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歌劇院貝多芬250週年紀念活動》
*如果貝多芬還活著,你想對他說什麼?一些參與活動的孩子,一個個在台中歌劇院牆上對著樂聖貼上了他們的短信。
* 如果貝多芬還活著……當代的他,仍會耳聾後,持續創作嗎?
* 貝多芬的童年,不像前輩莫扎特享有家庭的溫情;早早開始練琴、加入室內樂,他尚未成年即失去母親的愛。26歲時聽覺開始下降,當創作出《第九交響曲》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失聰。加上各種病痛纏身,以及失去經濟支持。朋友漸漸離去,人生對他來說已如一座孤島。
音樂,是他惟一的伴侶。
*貝多芬在最沮喪的時候曾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屈服!」
*除了音樂,貝多芬喜歡閱讀文學,歌德、席勒、莎士比亞都是他的最愛。尤其喜歡研究神學、哲學和航海科學。1789年,他進入波昂大學哲學系就讀,儘管目前尚不確定他參加什麼課程。此外,他還熱衷與同學交流,並不斷接觸新思潮,閱讀相關的書籍。他的老師Christian Gottlob Neefe是波昂最有影響力的啓蒙運動擁護者之一。貝多芬還參加了波昂一個致力於啓蒙運動思想的「閱讀與娛樂」組織。
* 當他讀到席勒的這首詩歌《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時,就已經暗下決心,此生一定要為這首詩譜上曲子。光看其中的幾句歌詞,我們就能明白貝多芬想表達什麼。在貝多芬的意念中,歡樂是神明在人間的化身,它的使命是把習俗和刀劍分隔的人群,重行聚合。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裡!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
四海之內皆兄弟。
*人們時常因他命運多舛,以為他是憤怒、悲傷的。但他的音樂卻渴望歡樂、和平與熱情。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https://m.youtube.com/watch?v=0Ak_7tTxZrk
第九號交響曲
https://m.youtube.com/watch?v=5TEAJy2cWrM
*台中國家歌劇院正在舉辦貝多芬250週年紀念活動,由韓國鋼琴家連續九天詮釋貝多芬:焦元溥解説。
以下為焦元溥臉書:
* 以下的話其實不該由我來說。
這次白建宇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票房原本很普通。這兩天周末場雖然早早賣完,周間場都不很理想,12/22原本更是只賣五成多,12/15開記者會那天,還剩300多張票。
線上導聆做了,曲目介紹做了,音樂家介紹做了,作曲家介紹做了,相關活動做了,那還能做什麼呢?「難道大家對貝多芬這些作品,這麼沒有興趣嗎?」
即使如此,NTT還是不放棄,還是不斷構思這幾天的宣傳,加上對白建宇的信心:「只要他彈了第一場,大家就會買票了。」
千真萬確。
12/15開記者會那天,總票房七成;到第五場即將開始的今天,不但多了數場完售,總票房更已衝到九成五,四天賣了超過1400張票!12/22昨天一天就賣出超過100張。
偉大的演奏,本身就是最好的行銷。雖然對白建宇有信心,但他這幾天的演奏,完全超乎想像。
很開心有那麼多愛樂者,珍惜這可遇不可求的演出。
* 如果鋼琴會做夢,那個夢應該會是今天下午白建宇的演奏。
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 【2020, December 19th--A Day to Remember】
1. 今天下午白建宇的演奏會,堪稱神秘體驗,特別是最後的《熱情》。遺憾的是如果你不在現場,你無法真正體會聽眾究竟見證了什麼。只能說它予人的後勁太強又烙印太深:散場見到好多人淚眼對望而默然無語,而我如果哪天走在街上突然失聲痛哭,大概就是腦海閃出這場演出。
無論我這一生還會聽多少音樂會,今天這場,永誌不忘。
2. 只要參加過目前四場的任何一場,應該都會傾倒於白建宇魔法般的整合手法。周一是這八場中,除首場外唯一排了五首奏鳴曲的音樂會,更能欣賞他獨到的詮釋。貝多芬是怎樣的人呢?聽這場你就知道了。他可以在作品7,第四號鋼琴奏鳴曲,就寫出長達半小時的篇幅(這是其32首鋼琴奏鳴曲中演奏時間第二長的作品),也能在好多年之後的作品79,第二十五號鋼琴奏鳴曲,刻意寫出易學的小品。前者有青年貝多芬獨有的音樂風暴,後者的第二樂章極其簡單又極其感人,是我最愛的音樂之一。音樂會的開頭與結尾也是絕妙對應:開頭的第二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有朦朧詩意的光暈,結尾的第二十一號《華德斯坦》則如曙光、如朝陽般輝煌燦爛。以白建宇剔透澄澈的音色來表現這首經典,再適合也不過了。
—圖片來自焦元溥
最偉大的作品鋼琴簡譜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八卦
文:馬友友 網路轉載
馬友友認為現代人最需要培養的是……
李安在西方影壇大放光芒的這幾年,大家都用「溫文儒雅,謙和有禮卻堅定可靠」這類字眼形容他。一個在西方主流文化下,這麼不外顯還帶有害羞內向氣息的人,卻如此地被認同,如此有影響力,是一件很難得的事。
但其實,在我心中還有另一個人也給我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大提琴家馬友友。
人的兩種思惟
馬友友前幾天接受 The World Post 的訪問,言談中反思人文、藝術、創意和現代生活的關係。從忙碌的巡迴中,他發現在全球化發展如此緊密依賴的文明中,有許多事情是不適用的。
現代的腦神經學研究清楚的發現我們人類有兩種神經途徑:一個是批判性思惟,另外一個是同理心思惟,人一次只會使用一種思考途徑。不過我們也都知道一個有智慧又平衡的決定來自於整合這兩種思維,以及別忘了,情緒因素。這些發現讓我們思考,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的思維,亦或可以稱之為一種新的領悟,能將藝術與科學再度結合。
馬友友認為,能瞭解整合兩種思惟有多重是現代人的當務之急。我們處在一個重視整體發展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同時又破解成許多片斷、專業和紀律。因此,全球化下的各種文化更需要以同理心出發的瞭解來銜接。
馬友友因此提出:現代最重要的能力是,更設身處地、不評斷人的為他人著想 。
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而同理心源自於對藝術和文學的深層瞭解,才能下意識地進一步連結。 反觀我們自己,台灣教育長期存在著「太早分組」、「過度偏頗人文或科學培養」的問題,妨礙了同理心的培育。
馬友友語重心長地指出:過度競爭、過度重視教育學歷的現代,學校過於重視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自然、科技、電資和數學) 幾項學科的做法是短視的。這些學科雖然重要,但他建議應該要加入藝術 (Art) 這門學科才是- STEAM。
他的原因既簡單又明確。
藝術整合訓練團體合作、彈性思考以及有紀律的想像,這些都會導向創新的能力。馬友友以鋼琴家為例;一個讀譜跟演奏技巧都有天份的鋼琴家,必然會對外在環境敞開心胸,但是他也知道,要真正的到達卓越,他必須用有紀律的知識來篩選他的想像力。當他在演奏的時候,你馬上就會知道他有沒有達到那份平衡。
對馬友友來說,他提到的那些創新能力對當今無比重要,而表演藝術正是有效培養出這些能力的方式。有了這些能力,我們在任何一個學領域都能游刃有餘。
同理心是另外一個關鍵的工具。
同理心和想像力緊緊相扣,讓你可以想像別人正在經歷什麼。同理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不只是讓我們在有佐證的方式下更瞭解別人,更因此能知道自己有什麼其他可能。
這是多麼強大的觀點,一直到馬友友這麼說前我都沒有這麼想過同理心的重要。同理心思惟在今天這個科學教育為主的社會下嚴重缺乏。大家都知道創新的重要、都想被啓發、但是為什麼遲遲停留在喊口號的熱血階段呢?
藝術,在馬友友的口中,教導我們連結彼此,進而連結上比我們每個個體更偉大的事物,達成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平衡。對馬友友來說,STEAM 正是幫助我們解決教育問題的解答,這樣的解答或許有一天能讓孩子出自自我的熱忱想去上學,而不是因為那是一種特權。
平衡和必要的邊緣 EDGES
馬友友繼而指出,人都在找尋生活的意義。在工業化掛帥的現代社會,我們卻忙著逃避生命的意義念頭,因此,我們不斷在死亡前花費大筆的醫療費用。藝術幫助我們參與內心深層的情緒,體驗包括失去至親的種種感受,而非逃避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新到達精神的平衡並找到其中的意義,而不是制式化的企圖管理我們生活的每一面。
photo credit: `James Wheeler
在地球上我們只能存活在極少數的環境狀況下- 就氧氣、光、酸度和空氣的綜合條件來看。若以頻寬這樣的方式顯示,能生存的區域多半集中在中間。不過就像生態學中,再極端的兩種生態都會有交會的邊緣,比如說草原和森林的交會處。在這個地帶,是生物多樣性最豐沛的地方,因為各種生物都能從兩種生態系中擷取養分。
我們身為高等演化的生物,也有這樣必須存在的「邊緣」。追求生命起源的理工人才和藝術家分別在這頻寬的最兩端。我剛開始一時間搞不清楚馬友友的意思,他不是才說平衡很重要,為什麼又強調生活中的邊緣呢?
但想想,就生態系交會的例子來看的確如此。創新便是源自於兩個邊緣的銜接,在那邊資源豐沛,孕育出更多很棒的點子和新型態。只有科學和藝術,批判性思維和同理心分析都被連結在主流中,我們才能找到社會中永續的平衡。
馬友友又強調任何的極端注重某種學科或是過猶不及才是造成社會的危險因素。看到這邊我更加確定了他和李安同樣有悲天憫人,溫和卻堅強的內向力量。
全球化真正創造的是文化
針對文化這點,馬友友表示他的音樂旅程正強調了這點——全球化真正創造的是文化。正如他先前說的邊緣效應,全球化不但不會摧毀文化,反而在這些銜接區域產生更多火花。許多最有趣的事情都是在這些地帶發生的。我們發掘世界各個角落的方式,就是深掘各地傳統。
馬友友接下來舉了個他很常在訪談中用的例子:「任何大提琴家的核心曲目是巴赫 (Bach)的作品,其中每一個組曲的中心是一種叫薩拉班德的舞步。」
這種舞步源自於北非,開始是較為緩慢又誘人的。接著在西班牙出現,因為過於挑動因此被禁止。這舞步接著被帶到美國,同時跋涉到法國,成為一種宮廷舞。巴赫在 1720 年將這種舞步編織在他的組曲中。而今天,馬友友,一個中國家庭教育巴黎出身的美國音樂家正演奏巴赫。這個例子展現了各種文化都參與了塑造藝術的過程,但是這藝術是屬於所有人的。 這點和受到中原、台灣、美國文化三重影響,孕育出綿長而深厚的拍攝風格的李安不謀而合。
這樣的想法更令馬友友在 1998 成立絲路計畫,旨在研究地中海和太平洋千年前來文化的交會。過去幾年來,參與計畫的人不論膚色國籍都大方分享經驗,畢竟保存傳統的最好方式是透過原生的演化,比如使用現有工具如 Youtube 或是音樂廳來產生。
世界不只是我們可以衡量事物所的組成
我們在一個處處在衡量的社會,人們習慣用人的思考外殼來分類。如馬友友因為他的表現被歸類為大提琴家,但熟不知他自己只將大提琴家這個身分視為他個體的冰山一角。那是他唯一有聲音的存在部份,但是在水面下湧現的其他思考和情緒感受才是他真正的人生。
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我把雕像從大理石中解放出來」
相同的,馬友友也說自己的音樂源自於身邊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或許我們必須瞭解,宇宙間許多事物的運行並不是只有看得見或是能衡量的。看見這些事物的方法,是用同理心,學習體會各個領域的奧妙之處,再讓每個面向的自己不停地產生交界,在那些最可能產生新的念頭的地帶,便能創造出這個地球上不需要衡量就能看見的感動。
而 CAREhER 希望能做到的,就是提供更全面的的優質內容和感動,讓這個平台成為不同領域的人才,銜接不同頻寬生態的 Necessary Edge。就如同馬友友的絲路計畫,在這裡,讓更多不同領域的思想和火花被醞釀,產生耀眼的新職場文化。
曲名:Bach Cello Suite No 1
影音取自古典好好聴網路古典音樂電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xTKaI5gyQ&feature=youtu.be
最偉大的作品鋼琴簡譜 在 洪雪珍 Facebook 八卦
【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完成】
下個月就來到12月,這真的是一個可怕的時刻,為什麼?
因為多數的人都突然警覺到,一年過去,除了上班下班,好像沒有完成幾件值得拿來說嘴的事,比如:學英語、練健身、減體重、聽課程… 很多都繳了錢,求個心安,知道自己還是有心上進,上過幾次之後,就沒再去,不了了之,最後也沒忘了它,因為心裡還存有一絲罪惡感。
每一年都差不多這個樣子,過了。問題是,明年還是這樣過了嗎?有點懷疑,對自己不太有信心,總覺得自己完成不了什麼事。可是也有點掙扎,明年還是要完成一些事,對自己有交代。更何況,真的有很多事想去做…
所以問題出在於,你總是在開始,卻始終沒有完成,原因究竟是什麼?今天我們嘗試找出原因,提高明年的完成度,嘗一嘗成就的美好滋味。
美國<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喬恩阿考夫(Jon Acuff)原先寫了一本書<開始>(Start),鼓勵大家跨出第一步,展開行動,受到熱烈的歡迎,但是緊接著讀者信件也如雪片飛來,談到相同的一件事,他們都向喬恩訴苦:
「我有一百萬件事想做,也都開始了,問題是都沒有完成。」
喬恩這才驚訝地發現,原來一般人困擾的不是開始,而是完成。他反觀自己,承認自己也是這樣一個人,恆毅力超低。於是他做了一件事,在線上創辦了一個課程:「三十天目標速成」,有數千人跟著這個課程完成了一些久久無法收尾的事情。
喬恩根據他們的故事,歸納出完成不了的障礙,以及克服這些障礙的做法,寫成另一本書:<完成>,最近在台灣出版,開宗明義就告訴讀者,重要的不是開始,而是完成。在書裡,喬恩列出前兩條守則分別是--
1. 接受不完美,我們才能前進
2. 把目標砍半,走捷徑真的有效
有一次我和丁菱娟喝早茶,她跟我談到退休後學鋼琴的故事,完全映證喬恩這兩條守則。
丁菱娟創辦21世紀公關,後來被奧美集團購併,仍然擔任董事長,但是50歲那年,她覺得自己太舒適了,再也沒得學習,於是找來新總經理,有計畫的辦理交接,3年多之後交棒,把公司賣了,完全裸退,享受第三人生。
退休後,丁菱娟決定每年都學一樣新玩藝。她17歲就作詞,民歌<給你,呆呆>是她的作品,想當然爾,學鋼琴也在新玩藝的名單內。
不過她擔心半途而廢,每一樣新玩藝都是1月就交了一整年學費,逼自己不間斷學到12月。可是在學鋼琴時,踢到鐵板了。找來的這位老師完全採行正規教學,力求完美、一板一眼,從讀譜開始,弄得丁菱娟挫敗不堪。
可是丁菱娟沒有放棄,堅持要完成這件事,於是反過來勸老師降低目標,不必教她學習難度高的大曲子,只要教她反覆熟練三首簡單入手的小曲子即可。到了12月,丁菱娟果然學會。後來有一些場合,需要表演時,丁菱娟就在大家驚訝的表情下,彈這三首。她呵呵一笑說:
「我只不過是要學會彈鋼琴罷了。」
看到了嗎?重點在於完成,不在於完美。一旦把完美拿掉、把目標砍半,事情的完成率就大大提高。後來,這輩子沒騎過幾次腳踏車的丁菱娟,居然完成環島之旅,也學會油畫等等新玩藝。
完成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會帶來信心,認為自己對人生是有十足掌控力,就會更有勇氣去嘗試更多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都卡在一些小瑕疵,以為不完美會被譏笑。其實多半的時候,那一丁點不完美只有自己知道,別人根本看不出來。就像鼻頭上的青春痘,最在意的人是自己,不是別人。
相反的,假使事情都是虎頭蛇尾,功虧一簣,沒有完成,容易令人喪志,以為自己很差、很不行,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變得自卑、遇事怯弱、拖延成性,最終就會失去行動的力量,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結果,因為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都是信心滿滿、勇氣十足。
追求完美的人還有個問題,把標準訂得太高,瞧不起自己每天微幅的進步,認為沒啥了不起、不足掛齒。這麼嚴苛,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與改變,感受不到成長的喜悅,像是活在陰天裡,曬不到溫暖的太陽。這種人,怎麼快樂得起來?
可是事情好玩,才會做得完。偏偏完美主義和樂趣就像油水不相容,完美主義認為樂趣是浪費時間、毫無價值。是的,他們把完成事情當作苦行軍,只聽得進去紀律、努力、刻苦這些名詞。所以,很容易因為過程太苦了,就放棄了。
完美,害死我們,讓我們一事無成,每年都活在懊悔中。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這次不能再讓完美得逞,守住這三個原則:
1. 這件事是自己想做,不是別人要我們做
--美好的人生,來自於完成自己真心在乎的事情。
2. 事情不必多,一兩樣就可以
--有10件事情開始,還不如有1件事情完成。
3. 目標不必遠大,最好是砍半
--目標遠大不會讓我們偉大,而是完成事情讓我們偉大。
然後在實踐的過程中,時時謹記,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完成。當完美主義的毛病又犯了的時候,一旦察覺它,就馬上出手趕跑它,不要讓它變成完成的絆腳石。
***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