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談了兩件事情:第一,是高雄氣爆後續的工作;第二,是臺灣經濟的未來。
一、 高雄氣爆後續的工作
7月31日午夜高雄發生嚴重氣爆,死傷300多人,迄今已經進入第11天。行政院環保署在7月31日晚間10點左右就已派員到現場協助偵測,中央政府在8月1日凌晨1點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江院長、內政部陳威仁部長、經濟部張家祝部長等都參加。國軍則在8月1日凌晨2點38分出動救災,到今天為止投入的兵力超過一萬人次,出動了各型車輛、膠舟、機具、器材。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看到穿著迷彩裝的國軍弟兄在災區辛苦工作,絲毫沒有懈怠。我在8月1日早上9:45抵達應變中心聽取災情報告,並與高雄市陳菊市長以視訊瞭解災情,提供中央的協助。我也要求中央各部會集中人力、物力,支援高雄市政府的救災工作。
最近南部連日大雨,災區積水令人憂心;此時,正是風雨同舟,全國同心的時刻。前天,我們增派國軍官兵,投入救災工作。這些兵力,除了用在清理被炸開的街道與排水管、以及抽水、消毒、清運垃圾等外,也協助居民重建家園。這項工作,不分黨派,不分中央、地方,我們一定會全力進行。高雄人的事,就是全臺灣人的事,我們一定要讓災民感受到來自中央政府與全國人民的關心與支援。
當救災告一段落之後,未來我們要做的有三件事:重建家園、查明真相、預防重演
第一,重建家園
中央將與高雄通力合作,幫助災民走出傷痛,重建家園,恢復正常生活。上週五,行政院與高雄市政府也已經商定經費分擔的原則,高雄市政府先出災害準備金3億元,其餘10多億不足部分,由中央政府全數補足。
第二,查明真相
請檢察機關儘速查明真相,釐清責任,給所有罹難者、受傷者、家屬以及全體國人完整、清楚的交代。
第三,預防重演
全國各縣市政府都要以高雄氣爆事件為警惕,全面檢討轄區內的工業管線埋設,這是涉及人命的業務,絕對不能夠敷衍怠惰,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中央相關部會也要協助縣市政府,完成這項工作,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 關於《華爾街日報》社論
在高雄氣爆救災工作即將告一段落的此刻,我們還是要來關心臺灣的經濟。我國上半年經濟表現雖有相當改善,但是外來挑戰仍然十分嚴峻。8月4日,美國知名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刊出標題為「臺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的社論,批評臺灣當前自我孤立的社會氛圍,引發不少的共鳴。他們的話說得很重、我們聽起來也很刺耳,但這些話卻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
第一、中國大陸是全球供應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經濟關係密切,臺灣80%的對外投資與40%的出口都是去大陸,包括香港,這也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堅持對大陸投資與貿易設立障礙,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到自己。
第二,中國大陸與韓國預計今年底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韓國大多數產品將享有零關稅進入大陸的優惠。臺灣與韓國出口貨品高度重疊、競爭激烈,這將會對臺灣帶來嚴重問題。為了改變臺灣的競爭劣勢,也為了讓臺灣的出口貿易可以減少依賴大陸,臺灣應該通過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以免在周邊國家降低貿易障礙的時候更加孤立。
第三,臺灣的立法院應該儘速通過因為學運而受阻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與「兩岸服貿協議」,不這麼做,臺灣會進一步被孤立。
這家著名國際媒體以社論方式,語重心長地點出了臺灣當前的困境與挑戰。上面這三點看法,政府在過去一年中都說過很多次,但就是有人認為是「危言聳聽」,甚至是「恐嚇人民」。現在,國際媒體的看法與我們一致,顯示自由化、國際化與兩岸合作確實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
為了避免在亞太地區被邊緣化,我們除了持續推動貿易自由化,繼續法規鬆綁與開放市場之外,也無法迴避兩岸的經貿合作。面對這艱難的時刻,我要呼籲朝野不分彼此,共同合作,用理性務實的態度,面對區域經貿整合與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嚴肅議題,不要再讓臺灣停滯不前。
我誠懇希望所有關心臺灣的人,不分黨派與立場,都應該以臺灣最高、人民最大的利益為重,停止政治惡鬥,一方面儘速處理高雄氣爆的救災與重建工作,另一方面,放眼未來,冷靜思考,為攸關臺灣長遠發展的經濟願景而努力,為臺灣人民謀取最大福利。
我要再次呼籲在野黨應放棄在國會霸佔主席臺所進行的暴力杯葛,如果再以少數暴力霸凌多數的方式癱瘓國會議事,臺灣的經濟命脈究竟應該怎麼辦?千萬不要贏了惡鬥,卻輸了臺灣。
我們一定要同心協力、讓臺灣繼續向前走,因為臺灣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向前邁進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無路可退,我們必須勇往直前。
杯葛外來語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今天上午,我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談了兩件事情:第一,是高雄氣爆後續的工作;第二,是臺灣經濟的未來。
一、 高雄氣爆後續的工作
7月31日午夜高雄發生嚴重氣爆,死傷300多人,迄今已經進入第11天。行政院環保署在7月31日晚間10點左右就已派員到現場協助偵測,中央政府在8月1日凌晨1點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江院長、內政部陳威仁部長、經濟部張家祝部長等都參加。國軍則在8月1日凌晨2點38分出動救災,到今天為止投入的兵力超過一萬人次,出動了各型車輛、膠舟、機具、器材。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看到穿著迷彩裝的國軍弟兄在災區辛苦工作,絲毫沒有懈怠。我在8月1日早上9:45抵達應變中心聽取災情報告,並與高雄市陳菊市長以視訊瞭解災情,提供中央的協助。我也要求中央各部會集中人力、物力,支援高雄市政府的救災工作。
最近南部連日大雨,災區積水令人憂心;此時,正是風雨同舟,全國同心的時刻。前天,我們增派國軍官兵,投入救災工作。這些兵力,除了用在清理被炸開的街道與排水管、以及抽水、消毒、清運垃圾等外,也協助居民重建家園。這項工作,不分黨派,不分中央、地方,我們一定會全力進行。高雄人的事,就是全臺灣人的事,我們一定要讓災民感受到來自中央政府與全國人民的關心與支援。
當救災告一段落之後,未來我們要做的有三件事:重建家園、查明真相、預防重演
第一,重建家園
中央將與高雄通力合作,幫助災民走出傷痛,重建家園,恢復正常生活。上週五,行政院與高雄市政府也已經商定經費分擔的原則,高雄市政府先出災害準備金3億元,其餘10多億不足部分,由中央政府全數補足。
第二,查明真相
請檢察機關儘速查明真相,釐清責任,給所有罹難者、受傷者、家屬以及全體國人完整、清楚的交代。
第三,預防重演
全國各縣市政府都要以高雄氣爆事件為警惕,全面檢討轄區內的工業管線埋設,這是涉及人命的業務,絕對不能夠敷衍怠惰,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中央相關部會也要協助縣市政府,完成這項工作,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 關於《華爾街日報》社論
在高雄氣爆救災工作即將告一段落的此刻,我們還是要來關心臺灣的經濟。我國上半年經濟表現雖有相當改善,但是外來挑戰仍然十分嚴峻。8月4日,美國知名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刊出標題為「臺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的社論,批評臺灣當前自我孤立的社會氛圍,引發不少的共鳴。他們的話說得很重、我們聽起來也很刺耳,但這些話卻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
第一、中國大陸是全球供應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經濟關係密切,臺灣80%的對外投資與40%的出口都是去大陸,包括香港,這也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堅持對大陸投資與貿易設立障礙,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到自己。
第二,中國大陸與韓國預計今年底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韓國大多數產品將享有零關稅進入大陸的優惠。臺灣與韓國出口貨品高度重疊、競爭激烈,這將會對臺灣帶來嚴重問題。為了改變臺灣的競爭劣勢,也為了讓臺灣的出口貿易可以減少依賴大陸,臺灣應該通過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以免在周邊國家降低貿易障礙的時候更加孤立。
第三,臺灣的立法院應該儘速通過因為學運而受阻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與「兩岸服貿協議」,不這麼做,臺灣會進一步被孤立。
這家著名國際媒體以社論方式,語重心長地點出了臺灣當前的困境與挑戰。上面這三點看法,政府在過去一年中都說過很多次,但就是有人認為是「危言聳聽」,甚至是「恐嚇人民」。現在,國際媒體的看法與我們一致,顯示自由化、國際化與兩岸合作確實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
為了避免在亞太地區被邊緣化,我們除了持續推動貿易自由化,繼續法規鬆綁與開放市場之外,也無法迴避兩岸的經貿合作。面對這艱難的時刻,我要呼籲朝野不分彼此,共同合作,用理性務實的態度,面對區域經貿整合與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嚴肅議題,不要再讓臺灣停滯不前。
我誠懇希望所有關心臺灣的人,不分黨派與立場,都應該以臺灣最高、人民最大的利益為重,停止政治惡鬥,一方面儘速處理高雄氣爆的救災與重建工作,另一方面,放眼未來,冷靜思考,為攸關臺灣長遠發展的經濟願景而努力,為臺灣人民謀取最大福利。
我要再次呼籲在野黨應放棄在國會霸佔主席臺所進行的暴力杯葛,如果再以少數暴力霸凌多數的方式癱瘓國會議事,臺灣的經濟命脈究竟應該怎麼辦?千萬不要贏了惡鬥,卻輸了臺灣。
我們一定要同心協力、讓臺灣繼續向前走,因為臺灣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向前邁進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無路可退,我們必須勇往直前。
杯葛外來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新冠疫情,並沒有澆息美中之間,從川普上任以來就開始延燒的霸權對抗 戰火,相反地,由於疫情最早爆發的地點是在中國,再加上疫情造成了美 國公衛體系崩潰,讓川普在大選前夕落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迫使川普現 在只能猛打手中剩下最後一張王牌,也就是「反中」這張牌,一直不斷地 把所有國際間的危機和問題的責任,都向外推,推到了北京的身上。最近 的一個例子,是美國政府所資助的一個美國民間醫學團隊,僅僅因為曾經 和中國武漢的病毒研究所一起做過實驗,就在「反中」的獵巫氣氛中,遭 到斷絕聯邦資金的懲罰,引發美國學術界一片譁然,有77名諾貝爾獎得主 聯袂出面,對川普政府泛政治化的作為表示無法苟同。然而,可預期的是 ,這一類霸權角力下遭受池魚之殃的案例,未來只怕會越來越多,因為不 管是貿易、科技、通訊、金融,還是世界衛生大會,華府對北京發動的準 新冷戰,已經鋪天蓋地而來。】
{內文}
瘟疫,在國際秩序的高位製造了一個真空,而華府與北京,正為了誰能保有,或奪走那空出來的王座手段盡出。
(世界衛生大會主席/貝恩)
好,接著討論決議草案...本屆大會是否準備要採納會員國所提之草案?
5月19號,世界衛生組織WHO,一年一度的決策大會WHA,正是美中權力博弈最新一回合的短兵相接。
(世界衛生大會主席/貝恩)
看來與會代表無異議,我在此宣布,決議案通過!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
我要感謝各會員國,通過了最後決議文,文中要求針對此次疫情因應過程,進行獨立和全面性的評估,包括但不限於世衛本身的作為
由歐盟所發起,要求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防疫措施是否得當進行通盤調查的本屆世界衛生大會決議文,在因疫情而縮短的兩天視訊議程後,獲得了194個會員國,包括歐盟、美國、中國代表的無異議一致通過,這份決議文中最後定稿用詞,經過大會折衝,對於防疫調查的方式、調查內容,調查時間點,和誰來調查,都留下了彈性與模糊空間,讓各方保住了面子和喘息空間,因而得以順利過關,但若以為此一表面共識,意味著世衛、北京,和華府之間,近期急速升溫的疫情扛責甩鍋大賽就此休兵,恐怕太過於樂觀,因為就在世衛大會召開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川普送給世衛秘書長譚德塞一封三頁長信,就已經吹響出征的號角,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衛大會上發表的視訊演說,則彷彿不喻自明的:放馬過來。
(Sky電視新聞主播)
在一份轉載至推特的信件中,川普寫道:如果世衛無法在未來30天內,做出實質重大的改革,他將會把暫時性的資金凍結,變成永久性的,同時考慮全面退出世界衛生組織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你昨晚寄了一封信給世衛組織),(在信中,你希望他們做出哪些改革?)哦,我不想再念一遍,那封信寫了很多 很長,但基本上就是:他們必須徹底反省,必須做得更好,他們必須對所有國家一視同仁,包括美國,否則我們就不和他們攪和,分道揚鑣了,好嗎?
(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
我們必須坦白說:這次疫情會失控,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世衛組織,沒有及時獲取資訊,導致許多人喪命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你為何放棄在世衛發言的機會?)(今天的視訊會議?)我選擇不發表演說,等過一段時間再對他們發聲明稿,但我今天不發言,是因為世衛的防疫表現很糟糕,在過去這段時間,我要再強調,美國每年付他們4.5億美金,中國只付3800萬美金,世衛卻成了他們的傀儡
(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
很顯然是為了隱瞞疫情,「某一」會員國違反了公開透明原則,致使全球付出慘痛代價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
美國領導人上述公開信,充滿了暗示、「也許」、「可能」等表述,試圖以這種似是而非的方式誤導公眾,達到汙衊抹黑中方防控努力,推卸美方自身防控不利的目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中國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於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抗疫鬥爭,以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
一連串隔空放話,美中兩國透過官僚管道相互指摘,明嘲暗諷,兩國領導人更親自操盤,故意不出面、或刻意出面,做出高調宣示,來拆解對手每一步棋路的變化,就在川普杯葛世衛大會,私下寫信下達30天通牒,威脅退出世界衛生組織抽銀根,斷往來之際,習近平也在同一天,親自現身世衛大會視訊螢幕上,拋出明顯是和美國較勁,遠超過華府歷年捐款的驚人數字,同時承諾全力協助發展中國家,一旦中國研發出新冠疫苗,也將釋出成為全世界公共財,這一段華府與北京,以世衛為舞台,如舞探戈般,目不暇給的虛退實進,看不到丁點的和諧善意,反而隱現刀光劍影。
(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凱瑞布朗)
現階段國際合作已墜落到低點,國際上缺乏有力領導者,尤其是美國,因此,中國現在獲得了一個機會,去填補權力真空
(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于潔)
這次疫情,成了中國地緣政治上的契機,突然之間,中國得到了一個機會,如果它想要成為國際社會的治理上,一個受尊敬的領導者,那麼它可以趁這個機會,搶下議題的話語權
(外交關係協會(智庫)/阿爾登)
中國的國際地位可能在疫情後出現爬升,美國則可能開始下滑,這可能會讓美中角力,惡化成為新冷戰
美國華爾街日報18號刊出前世銀行長,曾在小布希時期擔任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的羅伯佐立克投書,開宗明義就疾呼:美國不需要一場新冷戰,力勸當今美國領導人和其身邊的「新冷戰份子」,放下他們高舉的反中意識形態大旗,因為,若一昧抹煞過去數十年,華府與北京務實接觸所累積下來,包括台海和平、核武裁減等外交成就,堅持以中為敵,強迫國際社會選邊站,不但將會疏遠盟友,更不利於解決當今諸多需要國際合作,從氣候、到瘟疫的重大危機,然而,佐立克的呼籲,看似忠言,卻成一語成讖的預言,就在投書見報後兩天,美國白宮發出一篇長達16頁「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報告中幾乎是大筆一揮,完全推翻過去40年美中交流的成就,直指今日中國是「殘酷威權體制」,對自由世界始終抱持敵對態度,因此華府必須採取競爭手段,迫使中國改變「損害美國利益」的做為。
(CNBC/播2020.5.15)
新聞一開始:中國遭制裁,半導體重挫,由於華府突襲中國科技大廠華為,導致晶片類股全面崩跌
(CNBC/記者2020.5.15)
白宮在一年前華為列入黑名單,但華府當局仍舊非常不滿,認為華為使用太多的美國技術和美國軟體,所以今天白宮再度緊縮供應鏈,禁止美國廠商對華為出口含有美國零件,或美國設計的晶片,除非有商務部授權的特別許可
美國反中出手,一波接一波,就在上周白宮發布最新禁令,全面阻斷中國科技龍頭華為,取得美國技術零件的所有管道,掀起全球晶片產業波濤巨浪之後,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也於日前罕見宣布IPO新規,明文訂定股票募資規模最低金額,雖未點名中企,卻在實質上,把一票潛在中企股票上市案拒於門外,從美中兩國交手的歷史角度來看,就如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萊絲在紐約時報上一篇評論中所言,歷來白宮主人利用中國遂行一己政治目的的例子並不少見,但像川普這樣,把「反中」當神主牌,甚至是僅存、唯一最高指導原則的總統候選人,卻是前所未見,而其真實目的,不外乎藉由外來威脅,來掩飾內部治理的無能與失策。
(雪梨大學美國研究所講師/葛吉克)
要注意的是,美中雙方相互的指責,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國內的政治目的,轉移外界對當局在面對新冠病毒時,防疫不力和誤判的不滿,不管是北京還是華府
長久以來,華府政壇流傳著一句名言,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 外交博弈的背後,更多的籌碼其實擺在國內政局的牌桌上,川普眼中緊盯的,或許是年底大選的總統連任之路,北京領導人關注的,或許是大國崛起後,社會轉變與輿情混沌之下,必要的政權捍衛,但於此同時,北京與華府為了自保和續命,揣想的兵棋推演和外交謀略,正在把整個歐亞地緣局勢,推向勢不兩立的冷戰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