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前正面臨危機,國是會議的召開,是要救這個國家,絕不是政治人物個人的舞台,不是基於一人一黨的利益,也不是政黨間的競爭跟成敗,國是會議是要建構一個平台,讓台灣社會可以作有效而全面的溝通,讓全民能共同參與,來面對這個國家種種的危機跟挑戰,國是會議的召開,已是刻不容緩的。
請馬總統不要客套,不必講究形式、拘泥小節,應該要盡快促成國是會議的舉行,我們將請小英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全邀請各在野政黨代表、立委和公民團體,正式拜會總統府秘書長,就國是會議相關問題跟細節,進行討論,也希望儘快進行實質討論和幕僚作業。
今天我們跟幾位跨黨派立委共同在小英教育基金會舉行記者會,包括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趙天麟、蕭美琴、陳其邁、李昆澤、陳明文、許智傑、陳節如、尤美女、鄭麗君、姚文智、蔡煌瑯、黃偉哲等,以及台聯立委許忠信、黃文玲,共同呼籲馬總統回應人民的要求,盡速召開國是會議。
社會的不安跟不穩的情緒,在白衫軍25萬人上街頭時已達頂點,當公民團體走上街頭,凝聚了這麼大的能量,在體制內裡熟悉政治運作跟國家政策,負責國家運轉跟制定國家政策的人,應思考應要負擔什麼樣的責任,現在也是我們擔負起責任的開始,希望在台灣公民社會已日趨成熟的今天,能夠搭建一個全民參與、溝通,討論事情、達成對話的平台。台灣是民主國家,也有成熟的公民社會,當現行國家體制不足以支應,國家領導人無法有效面對國家危機時,國是會議是一個重要的平台,希望這個國家,是全民大家一起來救。
台灣社會已累積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雖不是從這個政府才開始,但當下執政的政府,都有責任面對及處理在不同時期累積的問題所衍生的社會紛擾和社會期待。目前這種紛擾不斷,社會信心流失,政府公信力幾乎盪然無存的情況下,國家已經面臨到有史以來的最大治理危機,希望大家就當前幾個社會重大爭議政策,一起凝聚共識,從這些爭議的泥淖中脫離出來,讓台灣可以再重新整隊,重新發展經濟,也讓下一代有個可以期待的未來。
召開國是會議可以納入並凝聚共識討論的議題包括:
第一、國防改革。在洪仲丘事件以及《軍審法》通過之後,應進行國防改革,讓軍隊恢復信心,也讓人民對軍隊恢復信心
第二、解決核四爭議。對於懸而不決,衝突不斷的核四爭議,大家必須要坐下來,好好討論解決方案
第三、建立兩岸談判的監督機制。服貿協議已引發很多社會的不安和爭議,服貿協議之後,接踵而來的是貨品貿易談判,牽涉更多產業,也影響更多就業人口,須 建立一套兩岸談判監督機制,讓國會可有效監督,讓人民和產業能實質參與談判機制。
第四、形成年金改革共識。希望現在陷入僵局的年金改革,有重新出發的契機,目前政府的提案,未經社會完整的溝通和對話過程,以致於現在看到的年金改革方案,幾乎是動彈不得,希望在國是會議中,大家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讓大家以同理心來共同面對退休制度,大家都能安養天年、也達成社會和諧的基礎。
第五、修改《公投法》。在白衫軍有效集結,在公民團體自律而有效的提出呼籲、主張權利之後,可看到台灣的公民社會已成熟,在政府失能、機制又不完整的情況下,公民直接參與國家重大政策的時機已經來到,因此《公投法》必須要修改,至少在民生跟公共議題上,降低《公投法》的門檻,讓公民有意義的參與國家重大議題的決策。
第六、尋找台灣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台灣需社會凝聚共識來尋找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讓經濟能持續發展,經濟發展與國家財政平衡息息相關,當前台灣財政已陷入危機,不是因為想不出辦法,而是在財政改革的過程中,有很多利益的紛擾,有很多政黨責任分擔的問題,希望透過國是會議,讓大家共同來承擔責任,讓台灣的財務機制跟財政收支,能達平衡,也能讓未來國家的公共建設和經濟發展需求,有足夠的財政資源支應。
第七、讓十二年國教順利進行。近來有許多教師、家長團體對於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非常擔心,也擔心十二年國教的紛擾和災難,現在才開始,因此,十二年國教的實施,需要整體社會建立共識的程序。
在過去這段時間,我們看到政府的領導是一種未回應社會要求的領導,政府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問題,讓人民感覺,政府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政府也未以同理心的方式思考公共政策;「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在成熟的公民社會中,國是會議是解決國家危機最重要的平台,也是全民參與的重要平台。我們也要再次呼籲,這不是任何個人歷史定位或政黨的問題,這是台灣的問題,大家都必須要一起面對。在這個關鍵時期,也希望大家體認到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所在,在社會凝聚共識的過程中,大家一起加入來討論。
(感謝獨立媒體 http://www.twimi.net/ 提供相片)
李昆澤爭議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八卦
國民黨上演了一場「佔領立院」的鬧劇,民眾黨和時代力量也在網路上猛敲邊鼓,為的只有一個人:陳菊。
國民黨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鬧劇,我已經懶得去理睬他們。唯一令人難過不捨的,是花媽,在扛起「末代監察院長」的苦差使的同時,還要被這些政治小丑們明槍暗箭、狠狠地戳上幾刀。
如果要為陳菊的政治人生,寫一句考語,我想來想去,只有一句話:
#扛重擔的人
是的,就這簡單的五個字,是我對她的最高致敬。
🔹 勘破生死,牽掛台灣
四十多年前,在黨外活動風起雲湧的年代裡,陳菊不是鋒頭最健的,也不是文采最好的,卻是居間連絡、做最多實際後勤補給工作的人。她把台灣政治犯的名單,和蔣經國最討厭的自由派知識份子的文稿,用各種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偷渡給海外人士,讓海外媒體知道,原來台灣正上演白色恐怖。在叛亂罪唯一死刑的年代裡,她勘破生死,是這麼寫的:「面對可能的審判,無畏無懼,唯一牽掛的只有台灣的未來。」
直到最近,《蔣經國日記》被史丹佛大學公諸於世,陳菊才驚訝地發現,她這個「黨外跑腿的小妹」,早就被蔣經國盯上,不只一次在私人日記裡點名做記號。
🔹 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
解嚴以後,陳菊從社運界走入體制內。在高雄市長的位置上,陳菊面對的是極度不友善的中央政府。重大建設計畫被惡意拖延,而該給的經費常被苛扣。我還記得,2009高雄世運與台北聽運先後舉辦;當時馬政府是怎麼凍結主場館的預算、暗示各家媒體杯葛高雄世運。然而,不管馬英九政府怎樣地給高雄穿小鞋,陳菊始終平常心面對,該爭取的爭取,該合作的合作,在最不友善的政治環境裡,做最多的事情。
2008長昌敗選後,民進黨陷入了谷底。當時民進黨唯一能夠維繫執政能量、培養幹練官僚人才的,只有陳菊治下的高雄市府。當時陳菊登用的年輕僚屬們,包括邱志偉、劉世芳、李昆澤、賴瑞隆等,現在都成了獨當一面的區域立委。在市府人才庫的全盛時期,「高雄經驗」甚至外銷到了台北。柯文哲以政治素人之姿當選台北市長,第一個任期裡,甚至向陳菊「借將」五、六個局處首長。
可惜柯文哲並不是一個度量恢宏的人,或許是過強的控制慾與權力慾,他與第一個任期的幕僚們,幾乎全都不歡而散。柯文哲由敬生恨,開始事事針對陳菊,到了無理取鬧的程度。但陳菊始終不為所動,她從未公開對柯文哲惡言相向,實在被媒體逼問到急了,才淡淡地說一句:「我不解為什麼柯文哲一提到我就火大。我的生命跟他沒有交集、也沒有往來,就是尊重」。
🔹 「桶箍」
2018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的執政威信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一時之間,大家都在問,2020的總統大選怎麼打?台派執政的香火還能延續下去嗎?甚至,很多人都生出了一股「亡國」的不祥感。
那時間點,是繼2008阿扁下台、長昌敗選以後,民進黨士氣最低的谷底。
2018民進黨大敗、韓國瑜橫空出世。一方面,這固然有國民黨、柯文哲、中共統戰、地方派系等諸多因素在;另一方面,民進黨內部「保守」與「進步」思維的矛盾,則是挫敗的另一個主因。這些矛盾,在蔡賴之爭浮上檯面之際,達到了針鋒相對的最高點。
陳菊這時,勇敢站出來扮演著「桶箍」的角色。她用自己的黨內威信、人格氣度,還有與生俱來的溫暖的說服力,更沒少賣自己的老面子,不斷往返於保守與進步陣營之間,試著團結整個民進黨。她極力說服老一輩獨派,也常常關照年輕人;在蔡英文總統過境訪美的時候,陳菊並沒閒著,而是「脫隊」飛遍美國各大城市,與各地台僑面對面座談,化解彼此的誤會。
最後,蔡賴之爭終於化解,甚至促成了他們搭擋競選,民進黨和所有關心台灣前途的朋友們,終於又團結在一起,再一次用選票守下了台灣。
大家都知道,這背後的第一功勞者,是「桶箍」陳菊。是她柔性的力量,好像一條草繩,把整個台派「箍」在一起、團結起來。然而,你從來不會聽到陳菊自己在吹噓這件事情。
🔹 勞苦負重擔的人
陳菊剛卸下了總統府秘書長的職位,卻又出任監察院長。惡意的在野黨,自然膝反射式地大喊「陳菊坐監察院長這個爽缺,一定是酬庸」
可是我知道,陳菊是再一次扛起了重擔。
民進黨主張廢除考監兩院,這是幾十年來一貫的立場。然而,考監兩院的設立,明文記載在我國憲法。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帶頭尊重國家的根本大法-即便它是兩蔣時代留下來的陳年貨,也必須透過完整的修憲程序,才能改動一字一句。
蔡英文總統已經在就職演說裡講得很明白,第二個任期裡要啟動修憲工程。然而,從國民黨和其它小黨的態度看來,關於修憲這件事,我們恐怕很難有一個成熟、不幼稚、就事論事的憲政國是會議。
而考監兩院的存廢問題,是爭議的最核心。陳菊在這個時候,接下監察院長的位置,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吃力不討好的重擔。任何想要指桑罵槐、借題發揮的政治小丑,都會以攻擊陳菊為起手式。眾人之口,可以鑠金;花媽年紀也大了,這一波罵戰,真的沒關係嗎?
2018韓國瑜橫空出世,功不可沒的柯文哲和黃國昌,聯手對陳菊人格抹殺,負債三千億和慶富案炒得震天價響。對高雄市政稍有研究的朋友們,都為陳菊不平,覺得明明不是陳菊的問題,為什麼柯文哲和黃國昌老衝著她來?
我那時對於陳菊,有一點很不諒解,就是為什麼陳菊始終不對柯、黃兩人罵將回去?即便她不計較個人名譽,讓柯、黃兩人這樣照三餐抹黑,對陳其邁的選情也有很大影響。
現在回頭看,「海大能容、任謗任怨」,或許不是陳菊的選擇,而根本就是她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是她性格裡最大的優點,或許也是最大的缺陷吧!很多不明究裡的年輕一輩,可能會覺得跟風罵陳菊,是件很時尚很清流的事。
我知道,當做事的人,遠比當清流困難得多。陳菊這輩子走了五十年政治路,有多少生命的威脅、有多少艱鉅的任務,她從來沒有逃避過。
陳菊做了多少事,好多年輕人都放在心底。2019年底,花媽到沙鹿幫3Q助講,一個大大的擁抱,3Q哭得好慘。那是真心的,因為他知道,那個擁抱的背後,是多少年來花媽勞苦負重擔的千鈞的份量。
是的,她是一個扛重擔的人。這五個字,是我對她最高的敬意。
(圖片來源:國家人權博物館)
李昆澤爭議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八卦
國民黨上演了一場「佔領立院」的鬧劇,民眾黨和時代力量也在網路上猛敲邊鼓,為的只有一個人:陳菊。
國民黨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鬧劇,我已經懶得去理睬他們。唯一令人難過不捨的,是花媽,在扛起「末代監察院長」的苦差使的同時,還要被這些政治小丑們明槍暗箭、狠狠地戳上幾刀。
如果要為陳菊的政治人生,寫一句考語,我想來想去,只有一句話:
#扛重擔的人
是的,就這簡單的五個字,是我對她的最高致敬。
🔹 勘破生死,牽掛台灣
四十多年前,在黨外活動風起雲湧的年代裡,陳菊不是鋒頭最健的,也不是文采最好的,卻是居間連絡、做最多實際後勤補給工作的人。她把台灣政治犯的名單,和蔣經國最討厭的自由派知識份子的文稿,用各種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偷渡給海外人士,讓海外媒體知道,原來台灣正上演白色恐怖。在叛亂罪唯一死刑的年代裡,她勘破生死,是這麼寫的:「面對可能的審判,無畏無懼,唯一牽掛的只有台灣的未來。」
直到最近,《蔣經國日記》被史丹佛大學公諸於世,陳菊才驚訝地發現,她這個「黨外跑腿的小妹」,早就被蔣經國盯上,不只一次在私人日記裡點名做記號。
🔹 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
解嚴以後,陳菊從社運界走入體制內。在高雄市長的位置上,陳菊面對的是極度不友善的中央政府。重大建設計畫被惡意拖延,而該給的經費常被苛扣。我還記得,2009高雄世運與台北聽運先後舉辦;當時馬政府是怎麼凍結主場館的預算、暗示各家媒體杯葛高雄世運。然而,不管馬英九政府怎樣地給高雄穿小鞋,陳菊始終平常心面對,該爭取的爭取,該合作的合作,在最不友善的政治環境裡,做最多的事情。
2008長昌敗選後,民進黨陷入了谷底。當時民進黨唯一能夠維繫執政能量、培養幹練官僚人才的,只有陳菊治下的高雄市府。當時陳菊登用的年輕僚屬們,包括邱志偉、劉世芳、李昆澤、賴瑞隆等,現在都成了獨當一面的區域立委。在市府人才庫的全盛時期,「高雄經驗」甚至外銷到了台北。柯文哲以政治素人之姿當選台北市長,第一個任期裡,甚至向陳菊「借將」五、六個局處首長。
可惜柯文哲並不是一個度量恢宏的人,或許是過強的控制慾與權力慾,他與第一個任期的幕僚們,幾乎全都不歡而散。柯文哲由敬生恨,開始事事針對陳菊,到了無理取鬧的程度。但陳菊始終不為所動,她從未公開對柯文哲惡言相向,實在被媒體逼問到急了,才淡淡地說一句:「我不解為什麼柯文哲一提到我就火大。我的生命跟他沒有交集、也沒有往來,就是尊重」。
🔹 「桶箍」
2018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的執政威信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一時之間,大家都在問,2020的總統大選怎麼打?台派執政的香火還能延續下去嗎?甚至,很多人都生出了一股「亡國」的不祥感。
那時間點,是繼2008阿扁下台、長昌敗選以後,民進黨士氣最低的谷底。
2018民進黨大敗、韓國瑜橫空出世。一方面,這固然有國民黨、柯文哲、中共統戰、地方派系等諸多因素在;另一方面,民進黨內部「保守」與「進步」思維的矛盾,則是挫敗的另一個主因。這些矛盾,在蔡賴之爭浮上檯面之際,達到了針鋒相對的最高點。
陳菊這時,勇敢站出來扮演著「桶箍」的角色。她用自己的黨內威信、人格氣度,還有與生俱來的溫暖的說服力,更沒少賣自己的老面子,不斷往返於保守與進步陣營之間,試著團結整個民進黨。她極力說服老一輩獨派,也常常關照年輕人;在蔡英文總統過境訪美的時候,陳菊並沒閒著,而是「脫隊」飛遍美國各大城市,與各地台僑面對面座談,化解彼此的誤會。
最後,蔡賴之爭終於化解,甚至促成了他們搭擋競選,民進黨和所有關心台灣前途的朋友們,終於又團結在一起,再一次用選票守下了台灣。
大家都知道,這背後的第一功勞者,是「桶箍」陳菊。是她柔性的力量,好像一條草繩,把整個台派「箍」在一起、團結起來。然而,你從來不會聽到陳菊自己在吹噓這件事情。
🔹 勞苦負重擔的人
陳菊剛卸下了總統府秘書長的職位,卻又出任監察院長。惡意的在野黨,自然膝反射式地大喊「陳菊坐監察院長這個爽缺,一定是酬庸」
可是我知道,陳菊是再一次扛起了重擔。
民進黨主張廢除考監兩院,這是幾十年來一貫的立場。然而,考監兩院的設立,明文記載在我國憲法。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帶頭尊重國家的根本大法-即便它是兩蔣時代留下來的陳年貨,也必須透過完整的修憲程序,才能改動一字一句。
蔡英文總統已經在就職演說裡講得很明白,第二個任期裡要啟動修憲工程。然而,從國民黨和其它小黨的態度看來,關於修憲這件事,我們恐怕很難有一個成熟、不幼稚、就事論事的憲政國是會議。
而考監兩院的存廢問題,是爭議的最核心。陳菊在這個時候,接下監察院長的位置,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吃力不討好的重擔。任何想要指桑罵槐、借題發揮的政治小丑,都會以攻擊陳菊為起手式。眾人之口,可以鑠金;花媽年紀也大了,這一波罵戰,真的沒關係嗎?
2018韓國瑜橫空出世,功不可沒的柯文哲和黃國昌,聯手對陳菊人格抹殺,負債三千億和慶富案炒得震天價響。對高雄市政稍有研究的朋友們,都為陳菊不平,覺得明明不是陳菊的問題,為什麼柯文哲和黃國昌老衝著她來?
我那時對於陳菊,有一點很不諒解,就是為什麼陳菊始終不對柯、黃兩人罵將回去?即便她不計較個人名譽,讓柯、黃兩人這樣照三餐抹黑,對陳其邁的選情也有很大影響。
現在回頭看,「海大能容、任謗任怨」,或許不是陳菊的選擇,而根本就是她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是她性格裡最大的優點,或許也是最大的缺陷吧!很多不明究裡的年輕一輩,可能會覺得跟風罵陳菊,是件很時尚很清流的事。
我知道,當做事的人,遠比當清流困難得多。陳菊這輩子走了五十年政治路,有多少生命的威脅、有多少艱鉅的任務,她從來沒有逃避過。
陳菊做了多少事,好多年輕人都放在心底。2019年底,花媽到沙鹿幫3Q助講,一個大大的擁抱,3Q哭得好慘。那是真心的,因為他知道,那個擁抱的背後,是多少年來花媽勞苦負重擔的千鈞的份量。
是的,她是一個扛重擔的人。這五個字,是我對她最高的敬意。
(圖片來源:國家人權博物館)
李昆澤爭議 在 李昆澤-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2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八卦
找李昆澤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李昆澤前妻,李昆澤老婆,李昆澤爭議相關資訊,找李昆澤就在追蹤網紅動態,熱門網紅排名,社群最新更新第一手情報收集. ... <看更多>
李昆澤爭議 在 李昆澤-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2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八卦
找李昆澤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李昆澤前妻,李昆澤老婆,李昆澤爭議相關資訊,找李昆澤就在追蹤網紅動態,熱門網紅排名,社群最新更新第一手情報收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