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美中阿拉斯加高層會談:拜登上台後第一場對話,不到十分鐘,雙方激烈口頭尖鋭交鋒
* 【中美首場會談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美國總統拜登就任以來的首次中美高層面對面會談一開始就火藥味十足,雙方針對人權、貿易、國際聯盟問題展開激烈交鋒。—-新加坡聯合早報
* 彭博社:美中會談氣氛變得越來越差,現場媒體一度被請出會議室。
*美中會談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ABCNewsLive/videos/255912136192580/
* 【中美會談:美方稱不尋求衝突堅守原則 中方呼籲相互尊重摒棄冷戰思維】美國拜登政府週四(3月18日)與中國高級官員進行首次面對面會晤。美方代表在會前稱中國的行動威脅了全球秩序,並誓言華盛頓將與盟友站在同一陣線。中方強調相互尊重,合則雙贏。
路透社:應美方邀請,中美兩國於週四、週五兩天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市舉行高層會談。中方代表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美方代表為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蘇利文在與中方代表舉行會議前說:「我們不尋求衝突,而且歡迎激烈競爭,我們同時堅決維護我們的原則、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朋友。」
布林肯則向楊潔篪和王毅表示,美國對中國在新疆、香港和台灣的行動以及對美國的駭客攻擊和對美國盟友的經濟脅迫「深度關切」。
布林肯說:「這些行動威脅到維護全球穩定的世界秩序。」
王毅以美國黑人遭殺害為例,指美國的人權記錄已降至低點,並表明兩國應各自管好自己內部事務。他也提醒美國必須放棄「冷戰思維」和敵對態度。
王毅說:「就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美大國關係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則雙贏。」—-新加坡聯合早報
* 阿拉斯加時間週四美國與中國高級外交官舉行首次面對面會晤之前,美國官員們已預測討論不會順利進行。
他們是對的。
傳統的幾分鐘的問候後,即開始一個多小時激烈的公開辯論,證實地緣政治對手之間已預期的對抗氣氛。
美國官員表示,即使氣氛不佳,為期兩天的會談將繼續進行。美國官員立即指責中國代表團違反了敏感的討論形式。
中國最高外交官楊潔箎指責美國對談判採取「屈尊」的態度,並表示美國代表團無權指責北京侵犯人權或就美國價值觀的優點進行演講。
他曾一度表示,美國應解決自己的「坐不住」(解決不了)的問題,特別是美國種族主義,黑人活在另一個美國。在開幕詞似乎已經結束時,記者被告知要離開房間以便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楊潔箎諷刺美國在捍衛自由新聞方面前後不一致。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8/us/politics/china-blinken-sullivan.html?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 BBC
在拜登政府與中國外交代表團在阿拉斯加舉行的首次高層對話,美國和中國官員彼此尖銳互相責備。
中國官員指責美國煽動其國家“攻擊中國”,而美國則表示中國“已蓄意立於不敗之地”。
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過去幾年來處於最緊張的狀態。
美國提出中國爭議的人權問題,例如北京對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的待遇。
在安哥拉治的脾氣暴躁的談判,包括國務卿布林肯和美國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國最高外交政策官員楊潔箎和外交部長王毅對峙。
布林肯先生直接於談判開幕詞中說,美國對中國包括新疆,香港,台灣,還有對美國的駭客攻擊,及盟國的經濟脅迫,深表關切。”
他說:“這些行動中的每一項都威脅著維護全球穩定的國際秩序。”
作為回應,楊潔箎指責華盛頓利用其軍事力量和金融霸權壓制其他國家。
他補充說:“美國濫用所謂的國家安全觀念來阻礙正常的貿易往來,並煽動一些國家進攻中國。”
楊潔箎表示美國的人權處於低谷,美國黑人被“屠殺”。
蘇利文回擊時說,華盛頓並未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但補充:“我們將永遠為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朋友堅持我們的原則。”
在國際媒體面前,雙方進行的交流進行了一個多小時。
此後,美國代表團指責中國違反了雙方商定的兩分鐘開場白的協議。
一位高級政府官員說:“中國代表團……似乎已經打算要立於談判不敗之地,專注於公共戲劇和實質性戲劇。”
這位官員說,美國將繼續按計劃進行會談,並補充說:“誇大的外交演講通常是説給國內聽眾的。”
在隨後中國官方媒體發表的講話中,中國官員表示,是美國而不是中國違反了議定書中規定開場時間,從而違反了議定書。他們指責美國“對中國的國內和外交政策進行無端攻擊”。官方媒體引用了楊潔箎的話說:“過去中美關係中的嚴重困難不應該繼續下去”。
英國廣播公司的Barbara Plett Usher說,這次會談是拜登政府展示其打算如何應對布林肯先生所謂的“ 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的第一次機會。在川普政府領導下兩國關係陷入低谷之後,中國正在尋求重新定位美中關係。北京外交人士曾表示,北京準備重啟“建設性對話”。
Chinese officials accused the US of inciting countries "to attack China", while the US said China had "arrived intent on grandstand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uperpowers are at their most strained for years.
The US has pledged to raise contentious issues such as Beijing's treatment of Uighur Muslims in Xinjiang.
The ill-tempered talks in Anchorage involved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and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Jake Sullivan on the US side, facing off with China's most senior foreign policy official, Yang Jiechi,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US and China trade angry barbs at high-level Alaska talks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56452471
會議主席開場白 在 黃暐瀚 Facebook 八卦
馬英九的算盤
在確定馬習會之後,馬英九定調此行有四個東西,一定要講。分別是「中華民國、一中各表、憲法跟隔海分治」。
幕僚與對岸磋商,台辦人員表示為難!回問這四點過去從未有台灣領袖,在大陸領導人面前說過,怎麼可能讓馬總統在習近平面前直接說?我方幕僚堅持台辦上報,台辦回覆,果真如此,習近平主席將會講述「一個中國,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一家親,反對台獨」。
馬英九的「四個堅持」,跟習近平的「四個主張」,原本就是馬習見面之後,各五分鐘的談話內容,沒想到11月7日當馬英九總統的專機抵達新加坡之後,陸方突然告知:「領導人理解台灣內部意見分歧,今天不會說這四個重點,不會有任何讓台方難堪的談話」。
馬英九知道之後,半信半疑,由於談話的時間是在習近平之後,萬一對方食言,還有時間反制,於是打定主意,兩套劇本,如果習近平真的沒有公開說「四主張」,我方也就不講「四堅持」。
最後結果證明,習近平不到五分鐘的談話內容中,真的沒有提到「一個中國,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一家親與反對台獨」。於是馬英九在接下來的「媒體錄影談話中」,也就只講了「九二共識一個中國」,沒有後面的「各自表述」了。
當時外界並不知這個環節,所以無法理解為何馬英九在台灣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到了新加坡,卻變成「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其實,說與不說之間,背後,都有著盤算。
看待台海雙方領袖的會談,得分三個層次。
第一、公開會面,媒體可以拍攝的談話內容。
第二、閉門之後,雙方沒被聽到看到的談話內容。
第三、會議之後,雙方召開記者會的宣示與回答內容。
這三個層次,各自不同,如果要比較,就得先搞清楚,各個階段的不同。
1998年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上海和平飯店會晤之後,轉赴北京,見江澤民。在非媒體拍攝的私下會晤過程中,辜振甫說:「江先生,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要有所突破,大陸總要務實地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這句話說得一旁副總理錢其琛臉色鐵青,幾乎發作,但江澤民卻不見怒意,熱情的緊握辜振甫的雙手說:「辜先生,我們兩岸之間不要怕歧見,最重要的,是今後雙方要能繼續坐下來談」。
這段「辜老的直言」,這兩天被拿來跟這次馬習會的馬英九開場白做比較,一比之下,高下立判,許多論點批評馬總統連「一中各表」都沒說出口,大大不如辜振甫敢言。
然而,這樣的批評,是把辜振甫的「私下談話」,比較馬英九的「公開發言」,基本上,這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如果拿「私下」比「私下」,當天馬英九對著習近平的發言內容其實是:
「永續和平與繁榮」是兩岸關係發展之目標,而「九二共識」為達到此一目標之關鍵基礎。1992年8月1日我方國家統一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的決議,內容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兩岸在1992年11月達成的「九二共識」,內容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其涵義可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這就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我方表示內容完全不涉及「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與「臺灣獨立」,因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容許的。
當著習近平的面前,馬英九說了「一中各表」,說了「中華民國」,說了「憲法」,也說了「隔海分治」,馬英九說的內容,並未少於辜振甫,更別說辜是民間身份,馬是國家總統。
會晤結束,馬英九召開國際記者會,再度強調了這個部分。也就是說,出發前預定的「四個堅持」,除了公開談話的場合沒說之外,私下會晤,以及會後記者會的部分,他都說了。
在台灣,很多人希望總統跟習近平要求撤彈,雖然這牽涉了軍事部署的專業問題,撤與不撤,還有導彈瞄準的方向等等,都有被過度簡化的問題。儘管如此,中共武力威脅存在,台灣人的確感受不佳。
馬總統提了這個問題,習近平回答:「軍事部署是全面性的,並非針對台灣」。
這樣的回答,相信大部分台灣人不會接受。但如果你是馬英九,現場聽了這樣的話語之後,你會怎麼做呢?大聲抗議,甚至進行爭辯,並不困難。不過場面搞得難堪之後,晚宴還能不能繼續?往後還要不要交流?馬英九得做出選擇。
我常說:「兩岸問題是不是『零和遊戲』,台灣人得自己決」。
如果確定是零和遊戲,你死我活,那馬英九當天豈只要在一開始的公開談話中,就把四個堅持全部講出來,甚至還應該在直播過程,直接嗆聲要求撤武器!要求讓中華民國重回聯合國!只要習近平有一句回答聽了不滿意,立刻拍桌怒罵,起身走人。
關鍵就在於,究竟是去吵架?還是去交流?
要吵架其實不難,如果馬英九真的在鏡頭面前痛罵習近平,相信台灣有很多人聽了會很爽,不過聽了很爽之後,接下來之後的結果,又會是什麼?
結果就是回到兩岸敵對,互不往來,熱線取消,限縮民間交流。去一趟新加坡,見習近平,如果國人對馬英九的期待,只是給中共難看,甚至大聲抗議,吵完之後,各自翻臉回家,那見這個面,又有什麼意思?
當天會晤之後的記者會,馬總統拿出國旗桌牌,面對國際記者,大聲說出「中華民國」。如果這不叫「各表」,如果這不算中共接受台灣可以各表,那記者會後的晚宴,老早就被取消。
晚宴上習近平拿出茅台,馬總統拿出高粱,下午「面對面」的14人,變成「肩並肩」,把酒言歡。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先是舉杯敬了習近平一杯,隨後斟滿酒杯,對著習近平右邊的馬總統說:「來,總統,這杯我敬您」!
酒過三巡之後,馬習兩人談抗戰,談金門。馬總統感概自述:「我當了中華民國的總統七年了,今年我給一些參與抗戰的老兵,頒發抗戰紀念章,結果老兵接過紀念章之後,難過落淚,說:『總統啊,這紀念章如果早二十年發,該有多好,現在我的袍澤,都不在了』。談話至此,眼眶泛紅」。
隨後,馬總統提到台灣參與抗戰,談到美軍轟炸台灣,還說總統府也被嚴重炸毀過。這時習近平突然問:「你們那個總統府,就是日據時代的總督府嗎」?
談到這裡,「中華民國」與「總統」二字出現的次數,已經無法計算。更別說馬總統還提到「陳水扁總統」、「李登輝總統」。這樣的晚宴,過去六十六年,無法想像,但2015年的11月7日,卻在新加坡,真實的發生。
晚宴結束之後,馬總統驅車密會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兩個小時,神秘消失,總統沒有交代。事後媒體起疑,直接詢問,他都只願意回答:「感謝尊重星方的安排」。
專機起飛之後,李顯龍PO臉書,稱馬英九為「總統」。公告世界台灣的總統,剛剛與他喝茶,老友相聚。比起上次李光耀喪禮的偷偷摸摸,台灣的馬總統,在新加坡,不知不覺,光明正大。
這種明明可以說,卻顧慮著對方,不願給對方添麻煩的「零意外外交堅持」,是我所見馬英九多年來的外交習慣。上任後多次過境美國,他進飯店足不出戶,沒有任何戶外行程。美方覺得奇怪,詢問是否希望外出曝光?總統婉拒,不需勞動,沒有意外。
這是馬英九口中常說的「Surprise Free」(零意外)的自我克制,甚至是「自我設限」的行為模式,獲得美方的高度肯定。不爭取的結果,反而使得美方一次又一次的,主動幫馬總統「禮遇升高」。
面對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的領導人會面,我眼中的馬英九,仍舊是那個馬英九。該說的得說,該讓的他讓。坦白說,我也期待馬總統能在「公開談話」時,就直接說出「一中各表」,但他沒說,所以我才會後提問,提問當時,我並不知道,習近平主動願意退讓「四主張」,所以馬總統決定,他也不說「四堅持」。
民進黨的朋友說,將來等蔡英文當上總統之後,會直挺站著,跟習近平會談,不會像馬英九一樣,用跪著談。這些話等到明年蔡英文真的勝選之後,都將一一回頭檢視在蔡英文的身上。別的不說,光是如果民進黨不願接受「九二共識」,還有沒有「蔡習會」?都很難說。
馬英九選擇一個讓習近平最不「難堪」的方式,去與對岸領導人會面,為的,是在幫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還是外界所指的賣台暖身操?眼前也許看不清楚,未來歷史將有評價。
至於當天媒體退出之後,馬英九到底有沒有真的說出「中華民國、一中各表、憲法跟隔海分治」等四個主張?府方其實有錄音,將來一翻兩瞪眼,現在懷疑的人,將是自尋難堪。
暐瀚 2015-11-9 de 台北
會議主席開場白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面對五月大選結果的壓力,和每週五為氣候議題上街示威的年輕人,梅克爾的聯合內閣終於在執政十八個月之後,端出了「2030氣候保護政策」,志在扭轉2007年減碳承諾的失敗。即使2030新設的達標比例不進反退,但是全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決定在聯合國氣候動員大會前夕,祭出碳稅新政仍然值得肯定。】
{內文}
9月20日星期五,當梅克爾和其他三位組成聯合大內閣的政黨領袖在「2030氣候保護政策」的大標語下,一起宣布新的德國排碳定價措施的同時,咫尺之遙的布蘭登堡門前,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正在進行「未來星期五」的抗議示威活動,他們象徵性地在脖子上套著繩索,站在絞架間正在融化的冰塊上。
(德國總理/梅克爾)
我們曾經承諾在2020年將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到40%,我們很可能必須說,我們將無法實現這個在2007年訂下的目標
梅克爾以道歉作為開場白,不是因為布蘭登堡門前的冰塊正在融化,而是因為2007年八月,她一身紅色羽絨衣和當時聯合內閣社民黨的環保部長,一起訪問格陵蘭島高調搶救冰山,登上各大報頭版的照片仍歷歷在目,這些照片象徵著德國,當時在應對全球氣候暖化中的領導地位。
(德國總理/梅克爾)
對於我們將在2030年,實現減碳55%的新目標,我理解那些人說,為什麼要相信你們這次可以做到
十二年過去了,德國不但沒有成為領導抗暖化的龍頭,反而淪為歐洲最大的排碳國,繼續開採最為污染的褐煤,而且比起2007年承諾2030年將減少55%的目標,僅僅達到2007年設下的30%。
(France24國際台駐柏林記者/Nick Spicer)
梅克爾被認為是一位「氣候總理」,因為她從1995年起就是環保部長,她的心是綠的 這無庸置疑,您還記得她是2011年在能源政策上做出180度大迴轉的總理,是她關閉了德國的核能電廠
當初在聯合組閣的14章合約中,順位被排在第11章,而且在176頁中只佔了7頁篇幅的氣候政策,一直要等到在2018年3月14日,完成組閣整整一年半後,才熬成了當務之急,以「2030氣候保護政策」為背板的聯合大內閣全家福終於姍姍來遲。
(France24國際台駐柏林記者/N ick Spicer)
五月份的歐洲大選在這裡,德國的綠黨首次竄升為第二大黨,前所未見的震撼了社民黨,他們在所有的地方選舉都表現出色,民意調查緊跟在梅克爾的基民盟之後
為了回應每個星期五,聚集在她總理辦公室前抗議的年輕群眾,9月20日在兩黨長達19個小時,連夜會議之後終於達成了共識,同意把用於建築和運輸能源的煤炭價格,訂為一噸是26.30歐元,比起氣候經濟學家們一直提倡的一噸40歐元價格低了許多,這代表德國企業減少排放的壓力將低於許多人的預期。
(德國總理/梅克爾)
我們希望支持減碳的計劃,能在完全進入這個(碳)價格之前生效,這是科學和政策之間的經典差別,在科學中你知道自己應該更上一層樓,而我該如何先讓人們接受,然後朝改革方面邁出更大的一步
目標是找到一個標記性價格,足以鼓勵消費者選擇污染最小的能源方案,但不會引起公眾的強烈抗議,這種希望可以無痛轉型的小心謹慎可以理解,沒有人想要重蹈法國黃背心的慘痛經驗。
(德國財政部長/Olaf Scholz)
我們選擇一種新的方法,其中包括許多在氣候保護方面進行大量投資,到2023年這些投資將超過540億歐元
這應該是最令其他歐洲羨慕的部分,也是德國在面對徵收碳稅上最大的優勢,就是梅克爾手上的預算空間。
(德國總理/梅克爾)
我們仍致力於「Black Zero」(無財政赤字),我覺得這個字彙表達並不是很好,但是我們希望擁有一個財務平衡,這是為了萬一發生狀況時的準備有關,雖然我們都希望不會發生
德國正面臨著經濟衰退的嚴重威脅,更何況梅克爾更要兼顧,德國憲法對於預算赤字的規範,不能大舉。
(France24國際台駐柏林記者/Nick Spicer)
但是她始終被憲法中對於預算規定的牽制,禁止政府花費超過GDP的0.35%,至於16個省區,他們則是零,他們完全不能有任何赤字,當你看到其他國家其他領袖花下大筆資金,投資在基礎建設的更新上,她完全沒法這麼做
除了投資於減碳轉型的科技創新之外,社民黨也希望以碳稅來補助那些在減碳轉型中受創的族群,但是真正和2007年最大的區別,也許不在於減碳的目標比例,而是在於梅克爾啟動了一個長期抗戰的「氣候內閣」。
(德國總理/梅克爾)
我們今天一致同意的機制,對於實現我們的目標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氣候內閣」工作還沒有結束,相反它會繼續存在,可以說是一個氣候委員會內閣
這是前所未有的部長級常設委員會,完全致力於應對氣候變遷將逐年評估是否達到減碳目標,也持續為氣候政策調整或加碼,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為目前仍屬保守的政策補強,對於梅克爾等了整整12年的減碳政策,法國世界報9月20號以社論表示肯定,德國國內面臨著關鍵性轉型的龍頭工業汽車產業也咬緊牙關表示接受挑戰。
(德國汽車工業聯盟主席/BERNHARD MATTES)
但是請允許我說,汽車行業願意接受這個挑戰,我們將致力於實現面對氣候變遷的目標,聯邦政府接受挑戰,他們-包括交通部門-正在研討政策,對我們而言核心涵義是碳將會被定價
三天之後,梅克爾帶著這份剛出爐的內閣氣候協議,在紐約出席了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聯合國大會。
(德國總理/梅克爾)
德國認為自己在國際舞台和國內舞台上都有責任,在國際方面,我們將把投注在全球氣候保護的資金,從2014年的20億歐元(22億美元)增加到40億歐元(44億美元),我們將特別預留15億歐元(16.5億美元),並將其投入到保護氣候的相關綠色基金
在聯合國全球氣候行動峰會的前夕,面對著美國總統川普對於氣候議題的不理不睬,或巴西總統對亞馬遜森林大火不負責任的表態,做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德國,梅克爾政府不顧經濟衰退的壓力,仍然雄心勃勃的把氣候變遷視為當務之急,兩黨努力達成協議,雖然晚了十二年,梅克爾還是有機會在下台前,為自己贏回「氣候總理」的頭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Teh6p5N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