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珍惜每一個大小事、每一個小相遇、每一個小緣份,才能看到所有的好,並感恩❤️Thank u so much ~
#betrue #untilweallwin @nike
#thankyouLEGO @LEGO #台灣樂高 #LEGOTaiwan #樂高悟空小俠 #LEGOMonkieKid #英雄覺醒 #紅孩兒邪火戰車 #白龍馬戰車
#遠流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珂珂透CUCUTE
#大贊炎選
#neweracaptw
#LesNereidesTaiwan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的推薦目錄: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所有的工作都該有報酬......但這似乎不適用於母親這份工作。
在那個她專屬的節日裡,她被理想化,也受到推崇。但在日常生活裡,她卻很少獲得感謝,她所做的一切都被認為是應該的。
讓愛走遠的不是家務本身,而是不公平感。這是一份鮮少被如實承認的不公平感。下面這些日常的評價,總結了這種不公平:如果是「他」換尿布,我們會覺得他很棒。如果是「她」換尿布,沒有人會讚賞她,因為那是「正常的」。
家庭主婦必須壓抑許多憤怒:那些與沮喪有關的憤怒、面對不公平的憤怒,有時還得加上由無意識或不夠敏感的丈夫所帶來的傷害而引發的憤怒。
獨自生活的女性遭遇到的困難不會比別人多,讓愛無法發展的,是難以表達的怨恨,而不是男性的缺席。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有位媽媽,在留言裡描述的狀態,讓我心裡有些觸動。她的情緒,也許跟伴侶也有關係。所以我想分享這本書,希望再次帶著大家了解藏在媽媽這個角色裡,那種難以說出口的苦楚。
我自己的書《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就我所有的書來說,銷售的數量不算好,雖然就一般作者來說已經蠻好了。出版社很用心了,我相當感恩,我知道,書沒那麼好賣,主要跟書裡面的內容有關。
如果您看過我的書,再來看這篇文章,您會發現有好多重疊之處。我在描述的,並不是這個社會討喜的、常見的陽光媽媽形象。
這篇摘文提到的,那種「不公平感」、「難以表達的怨恨」,散佈在我書中各處。今天晚上9點半我會辦這本書的贈書直播,特別要把這篇摘文說清楚,也許做到同理,但我不知道能不能走向療癒?!
「壓抑的情緒、自我的貶低、情緒的疏遠、情感的距離、無力感、沮喪......這是會爆炸的混合物!當媽媽崩潰並虐待孩子,整個社會都應該負起責任,而不只是她自己。」
這段文字,可以用各種角度去辯證。但我希望帶起理解,去感受當媽媽痛苦的那一面,這能讓我們連結。
祝願您,能面對真實的自我,即便痛苦難受!
*********************************
精疲力竭的母親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高鐵車廂內,在我座位的前面三排,一位媽媽對自己的兩個小孩越來越生氣。她提高音量,威脅道:
「你等著被打吧!」
其他乘客面面相覷,感到尷尬......沒有人介入。我不知道小孩在做什麼,但媽媽的怒氣又升高一級:
「等一下就有你好看了,這是你自找的!」
我決定放下閱讀中的書,反正也已受到影響了。我走向母子三人:
「你很生氣......需要幫忙嗎?」
「不,不用,謝謝。」
「不,你需要的......」我溫和地堅持著。
「是,我累壞了。謝謝。」
我在她旁邊坐下來,跟她的孩子玩了一下。光是我的出現就已經讓他們平靜下來,第三者的介入永遠能緩和狀況,當然,只要不火上加油的話。
精疲力竭時,我們無法設想周全,會先應付最要緊的事。這位母親已經成功地把孩子和行李帶上火車,她準備了食物和飲料,但忘了帶能讓小孩子打發時間的東西。她疲憊不堪,不再有足夠的精力來陪孩子玩了。
薇奧蘭.蓋希托說:「我正把衣服丟進洗衣機,聽到背後傳來兩個孩子今天早上不知道第幾次吵架的聲音,突然間,一聲巨大的『砰』,緊接著是女兒的叫聲。那時,我動也不動,腦海浮現『她不會摔得很重』,還有『如果她還會叫,表示還活著』這樣的事。我最後就像個機器人一樣把洗衣機填滿,再也感覺不到任何事,我覺得自己不再是母親。」
這是契機。薇奧蘭.蓋希托正在寫關於職業過勞的博士論文,她把自己的經歷與她的研究工作做了連結。在母職中,她經歷了過勞的其中一個階段。職業中的精疲力盡不僅限於公司中,也出現在家中。
每一位新手父母都可能是受害者。所有的母親,甚至那些看起來有信心的,都過著高度緊張的日常生活。許多重複性的工作、極少得到的感謝、瘋狂的作息時間限制、一大堆她們完全無法控制的情況、不可能專注於一件事情而不會被打斷十次......這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永無止境地持續著。因為,我們不可能辭去母親一職。
寶寶如此美好,所以是什麼讓媽媽如此疲累?其實就是因為情況如此「美好」,她們不能抱怨。
薇奧蘭.蓋希托列出了母親生活中壓力因子的名單:
— 媽媽的工作是永無止境地重新開始每一項工作。她清洗、打掃,但幾分鐘後,又全髒了,這讓她失去了能為工作帶來意義和能量的成就感。
— 媽媽經歷著許多完全無法控制的狀況。她希望能夠徹底保護自己的孩子,但常常感到無力。她不僅要保護孩子免於意外或住院,但也要面對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例如嬰兒腹痛、長牙齒和被蜜蜂螫到。
— 小小孩的特性就是無法預期,就算母親規劃好一天的行程,也一定會被打亂。你準備出發去見朋友,把寶寶抱上車時,突然得換尿布......就算你是有條不紊的人,嬰兒還是會打亂你的時間表。當夜晚來臨,媽媽經常會有這種相當難受的感覺:「我一整天什麼都沒做。」
— 所有的工作都該有報酬......但這似乎不適用於母親這份工作。在那個她專屬的節日裡,她被理想化,也受到推崇。但在日常生活裡,她卻很少獲得感謝,她所做的一切都被認為是應該的。
— 除此之外,她還不能犯錯。她把標準設得很高,當發現自己想成為的模樣與日常經歷間的落差,自然會感到絕望。
— 誰來負責支持媽媽呢?在心理層面上,面對小小孩時,她們大多時候是獨自一人的。有時候能去可以接待母親和小孩幾個小時的機構,但卻很少能找到聆聽她們心聲的場所。大部分的人都想聽到她說自己因為有如此可愛的寶寶而感到幸福充實,他們不想聽到她說自己有時候想掐死寶寶。老公呢?當他下班回家,媽媽要不就是因為怕他再次出門,所以什麼請求都不敢提,要不就是對他發洩一連串老公不知該如何應對的抱怨。他則會反駁說她也可以再回去工作,或說別人的太太—或更糟糕的,說自己的媽媽都得心應手,但她卻......簡言之,來自這一方的支持很少。
一般而言,一個待在家裡的全職媽媽要負責所有的家務。有時,丈夫不僅沒有提供能減輕妻子勞累的物質協助,甚至還期待她照顧自己!請一位家事清潔員?想都別想,因為妻子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意識地說:「我媽媽都做得到,我怎麼可能做不到?」此外,許多丈夫也認為那不是必要的開銷,因為「你一整天也就只有這件事要做」。
家務分配的失衡會影響母親對孩子的愛嗎?會!
我太庸俗?我誇大了?你以為母親的愛與洗碗或掃地無關?當然有關。
太多衣物要洗、太多地板要擦、太多飯要煮、太多碗盤要洗,這些都可能改變愛的能力。
事實上,讓愛走遠的不是家務本身,而是不公平感。這是一份鮮少被如實承認的不公平感。下面這些日常的評價,總結了這種不公平:如果是「他」換尿布,我們會覺得他很棒。如果是「她」換尿布,沒有人會讚賞她,因為那是「正常的」。
某位男性—他是家庭主夫—有一天向我吐露:「我每天都發現這對我老婆來說有多麼不公平,我只做了一點點就得到讚賞和誇獎,她做了一大堆卻沒有人看見。」這是一項無論在男性或女性身上都很罕見的認知。甚至即使有了這種認知,只要不公平仍銘刻在社會中,它就會持續下去。其他較不敏感的丈夫甚至看不到問題,而且可能會在妻子抱怨或無法達成目標時,貶低、羞辱,或歸罪於她。
家庭主婦必須壓抑許多憤怒:那些與沮喪有關的憤怒、面對不公平的憤怒,有時還得加上由無意識或不夠敏感的丈夫所帶來的傷害而引發的憤怒。
獨自生活的女性遭遇到的困難不會比別人多,讓愛無法發展的,是難以表達的怨恨,而不是男性的缺席。
在我們的社會中,大家都期待女性知道該怎麼做,彷彿那是女性身上與生俱來的能力。她們以專業著稱,而少數幾個冒險挑戰的男性則被認為是業餘的。但事實是,她們知道的不會比男性多。確實,女性會分泌母愛的荷爾蒙,也能餵奶,但基因中並未寫著哪一牌的尿布最好,或是有關疫苗注射與親師關係的建議,更別說一切都需要不斷的調整。面對孩子,從來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因為他們在成長、改變,而且沒有一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相似。
一段時間之後,媽媽再也受不了了。
薇奧蘭.蓋希托很詳實地描寫了過勞的第一階段:儲備的精力用盡。母親處在情緒與身體的疲乏當中,這是由必須不斷調整所引起的。
如果母親未獲得協助和支援,無法宣洩過度飽和的壓力,她可能會很快地來到第二階段,也就是「自我感喪失」和「疏遠」。
媽媽知道她必須繼續運作,但已不知道該怎麼做到。唯一的出口就是無意識地從情緒方面切斷壓力的來源,好讓精力的流失降到最低,並能繼續像機器人一樣,完成無法逃避的工作。精疲力竭的母親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但不帶任何情感,她會心不在焉。我們都經歷過這種完全耗盡的時刻:做著應該要做的事,準備三餐、放洗澡水、清理餐桌、哄小孩睡覺,但一切都以無意識的自動模式進行。當精疲力竭的狀態持續下去,自動模式也變成常態,母親與孩子越來越疏遠,她已經不再帶著感情了。
沒人幫助的母親會陷入憂鬱當中,越來越沒效率,一切都需要她竭盡全力,她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些以前能做到的事,像是打電話、填資料,現在都顯得難以克服。漸漸地,她進入過勞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階段。怒罵、打小孩、懲罰,母親做了所有以前不願對小孩做的事,而很顯然地,事情繼續惡化,惡性循環開始。她看到作為母親的自己,與曾夢想成為的母親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她甚至寧可徹底放棄做母親這件事。因為動機喪失和自尊崩壞,她否認所有自己做過的事,否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成就。
並非所有母親都會陷入憂鬱,但絕大部分—若非全部—都會經歷短暫但反覆出現,或持久的精疲力竭階段。
過勞的起因並不是女性的脆弱,不是因為她可能比其他人有更痛苦的過去,而是她與周圍互動的結果。不需要給她藥物:需要治療的不是她,而是需要重新設想她周圍的環境。這也不是僅限女性的病症,一位瑞士的小兒科醫師就證明了父親們也會經歷一模一樣的狀態,如果留在家裡照顧寶寶的是他們的話。
在這些困難的條件中,我們能瞭解父母有時會覺得自己受夠了,也瞭解到孩子會因此遭殃。一位精疲力竭、受過勞之苦的母親會與孩子疏遠。她越來越無法控制自我,覺得自己像是囚犯,被孩子剝削。她可能會對孩子的要求起而反抗,把孩子視為暴君,為此而恨他。有時候,恨意如此強烈,甚至會抹去她身上所有的母性。「他讓我消耗殆盡!」卡蜜兒吼道,「我再也受不了!這麼說很糟糕,但我對自己的小孩已經沒有任何感覺了,我有時候就像個機器人一樣在照顧他。他很快就讓我生氣,如果不馬上做我要他做的事,我就會發瘋。」
卡蜜兒是一個壞媽媽嗎?「她沒有母性!」她的婆婆如此評斷。後來,卡蜜兒依照我的建議重回職場,也漸漸重新找回對孩子的親情。現在,她很樂意與孩子玩;而之前,她只是處在過勞的極端階段而已。
壓抑的情緒、自我的貶低、情緒的疏遠、情感的距離、無力感、沮喪......這是會爆炸的混合物!當媽媽崩潰並虐待孩子,整個社會都應該負起責任,而不只是她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暴力產生暴力
被父母打的孩子感到無力。他覺得愧疚,也壓抑自己的怒氣。
輪到他成為父母後,在面對自己孩子時的各種無力感,可能會喚醒被隱藏的怒氣。回憶仍舊是無意識的,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情感的父母,會把長久以來被抑制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只要我們兒時承受的痛苦未被揭露與治癒,大腦就不願冒險喚醒它們。為了要「保護」我們,不讓兒時的狂怒、恐怖和絕望爆發,大腦選擇重複我們見過的行為,更何況這個行為有很大的機會是被父母定義為「好而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重複了父母的行為。我們會覺得這合情合理,或是非常絕望。心理分析已經充分釐清了這種防禦機制,並命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有贈書活動,趕不及昨天一起參與直播的朋友,現在可以點開連結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349360795275232/
「對攻擊者的認同」是我們常見的心理現象,只要多跟家長相處,便能觀察到。但不必然要使用心理分析來談,單純從身教的角度,也就是運用接近人類本能的「模仿」功能,便能說明。
這篇是這本書的第二篇摘文,就這兩篇來說,各位不難看到,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深入且紮實。我猜,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但只要您看得懂,收穫會非常豐厚,而且值得常常翻閱、細細感受。
我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使用了自我成長與教養同時並進的模式。單純只談教養的技術,常常流於操控—雖然能操控孩子的談法,相對受歡迎。
有些家長,會不斷合理化自己對孩子的口語、肢體暴力,如果關係不夠,我便不說破。這後面常常要有相當強的信任支撐,才能幫助家長體驗到,自己正在進行的無意識重複,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怒氣,自己跟自己的失連……
當我們說,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也許我們心底深處,正在指責自己:「自己真是失敗的父母」。我們的自我否定,還有對孩子的否定,常常混在一起。只是同時間內外在因素所引發的怒氣,很可能全都指向了孩子。
如果在關係不夠的情況下,強行建議或介入,常常家長容易把被喚起的怒氣,都灌到孩子身上。說來說去,當家長習慣把情緒都導向孩子,無辜的孩子實在很倒楣,怎麼做都可以被講成不對!
祝願您,看清自己無意識的重複,然後還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
*********************************
那些一再重演的經歷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馬修跑著過馬路,我賞了他一耳光,那是出於本能的,我不由自主就打下去了。這很正常,不是嗎?那樣過馬路很危險!我跟你保證,他這下子學乖了!」不,小孩做出危險的事時,打他並不正常。這或許是常態,因為我們的社會尚未解決暴力的問題,但打小孩既不正常,也不健康。那是認為小孩只是需要訓練的動物,我們向孩子灌輸了巴夫洛夫的制約反射。沒錯,有時候這是有用的,但也有副作用。賞一個在路上跑的孩子耳光,會讓他注意到審查他的大人,而不一定會注意到汽車,更不用說之後可能會引起的叛逆反應。
凱薩琳不由自主地賞了兒子這一記耳光,我問了她。沒錯,她小時候常挨耳光,「但從不過分」,她說道,是在她做了蠢事或危險的事的時候,她一直認為自己挨的耳光是合理的。我請她再多回憶一些,她想不出任何的狀況,反之,她記得那些耳光。
「你被打耳光時有什麼感覺?」
「我的臉發燙,我討厭我媽,我會回自己房間小聲抱怨她,想著要惡整她……沒錯,我完全不再去想自己做過的蠢事。那讓我想要偷偷去做,不要被發現,就這樣!」
臉上的灼熱感抹去了對所犯錯誤的意識,也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與迫害者的關係上。在回想起慣用言論背後自己的真實經歷後,凱薩琳承認那些耳光什麼都沒有教會她,也絕對不是一種教育方式。所以,當馬修跑著過馬路時,凱薩琳到底怎麼了?她替他害怕,但不僅如此,這種情況也帶回了凱薩琳對過去相同情況的潛意識記憶。
面對一個特定情況,大腦會尋找適當的回應。雖然大腦的分析並非有意識地進行,特別是在緊急狀況下,但它會從資料庫中尋找行為模式。對相似情況的回憶可能會被活化,有哪些看過或經歷過的能引導我的態度?影像是潛意識的,但它們仍然頗有影響力。之後,大腦會很合理地從浮現出來的記憶中,選擇最不會引發負面情緒的行為。
兒子過馬路時,凱薩琳的大腦把重要的因素分類。孩子做了蠢事,他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中,我該怎麼做?大腦將這個情況與她過去經歷過的情況進行比較。以前,凱薩琳做蠢事或讓自己身處危險時,會被賞耳光。在她潛意識的記憶中,有小時候的她和她當時的情感,還有她的母親與母親的行為。在那個當下,她有兩個選擇:將自己當作那個被賞耳光的孩子,或是當作賞耳光的媽媽。她的大腦會選擇較不痛苦的行為。
只要我們兒時承受的痛苦未被揭露與治癒,大腦就不願冒險喚醒它們。為了要「保護」我們,不讓兒時的狂怒、恐怖和絕望爆發,大腦選擇重複我們見過的行為,更何況這個行為有很大的機會是被父母定義為「好而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重複了父母的行為。我們會覺得這合情合理,或是非常絕望。心理分析已經充分釐清了這種防禦機制,並命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請勿將父母所有的態度都化簡為單純的重複。但是,知道此機制的存在,很能幫助那些受此機制所害,並為此絕望的父母不再感到內疚。
有時候,我們也會意識到自己曾經受苦,並或多或少有意識地選擇了與父母完全相反的做法。他們禁止一切?那我們就允許一切。他們強迫我們吃飯?那我們就從不給自己的孩子他不想要的。他們不設界限?那我們就選擇嚴厲!但又一次的,我們仍舊是對自己切身的經歷做出反應,而不是出自對孩子需求的深思熟慮,我們的行為是不由自主的。
意識到自己曾被傷害是不夠的,只要壓抑的情緒無法被表達與聆聽,它們就會重新活化。與父母相反的態度只反映了我們對父母的怒意,那不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立場。我們常常會認為我們的教育行為是自己自由選擇的,深信自己的過去已被治癒,請勇敢地觀察與內省吧。過當行為與慣性的一面都應該能警惕我們。
在每種情況中,我們都有選擇:把自己當成小時候的自己,敢於回憶自己的經歷和有時很激烈的情緒;或者把自己當成自己的父母而拒絕這麼做—我們模仿父母的榜樣,或完全與他們唱反調。如果我們拒絕意識,那麼無意識的行動通常會對孩子不利,因為,誰想挖掘出那些沒有人願意關心的回憶呢?
我們的孩童時期如此遙遠,如果不曾踏入心理治療師的診間,我們通常不會試著認識自己的過去。我們當然有記憶,但大多時候,這些記憶既未能從它們喚起的情緒中解放,彼此之間也沒有組織與聯繫,因而無法讓我們自由。反而讓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我們某種程度上認識自己,「習慣」了自己的反應,但我們無法掌控它們。一般來說,我們會留下正面與愉悅的回憶,抹去痛苦的部分。忘掉侮辱、被父親訓斥時的苦惱、對處罰的怨恨、在黑暗中的害怕……我們記下了這個信條:即使那一刻感到痛苦,但父母的行為是「為了我們好」,他們對調皮搗蛋的我們做了他們能做的。我確實誇大了,但請你想一想,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的那一絲真相。因為認為父母對我們的懲罰是合理的,他們的態度是出自於對我們的愛,當我們的孩子做出與我們相同的行為,做出同樣的「蠢事」或和我們一樣「任性」時,我們很可能會做出與父母相同的回應。
因為不曾意識到小時候內心的經歷,我們便找不到依據去感受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於是,我們也會試著以「為他好」為由,去做「對他有幫助」的事,我們越來越服從自己的教育信念,而非自己的感性,尤其這份感性或多或少被隱藏起來了。有時,我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但卻鮮少去聆聽自己心中這道微小的聲音,尤其是當有其他更「權威的」聲音在心中迴響時。
***
暴力產生暴力
被父母打的孩子感到無力。他覺得愧疚,也壓抑自己的怒氣。
輪到他成為父母後,在面對自己孩子時的各種無力感,可能會喚醒被隱藏的怒氣。回憶仍舊是無意識的,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情感的父母,會把長久以來被抑制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的自我開始-許瑞云醫師X 陳怡嘉老師 ...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心念#自癒力#許瑞云#鄭先安#啟動自癒力#能量醫學為什麼病老是看不好? ... 最好的教養 - 從面對真實 的 自我開始 -許瑞云醫師X 陳怡嘉老師(2020) #許瑞云 ... ... <看更多>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心得] 推薦一本全年齡適合的教養書- 看板BabyMother 的八卦
所以我想在這裡跟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做《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是法國諮商師伊莎貝爾・費歐沙的著作。 這本書總共分成四個章節,分別 ... ... <看更多>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在 [心得] 推薦一本全年齡適合的教養書- 看板BabyMother 的八卦
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
大家好,我是安。
想用這篇文章跟大家推薦一本我覺得非常受用的教養書。
因為字數有點多,如需網頁好讀版請點以下連結:
https://reurl.cc/Q3AZ9o
--
【讓我們理智斷線的,很可能不是孩子的行為,也不是我們「欠缺修行」,而是。。。】
我最近開始強調,很多我覺得很有用的教養原則,他們是真的有用,但是只在我
「內心平衡自在」的時候有效。
今天我想談談什麼是「內心平衡自在」。
不是,他不是「心情很好」的意思。
當我「內心平衡自在」的時候,我還是會開心會憤怒,有情緒起伏,但是那種心境下的情
緒很乾淨清爽毫不粘膩,而且層次豐富。高興的話就是非常純粹的高興,很像把臉貼上冰
飲料杯的那種直接又爽快的感覺,而且有各種繽紛的變化。可能是小小的驚喜,帶著一點
興奮的好奇,想開口唱歌的快樂等等。憤怒也是,可以感覺到他一開始還只有一點點,然
後慢慢累積,在累積到爆炸的程度之前我都能保有理智思考我要怎麼回應,或者是否要離
開現場。但是事情解決之後立刻可以回復平靜。
同樣的道理「內心不平衡不自在」不是「心情不好」的意思。
當我的內心「不平衡不自在」的時候,我也還是會開心會憤怒,也會有情緒起伏,但是那
個感受不同,有種混沌泥濘的感覺,而且模糊不清。在這種心境下的高興,總會讓我有種
「隔一層紗」的距離感,像是戴著手套在摸東西一樣,高興,但是罩著一層陰影。愉快的
心情很難留住,經常有無法言喻的煩躁。一旦發怒,往往瞬間就炸開,攻擊性的言語動作
想也不想就丟出去,而且事後一些說不清楚,很討厭的感覺還會繚繞很久很久。
很難懂齁?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明白的。我成長在一個認為表達情緒是沒有教養的環境,有很長的一段
時間,我對自己內心的狀態毫無概念,只知道自己有情緒起伏,會開心會難過,但是大家
不都是這樣嗎?
最先讓我打開這扇門的機緣,很奇妙,是從「別人」身上看見的。
當時蕃茄一歲多一點,正喜歡嘗試自己吃飯,卻又還不太能順利控制自己的動作。然後我
就發現,如果蕃茄不小心弄倒水杯,原本和顏悅色還跟蕃茄有說有笑的傑克,會瞬間變臉
,還會發出「嘖!」「幹什麼啦!」等等非常不耐的聲音,有時甚至會用力把碗筷拍在桌
上。與此同時,同桌吃飯的我,心情卻沒有什麼變化。「小孩打翻水不是很正常嗎?而且
只是水啊?」我歪著頭想。
為什麼同樣看見蕃茄打翻水,傑克反應的那麼大,像是突然被人偷襲,在大腿內側捏下去
一樣,我卻很輕鬆地覺得收拾一下就沒事了?
發現這件事之後,我也發現,如果蕃茄把牙刷丟在地上,一腳踩過去,我平時「冷靜」和
「好言好語」的能力會瞬間失靈,會立刻把蕃茄推走,有時還大喊「欸有沒有在看啊你!
!」,奮不顧身去「拯救」牙刷。而這種時候,反而換成傑克一頭霧水,不知道我到底為
什麼這麼不爽。
這不是耐性不夠,因為我親眼看過傑克,或是我自己,在其他時候對蕃茄非常有耐心的樣
子。而且明明同樣的行為,兩個人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再加上客觀分析起來,真的都是小
事,是蕃茄當時的年紀本來就經常會出現的狀況,所以明顯是反應特大的那一個人,對這
件事的容忍度特別低。
為什麼會這樣?
我回想起傑克看到水被打翻的瞬間,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突然爆炸的情緒和表情(沒辦法
,我看不見我自己的XD),與其說是憤怒,總覺得更像害怕,好像被某種東西逼到角落
的感覺。「看你幹的好事,死定了啦!!」我莫名覺得好像是這樣的心情。
我想起來,傑克曾經告訴我,在他小的時候,家裡有長輩的脾氣相當暴躁。難道是因為這
樣嗎?曾經有人對他打翻水,或者是「搞砸」事情的時候這麼生氣?所以他一看到水打翻
就覺得會「大難臨頭」嗎?
雖然出賣傑克(躲),可是我是從這樣的方式開始明白,也許為了能和孩子更和諧相處,
更適切地對小孩的行為作出反應,我必須要去弄清楚過去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也必須
去觀察我內心的狀況。
但是接下來呢?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
所以我想在這裡跟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做《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是法國諮
商師伊莎貝爾・費歐沙的著作。
這本書總共分成四個章節,分別是「當我們面對孩子時」「是什麼讓我們失控了?」
「不同年齡的孩子」和「23種自我練習。」作者用非常明快又精確的語言,加上恰到好處
的舉例,讓讀者理解:「為什麼我很想要當一個好父母,卻往往做不到?」
作者在自序裡提到:「愛一個孩子並非如此容易。有許許多多複雜的動力交雜在一起,讓
事情變得更加複雜首先,應該要釐清這些控制我們的潛意識動態。面對蠢事、失望、
違抗,還有孩子的情感與需求時,在我們做父母的人身上發生了什麼?」
對於像我一樣,時常感覺到自己的極限的父母,作者給了很明確的方向,告訴我可能是什
麼原因讓我無法用我期望的方式對待我孩子,我在面對孩子時的那種無力感、焦慮、憤怒
、甚至是憎恨,究竟來自哪裡?又該如何去處理?
這一本,加上之前我推薦過的《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算是我現在面對教養,類似
「聖經」等級的讀本。不過我並沒有把這兩本書「背起來」,只是都把他們都整本讀過,
然後就放回書櫃供著。
他們在我的生活中發揮功用的狀況是像這樣的:
前一兩個月,大概有將近三個禮拜的時間,我覺得心情一直很不快。那陣子蕃茄非常煩人
,因為他一直會問一些「蠢問題」。所謂的「蠢問題」,在我的定義裡就是「廢話」,根
本不需要說出口的東西,就是蠢問題。例如說我拿了一把刀子出來,蕃茄問我「媽媽你要
切什麼」,那就是個蠢問題,你看不就知道了?
但是蕃茄就是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
某個週六早上,蕃茄說想要跟我一起做勞作。我耐著性子拿出兩張A4的紙,一人一張。蕃
茄開始畫圖,我想著割朵小花會不會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就一把拿起旁邊的美工刀。蕃茄
立刻問我:「媽媽你要割什麼?」
「是不會看嗎?」我馬上一句話甩回去。蕃茄安靜了幾秒,有點遲疑地說:「你有點兇。
」
我知道自己理虧,沒有回話,深深吸了好幾口氣。不行,這個狀況真的快把我煩死了,我
得想辦法教會他有些問題根本就不需要問。我又深吸一口氣,盡力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很
平和:
「你知道我剛剛為什麼很兇嗎?」
「我不知道。」
「因為你剛剛是不是又在我手一拿起來你就問我問題了?」
「對。」
「你問我幹嘛割下來,你現在知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割下來了?」
「知道。」
「所以剛剛如果你每一個步驟都問問題,我要一直回答你,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做了。那個
問題是不是其實可以不用問?」
蕃茄愣愣地看著我好一陣子,低下頭:「對不起。」
一聽到「對不起」三個字我就後悔了。我確實不知道蕃茄到底為什麼要一直問「蠢問題」
,可是我隨便都可以想出好幾個理由。他可能只是很想跟我親近。他可能真的不懂。他可
能只是很急著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可能有其他想法但是目前的語言能力表達不出來。
這些理由有哪一個值得我這麼兇的?或者需要他道歉認為他做錯事?沒有。那我到底在兇
什麼?
我不知道。我明白我不需要那麼兇,但是我做不到,我就是一聽到他問問題就會「牙」起
來。那陣子他每天都問好幾輪,我就每天都煩好幾輪。他也問傑克,但是傑克就不會煩,
他可以沒有負擔地回答完問題,什麼事都沒有。
是我的問題,我想。
我又再次想到《你會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裡說的「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來
提醒你,你在他這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
該來的果然還是躲不掉,我深深嘆了一口氣。於是,在某個不忙碌的晚上,我泡了杯熱茶
,坐在沙發上,開始思考起我的四歲。
客觀的事實是,四歲的時候,我們剛搬離阿嬤家,那之後我就非常少看到阿嬤,而媽媽變
成我的主要照顧者。這樣的轉換過程會順利嗎?我想到蕃茄如果指定要傑克,傑克卻不在
時他情緒失控的樣子,我跟蕃茄是同一個類型的孩子,一定不會順利的,尤其我的母親對
孩子並沒有什麼耐性。
這樣的話,如果在我四歲的時候問了跟蕃茄一樣的問題,會發生什麼事呢?
一開始我完全想像不出來,只能猜測「也許媽媽的反應跟我一樣」,但是接下來就覺得「
然後咧」,腦袋一片空白。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就繼續放空了一陣,結果腦中突然閃過一
個想法:「想像不出來,會不會是因為從來不存在?」
非常有可能啊,我心想。媽媽是個上班族,回到家就已經很累了,哪有可能有心力應付一
個話多的孩子?加上我之前很有可能一天到晚吵著要阿嬤,他最大的願望應該是希望我一
點聲音都不要有吧。到快要五歲的時候,我可能已經學會「閉嘴就對了」,這樣的推測很
合理
「不公平!」我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個很激動的聲音:「憑什麼蕃茄可以想問什麼就問什麼
,為什麼他可以不用擔心會被罵,或者是被打?為什麼大家都讓他,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他
!!!」
我的胸口變熱,明顯有一股非常澎湃的情緒湧上來。因為太驚訝,我呆坐在那裡不知道該
做什麼。隔了好一陣子,情緒緩和下來,我突然想起什麼,走到書櫃前,拿起「最好的教
養,從面對真實的自我開始」開始翻。果然,在第二章的第十三節《我們與孩子的競爭》
裡找到「沒理由你擁有我以前沒有的東西」這句話。
原來如此,我曾經被迫學會「什麼都不要問,不要講」,所以蕃茄想說什麼就可以說什麼
的自由,讓我很不平衡吧。我這才明白,繚繞在我心頭數週,那種粘膩不快的感覺,代表
我的內心處在「不平衡又不自在」的狀態,所以我才會這麼容易就爆炸。
真是繞了好大一圈才搞懂啊!
不過,自從讓心裡那個孩子痛快地發了一頓脾氣之後,很神奇,我對蕃茄的「蠢問題」就
這樣免疫了。我什麼額外的事都沒有做,就只是聽見那個心聲,讓心裡的情緒慢慢流掉,
這件事就不再讓我厭煩了。
我覺得很值得。
我會繼續分享書中讓我覺得有幫助的段落。如果有興趣,歡迎一起來閱讀,一起思考!
---
更多有關教養的思考在這裡,歡迎來玩:)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9.66.4.95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06483375.A.DC2.html
※ 編輯: Annchang (79.66.4.95 英國), 11/27/2020 22:12:12
書中確實有提到的。
腦海中突然出現的「不公平」的想法,其實就是小時候的自己的聲音。
在我的經驗裡,反而是要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
讓負面不安的情緒流洩出來,而不是壓抑。
有時候是會哭泣,有時候是胡亂畫圖,有時候是放空,
心裡存著一個「為什麼」在感受的時候,慢慢會有一些聲音浮出來。
我推薦的這本書裡也有建議一些思考的方向。
當你「猜對」的時候,心情會突然變得很激動,有種「啊就是這樣」的感受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細節,我可以再分享一些文章:)
※ 編輯: Annchang (79.66.4.95 英國), 11/30/2020 06:40: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