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我認同文章作者的論述」
作者何清漣
這個世界一點就著的火藥桶只有兩個:1)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共同發源地中東;2)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共同爭奪的巴爾幹半島,也即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的前南斯拉夫地區。火藥桶和世界其它戰爭熱點地區的根本不同就是:多方之間錯綜複雜的種族關係、歷史悠久的深仇大恨、無法妥協的宗教情懷。
在別的地區敵人的敵人很可能就是朋友,火藥桶裡敵人的敵人還是敵人,和自己不一樣的就是敵人。在這種地方推進和平談何容易。如果幾年前有人提問人類會先攻克癌症還是先贏得中東和平,我想很多人會選擇攻克癌症。
然後呢?然後不可思議的事情就發生了:在川普政府的斡旋下,以色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於2020年8月13日正式建立關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承認以色列為國家,兩國建立公共外交和經濟關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海灣國家,很多人預測它打開了一個閘門,其它海灣國家,比如沙烏地阿拉伯,也將陸續承認以色列。8月31日實際控制加薩走廊的哈馬斯宣布與以色列達成諒解協議。
人類朝著實現中東和平的方向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川普政府的斡旋功不可沒。罵川普是瘋子、傻子的人可以休矣?好像還是不服氣哦?什麼,也許是運氣?好吧,世界的火藥桶只有兩個,解決一個你們不服氣那就把剩下的一個也解決了。
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020年9月4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與科索沃總理霍蒂在美國白宮,在川普總統主持下,簽署一項「經濟正常化」協議,等於塞爾維亞承認科索沃的獨立,同時塞爾維亞承諾將其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而科索沃也承認以色列為獨立主權國家。川普的這一招很絕,既解決了巴爾幹半島的一大難題,也幫了中東的以色列一把,順便還拆了俄羅斯的台。
難道這次又是運氣?歐巴馬曾認定川普任內必挑起戰爭的北韓怎麼也消停了,伊朗也老實了很多。歐巴馬興起的伊斯蘭國已被消滅,美國卻沒有興起新的戰爭。這些都是在川普這個政壇素人當政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裡實現的。有人可以繼續不服氣,但那也只是煮熟的鴨子--嘴硬。
當然另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無法理解老謀深算的職業政客們和無數外交方面的專家都無法解決的難題,為何能被川普解決,川普不但是政壇素人,而且「粗魯」、 「情緒不穩定」。怎麼可能會是他?
其實很多人被媒體帶歪了,川普是政壇素人不假,但他有極佳的直覺,而且他雖然給很多人大嘴巴的感覺,但在必要的時候他非常沉得住氣,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人看走眼了又不願意承認而已。很多人說川普自大自戀,可他畢竟有很多自大自戀的資本。我倒是想問問,和那些看川普看走眼了卻打死都不肯承認的人,誰更自大自戀?我發現一個規律,川普很像一面鏡子,罵川普是什麼的,比如無能、無知、自戀、情緒不穩定、不像真基督徒、等等的人,其實看到的是鏡子裡的自己。上帝真的很有幽默感!
好吧,他確實是政壇素人,但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他才能跳出前任們的條條框框,憑直覺和常識解決世界的歷史難題。我也不是外交方面的專家學者,我憑我的直覺和常識給大家分析一下,看看是否有道理。
-)釜底抽薪,戰略上不能受制於人
道理很簡單,中東很多產油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和美國的相悖,那裡的很多人骨子裡仇恨美國,但美國卻不得不和他們打交道,即使美國軍事上如此強大,也不得不先讓它們三分,因為美國的能源長時期以來依賴從中東進口。其實美國本不缺石油天然氣,只是被自己的政策困住了手腳而已,不但限制自己開採,連鋪一條從加拿大到美國的輸油管道都被歐巴馬以環保的理由暫停,自己掐住自己的脖子,然後使勁給仇恨自己的國家送錢,這就是專家們研究出來的治國方略?
川普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給美國的能源產業鬆綁,隨著美國的液壓技術越來越成熟,川普上任後不久美國的石油產量就大幅上升,並於2019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成為能源凈出口國,從此不需再給骨子裡仇恨美國的國家送錢了,美國也更沒必要去蹚中東的渾水。
伊朗是支持恐怖主義的頭號國家,以美國的實力,為何要向伊朗妥協給它送錢?歐巴馬給不出合理的解釋,所以他連把協議拿到國會討論表決的信心都沒有,所以協議沒有真正的法律效應,川普不喜歡就可以退出,道理也很簡單,不應該給美國的敵國、恐怖主義的頭號資助國送錢,而應該搞垮它,對它進行最嚴厲的經濟制裁,這也正是川普所做的。
美國從敘利亞撤軍很多人反對,卻不知不是100%撤,幾個重要的油田美國留下少量兵力守護,不讓敵對勢力掌握石油,不能給敵人送錢。
川普上任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為何是沙烏地阿拉伯?為何沙烏地阿拉伯還邀請了周邊五十幾個穆斯林國家的元首來參加?川普的發言像不像訓話?他警告這些國家不可以繼續資助恐怖主義,然後呢?ISIS很快被消滅了吧?這幾年各國的恐怖襲擊是否也大幅減少?不切斷恐怖分子財路的反恐戰爭和守著糞坑打蒼蠅有什麼不同?為何以前的總統想不到?也許是沒有魄力做不到?
二)美國不再是免費國際警察,更不是上帝
美國很強大是沒錯,但美國絕不是上帝,忘記了這個根本就會犯輕易在全世界到處插手的錯誤,很多人說川普狂妄自大,說他不像真基督徒,可偏偏是他沒有犯他的很多前任都經常犯的這一嚴重錯誤,他當年就反對伊拉克戰爭,上任後沒有興起新的戰爭,消滅ISIS後頂著各方壓力從敘利亞撤軍,並和塔利班談判從阿富汗撤軍,等等。歐巴馬時期則是既要推翻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又要防範ISIS做大,然後還要消減軍費,真以為自己是上帝?結果阿薩德沒有被推翻,ISIS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製造了大量難民,嚴重衝擊歐美社會,而出發點竟然只是為了推翻阿薩德政權?戰略家們真的那麼蠢,還是軍火商太想打仗了?
北約的例子更有代表性,各國協議好的軍費開支不可少於GDP的2%,結果除了美國和個別東歐國家外,其它國家都達不到。德國更是奇葩,國家富有發達卻不肯花錢在軍事上,非常害怕俄國的軍事威脅卻堅持不買美國的能源而買俄國的、給俄國送錢。川普把矛盾公開前一般人根本不知道,知道後很多人當然支持他,但也有人怪罪他破壞北約團結,好像美國保護歐洲是天經地義的。有人號稱美國需要盟友勝過盟友需要我們,是嗎,那為何川普揚言撤軍後美國有駐軍的韓國和日本都願意提高給美軍的補償以保留美國駐軍?為何美國最終減少在德國的駐軍德國會很不爽?為何波蘭願意出高價求著美國在其國家永久駐軍?
是的,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侵犯人權的事情,但千萬不要忘記美國不是上帝,美國既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消除全世界所有侵犯人權的事情,各國老百姓需要自己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否則不要說解救別國,美國自己也撐不下去。一場勞民傷財的伊拉克戰爭激化了美國的各種矛盾,當年很多人對小布希發起伊拉克戰爭深惡痛絕,現在有了個真正反戰的川普當總統卻對他恨之入骨,是否很滑稽?
當然川普是以實力反戰的,必須以強大的軍力作後盾讓對手不敢有非分之想,這是真保守派的一貫策略,里根也是這樣,只有愚蠢的左派才會一邊使勁搖橄欖枝,一邊裁減國防開支,一邊又全世界到處插手干涉別國。左派骨子裡以為自己就是,至少應該是,上帝。
三)戰爭應該是有代價的,挑起戰爭一方應該付出代價
以前一個國家發起戰爭是要承擔相當責任的,輸了需要割地賠款,天經地義的。可現在不同了,自從聯合國成立以來,仗打輸了的不但不需要賠款了,被占領的土地聯合國還會不停地通過決議要求戰勝國退還給戰敗一方,這樣一來,戰敗的一方不但風險大大減小,還可以通過輕易占領的道德高地,通過對戰勝的一方進行譴責、博取各方的同情和支持而獲利,甚至可以對戰勝一方搞恐怖主義而不被譴責。這樣戰敗的一方就完全失去了妥協讓步的動力,而讓戰勝的一方無原則妥協也很難,所以很多邊界問題就成了看似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
比如巴勒斯坦問題,原本聯合國1947年就通過了分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方案和決議,是巴勒斯坦一方拒絕接受並和周邊阿拉伯國家一起發動了戰爭,1948年戰敗後又發動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對以色列的進攻,幾乎每一次都慘敗,其中最著名的是1967年的六日戰爭,在僅僅六天的時間裡,以色列就攻克了埃及控制的西奈半島和加薩走廊,占領了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及東耶路撒冷,並奪取了可以對以色列造成巨大威脅的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之後還經歷了無數的衝突,也經歷了多次談判。但五十多年過去了,除了埃及和約旦很早就和以色列達和解,其它各方往往一邊暗中支持對以色列的各種恐怖襲擊,一邊要求以色列完全退回到1967年前的實際控制線,甚至是1949年前的實際控制線。這當然是以色列不可能答應的,但目前聯合國仍堅持這個立場,所以以前沒有一個國家敢把自己在以色列的大使館設在耶路撒冷,據說那樣會天下大亂。
美國前幾任總統都曾答應把大使館從特拉維夫搬到耶路撒冷,但都只是說說而不敢做。川普不同,他說到做到,結果幾乎什麼也沒發生。後來美國還承認了格蘭高地屬於以色列,以色列把那裡命名為川普高地。
明明知道回不去卻又不敢往前走的人其實是自欺欺人,川普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不愛偽裝,這樣才能突破,才能不被以前的思路困死。
四)繞過傀儡或中間人,直接和後台老板談
巴以談判的另一個關鍵就是不要和不能拍板的人談,那樣浪費時間。美國以前在巴以的調停上沒少花力氣,結果收效甚微,關鍵就是巴解組織的存在本身就是各種反以勢力資助的結果,它完全有理由擔心自己擁抱和平就會被歷史淘汰。因為屢戰屢敗的經歷,最後變成了既不敢打、又不敢和的和平的阻礙者。美國要調停必須繞過它和背後的資助國直接談,這也就是川普政府所做的,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產油富國達成共識,讓它們先和以色列達成和解,巴解組織最終也沒有別的選擇。
五)談判不是對對方的獎賞,怎麼談都比直接打仗好
歐巴馬及多位前任都有個奇怪的政策,那就是對手必須先滿足美國的一定條件後才和對手談判,也就是必須先讓對手丟臉,讓它服軟後才和它談,這不是作繭自縛嗎?對方不服軟呢?馬上開戰?很多時候美國又不想開戰,那怎麼辦呢?這樣問題不就沒解了嗎?北韓用試射飛彈來挑釁,歐巴馬既不敢打、也不願談,只會拖,然後把難題交給下一屆政府,告訴川普說他任內和北韓必有戰爭。結果呢?結果川普說和誰都可以談。本來嘛,真要開戰就不需要談了,不願意打才需要談,也就應該談,所以可以無條件和北韓可以談,和伊朗也可以談(伊朗沒答應),甚至和塔利班也可以談,一邊打一邊談,以前又不是沒有先例,美國的面子難道比實現和平、減少傷亡更重要?
很多政客本末倒置,對川普的做法嗤之以鼻,卻拿不出更好的方案,說川普給金正恩送了大禮,這完全是顛倒黑白。金釋放了美國的人質,歸還了韓戰美軍士兵的遺體,完全停止了中長程飛彈的試射,美國不但一分錢沒花,還保留了對北韓的經濟制裁,這難道不是巨大的收穫?
除了坐下來談,川普也經常通過媒體甚至是推特這樣的自媒體給對手直接傳遞信息,很多人以為川普是大嘴巴、沒經過大腦就亂說,他剛上任時這麼認為也就算了,現在還這麼想的實在是弱智。
六)他真的不愛打仗,用經濟手段解決問題合算的多
川普其實是個很誠實的總統,他言出必行,答應選民的一定盡力做。他說他反戰,我一早就信他,很多人卻說他精神不穩定,將會是個戰爭狂人。結果呢?他真的沒有發動新的戰爭。當然表面上他和歐巴馬使勁搖橄欖枝的方式很不一樣。歐巴馬給人感覺美國軟弱無能,結果麻煩更多,當初給敘利亞劃的紅線被突破後他卻慫了,自己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下,這樣以後誰還把美國劃的紅線當真?不是廢了自己的武功?川普的高明之處是他連明確的紅線在哪裡都不告訴對手,對手太過分直接軍事打擊,比如發現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後對其進行的轟炸,猛烈而短暫,點到為止,既展示敢於使用武力的決心,也沒有讓事態擴大。然後就是敘利亞撤軍、阿富汗撤軍、伊拉克撤軍,等等,現在還以為川普愛打仗的人一定有病。
他不愛打仗不等於美國好欺負,除了重建強大的美軍威懾對手,除了偶爾使用定點清除的手段,川普更喜歡使用經濟手段。他堅持從敘利亞撤軍,土耳其馬上乘虛進入敘利亞,結果川普馬上用最刻薄的語言公開威脅土耳其,讓它的股市和貨幣大跌,然後呢,土耳其馬上老實了,別的國家也有自己的利益不希望土耳其做大,最後各方角力就達成了一種平衡,很多人預言的天塌下來沒有發生,美國把駐敘利亞的部隊從幾千人降到四百,就只留四百美軍在那裡,你們誰敢碰它試一試!
美國對委內瑞拉、對伊朗等也是一樣的,以強大武力作後盾,但盡最大努力用經濟手段解決問題。
七)減少炮灰,讓戰爭決策者負責,讓恐怖分子恐懼
斬首伊朗的蘇拉曼尼改變了未來戰爭的模式。以前戰爭狂人輕易發起戰爭,讓別人當炮灰,自己卻是很安全的,川普徹底改變了這一點,也改變了未來戰爭的形態。他在阿富汗戰場也採用同樣的方式,使得塔利班不得不坐下來和美國和談,並作出了很沒面子的讓步,答應把自己的勢力範圍限制在阿富汗境內,等等。
為何這幾年世界上的恐怖襲擊越來越少?一是因為資金鍊被切斷,另一個就是因為川普讓恐怖分子的頭頭們感到了恐懼。這一招也不難想到,你讓別人感到恐怖,我就讓你也感覺到恐怖,很公平吧?然後呢?然後誰也不敢了。
八)要麼公平、要麼別來往
美國之所以可以這麼強勢當然和美國強大的國力有關,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美國以前被別國不平等對待慣了,美國要求公平已讓很多對手受不了。很多美國吃虧的事情川普指出之前一般百姓根本不知道,他強調的也只是公平,比如德國車出口到美國只付2.5%的關稅,美國出口到德國的關稅卻是29% (10% duty+19% VAT),這樣美國的車廠如何與德國的競爭?有些人對川普強調美國優先憤憤不平,可他是美國總統,當然必須把美國利益放第一位,要麼你把對我的關稅降到我對你的水平,要麼我加到你的水平,這有什麼錯?Free Trade不是單方面的,所以川普更喜歡說Fair Trade,歐洲對川普加它們的關稅很不滿,川普說有本事我們雙方都零關稅,結果對方不敢接茬。談得來就繼續經貿往來,談不攏就各管各的。
九)逆全球主義,用可靠的雙邊關係替代官僚而龐大的多邊關係
全球主義是違反聖經(不要建巴別塔)的教導的。很多基督徒似乎並不在意,卻是川普這個很多人眼裡的非/不合格的基督徒明確反對全球主義,強調各國的主權,美國不要過多干涉別國的事物。
全球主義的危害已越來越明顯,包括美國中產階級的萎縮、社會貧富的兩極分化,恐怖主義的擴散,疾病的快速傳播,等等。反全球主義是以前兩黨總統都不敢說、不敢想的。川普說了、也做了,效果還不錯。
全球主義導致過分依賴聯合國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可關於巴以問題聯合國沒少操心啊。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分別各通過了近兩百個決議,然後呢?效果幾乎為零。聯合國基本就是一個臃腫、官僚的表決機構,效率極低不說,十萬人口的國家和十億人口的國家都同樣是一票也很荒唐吧?專制國家跑到聯合國參與民主決策也不合理吧?以前的政客們不知道這些問題嗎?當然知道,但他們不願或不敢做出改變。
很多人反川普是因為被媒體誤導後先入為主拒絕接受新的信息,還有些人是趕時髦。但世人對川普的看法已在迅速地改變,反川已越來越不時髦了,他甚至已第二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得獎希望不小哦。希望此文能把一些人的思路打開,看到川普上任不到四年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重新審視對川普的判斷,並在接下來的大選中投他一票。
https://rightpoint.site/article-qinglian-20091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sther L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洗盡鉛華 錦繡河山 ~ [相聚一刻] ep1 主持:Esther、鐘源 嘉賓:周華山博士 首播: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晚上八點) 入會:www.togetherradio.net 查詢:WhatsApp Apple@+852 6998 3791 監製:Yat Chan 製作:花冧電台 他,曾...
「曾博恩基督徒」的推薦目錄: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Esther Lee Youtube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名主持人博恩談「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 YouTuber迺哥回應 的評價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名主持人博恩談「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 YouTuber迺哥回應 的評價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曾博恩基督徒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DCARD 的評價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曾博恩基督徒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DCARD 的評價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心得博音-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 Podcast板 的評價
- 關於曾博恩基督徒 在 #心得博音-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 :: 醫院醫院幫幫忙 的評價
曾博恩基督徒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八卦
中原大學招名威老師,被校方強迫向中國籍留學生道歉。檯面上,這是一樁與國格尊嚴有關的事件;但更深一層看,這件事,其實與轉型正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故事裡,要提到一個名字:張靜愚,還有另一間學校:東海大學。為避免文長不容易看,先提一下,張靜愚是中原大學的創辦人,現任校長張光正是他的兒子。
大家可能覺得,中原大學發生的事情,跟東海大學扯得上什麼關係?事實上,還真的有淵源。因為兩個學校的發展史有同一個頭:黨國基督徒張靜愚。更具體來說,冤頭債主是蔣介石政權對基督教的控制。
我們從東海大學的創校史講起吧!
👉 被東海校史「遺忘」的台灣長老教會
中共建立新政權後,在中國的基督教新教系大學,一個個被抄家撤退。這些退出中國的學校與外國傳教組織,在「自由中國」,也就是台灣,成立了一個「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聯董會)」,延續基督教興學的香火。
台灣長老教會,作為台灣本土最重要的新教教會,透過新教跨派合一的普世教協(WCC)人脈,亦踴躍參與基督教興學的工作。就在中國赤化不久後的1953年,台灣長老教會通過興辦大學的決議,向聯董會與普世教協呈遞了「願在台灣建立一間基督教綜合型大學」的決議文。這裡提到的,正是後來成立在台中的東海大學。詳細的故事,可以參考輔大曾慶豹老師的文章(參考連結1)。
因此,正確來說,東海大學的共同創辦人,是外國傳教士與教育專家組成的聯董會,還有台灣本地的長老教會。
但是,現在你去東海大學的官網,絕對看不到台灣長老教會的,因為東海現在的校史,是黨國審查修改過的官方版本。
台灣長老教會在東海設校的過程中出力極多。黃彰輝牧師、黃武東牧師,還有來自英國長老教會的彌迪理牧師,自始就是倡議者,亦負責與世界各地教會的聯絡工作。
校地的部份,東海大學的校地是取得自台中市政府(一說有部份是基督徒的在地仕紳捐出的土地),而促成此事的,是台中柳原教會會友、時任市議員的陳邱阿慎與其他主內的市議會同僚,還有來自台南的陳明清長老。
這是當然的事。台灣長老教會是台灣最大的新教教派,而當時從中國遷徙來台的基督徒們,兵荒馬亂的,還來不及組織起完整的教會組織。而台灣長老教會裡面,有許多留學日本、歐美的高等教育菁英,更是從馬偕博士的牛津學堂開始,就有籌辦西式高等學府的經驗。論組織、論人脈、論能力、論理論基礎,台灣長老教會都應該當仁不讓、是聯董會興學的主要合作對象。
👉 蔣介石對基督教的控制
然而,這時候蔣介石就插進來了。台灣作為「反共基地」,一切都必須聽黨國的,教會與學校也不例外。蔣介石尤其無法接受有台灣在地的教會,與國際接軌,打算興起建造一間屬靈而不屬黨國、自由而服膺真理的高等學府。
蔣介石是靠美援,才能偏安台灣的,不可能在美國傳教士的眼皮子底下對基督教動手。所以,蔣介石整治基督教的策略,就是「分而治之」,扶植黨國基督徒,以對抗台灣在地的基督教勢力。
張靜愚就是蔣介石培養,用來干涉、滲透與控制台灣基督教的棋子。張靜愚是國民黨元老、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的英文秘書,其實也就是黨安插在黃埔裡面的監軍老幹部。後來透過空軍,與蔣宋美齡亦有著緊密的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基督徒。
因此張成為蔣介石在基督教界的代理人。
戰後的台灣,畢竟是蔣介石說了算;東海創校,不可能跳過黨國,因此張靜愚理所當然地成了東海創校的校董之一。此時,東海董事會裡面,主要有三派人馬:台灣長老教會、聯董會和蔣介石欽定的黨國基督徒。而內定首任校長,則是在多方折衷之下,選定聯董會代表、華僑身份的陳錫恩。但一方面陳錫恩也知道這個工作吃力不討好,二方面張靜愚也一直扣陳一頂「反共不夠積極」的大帽子,此事後來便作罷。
張靜愚進入東海校董會,更進一步成了東海的董事長,正是黨國一步一步掌控屬靈、自由的東海大學的起手式。後來發生的事情,就一點也不意外了。長老教會的代表黃彰輝、黃武東、陳明清等一個個被鬥走、迫害;而黨國的代表一個個進駐校董會。最後東海就整個成了黨國基督徒的形狀了。
所以你在東海的官方校史上,絕對看不到台灣長老教會的參與-即便他們出的力再多,也被黨國判了「記憶抹殺刑(damnatio memoriae)」,不復為校友憶起。
👉 中原大學是正宗的黨國基督教學校
而蔣介石透過張靜愚,對教會界與高等教育界的控制,當然不止於東海大學。在東海大學董事長的位置上還沒坐熱,張靜愚就在桃園中壢另起爐灶,搞了一間中原理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原大學。
東海大學由台灣長老教會、黨國基督徒與外國聯董會三派人馬組成;中原「基督教」大學也類似,只是主事者的政治忠誠對象完全不一樣。籌設中原大學的三派人馬是:(1)張靜愚、鈕永建為首的黨國基督徒,(2)中壢吳家(吳鴻麟家族,吳鴻麟即吳伯雄的父親)為首的在地仕紳,(3)美國傳教士賈嘉美。
其中賈嘉美與張靜愚、蔣介石都是舊識,從在中國就長期合作。賈嘉美最特出的一點,就是有強烈的反共意識型態。這點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共產黨是毀神滅神的無神論者,而美國是全世界反共的總盟主,美國傳教士和反共意識型態走在一起也是必然的選擇。只是賈嘉美與黨國走得更親近、更樂於協助蔣家政權打壓本土基督教。
張靜愚是黨國基督徒代表,中壢吳家是向黨國輸誠的地方仕紳,而賈嘉美是與黨國反共意識型態合作的外國傳教士。因此,相對於東海一直還保有若干自由派基督教色彩,中原大學則是打從一開始,就是正宗的黨國基督教學校。
也因此,張靜愚家族雖然能夠在東海大學鬥掉本土派校董,卻無法完全控制東海大學。而中原大學,則始終都是張氏父子的禁臠,其政治面貌也隨著張氏父子的私人意向而改變。
👉 反共是過去的事,基督教只是招牌,威權才是本體
作為黨國反共基督教門面的中原大學,現在卻舔共不落人後。旁人看起來,都會有一種「昨是今非」的違和感。
但其實這一點也不意外。對於張靜愚、張光正父子來說,所謂「反共」,只不過是黨國的意識型態包裝;所謂「基督教」,也不過是他們示之於世人的門面招牌。張家父子真正的核心本質,是威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老爸張靜愚是打著反共之名行打壓異己之實,而兒子張光正則昧錢敗德、舔共不落人後。
畢竟張家父子在中原大學的權力,是源自於黨國威權。當國民黨的黨國威光不再,他們所思考的,不是怎麼讓中原大學更能適應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而是繼續去尋找另一個黨國-中國共產黨-的奧援。
這並不是全盤否定中原這間學校。中原大學裡面,也有很多追求真理、支持本土的師生,在默默努力著。問題是這學校的高層部,從來不懂得,也沒興趣建立一個屬靈的、自由的、追求真理的校園。
不說別的,光是貪污(正確來說是背信,因為中原是私校)這件事,就已經違背了神的話語了。
所以意外嗎?只要能夠掌權,國共要他們舔就舔、要他們跪就跪,畢竟他們信的並不是公義的神、追求的也不是真理,而是權力與利益。選擇與不信神,也不信真理的共產黨合作,也是一點都不意外的事情
📖 參考連結:
1. 曾慶豹,《護教反共的黨國基督徒:東海大學和中原大學與黨國關係的淵源和變化》,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819?fbclid=IwAR3_e8_TqCcKU_PvGKdtEib2ILMsla4vDpQlPukx3sjATAf2XdzJW9GxSpg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曾博恩基督徒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I always love you, and I did my best.)」潔恩流淚地說,聽完這話的霍金,哭了。
我們都要為自己活下去,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依附在他人身上。他離開了,我們的日子仍要繼續。這個視野的轉換,對我來說,不是廉價的自我安慰,它是深層的覺察,是對自我的疼惜,也是我們愛自己的練習,是我們能夠再往前走的動力。
她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回應,她把焦點放在過程的付出,而非最後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她的努力不是由霍金的回應來證明,她知道她對得起自己,她的價值也不是因為對方離開就遭到否定。
關係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不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曾經。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取自《影癒心事》
*********************************
各位朋友,早安:
收假完要工作,會需要一點時間適應,辛苦了。再一下下,就可以休息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也隨著劇情起伏而流淚,揪心、虐心,但最後也跟著主角走向雲淡風輕。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也很期待能好好在觀影之後,跟現場的朋友盡情討論。
作者的註解我相當喜歡,伴侶關係反映的,最終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看重自己的價值,不因結果而否定自己,這是我特別要拿來跟朋友們一起學習的課題。
祝願您,記得為自己盡力,就足以愛自己!
*********************************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
──《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
【文/ 黃柏威】
「以前你有邀約,都會第一個告訴我。」《愛的萬物論》裡妻子潔恩對霍金這麼說。也是這一刻,她知道有人取代她在丈夫心底的位子。
潔恩與霍金結婚了二十五年,過去在霍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可說是潔恩一手將他拉出谷底。當時霍金得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霍金因此灰心喪志,每天把自己關在宿舍,不願踏出房門一步,但當時他的女朋友潔恩,沒有放棄希望,持續鼓勵霍金面對生活,她堅毅的態度讓人動容,才讓霍金繼續回到學校完成學業,到日後成了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更出乎人意外的是,當年的潔恩不只陪伴霍金走出低谷,她還想跟霍金結婚,縱使霍金的父親極力反對,還找了潔恩當面溝通,他以為潔恩沒有仔細考慮清楚後果,無視醫生對霍金的病情評估,沒想到,潔恩的態度堅定,她知道這是自己清楚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的舉動, 她不是天真的以為事情會很簡單,她知道往後的日子必然辛苦,但愛情裡相知相守的至高性, 對她來說,似乎毋庸置疑,就算前頭再多風雨,因為愛情,就能前行。
「假如你是潔恩,在這個時候會和霍金結婚的請舉手?」我常在演講中調查聽眾的態度。
通常年輕大學生族群通常舉手的人多,但若在已婚人士團體裡詢問時,舉手的人很少,兩者形成很大對比,或許對真正處在婚姻關係的人來說,深知婚姻生活的難處與不易,對於給出承諾,現在就變得保守謹慎許多。
潔恩選擇結婚,反映了她堅定的意志。電影也拍出他們婚禮的場景,雖然沒有對話,只有畫面搭上配樂帶過,但看見他們穿著西裝與白紗走上紅毯、裡頭有牧師證婚、有眾人的祝福、有美麗的鮮花擁簇。我若是潔恩,大概沒有堅定的勇氣,說自己一定想和霍金結婚,但看完這段婚禮場景後,似乎對潔恩的想法多了一點理解,她並不是對霍金的病情視而不見,相反的,或許就是他知道霍金只能活兩年,因此她希望在霍金有限的歲月裡,也能有婚姻生活的體驗,而希望自己就是那個能陪霍金走上紅毯的人,她也想把自己心裡最重要的位子,留給霍金吧!
結婚對身為基督徒的潔恩而言,是重要的生命立約儀式,並且那也是一個公開接受眾人祝福的機會,如此說來,這是婚禮很大的意義,她希望這段愛情是被祝福與肯定的吧!
兩人不僅結婚,還生了孩子。
「你們會生孩子的,請舉手?」我繼續問著剛剛舉手說會結婚的聽眾們,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舉著。大家說這太辛苦了,很難想像萬一霍金不幸過世,獨自撫養孩子所要承受的辛勞與壓力,但也由此再次可見,潔恩的堅毅性格,彷彿沒有事情會是她的阻礙,別人眼中的限制, 對她來說,她從不願輕易降服,也不會放棄追求。
但隨著霍金的病情越加嚴重,手與腳都逐漸萎縮,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越來約低,這也意味著潔恩的負擔更重了,霍金無法自己進食,吃飯得靠太太餵食,他也無法自行穿衣,也得靠太太協助。電影有一幕,潔恩正幫霍金脫掉身上毛衣,但脫到一半,毛衣罩著頭時,房外的嬰兒哭了,潔恩只好先去照顧寶寶,她再回來,已經是兩個小時後了,霍金的頭,就這樣被罩了兩小時。
可想而知,一個家庭所有的勞務工作,如今都落在潔恩身上了,她臉上過往的笑容,現在早已不見,鏡頭帶到她的時候,都已是滿臉疲憊。之後,他們又生了第二個小孩,也別忘了,潔恩自己同時也在攻讀博士學位,她並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蠟燭多頭燒的情況,讓她瀕臨崩潰邊緣。
前文曾經提到潔恩跟霍金反映過自己的壓力,她希望能有幫手來協助,但當時的霍金,未能好好回應潔恩的需求,甚至他拒絕的態度,都讓潔恩覺得自己的感受是被忽略的吧,那其實是很深的孤單,潔恩不是要強人所難,要霍金來分擔責任,但若連自己的感受都得不到霍金的關心與照顧的時候,這段關係還剩什麼呢?
她愛霍金,她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在這段關係裡,她還有自己的承諾。
得不到霍金支持的她,仍需要找到壓力出口的潔恩,在母親的建議下,潔恩重拾以往的興趣, 她愛唱歌,於是她參加了教會的詩斑,因而認識詩班指揮喬納森,也請了喬納森來家裡當孩子的鋼琴家教,喬納森看見霍金的情況,也看見了這個家庭的匱乏與需要,主動提及自己可以來當幫手,不同以往的是,過去總反對潔恩請幫手的霍金,這次竟然答應了。
「你需要幫手,我不反對。」霍金說。
這幕很感人,因為霍金終於回應了潔恩的需求,這表示他看見潔恩的辛苦,他願意跟她一起解決,收到這份心意的潔恩是感動的,她起身坐到霍金的身邊,她抱著他,讓先生知道她的感謝。但若細看霍金的表情,他其實哭了,這對他來說,似乎不是容易的決定。
「為什麼霍金哭了呢?」我們也常討論這問題。
或許一方面這意味著他得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答應找幫手,就是真的承認目前自己的不足吧!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擔心讓喬納森的到來,會不會造成他們婚姻關係的威脅,畢竟這男子四肢健全、溫柔體貼,他能給出潔恩許多自己不能給出的東西。但即便如此,霍金還是答應了,這一次,他願意放下自己的焦慮與擔心,先去回應太太的需求,說來,那是他給出的愛呀!
喬納森成了霍金一家的好幫手,能帶霍金一家出遊,分擔潔恩的勞務,甚至現在潔恩還能與霍金坐下好好喝茶,享受喬納森演奏的音樂,他們的生活品質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潔恩終於也重展笑顏。但這確實對潔恩與霍金的婚姻關係形成挑戰,潔恩在喬納森身上滿足了她無法從霍金身上得到的陪伴,曖昧的情愫在兩人中間悄悄滋長,但兩人並未說破這點,也僅維持著朋友關係。直到霍金與潔恩的第三個孩子出生,霍金的家人卻對孩子的生父有所質疑,甚至要潔恩說清楚講明白,孩子究竟是誰的?是霍金?還是喬納森的?
難以承受他人質疑眼光的喬納森,決定要離開霍金一家,但在面對潔恩的挽留時,喬納森說了另一個決定離開的重要原因。
「我對妳產生感情了!」喬納森對潔恩說。
但讓我們張大嘴巴感到驚訝的是潔恩直白的回應。
「我也是。」潔恩說。
這可能是史上最詭異的告白場合了(當時的場景在潔恩的公婆家庭院)。喬納森聽完,只說了聲謝謝,他知道,這是他更要離開的理由了。
潔恩對喬納森的情意,其實並不難理解,相較於霍金,他倆更像是共同生活、解決困難、相互支持的伴侶,在情感層面,她未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但在承諾方面,霍金是自己的丈夫,她是霍金的妻子,她看重婚姻之約,看重自己許下的承諾,也因此她沒選擇離開丈夫,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其實這都是愛呀!而愛從來就不簡單。
得知潔恩感受的喬納森,主動選擇離開關係,也是因為愛啊!他承認他愛潔恩,但他知道這個愛,若不小心可能會帶給潔恩的家庭傷害。雖然他愛潔恩,但他的愛,不是要把潔恩與自己綁在一起,他的愛,更像是種放手,不讓潔恩承擔更大的危險與責難。
你知道後來喬納森是怎麼又回到霍金家的嗎?
電影裡是霍金拎著啤酒去找喬納森,在這場哥們的談話裡,他拜託喬納森回來,原因是他希望潔恩快樂。
在我心裡,這是偉大的愛情故事。偉大之處,不是說主角們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蹟,我覺得的偉大,是指故事呈現了愛情的複雜性,這裡頭的愛,都不是用片面的單一價值可以評論,它包含了愛的各種面貌,拓展著我們對於愛的想像。
但峰迴路轉的故事還沒完呢!
霍金因為肺炎動了氣切手術,但這也讓他無法再開口說話,失去口語表達能力的霍金,再次陷入生命幽暗的低谷,而潔恩依舊是那個堅毅的潔恩,她努力想把霍金拉上來,她教他使用讀字色版溝通,但這次不論她多努力,霍金都好難好難做到,兩人在當中都挫折無比,這也暗喻著兩人在關係中失去了溝通的語言,而當兩人無法溝通彼此心意,關係自然走向疏遠。甚至在潔恩的表達裡,你會感覺霍金是個難搞的病人。
潔恩與霍金在溝通上遇到的挫折,與後來霍金與看護伊蓮的互動形成強烈對比,伊蓮的專業,讓她很快就能解讀霍金的心意,她能引導霍金表達,能接納霍金的感受、同時又欣賞著霍金的幽默,兩人的溝通顯得通暢愉快。
霍金的生活,重拾了笑容,只是這次帶他走出低谷的人,不是潔恩,而是伊蓮。兩人的關係越走越近,霍金在語言中也有意無意透露出對伊蓮的重視。
終於來到了那天。
「我問過伊連,要不要跟我去美國,她會照顧我」霍金告知潔恩。
其實霍金也非神經大條,在他要說出這話的時候,他猶豫了一會,才決定按出傳送鍵(此時的霍金已經無法說話,得靠電腦輔助發音)。他會猶豫,表示他知道這句話非同小可,若說出口,平靜的湖面就會起了風浪,但他似乎想賭一把,若潔恩沒有太大反應,彷彿也可蒙混過關。
但關係改變的痕跡,就藏在這句話裡吧!敏感的潔恩解讀到了,她知道現在對霍金來說,伊蓮是更重要的人。因此她回了這句「以前你有邀約,都會第一個告訴我」,道出了潔恩的失落,她知道他們的關係,已經來到了盡頭。
「又得了一個獎,我有什麼辦法呢」他回。
一開始霍金仍打哈哈帶過,維持他習慣的玩笑姿態,卻完全忽略了潔恩的失落情緒,只是一昧地想替自我解釋,直到他看見潔恩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他收起了嬉笑,說出了「對不起」三字。
「幾年了?」他問。
「醫生說兩年,沒想到卻這麼多年」潔恩說完,哭了出來。
霍金的眼裡也泛著淚水了,然後他推著輪椅往潔恩身邊去,陪著她哭泣。
雖然兩人情緣已盡,他們的關係走到了最後,但在最後一刻,他們靠彼此好近,在最後一刻, 他們願意貼近彼此的悲傷,給彼此最後的溫柔與陪伴。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I always love you, and I did my best.)」潔恩流淚地說,聽完這話的霍金,哭了。
他們握著手,流著淚,一起哀悼逝去的愛情,哀悼這大輩子兩人一起走過的關係。戲外的人們,大概也是哭著看這段吧!
霍金與潔恩的分手場景,是我看過最動人的分手戲。每一次看,都還是很容易被當中的情感所打動。一方面是因為兩人最後的溫柔陪伴,也許它過於理想,很少人的分手場景會是如此平和,但就是如此,才更讓人覺得它溫柔到讓人想落淚。
另一個被打動的點,就是潔恩面對關係結束的態度。
霍金有了新歡,潔恩當然難受,但她沒有嘶吼,她只是流著淚對霍金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盡力了。」
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如此。因為愛情,她不顧疾病與死亡的威脅,勇敢與霍金結婚。結婚後,她承擔所有家務、全心照顧霍金生活,即便她曾對喬納森動了心,但她也未背棄婚姻誓約,直到霍金愛上伊蓮、她知道現在的自己,不再是霍金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侶了。
她當然很難受,但她依然為自己的感情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她沒有說「我這樣照顧你,你卻那樣對我?」「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背叛我?」「我這些年的付出算什麼?你怎麼對得起我?」
她只是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盡力了」。
她沒有要霍金為她的付出負責、沒有要求霍金因為她的付出就得給出相對的回報。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回應著自己心中的愛,她知道自己盡力了,意味著自己也不可能給出更多,而當自己盡力,仍得不到這份感情後,她也得接納自己過去的付出、看重自己的努力。
這當然不容易,而且好痛呀!
為此,我們應該大哭一場,那是我們對自己過去付出的尊重,那痛苦需要我們用力哀悼。
但請別一直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因為那終會讓我們失力。這也是潔恩面對分手時所展現的態度,她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回應,她把焦點放在過程的付出,而非最後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她的努力不是由霍金的回應來證明,她知道她對得起自己,她的價值也不是因為對方離開就遭到否定。
分手時候,你看的是「自己的努力」,還是「他人的回應」?對你來說,「過程的付出」有價值?還是「最後的結果」才重要呢?
關係不是控制,我們永遠無法要求對方的回應。要生出放手的勇氣,得要看見「自己的努力」、看重「過程的付出」才行。
有人會問,這樣難道不是一種自我催眠與安慰嗎?但我想說,我們都要為自己活下去,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依附在他人身上。他離開了,我們的日子仍要繼續。這個視野的轉換,對我來說,不是廉價的自我安慰,它是深層的覺察,是對自我的疼惜,也是我們愛自己的練習,是我們能夠再往前走的動力。
我們可以從霍金與潔恩的故事中,覺察與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不論是關係中的溝通與互動、面對關係生變的應對方式、特別是當愛情結束的時候,如何生出放手的勇氣。
這件事,當然沒有一定公式,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處理的方式自然不同。但從潔恩的身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參考:
一、珍惜、看重自己的付出:她沒有因為關係結束,或是得不到的對方的回應,就認為自己過去的付出無用或沒有意義,反而她接納並珍惜自己的付出,她看見這些努力對自己的意義, 這些意義不是建立在對方的回應上。當然,這不表示對方沒有回應時不會痛苦,一定很痛啊! 只是她沒有因為這些痛苦,就貶抑否定了自己的努力,她知道就算對方沒有回應,她的努力、和努力所代表的意義也不會消逝。
二、接納無法掌控的結果:潔恩知道自己盡力了,而當盡了全力還得不到對方的心,她知道時候到了。對這段關係,她知道自己無法付出更多了,再多就是再苛求自己了,既然自己無法付出更多,這就是她無法掌控的事了,她得要放過自己,她給出了接納,接受自己努力之後,但沒有結果的結果。
三、接納對方為自己的情感負責: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或許也是如此,她尊重霍金為自己的情感負責,她想要的是真誠的關係,而不是對方的虛偽與配合。再說一次,這不代表不痛啊!放手的勇氣,絕對不是「不痛的勇氣」,對我來說,不痛不是勇氣,那可能是種逃避。
放手的勇氣,是帶著痛苦但仍往前走的勇氣。
關係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不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曾經。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如果我們分手,那過去所經歷不是都沒意義了嗎?」有人問。
《愛的萬物論》片尾的最後一句台詞,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在科學成就上備受肯定的霍金,日後得到了英國女王的接見。但他去白金漢宮,晉見女王時所帶的伴侶,不是伊蓮,而是當時已經離了婚的潔恩。在電影前段,潔恩曾表達過自己對英國女王的喜愛,霍金沒有忘記這點,在這時候,他帶她去,也是一種回應。
話說起來,在這件事上,霍金也算有情意義,因為霍金之所以會有如今的成就,潔恩大半輩子的陪伴與照顧,是背後最重要的支持,沒有潔恩的付出,就沒有今日的霍金吧!因此在這榮耀的時刻,他選擇與潔恩共享,都表達著雖然兩人婚姻結束,但他仍舊珍惜看重兩人過去的相處,表達出他對這段關係的感謝。
當他們在皇宮的花園,潔恩對霍金說:「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很不凡吧!」潔恩的話,也肯定著他們共有的過去。
接著,霍金敲了手上的機器(這是他現在的發聲方式),潔恩湊過去問他在打什麼,我們才聽見霍金的電腦輔助語音,說「看看我們的孩子們」。然後,眼前是他們三個風度翩翩、亭亭玉立的孩子,迎面走來,這是他們愛情的結晶,是他們留給世界的禮物。
「看看我們的孩子們」是電影的最後一次台詞,但英文的原文,說是「Look what we made」
(看看我們做的吧!)。
電影結束在這句,很有寓意。過去的經歷有沒有意義,其實就取決於「Look what we made」吧!整部電影讓我們「look what they made 」,縱使他們沒有未來,但我們都看見他們經歷與成就的一切,雖然他們走向分離,但他們的過去與故事,並不是一片荒蕪,他們曾有的快樂, 仍存在他們的生命記憶裡,他們沒讓任何人抹去。
因為他們的珍惜,就保存了過去的意義。
「Look what we made」,你在逝去的愛情裡,看見了什麼呢?看看你們經歷的曾經,那裡頭的故事,都讓你成為現在的你。
.
以上文字取自
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68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曾博恩基督徒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評價
洗盡鉛華 錦繡河山 ~ [相聚一刻] ep1
主持:Esther、鐘源
嘉賓:周華山博士
首播: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晚上八點)
入會:www.togetherradio.net
查詢:WhatsApp Apple@+852 6998 3791
監製:Yat Chan
製作:花冧電台
他,曾經出版過三十本書,包括本土文化、同志神學、感恩文化、...
他,廿六歲已經是香港的大學教授,輕易坐擁名利權、愛情、女人,為何又會放下一切在遙遠的”摩梳女兒國”生活了五年呢?還險些在”獨龍族”送命?
作為繁忙的香港人,他又為什麼放下工作,陪伴患癌症的兄長、母親,渡過生命中最後的幾年呢?
由大學教授到身心靈中心創辦人暨導師,由虔誠基督徒到密宗修練者,由潮州大男人到非常尊重女權主義者,由名利權的追逐到無償地貢獻自己,請聽周華山博士,一個充滿天賦、傳奇、生命力、幽默感及愛的香港人,娓娓道出自己的半生緣,如何和生命戀愛。
曾博恩基督徒 在 名主持人博恩談「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 YouTuber迺哥回應 的八卦
知名節目《博恩夜夜秀》主持人曾博恩,在網路分享「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的原因,引起許多網友關注。 基督教Youtuber迺哥(莊迺民),直播回應博恩 ... ... <看更多>
曾博恩基督徒 在 心得博音-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 Podcast板 的八卦
看到博音最新更新的一集出現了個眼熟的字眼,身為一個基督徒十分好奇也有點害怕的點進了這個單集。以下是針對幾點的心得分享,1.信與不信,我個人最有 ... ... <看更多>
曾博恩基督徒 在 名主持人博恩談「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 YouTuber迺哥回應 的八卦
他是基隆教會的傳道人,也常在頻道中探討信仰議題,昨(19)日晚間,開直播回應曾博恩的分享。 首先,他將曾博恩對教會的不滿,分成3個層面。 1.基督徒不 ... ... <看更多>