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嵐養生之道》
po了出道十年照之後,很多人問我怎麼保養的,為何十年長一樣?🙋🏻🙋🏻🙋🏻
氣色跟心靈身體狀態是會影響整個面相的,粉再厚也蓋不了身心的疲弱。
我先說,我是一個熱愛追求養生之人😆也有一些中西醫師的好友,也很喜歡向他們請教各種問題~
我支氣管在天氣轉變時都會很敏感,這篇先講我平日以及這陣子疫情時期我如何養生及養肺~
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這次肺炎死亡的人,以有慢性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為主,與其花時間擔心,還不如把精神用在增加自己的抵抗力💪🏻
—文長慎入—
1.喝溫水:
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我每天起床後,會慢慢喝一杯馬可杯的溫水,到現在都沒有間斷過,如果有便秘問題的人,可以快速喝進一整杯溫水,身體會誤會那是血液經過,可以幫助排便。我出門在外也會隨身攜帶保溫杯,隨時補充溫水,就算出國也會自行攜帶快煮壺煮熱水,就是堅持早起一杯溫水。天氣熱如果想喝冰的,頂多只點’‘完全去冰’‘的飲料,先喝一口在嘴巴含一下比較不冰之後再吞進去,喝溫的小腹也會比較平坦些,婦科也比較不會出問題,有很多文章有談論喝溫水的好處,大家可以查查。
2.晚上喝檸檬汁:
平時會買檸檬,切片後丟一片到玻璃瓶裡晚上喝,剩下的檸檬包保鮮膜冰冰箱,除了補充維他命C之外也提升免疫力,對呼吸系統好、減輕鼻涕症狀,也可加快感冒痊癒。(晚上喝的原因是擔心黑色素沈澱、也想要美白)
3.吃麥盧卡蜂蜜:
現在我一天會吃一湯匙的麥盧卡蜂蜜,因為我支氣管炎時,吃UMF 5+的蜂蜜有改善,於是我又去買了UMF15+的(UMF 20+就是藥用型的了),蜂蜜很適合養肺。
麥盧卡蜂蜜大約只佔全球蜂蜜的1%,不斷有醫學報告記載有關麥蘆卡蜂蜜對身體毛病有紓緩及改善的功能。適合胃痛、抵抗力差、肺部功能弱、易感冒、鼻敏感、服用降血壓丸者、年老體弱、孕婦及三歲以上人士。不宜與蔥、韭菜、豆腐一起服用,不宜過量,建議一天不要超過50g,要用木湯匙吃、泡水喝不可以超過50度。
4.益生菌:
我每天會吃兩種以上的益生菌幫助身體維持良好狀態,之前一天喝咖啡要喝到三杯以上的shot才會醒腦也才有辦法工作,如果身體太燥熱時也不適合喝人參或進補,這時候益生菌就可以幫個大忙,促進循環跟維持健康,如果你剛好在吃抗生素治療不能喝咖啡或茶、或要戒咖啡因的朋友,就很適合吃益生菌,不喝咖啡也不會想睡喔!
5.晶璽氧氣鐵莓:
大家都需要補鐵,沒有鐵,我們會頭暈、疲倦,甚至影響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吸收的鐵才能用在血紅素的合成以及增加紅血球的量,提升免疫力,需要補鐵的朋友很適合我代言的這款,液態鐵真蠻好吸收,最近廣告打很兇哈哈!我有時起立蹲下會暈、大姨媽來的時候喝一個杯蓋馬上覺得有差。
6.橘紅梔子茶:
主料為橘紅、梔子和胖大海,都是藥食同源的食材,對身體無危害。
這些採用的都是消炎止痛涼血的食材,能夠緩解慢性咽炎、扁桃體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以及音啞等疾病。
我話講太多會泡這個茶包來喝,教師、經常用桑、愛抽菸喝酒的人很適合喝。
7.桃膠蓮子湯:
我直接買網路上的冷凍真空包加熱,如果乾咳不停、肺氣虛、肺虛熱的朋友,可以吃白木耳、百合、蓮子、核桃仁等食材養肺,要是怕苦可以加冰糖燉煮,絕對不要加糖會生痰。
8.蜂膠:
蜂膠噴霧或滴劑滴在水裡喝,都很適合保養呼吸系統。
9.針灸、按摩:
我自己有學針灸,平常偶爾也會針自己,如果不會針灸的朋友也可以用手按壓穴位或貼耳針在穴位上。可按壓天士、地士、人士,也有很多肺的穴位在手肘窩窩附近,可提升肺的能量,網路上也有很多養肺的穴位可以自行查閱,排隊買口罩的時候就可以按了。按摩的時候我會搭配一些幫助淨化空氣跟呼吸系統的純精油,不管是塗在身上或是用精油霧化機都很棒。
10.運動:
我一週平均2次健身,偶爾搭配跳舞有氧,疫情時期大家都不敢出門,可挑通風良好的健身房運動,也可在家運動或快走強身。醫生說運動可以增強抵抗力,醫生在講有沒有在聽芽?運動對於循環跟代謝髒東西是很有幫助的。
平常除非工作需要,不然不會主動攝取糖分,
要吃澱粉跟水果也是盡量在白天吃~
最後~保持心情愉悅🥰
健康氣色好了,再搭配保養跟化妝,一切才會事半功倍喔❤️
#顧好自己就是幫世界一個大忙
#全民養肺
#養生養起來
#嵐嵐養生
有核紅血球原因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八卦
上次記者問可以跟國外買疫苗回來,培養後分裝嗎?
我翻翻我的疫苗發展與技術實驗課程有介紹~
我就想來科普一下~沒那麼簡單一言以蔽之~~
疫苗的發展與應用是人類在對抗傳染性疾病的一個偉大成就。從英國醫師Jenner發現接種牛痘病毒,可以預防人類天花病毒的感染,確立了疫苗的概念,到至今疫苗已有200年歷史。
傳統疫苗包括:
1. 不活化疫苗:又稱死毒疫苗,但疫苗效力下降。
2. 減毒疫苗:可能有毒力回歸的危險性。
傳統疫苗穩定性較低,有些疫苗「抗原」不易培養製造,導致價格高;或有的抗原需要使用動物臟器培養製造,導致品質不易管制,因此如何改善這些缺失,一直是科學界的目標。
近三十年來,由於分子生物技術快速發展,有別於傳統疫苗的新型疫苗陸續被研發出來。
疫苗的分類如下:
1. 活疫苗:有分減毒活疫苗,跟異質性活疫苗(例如牛痘病毒可作為人類天花病毒的疫苗)
2. 死疫苗:有分 死毒疫苗、死菌疫苗,跟次單位疫苗(又分 類毒素疫苗、基因工程重組蛋白疫苗、胜肽疫苗、基因轉殖植物性疫苗、遺傳型疫苗/非遺傳型疫苗)
3. 多核甘或DNA疫苗
4. 載體疫苗
5. 標記疫苗
要了解疫苗就要先了解抗原是什麼~
#抗原: 一種分子被一個動物體的免疫系統視為外來物,而在該動物體內能激發免疫反應這個分子被稱為抗原。
蛋白質是很好的抗原因為穩定性高分子量大,許多微生物及其分泌物都是蛋白質,可做為抗原,例如細菌毒素、細菌鞭毛、病毒蛋白外衣以及原蟲的細胞膜等,其他物質例如蛇毒、血清蛋白、乳汁、食物蛋白、荷爾蒙以及抗體本身的分子,都可作為蛋白質抗原。
構造簡單的多醣體,不是一個穩定抗原,因為太容易被代謝了,構造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有抗原性,但如果與蛋白質結合就可以成為一種穩定的抗原,例如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紅血球的血型抗原。
脂肪也不是一種穩定的抗原容易被代謝掉,但如果與蛋白質或多胜肽結合,可以成為一種穩定的抗原,脂肪常常扮演一種半抗原,與載體結合可以激發良好的免疫反應,但半抗原本身無法激發免疫反應。
核酸也不是穩定的抗原,因為構造簡單容易被破壞,但如果把核酸與具有免疫抗原性的分子載體結合,則可以激發免疫反應,例如某些動物體內存在一些抗核酸的自家抗體,這個核酸抗體常破壞自己的細胞導致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例如人類的全身紅斑性狼瘡。
#人用疫苗有分:
1. 細菌性疫苗:卡介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百日咳疫苗、肺炎球菌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腦膜炎球菌疫苗。
2. 病毒性疫苗:小兒麻痺疫苗、麻疹疫苗、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流行感冒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水痘疫苗、B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
我覺得病毒比較有趣所以簡介一下人用病毒性疫苗:
1. 小兒麻痺疫苗:目前有兩種型別疫苗,一種為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俗稱沙克疫苗,它是將病毒培養於動物細胞內增殖,再收穫的病毒經福馬林不活化處理而得成,安全性高但需要注射三次才能獲得有效抗體,常常與其他疫苗做成混合疫苗使用,因製造的成本高,所以有另外一種減毒的口服疫苗俗稱沙賓疫苗來取代,因為口服很方便還可以引起腸胃道疫苗之免疫反應,但可能因為馴化的病毒突變而使毒性恢復,造成小兒麻痺症狀之副作用但機率非常小,因此有些國家建議前兩劑使用沙克疫苗而後再用沙賓疫苗較安全有效。
2. 麻疹疫苗:是一種減毒活性的病毒疫苗,預防效果可以達95%以上,麻疹疫苗是將疫苗株之病毒接種於動物細胞中繁殖,病毒收穫後凍結乾燥而成的活性病毒疫苗,孕婦不可以施打,免疫功能不全者也不可以打。此疫苗常與德國麻疹及腮腺炎疫苗合成三合一疫苗稱MMR。
3. 德國麻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製造方法與麻疹疫苗相似。
4. 腮腺炎疫苗:是將疫苗株培養於動物細胞,添加安定劑經凍結乾燥之減毒活性疫苗,有十幾種病毒株被採用為生產疫苗之種毒。
5. 流行感冒疫苗:是一種不活化疫苗,目前使用的疫苗是一種裂解型的病毒成分疫苗,僅含有抗原成分而沒有病毒殘餘。每年需要更新病毒株,如果病毒株的預測對了,保護效力可以打70到90%,尤其是老年人可減少50到60%以上罹患嚴重流行性感冒及併發症。由於流感病毒的變異性極大,幾乎每年都發生變異,原施打的疫苗對不同型的病毒不具免疫力,因此疫苗成分每年均會變更,建議每年都要接種一次。
6. 日本腦炎疫苗:此疫苗有不活化疫苗以及減毒疫苗的兩種型別。除了中國以外的國家均使用鼠腦之不活化疫苗,因其將病毒(北京株或中山株)培養於鼠腦再經純化精製,再以福馬林不活化處理,使用此疫苗應避免與含有佐劑之疫苗同時注射,以防止因鼠腦殘餘蛋白引發之過敏反應。中國所使用的日本腦炎疫苗均以動物細胞為基質,生產病毒,但未經純化精製,有一種不活化之疫苗,其免疫抗原性比較差,需要施打四次,另一種減毒活疫苗病毒株SA14-14-2,為凍結乾燥劑,需二到三次的皮下注射效果才會好。
7. 水痘疫苗:此疫苗可以預防水痘病毒引發的水痘以及帶狀皰疹症。是一種活病毒疫苗,目前疫苗所使用的病毒株Oka株是日本大阪微生物研究所高橋博士,由水痘患者分離水痘病毒經不同細胞傳代馴化而成,疫苗副作用小保護效果達90%以上。此疫苗為凍結乾燥保存,但效價降低速度比麻疹疫苗快,僅保存於冷凍庫中,因疫苗價格很貴目前是自費。
8. B型肝炎疫苗:第一代的B型肝炎疫苗是由B肝帶原者的血漿中分離,經福馬林不活化製成,另一種是利用遺傳工程方法以酵母菌或其他細胞培養,而大量生產B肝表面抗原(HBsAg),效果好而且更安全,冷藏保存。台灣使用B型肝炎疫苗自1979年實施新生兒接種至今,已使國小一年級學童之帶原者由10.5%降到1.7%。
9. A型肝炎疫苗:製造方法類似於沙克疫苗,將病毒株培養於動物細胞,再精製純化後以福馬林不活化,是一種不活化且經呂膠吸附之製劑。
10. 狂犬病疫苗:可以在感染之前預防也可於被狂犬病動物咬傷感染後再注射,以預防感染引起的腦炎。是一種不活化之病毒疫苗,是將狂犬病毒株接種於動物細胞,收穫再精製純化經福馬林不活化而得。
#疫苗之檢定
包含特性、無菌、防腐劑含有量、真空、純度、含濕度、病毒迷入、毒力試驗、發痘試驗、抗原阻止試驗、安全及效力等項之檢驗。
因應大規模疫情,許多國家均在考慮提供緊急授權讓 武漢肺炎疫苗能盡快應用,原本疫苗臨床有一、二、三期,在目前緊急狀況下有可能會幾期合併,疫苗上市一定得經過很多嚴格的審核,並不會因為緊急使用就放鬆過關,民眾多關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報告的資訊即可~~
有核紅血球原因 在 黃健瑋 Facebook 八卦
感謝解析,也感謝醫療總顧問和顧問群!
今晚九點。
#麻醉風暴2
公視-麻醉風暴 2 - 認真魔人考證醫療場景系列又來了,
這次來聊聊第三集,帶大家深入解說裡面的醫療劇情。
在爆炸案現場接受緊急截肢的劉先生,幸運撿回一命,卻在住院中
發生頭痛、咳嗽、呼吸窘迫症狀。
熊崽鐵口直斷是 上腔靜脈症候群 "SVC syndrome",卻遭到友科主任駁斥。
講半天 SVC 到底是啥?得了這個會怎樣?看到這裡,大量專有名詞,大家是不是滿滿的黑人問號呢?
SVC 全名是 superior vena cava,上腔靜脈竇,而 syndrome 就是 "症候群" 的英文。人體血流靠心臟推動,由主動脈出發打出去,流遍全身各處供應養分,回收代謝廢物,最後再流回心臟。所謂 SVC 就是人體上半身血液循環返回心臟前,最後匯集的大血管。
若任何原因導致 SVC 血流堵塞,無法正常回流心臟,造成的症狀就稱作上腔靜脈症候群。堵塞造成血液不能正常回流,所以會出現頭頸部和上肢腫脹充血、胸前可能可以觀察到本來不明顯的靜脈,血管浮出 (因為回流受阻),嚴重會壓迫呼吸和意識變差等等,的確會危及生命,需要謹慎診斷和處理。
飾演劉先生的演員,很逼真的演出了呼吸窘迫,意識變差的樣子,
細心的朋友,應該可以注意到公視的特效化妝,有在病患頸部畫上充血的樣子。
主角小熊崽還真是厲害,怎麼反而資深的主任還誤診?
其實不是的...上腔靜脈症候群,通常在腫瘤患者最常見,或是感染等其他原因,雖然的確外傷出血可以造成,實際上案例非常少,醫學文獻也不常報導。本例沒有腫瘤病史,卻有明顯胸腔外傷,熊崽沒有優先考慮癌症是有道理的。醫學上確實也是有可能是病人本來剛好有癌症沒發現,正好現在才首次發生症狀,這種狀況的確是偶爾會出現,所以蕭醫師才會說「也會診腫瘤科」。但熊崽身為主刀醫師,術前檢查沒看到腫瘤,而且他才剛幫患者開過胸腔手術,若是有腫瘤在那位置,有一定機會可以術中看得到,而腫瘤也不會一夜長大,所以綜合來說,懷疑出血血腫,確實是合理的。
但是....
外傷臥床或是骨科手術之後(像是截肢),發生呼吸窘迫、缺氧、血壓下降,應該要先懷疑的急症之一,其實還有肺動脈栓塞,SVC 反而機率不高。骨頭中間的脂肪跑進血流塞住肺動脈,或是臥床循環不好造成血栓都可以導致。而且這也是 "X光會完全正常"的病之一,熊崽不小心遺漏了 XDD
或是也要考慮感染造成敗血症,因為他是在現場截肢,沒有任何消毒,
又是髒的傷口,有很高的機率會發生感染。另外若病人有心臟疾病,
重大手術前後也很容易誘發發作,初期 X 光也會是正常的。
另外,外傷或胸腔手術後呼吸窘迫,還應該考慮肺部破洞,氣體漏出發生「氣胸」,這也是急症,所以骨科主任說「再照一張 X 光」檢查,其實是正確的,不是賭氣亂喊。
姑且不論診斷,在這時候,先給予氣管內插管保住呼吸,再進行後續檢查,可能是當務之急。
綜合以上,這時候還應該檢查心電圖、至於肺栓塞,診斷方式和 SVC 正好相同,都是電腦斷層。劇中人物常常說 CT,其實就是 computerized tomography,也就是電腦斷層,這是利用同時照射非常多角度的 X 光片,再用電腦運算,把各個角度影像重組回 3D 影像的技術,單一張平面的 X 光片只能看到一個角度的投影,透過 3D 重建,搭配注射顯影劑突顯血管,就可以清楚看到內臟和大血管了。但這檢查因為相當昂貴,做完跟健保申請經費時,經常被無故核刪不付,醫院拿不到錢還反被扣上「醫療浪費」理由罰款,所以醫師對此檢查又愛又怕。
接著是精彩逼真又熱血的手術場景,術中病人出血,血壓下降,護理師回報血比容只有 18%,這裡講的英文是 hematocrit。血液大部分是由血漿(液體部份)跟血球(懸浮在其中)組成,其中負責輸送氧氣的是紅血球,血比容就是血球體積佔整體血液的比率,一般40上下。可見已經掉不少,於是熊崽要求輸全血 (whole blood),但是蕭醫師認為應該用 紅血球濃厚液 (packed RBC),到底誰對呢?
全血就是完整的血液,但血液其實含有多種成份,一般因為疾病的不同,常只缺特定種類,並不需要所有成份都補充。所以發展血液分離技術,捐血的時候就把各種成份分開,一個捐血者的血就可以同時救治多種疾病。
患者主要最缺紅血球 (RBC),所以蕭醫師認為先補紅血球即可。這不是只為了節省資源,輸別人的血液,就算配對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偶爾還是會有副作用,不需要當然少輸比較好,所以這是合理處置。
但是患者如果是正在出血,是全部血液成份都一起流失,只補充紅血球濃厚液可能不夠,補充全血同時可補充體液和凝血因子,所以若是出血量大,要求全部都一起補充,也是合理的,熊崽其實也沒有錯。
兩位都是好醫生,都為病人著想,只是從不同角度出發,衡量利弊得失之下做出不同判斷。
其實醫學在很多地方,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像這個案例,兩邊判斷事實上都沒錯,但若是本次輸血發生嚴重副作用,大家可能就會覺得是熊崽錯了。要是只輸紅血球補充效果不好,患者出血不止,大家就會覺得是蕭醫師錯了。沒做之前,誰也不知道,醫學雖然是門科學,卻到處都充滿不確定性。
所以同樣病情去看不同的醫師,有時後會得到相當不一樣的處理。不盡然一定是誰比較不會看,而是同樣的狀況有很多可能,卻沒有一個是保證對的。這也就是為何蕭醫師一再告誡熊崽,不要隨便跟病人保證,因為我們真的無法保證。一樣正確的判斷,一樣正確的處置,有時候就是不會得到一樣好的結果,只能盡力而為。
很多重病,治療就算全程 100% 沒有疏失,完全正確,也還是會有相當失敗率。所以醫師永遠都只能保證會盡力治療,卻不能保證一定會治好。
專業職人劇,無可避免的會有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希望以上解說能有幫助。大家看劇消遣之餘,是不是更能理解,自己每次去看病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畢竟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口才都一樣好,能把這些背後的複雜跟患者說明清楚,因此常在治療中會產生些誤會,認為醫師沒有用心治療,只是隨便開藥。
很多時候,決策的過程是看不到的內心小劇場。醫療困境一時難解,但至少大家可以從更互相理解,互相體諒開始。
謝謝公視,也謝謝關注醫療問題的朋友
#麻醉風暴2
#內行看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