DleN
林榮三文學獎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1Q84》深度解析系列編號1、2、3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生命有意義嗎?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嗎? 人生的意義,難道就是「每天工作養活自己」這麼無聊嗎?或許你沒想過,其實村上春樹的《1Q84》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本集我們要來講述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兩則虛構文本,也就是小說中的小說,關鍵性地支配整部小說的世界觀。一篇是《空氣蛹》,而另一篇則是德國小說〈貓之村〉。兩篇都是我們理解《1Q84》很好的切入點。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貓之村〉的故事。
熱愛旅行的青年背著背包獨自上路,開始他漫無目的的旅程。他搭乘列車,隨機挑選任一小站下車,投宿旅店,愛待多久便待多久,直至失去新鮮感,再搭上火車,前往下一隨機目的地。
某天,青年來到一個古老小鎮。他獨自下車進站,發現車站中並無任何服務人員。出站後漫步大街,發現所有商店都拉下了鐵捲門,整個小鎮一個人影也沒有。青年誤以為自己來到了一座被人們遺棄的廢城,正打算離去,但車班有限,別無他法,只能在此過夜,等待明日上午的早班車。可是當白日逝去,夜幕落下,各樣花色品種的貓兒們便紛紛出現。商店裡的貓兒們拉起鐵門開始營業,市場上的貓兒們彼此討價還價,辦公室中的貓兒們穿上了體面的制服開始辦事。牠們吃食,交談,行走,爭執,飲酒作樂。然而貓兒們似乎對除了貓自身之外的其他生物萬分忌諱。青年害怕極了,連忙躲進鎮上最高的鐘樓塔頂。一夜過去,白晝臨至,貓兒們魚貫離城(只一瞬間,貓之村又回復到原先萬徑人蹤滅的廢城模樣),青年趕忙來到車站,卻眼見列車飛馳駛過月台,對他視若無睹。青年無處可去,只能回到鐘樓塔頂,繼續躲藏。如此日復一日,直到貓兒們聞到了人的氣味,組成搜索隊,進入鐘樓塔頂,來到隱蔽於黑暗中,恐懼不已的青年面前──
沒事。居然沒事。貓兒們居然什麼也看不見。牠們聞聞嗅嗅,搖頭晃腦,無比疑惑(奇怪,明明有人的氣味呀);但終究放棄,轉身下樓,回到小鎮各自的居所,回到牠們原先豐富熱鬧的日常夜間生活之中。青年恍然大悟,帶著巨大的孤獨與悲哀──他明白,這就是「我」浪遊旅程的終點,這就是「我」該消失的地方;那白日的車班終究不會再來,而「我」從來便不曾存在。
故事在此結束。
伊格言說,青年「漫無目的的浪遊」正是生命旅程的隱喻,同時也反映了人的存在本質:虛無。這其實是存在主義的標準說法:人生沒有預設的目的;生命,其實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
村上春樹的作品裡,時常縈繞著類似這樣「生命沒有意義,而我也什麼都不是」的主題。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這樣的概念化身為一句比喻:「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是女主角直子憂傷的請求:「請你永遠不要忘記我,記得我曾經存在過」。為什麼直子會希望男主角渡邊「永遠記住我」呢?因為那就像《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對沙漠的描述:「雨下了花就開,雨不下花就枯萎。蟲被蜥蜴吃,蜥蜴被鳥吃。不過不管怎麼樣,大家總有一天都要死。死了就變屍體。一個世代死掉之後,下一個世代就取而代之。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死。但那都不重要。最後只有沙漠留下來。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而已。」。。。。
────
於《《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長訪談》中,村上大叔罕見地發表了一段關於小說史的看法,於此整理複述如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的關鍵是鮮活地呈現「我們」──在彼一時代快速成熟的中產階級大眾,小說的閱聽人;而二十世紀小說的關鍵變化則在於「自我從自己之中脫離出來浮上表面」(雖則有些拗口,但我想對卡夫卡、喬伊斯、吳爾芙等現代主義作者有一定程度熟悉的讀者們或許都看得懂這句話──二十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的年代,小說之筆尖正試圖深入「我」之內心捕捉一切可能的意識瞬間,「自我浮上了表面」)。而此刻,當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村上高度懷疑「時代又變了」:「像《1Q84》這種小說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賣出上百萬冊,是難以相信的事情喔」、「這跟《挪威的森林》的暢銷是不同的兩回事」。
何以如此?村上大叔給出的意見是,「有過現代,有過後現代,那後現代的軌道繞了一圈之後,是不是一個局面已經又宣告結束了?」、「我有這種明顯的感覺。我個人正在籠統地思考,類似『神話再造』的事,或許會成為關鍵語」──不僅僅關乎小說史,村上在此展現了他的理論素養(笑)。有趣的是,這似乎與米蘭‧昆德拉(藉由對《百年孤寂》的討論)所標舉的小說史斷代若合符節(詳見本書第 頁)。未來將會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未來的小說(以「神話再造」為關鍵詞?這話聽來野心勃勃)其樣貌為何?一九四九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寫出《發條鳥年代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暢銷長篇,喜愛跑步,偶爾開車到郊區電影院買一千日圓敬老票進場看電影的村上大叔,似乎也對這件事非常有興趣──個人以為,觀諸村上本人的小說創作,此亦顯為一理解村上之關鍵。
#村上春樹 #小說 #書單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林榮三文學獎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析 #影評 #解說
─────
2020年,英國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再次成就了一部迷宮般的作品《天能》(TENET,或譯「信條」),獻給了這個疫情中紛擾不斷的世界。對於一位於慣於作品中挑釁觀眾智商的導演而言,這或許也是冥冥中注定;自然也令眾多「諾蘭被害人」因之而充滿了哲思與受虐的愉悅(?)。但等等──「冥冥中注定」是什麼?就是「宿命論」的意思嗎?何謂「宿命」?是某種「無論你如何左閃右躲、刻意迴避,卻依舊必然與之正面對撞」的東西嗎?是什麼在操縱著命運?是否那凌駕於一切之上,彷彿全知全能的操控者,其實正是所謂的「神」或「上帝」呢?
關於《天能》中如此曲折繁複、高溫炙燒鹽烤腦細胞(?)的諜報戰與故事線,網上已有許多智力超凡的能人對此進行拆解;觀眾們儘可自行參考。在這方面,我們無法做得更好,是以我們志不在此。我們的目的,其實是藉由電影,進一步探討《天能》複雜情節背後的哲學隱喻。記得電影主角第一次面見女科學家,學習逆轉技能的場景嗎?主角訝異發現,這世上居然真有「逆轉子彈」的存在,大惑不解,向女科學家提出疑問:「那因果律呢?」
主角的疑問其實相當哲學,哲學到我們可大膽猜測,這不該是一個情報員首先該問的──換言之,那根本是作者諾蘭藉由主角之口在暗示著自己的哲學思索。是的,如果時間可以逆轉,那麼,最重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因果律的崩壞**這件事了。伊格言說,於本系列影片中,我們將提出一組論證過程──它始於對「時間」此一概念的討論,終於對「神」或「上帝」本質的深思;環環相扣。而其中「第一個環」,亦即我們首先必須觸及的第一個命題,正是「時間並不存在」這件事。
時間並不存在嗎?乍聽之下這匪夷所思。然而事實上,時間這個「物理量」,很可能並不存在。沒錯,這百分百相悖於人類直覺──難道我們不是每日紮紮實實地生存於「時間」之中嗎?如果你想和朋友約看《天能》,難道你不該查一下電影場次,然後相約「晚上7點威秀大廳見」嗎?
關於「時間並不存在」此一論斷,YouTube上也有其他影片做出解說。然而伊格言在此暫且提出一個特別的方法供我們思索──或許並不嚴密,但頗適合直觀理解。方法如下:
首先,我們都承認有「重量」或「長度」這樣的物理實存──對,當你想知道你的右手小指長幾公分,你只要拿出尺來量就可以了。問題是,你知道所謂「測量」是什麼意思嗎?
這正是我們首先必須釐清的概念──何謂「測量小指長度」?事實是,你的小指有一個長度,而直尺也有一個長度。兩個長度互相對比,你於是得知你的右手小指究竟有幾公分長。換言之,想要知道小指的長度,作法是:拿另一個也有長度的東西(尺),和小指做比較。
這是「長度」此一物理量的測量方法。那麼「重量」呢?其實也一樣。如何測量一顆高麗菜的重量?理論上,你得把高麗菜放到天平上,和天平另一端的砝碼做比較。高麗菜有一個重量,而砝碼也有一個重量──於是你即刻得知,高麗菜有多重。換言之,我們的結論是:無論是測量長度、測量重量,都是拿另一個同樣具有長度或重量的東西,彼此比較而得的......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出版)與中國(中信出版)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林榮三文學獎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前幾個月,脫口秀演員博恩以鄭南榕自焚為題材的笑話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事實上,類似事件並不罕見──生活中有許多笑話原本就源自於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或歧視;近日一波以「客家人生性吝嗇」為題材的笑話創作風潮,其實也是這樣。
這總令我們好奇:藝術是嗜血的嗎?藝術能否歧視他人?
藝術創作是否可能是對他人苦難的消費?藝術創作需要遵循現實世界的倫理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冷血告白:論藝術嗜血〉。
文章開頭,伊格言帶我們進入了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的劇情。
這部2005年的電影由已故的奧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e Hoffman)主演;
改編自美國同志作家楚門卡波堤(Truman Capote)的真人真事──1965年,Truman Capote完成了一部述說真實罪行的「非虛構小說」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
這本書的題材是發生於堪薩斯州小鎮的一家四口滅門血案──兇手潛入農場主人赫伯特‧克拉特(Herbert Clutter)家中意圖偷竊未果,遂殺害了克拉特夫婦和他們的兩名子女。
Capote對血案兇手和案發過程產生好奇,心生《冷血》寫作計畫,並設法前往監獄,採訪落網兇手。
探詢真相之餘,也希望實地經驗能為此書增添血肉。
也正因如此,Capote與兇手成為好友,甚至互生情愫。
然而這樣的權力關係卻將這件事拖進了一個曖昧無比的泥沼中──Truman Capote希望能在兇手幫助下獲得素材,儘快完成曠世鉅作;
而兇手則懷抱著一種模糊的願望: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寬宥、渴望成名、渴望為世人所知。
但冗長的司法程序使二人的關係越趨緊張。
Capote原本的預期是,兇手將被處決;而在處決之後,《冷血》一書也將順利定稿出版,進一步將作者的文學聲望推向高峰。
然而另一方面,站在兇手的立場,當然並不希望判決對自己不利。
結果是,司法程序複雜漫長,行刑一拖再拖,宣判之後上訴再上訴,纏訟曠日廢時,作家也等得心焦不已;
因為結局尚未出現,書自然也無法完成。
在故事尾聲,當Truman Capote終於獲知全案死刑定讞的那一刻,簡直是鬆了一口氣。
實際上,Capote的心境當然非常複雜──權力慾、名氣與地位之誘惑、道德兩難與私人情感在此一荒謬情境中彼此拉扯,從而展現了巨大而深刻的張力。
而這部電影的重點之一,正是藝術冷血、藝術嗜血的問題。
Capote與凶手之間,是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也是平常人與犯罪者的關係;他們確實是朋友,甚至產生了友達以上的曖昧。
所以,回到電影的標題,這其實不僅僅是滅門血案的「冷血」,甚至也可以說是作家Capote自己的「冷血告白」,其自身的「Cold Blood」──
我們以為冷血的只是那個犯下滅門案的兇手,但作為藝術家、採訪者的Capote,是否也在冷血地透過剝削他人、剝削朋友,來獲得藝術上的成果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伊格言提醒我們,事情還沒結束。
事實上,藝術不僅僅習於透過藝術家剝削其描述對象(也就是滅門血案本身,以及血案兇手),它尚且剝削了作者本人......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林榮三文學獎 在 第17屆林榮三文學獎頒獎典禮短篇小說獎 - YouTube 的八卦

第17屆 林榮三文學獎 頒獎典禮短篇小說獎. 167 views · 1 year ago ...more. Try YouTube Kids. An app made just for kids. Open app · 自由娛樂頻道. 109K. Subscribe. ... <看更多>
林榮三文學獎 在 [新聞] 第18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第一階段揭曉】
第十八屆林榮三文學獎,自7月1日開始收件,至8月1日止,共收到1947件作品。今年小品文
獎首度實施一審制,由江鵝、李時雍、房慧真、馬世芳、詹傑等五位評審,兩階段審稿,並
召開決審會議,精選出十名得獎者。
散文獎,新詩獎,短篇小說獎,共舉行九場會議,由四十二位初、複、決審委員詳細討論,
選出今日公布之得獎名單,此為第一階段揭曉。除小品文獎,其他獎項確切名次將於11月5
日頒獎典禮現場公布,其後並陸續刊登得獎作品與會議紀錄。
世界曾經封鎖,漸漸透露開放可能。然而寫作者始終在密室,在途上,在天涯,在自己的內
心,一次一次,以筆為杖,從字出發:打造出未曾聽過的音樂,掘探出未被汲取的暗井,鑿
疏出未有飛翔的天空。
.
【短篇小說獎得獎者】
.
■王仁劭〈三合一〉
1995年生,彰化人,今年畢業於東海中文所創作組,曾得過幾個文學獎,不吃木耳,喜歡打
撞球,興趣是面不改色地說謊,搬到台北後立志絕對不在電扶梯左側快走,但不曉得能堅持
多久。
.
寫作態度
比起小說家,更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熱衷說故事的人(試圖合理化文字很爛的事實),雖然想
要追求商業與藝術的中介,但真正創作時也管不了那麼多,只在乎自己是否喜歡。
寫作偶爾像種救贖,偶爾又被反噬。但無論如何,我會繼續寫下去的。
.
■史聖智 Sú Sìng-tì〈陷眠〉
1986年12月生於高雄。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還沒畢。曾任職媒體。曾獲
台中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近年熱愛洪常秀的電影、美秀集團的搖滾樂、高雄的鹽埕
埔,以及迷人的台語。
.
寫作態度
捕捉感覺──無論要討債(thó-tsè)多少文字,你都要捕捉到感覺。感覺不會背叛你,但
情人會;母語不會背叛你,但記憶會。「我想談戀愛,一心一意只夢到戀愛。」如果你把翁
鬧說的戀愛換成寫作,就能煉出為文字殉情的心喔──
.
■左耀元〈聽見蛙鳴〉
筆名莎崗、UXI,1990年生,高雄人,輔仁大學醫學系畢業。想像朋友(IF)寫作會成員。
作品入選九歌小說選。以前得過一些文學獎,但沒得過林榮三,我真棒,Good job mate!′
-ω-)b
.
寫作態度
因憤怒(╬⊙д⊙)而寫作,為什麼自己那麼廢?為什麼大家要寫那些無聊的東西?為什麼
我寫的東西沒人看?哭啊!
我要對十年前那個文學獎沒上,在深夜的河濱公園,冷雨中騎著二手腳踏車的少年大喊:「
我們做到了喔!」
.
■林楷倫〈返山〉
1986年生,五專畢,想像朋友的真實魚販,著《偽魚販指南》。自我介紹仍然是害羞的事。
渴望當個New Type(新人類),若能變成卡蜜兒般地傷感,必然能寫出好的話語吧。
.
寫作態度
我的書寫是微言紙,微也可以是危險的危。
我寫下第一篇小說前,我問這裡有政治正確嗎?
A:沒有。
我是微(危)言的人呀,但我想跟你說的是對立的與相互抵抗的反面,都有類仿的面孔。
我都想過了危險的是
真的,仍然小說,小聲地說。
.
■黃 茵〈最多三八的那支〉
1963年出生於宜蘭三星,東海中文研究所碩士,曾任職廣告公司文案,財經雜誌記者,國會
助理,現專職寫作。曾獲得鍾肇政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星雲文學獎
長篇歷史小說獎、散文二獎、教育部文藝獎短篇小說獎。
.
寫作態度
文學創作是個癮頭,始於娘胎,根植百骸。它不同於一份職業或工作,因為寫作的人能選擇
的很少,我們只是被分配到一個命運,時刻觀察、體悟、撰述成文是一種本能。大量且廣泛
地閱讀,天涯走跳,接受各樣生活難度,都是為了完成更好的作品。
.
【散文獎得獎者】
.
■林文心〈我與施女士的病〉
1994年夏生,台中北屯人。台大中文系畢、中文博在讀。曾獲一些獎和補助,出版小說集《
遊樂場所》。以前論文寫不出來,跑去寫小說;現在論文跟小說都寫不出來,謝謝散文願意
收留。
.
寫作態度
以前覺得,只要我寫得夠多夠好,就不會被追問寫作態度;現在覺得,究竟是寫得還不夠多
呢?還是寫得還不夠好?(希望不要兩者皆是)
.
■陳柏煜〈結冰、解渴、排水、沖洗〉
1993年生於台北。政大英文系畢業。木樓合唱團、木色歌手成員。曾獲林榮三新詩獎、雲門
「流浪者計畫」。著有散文與評論、訪談文集《科學家》,詩集《陳柏煜詩集mini me》,
散文集《弄泡泡的人》。譯作《夏季雪》。
.
寫作態度
我以為,出版了自己的書,寫過一定的量,被陌生的人認為是「作家」,就能了解寫作的祕
密。熟能生巧、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適用於寫作的邏輯。我嘗試掌握它出沒的時間,能量
消長的數據,甚至希望「作品」能帶我進入它的巢穴。可是直到此刻,寫作仍懸浮在我面前
,柔軟、漆黑,不得其門而入。
.
■黃昱嘉〈鴿籠〉
1993年生,台大電機系畢,迷因文學首腦,想像朋友寫作會一員。有時候也使用筆名「ㄩㄐ
」,並以這名字出版了詩集《偽神的密林》。
.
寫作態度
事實不因一個人知不知道而改變:宇宙無條件愛你。每個人都是神。那些未知的事實都讓我
著迷,卻也僅是事實而已。因此,我正履行無條件感謝,觀看而不評判。寬恕帶領無限自由
,我得擁抱我的散文,那是某一個時刻的我。
.
■楊瀅靜〈安全社交距離〉
1978年生於台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畢業,在一些學校任教,得過一些文學獎。著有詩
集《對號入座》、《很愛但不能》、《擲地有傷》,以及短篇小說集《沙漏之家》。
.
寫作態度
總是隔著一段距離觀察這個世界發生的事,在生活中披沙揀金。散文寫得不多,但能夠被寫
成散文的經驗,都是難以忘懷的時刻,但那些難以忘懷往往只發生在一念之間,將此一念拉
長,以文字纏繞,最終得以念念都不忘記。
.
■劉大芸〈人體模特兒、神韻的物理規律與疤痕海豚〉
1999年生。師大附中同等學力,東華華文系畢業,東華華文所創作組在學中。女性主義者、
人體模特兒,正在寫作一本有關恆星爆炸、女巫和人工智慧的長篇小說。
.
寫作態度
電影《The Prestige》 中,為了完成戲法魔術師在每次表演結束後隨機殺死自己或他的複
製人。我們在看散文和魔術時有著相反的預期(前者為真、後者為假),然而寫作者和魔術
師的行規應當是相同的:當妳為了變出一隻鴿子而殺死另一隻鴿子,將減弱那世間本不存在
的魔法的光。
.
【新詩獎得獎者】
.
■吳浩瑋〈幸運的是黃昏〉
2001年生。世新大學在讀。任職藝文媒體。
.
寫作態度
當不了劇毒就成為媚藥。
.
■鹿 鳴〈環島〉
本名蔡雅婷。1993年生於台南,高雄女中、清大中文系畢業,現為高中老師。得過林榮三、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桃城首獎、羅葉首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現為擦亮花火文學計畫寫作
小隊成員。擅長迷路、走音和擼貓。
.
寫作態度
或許接近這樣的。一個人在異鄉生活,偶遇流浪的小貓。妳以為自己收編了牠,其實卻被牠
馴服。看牠從怕生到親暱,時而隱遁、時而跳躍。偶爾在妳的左手腕上,留下淺淺的傷痕,
結痂時發癢,似乎依然有什麼值得相信。
.
■喵 球〈七十年前你喝的有時候是虱目魚湯〉
本名黃浩嘉,1982年生,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任廚師約十年,經常在廚房偷
偷寫詩。在皮卡丘茂園種植有機玉米,鼻子與耳朵經常能掏出泥土,應該可以算是田園詩人
吧這樣。
.
寫作態度
無盡的勞動使靈魂內縮,只用最外圍的部分去應付世界,在廚房我聽見食材的哀嚎、器具的
嘮叨;在田裡我聽見蟋蟀後腿蹬在土上跳進草叢的聲音。這使我意識到靈魂、感官、言說之
間皆有落差,我就在這些落差之中感覺到詩。
.
■曾一安〈技術與美德〉
1997年生,台北人。東吳大學會計系雙主修日文系畢,現任職於會計師事務所。
.
寫作態度
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裡有位發電所管理員,他收集許多不知道怎麼用,也不想
用的樂器,只是看著它們精細、美麗,就感到滿足。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是那個影子沒有好好剝掉的管理員,而沉默的樂器是詩。
.
■鄭 聿〈普快狀態〉
本名鄭建宗。1980年生於高雄鳥松,現居台北永和。東華創英所畢業。著有詩集《玩具刀》
、《玻璃》。
.
寫作態度
雲端的資料夾裡,還有一些詩未完成。等寫完之後,可能也就差不多了。
.
【小品文獎得獎者】
.
■阮秀莉〈司機手〉
1955年生於台灣彰化。台大外文系、德州農工大學英文系博士。中興大學外文系榮譽教授。
一個被論文耽誤的作家(誤)。
.
得獎感言
有來電,說話的聲音很扎實,不像推銷員,揭曉是文學獎通知。嗯,不要高興,免得打破了
真實。慢飛也是鳥,但是忘記翅膀很久了,直到一通電話響起。在近千件的小品文中能被看
見,還是很驚奇。感謝《老鷹之手》牽成〈司機手〉。
.
■林自華〈啁啾〉
1985年出生於宜蘭,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現於台北執業。曾獲「文雨飛陽」蘭陽青年
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蘭陽文學獎、後山文學獎。
.
得獎感言
感謝評審們的肯定,給予我莫大的鼓勵。謝謝家人們一直以來的支持,以及私淑班的老師和
文友們,為我注入的溫暖與能量。
.
■林 纓〈我是○○○〉
1994年生於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作家,身兼作詞、作曲、畫家等
興趣副業。全年無休的重度工作狂。著有長篇小說《萬聖節馬戲團》系列,獲文化部Books
From Taiwan、國藝會文學補助。
.
得獎感言
當我尖叫說「我得獎了」的時候,母親衝過來揍我一頓:「那我不就落選了嗎!不孝!」(
她也有投。)
.
■阿燐仔〈三盞路燈的夜晚〉
本名黃敬恩。1993高雄小孩。師大國文系畢業。
.
得獎感言
謝謝斐雯老師、曹老師,謝謝阿紀們。謝謝祕密讀者勾、千、Yi。謝謝盧。謝謝毛怪、老姊
,謝謝最棒的家人。
.
■胡正義〈修場一隅〉
1965年生,就讀嘉義農專五年肄業。在那個時代我們小山村能考上國立學校的我是第一人,
當時父親還請客放鞭炮,可是後來……命運有太多無法設想的轉折,尤其是當事人的內心修
養不足,不過所經歷的一切都是養分,使我感謝。
.
得獎感言
默默在監獄裡習作,像乘著小舟在茫茫大海裡划行,沒有目標沒有肯定,你只能靠著意志力
划行。感謝評審喜歡我這次的呈現方式,這個獎是座燈塔,無疑地給了我及監獄裡有同志趣
的人方向,還有力量。
感謝母親、姊胡美麗和家人讓我無後顧之憂。還有前輩馬景珊的教益。
.
■家柴萬罐〈牆上的2011年日曆〉
本名李建智,2003年10月生,一位在台北讀書的桃園人,跟最熟的那幾個人在一起時會跟猴
子一樣瘋,但其實社交能力十分低落,大概就像兩隻柴犬的那個梗圖。目前正在經營很可憐
沒人看的IG創作帳號:keviniswriting69(對我這樣賣慘就是希望有人來看一下)。
.
得獎感言
從高一開始寫作後我就已經在覬覦(?)這個獎了,現在終於得到了我超級開心,感謝評審
的肯定。
那天我把掛了十年的日曆拿了下來,沒想到就再也裝不回去了,可上禮拜我回家,卻發現日
曆就掛在原處,彷彿從未被動過一樣。
.
■許翠庭〈平安龜〉
1990年生,內湖高中畢業,台大人類學系學士,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態學碩士。打過很多雜
工,目前於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生物系就讀博士班。
.
得獎感言
太爽了!謝謝評審!
.
■黃春美〈幫母親洗澡〉
1961年生,宜蘭人,水瓶A,花蓮師院初教系畢,曾任國小教師,現職家庭主婦。曾獲文學
獎若干,著有《藏在時光裡的顏色》、《時光那端遇見你》、《踢銅罐仔的人》等,作品散
見各大報副刊。
.
得獎感言
感謝主,我八十八歲的阿母現在身體健康,週間與她一起吃飯,挽手散步、買菜,最是幸福
時光。感謝評審肯定,感謝盛師平日的指導,感謝同學及好友相互切磋與鼓勵,讓我在柴米
油鹽堆中還能看見文學。
.
■葉淑音〈餘溫〉
1983年生於台南。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台南,教
學與文學兩棲,疫情期間有餘裕自我沉澱,創作的火苗得以復燃。曾獲台南文學獎。
.
得獎感言
從第一屆起,就是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的忠實讀者,沒想到有朝一日能在作品集裡讀到
自己。謝謝一路以來互相扶持的知音,你是我的一字師。也謝謝評審讓這篇作品有機會被看
見,讓我有緣和此刻正在閱讀的你,在字裡行間相遇。
.
■鄭堪遠〈紅包〉
1995年的處女座。台大台文所畢,曾經是個替代役。曾獲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台大文學獎等。
.
得獎感言
替代役青年們~夢想起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00.76.2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6321438.A.86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