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母親甚艱難, 做香港的母親更需要是鐵打的.
不是嗎? 前陣子, 我們香港的一眾媽咪, 才進行了一場光榮的奶粉聖戰!
群情洶湧, 政府震懾, 才推出若干措施, 好不容易大局方喘息下來!
其實, 政府在整件事中, 已盡顯後知後覺的一面.
儘管政府不斷提倡餵哺BB母乳, 我們也知母乳對BB健康大有裨益, 但香港的媽媽實在是知而難行:
即使堅持餵母乳, 但職業婦女工作期間, 經常要開會, 做文件, 接待顧客, 又不容易每隔兩小時便泵奶一次作儲備!
但是, 政府的官員們知不知道:
母親也不是想給奶便有奶出的; 而且, 倘若一段時間忘記泵奶, 則乳腺便有可能閉塞, 再也出不了母乳了!
因此, 對不少母親而言, 奶粉在香港, 其實是必需品!
可是, 我們香港的媽媽, 居然要為必需品的供應而擔心!
由此可見, 我們的高官, 不是乳腺閉塞, 而是腦閉塞!
或者, 有一天, 我們也要請願政府保持電力, 清水, 廁所水供應.
好了,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香港的媽媽, 搶完奶粉, 又要搶幼稚園學位了.
從BB出世起, 香港媽媽便未停止過搶一切!
可不是嗎?
未生寶寶, 驚無床位, 爭餐死;
生完寶寶, 怕沒奶粉開奶, 排隊排死;
坐月期間, 上落艱難, 戒口戒冷戒洗頭, 自己臭死;
期間, 如果老公不解溫柔, 怨老婆身材走樣, 更是激死;
之後, BB稍長, 要讀書了, 又要日曬雨淋擔凳仔排隊輪學位, 被蚊針死!
我想問:
香港是第三世界的地方嗎? 為何住在這裡的人民百姓, 一旦為這地方生BB增添了人口, 會遇到一連串的生育, 食物, 教育問題?
自古以來, 人有家, 才有根.
一男一女, 成家立室, 生兒育女, 才能牢牢地植根在一地.
生, 生產也; 育, 成長也, 教育也.
今時今日, 時代是進步了, 但有些事, 千古不變.
更何況, 現代不少女性, 除生兒育女外, 有時在外也有自己的事業.
女人, 為一個國家地方增加人口, 又在社會工作促進經濟, 僅憑這些便令不少人尊敬, 令無數男人汗顏!
她們, 在家, 應得到男人痛錫; 在國, 應得到政府尊重!
她們是誰? 她們便是香港的女人!
可是, 當官員們看到她們為一個小小的學位而捱更抵夜地排隊, 有沒有任何表示?
看到大批大批的爸爸媽媽以致老人家們席地而睡, 你們在哪裡?
他/她們都是老百姓啊!
官員們的子女, 不是讀國際學校, 便是被送往外國讀番書.
教育, 對他/她們來說, 是奢侈品, 是相互的比較, 他/她們之間只熱切地談英國的貴族學校好, 還是哪間國際學校的私隱度高;
但是, 對北區屯門等的平民家長而言, 教育是必需品, 簡直是生活的大課題!
他/她們只能選什麼東邨的幼稚園有巴士到達較方便, 還是西邨的那一間較好因有全日制托管服務.
卑微的要求, 有限的選擇, 卻由不知民間疾苦的高官發言批判, 說什麼:
‘學位大把唔駛爭!’
肉食者鄙, 尚問人民何不食肉粥!
其實, 政府的確是短視.
是的, 我們香港是回歸了, 中國是我們的大後方.
但是, 既然說是大後方, 便理應是他們BACKUP我們, 而不是我們BACKUP他們吧?
但為何, 現在像反而是用香港的資源, 去滿足內地人的要求呢?
7百萬人的地方資源, 滿足13億的國家人口欲望!?
我們香港的資源, 委實有限, 政府的政策也應以香港的人口作為估算.
但是這幾年:
孕婦的床位, 偏偏睡滿了內地孕婦;
藥房的奶粉, 給內地人掃清;
現在, 連幼稚園的學位, 也給不少人分薄了!
其實, 香港的媽媽雖是鐵打, 卻很隨和, 她們根本不理什麼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只要, 有床生B, 有奶餵B, 有位教B, 真係理鬼得你地政府點向內地獻媚!
但是, 一旦衝著心愛的寶寶, 便牽動了一眾母親的神經.
是可忍, 孰不可忍!
教與育, 是經國之大業, 不朽之盛事.
其實, 真正想提升民望, 根本不用去做什麼勞什子宣傳, 只要滿足香港人民的生活所需, 基本要求, 便是王道.
可是, 政府經常覺得要給予內地多些方便, 惟恐得失大陸的人民, 破壞和內地各省市的關係.
其實, 我們既開放了自由行, 讓祖國人民來港旅遊, 已是各取所需, 互惠互利.
我們, 不是欠了內地人什麼的, 請政府不要動輒便如驚弓之鳥吧!
正如, 廣東省會唔會成日驚怕得失湖南省, 而經常主動給予湖南省人民多種優惠?
女人, 為了子女, 無論如何辛苦也會捱下去.
昨天, 搶床位奶粉; 今天, 搶幼稚園學位; 他日, 還是會為子女搶小學學位的!
這便是娘, 不惜一切為子女, 無限付出.
政府的官員啊, 你們看清楚嗎?
誰才是年年月月交稅給你, 付人工給你的人?
你們真正的娘, 會否才是香港默默耕耘的市民, 而不是那些只懂拿而不給的一群?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毛城城 MoC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寵物玩樂體驗?】早前香港增設了多個狗公園,但原來一眾毛孩家長都覺得,現時香港根本無足夠空間予寵物玩樂。 主人想帶寵物去放電,現時在有限的選擇下,可以帶毛孩去邊度玩?有沒有試過有不友善的玩樂體驗?而一個理想的人寵玩樂地方要有甚麼要素?我們立即去片聽下佢哋點講啦! = = = = = = = = ...
有限的選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她家真是亂,但亂中有序,一切以舒服為考量。孩子還小,衣服也是簡單舒服就好,不刻意求美觀。
衣服多買幾件,累積大量再一次清洗。有烘衣機,所以快乾、好整理。
她注重營養,但不在意菜色變化,餐桌擺出來永遠固定那幾樣,方便好料理為佳。小孩愛吃,先生沒意見,她也自在。她理家的方式,是只用少量的時間,在有限的選擇裡做決定,自己跟家人都能接受就好。那空出來的時間,拿來做什麼?
只專心做好兩件事:陪伴家人、陪伴自己。
跟孩子玩,跟先生講話,是她必做的事。另一個必做的事,就是看書與塗鴉,娛樂自己。
她有一些很少見面,但情感真摯的友誼,她不覺得自己缺朋友,平常很少花大把時間跟人家三姑六婆。不必要的關係,對她來說,都是負擔,禮貌性往來就好。
孩子吃得全身髒兮兮,她不會急著處理。她沒有潔癖,即使衣服上有很多難洗的污漬,她也不會發脾氣。
別人的眼光只是參考,人前她配合裝一下。但是如果別人太過分,她下次會直接不出席聚會。不想委屈自己,也不想委屈家人。生活有很多選擇,放不下,其實就是自己折磨自己。她沒礙到人,不想管別人,也不想被管,這是她的處世原則。
少到風景名勝玩,更沒出過國,凡事做得到就自己來。最常去附近的公園動一動,那也是孩子的遊樂園。
一般人的愛,對她來說,過於黏膩。
她很愛孩子,但孩子沒來找她,她也不會打擾,不特別去引發互動,把時間留給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好好休息。她愛先生,但她不喜歡跟先生抱怨東、抱怨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她希望自行處理,她跟先生都有這樣的默契。
為什麼要這麼做?沒有抱怨,那跟先生要說什麼?
分享啊,有很多事可以分享。她先生的興趣她知道,她的興趣她先生也明瞭,說一些彼此感興趣的話題,兩個人一起哈哈大笑。
都成年人了,老是要人來安慰,要人家來說好話,是長不大嗎?
她知道很多人不會認同這樣的觀點,大部分人都要別人來滿足自己。她的體會是,那是沒把自己照顧好,不面對屬於自己的難題,要別人來處理。她偶爾會安慰她先生,她先生也偶爾會安慰她,那都是彼此主動,也有心情這麼做的時候。兩個人都努力圓滿自己,再來產生連結,會穩定輕鬆得多。
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能耐,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就不會把自己逼到懸崖。如果不去做不是自己的人,不刻意偽裝什麼形象,會多很多空間可以揮灑。
欲望不多,生活就很自由。把時間都留給重要的人,包括自己。人這一生,就是來體驗這些歡笑溫馨的甜蜜,隨緣自在,逍遙過活。
.
1.ps. 大部分人說到的「愛」,其實是「被愛」。因為「愛人」除了要經過學習,還要自己的能量飽足,能好好愛自己,才有能量愛人。
2.ps. 大部分人有各種放不下,不太可能過得那麼瀟灑。怕別人的言語,就會活在別人嘴裡。
3. ps. 這種生活方式,要有隊友的配合與認同。但是每個人的成長速度不同,難以強求。
4.ps. 其實正在過這種生活的人,還是找得到的。只是這樣的人,不會自己聲張,這種生活方式也不太會吸引大眾的注意,所以比較少浮上檯面討論。
5.ps. 通常年紀越大之後,就越放得開,也越懂得應付社會壓力,這種生活就能過得得心應手。
6.ps. 這種生活方式,會被人說成懶惰、不思進取、活在舒適圈…,甚至長輩看不下去,各種負面標籤就會很快貼上來,造成實際上的壓力。有時候也是需要時間等待,等待現實條件能配合,事緩則圓。畢竟跟長輩住在一起,很多時候為了照顧他們的心情,生活想要簡單,還真不簡單!
7.ps. 自己能先圓滿,在關係中連結就能更自在。
8.ps. 幸福不一定有固定形式,個人心裡可以有不同主觀認定。
.
以上文字改編自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有限的選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後果」就是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中學習。
最有效的後果是,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的後果。因為孩子參與設想解決方案,所以當父母之後貫徹執行時,他們會更樂於合作。
當你真正了解如何設定和貫徹執行後果時,通常會感到內疚或難過。你可能會比孩子受更多的苦。事實上,這才明確表示,你確實做到了。
取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
各位朋友,早安:
在我們的傳統教養中,父母很擔心被評價為「不好」的父母。所以很多時候自己說出口的話,沒辦法貫徹,難以「堅定」,因為怕孩子受苦。
可是,傳統其實很矛盾,很多時候過於「嚴厲」而不「溫和」,這反而又真的讓孩子受苦。所以傳統教養常隨著大人的心情,設定的標準起起伏伏,教養者本身的標準不一致,父母之間也不一致。
溫和而堅定,對我們的文化來說,非常陌生。然而,教養孩子能保持一致性,對大家都有好處。
這段摘文,很容易跟「處罰」的概念混淆了。還好正向教養的書,通常在書寫上條理清晰,很能幫助我們理解。如果各位願意參考其他正向教養的書,會發現作者相當願意舉出大量的例子,讓我們方便在實務上應用。
「當你頻繁地向孩子嘮叨自然後果,通常會養成只有在被指使、提醒或嘮叨時才會好好做事的孩子。」
這一點,在我們的文化中,再熟悉不過了—嘮叨的大人,被動的孩子。父母沒有成長,孩子也難獨立,長期相互折磨。
祝願您,能耐心且一致地應對孩子對於界線的挑戰,他們正在實現自己的本能,而我們正在展現我們的成長!
************************************
設定限制
【文/ 簡.尼爾森, 琳.洛特, 史蒂芬.格林】
父母必須為幼兒設定限制,並讓年長的孩子幫忙。你的工作是設定範圍,像是決定橋梁的寬度那樣。當孩子年幼時,限制要嚴格一些。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要擴大限制的範圍,並讓孩子參與設定這些限制。
教養的藝術,有一部分是在於明白何時該放寬限度。孩子通常會透過對話或行動來幫助你做決定。如果你能針對我們提供的溝通技巧加以練習,並定期舉行家庭會議,當孩子準備好擁有更多自由並與你參與設定互相尊重的新規則時,他會讓你知道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會發現他們幾乎會不顧後果、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你所設定的限制。孩子通常會比你先做好承擔更多責任的準備。關於這點的例子是,一名母親教孩子如何小心過馬路——一方面要牽好她的手,一方面要左右觀察來車。有一天,孩子說不需要她幫忙,可以自己過馬路,但她還沒準備好放手。孩子堅持要到巷子另一頭和朋友玩,並表示可以自己注意車子。她決定讓兒子試試看,但心裡仍有些懼怕,於是跑去躲在樹叢裡,在必要時還來得及阻擋行駛的車子。她訓練有素的兒子,當然是輕鬆安全地過了馬路。
正向教養的父母使用自然後果、邏輯後果和日常慣例來設定限制。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後果很簡單而且非常有效。它們是自然發生的。當你站在雨中,會被淋濕。當你淋濕時,你會想,「我要回家去拿雨傘或雨衣。」沒有人需要事先告訴你要這麼做。當你頻繁地向孩子嘮叨自然後果,通常會養成只有在被指使、提醒或嘮叨時才會好好做事的孩子。你干預了自然的秩序,剝奪了孩子學習選擇所造成的後果的機會。
你可以在行動前等待和觀察,看看在你不干預的情況下,孩子會怎麼做。只要你允許的自然後果沒有潛在危險,你在事後都能進行干預。孩子不會因為淋到一點雨而死於肺炎。如果孩子似乎不介意淋濕,你可以說:「親愛的,我希望你回家去拿你的雨衣,因為在下雨時需要穿上雨衣」。另一種說法可能會更有效:「親愛的,你要怎麼做,才不會被淋濕呢?」在得出那個明顯的答案前,孩子會自己思考,並感受到「自我掌控」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夠抵抗控制、拯救或懲罰孩子選擇的衝動,孩子就能自然地學習。
有時,自然後果對於幫助孩子學習生活技能或人生課程來說:太過危險或不適合。這時邏輯後果就會很管用。不過,這裡的困難在於,許多父母對邏輯後果有嚴重的誤解,並試圖將懲罰偽裝成一種邏輯後果。
懲罰是,當孩子犯了錯,你覺得有必要透過讓孩子受苦來加強學習效果時所發生的事。邏輯後果的重點則在於,幫助孩子面向未來學習,而不是為了現在或過去付出代價。讓孩子體驗自己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到寶貴的人生課程。孩子將學到的是:犯錯沒關係,再試試看就好。
當你真正了解如何設定和貫徹執行後果時,通常會感到內疚或難過。你可能會比孩子受更多的苦。事實上,這才明確表示,你確實做到了。如果孩子一直忘記帶午餐盒去學校,並期待你開車送過去,你可以說:「很可惜,你忘記帶午餐盒。也許你的朋友會與你分享。我今天不能幫你把午餐帶到學校。」你可能會擔心孩子餓死,但事實上,你的兒子或女兒可能因為吃到朋友在午餐中不喜歡吃的健康食物,反而吃得更好。
「後果」就是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中學習。如果你和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都同意—只要他記得加油,就能開你的車,當他沒有這樣做,而你徹底執行協議時—他就會從中學習。大多數父母傾向於說教,或再多給一次機會、拯救、責罵,而不是說「當你有足夠的錢來補貼用掉的汽油時,歡迎再來開我的車。」太多的父母認為這太過嚴厲和不公平,因為孩子沒有被拯救而正在受苦,特別是當你的兒子有一個重要約會,需要開你的車前往時。就算造成你的不便,你親自開車送他,或讓他搭朋友的便車、騎腳踏車,都好過拯救他。讓他從小小的不便中記取教訓,可以避免他因為從未面對過自己行為的後果,而產生的長遠問題。
最有效的後果是,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的後果。
詢問孩子,什麼是好的解決方案(比起後果,這是一個更好的用詞);彼此努力達成共識,遠比任意設定一個後果來得有效。下面的例子顯示,父母如何透過詢問在室內打球的問題,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後果(或「解決方案」)。
爸爸:「如果你們繼續在客廳裡打球,你們認為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孩子們想了一會兒,想出了幾個答案,「我們可能會打破東西、惹你生氣、讓狗狗太興奮、太吵、玩得太開心。」
然後,爸爸問:「你們認為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孩子們建議,除非他們玩的是室內球,否則在外面打球會更好。
到了這時候,他們也認同離開客廳是個好主意。
爸爸:「如果你們在玩球時,沒有遵守互相尊重的承諾,哪一種後果會具有相關性、尊重且合理?」
孩子們一致同意,可以讓他們到外面玩完這場遊戲;或是把球拿走,讓他們改天再試試看。因為孩子參與設想解決方案,所以當父母之後貫徹執行時,他們會更樂於合作。孩子不必受苦就能學習。但是當你貫徹執行時,請和下面這位父親一樣,發揮同理心。
八歲的布倫特生氣地噘著嘴,因為他不能繼續在游泳池裡玩,必須在草地上坐十分鐘。即使他事先同意,這是在泳池邊快跑、把人推進泳池裡需要承擔的後果,但是他並不開心。他的父親坐在旁邊說:「我知道等待很難,但你很快就能再試一次。在等待的時候,想喝一杯檸檬水嗎?」布倫特悶悶不樂地說:「不,謝謝。」但他接著問:「嘿,爸爸,你可以幫我拿一顆橘子嗎?」
這裡的訣竅是,一次關注一個問題。詢問其他家庭成員的想法。當他們提出的想法不適合時,提供有限的選擇。例如,如果孩子說「我根本不想做」,提供他一個有限的選擇,像是,「你可以在早餐前或晚餐前做。『根本不想做』並非選項之一。」
.
以上文字取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溫和堅定27種態度╳92個教養現場難題,簡單實用,育兒更輕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287
大好書屋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有限的選擇 在 毛城城 MoCity Youtube 的評價
【寵物玩樂體驗?】早前香港增設了多個狗公園,但原來一眾毛孩家長都覺得,現時香港根本無足夠空間予寵物玩樂。
主人想帶寵物去放電,現時在有限的選擇下,可以帶毛孩去邊度玩?有沒有試過有不友善的玩樂體驗?而一個理想的人寵玩樂地方要有甚麼要素?我們立即去片聽下佢哋點講啦!
= = = = = = = = = =
【MEWE: MoCity 毛城城】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CityHK】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ocityhk】
【YouTube Channel: 毛城城MoCity】
= = = = = = = = = =
一站式 #寵物 資訊平台
✨想分享溫馨動人毛孩故事,或者得意相片影片?
歡迎FB Inbox #毛城城 或者 IG DM❣

有限的選擇 在 有限的选择可以让孩子更愿意执行 - YouTube 的八卦
有限的选择 可以让孩子更愿意执行. 586 views · 1 month ago ...more. 石芳逐亲子教育. 6. Subscribe. 6 subscribers. 10. Share. Save. Report. Comments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