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泰豐」的格調
崴爺記得N年前,第一次到「O王」用餐,終於體驗到傳說中的桌邊「90度鞠躬」。
當時,媒體標榜這是種「以客為尊」文化,但崴爺只感受到無比「尷尬」和「恐慌」,覺得眼前的鞠躬的人,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溫度。
2014年,「O王」的天然湯頭,被爆出其實是加了味精,讓企業本質浮出檯面,以客為尊的神話「破功了」。
【如果以客為尊,怎麼會欺騙?】
台灣另一個餐飲業奇蹟「王O」集團,徹底的執行了「顧客是公司的恩人」的企業理念。
崴爺耳聞曾在該集團服務過的朋友說,只要客人臉皮夠厚、敢凹、敢客訴,通通都有糖吃,因為「客人就是恩人」這種企業文化,常讓內部服務人員受到打擊、感到心寒。
品牌大、話題多、行銷力道強,「王O」竟然讓台灣大多數的消費者以為自己是服務餐飲業的「恩人」,奠定了台灣奧客文化的「盛世」。
終於,「王O」養出了連自己都對付不了的「奧客」,處理「客訴」的成本不斷攀高,自食惡果,也帶衰了其他小餐飲店家。
究竟是以「客」為尊?還是以「錢」為尊?
是有溫度的服務?還是含淚演出?
日子久了,終究都會現形。
▲Part 2【對員工好的企業、才有可能對客人好】
這麼多年,崴爺還最喜歡鼎泰豐!今天員工聚餐,公司又選在信義A4的鼎泰豐。
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鼎泰豐之前出了一個「醬油炒飯」的事件。
有位客人要求鼎泰豐「客製化」醬油炒飯,(鼎泰豐之前有實施客人點蛋炒飯想加醬油或加辣,須多收50元的客製化收費)。
結帳的時候,客人為了客製化多收的50元鬧上媒體;台灣媒體紛紛用「史上最貴」的炒飯來報導這則事件。
當時,「鼎泰豐」依規定收了那位客人50元客製化的費用,因為服務人員在點餐時「確實」有告知此項「客製化」費用。
新聞出來後,鼎泰豐作出回應:
『鼎泰豐的炒飯已經是最佳的比例和口感,未來將「堅持提供廚師烹飪原味」,不再提供任何客製化服務。』
本來就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啊,這不就是「創業家的格調」!
崴爺有朋友在鼎泰豐的人事部門任職,朋友曾在私底下聊天時說過:
『鼎泰豐的楊老闆真的是一個非常客氣的人,而且對每一個員工都非常照顧。』
聽到朋友對老闆的稱讚,崴爺一點都不意外。
鼎泰豐的員工薪資占了營業成本的48%,每次我看到各家分店外場配置的服務人員,也都相當充裕。如果是不照顧員工的老闆,絕不可能給到這樣的薪資,也大可縮減人力、節省成本。
每個月員工有免費的肩頸按摩、公司提供心理諮詢師來訴苦,明年過年,鼎泰豐更計畫讓員工在初一休假,讓員工有機會放假回家過年。
這才是真的「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日子久了,崴爺還是喜歡厚道、不譁眾取寵、有所堅持的「鼎泰豐」啊。
#鼎泰豐
有溫度的服務鼎泰豐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八卦
【鼎泰豐董事長:有快樂的員工,服務才會有溫度】
鼎泰豐這3年有一些小改變,讓員工深刻感受到被關愛的溫度。團隊是一群人的集合,因而提升人才的身心與思考素質,成了能否提升服務深度的關鍵。
比如,為了讓各門市的員工早點下班,楊紀華將清潔工作外包出去,讓營業時間結束後員工便可以下班回家,儘管這使得公司一年多出近2900萬的成本。鼎泰豐的貼心還不只用於員工與客人身上...⬇️⬇️⬇️
有溫度的服務鼎泰豐 在 Facebook 八卦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5241682
這次北農倒菜的事情,其實以這些作為來說北農並沒有做錯,而聯合也只是做一則詳細的報導,新聞中也訪問北農也訪問林佳新說明這些狀況之後,然後各大側翼傾巢而出,聯合又在做假新聞,林佳新又在胡扯,試問在農產運銷的領域,這些側翼誰比得過林佳新?人家至少也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種植四五公頃面積的菜農,而且人家身份是公開的,這些側翼呢?
甚至有側翼開始懷念吳音寧,吳音寧如果真的好,你該怪的是那些把他趕走的民進黨高層。
為什麼我說北農做這些事情是對的呢?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在北農發生倒菜的事情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
請不要反果為因。
隨著農產運銷的現代化,供應鏈越來越多元化,進入公開蔬果交易市場的比例也不斷降低。
台灣有幾個大型批發市場的交易量是可以透過公開系統查詢,而這些公開市場的交易量約佔台灣目前每日蔬菜運銷量約4成左右(水果約2成),而北農佔了一半,也就是每天約有兩成左右的蔬菜運銷會進北農,也就是這兩成的蔬菜形成所謂的公開參考價格。
從以上就知道蔬菜目前已經不是大部分進入北農的模式,例如大家知道的知名食品企業不管是鼎泰豐、八方雲集等,從北農拿菜的比例也非常低,因為北農提供的服務模式沒辦法滿足這些人的需求,所以多數的食品企業都採取產銷直接的模式。
講那麼多是要說明,過去是蔬菜先到北農再發散出來,但目前已經不是,很多蔬菜都不需要進北農就已經到末端。
正因為這種模式的改變,北農被迫變成了塞貨場,現在的蔬果消費力道真的很差,受到疫情的影響,尾牙場、餐宴幾乎都取消,再加上寒假缺少營養午餐的需求,現在的蔬菜供應是屬於一個供過於求的情況。
以我認識的一個行口為例,他平常過年前每天至少要銷售兩千箱的蔬果,現在一天剩200箱左右,賣不出去導致他的叫貨量也一直很低。
但對產地而言,本來的生產量都是以供應給食品企業、行口這一部分不進北農的蔬菜現在都因為需求低、末端叫貨量低而沒有去處怎麼辦?
結果當然只能把貨往北農塞,看至少能換一點錢來,所以結果就看到北農爆量了。
北農之前就已經透過拍賣人員通知供銷商減少供應到北農了,如果沒做到這些事情就不是這兩千多噸的交易量,而是像過去亂七八糟的三千多噸(一堆菜車已經白天就在排下菜了)
北農能做的就是限制進場量,至少把交易價格維持住。
但北農還是因為政治的因素不願意說明清楚而把責任推給農藥超標跟菜品質不良,北農有沒有驗到農藥超標?這些菜有沒有品質不良?
我相信當然有,但比例不會到這樣,檢驗也是需要時間,人家傳統的化學法也要三四個小時左右,質譜快篩雖然快,但不是快到馬上有結果,以北農目前能力一天驗到30多組已經不得了,試問驗這些量就可能有這麼多的不及格嗎?
而至於天氣熱導致菜黃化等因素,現在是冬天而且菜區溫度也還好,這個部分的影響真的不大。
會倒掉那麼多菜的主因是北農拒絕當倒菜場,拒絕去做這些殘菜的敗戰處理,所以他必須把這些菜報廢掉,以減少未來的到貨量並維持住價格。
所以我說我認為北農也沒有做錯,該做的提前通知減量供應他也做了,但供應量還是過多,他必須做選擇,他沒有像過去一樣選擇了當倒菜場去處理全部的貨,而是以犧牲部分人的模式減少菜價的跌幅。
今天不管這些菜有沒有進北農,農民都要捶心肝,因為不是只有進北農才賣不出去,本來就賣不出去了,只是倒在田裡面、倒在產地批發市場沒人看得到,而北農會有人看得到的差異。
現在令我覺得可怕的是現在的大內宣系統,他們也不需要對事實有任何的理解,反正上面決定怎麼做,以官方的講法作為輿情定調,剩下就是開始貼標籤,說人家假新聞然後開始分眾帶風向,然後1450開始煽風點火扣帽子,有不同調的就是中共同路人、張家同路人、國民黨地方派系。
事實解讀只有他們說了算,這才是我覺得最可怕的事情。
有溫度的服務鼎泰豐 在 《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新書影片 - YouTube 的八卦
... 鼎泰豐有溫度 的完美, 並孕育了獨特的「容哲學」、360度 服務 表演劇場和創新課, 這一切,都收錄在新書《 鼎泰豐 , 有溫度 的完美》中。 http://www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