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只有五張的獨家聯名專輯大放送]
一個夢想,要堅持12年 ,有多麼的不容易
等一個人咖啡,去年紅遍大街小巷,大家都朗朗上口的歌,很多人都知道這首歌,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首歌是誰唱的,或這首歌是林芯儀唱的。
從12年前參加星光大道歌唱比賽時,我就常常替她加油,也看著她一路慢慢越唱越好,越來越熟練。
但好歌聲不代表馬上就會一炮而紅,抬面上我們看到的都是光鮮亮麗,抬面下很多卻是努力也不一定有機會,撐的住的人就繼續撐下去,撐不住的人,可能就再也放棄追求夢想的這條路。
12年來,一直不願放棄歌手這個夢,收入不高沒關係,工作時間長沒關係,常常在想自己到底還可以堅持多久,卻只要有一點機會,還是會不願放棄的去挑戰。
在中國好聲音,唱了很多首很棒的歌,尤其跟李琦合唱的一眼瞬間,是除了阿妹跟老蕭的版本之外,我最喜歡的,但也還是沒能有機會!
前幾天看到一段話說的很棒,如果沒記錯應該是吳奇隆說的,我覺得用在人生很多地方都很有道理。
[我曾經不止一次埋怨老天,為什麼要這樣折磨我,但歷經那麼多磨難後,我才知道,原來祂是在最好的時機,把最好的留給我]
在成功之前,你永遠不知道你需要付出多少,我也不敢肯定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但如果你不願意為了你的夢想,理想去付出,那我敢保証,你一定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用在減肥如是、夢想如是、人生也如是
經過了12年的磨練,有被大家注目過,也從大家的眼裡消失過。
終於,終於,在今年,林芯儀終於發行了個人的迷你EP,裡面有三首新歌,這三首新歌,每一個音節,每一段聲音,都是12年的累積,也是最好的時機。
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度不一樣,好不好聽也見人見智(我是覺得每一首都很好聽),但我覺得那個堅持的態度,是我很想分享給大家的。
從一個17歲的小女孩開始,到12年後的開花結果,這絕對不是偶然,也不是幸運,而是她一點一滴,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累積而成的。
其實我跟林芯儀是親戚關係, 做為親人的我,看著她終於完成自己夢想的第一步,很感動,因為家裡有好幾個人都在演藝圈,更知道要在這行堅持下去的不容易!
林芯儀,12年的累積,分享給大家
另外也邀請大家分享,只要
1.分享這篇文章(可以打上你自己的感想更好)
2.回來我這裡任意留言
就有機會獲得全世界只有五張,林芯儀跟一休聯名的簽名專輯,就是有我跟林芯儀的簽名啦,哈哈~
這個特別的版本,只有休粉有喔,歡迎大家分享
林芯儀首張迷你EP 林芯儀 Shennio Lin
林芯儀 Shennio Lin《道聽塗說》Remembering You Official 完整版MV【H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2MW6L89mY
林芯儀 Shennio Lin 《以後以後》A better tomorrow Official 完整版MV【H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oYQwsi0Q0
朗朗收入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生命的領悟》一個願意為了自己的身後,此生吃盡苦頭,全力以赴的音樂家。—Esquire
*陳瑞斌,你可能不熟悉,也可能因為對古典音樂涉獵,你早已如雷貫耳的名字。
他曾經在三十歲前得了近二十個國際大獎,其中五個是鋼琴大賽首獎,他是華裔、台灣、説中文的人史上得最多國際大獎的鋼琴家。但面對其他以色列、俄羅斯、德國、中國、日本、猶太人,有文化部、企業全力協助其古典音樂家在國際樂壇,那些人不必參加比賽,已在國際朗朗乾坤、大放異采。而出生台灣,台灣的文化部對所有國際得音樂大獎的得主幾乎沒有作為,陳瑞斌只是其中之一,加上家境清寒,他註定要走一個人的路,沒有後援,自己努力。於是堅持演奏角色的他,生不逢時,更生不逢地,為了理想,咬著牙走上了難以想像孤獨的路。
「以前我一直作夢,以為比賽完,拿到獎,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從音樂歷史上看來,很多偉大音樂家彷彿都是得了獎就平步青雲。我以為只要做到那樣,就與他們畫上等號,但事實不然。」
*陳瑞斌說,學音樂的他至今不理解也不擅長台灣的商業社交時代,即使如此,他仍得勉強了解音樂以外的世界,與社會、企業打交道:僅管多數時刻在社交場合他是害羞且退卻的。他仍然得想辦法適應,因為沒有人支持,音樂演奏會,根本開不成。
*從童年吃他人所不能吃的苦,不到三十歲得別人難以項背的獎⋯⋯五十歲的陳瑞斌說:「我要面對的不只是音樂而已,我覺得我現在是一個人生半失敗的階段。」
*面對現實的挫折,陳瑞斌換了一個角度看事情。「我不是為了現在而活的,而是為了死了以後而活。」
「如果是為現在而活,我的日子這麼苦,我大概老早就轉行了。」
*音樂的主流已經不在音樂會的舞台上,而是教學收入。但陳瑞斌堅持不走這條路,因為收了學生收入高了,少了練琴時間,琴藝一定會退步。
*他希望「有一天如果我走了,可以留些演奏、聲音給社會,那麼從我手上出來的東西就會跟別人不同。這也是我對此生的交待,不然我13歲吃盡苦頭、窮苦到難以置信,一個孩子孤零漂泊海外,意義在哪?」
*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如何選擇人生方向,陳瑞斌相信,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即使成功了,也很痛苦。「我不相信那樣的成功,會很快樂。」
「成功對我而言,不是一個時刻,而是一條路。」陳瑞斌說,很多人看成功,是看一時的,但他看的長遠的,甚至身後的。「對一個音樂奉獻者,成功不是一時的。」
他也指出,人生在世,靠工作賺錢,通常不難,但「如果我做的東西是最好的,你賺再多錢也買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可貴,當然後者通常是傻瓜。」而他正是這樣一個儍瓜。
「我這一生留下的絕對不是錢,而是與音樂有關的東西。」
在音樂演奏路上,他選擇當一個不悔的獨行俠。
Hope you like this interview by Esquire Magazine
🤓 "What I’ve Learned"
揚名國際鋼琴家陳瑞斌 - 孤獨鄉愁下的熱情音符
天使的手指、Lazar Berman唯一亞裔弟子、音樂外交使者 #Esquire #pianist #君子雜誌
>我從小就碰鋼琴(5歲),但在出國以前,其實沒受過什麼正統音樂教育,就是土法煉鋼地練,直到後來去了維也納讀音樂,才開始能比較能夠享受在音樂裡。
>細漢時,父親規定每天練琴都要用錄音機錄音起來給他聽,後來我學會把電視轉靜音,一邊彈琴一邊看卡通。
>剛到維也納時很苦,那時我13歲,德文還不會說幾句,一年只打兩通電話回家(長途電話太貴),申請居留證什麼的都得自己來。到各個國家比賽也是自費,機票食宿幾乎就把贏來的獎金花光了。
>維也納是座非常神奇的城市,我的音樂視野一下子被打開,身在那樣的環境──就像被雷打到一樣被點醒,關於音樂,我什麼都想要,不停地學、不停地聽。
>現在比較不會了,早期歐洲人會覺得在古典音樂殿堂他們才是「正統」,我們這種東方臉孔上台都是異類,我不服氣,我就用比賽去證明他們是錯的。
>第一次離開家鄉,一相隔就是十來年,我在機場等我家人時,我好怕我爸認不出我。
>我很珍惜我每次表演的機會,那不僅僅是一場演奏會,它可以承載著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公益、例如外交。表演之外我還可以做很多有影響力的事,這樣的結果其實遠超過我當初單純彈琴的初衷了。
>在音樂面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的,音樂無國界這句話是真的,它可以打破疆界、國籍、種族的藩籬,不管出身底層或上流、身分是總統、女皇還是大企業家,人人都可以是我演奏會的座上賓、人人都能為音樂所感動。
>音樂是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籌碼,我現在演出常常會跟我們傳統音樂表演者一起巡迴,我們在世界諸多大型音樂廳裡演奏過《愛河暢想曲》、《福爾摩沙敘事曲》等,我希望能讓更多人聽見台灣土生土長的音樂作品。
>關於琴藝,以前是老師教的占七成、領悟占三成,年紀越來越大以後則相反,當然這個道理老師也很早就跟我說了,但沒經過歲月洗禮的無法體會。
>音樂比賽是很殘忍的,我看過太多這種心碎的場合,每個選手準備、練習時間都是以年為單位,但輸了就是輸了,很現實。
>我的老師Lazar Berman年過半百後才揚名國際,大器晚成,成名前他都被蘇聯共產黨鎖在國內,可他就是一直彈一直彈,那種對於音樂的執著,深深地影響了、也支撐了我在音樂這條路上的熱情。
>我是首位受邀去東歐演出的台灣音樂家,亦是羅馬尼亞文化部簽約表演的音樂家。我去烏克蘭表演的時候,他們文化部與外交部長在後台和我聊了三個多小時,談設立在台代表處的事。
>上彈演奏前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彈琴。沒有啦!其實都在檢查硬體設備,空調、燈光等因素其實蠻影響演奏狀況的。
>我不太善於言詞,對我來說,音符的想像勝過語言文字,是我連接整個世界的最好媒介。現在想想,這條路的確是蠻適合我的。
>戰鬥民族俄羅斯的聽眾是地球上最難討好的,也不是說他們難搞,因為古典音樂對他們來說是日常娛樂,難免會用高規格耳朵去檢視。有次我在俄羅斯演出,一位老太太淚流滿面地來到後台找我,哭哭啼啼地對我說了很多話,我聽不太懂,透過翻譯才知道她深受剛才演奏而感動。
>人一定要能接受孤獨,唯有在獨處的時候,你才能夠反思自我。
>我第一次遠離家鄉還未成年,多年之後才歸國,這段年齡理應是一般人青春最重要的時刻,然而我是孤身一人,沒有長輩教我要怎麼「做人」,我以東方遊子的身分在西方國家闖蕩,人生的處事應對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我非常享受搭長途飛機的時光,我靜靜地待在座位上,發呆、思考、也可以寫些東西。
>音樂路很苦,因為它沒有一個標準,我覺得我能夠這樣堅持,就是──別想太多。
>我覺得學音樂,興趣培養很重要,但不要設立目標,華人的習慣好像投資一定要有報酬──學音樂就是要換取某種價值,這是不好的,會扼殺小朋友對藝術的參與心。我看過太多例子:小時候學了好久的樂器在長大後因為達不到所期望的地步而放棄,太可惜了。
>樂譜終究是工具,怎麼彈?怎麼詮釋?我想最終還是得靠人生的體悟吧!我大概每半年就會喜歡不同的東西、或說稍稍改變一下演奏方式,音樂的情感很容易還諸在生活的經歷上。
>人生如果遇到了什麼瓶頸,我只要坐回到鋼琴前彈琴,很多事就會有所解。
陳瑞斌,揚名國際的鋼琴家,台灣台南出身,13歲時以跨級之姿攻讀維也納音樂學院(正取生,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獨身一人在外闖蕩,16歲便在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中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登上歐洲最著名維也納愛樂廳首演,不到20歲就奪得各大國際權威性鋼琴大賽5項金牌、18項國際鋼琴音樂大賽得主,堪稱是重量級國際鋼琴競賽中的常勝軍,被譽為神童,後成為已故俄羅斯鋼琴大師Lazar Berman唯一一位亞裔直傳弟子,並獲德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殊榮。其精湛而令人心醉的演奏技巧被國際傳媒讚譽為是「天使之手指」,深具舞台魅力,廣受全球古典樂迷與樂評推崇。
朗朗收入 在 MissAnita 御姊愛 (徐豫) Facebook 八卦
居遊挪威的日子快結束了,相當不捨,這是一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國家,包含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態度,以及社會主義強調公眾利益的精神,在此發展得淋漓盡致。
挪威曾經非常貧窮,受到鄰近各國的統治,但近期因為擁有石油資源的關係變得相當富裕,他們的人均收入很高,可是人人都在穿H&M、ZARA或當地的HH國民牌。很少看到人們炫富或感覺自己高人一等,挪威國王會坐大眾交通工具、王子隨意走在路上、政府高官下班跟人民一樣等公車、媒體不太報演藝明星,反而更加重視運動員、當地富豪不是開超跑而是開老VOLVO...
這個國家太詭異了,詭異到讓人很想繼續住在這(笑)。
我不知道挪威排名世界國民幸福感第一的國家秘訣究竟是什麼,但很想跟你們分享挪威人有個非常有名的洋特法則(Janteloven law),幾乎人人朗朗上口,社會主義以團體利益為上的思維跟我們人人都想贏在起跑點上(順便絆倒別人)很不一樣:
不要以為你自己很特別。
You're not to think you are anything special.
不要以為你自己已經跟我們(眾人)一樣溫厚良善。
You're not to think you are as good as we are.
不要以為你比我們(眾人)聰明。
You're not to think you are smarter than we are.
不要幻想自己比我們(眾人)更優秀。
You're not to imagine yourself better than we are.
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眾人)多。
You're not to think you know more than we do.
不要以為你自己比「我們」(眾人)更重要。
You're not to think you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we are.
不要以為你自己樣樣都會。
You're not to think you are good at anything.
不要取笑「我們」(眾人)。
You're not to laugh at us.
不要認為誰或誰必然很在乎你。
You're not to think anyone cares about you.
不要以為你能教訓「我們」(眾人)什麼。
You're not to think you can teach us anything.
---
簡單說,洋特法則是一種拒絕英雄主義的思維。你沒有比誰更好,也沒有比誰更不好,你就好好管好自己的事,發展自己的長才,對國家有所貢獻,嘴砲是沒有意義的,你得要設法融入在一個團體裡,才擁有活下去的本錢。
不知道這樣的價值觀是否是因為挪威特殊地理條件的影響,挪威朋友說,「這裡冬天可以達到零下25度,從古到今,如果不靠著跟鄰居朋友一起互相幫忙,一個人單打獨鬥實在很難活下去。」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思維很有意思,不知道曾幾何時,我們的文化(特別是網路世界)總是充滿了自己覺得高人一等的言論,然而這樣恃才傲物的人又特別想要活在群體裡,因此不斷發文留言,試著「被看見」;又例如整個社會常常充斥著等著看好戲或揪錯的氣氛,卻忘了自己也常常有可能會成爲下一個犯錯的人,需要他人的體諒與包容。)
當然,每個文化價值觀必然有好壞兩面,不同的思維也會對所謂的「公平正義」有不同的解讀。有些國家認為個人主義、英雄主義重視個體差異給予不同的獎懲才算公平,但走火入魔後,炫富、自利則是可能帶來的缺失;反之挪威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講求的公平、透明、高稅高福利,在現今大量移民/難民湧入的時代,挪威人對於國家給予人民同等的超優福利也開始浮現不同的聲音。
特別左派和特別右派都有各自的煩惱。但中庸揉合之道是我們最擅長的事,以上提供給你們參考:一個跟現下我們熟悉價值觀不大一樣的處世哲學,洋特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